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 部级期刊

Journal of Radio & 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5-1191/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季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法学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终身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主办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国际刊号:1008-0597
国内刊号:15-1191/G4
全年订价:¥ 132.00
创刊时间:1998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季刊
发行地区:内蒙古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复合影响因子:0.18
总发文量:1078
总被引量:1627
H指数:12
引用半衰期:6.4583
立即指数:0.0202
期刊他引率:0.9537
平均引文率:10.2525
  • 大众传播时代文学的功利性选择与商业化转向

    作者:宋玉书 刊期:2007年第02期

    大众传媒不仅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传播资源,而且用自己的运作理念、运作方式和审美导向、评价标准影响文学,干预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文学重构价值体系,表现出对大众传媒这一强势文化力量的趋附;以功利性选择和商业化转向,表达了对大众传媒时代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同。

  • 论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小说的日常化写作

    作者:于淑静 刊期:2007年第02期

    自新写实小说始,作为当代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一大文学景观,日常化写作已成为文学视域中难以规避的当下经验。而“日常生活”无疑是把握日常化写作这一文学叙事和写作倾向的关键之所在,故由此切入,主要以新写实小说和晚生代小说文本为例,通过辨析二者日常化写作旨趣的诸多异同,从而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的日常化写作提出自己的一...

  • 《文艺报》与“十七年”文学批评标准和模式的建构

    作者:魏宝涛 刊期:2007年第02期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在文学批评规范方面起到积极的媒介建构作用,在批评规范的批评标准和模式层面,《文艺报》传递出规范建立的思想源头,同时也在整体互动效应中参与规范的建构作用。

  • 论萧红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作者:郭秀琴 刊期:2007年第02期

    萧红的小说浸润着浓烈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论文以生命意识为视点,从生命价值意义的沦落、生命本体意义的虚无、荒诞等终极问题的思考来追寻萧红作品艺术魅力的真正来源。

  • 摩坡仙之垒,逼近大苏——试论陈与义对苏轼的学习与继踨

    作者:吕改梅; 高林广 刊期:2007年第02期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但他对苏轼的承袭和吸收同样明显。陈与义的诗词同调,纪事题序的运用,词中大量用典,诗词句的化用,无不显示出苏轼对其的沾溉之迹。陈与义豪放之词风,使词论家不禁发出了“逼近大苏”之感慨。陈风格之清丽,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学苏的痕迹。

  • 从赋法、议论、选材、用韵看韩愈的“以文为诗”

    作者:赵彩娟 刊期:2007年第02期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 唐人小说中的摩尼宝珠

    作者:李艳茹 刊期:2007年第02期

    佛经中的摩尼是珠之总名,又名如意珠,具有多种异能。唐人受佛经的影响,由摩尼宝珠的某种异能联想创作了小说中奇异的宝珠。这些宝珠根据其功能特性可分为如下几种:济世救民的转轮圣宝,龙神相夺的聚宝神珠,生泉离垢的净水摩尼。这些宝珠故事虽然已经中国化,但仍然与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 论唐代仙道小说中的道教食色文化

    作者:李春辉 刊期:2007年第02期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 先秦诸子和刘勰对文本语境的认识

    作者:余国瑞 刊期:2007年第02期

    先秦诸子和刘勰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及写作理论家大多是以朴素的辩证观、系统观为指导认识写作现象的,因此.他们虽然没有提出现代“语境”这个概念,但他们对语境的认识已相当全面、深刻,与现代语境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代语境理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写作理论向古作理论的辩证观、系统观的复归是历史的必然。

  • “用人若己”说——《文心雕龙·事类》篇浅说

    作者:张晓丽 刊期:2007年第02期

    《文心雕龙·事类》篇专论引事引言。事实上,“事”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就行文的具体运用而言,至少可以分为六类。因此具体篇目中的“事”字必须具体对待,不可率意而断。《事类》篇引发了“互文性”的联想,刘勰的“用人若己”说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

  • 《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之妙”研究

    作者:夏惠绩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

  • 公安派“性灵说”今辨

    作者:安安 刊期:2007年第02期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核心观点,对打破前后七子复古樊篱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影响深远。通过概述其内涵及审美特征,辨析各家批评之说,指出“性灵说”的精华对今人创作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论实践的道德性

    作者:张三元 刊期:2007年第02期

    道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 “义利之辨”新探

    作者:张玲卡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

  • 穿越科学主义的历史视野——对“五四”科学思潮走向的分析

    作者:杨淑君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四思潮是否属于科学主义性质存在激烈争论。笔者认为,五四科学思潮的科学主义发展轨迹不容回避,但同时也要细致地分析其生成、演化、变迁的特定历史语境,只有综合思想和历史两个层面。才能全面准确把握五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获得“迈出五四光大五四”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