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Youth Social Science

杂志简介:《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2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0-1318/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特别观察、青年理论、共青团与青年工作、青年思想与教育、青少年与社会发展_金融能力与青年发展、青少年与社会发展、青少年与法治、域外...

主管单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国际刊号:2095-9796
国内刊号:10-1318/C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82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2.11
复合影响因子:2.01
总发文量:1749
总被引量:12044
H指数:28
引用半衰期:5.5323
立即指数:0.2789
期刊他引率:0.9661
平均引文率:6.8571
  • 人工智能:人类命运的天使抑或魔鬼--兼论新技术与青年发展

    作者:张耀铭; 张路曦 刊期:2019年第01期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如果说人工智能的过去和现在不仅改变了青年,而且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密切相关,那么,能否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出正确预判,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我们对人工智能与青年发展的认识与决策。奔跑的中国人工智能使青年发展搭上天使的翅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人工...

  • 积极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构建:经验借鉴与治理创新

    作者:祝建华; 风笑天 刊期:2019年第01期

    近年来类似重庆公交坠江等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表明当前中国传统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呈现出缺乏整体公共安全观、多主体参与不足等消极型状态。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深刻变化是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其他一些国家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方面的有效经验,中国构建积极型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总体思路包括源头治...

  • 个体化社会的规则重构:基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分析

    作者:陈玲; 郑广怀 刊期:2019年第01期

    社会民众的规则意识淡薄、共同体观念缺乏、社会对规则捍卫者保护不足导致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发生。由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并未完成,国家-市场-社会呈现出等级化关系,公共问题个人化以及社会联结弱化与缺失导致社会出现"总会有人管"、"管也没有用"的社会心态,给社会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需要重塑社会民众的规则意识并示范执行机制,重...

  • 道德源于社会:对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现代性反思

    作者:乌静 刊期:2019年第01期

    道德源自社会,以对他人负责为价值取向。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分析表明,在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个体主义固有的工具理性和自由追求势必会消解社会道德。基于现代性视角反思,个体化促动的自由与理性,不一定能够促进社会道德。为避免个体囹圄于自我的狭隘状态,社会理论家鲍曼和哈贝马斯提出要恢复社会交往、解放生活世界的道德寻根方案。

  • “社会”公交车中的“弱势心理”及对现代公民的启示

    作者:方纲; 李鑫诚 刊期:2019年第01期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部分折射出当前"全民弱势"的社会心理。这一心理往往表现为权宜性屈服与找补性暴戾并存、极度忽视他人利益与过分主张自身权益并存、选择性运用法律规则与执着性迷恋人情关系并存。这一心理主要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沟通、外部归因、预言实现等微观机制得以蔓延,需要倚重于阶层流动的公平环境营造、良序运行的社会资本培育、公共...

  • 集体沉默的成因及其中介机制:对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陈宇光 刊期:2019年第01期

    集体沉默是集群行为的一种表现,增加了社会公共安全的风险。集群行为中的突生规范、"搭便车"心理、心理统一性是集体沉默的社会心理成因。以结构视角分析其社会性背景,集体沉默心理成因的社会根源是中介机制的衰落。社会中介机制可以促进无序的大众向有机的公众转变,现代社会重要的中介机制有学校教育、职业团体、社区治理和互联网。

  • 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框架、趋势及学科意涵--以《青少年百科全书》为基础的分析

    作者:吴鲁平 刊期:2019年第01期

    依据《青少年百科全书》,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青少年的常态发展、青少年发展的人际与社会文化因素、青少年的非常态发展,其逻辑主线是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西方青少年发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两大趋势:积极的青少年发展理论或视角取代了"缺陷模型"、"还原模型"、"宏大"的发展理论和"割裂"观;理论、研究、应用"三位一...

  • 共青团在历史发展中的探索和变革

    作者:李玉琦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中国共青团自成立以来,在我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革命斗争时期,始终跟党奋斗,在艰险曲折中探索前行;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形成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照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的工作原则;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以四化为中心与培育四有新人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新的青年活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

  • 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工作路径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张良驯 刊期:2019年第01期

    共青团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共青团改革是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全方位、深层次创新,其中工作路径方法的创新是基本的着力点和重要突破口。共青团改革源于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中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工作路径方法问题,因此,如何对工作路径方法进行创新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课题。共青团工作路径方...

  • 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王颖; 侯广斌 刊期:2019年第01期

    主体间性哲学理论的发展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共同催生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主体间性理论超越主客二元思维,倡导单一系统中主体间的共生性、整体性与和谐性,具有平等性、交往性、生活性的特征。借鉴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语境转向,消除话语差异,实现交互性主体话语融合;适度话语放权,搭建人...

  • 高校青年教师诚信文化生成研究--基于什托姆普卡信任理论的视角

    作者:胡锋吉; 季旭峰 刊期:2019年第01期

    青年教师诚信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对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诚信行为与文化,什托姆普卡的"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理论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与实践价值。依据什托姆普卡的信任理论,高校青年教师诚信文化生成条件应包括学校的结构环境、个人和学校情绪、个人和学校资源。结合生成条件,可以通过强化教...

  • “佛系”青年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以当代大学生为考察对象

    作者:陶志欢 刊期:2019年第01期

    大学生中存在的"佛系"现象可由话语和行动得到相互印证,并在消解主流文化中形成扩散效应,其背后潜藏着多元化的真实需求,是一种有限度的消极的善。其生成机理在于大学生生活兴趣度在功利化教育中渐趋消退,人生价值观在后现代思潮中愈发迷失,成长需求在短缺式供给中失去平衡,心理期待感在规则性冲突中产生落差。高校应努力营造公正、合理的校园环...

  • “佛系”话语的记忆建构与意义实践

    作者:陈旭光; 宋奇勋 刊期:2019年第01期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人们社交活动的常用工具,也是承载时代记忆、反映社会变迁与文化心态的风向标。运用文本分析、参与观察等方法对"佛系"话语进行意义生产与记忆实践考察发现,历经"复现与高频使用"、"语义泛化与结构组聚"、"分享与刻写"等阶段,"佛系"话语建构了人们"语词化"的集体记忆,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解构性,其记忆文本和记忆实践具有鲜明...

  • 场域变迁与规则重构: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交往的微观机理

    作者:张红霞 刊期:2019年第01期

    在文化变迁与场域变革的现实语境中,新生代农民工人际交往的微观逻辑不仅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社会成员互动规则的流变性走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秩序的变迁样貌。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中传统关系的疏离与弱化,呈现了流动图景中儒家伦理对人际交往规则仍有流变性影响,微观生活环境中惯习的延续使得传统交往规则不断被重构与再生产...

  • 青年网络社会行动的非理性问题与数字化生存

    作者:赵甍源 刊期:2019年第01期

    网络社会行动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在不同社会主体间发生互动以作用于社会现实的行动。青年是网络社会行动的主要人群,他们的网络社会行动存在网络暴力、网络谣言、舆论审判、行动"烂尾"等非理性问题。青年在行动目的、事实支撑、网络表达、现实参与等方面的偏差导致非理性的网络社会行动,这反映了青年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不足。应当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