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论坛

民间文化论坛杂志 部级期刊

Folk Culture Forum

杂志简介:《民间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5913/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民间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书评、卷首语、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综述、申遗专稿等

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国际刊号:1008-7214
国内刊号:11-5913/C
全年订价:¥ 18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65
复合影响因子:0.97
总发文量:1210
总被引量:4235
H指数:26
引用半衰期:8.6667
期刊他引率:0.976
平均引文率:2.3759
  •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

    作者:吕微; 刘宗迪; 施爱东 刊期:2006年第01期

  • 春天的思考

    刊期:2006年第01期

  • 杨成志

    刊期:2006年第01期

  • 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作者:徐金龙 刊期:2006年第01期

  • 从多元文化视角看民族传统节日

    作者:孟慧英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明确指出传统文化节日的性质,即它是在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互动的结果,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性质。分别从作为民族文化身份代表的传统节日、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认识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传统节日的发展问题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节日的地位、价值和生存发展问题。

  • 第二届东岳论坛“中华民族新年的庆典与习俗”研讨会综述

    作者:关昕 刊期:2006年第01期

  • 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

    作者:吉国秀 刊期:2006年第01期

    文章依据田野调查,讨论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镇婚姻支付的变迁。清原镇的个案表明,婚姻支付能够反映出姻亲关系的变化。与从前的婚姻偿付相比,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婚姻资助标志着娘家与婆家趋于平等,从而强化了姻亲关系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个案也说明,除了要考虑社会变迁等宏观背景以外,姻亲关系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容...

  • 《荆楚岁时记》在日本

    作者:刘晓峰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对《荆楚岁时记》传入日本的过程、影响,日本学者的研究情况以及《荆楚岁时记》与日本民俗等几个方面做了综合性的介绍。文中指出《,荆楚岁时记》8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后,对日本岁时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守屋美都雄对《荆楚岁时记》的综合研究、坂本太郎对日本古代典籍中散见的《荆楚岁时记》逸文所做的专门研究为中心做了重点介绍。作者...

  • 阿诗玛、石林旅游与族群性——兼谈彝族精英之族群性

    作者:李永祥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通过阿诗玛研究与石林旅游之间的关系来探讨民族旅游中的理论问题。文章的前半部分讨论阿诗玛研究在石林旅游开发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后半部分讨论彝族精英在这种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民族精英、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白庚胜先生到河南大学作学术报告

    刊期:2006年第01期

  • 影像视野下的都市民俗与反思

    作者:汤颖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以“第六代”都市题材的电影为主要关注点,从民俗生活与精神变迁角度试分析影像作品对于都市生活的一种注视与反思。民俗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的“生活流”,对于影像的走向是极富意义的。在对几部热播的影视作品分析后,笔者探求不断深入影响人们生活的影像如何以最为鲜活的生活题材成就自己的影像资源的新路,以及影像在这个时代所被...

  • 《布洛陀》与民间文化叙事

    作者:黄伦生 刊期:2006年第01期

    民间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民间流布的口传或书面的叙述文本,探讨不同于文人写作和官方主流意识的文化系统。研究这个系统不仅可以使叙事学理论得以扩展和深化,同时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域或族群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个性。后者,在当前弱势族群向强势文化不断趋同的背景下,对于认识和寻求族群文化个性,重构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显得尤为重要。《布洛陀》作为壮族...

  • 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

    作者:迈克尔·欧文·琼斯; 游自荧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提出了一种与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概念。论文力图说明:每一个人,因为是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传统的审美活动;每一个人都拥有对形式的感觉,都渴望创造,都需要审美体验。文中也探讨了其他一些基本概念,诸如审美、品味、风格、传统和创造力,还有民间艺术。最后,文章阐释了民俗学(folkloristics)的独特性,并解释了为什么...

  • 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

    作者:艾米·加金-施瓦兹; 周惠英 刊期:2006年第01期

    考古学家通常把仪式中表现的物质文化与日常实用的物质文化区分开来。为了厘清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考察了这种区分模式,并运用17世纪到20世纪在苏格兰所记录的民俗资料,得出另一种基于连续统一体的模式。然后,指出该模式将如何丰富我们从考古学上理解那些构成关于古器物、现象、遗址和景观的文化语境的意义和信仰。

  • 维柯的“诗性智慧”——民俗学史的视野

    作者:刘晓春 刊期:2006年第01期

    本文从民俗学史的视野,通过梳理维柯《新科学》的关键概念,探讨《新科学》的民俗学史意义及其价值。“诗性智慧”以想象、理解、移情的方式再现过去的历史,发掘了被启蒙思想家抛弃的神话、歌谣、寓言的历史价值,这些古代民众创造的民俗文化都具有历史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