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北大期刊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杂志简介:《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9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277/H,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卷首语、中语视点_聚焦语文真问题_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审视、理念·观点_说文论语、实践·反思_课堂诊断、实践·反思_写作实验室、实践·反思_作...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国际刊号:1002-5154
国内刊号:11-1277/H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79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37
复合影响因子:0.52
总发文量:4039
总被引量:4083
H指数:27
期刊他引率:1
  • 好好培养“写作种子”

    作者:赵德发 刊期:2011年第08期

    种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载有非常复杂却各自有别的遗传基因,继往开来,让这个世界保持着勃勃生机。以此作喻,有些人天生异秉,有成长为某种人才的可能性,也被称作“种子”。有人把心虔志诚学佛修道的人叫做“仙佛种子”,把喜欢读书做学问、能够传承文化的人叫做“读书种子”。体育界的“种子选手”,更是我们熟知的了。

  • “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

    作者:王俊鸣 刊期:2011年第08期

    鉴于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无序与低效状况,特来讨论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以期有所助益。这里先来讨论“价值的认知”,接下来还要讨论“价值的所在”与“价值的实现”。

  • “语言学用课”应当怎么教?——以《散步》的教学设计为例

    作者:程韶荣 刊期:2011年第08期

    阅读课怎么教,我们常常大而化之地采取文学赏析课的一种模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结果是语文课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学生味同嚼蜡,所得甚微。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淡化对课型的认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 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作者:潘森云(执教) 虞晔如(观察) 刊期:2011年第08期

    《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师:(在柔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记得曾经有位诗人这样说过,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自己的第一声啼哭声开始的,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的,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幸福!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由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组成的!第一次背起小书包走进学堂,第一次学有所成回报社会.第一次和自己最心爱的人携手迈进婚姻的殿堂。

  • 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

    作者:胡家曙 刊期:2011年第08期

    教师。学生作文的促进者还是制约者? 越是到了高三,我们越是尴尬地发现,要找到一篇鲜活灵动的作文是多么难。在大量的应试作文训练下,学生感到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把自己箍得越来越紧。再拿写作文和写日记作比较。如果问学生更愿意写作文还是写日记?绝大部分学生肯定选择写日记。如果比较学生的作文和日记,也能很容易发现。

  • 语文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作者:蒋波 刊期:2011年第08期

    我比较喜欢《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观察”栏目,因为这一组文章包含了执教者想教的、实际教的和观察者对这节课的深入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视野、理念代表着当前语文界的趋向,对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前导性。语文教学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优秀案例的审视中,谋求新的发展,应是语文教师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对《优化小说欣赏教学》一文...

  • 联想:从文本本身出发——从《雪》谈鲁迅作品教学

    作者:陆其勇 姚晓欢 刊期:2011年第08期

    《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刊载了傅世娟、王屹宇二位老师合作的《经典阅读:想象另一种可能》。傅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读景”“读情”“读人”三个教学环节,追求阅读文本的高度和深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屹宇老师在“对话”和“观察者语”中说:“读鲁迅作品不是在字里行间去核对鲁迅的思想,

  • 不能删除的“开头”和“结尾”——从叙事学的角度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朱冬民 刊期:2011年第08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人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正是这些删除,读者,特别是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教师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为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 也来点批《祝福》——兼与陈日亮老师商榷

    作者:寇永升 刊期:2011年第08期

    日前读了陈日亮老师《(祝福)的十处点批》(《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2期),可谓恨相见得迟——钦佩于陈老师“经典,总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兴奋和应战的欢喜”.惊叹于陈老师的“每逢过旧历年,除夕的夜晚,是必得读一遍《祝福》才能下楼吃年夜饭……”。

  • 《江南的冬景》易为人忽略的地方

    作者:张广银 刊期:2011年第08期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

  • 细读《孤独之旅》的景语

    作者:章国华 刊期:2011年第08期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话用在小说散文的景物描写中特别适合。然而.不少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并不重视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景语中读出情来。比如《孤独之旅》中的许多景物描写都很有味道,但教学时解读得比较简单.往往只抽象地说它衬托、传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贴个标签似的就过去了。蕴含其中的味道并没有嚼出来,那些生...

  • “记”“诗”并选才能完整解读

    作者:陈同友 刊期:2011年第08期

    在陶渊明的两篇作品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归去来辞并序》让人们读了“辞”而忘了“序”,许多读本只选“辞”而没有“序”;《桃花源诗并记》让人们读了“记”而忘了“诗”,许多读本只选“记”而没有“诗”。当然,后者因为“记”的影响更大,而且叙事完整,有故事情节,完全可以独立。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看,这样做又有商榷之处,特别是...

  • 小人物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费年成 刊期:2011年第08期

    作家的作品只有放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解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凸显。

  • 全国第二届模块课程(专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征稿启事

    刊期:2011年第08期

    继2010年12月全国首届模块教学(深圳)研讨会总结、概括、提升了吴泓老师的“基于网络平台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首都师大《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将继续在全国踏访那些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改革默默耕耘...

  • 热泪英雄的穷绝情怀——《渔家傲》教学设计

    作者:印春芳 刊期:2011年第08期

    【教学创意】 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产与否的敏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