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上)

文学教育(上)杂志 省级期刊

Literature Education

杂志简介:《文学教育(上)》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2-1786/I,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学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每月一家、新作快评、长篇点击、博士发言、外国文学、古典重读、文学教法、作家研究

主管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国际刊号:1672-3996
国内刊号:42-1786/I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2005
所属类别:文学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湖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8
总发文量:27976
总被引量:8109
H指数:21
引用半衰期:6.1319
立即指数:0.0052
期刊他引率:0.929
平均引文率:1.4268
  • 莱辛及其《野草在歌唱》

    作者:仵从巨 刊期:2009年第12期

    当瑞典学院2007年10月11日宣布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时,创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一个记录:得主已经88岁了——而且,据莱辛自己透露:她最少有12次成为候选人又最终失之交臂——这似乎也是“候选”的一个记录。莱辛的终于获奖使她和她遍布世界的欣赏者、读者、译者、论者,当然也包括希望赚钱的出版商,大概都会长...

  • 夜渔是抒情的歌谣

    作者:高维生 刊期:2009年第12期

    沈从文选择丰收后的日子,走进了暮色中,看到茂林一家人围坐桌子前吃晚饭。收成好了,人的情绪不一样。沈从文特意着重写了一大钵鸡肉,辣子拌的牛肉,一碗酸粉辣子和一小碟酱油辣子。这样丰盛的菜,在乡村平常很少见到,年景好了,人的心中有底气了,破费一点,慰劳一下自己,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 七里香

    作者:刘卫东 刊期:2009年第12期

    青青稻花香,千里水路,你的花仙子藏在红灯笼里。红红的灯花,青青的禾苗,会稽山藏书楼的手抄本满卷春色,六朝的风光和稻花的甜美随风而去,采莲子的清秀女子纤柔的手指翻开嘉庆十年孚远堂刻本,纸张散发出稻花芬芳的气息。

  • 好男人是一座教堂

    作者:郑敏 刊期:2009年第12期

    赫尔岑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则想说,好男人是一座教堂。 我以为,一个男人必备的首要素质不是金钱,不是相貌,不是权势,而是一个坚定的信仰。有了信仰,男人在这个世上就有了恒久不变的执着和无法抗拒的力量,执着、自信与坚强是一个男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男人浑身上下才会散发出“男子汉”的味道,会勇敢、...

  • 论语文学习与社会环境

    作者:刘紫芳 余芳 刊期:2009年第12期

    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依存,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环境。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语文学习者是社会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激励和约束。由于语文学科...

  • 诗词名句与谜语

    作者:杨德忠 刊期:2009年第12期

    制谜、猜谜,是我国民众千百年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在古往今来的浩瀚谜海里,有许多是借用诗词名句制作而成的,可谓融趣味性、知识性、启智性、文学性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 语文教学中三个主体的辩证关系

    作者:熊娟 柳红彬 刊期:2009年第12期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已经打破了单纯地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局限性,并明确的提出语文实际上是一门融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非常强的比较特殊的学科。

  • 大学生文学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严运桂 刊期:2009年第12期

    去年六月,笔者就大学生文学教育情况,面向作者工作的长江大学全校学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多份,答卷学生覆盖全校20多个院系。答卷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湖北籍学生占50%左右,其他为外省市学生。答卷学生分布文、理、工、农、医等各专业,其中有50%为大一年级学生。这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偏重学生曾经的文学教育情况,既大学前的...

  • 古代诗文中的落花

    作者:高续华 刊期:2009年第12期

    落花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落花的古诗文,含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落花又叫“落英”、“落红”、“花落”、“飞花”等。

  •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感

    作者:张文静 刊期:2009年第12期

    五四新文学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纪末”色彩,这是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的问题。鲁迅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写道:“那时觉醒起来的知识青年的心境,是大抵热烈而悲凉的,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是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 萧红作品艺术价值论析

    作者:唐杨 唐艺多 刊期:2009年第12期

    作为女人,萧红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离开和爱人的离开;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

  • 论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独特生命体认

    作者:袁也晴 刊期:2009年第12期

    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战争频仍、秩序混乱,青年一代无所适从,消极情绪迅速蔓延。当尼采大声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倒塌了。一方面这使得人类精神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人类也丧失了信仰和精神支柱,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死无常的恐惧疑惑。

  • 如何读懂鲁迅

    作者:卢秀敏 刊期:2009年第12期

    “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你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它,包括人。当你日中无它时,它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提醒你它的存在。”(东方笑《不可忽略的人》)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鲁迅。众所周知,鲁迅生前身后,对其攻讦、谩骂、侮辱、亵渎、曲解、批判的人从来就不绝于途;而尊崇、敬重、挚爱鲁迅,为之路见不平,

  • 茶文化的缘起及其发展

    作者:张瑞静 平玉霞 刊期:2009年第12期

    茶与咖啡、可可之不同,不仅仅是成分、品质、口味、来源等表面因素的差别,更重要在于采制、饮用方法乃由此积淀于各族人民心中特殊的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于是一者有了文化界限。同时茶作为中同人“开门七件事”之一,这本身已超越了一般饮料包涵着深刻的文化意味。

  • 作为民间文学的“甘宁”文化

    作者:赵静 刊期:2009年第12期

    人由自然的生物体向社会化人类改变,其标志之一就是民俗文化的创造和融入。民俗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可遁的,它都犹如某种基因,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某种精神的、心理的沉淀和思维定势,并不断演进,成为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的程式化的不成文的规矩,和一种流行的模式化的活世态生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