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及学科建设的日臻完善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9年第04期

    1949年至今的70年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系统日臻完善。这既表现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成熟,又表现在研究对象(体裁)的不断拓展,以及不同体裁研究中所取得的同样出色的成就。这一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学科都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契机总结自身历史的今天,都为我们回顾和总结本学科的历史,奠定了...

  • 学术期刊创办与学科建设发展

    作者:施爱东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专业性的学术期刊,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研究范式的传播、学术梯队的培育、学科新概念的认受、学术热点的引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学的专业教育中自上而下、教学相长的知识传授,专业学术期刊则是平行的、相互促进的信息交流。办好一份有学术担当的专业期刊,对于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一个学科主流学术期刊的成...

  • 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作者:王尧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对传说的研究方法以主题流变、比较研究、文化审美研究为主,这些都是立足于传说文本的研究。其中以主题流变为大宗,是贯穿70年传说研究史的主流方法。与其并行发展的思潮是对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四大传说”被奉为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迄今未绝。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民俗学逐渐开始从文本向语境的范式转换,语境导...

  • 中国谚语研究七十年

    作者:陈娟娟 刊期:2019年第04期

    民俗学视角下的中国谚语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迈入了新阶段。在1949年至今的70年中,相关工作者通过广泛搜集、辑录和整理大量农谚、气象谚和各种社会谚语,并展开日趋多样的深入研究,使谚语研究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中国谚语集成》的调查编撰工作,在中国谚语研究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

  • 中国民间小戏七十年研究述评

    作者:黄旭涛 刊期:2019年第0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民间小戏研究先后受到政治话语、文学艺术话语、文化话语、遗产话语的影响而形成相应的学术发展阶段。此间,民间小戏作为独立文类的主体地位经历了从模糊混沌到清晰明确的过程,民间小戏的资料建设和史论研究积累推进到历史新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戏研究快速推进,在学科上,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从多...

  • 民俗和民间生活研究中的实践理论

    作者:西蒙·布朗纳; 龙晓添(译) 刊期:2019年第04期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北美和欧洲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别以表演和实践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虽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所构建的研究方向有一些共同关照的概念化民俗事象,但是作为一种表达行为,两者的理论差距显而易见。为回应社会变动,二者于20 世纪同一时刻兴起,但演绎和归纳有所不同,表演往往代表事物的单一性(突现性),而实践意味着民间行为的总体性(优...

  • 当代民俗影像中的本真性话语

    作者:胥志强 刊期:2019年第04期

    当代民族志影像中的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由特定话语的表征、编码而呈现出来的。本真性则是今天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话语,民俗或非遗是作为本真生活的意象而被发现、表现的。表征不同于自然的传承,而是以一种自反的形态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应对。这种现实即是现代以来都市大众所遭遇的文化异化,民俗寄托着他们对非异化生存的向往和逃离。

  • 黄遵宪对日本民俗的研究——以《日本国志·礼俗志》为中心

    作者:戴东阳 刊期:2019年第04期

    近代著名维新诗人、外交家黄遵宪的《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其“礼俗志”可谓是其中最具特色者之一。它广泛涉及朝会、祭祀、婚娶、丧葬、服饰、饮食、居处、岁时、乐舞、游宴、神道、佛教、氏族、社会等。正文之外,还穿插多篇“外史氏曰”,从各个角度对日本礼俗进行理论的阐述。黄遵宪强调礼俗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的...

  • “文化展示”中的传承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作者:毛巧晖 刊期:2019年第04期

    从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兴起之时,“俗”的关注超越“民”,即使关注民众亦更多是群体意义而言,并未突出“传承的个体”。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间文艺改造中,关注到了“民间艺人”,但其以“革命”为旨归;1949年以后对于民间艺人的重视在80年代民俗学迅猛发展中并未沿承。21世纪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温州鼓词多元传承生态的形成

    作者:包媛媛 刊期:2019年第04期

    传统的温州鼓词有着作为谋生方式的“门头敲”、娱人的“平词”和酬神的“大词”三种表演与传承形态。20世纪后半叶,温州鼓词出现了传承危机。随着温州鼓词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设立社区词场,媒体加大了对于温州鼓词的报道,大量研究者投入到对温州鼓词的研究中,传承人和民众也强化了自身对温州鼓词的传承自觉。在此背景下,...

  • 传统工艺的文化复兴与“非遗”实践

    作者:王文超 刊期:2019年第04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复兴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前非遗时代的生产复兴,二是面向非遗实践的文化复兴。生产复兴关注保护性开发、产业布局调整、技术适度创新和市场经济效益;文化复兴基于生产之上,突显传统工艺的内生和外延价值,关注其对家族、村落、行业和民族等多层面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揭示并厘清传统工艺复兴的两个阶段,有助于更...

  • 回望与坚守——读《美在乡村》

    作者:萧放; 岩温宰香 刊期:2019年第04期

    《美在乡村》a 一书,是潘鲁生教授关于中国乡村文化调查研究的一部力作,也是他对自己心心系念的乡村的倾情回报。潘教授兼具艺术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背景,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乡村文明、民间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本书是他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关于乡村文化与民生发展的思考结集,以真切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图片,记录了他在数十年中行走乡村、探访民...

  • 当代民俗志写作新的尝试——《番禺民俗》述评

    作者:陈蓉榕 刊期:2019年第04期

    在区域民俗与地域文化越发得到重视的今天,各地的优秀民俗志层出不穷,如方宝璋编著的《闽台民俗研究》,将闽台民俗置于中华民俗的大背景下,在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定位,凸显了闽台民俗的地域特征;再如余婉韶编著的《佛山民俗》,该书系统叙述了佛山民俗的方方面面,细致生动,知识性强。这些区域民俗志往往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力求全面。

  • 民间故事家

    作者:江帆 刊期:2019年第04期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承文学样式,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和流动。对民间故事的研究离不开对其载体的研究,尤其是对这一传统的积极携带者——民间故事家的研究。瑞典学者卡尔·威廉·冯·赛多认为,民间故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流传的,只有极少的有好记忆、生动的想像力和叙述能力的积极的传统携带者们才传播故事,仅仅是他们才...

  •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覃奕 刊期:2019年第04期

    2019年6月16日,“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俗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