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21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第1篇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这个词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尚属首次,这体现了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高等院校承担着及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但要将人文关怀与教书育人相结合,更应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相结合,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

当前,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社会,在贫困生经济资助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多元化的资助格局,但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等方面问题凸显,亟待解决。一个完善的人文关怀体系,不仅要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状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学业发展,使贫困大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关爱,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建立起有效的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

一、人文关怀及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时代内涵

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的固有理念。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到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再到现代西方的各种人学思想,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文关怀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建设“人”本身为宗旨和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引入“人文关怀”概念,是对传统资助体系的一个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把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职业规划纳入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使得高等教育关心的不仅仅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更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因此,这里提出的贫困大学生人文关怀体系是我国政府、高校、社会为帮助经济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衍生问题的大学生按期完成学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政策、教育、扶助体系。[1]

二、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遵循一个指导思想: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构建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就是确立更佳的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采取更好的措施、开辟更好的途径,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具体困难,努力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2、搭建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

面对日益增长的贫困学生群体和不断扩大的可用市场资源,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充分利用资源,搭建校内外两个平台。一方面在校内积极创设多种岗位、多种服务帮助学生,与此同时大力开拓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实习基地、素质拓展基地、就业岗位,为学生搭建勤工助学、科技创新和爱心奉献一体化新平台。

3、突出五项关怀: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职业规划

“以人为本位,不是使人出世,变为超人,变为抽象的人,而是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调节现实人的关系和丰富现实人的精神世界。”[2]以学生为根本的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经济援助为基础,思想教育为核心,学业指导为重点,能力培养为目标,职业规划为补充。这五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相互作用,形成一整套立体型结构体系。

三、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总体框架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校内校外整体配合、共同推进。在将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拓展到思想、学业及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过程中,构筑以贫困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以经济援助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式、开发式、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体系。整体上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以高等院校为核心,以发挥贫困生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动态人文关怀网络,如下图所示:

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图示

四、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构建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最终目标是达到高校、贫困生、社会三方共赢。作为人文关怀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贫困生、社会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发挥作用,整个体系才能良性运转;也只有勇于尝试,不断磨合,善于总结,敢于创新,体系各个部分才能与时俱进,最终建立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高校与社会各界依据国家相关政策,通过贫困生资助体系、勤工助学、设立专项助学金、建立各类能力培养基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贫困生经济援助、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培养,贫困生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并在实践中回报社会,在志愿者行动中服务社会,高校育人目标得以实现、教育公平得以体现。继而,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同完成高素质贫困生的职业规划,贫困生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并在工作岗位上反哺社会。

五、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建设的实现途径

1、经济援助――实现贫困生经济解困

关怀贫困生首先就要关心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窘境。高校应在进一步健全原有奖、贷、助、补、免的助学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同时,加大与企业、银行的合作,加强信用管理、发掘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经济援助网络,夯实贫困生资助的物质基础。

2、思想教育――实现贫困生道德自助

贫困生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思想“解困”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人文关怀建设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

养老社区作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式,是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为老年人设置相应的设施和环境,以便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养老社区在我国养老政策中具有显著的地位,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老龄化比较严重,若是一味地采用敬老院的模式,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时间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此以现有的家庭作为养老单元,以社区作为养老区域,对于解决我国2亿左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养老社区的建设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应该始终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现代化的养老社区,注重养老社区建筑问题,保证老年人的正常养老。

1养老社区建筑在养老社区中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养老社区的形成与家庭养老直接挂钩,是在一定的社区范围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和养老设施,便于老年人根据个人特点加强身体锻炼,提升身心健康[1]。但是,由于在现实中多数年轻人出外务工,无法有效陪伴老年人安度晚年,可见,以家庭养老作为养老的模式越来越不符合实际情况,为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老年人离不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建立健全相应的养老社区。其中,养老社区的养老氛围和养老环境的购置很大程度上是以养老社区建筑的空间利用有关。所以,相关的基础服务人员应该秉承人文关怀的思想,合理利用建筑空间,为老年人创设良好的养老环境,便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老社区的建筑空间利用必须要具备两点:首先,社区建筑空间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区域化的生活场地。由于老年人的年龄偏大,不具备相应的社会生产能力,主要是在所居住的区域环境中活动,对于外界环境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观察和交流,对于电子产品的依赖性并不大。所以,在社区建筑空间设计上,应该在老年人的生活区域内为其设计良好的环境,其内容包括休闲场地、资讯平台、风景构建等,使老年人能够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提升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认同度和归属感[2]。诸如,在社区建筑之间建立一个相应的空间栈道,便于老年人俯视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提升生活乐趣。其次,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亲情场地。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须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老年人在社区建筑的空间设计中留存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场地,便于促进老年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以家庭氛围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大对年轻人的教育和宣传,提升其敬老爱幼的思想,让其关爱父母、陪伴父母,让老年人深刻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养老社区建筑空间的设计方式

2.1室内空间室外化

为了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满足老年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其室内空间的设计不能墨守成规,避免过于建筑内空间的常态化,否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舒缓老年人身心,给老年人养老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3]。设计人员应该从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出发,借助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典型范例。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中,构建内部和外部的通道,借助中心走廊的大窗户能够很好地欣赏室外的风景,同时在在餐厅、出入口处又能很好地欣赏室内的景致和布置结构,使得室内外环境成为一体,增加与自然的亲切感。在社区建筑的中心地带,应该设计一个中庭,使得整个平面有了空间的变化,更加富有层次性,而不再是单一的景观。在庭院中间,应该为老年人设计较好的视野,使老年人能够在中庭处欣赏到社区外的景致,给人一种坐观天下的美感。让老年人深刻体会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味。同时,在室内的天花板上,应该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胶材纸壁,使得环境更加雅致,保证室内外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为老年人营造出良好的养老氛围。

2.2设计空间的艺术化特点

在社区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摒弃以往的柱梁结构,多采用拱圈设计,增加整体空间的柔和度,保证走廊充满生机,在走廊的两侧设计木制座椅,便于老年人进行相应的休息和闲聊。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墙面,为其勾勒出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等画面,便于老年人深刻体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感。或者,借助社区的盆景、喷泉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视觉享受,使老年人心旷神怡,从而保证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3结语

在养老社区建筑的空间设计方面,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建立独特的养老社区,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这种设计理念充分考虑留守老人的实际需求,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基础,合理设计建筑空间,使老年人能够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投入情感,释放心灵,感受自然赋予的舒适和温馨,便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人性化养老的目的和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聪.基于人文关怀下的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

[2]王蓓蕾.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人文关怀建设第3篇

[关键词] 医院;文化价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4(b)-0163-04

[Abstract] Combined humanistic care with scientific management philosophy, service consciousness,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hard work style, innovation spirit and noble medical ethics, can make hospital present a good situation of mor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humanistic care should take convenient, service and win the trust of patients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provide the high quality of humanized service, improve medical environment, treatment process, facility instrument and service standards, popularize active service, personality service, moving service,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value; Humanistic concern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重要反映[1-2]。人文关怀理念已渗入到医院各个层面[3]。人文关怀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到医院精神文化方面,则是对医护人员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精华部分作为丰富医护人员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院人文关怀领域的实践,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医院文化氛围。坚持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的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实干作风、创新精神、高尚医德等相结合,可使医院呈现更加良好的局面。在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方面,要以患者为根本出发点,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为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实践,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全过程进行思考。

1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在开展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对医护员工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以及生活待遇给予较多的关注,同时,通过开展医院内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医护员工在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中得以温暖。这些都是可喜的医院发展路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医护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较少,重视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还存在;二是,对医护员工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制度较少,多数制度都是限于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管理,对人文关怀方面体现不足,更没有充分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来;三是,医护人员在外部的人文环境中接受的良好信号不足,在整体社会上缺少对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环境;四是,开展医护员工相关涉及人文关怀活动少,基本没有多少活动;五是,在医院人文建设上,没有形成足够影响力的人文建设品牌,在学习借鉴上处于摸索的地步。

2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化的影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数医院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建设,重视对医院硬件的增加投入,并没有意识把足够的投入放在软环境上的打造。二是,制度建设方面不科学。由于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考量,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也为此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里面涉及人文建设的并没有多少,不能发挥人文建设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三是,社会外部环境不重视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并且由于社会上形成的对人文建设的冷漠,导致医护员工在人文建设方面所接纳的积极信号不多。四是,医院在推进医护工作开展及服务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对涉及人文关怀和人文建设的活动很少开展,甚至有的医院长年没有开展。五是,在多数医院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总结与归纳人文建设的良好经验,致使在规律与经验性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这也为推进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提升医院人文建设软实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

医院的软实力是一种理念对实践的影响。软实力主要是医院发展目标、人文关怀、和谐友善的医护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内容,展现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软实力中重要的一项是人文关怀建设,是否能够做到底蕴深厚以及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新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医院发展状况,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研究,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履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同时,丰富活跃医院文化生活,加强熏陶感染和宣传力度[4],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丰富医院文化内涵,使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精神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这是医院科学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医改政策的出台落实,要求医院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创新医院党建模式,全面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3.2 审视医院人文建设大环境,融汇传统与现念

当前,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一个现代化医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以韩国的医院为例,韩国追求的是“安静有序,舒适高效”的医院条件,管理上的分工相当人性化与精细化。不管是公立大型综合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韩国的医生和护士、护工有明确的分工。人文关怀要贯穿于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诊疗过程”[5]。对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根据医院情况,护士会确定患者最合理的检查顺序和方案,全程陪同检查。通过医生、医生助理、护士长和护士等的分工协作,减少看病时耗费的精力和体力。而这个过程体现了韩国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使人看到韩国医院在人文关怀建设过程中的素质是如此的令人赞赏。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6]。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是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关怀、对患者的尊严关怀,更是对患者恢复生命健康整个过程的关心、爱护。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它集中体现在对患者自身的价值、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7-8],应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心声,站在患者的立场,实实在在解决患者的难题,从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让每位患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机制度[9]。

打造医院人文建设新基础,发挥固有与创新效应。医学既是自然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因为医学承担着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任务,理应具备人性之暖[10]。医院人文建设要形成新的基础,要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走出来的同时,强化人文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要在人文建设中既重视传统文化的固有作用,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创新动力;应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加以实施。

4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4.1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影响力的传递

提倡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人文关怀的影响力需要借助活动的平台进行传递,要有意识有计划有部署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体悟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强大作用。如,可以在医院科室中开展“论语中关于仁的知识讨论”“医者与仁者的关系”等传统文化的交流、探讨,可以开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还可以通过医院的刊物举办征文活动、发表学习讨论文章,组织医护人员到社会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以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医院人文关怀影响的传递,提升广大医护人员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认同感。

4.2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

首先,在日常诊疗工作过程中,要教育医务人员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1]。医学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医疗工作应以“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一切工作从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为促进患者康复不懈努力,包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关爱服务等[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作为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13]。人文关怀最重要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医院服务环境建设的促进,优质暖心的人性化服务最能够反映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成果。而这些,也是医院为患者及为社会传送人文关怀思想、创造真正福祉的关键。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患者亲切的关怀、强烈的责任感等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4]。必须强调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重视推行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在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中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上,包括微笑关怀服务、人性化跟踪服务、细节服务举措等。比如,上海市推广的由基层医院首创的志愿服务、隐私保护、情绪安抚、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10条细节服务举措,成为上海深化医改、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社会关注和患者欢迎,这就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成功的案例,也是当下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案例。又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凡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管科学教育院士,她在广州日报举办“名医大讲堂”搭建了医患之间的桥梁,在交流过程中,患者能更加理解医生。这也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营造的积极案例。

4.3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教育培训

提倡举办讲授课程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应加强医患沟通,促使医患双方的情感顺利实现传递,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15]。必须承认的一个现状是,广大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艰苦与繁重的第一线,常背负较大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缺乏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显乏力。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举办各种内容丰富、精彩的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专项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洒播在医护人员的心中,让这样的“种子”做好生根、发芽的准备。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培训具有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的积极作用,能够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案例等作为医护人员践行人文关怀的指引。

4.4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基础的建设

应以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提升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让人文思想逐渐渗透到医务人员的心中,久而久之成为主观意识的一部分[16];要将医院人文关怀制度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好,打好制度推动工作的思想保障基础;要重点建立健全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系列制度。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科室不同、面对的患者背景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等因素,人文关怀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既要做好差异性的制度形成,又要做好指导性制度的确立。要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及时发现做得好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要将实践中良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成果,发挥制度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将制度的推广运成作为工作机制,让制度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实践中去,能够指导、促进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在工作中进行再实践、再检验、再总结,确保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

4.5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

要以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凝聚发展力。“人文关怀”“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已经作为新的服务理念被医院管理者重视[17]。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并由此凝聚发展力。医患沟通减少是现代化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之一,其原因是医院现代水平提高,忽视了医患沟通[18]。这些也是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以人为本,经营有道,在患者得到满意服务的同时使医院利益最大化,形成医患双赢的局面[19]。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建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医院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发展力的存在依靠环境,通过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化学效应,能够为我们营造一片和谐有序的宽松环境,实现发展力的强大凝聚。

5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综合作用力

5.1 加大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和社会对医院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建设应投入更多的重视,要把这一项课题列入重要研究范畴,进行经常性的调研,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特别是要注重从示范医院身上入手,通过组织政府方面的有关领导、组织社会各个层面的专家,深入研究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及时提出科学性与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从经费上、制度机制上以及人力保障上进行投入,抓好相关人文建设项目的落实。

5.2 从医院的自身建设进行强化,注重人文建设的推进

医院是人文关怀建设重要的阵地,也可以说是主阵地,只有加强对主阵地的建设,把更多的目光和措施落到人文关怀建设上,才能够使人文关怀从课题中走出来,从意见中落地生根。在推进人文关怀建设上,医院要有一批人文关怀建设方面的专家,能够及时提出和制订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办法、方案,要做好定期的组织实施,并做到在这些活动实施过程中总结、归纳、推广。在建设一批人文关怀方面的专家上,要通过集中培训、个人培训、外出学习、公开招聘等办法,把人才团队带出来,使这支队伍能够为医院的人文关怀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5.3 重视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提升,为人文建设打下根基

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建设归根结底是一项对人的心灵和灵魂的陶冶工程,是通过这样一项工程唤起医护人员内心的温暖,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工作,并且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一些不利于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建设因素的消除力度,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使医护人员在人文精神上得到教化,接受传统和现代的人文精神营养,从家庭的温暖环境中得到人文温暖的感召。

[参考文献]

[1] 葛建芳.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J].护理与康复,2009,8(2):166-167.

[2] 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7):14-16.

[3] 曹艳敏.从人性化护理谈护士与患者的关系[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4(81):249.

[4] 黄立农,许志刚,廖生武.关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09(2):34-36.

[5] 刘庆春,王香平,左红梅.浅谈医学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1-163.

[6] 卢建敏.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702.

[7] 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1-283.

[8] 林茜,施姬.护理需要人文关怀[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6-57.

[9] 廖生武,徐恒,贾海娜,等.以创新为切入点促进公立医院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00-401.

[10] 廖生武.医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0-81.

[11] 黄成华,黄钢.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管理的道德建设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20-23.

[12] 向月应,韩玲玲,王海艳.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践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92-93.

[13] 成诗黔,张步振,沈毅,等.满足病人合理需求!促进医院全面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3-4.

[14] 肖丽芳,廖生武,赖俊梅,等.利用医院文化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8-89.

[15] 郭林飞,许志刚,廖生武,等.高科技视角下公立大型综合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44-745.

[16] 王巧巧,宋绍繁.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96.

[17] 贾海娜,廖生武,徐恒,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364-366.

[18] 朱剑敏.加强人文建设促进医院发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384-385.

[19] 卢建敏.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常l度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207-208.

人文关怀建设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提倡的是将人与自然进行协调、统一、和谐的发展,在绿色建筑中引入人文关怀的思想,可以使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促进建筑行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重大现实意义

绿色建筑的特点是在给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还能够高效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破坏周围环境。它不仅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同时还是实现“人—建筑—自然”和谐统一的方法和途径,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设计在理念上贯彻绿色平衡,在发展原则上属于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将科学、集成绿化配置、采光和通风的自然化融入其中,对于维护结构材料的使用上,尽最大程度上使用低耗能材料,如对太阳能、地热和中水的使用,无疑都充分的体现了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统一。绿色建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舒适的环境。其内容包括有建筑内部和外部以及本身的性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和社区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系统。

1、室外绿化环境。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是科学合理,对通风、采光的设计和集成化绿化配置上以自然化为主要思想,对于维护结构材料的选择上,以使用自然资源作为主要材料,如太阳能、地热、中水等,具有选址规划更加合理、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废物排放量及有害程度、节能措施更加有效、增加建筑功能灵活性、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健康等的六大特点,将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进行充分的展示。

2、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好坏与否决定着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而绿色建筑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从开始的规划设计到使用过程中的环境配置,不断的提高和满足人们各类的居住要求,带来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

二、应该如何理解绿色建筑和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政策导向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建筑的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在人民日益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下,建筑物无论从结构形式、功能特点和科技含量上都在不断改变和提升。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都体现环保、节能以及人与自然亲近的特点,在一定要求上符合人民的居住要求,因此在一经推出就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要以人文关怀作为建筑设计的中心。对绿色建筑中“绿色”概念的理解为建筑的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在建筑物的修建和使用过程对周围环境不造成破坏和影响。可以看出,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并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将绿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实现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的初衷,保证绿色建筑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三、绿色建筑的在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设计要求1、空间的合理设计

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更加丰富,让外观单调的建筑表现出更多的层次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空间的浪费,提高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率,使居住者的居住更为健康和舒适。但是如果只是在空间划分上下功夫,也可能会造成各个功能区面积狭小不利于使用的问题,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设计来提高空间的视觉延伸性,如加入镜面、落地窗、玻璃幕墙等方法,这样就可以让有限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居住起来也更加舒适。另外,为了在空间布局中更能够凸显出绿色建筑的特点和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尽量多的去采用环保和自然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等环保材料,使绿色建筑更加环保低碳,使居住着在室内就能感觉到大自然的清爽气息,已达到缓解使用者精神疲劳缓解压力的效果。2.对环境能源的充分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利用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作为部分能源的来源,不仅能够实现降低绿色建筑能耗的目标,有效控制和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还可以有限缓解和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实现绿色建筑的低碳环保要求。建筑内的采光也是直接影响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为了增加建筑的透光面积,可以采用玻璃幕墙和落地窗的设计,这样自然光线的照射可以满足绿色建筑内部光线和照明需求,缩短了人工照明的使用时间,降低了绿色建筑中人工照明的强度,达到了降低能耗的要求。同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对门窗位置和大小尺寸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室内的空气流通更为顺畅,这样就会减少对空调等装置的使用,在实现自然通风换气的情况下,达到了节约能源的效果。

3.加大建筑内外的绿化设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还有一些绿色建筑可以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绿化设计还能够起到舒缓压力,静心凝神的功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对采用的植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搭配,例如,利用竹子进行绿化,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同时在中国文化中竹子具有高洁的美誉,在享受绿色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着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功能,这也是对人文关怀精神的直接充分的体现。四、在绿色建筑中如何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在绿色建筑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有以下几个重要途径,首先应从思想上根本改变设计观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更应关注和尊重使用者的感受。将人文关怀的思想深入贯彻到绿色建筑设计中去,使绿色建筑的各个方面和角度都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第二是将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进行巧妙的利用,不断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创新,将多种设计技巧进行完美结合,在细节上更加注重设计和规划,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人文关怀的设计想法,最终达到绿色建筑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第三,不断对外国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快速的提升我国绿色建筑水平,使绿色建筑设计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更能充分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五、总结对多种手法巧妙结合利用能够更加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中的人文关怀,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实际,更加人性化,能够快速推动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孙润梅. 中国古代图书馆建筑是中国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从“皇始宬”、“天一阁”图书馆建筑中看中国人文关怀[J]. 晋图学刊. 2005(6): 73-76.

人文关怀建设第5篇

关键词: 教育规划纲要;工会;师德建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94-01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意向简称《规划纲要》)再次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早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为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 加强师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永恒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变革,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规划纲要》强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会成为学生人生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发展和塑造自我的明显参照。 师德建设不仅影响到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

2 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的独特地位

工会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师德建设需要高校很多部门和基层单位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它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

2.1 工会可以利用这些文体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师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谓是一举两得。高校工会是发起和组织各项教职工文体活动的主要部门。

2.2 高校工会是高校教师的群体组织,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坚定的群众基础,会员几乎包括了本校所有的教师,相比其他部门来说,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更有诸多便利之处。

3 工会在推进和开展师德建设工作的举措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教师的知心人。工会要积极关心教职工的疾苦,发挥好“群众知心人”的作用。保障教职工的利益不受侵犯,想法设法为教职工办实事,在可行的范围内,帮助教师争取一些政策,以解决实际困难。另外,给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让教师有自主发展的余地使每个教师都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教师在达到社会性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同时,都能自由充分地发展。

3.2 目前,我院青年教师在我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已超过半数,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共同语言多,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思想特点、兴趣爱好比较接近。青年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注重师德建设群众性的同时,把青年教师群体作为师德建设的重点。在青年教师入校之初,由院工会和基础单位共同组织,润物无声地教育并影响青年教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使老教师的教学方法、经营、优良师德得到传承,为青年教师配备相应专业和学科的导师,此外,我院工会还组织成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为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教师的高尚师德。

3.3 着力建好健康之家,增强广大教师的愉悦感、幸福感,促进师德建设。院工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排球赛、羽毛球赛、大合唱等,为教师减压,使教师感受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工作热情和旺盛的精力。

4 今后需注意的问题

创新工作载体,注重建设实效。工会要将师德建设纳入到工会工作计划中,积极想思路,想办法,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改进方法。通过活动吸引教师参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让师德建设从制约强制的外在灌输到积极主动的内在需要。师德的培养和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日常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另外,活动是形式,效果菜式最终目的。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有实效才能进一步增强师德建设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刘川生.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期刊论文].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5).

人文关怀建设第6篇

【关键词】医院工会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近几年我国医患双方的维权意识显著提升,逐步加剧了医患矛盾,医患纠纷案件数量也与日俱增。有的医务人员对待患者态度恶劣,工作中不够耐心和细心,这是当前医患矛盾的主要致因。医院只有从整体上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促使医务人员端正服务态度,并要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才能真正解决好医患矛盾。

一、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改善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信任。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务人员在医疗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因为少数医务人员对待患者态度较差,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关怀很少,也没有耐心的给予指导,从而造成医患矛盾的出现。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纠纷案件数量也逐步提升,所以医院如何提升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切实转变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促使医务人员对患者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让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较强的信任感,这样医患关系才能得到转变,并妥善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院工会要将思想建设的职能作用体现出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教育,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赢得患者信任,提升治疗效果。

如果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存在着不理解或不信任,则会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增强,能够逐步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1]。这样一来医务人员会给予患者更多关怀,并为患者耐心的讲解病情与医疗不确定因素,能够为某些医疗决策的制定争取宝贵的时间,减少治疗周期。此外,还能够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提升医疗效果,患者在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关怀时,能够更加信任和支持医务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还有效缓解了医患关系。

(三)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

面对着我国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医疗纠纷案件的普遍性,医患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切实增强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这样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只要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对策

(一)工会职工思想建设中应用人文关怀。

只有加强工会职工的人文关怀思想建设,帮助工会职工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2]。一方面,工会职工应主动加强学习,正确理解人文关怀思想科学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加强人文关怀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医务人员一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在人文关怀思想教育过程中,应从医院职工实际特点出发,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育,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集体活动中应用人文关怀。

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在开展集体活动时融入人文关怀建设,这是加强人文关怀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医院工会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建设主题活动,让全体医务人员在主题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其次,医院工会要采取会议、讲座、宣传板报等方式,加大人文关怀思想宣传力度,从而让医务人员把文化关怀内化为一种个人意识;最后,医院工会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将人文关怀意识渗透到整个活动过程,让人文关怀思想逐步转变为医院的一种集体文化。

(三)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

医院要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为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群众反映制度,并将制度落到实处,让医务人员及时掌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其次,医院要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网络,并在各个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和贯彻人文关怀;最后,医院组织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让组织与成员之间能够更加密切的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更好的解决患者思想上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极大成效,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也对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此外医院要遵循平等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注重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让人文关怀贯彻到整个医疗过程,为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19-01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是我党进行政治理论宣传的主阵地。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从高职院校本身和教育对象大学生两方面入手,采取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双管齐下的方式,才能达到党和政府预期的效果。

一、注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的真正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这就需要大学生、学校和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从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要素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新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要求。

2.建构大学生的心理交流平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倾向是二重性的,尽管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消极方面的因素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此,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的疏导。

3.实施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真正的感受到关爱,就必须怀着真挚而深厚的爱去做工作,实施情感引导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积极情感打动人和陶冶人的作用。

二、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从体制上、组织上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科建设,以确保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纳入教学改革之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调整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类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比例。

2.全面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3.完善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实现教学观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精神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用较强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涵养去教育、感染学生。

三、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合力

1.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更好地发挥好这一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效。

2.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氛围,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

3.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美化大学生心灵、陶冶大学生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4.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领导。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队伍领导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效果的必要保障。

5.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工作的必要指导,应该注重调查、观察、个案分析等方法,充分直面现实、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找到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载体建设

1.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建设。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网络载体建设。要善于使用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接受性和有效性。

2.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文化载体建设。尤其要加强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物质文化载体建设,打造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身在其中、感悟在其中,让他们感受到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3.加强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活动载体建设。注重学生人文实践活动载体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通过多彩、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1.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求。只有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身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化其接受的动力系统,使教育要求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纳,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培养出健全品德的大学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要求。

2.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真正的以生为本的活动,有效地实施和实现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得到体现,让大学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爱,识到现实自我的不足,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去追求一个完满的自我,尽可能达到更美好的生活世界。

六、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相关领导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党政领导互动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使人文关怀思想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机制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龚志宏. 彰显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2]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人文关怀建设第8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人文关怀

1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流出行工具,并且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汽车大国。城市的交通工程建设由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基础性工程中交通环境的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了交通工程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十分迅速,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扣除报废量,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汽车驾驶人2.19亿人,扣除注销量,增加1844万人,增长了9.2%。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逐渐涌现,道路拥挤、交通混乱、事故频发等影响着城市的整体交通环境,威胁着市民的生命安全。在城市交通工程的设计中,必须就现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并且融入人文关怀。

2 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主要原则已经由以往的满通需求为主,逐渐融入了人文关怀,并且将以人文本、环保节约作为了现代交通工程的发展方向。只有真正的做到人文关怀的融入,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命安全保障。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加社会决策的参与程度,提高城市整体服务水平,让城市公共服务使用者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让市民了解城市道路设计的目的以及建设的方法,让市民更加了解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在进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者要保证设计的具体性,针对于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不同的操作措施其作用影响着多方面,不同路段的措施经常可以同时的被使用。设计人员要通过努力学习,在保证良好的设计水平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经济、周到、美观的完成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体现城市的没感,满足市民出行的具体需求,真正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推广。

3 人文关怀与城市交通

3.1 在系统完整性上体现人文关怀

完整、无缝的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交通工程设计的重要原则,而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要积极的与交通保证系统的完整性进行结合。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区域,相关就业的岗位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增长的城市规模,带来了更大的出行压力以及出行成本,相关城市的就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公共交通系统是我国基础性公共事业,其强调公民出行权利的保障。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保障,其要与其他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无缝的结合,通过标准化与系列化的设计,保证相关交通工具可以更好的对接,减少出行成本,降低出行困难。在不同交通工具转换的场所,要设置清晰、明确的标识,给予出行者明确的交通出行选择信息。

3.2 在道路交通指示上体现人文关怀

在城市中,存在很多令人反感的道路交通标志,为行人带来了不良的内心体验。例如,在某处交通施工时,周边树立“学校慢行”、“施工注意”等冷冰冰的告示。这种情况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经常简单,虽然作为一种必须的管理措施,但是其表达方式的不合理,会对于出行的司机以及行人带来不好的情绪体验。在进行交通标志的设计上,要充分的体现对出行者的关爱,以人性化的理念进行交通设施的设计。针对于上述的情况,可以采用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前方是学校,请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环境”,“为了城市更加美好,请您绕路行使”。另外,在指示司机转弯时,要通过图解来提示司机进行转弯,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让司机感觉到良好的交通出行体验。只有保证交通标志的亲切性,才可以实现温馨出行,让司机主动、自觉、积极的配合交通警示标志,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

3.3 在弱势群体保护上体现人文关怀

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进行关注与照顾,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城市发展中所必须关注的一个内容。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行方式的包容,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气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对于机动车出行的人来说,采用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的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国很多城市的主干道设计上,以双向四车道为主,如果汽车通过量较大,中央分隔带就会被压缩,以便增加车道数。部分城市在信号灯设计上,将行人、直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放在相同的相位,增加了交通过程的风险。在交通工程设计上,要针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保证弱势群体的交通安全。交通设计上要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保证不同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得到良好的协调与处理。在人行道设计上,要注重保护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在人行道上设置专门的行人等待区域,做好对行人的保护。在对于老人、儿童、残疾人出行需求的满足上,要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通道,保证相关无障碍设施的标志醒目,提醒周边司机以及行人进行注意,保证其出行的安全。另外,在进行交通灯的设计上,要力争融入图解要素,帮助色盲以及不了解交通规则的人了解如何安全出行。

4 结束语

笔者对于全国公安机关2013年道路交通事故情况数据分析可知,去年全国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18.3%,一次死亡5人以上事故同比降15%,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16起,同比减少9起,未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是1990年有重特大事故统计以来历史最少的一年。城市交通安全取得的有效进展,是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城市交通工程设计与建设的目的,是对于人们出行需求进行满足,并且保证人对于自然空间以及人际交流的需求进行满足。在出行的过程中,要保证市民心情的预约与舒适。在城市交通设计的过程中,人文关怀中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人们身心需求得到良好的满足。城市交通工程的建设,要保证具有功能性的基础上,迎合人们的情感需求。城市建设的过程是实现对人利益满足的过程,在进行设计之时,必须将人文关怀理念进行深刻的融入。在开展交通工程设计工作时,要在采用相关规范设计的基础上,实施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将人文关怀理念进行深刻的应用,通过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出行者的关爱以及保证交通系统的完整性几个方面,真正的营造一个人文气氛浓郁的城市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翔,廖芳龄,朱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几点意见[J].价值工程,2011(20).

[2]陈静.浅谈城市交通安全保障技术[J].广西城镇建设,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