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集诗兴童心于一身的诗评家张永健

    作者:梁志群 刊期:2010年第12期

    在绿树葱茏的桂子山,在名师云集的文学院,理论家、评论家、作家诗人都不少;但是,既研究诗歌理论、儿童文学又亲手创作诗歌的老师却不多。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的张永健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集诗歌评论家、儿童文学史家及诗人于一身的学者。诗情、童心与理趣.在他的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 施蛰存与丁玲的同学之谊

    作者:杨之 刊期:2010年第12期

    施蛰存是现代文史创作研究的一代大家。同时,施蛰存还是一至性至情之人,对相交的朋友,他总是牵记于心,历久不忘。这朋友中,丁玲可算是一个著例。

  • 从“作文说谎”到“概念先行”

    作者:陈歆耕 刊期:2010年第12期

    最近,一篇名为《咱们小学时期的作文必杀句》的帖子被网络广为转贴,且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这位化名林嫣的发帖人,是一位80后媒体人。她在一天整理东西时偶然翻出一本小时候的作文簿,就把那些曾经得高分的作文中的经典句子摘下来,发到了网络上,如:

  • 论余华早期“暴力”小说的两种向度

    作者:千利江 刊期:2010年第12期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先锋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固执地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凭借其敏锐的思维、感受能力,执着地书写着血淋淋的暴力,将一切的残暴与血腥撕碎给人看。这种毫无顾忌的暴力渲染作为一个异端成为彼时文学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开创作用不可否认。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余华依然是文化圈讨论的热门话题。

  • 论王家新的诗歌精神

    作者:陈芳辉 刊期:2010年第12期

    对于诗歌精神,王家新有诸多的阐释。“诗歌永远有它的标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见而又确凿无误的尺度,在秘密地激励和提升着一个诗人”,“诗人所有的写作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确立,诗的力量就来自这种肯定”,“诗人是一种语言和精神的存在。在我心目中的‘诗人’是那种具有杰出的诗性语言能力而又以其精神的存在唤起和激励我们...

  • 韦庄词的抒情艺术

    作者:刘风 刊期:2010年第12期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合乐可歌的新诗体——词。像诗一样,词源于民间,这些民间词洋溢着清新淳朴的泥土芳香,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大量文人的染指,词成为一种固定文学样式的同时,也变得质轻径狭,风格隐晦、语言华靡,逐步成为人们遣兴娱宾的工具,最早出现的文人词——花间派就明显带有这种特点。唯有韦庄,能够来自花间而又出于花间,其大...

  • 毛滂诗歌中的花意象

    作者:宋丹 刊期:2010年第12期

    毛滂(1060-1124?)(1),字泽民,自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他主要活跃于北宋中后期文坛,与当时名士苏轼、苏辙,诗僧释参寥、释维琳等皆有文字来往。他诗、词、文俱善,苏轼赞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之于朝(2)。后因其晚年出入蔡氏兄弟门,颇招非议。现在的文学史多把他划为苏门文人。

  • 对《红字》中女主人公的一种荣格式解读

    作者:颜健生 刊期:2010年第12期

    霍桑的作品往往从人的本性出发,深度挖掘人性的弱点,借以找到心理的契合,为人类寻找救治的方法。《红字》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信奉加尔文教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波斯顿为背景,描写了教民海丝特·白兰和其教区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向人们昭示善与恶的斗争过程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它遵循着从集体无意识到意识的过程...

  • 汉语中性别歧视的体现及成因

    作者:颜妮 李光莉 刊期:2010年第12期

    “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和生理特点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人有男性、女性之分,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特征。语言之中及其背后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两性意识。

  • 鲁迅小说肖像描写例谈

    作者:开健 刊期:2010年第12期

    鲁迅先生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肖像描写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揭示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露社会本质等。本文以闰土、孔乙己和祥林嫂为例,来谈谈鲁迅小说中肖像描写揭露社会本质的作用。

  • 读远村诗集《浮土与苍生》

    作者:刘元英 潘国红 刊期:2010年第12期

    提起陕西诗人远村,相信多数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远村在一年之内接连出版了三部诗集——《独守边地》、《回望之鸟》和《方位》,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牧友》百万读者评为全国十佳诗人。同时,他的作品被译至海外,从而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时隔十多年后,诗人远村在做总编之余,出版了几部散文集后推出第四本诗集《浮土与苍生...

  • 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中国特色

    作者:刘继红 刊期:2010年第12期

    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盛行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美学意识形态。浪漫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创作自由;理论上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科学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压抑。浪漫主义首次使情感、想象、天才、独创性、自由等主观性范畴大面积地占领了文学理论的...

  • 论马克思法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基础

    作者:包静雅 王英秀 刊期:2010年第12期

    马克思法学思想的产生经过了一个由萌芽、发展直至形成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紧密结合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际,倾毕生精力在解决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时继承和发展整个西方法哲学思想传统的结果。遵循马克思法学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整体上看,马克思法学思想的产生大致经过了这样四个历史时期,即1835年至1842年由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转...

  • 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作者:李怀芝 刊期:2010年第12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捕捉到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

  • 古代诗词实践教学探索

    作者:王建平 刊期:2010年第12期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度,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繁星的优秀诗词,历经漫长岁月淘洗而流传至今,显得极为珍贵难得。对大学生开展古代诗词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