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3 15:48:31 关键词: 民间 舞蹈 教学
摘要:舞蹈是一种文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呈现出舞蹈的形式美,同时传达出舞蹈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深入体会和品味舞蹈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民间舞蹈教学篇1

民间舞,泛指起源并发展于民间,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风格别具一格,主要是人民闲暇时自由创作的舞蹈。每一个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在民族文化上各不相同。由于表演人员在年龄上有所差异,生理特点各不相同,产生不同形式的表演风格。朴素自然、风格多样、内容丰富,都是民间舞蹈的情怀。在民间舞蹈由来上,一直是宫廷舞和古典舞的创作因素。学习民间舞蹈不仅有助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应对现有的民族舞蹈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让各族文化得到传承。因此,加强高校民间舞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源远流长、民族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经过了深厚文化的积淀和无数岁月的洗礼,中国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悠长的国家。在五十六个民族逐渐融合、发展、交流下,共同谱写了象征着民族文化精髓的舞蹈篇章。民间舞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各族人民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等影响下的产物。烘托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色彩,是各种祭祀活动、礼仪活动、民俗活动的传承者,也是人民生活中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更是人们茶余饭后情感的表达者。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各显风采的音韵和风格,都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舞蹈来说,自身对人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舞蹈不但能够改善人们的体型,而且也能培养人的精神。不中哪种舞蹈风格,都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怀。特别是民间舞蹈,能使学生在学习舞蹈中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在舞蹈学习中,他们自然而然地把文化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接受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展现出一个民族的风俗民情、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等内容。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进建议

现如今民间舞教学已经在我国许多高校普及,民间舞教学是传扬民族文化的最佳手法,这也引起了很多高校的重视。同时,高校民间舞教学当中也存在着问题,需要一步步进行改善。针对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将给出一下建议,以便于高校民间舞教学能有所创新。

(一)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理论学习

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方式是多媒体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的同时,也应向高校生普及相关的民族文化,例如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是地理环境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能丰富学生们的舞蹈技能技巧,又能传播民族文化,可谓一举多得。我国高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应该从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入手,把握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民族舞蹈文化特征,描绘民间舞蹈生动的形象。这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弄清楚了这一点,就可以使民间舞蹈在高校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多媒体教学在文化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某种民间舞蹈的风俗习惯和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动作,有效防止教学方式的淡一些,丰富教学内容。此外,增加时间长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并了解。其次,采风,这是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通过舞蹈采风,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早期民族舞蹈的发掘和教材的编写为教学提供了保障和基础,老师在上课时教授的内容才是现在准确的教学过程,教学和教育是教师的职责,教学是指教学能力,教育则是指育人能力。普通高校则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尝试有效的融入科技和科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以及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的内容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创新教学的方法,激起学生对舞蹈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向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此外,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民间舞蹈的视频,让学生体会民间舞蹈展现的吸引力,渐渐地汲取当中的精髓。当今信息技术发达,教师也能够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教学、网上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对学习民间舞蹈的主动性。在归纳整体的基础上应用对比教学法。高原民族属于农牧业文化类型,如苗族、傣族、彝族、藏族等。这些民族的舞姿都带有顺边的特征,因为这里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民族的审美特征也有影响,但他们顺边美的特征又各不相同。这些生活在高原的民族虽然具有相同的特点,但又有着不一样的特性。这样的对比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还能达到方便记忆的效果,在对照中可以轻松地驾驭不同的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我国这种多民族国家的民间舞蹈做一个系统的了解。启蒙式教学方法也经常出现在民间舞蹈教学之中。与对比教学法不一样的是,它更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民间舞蹈中有一个特色不得不提那就是宗教,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当中的一个,东汉时期就已经传播到了我国,在中国广受欢迎。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为妻,她继承了中原的先进经济和文化,其中还有佛教,并迅速在西藏发展。是文成公主将佛教带入了西藏,同时启发了西藏的人民,在如今我们常常能在藏族舞蹈中看到佛教里的特点。像这种启蒙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整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也可以大大提升我国普通高校民间舞蹈在教学方面的水准。新时期的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应更加面向全世界,提升与世界舞蹈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地位从中更突显。季羡林曾经说过,文化一经形成,就立刻会成为“文化交流”。不单单出现在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并且还体现在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中。它还应包括与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我国拥有着56个民族成千上万的民间舞蹈,风格多样内容丰厚形式独特,在世界舞蹈艺术当中别具一格。中国的56个民族民间舞千千万,在世界舞蹈艺术之中非常独特。对于现代高校的民间舞教学,应吸取优异的文化,引进国外的中国民间舞文化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本着谦虚和宽容的精神,我们应该去严谨地对待它的本质。引入国外优秀的舞蹈理论教学成果,不断寻求文化交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开阔的视野,使我国民间舞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确立我国民舞的学术地位以及国际地位。

(二)在舞蹈教学中德育教学

与舞蹈技能齐头并进很多家长与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问题和技能有没有掌握,特别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只有掌握了专业技术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一流的舞者并不是只有掌握了舞蹈技能才行的,舞蹈是展现美、创作美的艺术。不仅仅只需要外在美,内在美也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具有良好的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不断更替变迁,唯有一直不变的就是我们的德育教学,德育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学生在不断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应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民族文化精髓。同时能将其充分的融入到作品中,展现民族文化的灵魂。时刻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心,做一个充满爱心、热爱生活、迎难而上、道德修养极高的舞者。舞蹈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能慢慢的从本质上影响着学生,包括品格、人生观、世界观和做人的标准等等。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教师的品德、对人的想法、对事物的看法,都会在不轻易之间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德育教学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课余时间可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的活动,普通高校可以开展德育教学相关的讲座,真正做到舞蹈技能与德育教学工作两手抓,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舞蹈老师在教授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整个学风变得更加淳朴。在高校中,组织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其既是民间舞蹈的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舞蹈以其简单、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各民族的喜爱。它不但丰富了民族群众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传承,高校民间舞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民间舞蹈得以延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者:郭亮

民间舞蹈教学篇2

0引言

舞蹈是一种文化,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呈现出舞蹈的形式美,同时传达出舞蹈内在的情感和思想。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深入体会和品味舞蹈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的内在需求

1.1深化学生对舞蹈精神的全面理解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舞蹈的动作技能、技巧,还应该让学生全面理解舞蹈的精神和内涵。只有理解舞蹈的内涵和精神,才能更好地进行表演,增强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一直以来,高校舞蹈教学都非常重视传递舞蹈艺术精神,这对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舞蹈作品的精髓,让学生感受舞蹈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品味舞蹈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类型时,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就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结合舞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文化教育来加深学生对舞蹈内涵和精神的理解。

1.2展现舞蹈艺术中的文化魅力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能够展现舞蹈艺术的文化魅力,这是我国舞蹈事业发展的需求[1]。舞蹈是一种文化载体,在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我国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并鼓励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创编舞蹈,编排出有特色的民族舞蹈,以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民间民族舞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舞蹈中的文化魅力,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舞蹈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生活等,我国传统舞蹈艺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只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呈现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挖掘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1.3促进舞蹈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集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我国舞蹈教育事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在世界舞蹈领域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凸显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息,彰显民族特色。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将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带领学生在民族舞蹈中寻找传统文化元素,以传统文化为根据,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才能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现代舞中,以促进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舞蹈教学面临的形势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人们崇尚西方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不时尚的,而西方文化是时尚、流行的,忽视传统文化[2]。这种崇尚西方文化的现象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人们日常更青睐于西方节日,学习绘画、音乐以及舞蹈等艺术时,也更青睐于西方艺术,这使得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不重视传统舞蹈的现象较为常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一些传统文化由此而流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育领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大势所趋。

3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

3.1转变教学理念,将文化元素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舞蹈教学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找到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合适的时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3]。舞蹈教师可以成立研究小组,通过互联网、书籍、文献等了解各种类型舞蹈的相关文化知识,搜集相关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舞蹈教学体系中,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合适的时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舞蹈教学内容,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舞蹈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各种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历程等,提取出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教学。舞蹈是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族的舞蹈往往能够体现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宗教信仰等,不同类型的舞蹈也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如很多舞蹈类型最初用于祈福、祭祀等。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舞蹈相关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传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3.2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舞蹈教学中的文化熏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借助道具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在学习蒙古舞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内蒙古地区的舞蹈、音乐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播放蒙古族音乐。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积极投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并沉浸在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中,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利用多媒体设备外,还可以在布景和服装上精心设计,按照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来布景,提供蒙古族的服装,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生活在蒙古。在学习古典舞时,可以利用古典园林幕布来布置学习场景,并准备一些古典舞的服装、道具,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相关角色。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无论是舞蹈教学,还是相关文化知识教育,都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舞蹈艺术非常注重情感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促进舞蹈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在特定情境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同时还能够加强文化熏陶。此外,舞蹈学院也可以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布置学院环境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走廊、教室等的环境设计中,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浓重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3.3提高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会严重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要想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两者的融合,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容[4]。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高校舞蹈教师一般是舞蹈专业人才,比较熟悉舞蹈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会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融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要鼓励舞蹈教师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构建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网络,鼓励教师通过网站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备课时,可以让舞蹈教师与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合作,共同备课,发挥出专业传统文化教师的优势,以提升舞蹈教师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的交流会,让舞蹈教师就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的融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艺术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4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内涵和精神的全面认识,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还能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我国国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舞蹈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相关文化元素。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者:李春迪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篇3

民族民间舞蹈是直接反映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所处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是某一民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一个民族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集教、跳、编、演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因此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需要对其“风格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与其形成因素,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准确把握中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强调不同文化构成所产生的不同的“动”的原理与身体不同的律动表现,确保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理解民族独有的文化审美在动作中的渗透功能,进而保障学生对舞蹈文化内涵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实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特此进行本次研究工作,希望地方高校能够更为高效地开展舞蹈教育工作,推进我国现代舞蹈教育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集中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教师需要热爱每个学生,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有效的尊重与保护,积极鼓励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耐心,认真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究,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1],确保学生可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动态、神态进行准确的掌握,进而实现学生探究意识的科学培养。所以,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具体落实“风格性”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强化学生民族审美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和社会大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极其紧密,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如果教师对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缺乏重视,则会对学生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造成很大的制约,所以开展舞蹈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及其蕴含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性格。同时,教师还需要确保其讲述内容的针对性,保障能够科学阐述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此外,教师给学生讲解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时,还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予以高度尊重,注意引导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对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兴趣。

三、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

各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汲取素材,经过舞蹈编导加工提炼,形成各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风格性动作。现阶段,民族民间舞蹈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风格体系和动作体系,通过合理剖析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运用每个民族特有的动作元素,抓住不同民族风格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观赏视频和亲自示范的方式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入剖析,详细讲解其动作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劳动生活动作和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发展规律,掌握其风格剖析能力和动作剖析能力。例如,藏族民间舞蹈的踢踏舞动作,这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性动作,双膝有规律地上下颤动,双脚拍打出和谐的节奏,热烈激昂,体现出藏族人民朴实自如的性格。再如,维吾尔族舞蹈各部位动作配合眼神完成传情达意,动静结合,快慢对比,加之绕腕、移颈、弹指等装饰动作,形成了奔放利落、细腻多情的舞蹈特点。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研究其风格特征,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实现举一反三,对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来源进行自主研究,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推动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深入分析文化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风格性”具体包括舞蹈文化和舞蹈精神,在进行具体学习时,需要以文化视角为基础,长时间积累的民族文化形成风格各异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蹈来展示民族文化精髓。例如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蒙古族舞蹈刚柔并济,肩部、腕部、臂部、腿部各部位的灵活运动,都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气质,步伐动作表现出人与马的亲密无间,模仿马的动作,富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用民族舞蹈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标识。再如东北秧歌热烈火爆、诙谐逗趣的舞蹈动作,上肢动作与下肢步伐协调配合,再加上道具手绢花的翻转技巧,凸显东北人的热情和豪放;傣族少女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用“三道弯”体态凸显水乡的祥和与宁静……民族舞蹈动作富有民族文化内涵,以文化自信来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深入挖掘民族舞蹈文化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

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在创作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创作场面与传承场面,进而感受舞蹈的民族文化气质和魅力,教师需要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确保能够高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具体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风俗环境、文化背景和产生来源,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再现相关情境[2]。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具体包括三种方法。其一为课堂舞台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着民族服饰,根据舞台形象展现灯光和音响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深入舞台情境,使其对民族舞蹈风格具有更为深切的感知。例如歌曲《火红的萨日朗》,“萨日朗”是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草原上的山丹花”。歌词写道:“草原最美的花,火红的萨日朗……”为舞蹈创设了情境,奠定了民族风格,运用肩部、腕部、臂部、腿部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元素,如耸肩叉腰行进步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骑在马背上策马扬鞭,逍遥自在,软手柔臂的连绵表现出到处是花香,让人陶醉其中……其二为课堂生活化,具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塑造舞蹈形象,通过利用舞蹈艺术自娱自乐的具体情境,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联想力,将排练厅想象成草原雪山等,使其能够进一步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进而感知动作蕴含的“风格性”。如歌曲《站在草原望北京》,在舞蹈中运用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多民族舞蹈动作元素,蒙古族柔臂表现草原男儿的奔放豪爽,藏族踮步舞出高原姑娘的朴实自如,维吾尔族托帽、夏克转跳出边疆姑娘的妩媚热情,朝鲜族古格里含蓄深情,彝族烟盒舞散发着传统意味,各族舞蹈表现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祝福祖国。其三为内容形象化,具体是指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为直观地呈现民族民间舞蹈内容,并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民族民间舞蹈视频,使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健康文明的开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第一,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研究中,要从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必须明确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精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对其知识框架进行有效补充,使学生能够对“风格性”进行更为精确的把握。第二,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像结合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场景的还原,同时对传统舞蹈教学的单一性进行科学改善,对学生情感进行更为有效的引导,有效地感染学生情绪,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第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相关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随看随记的良好习惯。第四,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经常进行田野调查和采风,对研究对象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能够获取更为丰富的创作灵感,对文化背景和舞蹈动作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以获取创作素材,感悟当地民族精神,同时还可以实现舞蹈理论体系的合理构建。第五,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和同行、前辈进行有效的交流协作,进而实现自身知识层面的有效拓展,更为深入地研究民族民间舞蹈[3]。最后,还需要保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地方高校教师在进行舞蹈风格的讲解时,需要确保语言精练,合理应用各种表达技巧,避免使用模糊词语或口头禅,以突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讲解舞蹈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将“风格性”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心和中心,这样才能真正跳好民族民间舞蹈。总之,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民族审美,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标志性动作元素,深入分析文化内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可以使“风格性”得到充分凸显,确保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能够进一步明确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进而保证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民族民间舞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推进高校舞蹈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红云、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性”分析[J]、好日子,2019,000(019):1、

[2]易辛、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9,(7X):226-227、

[3]孔令昕、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风格课教学的规范性[J]、剧影月报,2019,000(002):65-67、

[4]张焕婷、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研究[J]、艺术研究,2019,83(02):132-133、

作者:侯晋芳 单位:长治学院 音乐舞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