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0 10:17:31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特点;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音乐;教学;原则;策略

与一般的舞蹈不同,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运动项目,它既包含了舞蹈的文化娱乐功能,又具有体育的竞技、健身锻炼功能。体育舞蹈与音乐之间更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体育舞蹈离不开音乐,无论是体育舞蹈中的风格呈现、进程编排、动作节拍等等都必须依靠合理的音乐搭配类展现出来,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感受。可以说体育舞蹈的灵魂之美是由音乐呈现出来的。为此,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音乐运用情况的分析。只有从艺术角度对体育舞蹈做出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够真正了解体育舞蹈的内涵。

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舞蹈教学开始在学校中进行推广,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与音乐结合进来,因此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随后,开始将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进行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1.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音乐都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经过本文的总结得知,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音乐的节奏感比较强,无论是舒缓优美的音乐,还是热辣的音乐,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得体育舞蹈中的动作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不仅能够降低体育舞蹈的编排难度,而且有利于增强体育舞蹈的欣赏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第二,能够与体育舞蹈教学很好地进行搭配,音乐能够与体育项目和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选择音乐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精挑细选,促进三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1.2体育舞蹈教学应用音乐的原则

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在应用音乐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体育舞蹈教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竞技性体育舞蹈和大众性体育舞蹈,而且每种舞蹈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类型,所以在进行音乐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体育舞蹈的不同类型来选择合适的音乐;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虽然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的学校中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2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在将音乐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推广。所以说,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本文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舞蹈的编排和设计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了音乐之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对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舞蹈编排教师在音乐的氛围中,能够将音乐和肢体动作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能够编排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颖的舞蹈动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音乐融合到体育舞蹈的编排中,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感,更好地促进舞蹈动作之间的连贯性,使得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美感。例如: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得动作节奏变得缓慢,而热辣的音乐可以促进舞蹈动作的迅速变化,能够使得体育舞蹈动作向着多样性方面发展,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2能够更好地激发人的情感

音乐寄托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人们在欣赏音乐之后,可以使得内心的情绪得到疏解。因此,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抒发相应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对于体育舞蹈教学也非常重要,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情感加入到教学的内容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帮互助,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

2.3有利于意境的展现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在学习和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境界和氛围。而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更加有利于意境的展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合适的音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动作,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使得身体动作与音乐更好地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统一的境界;第二,学生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会在最终的考核阶段进行表演,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能够烘托出相应的表演氛围,从而能够使得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能够对体育舞蹈进行整体的欣赏。

3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3.1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需要对学生的乐感进行一定的培养,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应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以及表达的基本感情,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认识音乐。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更好地与体育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第二,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打节拍的形式,让学生跟着节拍做出相应的体育舞蹈动作,有利于学生动作的统一和协调,从整体上突出一定的美感;第三,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从而理解其要表达的主要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

3.2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相关的动作,并且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而动作协调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到相关的教学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第一,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对相关动作的控制,帮助学生将一些困难的动作做到极致,能够进一步体现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第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身的动作进行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会从一个动作转变为另外一个动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的引导,从而促进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美感;第三,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自身的协调性比较差,所以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特殊的训练,促进学生体育舞蹈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有助于将音乐更好地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3.3选择音乐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体育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同时还需要对音乐进行慎重地选择。因此,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开展。所以,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当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如果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类别音乐的学生人数差不多,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开教学,使得不同学生跟着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第二,遵循体育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利用音乐来进行教学,应该使得音乐能够表达相应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选择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可以融合的音乐,同样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小结

总之,音乐对于体育舞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明显的,只有在体育舞蹈中运用合理、生动的音乐才能够将体育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观看体育舞蹈动作美的同时,在聆听音乐美的作用下,使观众对舞蹈做出全方位的感悟。我们只有对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作用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探究出音乐在体育舞蹈当中的应用路径,以此来促使我国体育舞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许昌,陈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周刊,2007(38).

[3]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二、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教学策略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2、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关爱是教师组织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宗旨;转化是教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途径。时代要求教师富有更多的能力、更高的技能、更丰富的学识、更能适应各个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4篇

1.中职学生的特点

1.1文化基础较差。由于中职针对的招生人群是考分不高,没有顺利进入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及肄业学生,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水平较差的情况,这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2 自我约束力不强。中职学生入学年龄介于14~15 周岁,属未成年人,思想不稳定,由于在初中学习成绩问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往往会自由、散漫等,对自身行为约束能力较差,同时也给课堂秩序的维护带来挑战。

1.3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多数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不好,长期不被老师看中或委以重任,甚至被灌输学习不好就“一事无成”的观念,造成学生不自信,不主动担当,因而常常缺乏责任感。

1.4意志力薄弱。一个人学习上的毅力需要成功的体验来培养和强化,但他们在中小学那种氛围中似乎就没有过这种体验,甚至不自觉地往老师和家长那种不负责任或不懂教育原理的强调上靠拢:这孩子学习上是笨、不开窍……久而久之,使得他们不喜欢读书学习,也无法坚持下去。

1.5社会化倾向有了明显发展。职业教育重技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把中职学生从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其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在学校期间和同龄人比较具有较强的准社会性。

2.教学目标

中职教育目标: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从整体教学目标中可以推出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因为中职学生的工作岗位多在一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对职工身体素质有这很高的要求,所以中职体育教育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使其拥有强壮的体魄,同时掌握基础的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联系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体育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形成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体现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评价方法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的结构。近些年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构建,也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身心素质和培养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发展情感三种类型展开。

体育的教学模式分类详细、功能各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刻板的引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为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受教学目标所制约,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目标是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则运用系统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程序学习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能力,则运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发展情感,则采用小群体学习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第二,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要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例如: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钻研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难以运用。第三,体育教学模式的运用应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例如: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适用于人数较少的班级,时间可以伸缩,教师要掌握一套评价技术的材料。第四,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某种教学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最后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特点对身体素质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方法等综合的安排,起到促进学生提高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 从体育学的视角下,未来职业岗位进行分成四种类型,手指灵巧类、全身综合类、流动交往类、站立类,并提出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需求相应的运动项目。

4.结语

4.1中职体育教学模式的选定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

4.2教学模式的选定应该基于教学目标的导向,同时综合考虑中职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需求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5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高中女生心理特点;相关策略

当前,不少高中生是独生子女,有父母特殊关照与优待,从某种意义上看,由于家中的“溺爱”,他们不管是思想上或行为上都形成了依赖性,尤其是女生,其中,部分女生产生行为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无法很好的适应于群体与社会生活。因而,在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较好女生体育课,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需要教师抓准原因,尤其是主观因素,即女生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调动高中女生的体育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体育教学。

一、高中女生性格特点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1、性格特点分析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部分女生较内向,少动好静,不善交际,往往习惯于独自“练习”。不但自我表现意识不强,协作与竞赛意识也不高,这致使教师对她们的心理状况缺少了解,难以把握好时机进行针对性教育与指导,如果任由发展,则会导致这些学生出现忧郁或焦虑情绪,直接影响着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2、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第一、教师应对学生的家庭环境有所了解,掌握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相处与生活状况,以抓准教育时机。第二、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时机与学生共同练习,适时指导与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孤独感,使其掌握技术,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有意识地安排开朗、活泼的女生同她们一起训练,使其相互学习。教师可多安排这些女生融入到竞赛与合作学习小组中,发挥其特长,增强自信,指导与鼓励其学会协作,并大胆展现自我。

二、高中女生意志品质特点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1、意志品质特点分析

在体育学习中,部分女生缺少主见与信心,在认识与行为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与盲从特点。如有些女生做事会重重顾虑,犹豫不决;有些则容易受外因干扰,当个别同学出现失误,亦或偶尔小伤,也会引起她们的动摇或惊慌;有些自制力不强,意志也较弱,当遇到困难时,没有找出原因,亦或请他人帮助,而是自我怀疑,甚至放弃目标;而有些女生则明知错误,但仍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2、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第一、强化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如教师可明确理念:身体健康乃人生的第一大事,以让学生明白若想拥有健康体魄,多参与体育锻炼。第二、严管教育,形成遵纪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对课堂上不遵纪,控制力差或易受外因干扰的女学生,教师要区分其是经常性还是偶然性。以不同方法进行教育,使其加以改正。第三、分层教学。对意志类型不同的学生,其锻炼内容与方法也应不同。如盲目行动的女生,可强化动机教育,提高其自觉性与目的性;犹豫、轻率的女生,则组织其参与快节奏的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在训练或比赛时,要把握时机展开说服教育;缺乏自信的学生,则以正面诱导,树立自信;胆怯并放弃目标的女生,则注重培养其勇气、胆量;固执己见的女生,使其于实践中不断碰壁,再予以劝告与辅导等。

三、高中女生情绪与情感特点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1、情感与情绪特点分析

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为不安、生气、烦燥;有些则表现为情感淡漠、较为懒散,缺乏兴趣;有些则在学习较难的新动作与新技能中,常常是肌肉紧张、优柔寡断,害怕学习或尝试。

2、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第一、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强情感交流,使其与其他学生能够心理相容,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心理状态上的改善。第二、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不变前提下,适当采用新颖训练与教学方法,调整单一的练习,将其变为趣味性的游戏或竞赛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高中女生交流、合作特点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1、交流、合作特点分析

这主要表现为不愿合作,仅看却不练,不与教师及同学交流,亦或教师与同学督促下能勉强参与,若无监督,则聚合聊天,有些同学甚至逃避。

2、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第一、讲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育其团队意识;第二、诱导与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或游戏与竞赛,加强情感交流,互帮互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体育锻炼水平,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此外,分析她们不愿合作学习的原因,对症下药。

五、高中女生思想认识特点及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1、思想认识特点分析

因家庭与社会影响,不少女生误以为,将来从事体育工作,所以上不上体育课,学不学体育锻炼技术,都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有些则以为,体育锻炼就是体操、球类、田径等身体练习,缺乏高深理论内涵,亦或体育活动不适合女生开展;有些则是怕难、怕苦,亦或怕做不好而被他人讥笑。

2、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6篇

根据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形态,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一般把年龄13岁-17岁的一段称为少年期,即相当于中学时期,这个时期学生会出现一种迅速发育的青春发育期。这时学生出现全身各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尤以生殖器最为明显,这标志着第二性征的开始。

中学生正是处在第二性征的明显期,男生肌肉显得强健有力,性机能开始发育、成熟,在心理、性格和爱好都具有男性特点。女生体态日见丰满,皮下脂肪丰富,明显特征是出现月经,身体活动能力方面趋于下降,心理、性格和爱好都具有女性的特点,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格外明显,体育游戏教学应根据这一时期的性格特点妥善安排。

一、身体形态虽是机体内在发育的外在反映,更具体地是表现在骨骼和肌肉上的变化,中学生骨骼的硬化过程尚未完成,骨硬度小,韧性大,具有不易发生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变形的特点。关节面软骨还较厚,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大,所以关节活动范围较大,但牢固性差。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意活动中讲究正确的姿势,并应经常变化,使活动对机体上下、左右对应进行。还应注意尽量减少重要过大的负重练习,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力量练习不宜过多,骨化提前或引起骨骼炎症。

二、中学生肌肉中水分比重较大,肌肉细嫩,收缩机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各部位肌肉发展速度上具有不均衡性。肌力发展也有一定规律性,肌肉收缩的力量和耐力都较差。表现在动作上迟缓和灵活性差。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多安排些伸长肢体的练习、弹跳和支撑自己的力量练习,不宜采取过大负重练习其增加力量效果不大。要注意小肌肉的力量,注意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

三、中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肌力量还比较弱,心率也较快,特别是在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以适应需要。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活动负荷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大,特别是憋气、紧张性静力性练习不宜过多安排。由于心肌机能锻炼,跑动的距离和持续的时间均不宜过长,防止造成心肌疲劳。

四、中学生胸部狭小,呼吸肌力较弱,肺活量较小,最大摄氧量和负氧债的能力较低。运动时的肺通气量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加快来加大的,呼吸深度较浅,呼吸调节机能尚不够完善。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根据学生呼吸快、浅、低的特点,不易安排长时间、大强度的耐力练习,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可适度做些短、长跑和球类的体育游戏活动。

中学生神经过程不稳定,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皮质很容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都较弱。第一二信号系统活动中,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占主导地位,模仿强对直观形象教学容易接受。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7篇

论文摘 要:由于年龄逐渐增长,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在高中综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众多。权衡考虑来说,主要有主、客两方面因素。同时,主、客观因素相辅相成,集中在主观因素方面起重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通过女生的心里活动特点表现出来。

一、体育活动中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

1.深刻而稳定的女生动机

针对高中所学的知识逐步增加,认识辨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的认识渐趋于正确化,更为深层次的对社会性体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此,针对那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彼此关联较为密切的间接动机,一定程度上激发女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或参加体育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动机,既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一种学习的理智态度,又渴望获得现实中种种满足与认可。

2.增加兴趣全方面的选择度

高中阶段,女生对体育的兴趣及其态度分化将更进一步加深。男生侧重于热爱竞赛性活动,与初中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女生则侧重于喜爱动作优美、运动力度与强度都相对适中的体育项目。与此同时,部分女生对体育欠缺正确性认识,或体育基础不牢的女生,则对开设的体育课及体育锻炼产生了厌倦消极的态度。特别是女生,因为自身性特征的明显变化,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对要求技巧性较强的活动产生顾虑,由此而产生的惰性在体育活动中也更加突出。

3.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高中女生基本上明确自身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走求学之路还是走就业之路,都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强硬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明确了身体的健康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及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由此,她们不仅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而且开始注重体育实用价值的讲究,侧重于探究体育与人生相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全面提高女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知识的获得、技能的熟练程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女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具体状况来评测能力的高低。比如体育老师的熟练讲解、示范以及组织教学技能,并结合女生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操作、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女生到底具备怎样的能力,对自身的认识度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完成某项活动的可能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兴趣和能力是在体育活动中通过老师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兴趣和能力,意义很大,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女生的主动积极性相结合,只有当女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时,兴趣和能力才能最有效地形成。

二、强化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同时,气质是人的情感和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速度以及平衡性、灵活性等动态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气质类型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血质的女生反应迅速、灵活、精力充沛、热情,但易见异思迁,坚持性不够。对这样的女生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练习中要有一定间歇。粘液质女生细心、沉着,但不够灵活,缺乏激情,反应慢,很能坚持学习,成绩和情绪也较稳定。抑郁质的女生缺乏战斗精神,技术差。所以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这要求老师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各种气质的女生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必须克服种种困难, 如练习时的肌肉疲劳感觉,中长距离跑时出现的极点现象;以及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练习。如天气变化、上坡跑等,可见克服困难是运动过程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困难,必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坚强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勇敢精神、自制力、纪律性等。

体育教学中对女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结合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1)需要强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协助女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教育女生严格遵守体育课堂纪律,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作风。(3)根据女生的具体状况,体育授课的特点,巧妙地使得具有计划性的教育与抓好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正确的结合起来。比如,对女生在运动时出现疲劳感时,要使用生动灵活的教法使女生的兴奋和抑制及时转稳;对个别女生欠缺自控力、好冒险时,老师需要耐心认真地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及时实施有效地安全措施,进行保护。(4)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女生的运动水平和项目特点,对教学难度、运动负荷量、女生心理品质等方面提出恰当的要求,使女生能顺利地掌握运动技术, 增强女生自身的信心度。

三、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关注点

1.适当地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创新

在开展的体育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适当地对女生系统化的讲解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确掌握体育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另一个关注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技术方面的问题,语言具有吸引力、形象力以及简洁化,并能准确地运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深入实际生活中,因人而异,对女生讲解一些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洁易懂的,并能长久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与锻炼技巧,使女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中,处处收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与女生之间的传教、女生与女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人际交往的特殊表现之一,它不仅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对女生个性的丰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心理特点的角度来考虑,高中女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尊性较强,渴望老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并在尊重、敬爱老师的基础上,同样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女生尊敬爱戴老师,同时,老师尊重女生、爱护女生,增强女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师生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到体育的教与学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女生才能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极大乐趣,并转变思想,真正懂得体育运动带来好处。

3.因势利导,发挥女生的个性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相对于其他教学比较容易些。一样的女生,个性却相差千里。不仅重视纪律方面的教学,还要注意技术技巧方面的个性教育,因势利导。由于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甚至部分差别较大。老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保证全面地指导课程顺利进展,更需要针对每位女生的实际,着重于个别教育。在准备授课前,老师需要明确每位女生的实际情况,尽最大的可能性掌握每个女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甚至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当我们明确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后,即可有效地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他的性格。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女生形成优良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表现出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果断性、顽强性、勇敢、机智、灵活、自制力、必胜的信念、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等。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特征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教育结构中设立体育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体育科目是学生们热爱的学科项目。在体育课上,学生们可以学习体育常识,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做游戏。小学体育课程对于小学生具有体育启蒙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体育科目是可有可无的科目,认为体育课是学生“玩”的科目,片面的认知了体育课的目标和作用。在教育领域大力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倡导学生全面发展,体育课逐渐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体育课是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协调学科共同的发展的科目。小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了解身体结构,增加学习精力,达到身心的共同发展。我们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 就是要根本上认知体育科目的重要性,要从体制机制上更新体育教学的目标,从内容上强调体育科目对于小学生的重要影响,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

1.教学方法要符合儿童的基本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属于儿童,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就要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体育的概念理解较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在体育技术和体育内容要符合小学阶段孩子的身体特征, 不能安排过于激烈的体育项目,要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为前提。在设置体育项目中,教师对学生在动作操作时,要给予相应的保护措施。把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来源于对事物的热爱。一个科目能够吸引小学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科目具有趣味性。小学生自身对科目感兴趣了,才能主动的去学习其中的知识。而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小学阶段体育的趣味性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一个动作或者一个体操,不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耐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很快掌握动作要领。把锻炼身体协调性放在首位。在动作标准上,要轻松对待,特别是对待一些反应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更要进行分别对待。教学方法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学生喜欢的项目引入到教学中。

3.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游戏性的原则。小学体育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游戏性。游戏性特点体现了教材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小学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完成教学是一个很适合的教学方法。游戏性可以增强小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可以开阔小朋友的眼界。游戏性原则的使用,要注意符合地域特点,符合教育区域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游戏性教学原则符合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心理特点。通过游戏,小学生可以领会到体育课的有趣之处,可以对体育课充满好的印象。游戏性原则符合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要求。

三、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途径

1.在思想上更新体育教学的学科地位。体育教育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我国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学校和家长都重视应试学科的成绩,认为主要学科成绩是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关键。主要学科的地位在很多年的教育改革中,都处于教育界集中关注的地方。但是,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升,多种学科共同发展成为教育者研究的范畴。其中,体育教育是改革中的重点。我们在观念上,要更新体育教学的地位。不能把体育教学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不能忽略体育教学的优势作用。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热爱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在体育课上,小学生呈现出最真实、最纯洁的一面。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体育教学的理念。从教育思想上认同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2.在教学形式上突出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体育教学是贯穿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的全过程。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最初印象。小学体育教学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这里说的个性特点,不仅是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更小学生心理的特点。主要代表的特征就是小学生性格方面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生性活泼好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群体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法。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要做出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模仿,而且有的学生会延伸出更多的想法。这种思维活跃会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思考教学内容。

3.以快乐教学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主动性,引导小学生的体育实践精神。体育课程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学生的体育精神。我国自建国以来,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重视体育就是为了提升国人的身体素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要为体育精神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用快乐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爱好体育,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利用体育锻炼的优势达到身心教育的共同发展。快乐教学就是从思想上、形式上、过程上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是一种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变。弘扬小学生体育精神,是小学体育创新的真正意义。

四、结论

小学体育教学具有集中性、趣味性、游戏性的特点。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就要从多方面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教育观念、教育手法、教育尝试中不断掌握教育的根本思想,把体育教育当成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项目,从多方面创设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进步,让小学体育教育真正为教育服务,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学生成绩,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毕红艳,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探讨,《才智》,2011 年03 期。

[2]王艳荣,多元智能理论与学校体育观念的创新,《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 年02 期。

[3]赖天德,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防止虚无倾向,《中国学校体育》,2004 年0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