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杂志 部级期刊

杂志简介:《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60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327/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9-7252
国内刊号:11-5327/G4
创刊时间:1960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2
总发文量:5635
总被引量:315
H指数:9
期刊他引率:1
  • 人生三境界

    作者:池莉 刊期:2017年第11期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 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作者:窦桂梅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校教育所承担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终生的读书人。身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应先读起书,然后才能带着我们的学生读书,将人类文明珍贵的“货物”经由书本,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幸福和美丽的事情。

  •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作者:王崧舟 刊期:2017年第11期

    卢真金教授在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时,提出过一个颇有意味的模型。这是一个用普通三角形撑起的关系式,底边被称之为教师发展的“立足边”,两腰则分别冠名为“理论边”和“实践边”。卢教授认为,当新教师走过职业适应期之后,通常会沿着两种路径继续发展。一种是由理论边出发,逐渐走向实践边,他管这种路径叫“气宗”;另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之,...

  • 我,长大的儿童

    作者:李吉林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上了小学的孙女儿对我说:“奶奶,我发现您像个小孩子,我喜欢和您玩。”听罢孙女的话,我是何等的惊喜!因为儿童说我像儿童,大概我是真的有点像儿童了。我认定这对当小学老师的我来说,是一种赞誉。其实,在我的内心,自我评价便是:长大的儿童。

  •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作者:袁清林 刊期:2017年第11期

    现代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自然保护和污染防治两个方面。以自然保护而言,重点是合理开发、利用、抚育和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等。在中国,自然保护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以前,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考述

    作者:邸永君 刊期:2017年第11期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 高适与岑参

    作者:顾农 刊期:2017年第11期

    高适(700~765)和岑参(7157~770)乃是盛唐时期两位齐名的大诗人,都以边塞之作蜚声文坛,一向相提并论。他们两位共同的朋友杜甫有诗云:“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宋代著名诗评家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评》)选取他们两...

  • 生死·爱恨·天人——《长恨歌》的谜与魅

    作者:陈才智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世间伟大作品其实不多,而《长恨歌》就是其中一个,无愧且独特。这篇长诗,直面人生两大主题——生死与爱恨,又由二者引申至天人之际,带给我们故事,也带引我们思考。故事里有帝王和美人,有战争和相思,熔铸政治和情爱,触及肉体和灵魂,跨越历史与现实,沟通梦想与仙幻,投射着百年大唐兴衰的回眸,激荡起超越千载轮回的反思,而文字清婉动...

  • 提升阅读的境界

    作者:尹涛 刊期:2017年第11期

    27年前念初中,21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曾经踌躇满志沾沾自喜地做过班里、系里的文学社社长、副社长。遗憾的是我没有成为一名作家,壮志未酬,很不服气,怎么办?那就干脆做杂志社的主编,给作家改稿子好了。其实,阅读和探究的快乐给我提供了足够的补偿。

  • 借鉴前贤,推陈出新——谈《归去来兮辞》对《归田赋》的借鉴与发展

    作者:罗献中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

  • 言约意丰,性平神峻——《陋室铭》别解

    作者:梅竹 刊期:2017年第11期

    绝大部分老师在带领学生研读《陋室铭》这篇文章时,都会点出刘禹锡用精警凝练的语句和谐明快的节奏,表达了作者自己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为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达到这样的理解程度也许差不多了,但是作为教师,对于《陋室铭》的品读不应满足于此,因为这篇铭文虽然清新短小,但实在是应了那句话,...

  • 化虚为实真切形象——古典诗词艺术技巧琐谈

    作者:殷敏 刊期:2017年第11期

    人类的情感意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使之表达得鲜明真切,具体形象,古人常常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 读古诗文,探古代文人出世动因

    作者:邢玉英 刊期:2017年第11期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第十七条指出:“积极拓展、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提倡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

  • 漫谈古代禅诗

    作者:耿红英 刊期:2017年第11期

    汉晋时期,佛教从印度传人,禅诗也随之应运而生。许多著名僧人留下了名篇,很多诗人也写了一些具有禅意的诗歌。禅诗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哲理启人深思,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在语文教学中品读经典诗文

    作者:朱开娟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中华经典诗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优秀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语言的典范,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当代中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不应该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