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能为你做点什么,中国的纪录片

    作者:汤伟 刊期:2015年第06期

    为时三天的由纽约大学电影系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当代纪录片双年展(REEL CHINA)虽然落下帷幕,但是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幅当代中国社会的考现学断面。

  • 鲁迅的四位启蒙塾师

    作者:李玉林 刊期:2015年第06期

    少年鲁迅曾经被四位底层文人教过,他们是其启蒙塾师。这四人是:周玉田、周花塍、周子京、寿镜吾。人的性格主要是在童年形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从鲁迅身上及其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 汪曾祺在张家口

    作者:苏北 刊期:2015年第06期

    关于汪曾祺在张家口的文章不多,除汪先生自己的几篇:《葡萄月令》《随遇而安》《坝上》《寂寞与温暖》《沽源》外,几乎没有汪曾祺在张家口四年生活的研究资料。

  • 张爱玲小说意象探析

    作者:杨羽婷 刊期:2015年第06期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繁复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小说的叙事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属于“临着虚无的深渊”的叙事哲学。每一个意象的运用其实也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苍凉态度的体现,因其个性化的意象而成为张爱玲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如月亮、镜子、雨、鸟等意象尤其是意象间的相互联系,来初步探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系统。

  • 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分析

    作者:敖春林 刊期:2015年第06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奇异之书”,其“奇异”之处在于全书以491篇文言短篇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各种灵异事件、奇闻怪谈,其内容题材丰富而广泛,情节曲折离奇,具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当中成功塑造了许多的人物与妖狐鬼魅形象,其中令人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女狐。本文基于作者自身对御9斋志异》的了解,主要对...

  •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声的建构过程

    作者:张鸣豪 刊期:2015年第06期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普遍被认为寄托了作者吴敬梓的人生理想,并带有某种自叙传色彩。在小说这一部分叙事语言的背后,由于互文性的运用而产生的文本内部的悖论值得我们注意,由此可以观照吴敬梓自身的理论资源所能够达到的对知识分子群体挖掘的深度。

  • 《母亲》中的情感压抑与人物孤独内心的形成

    作者:李敏 刊期:2015年第06期

    《母亲》中的伊丽莎白和乔治代表了安德森笔下众多不善言辞、郁郁寡欢的人物形象,固执的个人理想与压抑的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人物内心的焦虑与苦闷无法正常释放,彼此之间无法建立正常的交流方式。一旦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方式被放弃,伊丽莎白和乔治只能面临情感受阻的困境,寻求对方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注定要在孤独中度过一生。

  • 论《回廊之椅》对男权社会的解构

    作者:李雅欣 刊期:2015年第06期

    本文以小说《回廊之椅》为研究对象,采用女性批评的批评方法,从解构男权社会的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本文采用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在探究男权社会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小说分析从男性、女性两方面消解男权社会结构,进而探索《回廊之椅》中对于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的建构,完成对《回廊之椅》解构男权社会视角的解读。

  • 张炜《刺猬歌》中的民间意识

    作者:张艺凡 刊期:2015年第06期

    民间意识的表达是张炜创作的一大特色,从创作伊始,张炜便立足于大地,在大地的包容中实现了乌托邦式的民间情怀。本文以饼0猬歌》为文本,从主题原型、民间立场与视角、民间意象追求、民间形式的把握运用几方面来对张炜融入野地的民间意识做一个大致的分析与介绍。

  • 余华《第七天》中的荒诞书写

    作者:胡祎 吴天蓓 刊期:2015年第06期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新作《第七天》更是“七年磨一剑”的作品。余华在书中以一个亡灵的视角见证现实和死无鼻身之地的美丑颠倒.通过荒诞而真实的叙事告诉我们,比小说的荒诞更甚的是现实的荒诞。现实中处处隐含着荒诞,荒诞又无处不在反映真实,余华正是要以荒诞的方式揭露现实,希望通过荒诞击穿人们对畸形现实的...

  • 《天香》中的性别角色倒置

    作者:吴天蓓 胡祎 刊期:2015年第06期

    男性的逐步退场和女性的逐步登场是王安忆的小说《天香》的整体叙事框架。作者在小说中赋予男性的任务是“很有意思地将一大份家业折腾完毕,大家省心”,女性则承担起以刺绣挽救家庭的重任,两者伴随着申家由盛而衰、天香园绣从无到有的过程完成了性别角色的倒置。“天香”可以说就是天香园中的“女人香”。

  • 论冰心与铁凝的母亲形象书写

    作者:李芳菲 刊期:2015年第06期

    “母亲”这一形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被男权话语禁锢在道德圣坛之上,而冰心作品中的“颂母”模式则使“母亲”回归于自然的人性,铁凝更是反叛传统通过严厉的“审母”关怀女性灵魂与精神成长。从“颂母”到“审母”是女性意识走向自觉并不断成熟发展的文学映照,本文以冰心与铁凝为例分析两种不同的母亲形象书写并探究其文化蕴涵。

  •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

    作者:张大联 刊期:2015年第06期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忧患”直指“天下”,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的强音。

  • 《孽子》英译本的叙事再探

    作者:谢宏桥 刊期:2015年第06期

    叙事学本是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在借鉴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到翻译批评领域可以说是一大创新。作为叙事学视角下中国当代同性恋的翻译——以葛浩文译《孽子》为例科研项目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本文在前面已有的从叙事层面看《孽子》翻译的初探一文的基础上再次...

  • 从《竹栅门》看国木田独步自然主义倾向及其特点

    作者:李漫琪 刊期:2015年第06期

    国木田独步(1872-1908)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诗人,小说家。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几十篇短篇小说和大量的诗歌、评论、书简、日记等,其中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是浪漫主义到自然主义转变最典型的写照。短篇小说《竹栅门》就是其后期典型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小论试以《竹栅门》为例,探讨国木田独步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