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从二十四节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征

    作者:安德明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11月30日当地时间12点30分,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二十四节气探源

    作者:郑艳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与社会生活共同融入而创造的文化时间刻度。节气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从遥远的天体运行到近身的生活劳动,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体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气的起源时间较为久远,但从文字记载的角度来看,可充分考证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的文本文献并不十分确凿。以现存的资料可大致...

  • 多样的风土,共享的时序:广西二十四节气文化

    作者:龙晓添 刊期:2017年第01期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的,但却在传承与扩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地民众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其对整体时间的划分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华各地共享的时序。广西远离黄河流域,有着大为不同的地形地势、物产气候,各地广泛居住着各个民族,遵循不同自然秩序,传承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一样以二十四节气为参考,安排生产、...

  • 自媒体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二十四节气为例

    作者:方云 刊期:2017年第01期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作为社会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更为自主、灵活的记录与传播方式已日益被民众接受且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也可在自媒体环境中更为行之有效地进行多维度传播,这不仅有利于非遗保护,更利于深入挖掘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试...

  •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作者:福田亚细男; 王京; 鞠熙; 廖珮帆 刊期:2017年第01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民俗学就在争取新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民俗学进入到"新民俗学"的领域。"新民俗学"领域包括都市民俗学、现代民俗学、超越"一国民俗学"以及重归"在野之学"。都市民俗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民俗学,关注口头传承,"民俗主义"成为核心概念。

  • 2016年民间文学研究报告——以神话、传说与故事为主

    作者:祝鹏程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度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较有分量的成果。传统的文本研究仍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专著与论文。在经历了"语境"转型后,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对新的视角和方法展开省思,以期能让"五四"以来民间文学的研究传统与"表演理论"等新知识对接,在此基础上生发新的学科知识点。同时,让学术能够更好地参...

  • 试论活形态神话的传承

    作者:李子贤; 李莲 刊期:2017年第01期

    神话传承研究的重心,主要是探讨活形态神话及口头神话的传承。除了探讨传承人、传承场之外,更要关注神话传承的深层动因及机制,即价值取向、信仰体系、祭仪系统、文化心理结构等文化要素的参与状态;关注族群成员参与神话传承的程度,即人们对神话的依赖感及需求度。此外,还要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神话传承状态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 论民间叙事的“无时间性”

    作者:卞梦薇 刊期:2017年第01期

    叙事中的根本问题是时间问题。叙事内部的"被叙述的时间"左右着接收者对"文体"的判断,并以其独有的"时间的权力"间接促成了针对一次叙事行为在整体历史中的位置的标定。民间文学中的叙事部分,在这种"时间的权力"上有着特殊的表现,即"无时间性"。这种特性牵涉到多个方面,其中最不可忽视的一项是与书籍、数据等"记忆的技术"的关联。"...

  • 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中国民俗学之于旅游研究的双重取向

    作者:程鹏 刊期:2017年第01期

    民俗学对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从东道主或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思考,研究民俗旅游的发展、规律及问题等内容,即研究民俗旅游;二是从游客的角度来思考,揭示旅游活动中的民俗事象及其规律,即研究旅游民俗。两者应该参照互补、共同发展。但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民俗旅游,在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上都存在不足,没有走出民俗学的特色之路。从学...

  • 西王母国游记

    作者:沙畹; 卢梦雅; 杨文文 刊期:2017年第01期

    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曾是最有成就的汉学大师之一,普及了现代汉学。他首先是位史学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翻译了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史记》。在译作第五卷中,写有一篇附录名为《西王母国游记》,展示了沙畹对《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古籍中关于穆王西游的多个问题进行阐发,尽管个别观点值得商榷,但如穆王西游的历史记载...

  •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实验民族志”书写——以《骡子与人》为例

    作者:孙艳艳 刊期:2017年第01期

    "在对传统民族志进行普遍反思和再解释的浪潮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位美国学者——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民族志书写实践值得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使得其民族志的书写具有明显的文学化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并不为当时学界所容纳,却与七八十年代实验民族志的反思及实践不谋而合。传统民族志所追求的客观与科学已...

  • 中西文化和神话——古史问题——谭佳《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书后

    作者:李川 刊期:2017年第01期

    谭佳的新著《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a提出了"神话——古史"的研究模式,并将其视为理解现代学术话语、认知古今学术转型进而反思现代性的一种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基于对近百余年以来"神话"观念的引入、建构以至其于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功能之细致入微的考察而确立,谭佳视此模型为中国神话学最为核心的学术话语,而又将其放置在现...

  • 在社会史研究中发现“时间”——评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

    作者:李向振 刊期:2017年第01期

    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跳出时间和历史。但是,我们只要在经受着短暂世界的考验,经受着瞬息的改变,我们就会意识到时间即是善良的助手,也是邪恶的帮凶。——阿加辛斯基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基于农事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迅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研究民...

  • 格雷戈里·纳吉

    作者:巴莫曲布嫫 刊期:2017年第01期

    格雷戈里·纳吉(Gregory Nagy),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系教授、国际著名的古典学家、希腊文学专家、口头诗学理论家、印欧语音韵学家。1942年10月22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6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古典学和语言学硕士学位;1966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古典语文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古典学讲师(1966年-1969年)、古典学助理教授(1969年-19...

  • “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作者:莫愁 刊期:2017年第01期

    2016年10月15日至17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海内外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本次会议由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主持,分为开幕式、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