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7 16:02:2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1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清远

一、清远市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中小企业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清远市中小企业以其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清远市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清远市中小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以下表1和表2是2005年~2009年间,清远市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发展的概况。

2005年~2009年,根据清远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数目分别为427、515、660、774、770,年均增速为16%以上,而其中中小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9%,所占企业数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9%以上,说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清远市企业的主体构成部分,中小企业数目的增加是清远市企业数目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代表了清远市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向。因此,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2005年~2009年,清远市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617、1104、1646、2024(亿元,按当年现价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1.1%,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9.4%,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3%~95%之间。缴纳的税费年均增长速度为68.2%,达到2009年的43.6亿元,占清远市政府全部税费收入的89.6%。清远市中小企业为清远市经济发展做出了最

主要的贡献。

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方面,由于大型企业数量比较少,2005年~2009年期间从2家增长为7家,企业数增长速度是中小企业的3倍,这是大型企业各主要指标高于中小企业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则会发现在企业数增长相同时,中小企业的各项指标(除了缴纳税费总额)增长速度都要高于大型企业。而即使在大型企业数增速为中小企业3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高于大型企业,说明中小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要高于大型企业。

二、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关于清远市全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统计很不健全,一方面是因为统计制度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很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有R&D投入的企业只占到10%左右,即只有70-80家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现状,本文用数据比较健全的清远市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的情况。下面的图1行业分布图比例可以看出这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主要集中于电子、化学化工以及矿物制品,这些行业都是在清远市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

图1 行业分布图比例

2009年清远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20家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7.9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32.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26.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82%;出口总额为1.7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为6876万美元,占到40%;实际上缴税收1.7亿元,净利润为2.6亿元。以下是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R&D投入强度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日本学者普遍认为R&D强度(R&D强度=R&D投入/销售收入)保持在5%水平的企业可以保持较好的竞争力,这20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R&D强度为4.98%,因此可以认为处于较好的技术创新状态。表3是这20家企业的R&D强度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资产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研发活动,R&D强度处于5%~8%以及高于8%的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明显高于R&D强度低于5%的企业;二是R&D强度越高的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越低,说明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活动获得的成效依然不高,还未能明显地提升企业的利润以及竞争力。综合两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目前资本雄厚的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还处于企业的投入阶段,还未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2.创新资金来源

清远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有限,一方面体现在来源的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自筹的比例上。2009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1.62亿元,全部来自于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其中来自政府的资金为62万,企业自筹1.61亿元,企业自筹达到99.6%,这么高的自筹比例一方面说明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绝对主体,但也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集中于研究实验成果的应用、产品开发以及对科研院校的委托开发。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61亿元,主要用于试验发展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占到11%、16%、21%、19%,其中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99%以上是用于研究所以及高等院校,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经费支出为零。说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成果应用和产品开发为导向,并且偏向于与科研院校合作,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处于很低的水平。

4.科研人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总额为5079人。人才的学历构成上看,理工类本科学历以上人员551人,仅占10.85%,硕士博士研究生37人,大学本科为432人,而中专大专为3523人,说明具有较高学历以及理工类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较少;从科技人才的职称构成上看,高级职称的人才很少。科技活动人员1741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4人,仅占13.4%,科学家工程师的比例更低,只有14人,留学归国的高级人才只有5人。

5.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合计1.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经费支出7187万元,全部科技项目共计81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为5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5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11项。其中,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与企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几乎相同。说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几乎都是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比较规范。但目前清远市的中小企业整体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此这是未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一个方面。

6.科研积极性对比

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只有5个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个企业办科技机构,机构科技活动人员328人,占所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18.8%。机构内部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06亿元,占所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5.8%。这就说明拥有较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比没有研发机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更高。

7.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情况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补贴收入189.4万元,减免税总额2073万元,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减免356万元,研发加计扣除59.8万元,共计2678.2万元,占企业收入的0.83%,这就直接激励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三、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第2节是从整体的角度,或者说企业外部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这节从企业内部因素的角度来对有70家研发投入的更具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以及研发投入与其他企业变量的关系,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清远市统计局提供的2009年70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个指标的数据。由于仅有少数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授权和新产品产值(这也说明到了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了更好地分析其技术创新活动,采用这70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作为其技术创新活动的代表。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在外部经济环境确定的情况下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与其主要指标的关系(资产总额、全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

数据样本选取的标准主要有:

(1)企业规模:中大小型兼顾,以小型为主,中小企业的标准以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低于2000人,销售额少于3亿元为中型企业,就业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少于3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其中有49家小型企业,21家中型企业,大概以5:2的比例;(2)行业分布:以清远市的支柱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还包括新型产业,涵盖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生物制药、电器电子、制冷、新材料、精密仪器、造纸、农副矿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3)成立时间:样本中的数据部分成立超过10年,部分则刚成立2、3年,大部分成立是10年以内,较好地符合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情况。

2.影响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我们用2009年70家有研发投入的清远市中小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财务因素。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主要分析企业发展规模(资产总额)、经营能力(全部营业收入)以及盈利能力(利润总额)三个变量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关系问题。

分析的思路是:用rd代表企业的研发投入额,表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用k表示资产总额,代表的是企业发展规模、发展潜力,表示长期变量;用rv表示企业的全部营业收入,表示的是企业经营能力,是短期变量;pr表示利润总额,表示的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

在协整的前提下,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发投入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知道目前清远市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系统驱动因素及其研发的发展阶段特征;然后,再用研发投入与这三个指标的数据的相关性的大小可以看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的大小。

(1)Granger关系分析

经过检验发现,研发投入rd、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都是在0.01置信水平下一阶平稳的数据,因此可以直接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rd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研发投入rd都不是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利润总额pr的Granger因果关系;相反,资产总额k、全部营业收入rv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利润总额pr却不是研发投入rd的Granger因果关系。

这就说明:

①从横截面看,也就是在相同的系统经济环境情况下,一方面,在2009年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之后,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总额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Granger关系,说明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候,企业的利润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即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业考虑的更多的是其技术发展战略问题,而不是利润的大小,也说明了中小企业迫于竞争环境而使得其对研发投入的需求弹性较小。

②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企业的短期因素(全部营业收入rv)对研发投入的Granger因果关系解释能力大于长期因素(资产总额k),也就是说:虽然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k)、达到一定经营收入水平(rv),才会增加研发投入(rd),但是,企业发展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经营能力(rv)才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说明了经营能力越好的企业越有进行研发投入的动力,而且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的态度更多的是为了保持目前盈利能力才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而不是等规模足够大了,企业有更大实力了之后才进行技术创新的消极态度。这显示了清远市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态度。

③同时,在发现了目前中小企业rd投入对企业各项长短期发展指标并无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其rd投入在还处于初步阶段,整体上看rd投入目前对企业还仅仅意味着企业资源的投资。

(2)相关关系分析

对这四个横截面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总额、全部营业收入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利润总额有负相关关系。

这就说明:

①随着企业规模(K)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会随之增长,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资本总额与全部营业收入中,企业的营业收入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程度更高,再次验证了经营能力越高的企业对研发的需求越大,而且经营能力对研发需求的影响大于企业规模对研发需求的影响。

②虽然企业资本总额和全部经营收入对其研发投入有正面的影响效果,但是其相关系数都比较小,这又一次说明了清远市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还是处于较低水平。

③研发投入与企业利润总额是负相关关系,则说明了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减少,即企业的研发投入的资金对利润造成负担,为了保持其对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其研发投入的鼓励和支持力度。

四、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

本文从整体和内部两方面讨论了清远市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我们对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已有了大致的解读,根据前述讨论,在本节陈述并分析清远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主要问题。

1.总体技术创新活动水平较低

20家中小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70家有研发投入的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尚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目前还没有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明显的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各主要指标的相关程度较低,研发比例低。

2.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远市700多家中小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只有10%左右。即使是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投入的资金也普遍比较少。这一方面与企业的经营竞争压力大、利润低有关,而且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对技术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只是赚钱。另一方面也与所在的行业特点有关,比如服装、皮革等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难,企业与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如直接仿造别人的技术。

3.技术创新资金来源有限

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经费的自筹比例高,另一方面体现在资金来源单一,尤其是金融机构贷款来源少,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更难,因此政府需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其是新融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才能直接提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懂技术、有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在清远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就业人员中占的比例很少,在一般的中小企业中的比例将更低。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员工福利待遇不高,人力资源的激励比不上其他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多为中小企业的人才交流、引进以及培训搭建平台,以弥补中小企业在员工待遇方面的不足。

5.技术创新管理不规范

清远市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比较规范,基本都是采用技术创新立项的形式,但是还是相当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比较低,活动经费的台账不清晰,或者没有单独设立台账,经费使用的管理不规范,技术活动没有相应的查新报告等等,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不能顺利申请到政府相应的技术创新优惠,例如每年的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

6.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的普及程度

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支持政策还未能有效地在中小企业中普及开来。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等措施主要适用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对于没有明显技术特征的中小企业则没有明确的政策,将使得这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被边缘化,但是恰恰是这部分企业才是清远市中小企业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起覆盖全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刺激政策,以从整体上提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全允桓 高 建 雷家骄: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23

[2]管鸿禧: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41-49

[3]刘萌芽 曾长虹:简析我国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7(5) .

[4]唐 豪: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研究[J].现代财经,2006(09)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2篇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截至20__年底,我市已形成36个较大块状经济,共有企业4.9万家,职工65.73万人,总资产1469.24亿元。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销售收入2744亿元,利税254亿元>!<,出货值457亿元。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块状经济,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诸暨市的五金、珍珠、衬衫、织袜;上虞市的化工、伞业、照明、风机;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机电;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制冷配件、轴承和市区的家私等。其中,有20个块状经济销售规模在20亿元以上,有13个在50亿元以上。___县的印染业、织造业、纺丝业,诸暨市的五金业、袜业、织造业,嵊州市领带业等7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占到了业经济总量的65%,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是以本地自发式为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和跟风型。辐射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早期骨干乡镇企业的成功,磨练出了一批产业人才,这些产业人才后来多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一批同类企业。可以说早期的骨干乡镇企业是此类块状经济的摇篮。上虞的块状多有此特点,如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这类块状产业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工艺要求,产品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跟风型多为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需求大众化的产业,当有人做某样产品成功后,旁人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此外,随着我市开放兴市战略的深入,在政府主导下还形成了一种引进式块状经济类型,即园区型块状,如上虞的精细化工园区。这类块状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引入相关产业形成的。相比之下,此类块状产业层次更高,企业也更为规范,而且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度也较大,专业性更强。

我市早期块状经济的形成基础在面大量广的乡镇农村、重点在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力来之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由于块状经济分布于乡镇农村,发展的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特别是一些家庭工业基本不需要厂房投入,加之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块状经济得以成燎原之势。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更多的个人和集体能进入该类产品市场,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效益等信息得到了共享,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得到了进入该产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路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块状经济在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不断嬗变,转化成了发展劣势,正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长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块状经济分布较散,规划缺失,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引导难度较大。各经济块状由于自发形成于乡镇农村,点多面广,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位于乡镇农村的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缺少,相应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协会建设滞后。政府对“从众跟风”产业发展也难以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二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处于“轻、小、集、加”产业,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档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堡垒限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产品相似,价格竞争严重,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三是得益于产业开放性的块状经济,“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模仿成风。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弱,缺乏创新积极性。于是,企业发展只有转向依赖规模效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战在所难免,效益下滑势在必行。可以说,产能扩展伴随着效益下滑已是当前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是见长于小区域经济的块状,块状内部无法建立合理的专业分工机制,群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为家族经济的块状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而块状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在于专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大而全”,这一情况决定了块状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市块状经济低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发展而成的块状经济,不足的是人才和技术,缺少的是合作和信任,正越来越受到低价恶性竞争而导致效益下滑的威胁,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已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国外块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块状经济”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时代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通常所讲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它包括“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和“城郊结合部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两种生成形态,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我省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以及我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从“块状经济”的成功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种模式:

??意大利式的垂直深化模式。意大利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它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 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随着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发展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原始块状经济通过发展提升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意大利萨苏鲁磁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都是创新型集群的典型。

??日本的水平式发展模式。日本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京畿、阪神等大工业区外散布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块状。在政府的引导下,原始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向相关产业进行扩张,从而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分工协作、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如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大力支持各单一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

从这两模式的发展轨迹可见,虽然途径不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块状经济的最终都发展成为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一种企业群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彼此面向客户提供生产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在生产上: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在配套上:产业集群内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供前期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孵化支持,中期的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检验、管理咨询等产业化支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市场化支持;在扶持上: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通畅的融资渠道和信息平台、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大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及时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在文化上:拥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勇于承担创新风险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

这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共生效应??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这些共生效应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产业集群在国际性或区域性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三、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块状经济最终都成功地形成一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订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这些省份的做法可见,发展集群经济在国内已有一定共识,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市从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升条件分析。块状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但不等同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比我市块状经济还有以下缺陷:一是产业扩张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市某些产业的垂直分工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总体来说产业链仍比较短。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会处处受到来自同行的排挤和产业链高端的压制,会变得没有竞争潜力。要摆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已发明的科技成果向一般民用的转化速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研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竞争优势不强。当前我市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之上,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产品的价格优势在___过去的发展中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这些新的情况带来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行业的巨额损失。以往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已不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快培养并吸引高等生产要素,引导整个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当前的工业基础,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通过细化产业垂直分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协作,从而推进我市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我市块状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最终使我市块状经济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三)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初步考虑“十一五”时期在市级层面应依托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着力构建以___县为中心涵盖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国际性纺织产业集群;依托诸暨市的五金、环保机械设备、上虞市风机、铜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依托上虞市的化工、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新昌县的轴承、汽车轮毂和___县的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形成以新昌市和___县为主规模较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玻璃的超薄玻璃产业和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现有基础在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对诸暨、嵊州的袜业和领带以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做精做优。各县(市、区)还可以结合各自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各自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再形成若干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对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普遍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要同时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自发组织而成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雷同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在规 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聚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块状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块状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四是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对公共要素的利用,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块状经济迈向产业集群的主要手段,事关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成败。为此,要大力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公共支撑体系,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快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开展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要对创新平台进行必要的扶持,并通过项目形式重点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二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块状经济多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创新较为活跃,但创新能力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差。要建立对块状经济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业扶持和发展扶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扶持倾斜,建立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解决资金问题。三要切实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建设。要推动专业型、市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机构,扶持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中心和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除此之外,要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工作。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提高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相互协作,加强上下游和各个价值链环节关联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由竞争走向竞合。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3篇

【关键词】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块状经济 产业集群

一、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问题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块状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部分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总体上看,大部分块状经济 “低、小、散”问题突出,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部分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二、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等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创新通常是一种合作进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进入市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性以促使这种创新过程的实施,专业化分工又可以促使企业专注于细小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集群内适合于特定行业的特殊的基础设施,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环境下,那些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空间集群,实现集群式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仅靠集群内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式创新会很缓慢,难以持续,需要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和保证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推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重要抓手

传统的“产、学、研”联合体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具有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特征。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曾经造就了一批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重点产业。但是,国内长期缺乏鼓励“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政策和相关规定,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由于合作成果产权归属模糊,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不公,合作伙伴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联合研发体流于形式,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因此,国家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丰富人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45页)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通常,块状经济转型向产业集群升级涉及到集群内产业层次的不断升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集群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和集群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这些升级,对应有四种模式:一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二是商业创新主导模式(或称为市场创新模式)三是组织创新主导模式,如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四是品牌创新主导模式,如在产业集团之间形成共同的品牌。由此可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种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自身特征使其成为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2)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3)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因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合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思考

立足共同需求,形成技术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任何企业都难以单枪匹马获得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虽然利益不同,但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都有共同的需求,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知识产权。合作创新、共谋发展、共享重大产业化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益,必须建立信用和利益保障机制。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明确合作创新任务、投入和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重大问题,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建立开放发展机制,严格做到“四防”。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积极与外部组织和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生机和活力。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完善联盟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产学研合作从以往的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的方式,发展到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等共建实体的模式已成为联盟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联盟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

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引导作用。政府科技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但不能大包大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发费用主要由成员共同筹集,政府资助经费只能是推动产学研联盟产生、发展和更新的杠杆,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经费的辅助部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4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

1.引言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未来应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当前有大量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的研究,那么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医药企业,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2.研究现状

“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此后,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现有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为四种:(1)正向线性关系,该结果支持“熊彼特假设”,即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2)“倒u型”关系:即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的规模先增加后减少;企业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企业规模的增大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当处于“最优规模”状态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最强阶段,一旦超过“最优规模”,企业规模则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3)“正u型”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4)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不存在相关关系。产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差异性、计量方法的差异性以及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选择的差异。由于“熊彼特假设”没有限定适用的行业,那么对于医药产业而言,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的阈值,本文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3.数据

3.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名录,收集2011-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4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39条有效数据。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各上市公司的年报。

3.2变量选择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众多,角度不同则选取的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学者主要投入或产出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从投入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科研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从产出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本文选择研发投入强度(研发金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于企业规模的指标,学者们各持己见。熊彼特认为销售额对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销售额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国内学者杨春明(2011)则使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中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将分为采用企业的员工数量、销售额、资产总额来度量企业规模。各变量的定义和符号见下表1。

3.3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当前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7%,研发强度投入不足;从员工数量来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在O.3万人,销售额平均在220千万元,资产总额平均在143082千万元。

3.4回归分析

本文将企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检验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分别将评价企业规模的三个变量及其平方项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量研发投入强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模型(1)的结果显示,以员工数量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这说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模型(2)的结果显示,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模型(3)的结果显示,以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与模型(2)类似,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上述三个模型都证实了医药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由此可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Bound J.(1984)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我国学者彭征波(2006)也发现由于行业的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u型”或“倒u型”关系。

大型医药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研发团队,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能够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小型医药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虽然不及大型医药企业,但是小型医药企业组织层级少,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已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小型医药企业凭借其灵魂的管理方式,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承接大型医药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因而大型医药企业和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

4.结论与建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5篇

关键词:上海市;中小型企业;机电类;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1.引言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起到了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是我国经济中心,各种机电类企业聚集在此。在上海市经济不断发展的道路中,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表现出最活跃的一面[1]。中小型机电类企业不仅奠定了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保证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发展上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创新方式亟待改善[2]。

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要求。要想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创新成果,必须从企业的技术现状入手,通过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现状调查,了解当前的经营情况,深入剖析企业在技术创新意识、投入与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上有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分析企业创新成果的制约因素[3]。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得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对此进一步研究后,在制约因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有效提高创新成果。

2.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研

2.1 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通过不断地实地走访企业,与企业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企业创新意识调查结果

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就是分析企业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在调研中主要是分析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创新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共有有203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一定意义共199家,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基本没用共有93家认为,认为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只拖累企业发展有10家,如图1示。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调查结果

针对所有调查对象,根据其在研发投入的费用来展示其重视程度,具体投入额划分为:“10万以下”、“10―20万”、“20-50万”以及“50万以上”四个选项。其中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以下有193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10万-20万之间共12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在20万-50万之间共134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超过50万共50家企业。相对于之前的调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投入有了略微的提高,具体如图2示。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情况调查结果

创新活动能够表明企业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情况,是实际行为的表现,有良好的反应。主要分析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有206家企业选择了“没有”,占全部的41%,有141家企业选择了“很少有”,占全部的29%,有92家选择了“偶尔有”,占全部的19%,有66家选择了“经常有”,占全部的13%。从这些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频率很低,一些企业没有要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意识,具体如图3示。

4、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外部制约因素是技术创新支持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通过研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接受政府支持时间,来分析外部制约因素。具体调研如下:在创业阶段接受政府支持共189家,在初创后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42家企业,在成长期接受政府支持共109家企业,在扩张期接受政府支持共65家企业。通过对比调查结果,企业在各阶段对于政府创新资金资助都有需求,但在前期更容易遇到资金难题,具体如图4示。

5、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制约因素调查结果

内部制约因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 “健全的组织机构”、“团队创新意识”、 “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以及“丰富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可知,有189家企业选择了“团队创新意识”,257家选择了“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134家选择了健全的组织机构”,78家选择了“丰富的资金支持”,68家选择了“有效的技术战略计划”,77家选择了“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技术人才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团队创新意识与健全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2.2调查分析比较

1、缺乏技术创新来源,不能满足需求

由于经济实力以及企业规模的制约,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只能通过自主研发进行技术创新,很少能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更遑论参与国际科研技术交流。但是自主研发无法满足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企业只能通过经济等手段引进科技技术或科研成果。此外,科技技术信息实时更新,企业对技术创新最新信息却相对滞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处理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4]。

2、企业经济实力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明白企业现状,迫切想要技术创新,但往往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无法在技术创新上有效投入。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较小的规模决定了其在科研经费上投入有限,更无法保有持续稳定的研发队伍,企业始终面临着缺乏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难题。何况技术创新始终是个漫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后还需经过中试与生产销售这两个阶段,不仅需要时间的投入,更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所以,中小型企业想要完成技术创新项目,首先必须解决资金不足这一根本的问题。

3、尚不健全的政策扶持。

在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与改造等项目上,我国政府始终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的税收优惠与资金资助的相关技术创新政策始终不足,在政府采购等方面也是如此,结果造成中小型机电类企业融资受限,导致资金短缺。此外,由于缺少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常常使得中小型机电类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我国倾向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政府采购,更打击了民营企业的制造积极性。所以说,中小型机电类企业始终缺乏政策的扶持[5]。

3.对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3.1 宏观研究

1、中小企业缺乏资金

由于规模小,中小企业往往经济实力薄弱且融资方式较少,导致资金缺乏。而经济实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中小型企业通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很难采用社会融资渠道。此外,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往往产业化不足,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滞后的企业管理方式更扩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加之还贷诚信问题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很多中小型企业将变为短期经营。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缺乏相关政策服务,无法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2、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科学规划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民营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常常追逐短期利润,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很少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无法做出科学规划。于是,只为抢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往往陷入模仿怪圈而不自知自救,在强大的竞争者面前不堪一击,无法二次创业的民营企业甚至因此凋亡。

3.2微观研究

1、缺失创新型人才

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企业保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历史社会环境及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与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得企业技术人才严重流失。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由于家族意识的局限、管理方式的落后,导致家庭成员垄断了最高权力,使得高素质的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缺失人才。

2、技术创新缺乏战略管理

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企业是否制定技术创新战略”,82%的中小企业填选答案“是”。尽管很多中小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却很少有企业具备创新型能力。其实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明确企业创新管理的定义,因此所制定出的企业创新战略未能成功实施。

3、缺乏创新实践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始终缺乏资金,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乃至亏损将使得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融资不足从而恶性循环。但企业的创新项目需要新设备与科技人才,而这些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

4.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改进分析

4.1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因素

1、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现代机电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因此,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相应融资机制,拓展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企业支持资金,有目的地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同时,企业应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企业需要投资技术能力发展中给予支持。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融资小组,探索其他形式的融资渠道,例如风司和个人投资等形式,积极的拓宽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企业应建立围绕技术创新的中心体制,实现配套服务,达到提升技术创新开发能力的效果。企业应根据体系建立子结构部门,按照研发、推广、技术引进和技术营销等部门,实现企业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发展中,由管理者按照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由各个子结构部门直接执行,延伸技术创新服务影响力,在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的升级。同时,要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完善技术服务网,能够在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形象,及时技术政策、科技成果、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并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4.2解决制约机电类中小企业发展的微观因素

1、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的人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人才质量,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人才培养中,应避免单纯的技术培养,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在技术研发中能够站在较高的层次,从而能够开发出更具创新的产品。此外,人才培养要建立相应的队伍,形成强大的创新团队,有组织和目标的进行工作。在人才培养中还应积极地学习国外经验,派专门的技术人才到国外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多参加技术战略活动,达到见多识广的效果。

2、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结合

技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引入先进技术,该方式能够达到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所及技术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实现新技术的流通,保持对同行业内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敏感性。同时,中小型企业应该与大型企业合作创新,在技术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地丰富企业内部技术经验,学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并改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5.总结

针对中小型机电类企业,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机制上,启动人才储备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政府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本文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型机电类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了影响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能够为国内类似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建康. 全球化中的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路径――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06(05)

[2] 李君甫. 机电产业国际化人才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机电企业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06(25)

[3] 庞智强,张廖. 甘肃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科技与经济. 2009(04)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6篇

一、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状况

统计调查表明,我省块状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规模,撑起了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

(一)块状经济的区块规模。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统计结果,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6个存在块状经济(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为统计起点),占全部县(市、区)的84.4%。从地域分布看,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总共有462个。其中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有59个,占区块总数的24.2%;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以11个市为基本单位,将相同产业的区块进行归并统计,则有373个大区块。块状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72万亿元的53.4%。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有一半多的份额以块状经济的形态来存载,这在全国首屈一指,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十分突出。块状经济的生产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体工业单位)有23.66万个,占全部工业生产单位总数86.96万个的27.2%。块状经济的从业人员有674.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1409.7万人的47.8%。这表明两大特点:生产单位众多和劳动密集型为主。表明块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说明充分调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构建大量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块状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

(二)块状经济的产业构成。块状经济的产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工业。在30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除烟草制品业外,均程度不同地存在块状经济。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的有8个产业,超过2000亿元的有4个,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总的看,传统产业依然是块状经济的主体,最主要部分由轻纺和机械两大产业组成。以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构成块状经济的产业基础。伴随经济较快发展,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07年块状经济的产业发展状况与2005年省经贸委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产业比重上升的主要是资金及技术密集程度相对高的产业,如装备工业比重从34.9%上升到40.9%,化学工业从2.1%上升到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取代纺织业成为首位产业;产业比重下降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变化,顺应了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

(三)块状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作用下,块状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强了在全国的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地位。一是产业体系逐步深化。许多块状经济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进而打造国内制造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二是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块状经济加快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产业分工地位。2007年块状经济出货值5943亿元,相当于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的65%。块状经济各产业均有出口业绩,其中出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8个。三是区域品牌培育见效。至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累计获各类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22个。企业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至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累计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84个,占全省拥有总量的63.7%,并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468个(包括司法认定)。四是工业园区进一步成为块状经济的核心区。工业园区建设,有力促进块状经济“二次创业”,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不断显现。2007年,117个部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总投资占全省限额以上制造业的比重超过60%,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1/3。整合并规范发展乡镇工业功能区,累计入区企业达2.3多万个,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6%。五是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构建。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共同构建各类服务平台,从创业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生产业,形成区域服务体系的初步框架。其中形成科技服务平台303个,公共信息平台107个。

二、块状经济的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省块状经济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部分块状经济已发育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但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许多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堆积,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发展成产业集群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属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即以低成本为基础,走产业低端发展的路子,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突出问题是:

(一)区域创新系统薄弱。我省块状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不完善。一是作为块状经济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企业大多缺乏优秀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多依赖技术模仿和装备更新,导致块状经济的技术路径被锁定,产业长期低度化。二是区域合作创新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单个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和知识交流,即建立在企业互信和利益共享基础上的竞争型合作创新,而合作创新是国外产业集群重要的创新战略。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业发展滞后;较多块状经济没有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不少服务平台缺乏有效运作功能。四是保障创新的制度安排不到位。特别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不完善,产品仿制、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较多。五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备。

(二)总体产业层次偏低。块状经济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缺陷。低层次产业、低端产品、低加工程度、低增值环节,构成大多数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征。产业升级不快,轻纺和机械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块状经济的主体,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如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其块状经济只有11个,

工业总产值只占块状经济总量的2-2%。许多块状经济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但企业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研究开发、营销和品牌等主要增值环节为发达国家的公司所掌控,陷于不利的国际产业地位和贸易地位。不少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扩张力和经济带动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一方面,主要实行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浙江的块状经济凭借独特的运行机制,在许多产业和产品上将成本做得很低,将卖价压得很低,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这种情况的缺陷则是明显的:其所依赖的劳动力、原材料及交易成本的廉价状况是要改变的,更低成本的区位是不难复制的;在全球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焦点日益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创新竞争的情势下,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难以长期维持。目前不少走在产业低端道路上的块状经济,因价格恶性竞争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增长。相当部分块状经济缺乏创新能力,实行以消耗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数量扩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有的块状经济处在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分布密度大,废弃物排放量集中,不时发生环保问题,有的因此而衰退。

三、块状经济的转型方向

块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而转型的关键在于创新。从当前来看,特别要重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企业集聚新优势。一是发挥大企业的产业集群龙头作用。着力培育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大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运用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解决低、小、散问题。二是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基础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推进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构筑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

培育产业升级新优势。一是加大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力度。推动主体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力争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占据块状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实现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着力引进现代制造业,形成新兴产业区;突出产业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三是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培育技术领先新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活跃地、创新成果的密集区。二是广泛开展合作创新。采取委托一制合作创新、项目合伙创新、基地合作创新和研发公司合作创新等多种组织模式,在企业之间和产学研之间开展联合创新行动。三是着力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运用领域广泛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四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实现生产经营方式和网络营运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培育绿色制造新优势。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和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制造模式,将块状经济发展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一是大力抓好节约发展。尽最大可能节约各种资源。突出抓好节能降耗,进一步形成较完善的节能降耗监督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统计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节能降耗水平。二是着力推动清洁发展。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全面促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抓好公共环保设施建设,对块状经济的污染物实行集中处理。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有重点地构建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循环链,建设产业集群生态示范园区。

培育区域品牌新优势。突出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块状经济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走品牌兴企之路。加快从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少量品牌到大批品牌的提升,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跨越。二是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构建区域品牌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侵权行为,创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发展环境。三是力争在发展国际品牌上有突破。加大本土品牌在国际市场的推介和输出力度,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自主品牌的营销网络。四是在创建区域品牌和遏制过度竞争的基础上,形成行业一体的产品定价优势。

培育平台支撑新优势。加强支撑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依托和有效服务。一是建设好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发展平台。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标准进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建设工业园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积极引导乡镇工业功能区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的独特作用。规划建设好企业总部集聚区,发展总部经济。二是构筑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生产业,为产业集群提供创业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方服务,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和升级。

培育网络联系新优势。把加强网络联系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一是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引导龙头企业扩大业务外包,分离扩散零部件生产;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生产体系,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二是优化流通网络组织。以建设流通网络为核心,采取扩大销售终端、推行加盟连锁和发展总经销、总等多种途径,提高产业集群的流通效率和开辟市场空间。三是进一步发挥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一批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产品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四是推行供应链管理。依托龙头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五是加强企业自组织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协会联系企业、服务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提升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规划培育重点产业集群。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和升级的内在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引导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确定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在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块状经济中,选择一批培育重点,使之成为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区域品牌效应明显和区域创新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社会化

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进而形成一批更具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制造中心和重要产业基地。编制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规划。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服务平台、区域名品牌等主要方面,对重点产业集群加强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培育力度。总结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培育重点产业集群的统一定价优势。引导市场占有率较高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形成行业一体的定价机制,遏制低价无序竞争。对违反行业价格自律的企业,由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提出该企业不予享受财政扶持政策的建议。

(二)加强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突出建好。加强工业园区用地保障。抓住我省被列为全国唯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改试点单位的契机,做深做实工业园区的规划修编和扩容申报工作,运作好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特别是在建设环杭州湾和温台产业带的大架构下,做好滨海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和土地指标落实工作,特别是要为大工业项目预留实施空间。抓好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调整。适应发展现代产业集群的需要,借鉴广东经验,规划建设若干产业转移园,有部署、有重点地对发达地区的低端产业实施省内产业转移,腾出空间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争取若干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发展一批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组合区;联合开发一批跨行政区划的工业集聚区;撤并一批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功能区块。扩大建设标准厂房。在工业用地指标中确定一定量用于标准厂房建设,每年新建规模在500万平方米左右,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创业。

(三)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支持建立以产学研联合为主要纽带、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技术创新系统。鼓励企业采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形成长效机制。在产业集群区块,支持建立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包括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支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科技信息等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财政支持政策。对企业设立各类部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建立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重大项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发育期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7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

一、前言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技术创新量化对技术政策的制定,减少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创新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对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进行分析,以便比较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建立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分析不同区域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我们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绩效几个方面,选取了以下指标:

表1 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指标构成

三、实证分析――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析

我们以2000年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对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简化数据处理,将评价体系的众多指标综合为少量的几个因子,借助为数不多的因子来分析与评价不同区域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我们在对因子进行旋转时采用了斜交旋转(Direct Oblimin),以便得到每个因子的经济含义。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在计算机上完成上述操作,得到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的数据(见下表)。

表2 旋转后因子载荷、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计算

表2告诉我们:第一、二、三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8.278%,说明3个因子基本涵盖了评价体系中的绝大部分的信息。第一主因子F1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的产出和绩效,我们将第一主因子F1作为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因子;第二主因子F2反映了R&D投入的回收情况,我们称F2为R&D经费回收因子;第三主因子F3反映的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将F3称之为技术创新投入因子。为了反映不同区域的因子综合得分,我们使用各因子对总信息量贡献率做权数,得到综合得分公式:

综合因子得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有科技活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水平。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平均联接法的组间联结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对数据进行分类,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为五类。

表4 我国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分类的结果

第一类中的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北京又是科技信息最为集中,信息传播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北京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第二类中的上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且为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加大了对这些企业的融资力度。广东是我国开放最早的省份,虽然广东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F3与F2不如北京和上海,但由于其与香港为邻,接触海外新技术的信息快于内地,新产品的产出与绩效比较突出。天津在F3、F1和F2方面比上海和广东均衡。

第三类包含的省份比较多,这些省、自治区的因子水平间的差异比较悬殊。

第四类省份,其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均需要提高。

第五类省份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相对比较恶劣。

第四、第五类大部分是西部的省、自治区,其有科技活动的小企业明显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对于这些省、自治区应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技术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

四、结束语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很不均衡。西部地区的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不但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的地区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第8篇

关键词:北京地区 高新技术企业 上市现状 发展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提升企业的品牌,增强客户、合作伙伴、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公司的认同,扩大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为了把握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现状,鼓励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本文以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样本,对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现状做些分析。

一、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基本状况

1.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行业分布与性质结构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数据,至2015年3月底,北京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0404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76家,获得2014-201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1641家,北京辖区上市公司共244家,其中主板公司132家,中小板公司42家,创业板上市的公司70家。

从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行业分布看,分布在生物医学、先进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环境与资源、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电子信息等不同的领域。其中生物医学占23%、电子信息占21%、先进制造占16%、现代农业占15%、新材料占10%、新能源与高效节能10%、环境与资源占5%。从以上分布数据可以看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这四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较多,而环境资源、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较少。

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性质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占86.3%,民营企业仅占14. 7%。一些有高新技术能力的民营企业因为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上市。

2.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发展概况

从北京地区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随机抽取不同领域的公司,根据其上市后的年度财务报表,对资产总额、每股净资产、主营业务利润、每股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在上市后净资产和净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保持均匀的上升速度,实现稳步发展。部分企业的股东通过合法转让股权,提高了股权的流动性,有利于对企业的治理,说明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分析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发展状况,本文以2014年相关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为依据,将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做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总体上优于全国(见表1)。

表1 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比较

2014年 总股本(万股) 流通股(万股) 每股收益 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北京平均 142156.69 115541.04 0.23 3.19 7.39

全国平均 190877.25 132549.08 0.14 2.45 6.63

数据出处:巨潮资讯中心数据库

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北京地区平均总股本较小,只有全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平均总股本的74.47%,流通股的平均值也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水平,说明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总体规模和数量高于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平均水平,但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看,北京地区的平均值都高于全国高新技术上市企业的平均值。从整体比较看,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较为稳定。

二、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北京地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北京地区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少。很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都有很多的高新技术,但由于资金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上市。

第二,已上市的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从目前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环境资源、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高科技领域分布的企业数量较少,说明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中的能力略显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长扩张能力相对较弱。

第三,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产值持续着下滑态势。据北京统计局官网的数据,2015年1-9月,北京地区先进制造技术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9%,而新材料及应用技术领域总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6.1%。

2.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一,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扶持的政策不尽完善。目前北京地区对上市企业的资金扶持各区县有较大差别。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对上市企业的扶持为140万元,其它区县为100万元。这些资金对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对大型国有企业资金扶持的标准,集中更多的资金扶持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缺少对上市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战略规划。从上市企业看,政府只是推动了大型的国营企业,把现有的优秀企业包装上市。对利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香港创业板和海外高科技板块几个市场来推动中小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工作尚不够完善。

3.对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对策建议

基于存在的以上问题,在推动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上市进程方面,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变革机制、完善服务体制,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优秀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给予各种专项资金的支持、奖励或税费减免,提升其发展速度。二是使企业的财富增值,因为企业及股东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这样使企业的财富增值,企业有能力研发更新的高新技术,发挥高新技术带动企业高收益、高成长与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三是提高对上市资源的利用和战略规划,认真研究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顺应形势的政策,保护现有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有能力但未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从而拉动整个北京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威铭.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浅析[J].城市经济,2013(28)

[2]张正华,王宇.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现状与企业发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财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