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杂志 省级期刊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杂志简介:《教育视界》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2015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2-1848/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智行_活力人物、智策_对策研究、智行_教苑拔萃、智行_课程与教学、智行_显身手、智行_打擂台、智行_治校方略、智策_教法例谈、智行_教师...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江苏凤凰报刊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2095-803X
国内刊号:32-1848/G4
全年订价:¥ 260.00
创刊时间:2015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江苏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9
总发文量:5220
总被引量:789
H指数:11
引用半衰期:5.4615
平均引文率:0.2726
  • 华为有为,化错何为

    作者:华应龙 刊期:2019年第12期

    近一段时间以来,华为任正非先生多次在媒体上呼吁要重视基础教育,要学好数学。他说:“我退休后想找一个好大学,学学数学。”在中美贸易战的紧要关头,他不担忧华为的存亡,而是急中华之所急,让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十分敬佩!我扪心自问:我有这样的责任担当吗?

  • “化错教学”的合理性分析

    作者:喻平 刊期:2019年第12期

    华应龙老师在对教学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化错教学”概念,应当说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化错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策略?这个问题很难厘清。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论领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这几个概念的边界本就比较模糊,我们难以把“化错教学”对号入座。

  •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以《近似数》教学为例

    作者:王九红 刊期:2019年第12期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这是对新课标中“基本活动经验”要求的积极响应。《近似数》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近似数概念的基础上,充分经历“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合理性的探究过程,总结归纳其运用的方法,形成运用能力。

  • 在经验的解构与重构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作者:潘淑芬 刊期:2019年第12期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表达他们的理解与思考。然而,经验有些是正向的,有些却是负向的。统计教学中,负经验直接影响着数据分析的信度与效度。为此,教师可以将负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借助经验的解构与重构,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要有目的指向性,要善于利用图表的直观性,引发的问题要有思辨性,从而帮助他们提升数...

  • 自主复习: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以《运算律》单元内容为例

    作者:李军 刊期:2019年第12期

    复习课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始终,在数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复习课。实践证明,提升复习课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的知识链,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不断提升学习力。

  • 建构模型,迁移内化——《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与反思

    作者:丁洪 刊期:2019年第12期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接触“确定位置”。为了凸显“用方向和位置确定位置”的价值,体现知识生长的连续性、生长性。我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为什么要确定位置?”“怎样确定位置?”“不同确定位置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问题展开。

  • 以问题链引导知识重构与模型建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听课随想

    作者:仲海峰 刊期:2019年第12期

    南通市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培训,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了六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三节课,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发人深省。现从读懂教材、教学建议、课堂评点三个方面,说说我的思考和感悟。

  • 择高处立,向深处行

    作者:孙敬彬 刊期:2019年第12期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课堂教学要从儿童出发,“把儿童看作儿童”,让儿童一步步走到课堂中央。因此当儿童与数学在课堂上相遇,择高处立,才能知道相遇后的“深度走向”;向深处行,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 求理问道,明心见性——《搭配中的学问》教学与思考

    作者:孙敬彬 刊期:2019年第12期

    【课前慎思】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中有什么学问,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问”什么,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日常生活中,搭配太常见了,衣、食、住、行中都会有搭配的身影,但“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学生感受的是生活,却很难看到生活背后有什么数学。

  • 看见儿童,看见美好

    作者:刘可钦 刊期:2019年第12期

    孙老师的课很受学生的喜欢,这种喜欢来自他眼中能看见学生,心中装着学生,并一直研究如何读懂学生。正因为这样的追求,他与学生一起享受数学之乐,体验成长之美。当然,这种喜欢是相互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爱为根基的,需要付出时间去深耕,才能生根发芽。

  • 深度理解,有无相生——《平均数》课堂实录

    作者:徐斌(执教); 蒋敏杰(整理) 刊期:2019年第12期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经历和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掌握“先求和,再均分”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初步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 触摸本质,情智相生——《平均数》课堂实录

    作者:周卫东(执教); 张祖润(整理) 刊期:2019年第12期

    一、谈话引入,孕伏概念(板书:考得怎么样?)师:(出示学生考试照片)请看大屏幕,猜一猜,他们在做什么?生:考试。师:一猜就中!这是周老师教的四(3)班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时,抓拍的一个镜头。等他们考试结束,我就忙起来了,猜猜看,我在干什么?

  • 特级教师“同课异构”带给我们什么?

    作者:潘小福 刊期:2019年第12期

    特级教师“同课异构”之“缘”2019年年初,与周卫东、徐斌两位老师一起参加T《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视界》编辑部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间隙闲聊,周老师说:“我最近对‘平均数’的教学有了新的心得,并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感觉很有意思。”

  • 基于数学理解的教学游戏化——《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与思考

    作者:包静娟 刊期:2019年第12期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数对的意义,理解数对准确、简洁和唯一的特征,会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2.经历数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体验数学的神奇和美妙,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 课程意识:让教学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

    作者:徐芳 刊期:2019年第12期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抓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本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