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杂志 部级期刊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杂志简介:《科学大观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07/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前沿、专栏、聚焦、地球故事、科学探奇、影像、科技人_自立自强、文化硬核扶贫、封面故事_你读研了吗、量子科技、强国之路_科学技术是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3-1871
国内刊号:11-1607/N
全年订价:¥ 72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10873
总被引量:48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科学“对撞”

    作者:易小燕 刊期:2020年第01期

    该不该建"超级对撞机",这是科学界内部争论多年的重大议题。尽管,杨振宁、王贻芳、丘成桐等科学家,曾就此展开激辩,但尚未达成共识。近日,因一篇名为《杨振宁的最后一战》的网红文章,该议题再次进入公共舆论场,引起热议。网红文章以春秋笔法,通过"利益""结盟"等词,将科学界再正常不过的争论.

  • 蛋生鸡过程或揭开动物起源之谜

    刊期:2020年第01期

    对于动物究竟何时并如何起源,人们抱有天然的好奇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趣味的话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一项研究成果,该所副研究员殷宗军和研究员朱茂炎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瑞士光源的同行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一个距今6.1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中找到了一类名叫...

  • 我科学家发现最大恒星级黑洞

    刊期:2020年第01期

    日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披露,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8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

  • 免疫抑制剂可延缓皮肤老化作者

    刊期:2020年第01期

    人们往往使用护肤品或膳食补充剂保持皮肤年轻。美国一项新研究说,免疫抑制药物雷帕霉素有望成为延缓皮肤老化的新选择。雷帕霉素常用于防止器官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此前有研究显示,该药能延缓老鼠、果蝇、线虫等动物的衰老。新研究发现,定期在皮肤上涂抹雷帕霉素可以减少皮肤皱纹和下垂并改善肤色。

  • 限时进食有助改善代谢综合征

    刊期:2020年第01期

    想减肥,却又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美国《细胞—代谢》杂志日前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量也可能减肥,改善代谢综合征,但前提是要把每天进食的"时间窗口"控制在10小时以内,即每天吃完最后一餐后,至少14小时除了喝水不再吃任何东西。

  • 长期居住在南极洲后人的大脑会缩小

    刊期:2020年第01期

    长期住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南极洲,会影响人大脑吗?德国一项研究显示,大脑会平均缩小7%,学习、记忆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因此减弱。不过,这种影响可逆。柏林夏里特医学院联合其他多所大学研究人员,以德国南极诺伊迈尔三世科学考察站9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在他们科考前后经由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检测队员们大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评估他们的认知...

  • 最早人类祖先长啥样

    刊期:2020年第01期

    在科学家首次发现湖畔南方古猿化石遗迹近25年后,这个沉默的人类祖先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在埃塞俄比亚工作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几乎完整的古人类(包括智人及其灭绝的近亲)的头盖骨。这块化石可追溯至380万年前,揭示了人类尚未见过的南方古猿面孔,这一人种此前主要通过颌骨、牙齿和少量头部以下的骨头而为人所知。现在,标本上明显的特征...

  • 补充酮或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

    刊期:2020年第01期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期刊《神经科学杂志》日前刊发的一项小鼠模型研究表明,一种保护性蛋白水平降低,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数量减少,进而造成小鼠神经元网络活动异常,而通过饮食干预手段补充酮,则有助于恢复该蛋白水平,抑制小鼠神经网络活跃度,并降低死亡率。

  • 猪龄8000岁 中国的猪从哪里来

    作者:那日苏 刊期:2020年第01期

    猪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猪料理也依然是广受人们欢迎的美食。从本帮红烧肉到云南宣威火腿,从隆江猪脚饭到东北锅包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猪肉的兴趣。一个惊人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9年,中国人每年约吃掉5500万吨的猪肉,占全世界猪肉消费量的52%。也因之,如今猪价的涨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

  • “杨丘之争”未落幕 中国超大对撞机激辩正酣

    作者:钱炜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最近,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再度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在这场学术争论中最新表态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是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据《科技日报》报道,2019年11月7日,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据《科技日报》报道,2019年11月7日,83岁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嚷中在...

  • 争议中挺进 CEPC开建时间或晚于预期

    刊期:2020年第01期

    今年的诺贝尔奖依旧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身影,间接反映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在顶尖基础科学的缺位。在年复一年的关于中国基础科学何时有全球领先性成果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指出,中国的基础科学正处于播种的阶段,还远未到收获的季节。由此拆分这个观点,如何"播种"又成了另一道难题。正在接受评估的中国超大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以下简称“超大对撞...

  • 科学不可庸俗化 对撞机之争不是“宫斗”

    作者:孙正凡 刊期:2020年第01期

    最近,一篇题为“杨振宁的最后一战”的文章(作者醋醋)广为传播。文章谈的是几年前的老问题—“超级对撞机”(CEPC)该不该建,但写作手法却极其“新媒体化”。中心思想就是盛赞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在建“超级对撞机”问题上坚决的反对态度:“这个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我没办法能够接受这个事情。”同时揭露出“围绕中国超大对撞机的争...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争议中建成,到底撞出了什么

    作者:刘辛味 刊期:2020年第01期

    31年前,在北京八宝山东麓,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建成。它由长202米的直线加速器、输运线、周长240米的圆形加速器(也称储存环)、高6米重650吨的北京谱仪和围绕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实验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外形像一只硕大的羽毛球拍。到底什么是对撞机?这个坐落在地下的庞然大物到底是做什么的?科学家用它发现了什么?

  • 他国如何取舍 当美、欧、日遇见大型对撞机

    刊期:2020年第01期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科学装置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大型对撞机应运而生。然而,因其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到底是否要建,各国掂量再三。美国:放弃“烧钱”竞争美国超导超级加速器(SSC)建设项目在上世纪的“夭折”,是美国科学史上的伤心往事,不少高能物理研究人员提起此事都叹息连连。美国从大型对撞机竞争中“出...

  • 大科学装置群 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

    刊期:2020年第01期

    解释“大科学装置群”的概念,首先要从“大科学”(Big,Mega or Large Science)说起。1962年,美国学者普赖斯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发表了4次演讲,汇编成《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当一个科学家行将结束学者职业而回首往事时,会发现在他之前所产生的科学成果只占他自己知识的10%~20%,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科学活动的时代性和新颖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