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杂志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131/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地缘形势与中美关系专题、法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影视艺术专题、文学研究、史学研究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
国际刊号:1000-2952
国内刊号:11-1131/C
全年订价:¥ 336.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171700000762939
复合影响因子:0.69
总被引量:10424
H指数:33
引用半衰期:5.25
立即指数:0.0265
期刊他引率:0.9854
平均引文率:8.6508
  • 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历史选择

    作者:跃进 刊期:2007年第02期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约50年间,以进化论思潮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了现代化的过程;20世纪中期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究汲取百年精华,从外来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正悄然经历着第三次意...

  • 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

    作者:秦弓 刊期:2007年第02期

    五四时期,林纾、章士钊与学衡派从不同方面向新文学挑战,因而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多以反对派的角色受到否定性的评价。实际上,历史是复杂的,林纾对传统失传的担忧,章士钊的民族主体性观念和新与旧、雅与俗的辩正观念,学衡派尊重传统、捍卫汉字、循序渐进的渐进改革观与内涵丰富的文学观,对于新文学来说具有程度不同的积极意义,对此应予以...

  •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集大成文化

    作者:周勤勤(摘) 刊期:2007年第02期

    中央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宋晓伶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性探讨》的来稿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集大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要突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继承人类和谐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和谐文化...

  • 情节的构成

    作者:刘为钦; 周晶 刊期:2007年第02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受到了现代小说实践的挑战。现代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再也不是一个事件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也就是说,文本中的话语情节再也不是故事的情节。故叙事文本中的情节是叙事元素,以及由叙事元素构成的叙事序列的组合;不过,这种组合一定要排列...

  • 商品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作者:赵俊(摘) 刊期:2007年第02期

    皖西学院政法系讲师,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国华在《TRIPS协议中的地理标志问题探析——兼论我国在该问题上的谈判立场》来稿中指出:

  • 窃窃私语的“镶嵌本文”——莫言小说的民间品性

    作者:李刚; 石兴泽 刊期:2007年第02期

    莫言的作品经常穿插着民歌、歌谣、信笺、民间故事或传说等“镶嵌本文”。“镶嵌本文”将读者的阅读延伸到了文本以外,体现了莫言对时间的个人化处理,也体现着莫言创作的“民间感”由朦胧到觉醒的过程。

  • 《吕氏春秋》传播意识探索

    作者:王启才 刊期:2007年第02期

    《吕氏春秋》具有明确的传播意识萌芽,出于治国的需要,它非常重视传播的功能,不但记载了先秦许多的传播活动,表现出对非语言传播的关注,而且表达了独具特色的传播观,对传播失实进行了全面总结,在中国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中”与“均”——方以智变易中求调和思想探讨

    作者:周勤勤 刊期:2007年第02期

    方以智在论述“中”和“均”的时候,在强调变易、变化的同时,也提出了调和的思想。方以智所论“中”有“时中”、中庸、中道、中和、中正之意,这反映了方以智哲学调和的特点。方以智把“均”看成是合“交、轮、几”为一体的范畴,他把和、合概念用于“均”,形成调和、集大成的特色。

  • 论伍非百的别名谓思想

    作者:王向清; 余维发 刊期:2007年第02期

    伍非百先生认为,在名、谓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名不过是记录观念所存系之实体的一种符号,一旦经过约定俗成,它便会成为一种区分不同对象的稳定概念或语词,其本身不会存在当与不当的问题。当其被用来指称实体时,因其具有固定的涵义而不能指称与之不相关的对象,于是便会产生当与不当的问题。然而,“以名指实”之...

  • 张岱年“新唯物论”哲学初探

    作者:杜运辉 刊期:2007年第02期

    张岱年先生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新唯物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又进行了新的理论创造,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辩证唯物论为主线,以辩证法及逻辑分析为方法,以“一本多级”为基础,以社会性的“实践”为中心,以“与群为一”为指归。新唯物论不但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而且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对现代西...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

    作者:包庆德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的伦理关系,亦非其它生物与人有所谓的平等权利,更非自然界具有不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孤立的内在价值,而是由于环境伦理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有效地纳入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从而深刻地揭示以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伦之理。环境伦理的实质是在现实的实践格局中协调并规范人类多极主体之...

  • 人类自由的伦理道路及其依归——兼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作者:张运松 刊期:2007年第02期

    人类的自由从古希腊开始就从人们的伦理实践得到说明。康德以后,黑格尔从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条件出发,阐明了他的伦理自由观。在现代社会,自由的现实意义在于成为社会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构成环节,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在理性设计和伦理实践中组织和改造社会关系,保障个人财产权和人格独立才是可能的。我们要建设持久的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在于通过...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执政能力

    作者:李延平 刊期:2007年第02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党在基层农村的执政体系中相对薄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目标,标志着党的农村农民政策的重要转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党的执政能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实现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增强;通过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增强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作者:傅守祥 刊期:2007年第02期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

  • 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马英娟 刊期:2007年第02期

    针对建设市场经济和兑现入世承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双重挑战,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就给行政法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行政法学科关怀的重心不能仅停留在司法审查层面,还应关注监管政策形成实质层面的问题;行政组织法的讨论也不能仅限于传统行政部门,还应对政府监管机构这一特殊行政组织做出回应;行政行为理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