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汇

教育文汇杂志 省级期刊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杂志简介:《教育文汇》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0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4-1211/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教研·教学_教学纵横、教学、教研、管理、聚焦·传真_关注、德育、叙事、一线、教研·教学_探究、管理·育人_德育话题、管理·育人_视点、专题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国际刊号:1009-8186
国内刊号:34-1211/G4
全年订价:¥ 172.00
创刊时间:200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安徽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7128
总被引量:301
H指数:8
立即指数:0.0017
期刊他引率:1
  • 登高行远

    作者:胡平平 刊期:2006年第01期

    神州芳草绿,盛世春又来。当我们踏着新年的钟声,依依惜别2005年,迎来2006年新曙光的时候,我代表省教育厅衷心地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和厚爱,并向辛勤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关心与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 读书之忧

    作者:孔山凤 刊期:2006年第01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为本校学生开列了一份青少年时期课外阅读书目。我数了一数,书目中俄苏文学为116种,外国文学为161种,共计277种。其中有一部中国作品,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苏霍姆林斯基称他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在青少年时期完成这些作品的阅读。由此,想到我们的中学生阅读现状。

  • 我不快乐,又能如何

    作者:张忠诚 刊期:2006年第01期

    一位在美国读四年级的女孩回国探亲,住在姑姑家里。姑姑的家中有一位正在上高三的姐姐,整天被考试、作业煎熬着。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大女孩问小女孩:“你喜欢上学吗?”小女孩回答得很干脆:“喜欢。”听了小女孩的回答,大女孩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小妹妹,表示很不理解。姐姐心里想:要是在中国,100个学生一定有99个学生表示不喜欢上...

  • 学《论语》谈师德

    作者:徐铁志 刊期:2006年第01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具有完美师德的大觉大悟大智慧的“君子儒”形象,被后世尊崇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典范永垂的至圣先师。

  • 美术老师于波浪

    作者:忻叶 刊期:2006年第01期

    于波浪踢了踢摆在他办公桌里的两只纸盒:“随便看!”20来本黑色文件夹整齐排列着:一盒是他为部分特长学生整理的个人绘画档案册,便于因材施教;另一盒是他自己教学研究笔记、教学日记、作品集和教学素材本等。

  • 教师“买论文”是教育的耻辱

    刊期:2006年第01期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前不久进行的2005年度安徽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评委会发现亳州师范专科学校有教师为评副教授,花钱买论文造假。经核查,这所学校自2003年至2005年共有12名教师为评副教授用了这种手段。

  • 小处更应为人师

    刊期:2006年第01期

    课堂上,老师转身打手机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从现在起,在华东理工大学,老师的手机即使改为振动,在课堂上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上课接听手机、吸烟等行为已被列入“教学事故”。

  • 大师要不要高学历

    刊期:2006年第01期

    这些年,随着钟敬文、张岱年、陈省身、费孝通、启功等一个个大师的离去,关于大师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人们在追慕大师辈出的那个时代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为什么今天的大师这么少,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迎来大师喷涌?

  • 教改难的根子究竟在哪里

    刊期:2006年第01期

    据报道,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多位教育官员和专家认为,教育改革难以继续下去的原因在学生家长身上,还有专家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一些家长成了教改的最大阻力。”

  • 红点代红叉批作业好不好

    刊期:2006年第01期

    银川一所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全校32个教学班,对于学生做错的题,推行用“红点”替代“红叉”的批改作业方法。据说。这一新办法的推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也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 “教辅”何日能清静

    刊期:2006年第01期

    日前.经河南省纪检和检察机关调查发现,河南省教育厅部分干部在辅助教材等发行过程中,存在贪污、受贿、私设巨额小金库等问题。目前已有6人被移送检察机关。教辅资料与教科书一样,都是不容玷污的“文化净土”。

  • 孩子为何丧失了感恩之心

    刊期:2006年第01期

    据报道,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后靠四处打工为生,可他们上高中的儿子却对父母“高标准,严要求”;看到同学有车接送,就要父母租辆车送他去学校;为办同学聚会。逼父母为他凑足2000块钱。以下是三位同龄人的看法:

  • 校园文学怎样面对“韩流”

    刊期:2006年第01期

    当韩式青春小说侵入中学校园时,我们动用教师的威严将其全面封杀,显然是不可行的:对其不以为然,听之任之,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在朋友般的沟通中,引导学生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审美。

  • 学校考评教师标准三问

    作者:蒋昕捷 刊期:2006年第01期

    “如果不按照校领导定的两种教学方法走,我就会被认为不称职。”江苏省无锡市一位姓冯的小学教师告诉记者,他周围的不少青年教师的压力在于,他们无法在创新意识和传统教育理念之间找到落脚点。

  • 由“七姐妹”的咨询信想到的

    作者:张帮群 刊期:2006年第01期

    去年5月,笔者收到一封挂号信,内装32页信笺,信是一位高一女生写的。她说,“这封信我至少写了10次,我实在不敢投进学校心理咨询信箱。我一次一次地写,又一次一次地烧掉,这一次我是鼓了十二分的勇气才写成的,我之所以要写出来,就是想让心理老师您能够了解我们,帮助我们,救救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