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杂志简介:《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7/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中语视点_聚焦语文真问题_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审视、理念·观点_说文论语、实践·反思_课堂诊断、实践·反思_写作实验室、实践·反思_作...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2-5154
国内刊号:11-1277/H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52
总发文量:4039
总被引量:4083
H指数:27
期刊他引率:1
  • 宏阔完整的近代文学史景观

    作者:刘永康 刊期:2017年第11期

    王风是颇具学术风骨的纯正学者,其《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文集具有相当的学术含金量。语文教师应关注近代文学,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学。其书从“文字”拓展到“文章”,延伸到“文体”,又升华到“文运”,形成一个宏阔完整的近代文学史景观;借助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把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与走向描绘得清晰、...

  • 阅读能力评价的新趋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

    作者:徐鹏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梳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归纳为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批判探究五类。然后以散文作为样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的命题思路,并展望了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的发展趋势。

  • 核心素养取向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评价

    作者:管贤强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阐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阅读能力总结为筛选整合、理解阐释、反思评价、推断探究、实践应用五类。然后通过样例介绍基于核心素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评价的命题思路,最后总结样例对未来高考的启示。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评价

    作者:李倩 刊期:2017年第11期

    梳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和阅读评价研究成果,将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要素确定为整体感知、理解探究、鉴赏评价、拓展关联四类。通过评析高中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评价样例,进一步探讨未来高考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评价的发展趋势。

  • 超越文体的语体教学

    作者:胡勤 刊期:2017年第11期

    语体教学把语体知识从文体范畴里凸显出来,并不排斥原有的语文知识,而是在语体知识体系里重新认识它们。语体教学引导我们进入文本的语言情境中,融通语法修辞、语气、风格等知识,避免脱离作品语言内涵而概念化或碎片化的教学。文中列举了语体教学的实例,所谈教学路径和方法还有待不断实践探索。

  • 教学价值与内容重构——走向小说教学探索的新视域

    作者:田芳; 徐松 刊期:2017年第11期

    探索小说教学价值及其本体特征,提出小说教学应以新理论和新知识为依据,从新视角去解读小说,重构小说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小说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 人物话语:小说教学的理想支点

    作者:周伟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中学教材中有不少以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把品读人物的话语作为这类小说的教学支点:通过人物话语还原特定情境下的社会生态,揣摩具体语境中的人物心理,探究小说在情节发展中若隐若现的主旨。

  • 记叙文写作教学应拾级而上

    作者:高行亮 刊期:2017年第11期

    要让初中生写好记叙文,需从学生基础出发,依据记叙文主要特点进行。首先,应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其次,需要借助课内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学习内容;其三,需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最终改出佳作。如此,拾级而上,可逐步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 事例论据的针对性处理

    作者:安琪 刊期:2017年第11期

    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常常出现所选事例与观点不一致、叙述事例角度不对、分析事例忽略关键或旁逸斜出的现象。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用事例论据阐明观点时,应对准方向选例,叙例简明扼要,抓住要害析例。

  • 《春江花月夜》艺术魅力新探

    作者:陈礼林 刊期:2017年第11期

    《春江花月夜》一诗并非以“月”为中心意象,而是以“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对主题形成同态互补、聚焦合围的新视角,梳理旧解漏洞,猜想和证明新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式生命、生活与生存的文化标签,展现了一种生命模型的象征性思考,即众生皆游子,你我一思妇。

  • 《归去来兮辞》的张力世界

    作者:肖峰旭 刊期:2017年第11期

    《归去来兮辞》依托“悲”“喜”双重情感蕴涵的交织混融,对应归去和归来的不同行为立场,彰显出对“归”的形而上思考,提出了个体从凡俗中超然解脱的两重路径,从而使得其文本张力十足,价值丰富。

  • 两个版本《雷雨(节选)》引发的几个问题

    作者:梁国祥 刊期:2017年第11期

    苏教版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雷雨(节选)》,分别选“原版”和“改版”的《雷雨》。两个版本的《雷雨》虽然都出自曹禺之手,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改版《雷雨》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作者乃至对社会的认识,获得更多的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 在人生的旅途中追寻——《三棵树》解读

    作者:安杨华 刊期:2017年第11期

    在人生旅途中应该有一个美好目标在召唤着我们去追寻,追寻本身就是生命表现,而追寻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者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得的,但即使不得,我们也要向往和追求;或者我们得到了我们所追寻的东西,但一切也只是暂时拥有。《三棵树》告诉我们:要努力追寻,珍惜当下,如此才能得之淡然,失之释然,诗意地生存。

  • 重读《窃读记》

    作者:朱婷 刊期:2017年第11期

    林海音的名篇《窃读记》入选多部中小学教材,对它的解读和教学设计也有很多。综观这些设计,大部分以“窃”为抓手,结合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心理,进而分析作者的人生状态。从文本语言艺术的内在肌理角度对文章进行重读,尝试建立新的解读视角:“窃”字究竟体现了什么?小说式写法的内涵是什么?

  • 抓住教学点,在言语形式里穿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作者:谢政满 刊期:2017年第11期

    【教学设想】《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篇目。作者运用“反复诉说”“回环往复”的言语形式,表达了内心痛惜、赞美、愤恨、悲哀、期望等诸多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这是“鲁迅”“这一篇”作品独特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