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7 15:44:41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1篇

(一)新闻采录数字化

在新闻采访和录制阶段,数字化的采录设备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新闻采录设备。以新闻数字摄像机为例,它对于高清图像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于数字技术带来的高精确度、高灵敏度以及高稳定性,加之其智能化的设定白平衡、对焦及连续跟拍,免除了复杂繁琐的人工调节,高度的稳定性加上智能化使得数字技术摄像机能够第一时间快速的采录新闻现场,增强了新闻采录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在新闻编辑阶段,传统的线性编辑需要新闻编辑者从头至尾依次安排新闻制作片,前后顺序不可轻易调整,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较稳固,不利于新闻制作效率的提升。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新闻编辑系统采用计算机对新闻片段合成处理,新闻编辑者无需从头至尾依次制作片段,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先做新闻头尾,后做新闻中段内容,编辑顺序可适时调整,改变了新闻编辑的制作流程。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编刘卓群,吉林电视台初级助理记者,研究方向:广播。辑灵活性提高了新闻编辑的工作效率。

(三)新闻传输数字化

广播电视新闻的传输能力基于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输技术。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输过程是:先在新闻现场由工作人员完成新闻制作,然后通过交通工具传递至电视台,最后经过电视台的再次加工才能在电视上播出,新闻播报的即时性难以保证。现代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闻实现跨越空间的快速、稳定传播,基于数字技术的卫星通讯、高速光纤以及数字网络等,通过整合数字传输技术,如SNG有力的支撑,新闻工作者可以将新闻现场画面直接传送至电视台实时播出。

二、新闻制作内容深度化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2篇

初识庐山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主要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专业。近年来,被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牛”的专业。

就其能够“牛”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看:一是工作性质。“无冕之王”的美誉令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指数很高,该职业所链接的专业也随之凝聚更多的人气。二是就业范围。毕业生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三是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具体来说,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要求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等。

商品流通的日趋频繁,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很多院校在中文系或新闻系都设有广告学专业,也有少数院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广告学的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

编辑出版学是一门探讨传播的学科,一般设在传播系,也有少数院校设在中文系。主干学科为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出版发行基础、中国编辑出版史、出版美学等。

别有洞天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报社、电视台等,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如果对时事政治很感兴趣,对新闻热点比较敏感,同时文笔又很好,且善于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非艺术类招生,分数线较高,报考人数也比较多,竞争很激烈。

广告学专业文理科分开招生,理科生招收的较少,大约是所招文科生人数的三分之一,招生范围并不覆盖全国,在各地区招生名额不同。广告学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其中的广告设计方向属于艺术类专业。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急需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业人才。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广告学专业录取分数较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分五大类:文学文化类、写作类、编辑类、出版及文化经营类、现代传播技术类。毕业生既可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还可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

淘金地带

【综合性院校】国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力量较强的综合性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近几年也在迅速发展。此外像河南大学、湘潭大学、郑州大学、北华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大学、济南大学、渤海大学、三峡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值得报考。

【师范院校】很多师范院校像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也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新闻;格式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12-02

数字化媒介的日益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媒体消费习惯和使用方式,开始进入一个“大媒体”竞争的时代。面对“大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要突破重围,不仅要放大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功能――时效性,提升传播速度,更要加大信息量。新闻就应运而生,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出现在广播媒体新闻中。式广播新闻也叫滚动广播新闻,它以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长为单位,将节目时段划分为众多新闻单元,每时段滚动刷新即时资讯,通过这些单元不间断地式播报,将海量信息迅速传播[1]。虽然新闻能够彰显广播传播时效快、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需要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没有足够实力的地方电台往往因投入不足,新闻的效果也就跟着受影响,极易出现“被”的现象。泉州广播电台889新闻频道,并没有简单的复制中国之声成功的“板块+”新闻模式,而是通过对其内部潜力的不断挖掘,走出了一条格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城市广播新闻模式。

一、新闻走势

2009年,中央台中国之声尝试用了“板块+”模式进行新闻广播,很快在吸引受众和吸纳广告上取得了成功。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也使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增大。中国之声在新闻编排上密集、紧凑,极大地扩充了信息容量,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对信息的需求。“板块+”新闻模式,将广播即时性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内容设置上有资讯、连线报道、重点关注的深度报道和评论等。对于某一新闻热点报道常会采用半小时单元内横向拓展;全天滚动纵向挖掘的方式。这种组合拳式的报道方式,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一听即过的线性报道缺陷,使传播效力得到放大。此后,新闻越发受到广播界的推崇,东广、陕广、江苏广播等省级新闻媒体纷纷实现式新闻。

二、城市广播新闻在操作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信息是新闻持续运行的核心,没有海量的信息,组成的新闻单元就无法突出信息时效,模式的海量容纳优势就无法实现。中国之声的新闻能取得成功,可以说一方面是取决于自身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是作为中央媒体,它拥有的巨大资源。比如,通过中国广播联盟,中国之声可以快速有效的使用全国一百多家联盟台提供的共享信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身一线采编力量的压力。同时,它还可以借鉴其他部级媒体的采编力量,扩大信息来源。作为中央级媒体,也容易网罗到固定的新闻评论力量。而地方台在新闻的尝试中,面临不一样情况:

1.资源局限性

首先,地方广播在人力资源上明显少于中央台。以泉州广播台为例,整个新闻中心记者加编辑总才共二十几个人,如何与强大的中国之声拥有的采编力量相比。人员的不足,会直接导致有实效性的信息量不足。新闻时间较长,地方台主持力量也是十分有限,在中,只能通过加大主持人的工作强度来完成节目,长时间的结果,可能导致信息传输的质量被削弱,与新闻追求流畅、展现合力背道而驰。财力受限。地方广播大都是自负盈亏,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广告创收。收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容易网罗到一批固定的评论员队伍,这会直接削弱新闻中,评论部分的力量。另外,受到财力的限制,地方台也不可能像中央台可以大量投入最新的技术设备,为新闻的顺利播出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作为地市级台,泉州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都明显少于中央台,如果照搬中央台的模式,用小马拉大车,除了财力的消耗外,还会导致一线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采编播人员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信息需求量和采编质量仍难以齐头并进,而且在信息量的收集、调配上还易出现了问题。

2.国内外新闻的趋同性

地方台新闻中,国内外新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对于国内外新闻事件面上的报道,中央级媒体自然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全景式的报道是城市广播可望而不可及的。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报道者的自媒体时代,面上的情况,受众可以迅速的了解。此时,地方广播新闻的报道如何吸引受众的关注,如何与中央媒体竞争,成为了难点。

三、内部潜力不断挖掘

泉州广播电视台2011年11月开始推出每天六小时的新闻――《泉新闻》,开播至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得了福建省新闻奖广播编排二等奖、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奖等奖项。作为城市广播台,推出新闻节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没有“被”,还取得了这些成绩,关键在于“格式化+个性化”。所以,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城市广播新闻要如何做到保证巨大吞吐量的同时,又保证节目的质量。基于泉州广播电视台《泉新闻》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个性化”新闻中寻求突破。

1.资源的有效整合

(1)队伍建设,人员的优化配置。《泉新闻》在采编播的人员配置上,尽可能优化、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即便是人人都关心的新闻,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关心侧面,记者、编辑抓住了不同的新闻侧面,就等于突出了本台新闻的不同个性。新闻信息个性化的处理能让共享新闻成为独家。比如《泉新闻》中,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辟了一个版块“泉新闻”观察,就当日热点话题,综合媒体观点,体现编辑意识,突出评论与深度。新闻主播个性化,对新闻的个性化解读就成为一种必然。节目中,泉州广播电视台注重提升主持人的参与度,增强节目的交流感。要求当值主播提前半小时到导播间准备,熟悉前档内容,准备主播视点,作好节目衔接。避免只是新闻播报者,而是当天新闻的较深度关注者和评论参与者。新闻时间长,主持人有限,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主持的力量。泉州台大胆启用有多年采访经验的骨干记者参与到新闻主持的工作中。在一些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能更准确的了解与记者要交流的内容。(2)整合媒体资源。整合媒体资源,加强与自身市场不重叠的媒体的合作,使对方的有用的资源“为我所用”,以泉州广播电视台的视角重新包装[3]。泉州广播电视台与下属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平台,除了常规的日常新闻传送外,泉州广播电视台在中另外设置了“订单新闻”版块。对于一些可预见的新闻,提前策划,向下属兄弟台下订单,向泉州广播电视台提供所需的新闻。除了与本地媒体加强合作,泉州广播电视台更是与中央台、国内、省内各兄弟台开展了长期广泛的合作。

2.本土化

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泉新闻》,尝试每半小时滚动的“格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新闻模式,每个整合为上、下两部分,即“泉州”和“天下”,让动态新闻与评论、关注、互动、话题相呼应,随时补充、随时刷新。其中,“泉州”部分以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承担起了格式新闻“个性化”的重任。(1)广播新闻本土化:新闻采集本土化,更具贴近性。地方广播新闻本土化,是地方媒体生存的根基,。以本地事件、人物、城市发展、街巷故事为报道核心,反映本地民情、民意、说百姓故事、道百姓心声、成为本地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2]。即使是全国甚至国际性的新闻事件,也应转化为本土的视角来报道。比如对“复旦研究生黄洋投毒事件”的报道,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本地高校的学生,听他们讲述如何处理同学关系、采访了心理专家,这一组完全“本土化”的报道播出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评论员队伍本土化。《泉新闻》“观察”环节一设立,就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中,挖掘了一些专业评论人员,在节目初期,有效快速的建立了一只评论员队伍,通过连线、提前录制等方式参与到节目的评论中。评论环节,地方广播不可能像中央媒体,能找到大量的评论员,所以在原有专业评论员基础上,尽可能挖掘可用资源,发展当地高校老师、学生评论员队伍、记者评论员、编辑评论员、总监评论员以及老媒体人评论员队伍,甚至发展了部分听众评论员。这样的方式,极好的解决了地方台评论员不足的缺陷,而这些本土化的评论员对听众来说显得更亲切、评论的内容也更贴近当地的生活。(3)特色版块个性化。结合地域特点,地缘特色,推出的特色板块体现个性化。台湾版块: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循。泉州广播电视台与台湾媒体人合作,新闻中,每天推出三档“台湾大小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软新闻”为主。“泉州日志”版块:泉州具有深厚的文化,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高甲戏等。2013年,泉州更是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美誉,泉州文化影响震惊了世界各地。在传播闽南文化上,泉州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中设置了“泉州日志”版块,每天讲述一个与闽南文化有关的故事,采取了专家、市民共同向听众讲述“咱厝的文化”。(4)听众服务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方式。新闻中,除了随时插播出行参考、即时路况、天气市场行情等,还设置了多种的互动渠道,微博、QQ、微信等,让所有受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人人都是评论员。为一些热心热爱闽南文化的受众,搭建了一个“咱厝人讲咱厝”的平台,在“泉州日志”板块,经常播出一些听众提供的“咱厝的文化”另外,对于一些听众热议的其他话题,如新闻线索、奇闻趣事或发现的不文明现象也随时在节目中进行播报点评。

不论如何,城市广播新闻要在大媒体时代让自己立有一席之地,应该要更加立足本地,面向外界。笔者认为,泉州广播电视台《泉新闻》虽然新闻模式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没有“被”,走出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格式化+个性化”的模式。但是城市广播新闻要持续的走下去,就要创新不止步,新闻必须不断优化、引入新元素。

四、城市新闻未来发展要与新媒体全方位合作

眼下进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是为广播新闻借助手机媒体平台提供了极大便利。另外,广播和网络融合而产生的网络广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我们可以借此开发极具互动性、个人化的网络博客,听众可以放上自己的“新闻报道”、游记等,既为广播电视台提供了更多的本地化资讯、又为听众提供了施展才能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极好的增加了彼此的互动。

参考文献:

[1] 郭伟玲.探析地方电台新闻广播的“类”模式[J].中国广播,2011(3).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新闻控制 新闻媒体所有制 新闻媒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on about News Controlling

Hao Minggong

(School of Literary and Journal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of news controlling is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Its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develops from singleness to mix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may realize both of legality and effectuation for the news controlling.

Key words news controlling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新闻控制就是在新闻体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针对新闻媒体所进行的种种调控与制约。因此,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实际上将涉及与新闻体制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业性的新闻调控,主要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新闻制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制约。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 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5篇

数字化媒介的日益崛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媒体消费习惯和使用方式,开始进入一个“大媒体”竞争的时代。面对“大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要突破重围,不仅要放大其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功能――时效性,提升传播速度,更要加大信息量。新闻就应运而生,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出现在广播媒体新闻中。式广播新闻也叫滚动广播新闻,它以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长为单位,将节目时段划分为众多新闻单元,每时段滚动刷新即时资讯,通过这些单元不间断地式播报,将海量信息迅速传播[1]。虽然新闻能够彰显广播传播时效快、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需要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没有足够实力的地方电台往往因投入不足,新闻的效果也就跟着受影响,极易出现“被”的现象。泉州广播电台889新闻频道,并没有简单的复制中国之声成功的“板块+”新闻模式,而是通过对其内部潜力的不断挖掘,走出了一条格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城市广播新闻模式。

一、新闻走势

2009年,中央台中国之声尝试用了“板块+”模式进行新闻广播,很快在吸引受众和吸纳广告上取得了成功。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也使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增大。中国之声在新闻编排上密集、紧凑,极大地扩充了信息容量,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对信息的需求。“板块+”新闻模式,将广播即时性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内容设置上有资讯、连线报道、重点关注的深度报道和评论等。对于某一新闻热点报道常会采用半小时单元内横向拓展;全天滚动纵向挖掘的方式。这种组合拳式的报道方式,改变了广播稍纵即逝,一听即过的线性报道缺陷,使传播效力得到放大。此后,新闻越发受到广播界的推崇,东广、陕广、江苏广播等省级新闻媒体纷纷实现式新闻。

二、城市广播新闻在操作中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信息是新闻持续运行的核心,没有海量的信息,组成的新闻单元就无法突出信息时效,模式的海量容纳优势就无法实现。中国之声的新闻能取得成功,可以说一方面是取决于自身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是作为中央媒体,它拥有的巨大资源。比如,通过中国广播联盟,中国之声可以快速有效的使用全国一百多家联盟台提供的共享信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身一线采编力量的压力。同时,它还可以借鉴其他部级媒体的采编力量,扩大信息来源。作为中央级媒体,也容易网罗到固定的新闻评论力量。而地方台在新闻的尝试中,面临不一样情况:

1.资源局限性

首先,地方广播在人力资源上明显少于中央台。以泉州广播台为例,整个新闻中心记者加编辑总才共二十几个人,如何与强大的中国之声拥有的采编力量相比。人员的不足,会直接导致有实效性的信息量不足。新闻时间较长,地方台主持力量也是十分有限,在中,只能通过加大主持人的工作强度来完成节目,长时间的结果,可能导致信息传输的质量被削弱,与新闻追求流畅、展现合力背道而驰。财力受限。地方广播大都是自负盈亏,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广告创收。收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容易网罗到一批固定的评论员队伍,这会直接削弱新闻中,评论部分的力量。另外,受到财力的限制,地方台也不可能像中央台可以大量投入最新的技术设备,为新闻的顺利播出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作为地市级台,泉州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都明显少于中央台,如果照搬中央台的模式,用小马拉大车,除了财力的消耗外,还会导致一线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采编播人员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信息需求量和采编质量仍难以齐头并进,而且在信息量的收集、调配上还易出现了问题。

2.国内外新闻的趋同性

地方台新闻中,国内外新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对于国内外新闻事件面上的报道,中央级媒体自然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全景式的报道是城市广播可望而不可及的。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报道者的自媒体时代,面上的情况,受众可以迅速的了解。此时,地方广播新闻的报道如何吸引受众的关注,如何与中央媒体竞争,成为了难点。

三、内部潜力不断挖掘

泉州广播电视台2011年11月开始推出每天六小时的新闻――《泉新闻》,开播至今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获得了福建省新闻奖广播编排二等奖、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奖等奖项。作为城市广播台,推出新闻节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没有“被”,还取得了这些成绩,关键在于“格式化+个性化”。所以,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城市广播新闻要如何做到保证巨大吞吐量的同时,又保证节目的质量。基于泉州广播电视台《泉新闻》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个性化”新闻中寻求突破。

1.资源的有效整合

(1)队伍建设,人员的优化配置。《泉新闻》在采编播的人员配置上,尽可能优化、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即便是人人都关心的新闻,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关心侧面,记者、编辑抓住了不同的新闻侧面,就等于突出了本台新闻的不同个性。新闻信息个性化的处理能让共享新闻成为独家。比如《泉新闻》中,泉州广播电视台开辟了一个版块“泉新闻”观察,就当日热点话题,综合媒体观点,体现编辑意识,突出评论与深度。新闻主播个性化,对新闻的个性化解读就成为一种必然。节目中,泉州广播电视台注重提升主持人的参与度,增强节目的交流感。要求当值主播提前半小时到导播间准备,熟悉前档内容,准备主播视点,作好节目衔接。避免只是新闻播报者,而是当天新闻的较深度关注者和评论参与者。新闻时间长,主持人有限,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主持的力量。泉州台大胆启用有多年采访经验的骨干记者参与到新闻主持的工作中。在一些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能更准确的了解与记者要交流的内容。(2)整合媒体资源。整合媒体资源,加强与自身市场不重叠的媒体的合作,使对方的有用的资源“为我所用”,以泉州广播电视台的视角重新包装[3]。泉州广播电视台与下属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平台,除了常规的日常新闻传送外,泉州广播电视台在中另外设置了“订单新闻”版块。对于一些可预见的新闻,提前策划,向下属兄弟台下订单,向泉州广播电视台提供所需的新闻。除了与本地媒体加强合作,泉州广播电视台更是与中央台、国内、省内各兄弟台开展了长期广泛的合作。

2.本土化

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泉新闻》,尝试每半小时滚动的“格式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新闻模式,每个整合为上、下两部分,即“泉州”和“天下”,让动态新闻与评论、关注、互动、话题相呼应,随时补充、随时刷新。其中,“泉州”部分以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承担起了格式新闻“个性化”的重任。(1)广播新闻本土化:新闻采集本土化,更具贴近性。地方广播新闻本土化,是地方媒体生存的根基,。以本地事件、人物、城市发展、街巷故事为报道核心,反映本地民情、民意、说百姓故事、道百姓心声、成为本地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2]。即使是全国甚至国际性的新闻事件,也应转化为本土的视角来报道。比如对“复旦研究生黄洋投毒事件”的报道,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本地高校的学生,听他们讲述如何处理同学关系、采访了心理专家,这一组完全“本土化”的报道播出后,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评论员队伍本土化。《泉新闻》“观察”环节一设立,就要求记者在日常采访中,挖掘了一些专业评论人员,在节目初期,有效快速的建立了一只评论员队伍,通过连线、提前录制等方式参与到节目的评论中。评论环节,地方广播不可能像中央媒体,能找到大量的评论员,所以在原有专业评论员基础上,尽可能挖掘可用资源,发展当地高校老师、学生评论员队伍、记者评论员、编辑评论员、总监评论员以及老媒体人评论员队伍,甚至发展了部分听众评论员。这样的方式,极好的解决了地方台评论员不足的缺陷,而这些本土化的评论员对听众来说显得更亲切、评论的内容也更贴近当地的生活。(3)特色版块个性化。结合地域特点,地缘特色,推出的特色板块体现个性化。台湾版块: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循。泉州广播电视台与台湾媒体人合作,新闻中,每天推出三档“台湾大小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软新闻”为主。“泉州日志”版块:泉州具有深厚的文化,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高甲戏等。2013年,泉州更是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美誉,泉州文化影响震惊了世界各地。在传播闽南文化上,泉州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中设置了“泉州日志”版块,每天讲述一个与闽南文化有关的故事,采取了专家、市民共同向听众讲述“咱厝的文化”。(4)听众服务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方式。新闻中,除了随时插播出行参考、即时路况、天气市场行情等,还设置了多种的互动渠道,微博、QQ、微信等,让所有受众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人人都是评论员。为一些热心热爱闽南文化的受众,搭建了一个“咱厝人讲咱厝”的平台,在“泉州日志”板块,经常播出一些听众提供的“咱厝的文化”另外,对于一些听众热议的其他话题,如新闻线索、奇闻趣事或发现的不文明现象也随时在节目中进行播报点评。

不论如何,城市广播新闻要在大媒体时代让自己立有一席之地,应该要更加立足本地,面向外界。笔者认为,泉州广播电视台《泉新闻》虽然新闻模式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没有“被”,走出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格式化+个性化”的模式。但是城市广播新闻要持续的走下去,就要创新不止步,新闻必须不断优化、引入新元素。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6篇

关键词:广播新闻 融合 报道理念 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一年,是中国广播继续改革探索的一年,也是广播新闻锐意革新的一年。这一年,广播媒体顺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及传播模式的改变,在遵循广播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变革报道理念,创新报道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了与新媒体交互传播格局下的全面、立体、互动的传播效果,再次印证了广播媒体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创新报道理念:意义的即时深度阐释与视角的平等多元指向

中国广播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秉承着新闻立台和公共服务的理念。这一理念在2012年的广播新闻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媒介革命和话语权的重大调整,广播媒体一方面突出新闻本位思想,打造高时效和高品质的新闻,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一方面强化公共服务理念,采用平等多元报道视角,寻求政府、公众、媒体的利益契合点,在导向、民意和媒体可操作的范围内构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公共空间,通过直面社会争议问题和理性探索解决途径来凝聚社会共识,回归主流价值。

1. 强化新闻立台理念,资讯时效性与阐释权威性并重

速度和深度是广播新闻的生命线。2012年,中央电台强化新闻立台理念,推动中国之声生产机制改革和评论机制完善,引领国内广播新闻发展方向。地方电台纷纷呼应,不同程度地践行了新闻立台理念,力求在抢占新闻时效制高点的同时,通过“引进”策略输出权威观点,掌握新闻解读权。

改革生产机制,提升新闻时效与质量。2011年底,中国之声启动新一轮改革,打破传统栏目运作模式,对频率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形成了以新闻节目制作为核心的“全频率整体运作模式”,开启了一条涵盖策划、指挥调度、采编、播出四大环节的新闻流水线。在这条流水线上,策划部负责节目策划,指挥中心负责节目制播调度,时政采访部负责节目采编,节目部负责节目播出。多部门合作运行新闻流水线的模式有力地支撑了中国之声“板块+”的呈现方式,实现了全天新闻长达19.5小时,纯新闻占比高达80%,新闻更新率超过80%的传播效率。

中国之声的新闻生产机制改革,给地方电台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在国内新闻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地方电台面对新闻板块力量式微的现状,在立足本土和满足听众需求的基础上纷纷寻求突破,积极变革,通过优化节目编排和加大节目投入,重塑新闻战略布局,强化新闻传播地位。2012年1月1日,湖北新闻综合广播实施改版,以《湖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为龙头,以《早安湖北》《焦点时刻》《百姓零距离》为延伸,建立全天候新闻直播网,实现信息实时播报,力图构建一套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第一解读”为传播目标的新闻节目体系。同时开播的长春新闻广播致力于建设板块化、式的“全新闻”概念,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江苏新闻广播则对晚间新闻板块类节目《新闻晚高峰》的架构进行了全新设计,节目只保留了原有的突出“今日”元素的栏目。而南京新闻广播以“全时新闻”和“式”滚动播报作为节目调整的方向,通过随时插入记者连线和缩短新闻轮换周期,实现信息海量。

完善评论机制,增强新闻阐释力和权威性。在广播新闻正在从事实层面递进到观点层面的背景下,“说什么”已无法完整地构成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而凸显主体意识的“怎么说”则成为广播媒体竞争的核心诉求。与以往不同的是,2012年的广播媒体打破了“关门写评论”的常规,采取“打开门来做评论”的方式,积极引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其他媒体资深评论员,在观点的把握和权威性上优势明显。中央电台除了观察员的及时解读和点评贯穿于全天的节目之中外,还着力建设专家资源库和资深评论员队伍。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开设的《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约请吴晓求、巴曙松、叶檀等权威专家,立足各自擅长领域,评说两会热点,洞察财经大势。长春新闻广播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和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作为新闻评论员,在对外埠新闻作本土化解读的同时,对本地新闻作全国视角的评论。湖北新闻综合广播高扬思想媒体大旗,实施“借脑”策略,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使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福建新闻广播则突出毗邻台湾的地缘优势,与曹景行、何亮亮、邱震海等资深媒体人合作,推出每天6个时段的新闻评论节目《名人一言堂》,让这些新闻名嘴为听众挖掘新闻本质。评论机制的完善,加强了新闻解读深度,把握了舆论主动权。

2. 深化公共服务理念,舆论引导与回应诉求并举

广播媒体的喉舌功能和桥梁作用决定了广播新闻传播需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既要上情下达,实现舆论引导,又要下情上传,回应公众诉求。历经新世纪以来的数次重大事件报道之后,2012年的广播媒体在平等视角实现舆论引导与多元视角回应公众诉求方面显得更为娴熟,做得相当出色。

平等视角全面展现社会现状,通过舆论引导直面争议问题。近年来,主流媒体话语权受到挑战,公信力遭遇质疑,原因在于固守简单图解政策的正面典型报道理念,在触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分配不公等具有争议的问题上采取失语或简化方式。2012年广播媒体对“两会”、“走转改”活动的报道充分彰显不回避社会矛盾与热点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克服以往居高临下有余、平视贴近不足的弊端,推出的《奋进2012》,主动采用平等视角,在反映代表委员们真知灼见的同时,大量集纳《幸福大街上的期待》《攻坚城市病》《猪肉的价格曲线》等来自基层一线、反映民众呼声的报道。《新闻和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两会”期间,既推出了反映国家发展和进步的系列报道《我说我的幸福》,也重点关注“活熊取胆”、“毒驾入刑”、“医疗改革”等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简称国际电台)在“走转改”活动中聚焦基层弱势群体,通过一系列报道,全面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现实诉求,如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报道《同在蓝天下 共享幸福生活——湖南省茶陵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反映残障人士生活的报道《“板凳妈妈”许月华的新春愿望》,反映孤寡老人生活的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马陵镇五保老人的幸福生活》等。这些报道传达了不同群体的声音,使得广播媒体成为沟通政府和百姓的桥梁。这种承载公共服务理念和浓郁人文关怀的全景式报道跳出了以往典型报道单一表达和简单图解政策的窠臼,有利于广播媒体传递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也有利于赢得身处不同社会阶层与文化语境下的听众好感和共鸣,增强广播媒体的吸引力。

多元视角理性探索解决途径,通过回应诉求凝聚社会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如何在展示社会全貌和直面争议问题的基础上理性探索解决途径,回应公众诉求,进而凝聚社会共识,既是广播媒体的使命,也是其公共服务理念的体现。媒体的理性是指媒体以同一标准来衡量突发事件、利益阶层和民众诉求,并解释问题产生的复杂性。在《倾听贵州》大型采访活动中,中国之声对贵州欠发达现状的报道没有简单下结论,而是运用多元视角探讨其成因,试图通过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找到贵州发展落后的症结。媒体的凝聚共识是指媒体要超越以往的议程设置理论,去探索新闻报道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简单的道理或政策,而是对于社会认识和道德伦理的一些基本看法。这些看法不仅出自舆论领袖,更源于普通民众。国际电台的《他们在地平线下800米》,讲述的是一批矿工节日期间坚持工作的故事。他们的个人选择,既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社会共识和主流价值的反映。

二、创新报道方式:集群模式的合理运用与节目活动的有机结合

在报道理念创新的引领下,2012年广播媒体在创新报道方式上由自发走向自觉,一方面整合资源,突破行政和地域壁垒,走跨媒体、跨区域合作之路,实现集群化报道;一方面走出演播室,将新闻报道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行进式报道完成广播新闻品牌促销,提升社会影响力。

1. 深化跨媒体与跨区域新闻联动,集群化报道大行其道

基于优势互补、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驱动,广播媒体2012年继续深化跨媒体与跨区域的新闻联动,形成集群化报道,在降低报道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报道质量。

在跨媒体联动方面,广播积极寻求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合作。7月3日,中央电台与羊城晚报、湖南日报、天津日报等16家地方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国家电台与地方报业集团强强联手。合作双方将以中国之声为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享重大新闻资源,共同策划和同期推出重要报道,提升社会影响力。以2012中国“俄罗斯旅游年”为契机,国际电合旅游卫视等多家电视台赴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海参崴等地拍摄电视专题片《你好,俄罗斯》,并在旅游卫视、环球资讯广播、《参考消息》等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既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强化了宣传声势,扩大了社会影响。在迎接党的十召开的宣传报道中,四川新闻综合广播加强与四川卫视的互动,联合推出《“两化互动 统筹城乡”的四川实践》《地震灾区产业振兴发展》《空中地面看变化》等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成就和变化,形成了立体式、全覆盖的集聚效应。

在跨区域联动方面,中央电台携手郑州电台、国际电台、马来西亚988电台、新加坡958电台等海内外华语媒体,对3月24日在河南新郑举行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进行了国际大联播。其间,中央电台和郑州电台共同推出《文化之旅——走进中原》特别节目。郑州电台首次派出记者奔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当地华语广播电台直播间宣传拜祖大典。国际电台则用46种语言在海外落地节目中面向全球五大洲播出这一重大文化活动。在纪念香港回归15周年纪念日期间,中央电合广州电台、香港电台等众多媒体精心策划和推出大型系列专题节目《共赢之路》,对改革开放之初港澳企业的投资对内地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和影响作用进行了大手笔、全景式的集中展示。节目立足时代特点,突出广播优势,充分体现中央电台的国家台水准。而与合作电台形成的集群报道使节目在空间上更加立体广阔,细节上更加丰富生动。为迎接党的十召开,由中央电台、香港电台等内地及港澳多家媒体倾力打造的大型直播节目《城市新跨越》以“一座城市,一场直播”的方式,先后在常州、丽江、珠海等14个城市进行直播,有力地推动了港澳地区与内地城市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另外,环球资讯广播牵头组建的“全国实力广播奥运联盟”、青岛等山东六市广播电台组建的蓝色传媒都是通过跨区域联动实现的。

2. 整合新闻报道与社会活动,行进式报道受追捧

在新闻节目经营运作过程中,除了通过深化跨媒体、跨区域的联动来扩大影响外,广播媒体还注重策划以丰富新闻节目内容为宗旨的社会活动,以行进式报道打造“看得见”和“过耳不忘”的广播新闻。

继2011年成功组织《情牵大乌蒙》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后,中央电台2012年紧扣重大主题,围绕社会发展与民生热点,精心策划推出了《中国湿地报告》《穿越世纪的“生命线”》《走近橄榄绿》等一系列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国际电台结合对外传播的特点,先后组织开展了《善行河北》《走进涉县》《非洲人在广州》等相关报道活动。这些行进式报道选题多元,内容丰富、紧跟时代、特色鲜明,较好地实现了中央电台和国际电台以品牌活动、特色活动来提升新闻质量和影响力的目标。

三、创新报道渠道:全媒体呈现的常态化与微博元素的娴熟利用

全媒体时代的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置身其中的广播媒体由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新媒体融合是广播媒体实现自我突破的大势所趋。2012年的广播新闻实践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全面整合新老媒体资源,实现了全媒体呈现常态化和微博平台的娴熟运用,进而推动新闻报道渠道的革新。

1. 全媒体呈现常态化,形成强大传播声势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媒体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借势新媒体,不断优化和整合传播渠道资源,形成全媒体呈现常态化的全新格局。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天宫一号与“神九”交会对接的报道中实现多元、立体、互补的整合传播。

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央电台与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合组建的前方报道组累计采制播发录音报道536篇,现场直播连线2400多次,赛事直播300多场,在中国广播网累计音频和文字报道140多篇、图片200多幅,创下境外重大活动报道之最,实现了对奥运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在天宫一号与“神九”交会对接的报道中,国际电台通过对外整频率落地电台、国际在线中英文网、华语广播网、环球资讯广播等平台进行直播,用61种语言广播和网站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伟大成就进行了立体式报道,凸显了国际传播效果。此外,国际电台还对第二届中国—欧亚博览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2012天津达沃斯论坛、第四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的报道实现了全媒体呈现。

2. 微博平台的娴熟利用,有效提升传播效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县级 广播电视台 创新举措

引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并向产业化接轨。为此,在激烈的媒体行业的竞争中,县级广播电视台必须要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不断进步,子啊电视新闻表现形式要更具新颖性,更要使电视新闻改革取得更大的突破,使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传播新闻真实性的技术也得到改善,从而打造县级广播电视的品牌效益。但是,究其现在部分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来看,仍有很多问题和弊端有待改善,电视新闻节目的管理工作更是需要加强。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目前发展现状

现阶段是媒体市场竞争的关键时期,如果真正发挥出新闻媒体的职责作用,如何在栏目策划中有更多的创新举措,提高收视率都是新闻媒体行业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但就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县级广播电视台没有真正发挥其舆论监督的职责。

其内容取材上单一、俗套,很多情况是不符合新闻事件的报道原则与规律,街头闹剧, 比如打架、跳楼、纠纷等等,这类新闻仅能用来茶余饭后的消遣作乐,其实际价值并没有给人们带来什么,结果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个彻底庸俗化的误区,造成电视新闻媒介的公信力下降。

播报形式上忽视新闻的客观性,过度体现出记者的主观感受,如面对消费者投诉假冒商品,记者仅一味的对黑心商家的报道,忽视对当事人的实地采访,报道问题过于平面化,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出现把责任推卸到社会,最终导致把各个社会利益群体推向对立。

新闻报道视角上太宏观,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仅仅从单一的个体市民强调社会性,其实质报道并没有实际代表性,缺乏整体的市民式的视角,从而引发不良的社会后果。除此之外,有些民生新闻一味追求新闻节目的短平快效果, 节目内容琐碎, 节目形式流俗, 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开掘。

二、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创新举措

(一)贴近民生新闻,深入挖掘内涵

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栏目设置上要贴近民生新闻,因为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平民百姓的大事小情,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县级广播电视台注重民生新闻的设立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老百姓,使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以平民化的视角看问题。县级广播电视台还要对民生新闻进行深度挖掘,找准其定位,要体现出县级地区性的优势和人文特色,真正成为符合老百姓的地方特色新闻栏目。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还要把握好民生新闻报道中收视价值,主要针对的就是农民和普通城镇居民,从栏目定位要深入乡村、基层发现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话题,还要做出相应的舆论引导,如可以为县级农民设立一个科学种田的栏目,从而使县级广播电视台更加具有亲和力,拉近电视台和观众的距离。

(二)策划方式要讲求创新

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准确找准自身的定位,电视台的职责并非是一个媒体的传话筒、旁边者,甚至是评论员的角色,而是在政府和老百姓直接要起到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作用。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改善其策划方式,讲求创新的播报方式,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多开设有关当地老百姓所关心的增收致富、身心健康、社会养老、城镇建设、社会治安等问题,设立专栏、电视讲话、人物专访、知识讲座等形式,找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挖掘新情况、新问题,更好的丰富新闻内容,还可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多渠道,举行职业技能培训班活动、推广典型,介绍经验等等。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把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政府政策、国计民生,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传播给老百姓,同时把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焦点话题、疑难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引起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能够切实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比如某个地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路况坑洼不平等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通过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介入,进行不断的跟踪报道,从而使解决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不仅维护了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同时还提升了当地党委和政府威信。

(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作用

在媒体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作用,体现出党对新闻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不执行相关规定,出现违法乱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曝光,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就要在内容上有更多的创新点,不可让节目内容琐碎,节目形式流俗,抓取独家新闻也就是抓住热点,百姓所关注的、百姓眼中的热点,如对于现阶段的打假、诱骗拐卖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新闻记者可以就此找出独家新闻,跟踪报道,通过系列播报赢得观众放映,引发社会关注,真正做到舆论监督的职责。

结语:通过以上对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创新举措的分析,可见加强新闻事件的管理,注重民生新闻的报道,设立品牌栏目是十分重要,同时还要改善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策划方式,增添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特色栏目,精心选题、精心创作、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管理效率,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志超;浅谈如何加快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J];新闻传播;2011;(09):25-26

[2]王原;黑龙江省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11-13

[3]曹丽云;本土化和实用性是县级电视台对农节目的立足之本[J];今传媒;2010;(07):3-5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第8篇

微博引领 传播创新

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0年底的6311万到2011年上半年的1.95亿,增幅高达208.9%,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迅速提升到40.2%。①面对这种挑战,不少电视媒体积极应对,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在技术和内容方面与新媒体展开多方位合作,主动推进媒介融合,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由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联手搜狐微博共同研发的《夜宴微波炉》于2011年1月1日起播出,它在延续《新闻夜宴》“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多元争鸣的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把电视新闻评论和微博嫁接呈现的节目新形态。电视新闻和微博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在技术上,开通语音微博,把微博直播墙同步接入演播室,在节目播出时同步在微博上推广。内容上,《微言七日(事件篇+观点篇)》和《微言大事》两大板块,都是从微博中选取热点事件和话题并汇集微博网友的评论。②这种做法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思维,即在网络分流的现状下,扩大电视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把网络受众拉回电视机前面,而是要把电视节目送到受众更喜欢的渠道上,为受众关注、参与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11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电视新闻栏目官方微博的大量涌现。无论把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作为一个爆料平台还是通过官方微博寻找新闻线索、征集网友评论,电视节目的官方微博已成为各级电视台扩展疆土的平台。1月4日,《焦点访谈》开启官方微博,主要用于播报当日的节目内容,征集网民的意见。其粉丝人数截至11月份达117万多人,加强了节目本身的影响力。早在2009年就开通官方微博的《央视新闻周刊》,在2011年11月5日之后更加专业化。它的官方微博内容划分为:节目点播、岩松观点、本周导读、网友回声、编导手记和节目点播等。这种统一的内容安排、细致的板块规划形成了节目本身与微博的有机统一。官方微博不仅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平台,并且是一个和网民良好有效互动的平台。除去网民回声和编导手记的微博没有图片,其他几部分的微博内容都配有和此期新闻内容相关的图片,部分微博还带有节目视频以及视频链接。这种上传视频或者视频链接的方法让无法在固定时间坐在电视机前同时又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有一个关注节目的便捷途径。

分析电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大致起到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广播即将播出的节目内容概要;二是利用官方微博的公信力发起各种活动,如给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寻找走失的人等活动;三是把电视新闻的视频发到微博上面,让受众通过微博收看到节目视频。民生新闻栏目官方微博更加活跃,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民生新闻《新闻正前方》的微博通过跟进新闻事件,策划募捐活动增进了和微博网友的互动并成功提高了影响力。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在4月23日把拯救小文熙的一段4分钟5秒的节目视频放到官方微博上与微博上倡导的爱心接力活动互动。

官方微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它的不足仍比较突出。目前官方微博的定位和专业化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节目的官方微博存在明显私人化的痕迹,除了集中的直播报道,其他时间所发微博内容分散,甚至包括笑话、搞笑视频等内容,这些与电视新闻节目官方微博应该具有的话语形态和话语方式不相符合。

流程再造评论创新

业务创新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主要方面。2011年,全频道、全时段、新闻链、节目集群、直播常态化……从央视的节目改版到地方台的新闻栏目开办,越来越新的设备、越来越先进的播出手段、越来越时尚的节目包装点缀荧屏,五光十色。一系列新动作显示电视新闻业务在信息时代浪潮中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集群化,是指强化每一类节目的浓度和各类节目之间的关联度,使栏目之间在内涵逻辑上具有黏合性。浙江经视将整个频道节目划分成了“新闻节目集群”“财经节目集群”“高端节目集群”“生活节目集群”“大型活动集群”等七个集群。这些节目集群不仅定位明确,而且让受众对整个频道的内容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节目布局上,也遵循集群化的原则,加强了各集群内部节目间的关联度。以晚间节目为例,8点30分到11点30分3个小时是最能体现经视频道定位的核心时段。这一时段主要由五个栏目构成:8点30分到9点25分是《经视新闻》,9点25分是《经视说法》,10点开始是《Hello Money》(是一档风格轻松诙谐经济类的话题节目),10点30分是《新闻深呼吸》,11点是《理财大赢家》。五个栏目不仅都和经济问题相关,而且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新闻资讯到深度服务的递进趋势。这种整合意识,加大了经济类节目的浓度,强化了观众对频道定位和风格的认知度,便于观众选择接受,形成忠诚度。

同样,集群化也成为央视改革的路径选择。2011年5月份,央视新闻频道恢复了曾经试行过的24小时全天候直播方案,把原本在1点到6点的5个小时的午夜档录播节目变为直播,打通《新闻直播间》,每小时内直播20分钟的新闻,实现了全天候直播的目标,在保证观众迅速得到最新资讯的同时也扩大了频道自身的影响力。③同时,CCTV-1为保证各个时间段均有新闻类栏目,在现有基础上,每天上午、下午各增加一档20-30分钟的新闻播报节目。9月5日,《晚间新闻》改版,改版后节目时长为30分钟,新闻播出总量与首播量提升约50%。《新闻联播》在新闻内容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0月5日,在《新闻联播》“文化新气象,文艺作品创作繁荣”的文艺新闻报道中,新闻画面切到电影《爱》剧组现场拍摄的场景,娱乐明星赵薇和台湾导演钮承泽亮相《新闻联播》。有评论说《新闻联播》也“谈情说爱”了。新闻娱乐化是有损新闻品质的,但让娱乐新闻回归新闻序列,则是对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尊重,也意味着《新闻联播》对新闻受众需求的尊重。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接收渠道的畅通,任何一起社会热点事件都可能成为引发热议的公共话题。在遭遇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时,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成了受众选择媒体获知信息的首要标准。作为强势的主流媒体平台,电视媒体营造的新闻“舆论场”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更广泛地影响着政府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④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要想在新闻素材新闻源方面做到独家,已经很有难度。很多新闻资源可能同时在被众多媒体利用,要比素材的原创独家,更具难度。只有在寻找自己原创的观点和言论上,发展的空间才是巨大的。⑤

网络出现以前,媒体评论的尺度就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稍有出格便会面临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日益盛行,新闻评论的尺度也逐渐放宽。⑥以“7.23甬温线”动车事故为例。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台在前往现场报道的基础上开始迅速集合团队对事故的原因、救援工作、高铁发展等问题进行评论。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媒体一改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强调救援、渲染煽情的做法,在追问事件真相、问责相关部门上有所作为,并毫不畏惧地给出尖锐评论。7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播出《聚焦“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主持人白岩松针对时任铁道部发言人的“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然具有信心”的言论评论道:“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他心脏功能40岁像20岁……但他弱智,你能说他健康吗?”这段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载。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小悦悦事件”中电视新闻并没有失语,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对该事件进行了全程的追踪报道。不少电视新闻和评论节目把小悦悦出事故的一段视频完整地放入节目中,以此来唤起观众对于“公共道德缺失”的思考与反省。

理念先行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对电视新闻内容创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闻链、直播常态化、云系统、云媒体……一系列新技术的运用在2011年可圈可点。

首推的当属“新闻云系统”的亮相。2011年3月22日,在第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简称CCBN)上,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携带着全新打造的“新闻云系统”参展。“新闻云系统”是齐鲁频道新闻立台理念下技术创新的产物。它将新闻的采集前端、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新闻直播系统。这些终端将曾经分别需要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的工作,集成到一处完成,不必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些终端的独立运作使得节目制作时间前移,新闻从采集处理到播出的时间更短,新闻时效性进一步提高。⑦新闻云生产,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新闻业务的无缝对接,方便了日常新闻直播;在新闻内容方面,终端实现了新闻素材资源共享,对新闻内容生产有所帮助。8月份,由江苏有线自主研发的三网融合业务“云媒体电视”在南京开始使用。云媒体电视集视频服务、通讯服务、互联网服务于一体。云媒体电视呈现给用户的不再是单一的频道节目播放,而是一个交互式的菜单,近百种业务全部容纳其中,用户在看电视的时候自主选择权利增强。

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重要内容。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正值我国“两会”期间。地震消息传来,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时段,处理好“两会”报道与地震报道之间的关系。“直播开始之际,信息资源极为匮乏,仅地震震级就有几种不同说法,新闻频道前后一共三次对地震震级进行调整。”央视新闻中心迅速调派亚太中心站、东京站、曼谷站五路记者,前往日本地震灾区,记者来自前方现场的报道为地震的后续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对于灾区现场的走访与深入,央视记者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后续报道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解读提供了条件。在直播中,央视不仅采用了本台的新闻内容,还适时使用CNN、NHK等电视机构的直播画面,以多视角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当地的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另外,在核电站机组首次爆炸后,央视新闻频道及时制作了三维动画,并辅以PPT图示,生动解读了爆炸原理。节目中还将重灾区和标志性地区的震前、震后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反映了地震的破坏程度。视频特效一方面可以填补视频资源缺乏对于新闻传播的阻碍,另一方面可以让报道更为生动通俗,易于观众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⑧

地方台由于综合实力的限制,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水平难以和央视抗衡。但有的地方新闻频道开始尝试联合直播,变个别行动力为集体竞争力。例如,2011年1月7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五市电视台携手合作,联合直播穿越五市的广珠城轨开通仪式。直播采用全接力方式,主演播室设在珠海,两套3G直播设备分别放在动车组和直播车上,另在广州南站、顺德、小榄、中山和珠海北站设立五个直播点。⑨经过不断协商论证,直播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跨地域的联合直播无论是参与直播的城市台之多,还是采用的直播手段之广,均属罕见。

蓄势待发 重在创优

2011年10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挂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各卫视每周的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每年的选秀节目不得超过9个。10月11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11月28日,又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坊间将此分别称之为“限娱令”和“限广令”,有人认为这是电视新闻的利好消息。其实不然,不少电视台是为了便于插播广告而增加新闻节目和播出时长,业界有识之士指出这是“广告绑架节目”。如此对于电视新闻未必都是福音,反而会导致电视新闻的稀释和注水,电视新闻“量”的增加未必一定促成新闻“质”的提高。因此,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下,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仍然是衡量电视新闻业和考验电视新闻人的重要标准。

综观2011年,总体来看中国电视新闻尚无重大变革,尤其是时政新闻和卫视新闻仍无重大突破。更多的创新是在操作层面,整体上可以称之谓“微创新”。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存在着创新不创优的隐患和障碍。我们期待着源自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双重驱动力,中国电视新闻通过一系列不懈的探索、改进和微调,经过2011年的蓄势待发,在2012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②刘洁:《微博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视听界》,2011(3)。

③方芳:《央视新闻频道将再次改革恢复24小时直播》,《法制晚报》,2011年5月8日A19版。

④⑧吴茜:《日本大地震中电视媒体的功能解读》,《视听界》,2011(3)。

⑤韩静:《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青年记者》,2007(10)。

⑥江涛,逄小艳:《电视评论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前哨》,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