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

中小学德育杂志 省级期刊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杂志简介:《中小学德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44-1682/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本期视点、本期视点_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同构、道德领导力、课程育德、教师德育专业化_专栏、教师德育专业化、学生发...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教育部委托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2095-1183
国内刊号:44-1682/G4
全年订价:¥ 408.00
创刊时间:198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广东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16
总发文量:4942
总被引量:2045
H指数:17
引用半衰期:4.45
立即指数:0.0014
期刊他引率:0.75
平均引文率:0.3736
  • 德育为什么要改革?

    作者:杜时忠 刊期:2014年第07期

    学校德育为什么要改革?在一系列文件、报告乃至教育著述中,谈到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不仅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个世界正在并还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对学校德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现实学校德育存在诸多不足,不能"适应"变化,迎接挑战。我称之为"适应论"的思路。按照“德育适应论”来构思学校德育改革,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

  • 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困境及其出路

    作者:刘晗琦 霍加艾合麦提·阿不都热依木 赵志毅 刊期:2014年第07期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嬗变引起了人们价值观的动荡和伦理道德的困惑。现代文明的标志——法治、科技、网络带给人们自由空间和无尽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精神的式微与文明的蜕化。高扬实践理性的旗帜,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共同体,培养"慎独"精神以提高网络道德自觉,是人们走出道德困境的必由之路。

  • 道德冷漠的教育审视

    作者:郭文文 刊期:2014年第07期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审视道德冷漠,教育功利化是最本质的原因。道德冷漠的生成是由于:异化的考试竞争造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等级化的管理体制压抑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德育"虚无主义"倾向使德育效果弱化。学校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应对:理性对待考试竞争,积极创建学习共同体;矫正科层化的控制逻辑,建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扭转德育的尴尬处境...

  •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施策略

    作者:杨韶刚 刊期:2014年第07期

    品格教育是近二十年来北美国家流行的道德教育思潮。实施品格教育首先要作好充分准备,如提供专家支持,制定责权利明确的实施计划;要确立适合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运用民主讨论的方法,集思广益,澄清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列举出主要的核心价值观清单并在行动中具体落实;要对品格教育规划进行信息沟通,明确沟通的范围要包括学生家长和所在的社区,...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泽学生的心灵——以苏版《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修订教材为例

    作者:杜文艳 刊期:2014年第07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凝聚价值共识、实现"中国梦"和促进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中小学品德教材为重要载体,以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为基础平台,以社会大课堂为实践基地。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学...

  • 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教育应凸显公共精神

    作者:殷久华 刊期:2014年第07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目标,这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法律教育中提出的"有公共精神"的要求不谋而合。围绕法律教育三个模块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民意识和公德意识,让学生做有公共精神的公民。

  • 辩论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为例

    作者:黄海丽 刊期:2014年第07期

    辩论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依据教材确定辩论主题,以预备卡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素材,从而为辩论活动做好铺垫;而辩论后的整理反思则可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

  • 让小学品德课堂焕发正能量

    作者:陈晓露 刊期:2014年第07期

    品德课堂应成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积极的教学语言,以正面的示范进行引领,以生活情境激发正能量,使学生在正能量的熏陶下,形成良好品德。

  • 反思性表达在品德与社会主题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叶志芳 刊期:2014年第07期

    反思性表达是生态体验式德育运行的关键机制。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题教学中,引入生态体验德育模式,运用反思性表达,依托合理体验场域,诱发关联,让学生适时反思,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和道德行为。

  • 拓展实践活动 助推“归宿性”回归

    作者:彭向阳 刊期:2014年第07期

    对小学生而言,归宿性回归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更具价值。在教学中,借助拓展性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班级生活、学科课堂生活、少先队生活、家庭和社区生活,能促进归宿性回归,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

  • 体验习作 让孩子走向生命的圆融——语文课程“体验式习作教学”的德育价值

    作者:顾巧英 刊期:2014年第07期

    人是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体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样式。习作是学生内在的独特体验的外化。通过习作可以实现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引领,使学生的生命与灵魂在体验与表达中内省、舒展。通过生活体验、游戏体验、自然体验等能丰富学生生命的内在感受、领悟,让学生在触摸、实践、活动、交往等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生共长。

  • 德育因理解而精彩——访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联安中学

    作者:张冬梅 刊期:2014年第07期

    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这句话深深道出了城乡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时的不公平——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农村的孩子早已输了一大截。硬件设施差、师资薄弱、辍学率偏高、留守青少年缺乏关爱……这些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村学校都会遇到的。作为一所乡镇结合部的农村普通初级中学,曾经的花...

  • 让惩戒变得美丽

    作者:刘丙胜 刊期:2014年第07期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中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如何施以合适的惩戒,让"可憎"的教育变得美丽呢?一、小惩大戒,让温情的惩戒滋润学生成长的心路惩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耻辱,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因此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必须凸显温情。1.不把惩戒错位成惩罚教育惩戒的对象是学生在客观上具有危害性,或在主观上...

  • 教育需要温情的惩戒

    作者:施清杯 刊期:2014年第07期

    199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一个工作机构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活动中,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要求所有教师给予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的家庭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两兄弟由于晚上贪玩,早上...

  • 惩戒:教育中的“添加剂”

    作者:郭妹启 刊期:2014年第07期

    惩戒是教育中的一味"添加剂",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现在我们谈罚色变,其实惩戒并非都是体罚,适度惩戒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警觉,促其进行自我教育,达到罚是为了不罚的效果。当然,为了罚得巧妙,惩戒最好能隐藏意图。对所谓问题学生来说,挨罚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他们哪里还会在乎再来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