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一对一教育

中学一对一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3 17:12:30

中学一对一教育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1篇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高中数学教学

一、一对一教学理念的优势

一对一教学理念自从其被提起之日起,就获得了大量人的认可。而且当前很多学校都在主动探究数字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也在快速的改变着,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的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数字化的一对一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多是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会被弥补。

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大众化与创新是相对的,只有先保证个性的存在,才能够可能进行创新。在教育中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才不会被枯燥的知识所埋没,才能够被激发,进行成长为创造性的人才。高中数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上解决诸多问题,所以依然需要学生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应当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但是实际来看,每一位学生之间都是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每一个高中生都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但是传统教学中基本不考虑这一点,所以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其基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有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满足数字化社会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在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其主要有四个优势,第一个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替代原来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第二个是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替代了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第三种是使用开放式教学替代原有的封闭式教学;第四种是关注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不再过度看重学习结果。

二、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从网络上自学。

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需要学习的高中数学任务都布置好,并且o出自学的目标。学生自主寻找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学,并且在诸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与教师剂同学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回答,并且针对性的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借助课前的网络自学,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并且很好地展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展示在自学阶段所了解掌握的内容,并且总结、梳理教学内容,通过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其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能单凭老师讲,更重要的是靠学生从练习中得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实现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能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题的讨论。

数字化环境下,要充分应用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就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者是由教师主动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和较具挑战的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让数学的思维更加发散。

例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诸如0.9=1这一等式,很多学生即便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依然表示费解。对此可以专门为学生一对一方式提供一个小故事: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4,三儿子分总数的1/5。在印度牛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邻村智叟给建议是:“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但是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原本让学生苦恼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网络交流,学生就明白了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一对一1/(1-q)。

(四)按照不同层次为学生设定对应的训练题目。

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方面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为其设定不同的权限,安排其去所设定的网站进行练习,教师远程了解每个学生的练习处理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实时的进行评价分析和指导,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感受成功。

(五)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点评和引导。

在一对一模式下完成数学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课后拓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再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为之后的一对一教学做准备。

三、总结

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以成功者的心态感受高中数学,从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融洽的交流,并且,在数字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很多,间接提升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2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意识品质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对全面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处于被动局面。为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进行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有必要研究和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发展体育教学。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教学。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多数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缩减课时,甚至将体育课时挪为劳动、排练、开会、活动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剥夺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体育教学长期处于被轻视的位置。

2、体育认识不足。当前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深,缺乏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与健身方法,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把体育课当成了休闲课、游戏课。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认为能跑会跳就意味着身体好,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没有把体育与健康联系起来,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

3、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当今的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模棱两可,存在着重育体,轻育心;重竞技,轻普及;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忽视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教学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学生如何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乐,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丢失了体育教学之本。

4、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许多中学采用放任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形成很多学生喜欢体育,但并不喜欢体育课,这会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有的体育老师篡改新课标对体育的要求,他们自认为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他们也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实是“放羊式”,“一个哨子几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老师学生都自由”。就这样把学生往操场中一放,拿几个毽子、几个球、几条绳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看似是以学生为中心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5、教学环境的问题。教学设施、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得到正常开展的主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质量的重要条件。有些学校场地建设不规范,器材设备不完备,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另外,由于人口增加,使得班级规模增大,班级人数增多。从而加大了老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度,并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方针的实现。

二、改善中学体育教学现存问题的对策

1、加强舆论宣传,重视体育教学。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体育教学对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则,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重视起来,重新认识体育课。

2、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作为体育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应经常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让体育教师得到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教育教学;物理教材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当前还有很多老师对课本教材不够重视。课本是全省很多专家学者潜心编著的教材,而且历经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相信课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扮演着主角的地位,我们一定不能放松对教材的研究和探索。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课本插图给我的启示

在学生阅读课本时,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本上那些形象、直观、具有现代气息的插图让学生很投入。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知道这些图片背后隐藏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图片的含义,拓展一些有趣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更深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兴奋点。

二、课本“生活,物理,社会”给我的启示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看得很认真,我们也可以将这些知识和考点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拓展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我们可以将“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内容稍加渲染和夸张,联系一些生活热点以及一些有趣的事件,让学生在关心时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兴趣。

三、课本实验给我的启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二力平衡”实验,用塑料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吸管做“大气压实验”等等,这些器材学生很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好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的分组实验),能清晰地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引发学生对现象的思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烧金鱼的实验很有趣,我们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告知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我们在家里经常煮鱼,今天老师有一条神奇的金鱼,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它的神奇之处等等。还有很多有趣的实验,比如,后面的压强、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等等。在惯性演示实验中,为使实验效果更震撼,杯子应固定在桌面上,当教师用手指或小尺敲击硬塑料片时,学生会尖叫和不由自主地伸手来保护鸡蛋。当鸡蛋落到杯子里,学生一阵紧张后又兴奋起来。又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压强实验即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可由老师自己通过技巧(用手掰一个口子)演示,感觉十分的轻松,然后找学生上来演示,学生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很轻松,自己却很费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育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学习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今天的教育技术备受社会关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达成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人才创新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教育技术已经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发展,在这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学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管理和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无可怀疑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论、内容、模式、管理和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教育技术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流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利用技术,我们可以把浩瀚的宇宙、微小的分子、原子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技术,学生不用走出教室,就可以遨游五洲,跨越四海。我们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来进行外语教学;我们可以创建虚拟现实的会话界面来锻炼口语;我们可以录制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然后可以重播。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拥有的数字资源几乎覆盖了所有相关的领域。然而面对丰富的资源,我们的心灵似乎已经麻木,变得无所适从,更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而我们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历史的教训使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这种热潮。

此外,伴随着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发生了什么?很多教育研究者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原则,创造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但是我们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实验来验证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效果,所以目前我们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在各种教学设施中使用特殊的技术就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当然抱怨、发牢骚不是解决之道,一个学科缺乏思考只能说明这个学科还十分幼稚。对于我等教育技术专业的小鱼小虾,静下心来看看书、做点实事才是求学、为人之根本。

利用技术提高教育。很多人已经盲从这样一种观点:“技术能够使教育更美好”。诚然,技术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建设与改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技术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学习本质是“变化”。我不记得这句话是出自哪位学者的口中,但是,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学习包括态度、信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的变化。当这些变化相对稳定,并可以观测时,我们就说学习发生了。而这个状态只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会继续发生变化。技术引进到教育中,是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来改变学习。所以技术引入教育,就有两种可能,既可以促进学习,也可以防碍学习。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技术的贬值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当高新技术引入教育中时,一旦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在9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盲目大批引进计算机,而更多学校的计算机实质上成为学校的一个装饰品。耗资几十万,仅仅是供来宾参观,仅仅是学校的点缀。这种“奢侈”的点缀品不能再出现在我们的学校。

    同时,教育者们也已经认识到,在信息时代,要实现教育信息化,眼光要长远,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要宏观计划,整体把握。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我们要从一个区域的角度出发,对设备的引入,设备的利用,教师的培训,教育资源的建设等等进行整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所拥有的资源,才能提高投资的回报和效益。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每种教学方式都有一席之地。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去打倒和消灭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如何将过去几百年班级授课制中所探索出的好的经验和现在基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新型教学方式相结合,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学习。所以,对“学习”机制的理解必将会影响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这一点,我们可从教育技术发展的历程得以证实。当我们将“学习”理解为“刺激——强化”时,我们利用媒体技术改变承载学习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呈现方式;当我们将“学习”理解为学生的主动意义建构时,我们利用技术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可见,对“学习机制”的研究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高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兴技术来促进人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学习”机制的认识。而我们以前所揭示的“学习”机制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动态系统,网络和多媒体的介入使得这个系统更加复杂,能否掌握这个动态系统的规律,必将会影响教育技术地发展。所以,继续探索和研究“学习”的机制,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学习”机制,是教育技术专业不可忽视的一块领地。

历史是透视现实与预测未来的镜子。历史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很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如果离开历史的继承、断绝历史的联系,势必延缓其发展速度,甚至导致畸形发展,最终必将失去其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总结经验和发现规律,使教育技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好地面向未来。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

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

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技术是全球化的通行证。技术是超越各种语言的世界语,人才通过技术这种全球通用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背景的障碍,加速全球化进程。技术又是经济转机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教育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发展知识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教育技术是不是或缺的手段。技术还是文化融合的钥匙,东方文明存在技术发展先天不足,西方文明则出现技术发展的弊端,把技术应有于教育,可能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产生新文化。

由此可见,教育技术是教育的制高点这一论断出现提十分及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今天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不可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教育技术整合进教育学,是未来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了解教育技术,无以从事教育学研究。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应用于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新文化。

技术的进步,可能造成教育的革命,而并非专为教育而出现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则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些技术转化的工作,属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历史上造纸和印刷术取代竹简和帛书,促成教育的革命巨大突破的可能性。

从七十年代开始,教育技术作为独立的科学概念和专门理论逐渐形成,并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新兴的专业实体已为社会所承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发展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作为一项政府行为予以规划和管理,这就为培养跨世纪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但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教育改革实践充分证明,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最优化,教育技术仅仅停留在媒体技术阶段是远远办不到的,因为在媒体技术阶段,教学手段的研究重点只是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这不过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教育手段现代化要在教育最优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就必须研究整个教育系统,研究教育的全过程,从整体角度研究怎样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何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等。这样在对教育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系列活动中,才能为实现教育最优化进一步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必定存在历史的弊端,但它是“喜新不厌旧”的,对新思路、新方法有着天生的敏感,只有不时地把新的思想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才能将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扈中平,刘朝辉.《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5篇

关键词:多科学;教学方式;乐;愿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8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渗透科学教育,也是当前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根据幼儿平时学习的活动性、直观性和情绪性特点,就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贯彻科学教育,进行科学启蒙做了一些尝试。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

我首先打破了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在课堂上获得为在活动中获得。放开了幼儿的手脚,让幼儿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在老师创造的教育环境中,亲身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这种操作不拘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显露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和个性,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既能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思维和创造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坚持性和成就感。同时,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明显增加,有利于培养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

二、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鼓动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

三、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挖掘求知欲

参与活动是发展幼儿的重要条件,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使幼儿不断主动地完善自己,发展各种能力。因此在进行科学游戏时,应注重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21世纪需要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人才。没有发现就没有探索、没有创新。科学活动恰恰为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提供了路径。但幼儿知识经验不足,主动探究和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点拨幼儿的“探究与创新”思路,为幼儿的发展作引路人。

四、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环境,发挥自然资源的妙用

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学活动中有趣得现象吸引着幼儿长时间的观察,幼儿渐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不仅能仔细观察所作的实验,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能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园内开辟的种植园地看看种植的蔬菜发生的变化,有时会带幼儿去野外看看花草树木。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存在于身边的科学现象。

五、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启蒙教育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是无限的,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只有将科学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活动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的协调发展,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应转变观念,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并希望其能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六、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合作能力

许多幼儿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与人合作。而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小实验需要幼儿合作完成,教师应抓住这些时机,教育幼儿学会分工合作。

2、培养毅力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6篇

关键词:STS教育;科学史;科学探究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注重发展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基。科学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一个领域,就越加显得重要,所以当今把STS教育融入我们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有其内在的必要性。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只有十来年的历史。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根据当前形势,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教育在7~9年级阶段的目标如下:

1.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2.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3.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4.了解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5.了解技术设计的过程。

6.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那我们初中科学教育在STS教育方面现状如何呢?

笔者对7~9年级的科学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关于STS教育的调查问卷,结合所得数据,对科学教学中STS教育渗透的现状分析如下: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STS教育这一薄弱区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对于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逐步地重视起来了,学生的科学观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中学,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在STS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讲解科学概念、原理,把科学的知识点孤立起来了,疏忽了社会、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

2.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还普遍存在,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用来应付考试,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上重点高中或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忽视了学习科学的本质目的。

3.科学教学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其中有些知识内容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有着严重的脱节,没有把新发展、新成果纳入教育范畴,前沿科技讲得较少,使得传授的知识面狭窄,而且加上难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

4.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与其他分支学科渗透、联系较少。

5.较少引导学生对课堂外知识的探究、调查、实践。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不够。

6.对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不能理性认识,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知识。

7.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科学教学中出现的上述不协调现状,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应该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对STS教育进行渗透整合呢?

一、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的教育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史进入科学课程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2.作为例题与习题。

3.作为相关资料插入。

4.作为扩展性阅读材料。

5.作为科技活动素材。

在科学教学中,对于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先告诉学生这些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当时的背景怎样,又将如何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方面,学生对该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过程,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片段;第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分析、解决问题;第四方面,较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科学的洞察力;第五方面,在该过程中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有利于双基的落实。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讲解阿基米德关于鉴别皇冠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是怎样思考的,其科学态度如何,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最后发现的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在那时有怎样的背景,当今现状、趋势又如何等等。

二、在科学教学中把基本概念、原理与介绍前沿科技成果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中,当讲解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我们不能空洞地说理,不能就事论事,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科学课的单调、乏味,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变狭窄,视野不能得到开阔。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这些知识有关的应用,有哪些前沿科技,比如介绍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

例如,讲解电阻的时候,可以介绍传感器以及超导材料制造的电动机、变压器的优点;讲解电生磁时;介绍磁悬浮列车;讲解电路的时候,介绍SSI、MSI、LSI、VLSI等等。

三、科学探究与STS教育的整合

根据相关科学内容的安排,将STS的教育内容分别渗透到各个探究主题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思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能自主构建知识,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通过迁移,把所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在社会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面对一些社会现象、科技问题,通过探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能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能正确认识人、社会、自然的互动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真指导好科学课本上的每个探究活动,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几个渗透了较多STS教育内容的探究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思考。

例如,在学习《科学》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时,课本上有个探究活动“一定区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变化有什么关系”,是一个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这个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此为契机,可以进一步拓展,再安排系列本土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探究活动。如,调查平胡市水体污染状况;探究嘉兴火力发电厂与秦山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差异等等。

四、教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紧密联系

在传授知识、技能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STS教育理论的基本精髓就在于把科学教育通过技术手段、方法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不致认为学习无用处,对学习产生困惑。

例如,在学习《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利用和保护”时,可以问学生:我们平湖市居民从2006年开始为什么不再饮用地下水,而改用深度处理的地面水代替?其次,我们可以介绍我们市是如何节水的,比如,农业方面,我们平湖市早已启动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到现在全市42.1万亩农田实现了节水控水灌溉,像全塘镇的前程果艺园、黄姑镇的双龙葡萄园、广陈镇的多维生态植物园等都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统一安装了滴水灌溉系统,从而不浪费一滴水,真正实现了节水、节能,高效高产。

五、注重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人们欣喜时,也看到了各种隐患。资源的迅速枯竭、环境的不断受污染、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甚至核战争,无不在威胁着我们,这些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科技的两面性。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实质关系,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每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相关内容中,开展一些关于“人・自然・社会”方面的讨论。如:

(1)如果你开办了一家有盈利的企业,这家企业对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如果进行排污改造,盈利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损,当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社会效益时,你将怎么办?

(2)渤海会不会变成死海?

(3)假如是你发明了原子弹,当看到二战中遭原子弹轰炸后的日本城市,你将有何感触?

另外,也可开展一些关于本地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让学生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六、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探究、实践

对于课堂内所学的知识积极进行拓展,指导学生积极查找相关资料文献,从各媒体了解学习有关的尖端科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

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入生活。使学生能善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和事件,让学生质疑,并进行思考、判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锻炼了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了解现在有哪些重大的STS研究课题,尝试性地进行参与。

七、STS教育的渗透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关STS教育的调查问卷中分析得到的数据发现,我们大多数教师与STS教育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在现在的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对传统的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科学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动态,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

平时,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各种培训、听专家讲座提升自己,同时在业余时间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及各类有价值的图书等媒体为自己充电,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评价、分析、反思、总结,以促使在科学教学中让STS教育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及科学观,不能操之过急。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应为培养出具有全面知识、技术和能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优秀人才,而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8.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在中学教育期间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即过于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对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的美术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美术教师职业素养普遍不高,甚至一度出现学校随意安排教师任职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课程定位,对中学美术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新形势下中学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来自社会上的认知偏差

社会的认知对于中学美术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一直认为美术课程就是摆设,学了也成不了画家,所以没有必要学习,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美术课的认知,导致从学校到学生都不重视美术课程的教育。

在中学课程中往往最不受重视的就是美术、音乐、体育这三个科目。学校安排美术课课时不会超过一周两节,少的甚至两周一节。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术课程的课时会被压缩或抢占。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学习,而美术课没有评分标准,也不参加学期考试,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的重要性。

3.教师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依然存在知识系统不全面、构架不合理等问题。美术教育的形式单一,基本上是课内授课制,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开展,教师也无法教授美术课程的精髓。

4.学生自身的原因

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也不同。因此,兴趣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兴趣,美术课的进程自然难以进行下去。中学美术教育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兴趣的培养,上美术课要么就是教师从头到尾讲课不管学生能否听懂,要么就是临摹书上的作品,没有运用课外资源,更没有室外的采风活动,学生自然无法对枯燥的美术课程产生兴趣。

二、解决新形势下的中学美术教育问题的方式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观念,德、智、体、美、劳要想全面发展,就必须给予美术学科足够的重视。在重视主要学习科目的同时,中学美术教育中对课时的安排也一定要充足,还要安排室外的采风活动为美术课提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改变教师单方面的授课式教育,增强课程的生动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对美术课感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程的探索。

2.学校与家庭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交流

许多家长认为美术课学与不学没什么用处,孩子又不需要走艺术生的路。这就是学校没有及时与家长交流,没有把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灌输到家长的教育观念中,导致家长还是老思想。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经常交流,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艺术细胞,转变家长的思想,完成家庭教育的引导。

3.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所以为了提高中学美术的教育质量,就要改变单一的作业评价形式,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4.提高美术任课教师的素质

新形势下,要尤其注重中学美术教师的素质,丰富其文化知识涵养,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

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众多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这离不开美术课程的学习。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要给予充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津生.浅谈中学美术教育的问题、改革、前景[J].时代人物,2007(12).

中学一对一教育第8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实践思路;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身德育素质的有效方法,不仅是在体育教学中,在任何学科教学中皆可渗透。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中,学生是形成德育素质的主要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十分必要。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对其实践思路以及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思路

(一)教师将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进行重视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体育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对教学的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身德育素质的重要教育策略,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必然要进行重视,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要遵循以下内容:

(1)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进行提高。

(2)在教育中将教育观念进行改革

传统观念的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还要重点将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行渗透,教师要全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将教学观念逐渐转变为对学生素质的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教学,教师还要将相关的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比如在让学生进行篮球练习时,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使学生树立自身的德育教育。

(3)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对学生关于体育自身的素质进行了解,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要对每个学生关于篮球的素质进行全面了解,对于那些对篮球有天分的学生要进行详细的教学,而对于那些篮球天分并没有很高的学生,教师首先对其进行兴趣教育,让学生提高对篮球的兴趣,再对其进行篮球教学。

(二)将德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不只是要进行体育知识的教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教学,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如何遵守学校中的纪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其实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了解集体意识,体会集体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体育练习合作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的教育。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努力精神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体育名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名人事迹,激发自身努力拼搏的意识。

(三)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与教案进行有效结合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材十分重要,同时教师要将学生自身的优良品质以及优秀的德育素质进行教育,首先要对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进行提高,以培养学生今后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与体育教材进行有效结合,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体育的实践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要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授,同时教师对相关动作要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篮球动作要领进行充分的掌握,再通过小组或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学习体育知识[1]。

(四)建立体育德育教学的教学情境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环节,在情境教学中也是对学生情感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创建相应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一定的集体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感知,从而在体育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质。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德育素质渗透时也要注意自身德育素养的提高,与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初中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性还没有足够形成,在教学方面对体育教学的喜爱程度是多于其他学科的。提高学生自身的德育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培养爱国意识、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教学自身优势是进行德育内容渗透的依据

学校中体育学科存在的时间相比来说比较长,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2]。在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体育教学自身存在的优势是进行德育内容渗透的重要依据,能够让德育教育更加完善。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可以将德育内容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练习时将德育素质进行提高。

(二)体育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的主要途径

在初中的教学中,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别,其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固定性,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是不固定的,教师可以在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时对学生 进行德育素质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3]。另外体育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教师在进行室外教学的同时,能够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相对的提高。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同时,将相P的体育竞赛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体育教学中是渗透德育内容的主要手段。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对学生自身德育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校进行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瑞华.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