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人文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杂志简介:《人文》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61-1005/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先秦文史新论、西周史研究、乡村振兴研究

主管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0447-662X
国内刊号:61-1005/C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陕西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54
复合影响因子:0.82
总发文量:2235
总被引量:13098
H指数:38
引用半衰期:7.75
立即指数:0.1733
期刊他引率:0.9885
平均引文率:14.9158
  • 教科书体系批判: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作者:隽鸿飞 刊期:2016年第11期

    教科书体系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模式,经过新中国30余年的历史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阻滞力。因此,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和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而应成为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和现实生活社会必须要反思的根本性问题。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彻底地清理教科...

  • 思想文化交往中自我的真实性及意义的探寻——关于赫尔曼·黑塞《悉达多》哲学语境的解析

    作者:朱丹琼 刊期:2016年第11期

    本文以文化交流与碰撞对自我认同造成的困惑作为切入点,探讨赫尔曼·黑塞在其作品《悉达多》中展开的自我探索之旅。黑塞深受基督教、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三重影响。基于三重思想与文化的共通性认识,描述了悉达多离家修行、在世间流转、在河边悟道的自我探寻的过程。《悉达多》属于自传式的作品,其主人翁悉达多的"悟道"暗示着作者本人思想在成...

  • 主体发生学与儒学的诠释视域——评丁为祥新著《发生与诠释:儒学形成、发展之主体向度的追寻》

    作者:邸利平 刊期:2016年第11期

    儒学既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不断的反向诠释过程中自觉地奠定、发展、诠释和张扬着其鲜明的人文关怀、道德精神和主体品格。《发生与诠释》一书考察了三代到两汉之儒学产生和初期发展阶段,涉及到儒学对"生存技能"和"人伦文明"关注侧重的变化、在现实政治中的自我定位和理论建构倾向,以及在道德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性智慧等重要问题,...

  • 共享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矛盾与改革方向

    作者:程杰 刊期:2016年第11期

    当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关键制度和政策设计有待完善,矛盾焦点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企业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建立一个共享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其基本目标在于:让所有人公平地分享养老保障权利,同时也合理地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既能够保障老...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分析劳资关系

    作者:蒋茜 刊期:2016年第11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具体体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出发,对劳资关系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探讨,认为劳资关系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即一般性资源配置的维度和社会制度的维度,这两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劳资关系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劳资关系主要内容的五个...

  • 互联网普及对中国开放教育的影响

    作者:李亚光; 郑世林 刊期:2016年第11期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中国开放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不乏针对开放教育的定性研究,然而定量研究却凤毛麟角。本文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互联网普及对中国开放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普及显著提高了国开大开放教育招生数。为了控制...

  • 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及其门限特征分析

    作者:张娟; 惠宁 刊期:2016年第11期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治理环境污染与促进居民就业的双重压力。这类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环境规制可能难以有效创造就业;只有在工业绩效或产业结构突破一定门限值时,环境规制才有助于促进就业。为观察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基于2004-2014年全国33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经验数据,分别以工业利润率和第三产业比重为门...

  • 阿多诺美学理论中的“物性”问题

    作者:常培杰 刊期:2016年第11期

    阿多诺"非同一性哲学"的首要特征是坚持"客体优先性"。他的美学理论也秉持了这一理念,认为艺术的主题是拯救那些受到主体、观念和社会体系压制的"次要"事物。就艺术而言,虽然阿多诺指出艺术无法摆脱其"物性"维度,但他却更为关注"艺术精神"。他认为艺术因其超越精神而区别于经验现实和寻常物,进而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审美形式整一性...

  • 约翰·斯坦贝克欲望叙事的伦理困境

    作者:王雪 刊期:2016年第11期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展示了20世纪美国消费社会中个体生活和道德的双重毁灭:盲目膨胀的欲望不仅冲击着个体的现实生活,大行其道的新兴价值观也逐渐瓦解了传统道德。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个体在伦理混乱中陷入的道德两难,暗示了个体难以独善其身的伦理困境。斯坦贝克几部小说有悖情理的光明结局与小说内在涵义的矛盾,也显示了他本人欲望叙事的伦理...

  • 论徐干《中论》的美育思想

    作者:祁海文; 朱军利 刊期:2016年第11期

    徐干的《中论》一书,继承发展了儒家美育观,是对汉代美育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徐干以"治学"为"成德立行"的主要途径,强调"治学"的"怡情理性"和使"仁德之可粹"的美育意义。在"艺"与"德"的关系上,徐干既强调审美修养与道德修养的本末关系,又重视它们在人生修养上的不可偏废的互补作用;既以"艺"为"成德立行"的基本途径,又突出了...

  • 苏轼诗中的自喻:自我特质与人生状态的婉曲揭示

    作者:宁雯 刊期:2016年第11期

    苏轼诗中丰富精妙的自喻,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以主体的反观视角形象化地展现出自我特质及人生状态。苏轼选择不同性质的物象作为自身的喻体,赋予其衰朽低沉或清刚高昂的情感内涵,表达了对自身性情、境遇与心态的认识,并以凿井、转磨等动态行为为喻,来揭示对人生历程的全面观照。喻体的参与,令苏诗的自我表达婉曲生动,为后世读者构筑起了解作...

  • 宋代的士人与医方——以《苏沈内翰良方》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易素梅 刊期:2016年第11期

    《苏沈内翰良方》是在南宋初年,后人以沈括《良方》为底本,杂以苏轼医药方、论,编次而成的医书。从该书来看,宋代士人热衷于搜集、记录、传递医方,但是士人群体内部对医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性。宋代士大夫传布医方的方式既具鲜明的阶级性,又具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首先,他们最信赖在士人群体内部流转的医方,并且秉持实施仁政、普济...

  • 唐代叙事史学的发展与史学叙事思想的创新

    作者:孙晓喜; 吕洋 刊期:2016年第11期

    唐代史学的繁荣既有特定时代的促成因素,也是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富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唐代史学突出地表现为对史学传统理念的革新,以及对史学叙事内在矛盾与核心问题的揭露。唐代史学在其时代的视野下,力求重建适合于史学实践的史学理性,其时代思想昭示着浓郁的超时代性,对于当下的史学研究而言,仍不失为一种方向性的思想启迪。

  • 司马迁创作《史记》动因再探

    作者:李笔浪 刊期:2016年第11期

    《史记》发端于汉武帝下诏举贤良对策,司马谈受董仲舒对策的影响,激发起继《春秋》而修史、为汉代治国道路寻找历史依据的决心。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但没有完全按照其父亲的计划,而是以更加冷峻的通史眼光,为汉代政治确立历史思维。

  • 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

    作者:陆益龙 刊期:2016年第11期

    乡村社会从历史到今日,已发生了诸多的变迁。如何理解当下乡村的形态、问题和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领域理论探讨的重要方向。乡土性概念是基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经验现实从社会结构-文化功能的维度对中国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后乡土性是为分析和解释经历系列改造和转型之后乡村出现空巢社会、兼业生计、自治与建设并行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