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卷首语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往往离不开专业刊物的支持。在为本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交流、讨论的园地的同时,这种专门的学术刊物,还常常发挥着引领研究风气与研究方向的作用,是推动学科理论与方法不断完善、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 建设我们共同的学术家园——祝贺《民间文化论坛》创办35周年

    作者:邱运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今年是我们共同的学术家园《民间文化论坛》创办35周年,为着这个学术家园,我们一起尽心守护、努力耕耘了35年。为此,作为《民间文化论坛》户籍所在地,我谨代表中国民协向民间文化学术界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相助的学苑出版社表示衷心感谢!

  • 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

    作者:刘锡诚 刊期:2017年第06期

    陶阳(1926—2013)逝世五周年了。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助教。这位不忘初心的山东大汉,压抑着当诗人的强烈愿望,几经周折,于1955年调到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一心扑在下层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创作和传承的口头文学的搜集研究上,一去就是六十年,为这门本土人文学科的资料积累和...

  • 祝贺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5周年感言

    作者:刘魁立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今天大家相见,本身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儿。平时也许在别的场合分别见过,但是大家凑在一块儿,这是一个家,大家兄弟姊妹凑在一起,说说咱们自己的事儿,的确值得高兴。 首先,我要为《民间文学论坛》杂志创刊三十五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一批又一批为杂志的编辑出版付出智慧和辛劳的编辑同仁们,表示慰问,并为他们做出的成绩竖起两个大拇指表示称赞...

  • 考虑大的思想问题、理论问题、学术问题

    作者:向云驹 刊期:2017年第06期

    感谢民协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民间文化论坛》35周年走过的是很不容易的历程,我要对此表示祝贺。在这个时间纪念一个学术刊物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纪念已故的陶阳前辈、马学良老、贾芝老、钟敬文老等学术先贤,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学术事业的传承,前辈们走了,但是事业还在继续。

  • 灯月学苑忆办刊

    作者:王善民 刊期:2017年第06期

    感谢《民间文化论坛》的同志们盛情相约,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样一场盛会。35年,在历史上只是一瞬,对刊物来讲不过是她的青年,可这35年已经蕴含了无数专家学者包括编者、校者、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作为曾有幸在其间付出过劳动的我,今天的激动心情是难以抑止的。

  • 纪念《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5周年暨陶阳先生逝世五周年

    作者:刘晔原 刊期:2017年第06期

    一个著名的民间文化刊物、一个一直坚守民间文化立场的刊物《民间文化论坛》成立35周年,又是党的再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学习热潮中,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召开这样一个有筋骨、有感情、有温度的会议,让我真心感谢!更感谢两位主编能想着让我出席,我非常激动,

  • 有温度的传承——《民间文化论坛》的学术担当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会蒐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什么来的,但是也不能不各尽一份的力,至少去供给多少材料或引起一点兴味。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

  • 民俗学的方法问题

    作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赵彦民 刊期:2017年第06期

    历史民俗学作为20世纪民俗学的主流在21世纪具有怎样的可能性呢?福田先生在20世纪民俗学的21世纪化的其中一项提出了"历史认识的新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是摸索尝试"作为累积的历史""作为形成过程历史",通过"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方法"。但是,其具体形式、与历史学的异同、现代的有效性是怎样的呢?

  • 传承母体论的问题

    作者: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 彭伟文 刊期:2017年第06期

    由福田氏提出,给后来的民俗学研究带来巨大影响的传承母体论和个别分析法,是对此前(几乎被视作唯一方法)的重出立证法加以批判,作为更加科学的方法被提出来的。它们经常被理解为功能主义,也被认为与功能主义存在同样的问题而遭到批判。

  • 从书简看袁珂填海逐日的神话思想

    作者:马昌仪 刊期:2017年第06期

    袁珂先生是继鲁迅、闻一多、芮逸夫等人之后20世纪的第三代神话学家。他把一生精力用于中国神话的钩沉、梳理、整合、研究和建构上,自称是"填海逐日"的工作。他的完整的神话观被概括为"广义神话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包括两重意思:第一,神话研究的对象应是广义的神话,既包括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早期阶段上的神话,也包括历史时期的历史人...

  • 昆仑山在先秦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之美

    作者:雷米·马修; 卢梦雅 刊期:2017年第06期

    本文系第十一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法国当代汉学家、前法国国家科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CRCAO)主任、荣誉研究员雷米·马修(Rémi Mathieu)先生在2014年8月在青海格尔木举办的"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大会上的发言。法国汉学的传统治学承袭乾嘉学派,重视文献考据,与北美汉学明显不同。马修先生四十几年如一日研...

  • 从关公传说看事实向文化的演化

    作者:邹明华 刊期:2017年第06期

    以历史上的关羽成为文化上的关公的例子,展示传说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生成过程与机制,其中箭垛式人物的传说学概念可以成为理解文化生成机制的工具。关于关羽的史志记载只有千字左右,关羽的经历原本只是个别性的事实,但是传说塑造了关公的形象,融汇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并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而接受关公文化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

  • 迈入21世纪的口头史诗:以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为例

    作者:卡尔·赖希尔; 陈婷婷 刊期:2017年第06期

    随着世界各地识文断字的人越来越多,口头传统遭到了边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从收音机到电影电视再到英特网,大众可以接触到各种新的娱乐形式,这使得史诗演述者的声音显得多余。在很多情况下,口头史诗被转化为书面文本,以书籍的形式呈现。有时口头史诗也被转化为更为流行的新式,比如卡通、电影、木偶戏或者互动游戏。要说更为正式的形式,则是由口...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岫岩香卷及其传承

    作者:刘正爱 刊期:2017年第06期

    香卷用最通俗的语言向民众阐释了儒、释、道的文化内涵,是通过娱人娱神的方式教化民众的珍贵文本。作为香卷主要载体的烧香祭祖仪式更是东北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岫岩现有四个烧香班,整理成文字的香卷抄本有三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陆续开始对东北各地的香卷进行挖掘、整理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岫岩烧香传承谱系错综复杂,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