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卷首语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9年第05期

    在对比中进一步探讨民间文学的独特属性在文学领域,无论是创作者还是研究者,都不会否认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滋养作用。文学史的研究者,从历史上可以找到数不胜数的作家或诗人从民间汲取营养的例子,现当代许多作家有关其创作经历的个人叙事,也大都会提及自己如何受神话、故事、歌谣等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影响的经验。

  • 一位改变英语世界对格林兄弟童话认识的学者:杰克•齐普斯

    作者:张举文 刊期:2019年第05期

    杰克•齐普斯(Jack Zipes)是当今世界上研究童话故事的著名学者。在半个多世纪里,齐普斯在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在小学和社区积极推动讲故事活动的践行者。齐普斯的学术成果丰厚,但在国内尚缺少系统介绍。为了系统翻译和介绍齐普斯的学术思想,本人组织编译了《童话的研究:杰克•齐普斯文集...

  • 迈向文学童话的定义

    作者:杰克•齐普斯; 张举文(译) 刊期:2019年第05期

    童话的起源现在被追溯到3世纪的罗马,但对当今有关童话的研究和传播有实质影响的历史始于17世纪末。文章系统地探讨了童话从民间文学到作家文学的演变历程,特别突出了17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的德国在欧洲童话传播与研究中的作用,并且进一步阐释了童话在当今的不同发展方向,例如,文学化与商业化等问题。

  • 承前启后:重读瓦尔特•本雅明的《故事家》

    作者:杰克•齐普斯; 刘思诚(译); 张举文(校) 刊期:2019年第05期

    追溯瓦尔特•本雅明的生平,揭示瓦尔特•本雅明对故事搜集与创造的影响,不仅是对本雅明整体思想研究的扩充,也是对故事研究与哲学等方面更深刻的探索。本雅明认为,一个伟大的故事家,将永远根植于人民之中。我们生活在一个用故事营销的文化产业时代,但真正的故事家很少。故事家为听众提供忠告建议,如何克服疏远,如何交换经验;帮助听众去发现他们...

  • 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新视野

    作者:雷娜 刊期:2019年第05期

    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立足于社会历史视角,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关注童话的当下和未来,强调童话与社会文明的互动关系,倡导童话在不断的改写与转化中发挥其乌托邦批判精神,兼顾童话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具有动态性、系统性、批判性的理论创新特色。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为中国的童话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 口头文类研究中引入互文性视角的两个维度

    作者:乌•纳钦 刊期:2019年第05期

    口头文类研究中有两个维度可以引入互文性视角,一是口头文学维度,一是口头传统维度。口头文学维度是平面的基础性维度,互文性视角主要用以揭示口头文本之间的异文变体等关系,以及口头文本跨文类交互渗透的文本间性。如果再升级到语境的层面,便会得到口头传统的立体维度。在这里,研究者的视野会从平面移至立体,将观察到口头传统与民俗文本之间复...

  • 纳西族与彝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

    作者:杨杰宏 刊期:2019年第05期

    纳西族与彝族的文化共性深刻影响了各自的叙事传统,这在两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的内容、情节、主题、典型形象、演述方式及文本特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东巴文属于不成熟文字,纳西族东巴神话文本的变异成分要高于彝族神话文本;在仪式演述中,东巴神话与音乐、舞蹈、绘画等多元艺术的融合程度比彝族神话相对要高;彝族创世神话的代表——四大...

  • 论藏族“异常诞生母题”故事类型群 的共性特征

    作者:李连荣 刊期:2019年第05期

    本文主要列举了西藏民间故事中以“异常诞生母题”作为核心母题的15个故事模型(类型)。进而分析了这些故事类型与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印度和汉族的相关故事类型中各层级母题之间的共性特征。通过诸多相似母题,我们可以看到藏族的“异常诞生”核心母题中各级层面的母题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母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表现出与印度和中...

  • 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作者:王晓葵 刊期:2019年第05期

    民俗学对灾害记忆空间、口头传承、仪式行为等的调查与总结,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需要对应民俗学的学术转向,即从传承事象研究转向生活世界中的“经验、知识和表象”构成的常识体系的研究。灾害民俗志的书写是极为有效的方法。

  • 地震灾害后民俗利用与受灾地的现状——以南三陆町户仓波传谷地区为例

    作者:政冈伸洋; 周丹(译) 刊期:2019年第05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和海啸,宫城县南三陆町户仓波传谷地区是重灾区之一。在灾后重建中,原有的地域社会组织和民俗活动,如何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契约讲”“春祈祷”“复活”等例子,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重建过程中的民众的困惑与诉求的变化。并对重建政策、何为真正的重建,以及如何理解当地生活的变迁等一系列...

  • 村落生活中灾害记忆的“错置”与隐喻式表达——以1963年洪水记忆为例

    作者:张磊 刊期:2019年第05期

    如果没有直接的表象载体,村落生活中灾害记忆如何表象化及跨世代传递?通过对一个村庄的考察可以发现,民众回忆和叙述灾害并不是为了记住灾害,而是将灾害作为解释当下生活合理性的切口,正因如此,民众的回忆中存在记忆之场的错置;灾害通过本地人原有的风水气运观念催生新的建筑民俗,灾害记忆在生活中呈现为隐喻式表达。这一个案提示了灾害记忆表象...

  • 西昌地震碑刻的灾害叙事与记忆

    作者:杨航 刊期:2019年第05期

    中国自古有“勒石记事”的传统,碑刻能够佐证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通过碑刻内容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本文通过西昌地震碑林关于西昌明清历史上三次地震碑刻内容,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了明清时期区域灾害文化以及灾害记忆的特征。明清时期该区域的灾害记忆,在公共记忆领域呈现了神权、绅权、族权共存的特征;在个人记忆领域体现出个体生命...

  • 灾害的梦境叙事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作者:金玉洁 刊期:2019年第05期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十余年了,对个体来说,那些隐藏在各自梦境中关于死者的记忆仍然鲜活。从有关灾害的梦境叙事中,我们发现幸存者对汶川大地震的记忆指向文本资料记录灾害事件中所忽视的个体情感、文化观念。本文就梦境中的“幽灵”意象探讨灾害的梦境叙事,以汶川大地震的梦境叙事为例,生者通过梦境延续与死者的情感纽带,积极地重新建立逝者与我们...

  • 从民间接受的角度看图像与故事的互文性——以多篇幅全本白蛇故事年画为中心

    作者:庞建春 刊期:2019年第05期

    从图像和故事互文性的角度,我们可以解读多篇幅全本白蛇故事年画中所蕴含的故事演绎信息。针对作者搜集到的6个单篇幅全本故事年画,分无框格和框格式两类,具体解读画作的图像组合和叙事方式的特点。通过细读可知,白蛇故事有丰富的俗文学形式,要确定民间画匠取材哪个写本很困难,条屏类全本年画也不例外。不过,可以根据图像中一些并不熟知和常见的...

  • 从文本的叙事分析到文化的多维审视——《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评述

    作者:谢红萍 刊期:2019年第05期

    “说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文学家王世贞为自己整理、编订的诗文集《弁州四部稿》里。在这部文集里,王世贞创制了“四部”,即“赋、诗、文、说”。a“说部”,也就是讲古,满族叫“乌勒本”。20世纪以来,满族文学中已将“乌勒本”改称“满族书”“说部”“家传”“英雄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