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老李遗物 彩绘葫芦

    作者:王东元; 高育武 刊期:2010年第04期

  • 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作者:刘锡诚 刊期:2010年第04期

    重建国学,既要保持其传统性与本土性,也要彰显它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弘扬应是新国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与中国的耕稼生产方式和人伦家族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阐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鉴于当今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延续上面临着断裂、遗忘、衰微、趋同化,以及现代西方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冲击,深入挖掘...

  • 彝族民间歌谣及其歌诗传统

    作者:黄龙光 刊期:2010年第04期

    彝族歌谣习俗最有效的养成机制,在于彝族民间普遍存在的歌诗传统。彝族民间各种大小仪式歌诗活动,滋养了其经籍诗歌文化。口头歌谣和书写诗歌,二者有效互动,孕育了彝族民间歌诗传统,它反过来又促进了其诗歌的兴盛和蓬勃。彝族民间歌谣、诗化经唱、毕摩诗教传统以及诗论,四位一体地形构了彝族悠久的诗学体系。

  • 互文性视野下的童谣文本研究

    作者:李生柱 刊期:2010年第04期

    互文性理论为童谣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童谣文本间的互文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童谣文本创作的内在机制和形成过程。同时,互文性理论还可以有效弥补过去童谣研究中只强调文本而有意忽视语境、作者和受众的偏差,让我们可以从创作的角度去审视语境、作者和受众在童谣文本形成中的作用。

  • 话说民俗对联

    作者:张劲松 刊期:2010年第04期

    民俗是对联之母,始作于唐代的民俗对联是将对偶诗句嫁接于民俗生活大树上而开出的艺术之花,她产生后向以名胜楹联为主的纯审美欣赏对联和礼俗对联两条路线发展,民俗对联的思想内容与时俱进,近现代也创作丰富多彩的民俗趣联。民俗对联今日仍是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创作出思想内容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且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

  • 中在家花祭的文化隐义

    作者:陶思炎 刊期:2010年第04期

    日本爱知县中在家的"花祭"作为祭祀艺能已列入日本国指定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然其名称、仪式与信仰均与中国民俗文化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其信仰中心是山神崇拜,作为带有巫傩风气的民间信仰活动,"花祭"中的宗教哲学因素主要是中国的两仪五行观。"花祭"中的日月切纸、庭火与山泉、山神和水神、煮沸的开水等,均包含着"阴阳两仪"的隐义;而"金、木、...

  •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三题

    作者:李祥林 刊期:2010年第04期

    "5·12"汶川地震,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濒危度。研究羌族民间遗产,不能不研究古老的释比文化。结合当下状况考察羌族释比文化,关于释比之名、释比之经、释比之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且及时拿出有效的抢救、保护办法。

  • 黑衣壮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平等模式

    作者:海力波 刊期:2010年第04期

    黑衣壮传统文化的社会性别模式既承认两性存在着心、生理上的明显差异,也充分肯定女性在生命延续与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一种强调两性在社会生活与文化价值上的互补性的性别平等观念。男女两性在不同层面相互涵盖并最终达致和谐与包容的社会性别观有助我们思考性别平等的多元表现形式。

  • 《野马渡》创刊百期庆典活动暨江苏省第九届(野马渡)民间文艺论坛在昆山周市镇隆重召开

    作者:王爱国 刊期:2010年第04期

    <正>2010年7月13日,《野马渡》创刊百期庆典活动暨江苏省第九届(野马渡)民间文艺论坛在昆山周市镇隆重召开。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嘉宾以及民间文艺专家、学者、作者一百余人参加论坛。大家回顾了《野马渡》的创刊历史和发展历程;积极评价《野马渡》二十年来为繁荣民间文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共同祝愿《野马渡》...

  • 日用类书中所见的宋元明民间婚姻礼俗

    作者:刘同彪 刊期:2010年第04期

    中国传统社会民间婚姻礼俗是一个老话题,学界对其探讨颇多。惟被一些学者称为"日用类书"的通俗文献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日用类书中辑录了不少婚姻礼俗知识,如婚书启式、婚礼仪式歌谣等,它们在传统社会民间婚姻礼俗研究上具有相当的资料价值。本文以日用类书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宋元明时期的民间婚姻礼俗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山经》神异动物的人类学解读

    作者:范长风 刊期:2010年第04期

    论文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山经》114种神异动物进行编码,发现初民社会用祥瑞与灾异的视角关注周围的世界。古代初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水旱之灾;(2)个体的身心疾病;(3)战乱兵燹;(4)邪恶凶险。如何应对这些难题?古之初民主要采取仪式的手段、民俗规范和巫医技术去缓解生态压力、社会动荡,治疗身心疾病。初民眼中的山川河流、神异动植物和山神...

  • 大凉山彝族毕摩绘画的图像辨识

    作者:刘冬梅 刊期:2010年第04期

    绘画是文化的外在表征。大凉山彝族地区毕摩绘画以独特的形式表征了彝族原生宗教和民俗等文化内涵。从绘画题材的角度进行图像辨识,对研究毕摩绘画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 面具:文明与艺术的符号——简论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朱恒夫 刊期:2010年第04期

    面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史前文明和有史以来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艺术等等信息。面具发端于原始人仿照动物头部形状的面绘。面具形貌的神与人的结合,缘起于人对超自然与人自身力量的认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面具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神的面具从人兽合一型趋向于人面型;增加了大量代表着世俗之人的面具,使面具的数量大幅度地增...

  • 传统面塑中的俗信主题与文化内涵探论

    作者:程波涛 刊期:2010年第04期

    作为一种民俗艺术符号,面塑被赋予了精神和信仰的成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文化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反映和心理表达。本文试图通过对面塑的俗信主题的分析与考察,透析其社会文化内涵,揭示其民俗寓意与成因。

  • 漫谈河北民间舞蹈“落子”中的“三道弯”

    作者:胡晶莹 刊期:2010年第04期

    河北南皮"落子"是从"沧州大秧歌"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河北四大民间舞蹈的形式之一。本文通过"落子"舞蹈所处社会环境、舞具"寸子"的使用与"S"型动作体态、民间艺人周树堂个人气质与动作风格等方面的关系,对"文落子"中所特有的"三道弯"典型动作的形态与形成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而提出民间舞蹈动作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在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