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民俗学何以朝向当下?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8年第02期

    朝向当下,已成为越来越多民俗学者所认可和努力追求的研究取向,相关成果也日益增多。但是,民俗学的研究究竟应该如何“朝向当下”?在这方面,仍然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需要更多围绕这一导向完成的有力个案。显然,朝向当下既意味着研究范嗣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之理解的改变,以及研究方法在以往基础上所做的相...

  • 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责任伦理与形式规则——以“上海女孩逃饭”的网评为例

    作者:户晓辉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6年春节前,一个“上海女孩逃饭”的帖子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这次网评历时半月,与其说是假新闻效应,不如说是网络民间文学表演。只有引入实践民俗学的目的论原则,才能从中还原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以及培育网络公民习性所需要的责任伦理与形式规则。

  • 日常生活实践的“战术”-以北京“残街”的“占道经营”现象为个案

    作者:王杰文 刊期:2018年第02期

    在当代中国城市中,“占道经营”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为谋求“个体利益”而侵占“公共空间”的“战术”层出不穷。解决“因私害公”的中国式城市问题,中国民俗学应该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争论的偏执性,探讨合意的日常生活实践的可能性。

  • 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作者:张多 刊期:2018年第02期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著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英雄。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若干仪器,甚至月球地理都以“嫦娥”“玉兔”“广寒宫”命名,体现了古老神...

  • 一位追求格物致知的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思(Dan Ben-Amos)

    作者:张举文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丹·本-阿默思(Dan Ben-Amos)是一位研究犹太民俗、非洲口头传统、叙事分析、民俗学理论以及民俗学史的著名民俗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民俗概念的界定,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民俗学范式。他是美斟民俗学家,更是国际民俗学家。

  • 民俗的定义:一篇个人叙事

    作者:丹·本-阿默思; 王辉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丹·本一阿默思将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是出于20世纪60年代他对民俗的承启关系的关注,以及对当时流行的定义的不满,当然也受到人类学、语言学(特别是“口传民族志”)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他在尼日利亚的埃多人中的田野调查,直接促成了这个定义的形成。起初,学界对这个定义多持否定的,至多是模棱两可的态度,然而,随着...

  • 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

    作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赵彦民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世纪民俗学随着学院式的发展,田野调查这一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确立了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集体分担调查的共同调查的手法,但是,其手法的确立有哪些背景、动向呢?其次,其手法虽然提高了调查的效率性和专门性,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专门领域的圈绳定界、调查项目主义的弊病。福田先生通过对《民俗调查手册》等书籍调查手法的体系化,...

  • 中国古代谚语的源起与定型

    作者:陶汇章 刊期:2018年第02期

    综观语言文化之演进趋势,大体可以认定,先有语言而后有谚语;先有谚语之形实而后定谚语名称;先有谚语之广泛流传、应用,而后有搜辑、整理和研究;最后才出现谚文、谚章和谚学。也就是说,谚语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地、长期地、自然和自在地发生、发展的。起初,它只活跃在人们口头,靠口头传播和传承,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有了文字,...

  • 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作者:卡尔·赖希尔; 陈婷婷 刊期:2018年第02期

    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

  • 举证策略:以彝苗史诗民间物质文化和环境意象为例

    作者:马克·本德尔; 陈婷婷 刊期:2018年第02期

    目的明确地使用图像会促进对史诗指涉含义的理解。本文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为例,阐释了数字图像的收集和含义、数字图像对理解史诗意象的帮助,以及在史诗研究中使用数字图像的过程和方法。

  •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民俗影像工作坊导师六人谈

    作者:范长风; 庞涛; 熊迅; 谭勇; 田兆元; 孙正国 刊期:2018年第02期

    2017年7月14-29日,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大学、长江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主办了“文化多样性与影视表达”“古茶文化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暑期学校与民俗影像工作坊。

  • 广西凤梧师公面具的神性艺术世界——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作者:韦秀玉; 甘月华 刊期:2018年第02期

    师公面具是师公戏的法器之一,是壮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表意符号,具有象征神祗、通灵媒介、屏蔽隐己的功能,映射着壮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师公戏与当地的习俗和仪式相结合,在族群和村落文化建构中起着积极作用。从跨学科视域考察广西平果县凤梧乡的师公面具,以视觉图像语言符号系统的内在形式结构为切入点,采用艺...

  • 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

    作者:林安宁; 唐培旭 刊期:2018年第02期

    平果县师公面具艺术拍摄,是民俗活动影像记录,也是师公唱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时、地利、人和是大型民俗影像记录伦理的最高境界。民俗影像记录中,拍摄团队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推进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最重要的有资金、技术、人才和评价体系等因素。

  • 壮族师公面具的叙事途径——谦论壮族师公戏的影像化策略

    作者:聂强 刊期:2018年第02期

    壮族师公面具从远古傩面发展而来,是一种典型的被展示的“圣化物”,也是师公组织实施的过渡仪式-师公戏中的重要法器,对过渡仪式的顺利实施和过渡目标的圆满达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在文化馆和师公戏实施的展示过程旷,师公面具通过与自体、师公、角色、观众、时空等等对象之间建立互动关系,结构性地实现了它的意指叙事。在此同时,师公面具...

  • 非经典美学视域与民间艺术美学话语的重构——评季中扬的《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作者:张娜 刊期:2018年第02期

    一、经典美学与民间艺术的合法性 民间艺术能否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民间艺术是艺术吗?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一书的研究出发点。长久以来,当我们谈论“民间艺术”的时候,似乎在泛指着剪纸、刺绣、戏曲、舞蹈之类的民间项目,然而对其中涉及的艺术与美学问题或许并未细加探究。这看似普普通通、理所当然的问题其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