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在历史的掌心中反思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8年第06期

    任何文化事象都是历史的产物,这似乎是所有文化研究者都明白并经常挂在嘴边的道理。然而,在实际的行动中,人们却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等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的大量存在,就是这方面的证明。它们也从反面的角度不断提醒大家,思考和探讨一切文化问题,都应该结合历史的视角。近年来,包括民俗学在内的许多人文社...

  • 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

    作者:王霄冰 刊期:2018年第06期

    有关民俗概念的理论研究,以往多集中于“谁是民”“什么是俗”这两个中心议题,而较少关注民众群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关系。宏观民俗史的研究表明,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民俗关系不尽相同,主要有传承、革命和认同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个社会阶段。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术史上会出现几种完全不同的...

  • 民俗的社会基础

    作者:陶乐茜.诺伊斯(Dorothy; Noyes); 王艺璇(译); 韦秋圆(译); 张昊楠(译); 王霄冰(校) 刊期:2018年第06期

    在1846年汤姆斯创用“民-俗/民-俗学”(Folk-Lore)一词之后,“民众”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民俗学者们考察本学科的关键问题。美国年轻一代的学者们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并重新规划学科,其中,鲍曼提出了“社会基础”的方法,认为人们与民俗是通过经验性的可追溯的表演时间联系的,研究者应在民众和知识之间寻求“直接的和经验的”联系。与...

  • “民-俗”:威廉·J·汤姆斯

    作者:邓肯.艾姆里奇(Duncan; Emrich); 俞祎珺(译); 余力舒(译); 王霄冰(校) 刊期:2018年第06期

    1846年8月22日,英国学者威廉?J?汤姆斯首次创造使用了“民-俗(folk-lore)”一词,为这个词语的国际性应用和这一领域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汤姆斯对文学与古物研究兴趣浓厚,在朋友们的引荐与帮助下,逐渐成为一名古物学者,加入了古物爱好者学会、卡姆登学会等组织团体,先后组织出版了《原创》(The Original)、《笔记与查询》(Notes&Queries)...

  • 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边界作业与数字共同体

    作者:巴莫曲布嫫; 郭翠潇; 高瑜蔚; 宋贞子; 张建军 刊期:2018年第06期

    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专题数据库建设: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的工作实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多年来的田野研究实践与操作经验为依据,讨论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保护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口头传统研究数字化建档,以及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多种可能性及其途径;进而围绕“边界作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以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的名录转入为个案

    作者:朱刚 刊期:2018年第06期

    追踪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基本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新动向,进一步加深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相关规定的认识。了解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更为宏观的层面把握教科文的文...

  • 《阿诗玛》的改编策略与民间文本的多元传承

    作者:萨支山 刊期:2018年第06期

    1950年代对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加工,是提出的“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具体实践。妥善处理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与新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之既能够在文化上进行“民族识别”,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又能“消除隔阂”,增强国族共同体的凝聚力,是整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1950—1970年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

  • 论《隆福寺格斯尔》与木刻本《格斯尔》的双重关系:《隆福寺格斯尔》第十、十二章文本对比分析

    作者:玉兰 刊期:2018年第06期

    蒙古《格斯尔》以多种形态传世,其各章的形成与流变是复杂而多元的。《隆福寺格斯尔》是蒙古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个《格斯尔》书面文本之一,对后来的《格斯尔》书面文本和口头演述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重要的文本研究价值。以往研究普遍认为《隆福寺格斯尔》为木刻本《格斯尔》之续本,作者认为两者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接续关系。本文从情节、...

  • 《江格尔》史诗中诗性地理的翻译

    作者:包秀兰 刊期:2018年第06期

    蒙古史诗最具魅力的诗学特征之一就是对诗性地理的描写。本文以《江格尔》史诗为例,通过比较史诗《江格尔》现有最重要的四种汉译本,探析译本如何体现原文诗性地理的描写,从程式、修饰语、功能等角度探讨四种汉译本在诗性地理的翻译方面的得失及价值。

  • 伞头秧歌考——兼论《元史》记载中的金门大社问题

    作者:彭恒礼 刊期:2018年第06期

    伞头秧歌源于唐代佛教的水陆法会,是佛教禳灾仪式与民间秧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元代宫廷组织的“游皇城”活动对伞头秧歌的普及与传播起了关键性作用。“游皇城”活动中所记载的“金门大社”指的是实力雄厚的村落组织的社火队伍。“金门大社”是当时衡量秧歌队是否有资格进京表演的重要条件。

  • 影视人类学成果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想和方案设计

    作者:吴乔 刊期:2018年第06期

    本文介绍了影视人类学这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目前的繁荣程度,描绘我国尤其是中国社科院影视人类学的地位和现状。本文分析了影视人类学成果作为与文本同样的学术成果的合理性。本文提出比照核心期刊论文建立影视人类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这种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最后,本文对这一评价体系未来的扩展做了简单的展望。

  • 口头诗学

    作者:朝戈金 刊期:2018年第06期

    作为系统方法的口头诗学(Oral Poetics),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有人将洛德(Albert B.Lord)刊布于1959年的《口头创作的诗学》a作为该方法论出台的“序曲”。美国学者朱姆沃尔特(Rosemary L.Zumwalt)在梳理口头传统的历史和方法的著述中曾说,在18世纪和19世纪所谓“大理论”时期,已经有赫尔德(Johann G.Herder)等一批学者对口头传统的存在方式和意...

  • 社区如何向他者展示自身——2018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侧记

    作者:程鹏 刊期:2018年第06期

    2018年6月2日—12日,由美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及日本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社区如何向他者展示自身”(2018 Summer Institute on Folklor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How Communities Present Themselves to Others”)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高级研修学院(The 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

  •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作者:朝戈金 刊期:2018年第06期

    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民俗学研究的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以60万字的篇幅,80幅图表、百幅田野照片,研究了内蒙古区域近300年来草原游牧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当前该区域的文化结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成果2013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015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

  • 2018“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工作坊在昆明举办

    作者:李航; 张天馨 刊期:2018年第06期

    “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是由国家财政部资助、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实施的项目。该项目作为学术科研平台,旨在培养、凝聚一批掌握口述史调查方法、扎实深入田野的青年学术人才,对唐卡传承人的绘画传承史、家族史、生活史进行记录整理。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办、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2018“中国唐卡传承人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