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7:40:20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1篇

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对技术问题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技术概念的泛化和狭义化,即一方面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意涵,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另一面作为一个连续体的技术,又被分裂为“工程师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和“普通工人的技能”。技术概念的这种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民主和等级文化这两股历史上的敌对力量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新的表现,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技术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技术;概念;泛化;狭义化

20世纪以来,技术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给人类社会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而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技术的拷问与沉思。从哲学的角度,这种拷问和沉思有两个传统来源:一个是工程的,一个是人文主义的。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把它们分别称作“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工程的技术哲学的主人公是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他们继承了启蒙主义的传统,把技术看作一种进步的力量,注重对技术进行客观的分析;而人文的技术哲学的捉刀者则是来自人文学科的学者,特别是哲学家,他们把技术视为一个系统反思的主题,关注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倾向于对技术的批判和解释。正是由于两种技术哲学对技术所进行的本体性思考,使技术概念同时出现了泛化和狭义化的“二律背反”倾向,并由此造成了技术在定义上的困难。

一、技术概念的泛化

技术概念的泛化是在两个不同的纬度同时展开的。一种是横向的漫溢,即技术由传统的物质和生产领域,一点一点渗透进精神和非生产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最终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这种横向的疆域拓展,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采取的是两种不尽相同的方式。工程的技术哲学家,以一种对技术肯定的眼光,努力用技术术语去理解社会的其它事物,从而将技术的概念带入到了诸如语言、思维、管理等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和技术根本对立的领域。“工程技术哲学家总是会设法将人类的其他的追逐活动转化为他们的语言,并用技术术语来理解更大范围的人类世界。技术术语学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对于不断涌现的遍布全世界的技术文化的世界语了” 。而人文的技术哲学家,则以批判的眼光,“把人类当成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来研究”,通过关注技术的伦理问题,从而将技术概念“人格化”,技术被定义为一种人的意志。例如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列把技术定义为“生存战术”,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芒福德把技术定义为“权力的追求”等。虽然人文的技术哲学和工程的技术哲学,在对技术概念疆域的拓展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或者说侧重了不同的方面,但是它们最终在客观上达成了未必是它们所想要的结果,即技术概念的泛化。今天,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领域到非生产领域,再也不存在技术的禁地。像法律、语言、管理等这些非物质事物的制作,现在被普遍纳入到技术史的视野中,就是对技术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果和技术概念泛化的一个明证。

对技术概念横向泛化的回应,就是一些技术哲学家对技术所做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对范畴的形成。加拿大哲学家马里奥·邦格,作为英语世界首次使用“技术哲学”(1966年)这一短语的学者,对技术从“尽可能宽泛的意义上作了理解”,认为它包括物质的(工程、农业、机器等)、社会的(教育、工业心理学、应用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概念上的(信息论)和一般的(系统论)等各个分支。后两个方面,其实可以被溶解在前两个方面之内,因此,加拿大哲学家邦格在这里实际上就形成了“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对相对立的概念范畴。后来,一些哲学家对技术做了与邦格大体相同的分类。例如,1979年,德国技术伦理学家罗波尔在《技术系统论》中将技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方面(科学、工程学、生态学)、个人与人类方面(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方面(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但如果把“自然”视作“物质”,将“个人”视作“社会的一员”,罗波尔的分类仍可以归为“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这一对范畴。总之,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逐渐成为技术哲学家对技术进行横向分析的一种框架,前者代表了技术的传统领域,它试图将技术限定在一定的领域内,而后者则代表了技术疆域的拓展,它是对技术概念泛化的默许。

技术概念泛化的另一个纬度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自身的纵向延伸,即技术和科学的相互渗透。自从工业革命后,科学和技术便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由此产生了一种流行的观点:技术越来越依赖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技术被定义为应用科学。尽管这种观点被科学家和工程师所普遍接受,然而,许多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却反对将技术定义为应用科学。例如美国杰出的现象学家伊德就认为“将技术看作应用科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相反,“将科学看作理论化的技术”,则是一种唯物主义。伊德的观点也许来源于这样一种事实:虽然现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向前发展的”。“人类在成为理性的人之前曾经是制造工具的人……经过各种技术过程并慢慢地积累技巧,经过工具和许多人的专业知识的多次组合,最终出现了使技术变为科学的理论性组织”,因此,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瑟夫·科恩将技术的定义拓展到“足以包含科学”。他的观点得到具有历史感的学者的回应,他们认为“近代技术不仅仅是应用理论,甚至不仅仅是工程理论。技术不是知识的应用,而是知识的一种形式,它一直依赖技术技能”,“就技术是应用科学而言,科学也是应用技术”。由此我们看到,在对待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存在着是“把技术看作应用科学”还是“把科学看作应用技术”两种极端对立的主张。撇开这种对立不说,无论是“把技术看作应用科学”,还是“把科学看作应用技术”,它们都使技术突破了固有的领地,从而侵入到科学的国土。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作为知识体系,要区分技术和科学成为极端困难的事情,从而形成了技术概念纵向的泛化。

同样,人们为应付技术概念纵向的泛化,就是在该纬度上对技术概念进行分类。对技术进行纵向的分类,最经典的代表是西班牙哲学家奥特加。他将技术分为偶然的技术、工匠的技术和技术专家或科学家的技术。这既是一种历史分期的方案,同时又是一种概念的分类。与此相类似的是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对技术的划分,他把技术分为直观的技术(始生技术)、经验性技术(古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现代技术)。与这种三分法不同的是,还存在着一种两分法,例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技术分为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即传统的技能型技术和知识型技术。法国技术哲学家埃吕尔则用专业化的语言把技术分为技术操作和技术现象。虽然在表面上存在着三分法和两分法甚至其它更多的分类方法的区别,但是我们很容易在它们之间找到本质的一致,这就是:三分法的前两项往往是两分法第一项的两个阶段。例如奥特加的偶然技术和工匠技术其实是海德格尔的古代技术的两个阶段,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属于传统的技能型技术,只不过存在着程度的不同。同样,埃吕尔的技术操作也包括了奥特加的偶然技术和工匠技术,而技术现象则包括了技术专家的技术。这一点在美国社会哲学家芒福德一个人身上,最能集中地体现出来。他在对技术做了始生技术、古生技术和现代技术区分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即将技术分为生物技术和单一技术。所谓生物技术就是始生技术和古生技术,而单一技术就是现代技术。综观哲学家对技术纵向的分类,虽然不同的哲学家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和名称,但是我们能够把这些不同的表述分为相对的两个类属:一个是古代的、工匠的、生物的、操作的,另一个则是现代的、科学的、单一的、现象的。作为一种知识,前者在本质上是经验性的,后者则是理论性的。因此,所有这些分类都可以简约为经验性的和理论性的这对范畴。这样,纵向的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与横向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两对对立的范畴就构成了对技术概念分析的坐标系。而在这个坐标系,任何一个点都同时融合了横向和纵向两个因素。因此,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在综合所有分类的基础上将技术分为“作为物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和“作为意志的技术”。这种划分不过是对技术概念泛化的进一步印证。

二、 技术概念的狭义化

在技术概念泛化的同时,存在着另一个倾向,即技术概念的狭义化。而这种倾向的极端,就是将“技术”一词限定在“工艺技巧”,也就是经验性的范围之内。这种划分有其智力的因素。就像以上所述及的,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技术被分为经验性和理论性两个不同的部分。对这两部分的关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持“技术是应用科学”的学者认为两者有根本的不同,其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他认为“技术与技艺、技艺实践极为不同。技艺和工程实践是不同种类的行为,而不是不同种类的知识”;“工程实践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无疑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即使用科学指导人类的制作”;而技术是“关于人工物的科学研究……或者说是知识的领域,它关注的是借助科学知识来设计人工物并规划它们的实现、操作、调整、维护和管理”。显然,在邦格那里,技术是知识,其职能是设计和规划,而把技艺排斥出了知识领域。他还用实体性理论和操作性理论这对范畴,将技术制作和使用做了区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力图在工匠的技艺和工程师的技术之间划出一条鸿沟。转贴于 然而,反对“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则认为:“技术史家们指出,即使在前现代语境下,也有可能使主观直觉上的技能和通过反复学习得到的知识受到技术实践的那些非理论规则或格言的制约,在某种程度有可能用描述性的数学形式详细陈述技能”。对这些学者来说,作为一种知识,传统的技艺和现代技术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只有程度的差别。赞同“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学者和反对“把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学者对技术不同观点可以概括为:前者把技术的谱系看成是由不同的环节构成的,而后者则把它看成是一个没有明显间隙的连续体。

从谱系形成的角度看,技术概念经历了一个“去技能”的蜕变过程。我们把史前的技术称为“技能”,意味着那个时代的技术就是工具的使用,没有专门的工匠,人人都是技术人员。我们把古代文明中形成的技术称为技艺,意味着与史前时期相比,古代的技术是工具的制造,工匠是那个时代的技术人员。这时的技术是把“设计和具体的制造”两项功能统一在同一个技术人员身上。而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最根本的一个区别是将设计和制作分离开来,这就产生了工程师和技师两种不同的技术人员。然而,有趣的是,技术在完成了它最后一次“去技能化”后,本来是专为表征现代技术——工程科学技术而生的“技术”一词,在使用上却出现了危机:在工程师的眼中,越来越倾向于仅仅愿意把“工艺技巧”看作技术。

这个有趣的现象,显然无法用单一的智力因素来解释。既然这个现象和工程师有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工程师”这一概念负载了如何的历史意涵,它又在现代社会发生了如何的变化?

西方“工程师”一词最初在中世纪出现时是指服务于军队中的高级工匠。在贵族社会,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光荣的业务,因此,这些军队中被称为“工程师”的工匠们,要比民间的一般工匠具有身份上的优越性。在工业革命后,工程师曾被用作蒸汽机的操作者。蒸汽机作为工业时代开启的标志,它的操作者——虽然同样是下层人民——自然要比普通的机修工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尊敬。由此看来,“工程师”一词由于起源于军事,而具有了比普通工匠高贵的出身,也正因为此,自然成为工业时代最先进技术操作者的称号。也就是说,“工程师”一词,一直代表着工匠中的“贵族”。然而,进入20世纪以后,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工程师,却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想再继续做“工匠中的贵族”,而是要彻底和工匠阶层划清界限。此时,他们无论在智力还是社会方面都具有了这样的条件。从智力方面看,工程科学成为大学传授的专门学问,也就是说,和传统的工程师不同,现代工程师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工程技术成为专家的领地。从社会方面看,在工业体系中,工程师和工人不同,他们以智力资本参与分配,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这样,工程师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和律师、医生一样的专业人士。事实上,他们也像律师、医生这样的传统专业人士一样,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工程师协会,并且他们被认为“主要不是对雇主负责,而是对整个社会负责”。职业责任和声誉的上升,使他们更有理由把自己看作是和律师、医生一样平等的专业人士。最后,他们试图通过把具有“历史劣根性”的“技术”一词还给中世纪工匠的后裔——现代技工们,从而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和工人阶层划清界限。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2篇

2003年2月国家中管局制定了《中医药基础发展研究提纲》,提出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达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可见,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这个概念来看,本门学科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诊察病情一察症;辨别证候一辨证;判断病种一断病三方面,尤其偏重“症”、“证”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的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中就必然涉及大量的中医诊断学科范围的“症”、“证”、“病”及相应的学科范围的的名词术语概念。为此,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我们对认为可以构建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的术语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规范。由于以上的一些问题,现探讨如下:

一、规范的意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性(以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不同学科对概念内涵界定的要求是不同的,哲学对概念的要求是宽泛的;自然学科中医学科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局限性,因而在规范化研究中就存在着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现代自然学科则要求概念的内涵是明晰、具体,界定十分清楚。中医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缘故,使得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的中医诊断学,其名词术语大多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多为古代汉语,有的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还有人文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使其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古代的哲学特征,导致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既复杂又特殊的特性,而且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I临床的辨证施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增宽,这种既特殊又复杂的中医诊断学理论,愈来愈显出其既宽泛又局限的特性,缺乏自然科学对概念的属性要求。

目前,对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虽不断在加强,但尚欠成熟与完善。加之,中西医两种医学诊断体系的相互渗透与矛盾,虽然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但也更增加了规范的难度。另外,由于中医诊断学的各版教材、中医诊疗术语和标准及各种中医词典所列病症具体内容的不统一,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即使是适应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但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仍不能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交流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由于古今的演变,现实的复杂,以致对古代含义的理解仍有差异,对当今约定的含义尚未认同,即使承认也远未恪守,因而当前有关症、证、病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应用仍欠规范,更未形成现代术语学意义上的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术语文学色彩较浓 因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关系深远密切,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与科技术语的简洁单义性相违背。

2、同一概念所具指称太多,即一义多词;同一指称代表不同的概念即一词多义的现象严重。

3、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定义尚欠规范。

①定义界定模糊:表现在一些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太一致,界定不太清楚。

②定义不准确。

③没有定义:望神中有关精神异常方面的术语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缺乏明确的定义。

4、症名、证名、病名相互夹杂的现象,仍有存在 从词义变迁的角度讲,传统的中医“证”,“症”是互为通假的,证状=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的变迁,中医的证、症不仅是字形的改变,而且有了各自的含义。目前,中医的证、症已有明确的概念区分。但症病名、证病名相互夹杂的情况,依然存在。

5、中心术语与边缘术语区分不清。

6、新术语增添不够。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3篇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科技;关系;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将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由此可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抓住科技发展进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中也强调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该说文化科技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寄予了殷切希望的重要领域。文化科技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文化科技?文化科技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只有解决了文化科技存在的根本性概念问题,才有可能抽丝剥茧、由外即里、从复杂的现象和表面中跳出来,找到文化科技发展的实质性问题和解决方案。文化科技是文化和科技的简称,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来明确文化和科技这两个概念。

二、文化和科技的定义

1.文化

每一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指它的定义,而定义必须揭示这个概念所指该类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要弄清楚一个概念的含义必须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着手。

由于文化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地、清晰的定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不同的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几乎各种论著都指出:文化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由此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广义含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与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或可认为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三者并列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段讲话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并列,就是承认文化不是经济、政治,而是经济、政治以外的东西,即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这恰符合前面提到的狭义文化的理解。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它的内涵,即它的本质。因此,文化的内涵就是: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

文化的外延则不是很容易弄清楚的,无法把文化所具有的具体的分子一一指陈出来,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根据其内涵来分门别类地列举其各个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是一类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文化的外延表述为若干类文化现象。为了对文化的外延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理解,有学者用以下的文化现象来说明文化的外延问题[2]:第一类文化现象就是科学技术(这里指的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的直接反映并直接推动生产的发展,为了发展我国生产,我国应大力建设我国科学技术。第二类的文化现象是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第三类文化现象是政治法律思想和理论。第四类文化现象是语言文字。第五类文化现象是道德伦理观念、善恶标准和道德伦理理论。第六类文化现象是宗教现象。第七类文化现象是文学艺术。第八类文化现象是哲学和社会学说。第九类文化现象是教育和教育思想。第十类文化现象是新闻出版事业。第十一类文化现象是公共文化设施及其活动。第十二类文化现象是民间文化。以上所谈十二个领域都是作为现实的经济政治之反映的文化现象,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文化中当然还包括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即传统文化因素和从国外传播进行的文化因素,特别是西方文化因素。

2.科技

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称,指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三、文化与科技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4篇

【关键词】核心概念;创设情景;探究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为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等逻辑思维过程的依据来揭示本学科的基本规律。《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的核心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在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各种情景,进行核心概念教学

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最常用的是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它既方便快捷,又能引入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中。

1.创设实验演示,得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它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一开始我们不急于出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学生先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让他们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自然而然他们就得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

学生在得出核心概念的同时,也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创设实践与观察,归纳出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时,可先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观察田野、池塘、山林及大自然的一切景物,再分析这些生物的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再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创设问题,获得核心概念

在教学核心概念时,教师有时可能通过真观手段,如利用课件,实物或演示实验等,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较为感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蒸腾作用”这一课时,先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先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这样一来,学生能形象直观的了解和掌握了蒸腾作用的核心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1)建构理论教学时,要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核心概念,只能让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时,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型建构、探究与实验、社会调查、野外实地考察(调查)、搜集资料、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通过这些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核心概念的全面构建。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化验单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等问题;在奥运赛场上,为什么奥运会上要禁止使用兴奋剂――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利与弊;讨论“有氧运动与减肥”等问题;在这样的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落实核心概念的构建。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领悟并尝试应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关键性事件对概念的构建至关重要。例如组织学生调查“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揭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调查或广泛搜集资料,再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公众决策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教学,深刻地掌握核心概念

以探究的方式讲授核心概念,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以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基因这一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教学策略。如:①提出探究问题:基因是否等于DNA?②推理与设计分析: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③取证:通过对资料数据分析出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得出结论:基因只是DNA中的一个片段。④解释证据: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到小鼠体内,我们就发现了小鼠竟然能发出光,证明海蜇的发光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从它的身体中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 因此就顺利地从DNA水平上给基因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直观核心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现代辅助教学手段有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是多媒体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交互方式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技术。此项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形成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保持;渲染理想的教学环境等优点。如在讲授“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神经调节”等抽象、复杂知识时,教师可以用动画来演示这些过程性知识。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5篇

提 要:术语学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学科。概念在术语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概念系统是术语的基础。随着术语学的发展与深入,术语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已超出了语言学范畴,吸收了符号学、逻辑学、系统论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术语学独特的综合研究方法。术语的社会功能、术语的进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术语与民族语言、术语翻译、术语的形式结构与信息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特征等问题的研究仍然是术语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术语;概念;形式结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135-4

Thought on ANumber of Issues of Terminology Study

Lin Chunze

(College of Russian Language Studies of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erminology is a highly dynamic discipline. Concep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minology, and the concept system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erminology. With the expansion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terminology,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erminology research methods have progressed beyond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 and have absorbe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emiotics, logic, system theory andother disciplines which have helped to form the unique integrated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ies onits social function, itsevolution, terminology 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its translation, its formal schemata and informational schemata, its features and functions in different subjects will remain important tasks.

Key words:terminology; concept; formal schemata; research method

1 语言与术语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借助语言来组织、协调,每一个人都借助语言来交流思想、思考问题、观察世界。有了语言才能组织社会化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各种事物、事件、现象都须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语言不仅是认识世界、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内容也都须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要经过语言的加工、组织,才能提升到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的层次上进行的。概念要通过一定的词语作为载体,判断要以句子为形式,推理的基础是相互有一定关联句群之间的关系。所以,抽象思维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它又促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中包含大量信息,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一定的概念、语言词汇来体现。

思维的成果就是信息,信息必须依附于语言的载体进行交流、增值。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字的语言要多于有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字的发明是一个民族的伟大进步和文明的象征。有声语言借用文字记录的书面形式打破了信息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性,使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技术的交流在语言中都留有不同的印迹,语言也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不断吸收文化、技术方面新的词汇。新的技术、不同文化的引入必然会带来新的概念。每一项科研成果、技术发明都会产生新的概念,需要新的语言符号单位称谓。“科学的发展就是靠术语来固定每一步的成果,往前推进的。例如,人们对基本粒子的认识,从分子到原子,到质子、电子、中子……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术语跟上作为中继站,科学家在考虑问题、互相讨论的时候,每次都得从头想起、说起,那就不堪负担了。”(伍铁平 2006:23)

2 术语的进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语言的符号性就在于语言中体现的事物、现象等都是以符号作标记,对有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固定”。在语言系统中,以符号形式“固定”有声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则为“意义”,符号则为形式。语言符号的形式包含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生活体验,形式和意义的合一就称为“词”。语言中的词一般都表示类指意义,语言中基本词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一定的理据。语言随社会、民族的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中的新词不断出现,绝大部分新词的构成都有一定的理据,都是对现有的语素资源和规则资源的再创造,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一个新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不同的符号指称形式,这些不同的指称形式之间在音、形、义的组合规则上都有一个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术语的进化过程。从布拉吉(платье)到连衣裙,从莱塞(laser)到激光,从维他命(vitamin)到维生素,从盘尼西林(penicillin)到青霉素,从康拜因(combine)到联合收割机,都需要一个竞争过程和再认识过程。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就是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一般来说,就能开展语言的保养和爱护活动以及语言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保持和维护语言,并在传统的意义上进一步培育它。”(冯志伟 2001)新出现的普通词汇需要不断维护,科学技术术语更需要维护。“术语”是对科学技术概念专有名词的称谓,科技文献的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这就要求所用术语含义单一、准确,句子结构明晰而不会造成歧义,逻辑严谨,一般不用带修辞色彩的词句”。(伍铁平 2006:169)“术语”作为术语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多年来,术语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阐述了术语学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术语学研究的进展与深入。“术语”虽“小”,但它关涉着术语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结构体系等重大原则问题。“实际上,对许多与术语研究有关的理论问题的回答,都与如何给术语下定义有关。”(郑述谱2005:157)其实,“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吴丽坤2009:60),“术语”是科学技术领域表示特定概念词汇单位的“标签”,至于这个“标签”如何与概念建立联系、怎样建立联系、“标签”与普通词汇单位的关系等问题,应当与“术语”本身的定义剥离开,它们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3 术语的标准化历程

在一种语言中,基本词汇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词都有一定的理据。但是,新词的产生与语言学家没有直接的关系,语言学家只是收集、整理,对新词的各种特征关系进行分析、描写,并概括出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对语言进一步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样,术语的产生也都有一定的理据,但术语的“创造者”一般都是第一线的科技人员,作为研究术语理论与实践的术语学家并不能直接控制术语的创造活动。术语学家只能对术语进行收集、整理,并依据语言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描写。凭这种分析和描写得出的相关认识构成术语学的理论与方法,并指导术语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从术语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术语材料的积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郑述谱先生认为,术语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称材料的积累阶段;自70年代初术语学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称思考阶段。(郑述谱 2005:120-121)当今,术语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它滋生于语言学这块土壤,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符号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有密切亲缘关系。但是,“田野”工作仍然是学科研究的基石,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术语学是一个动态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度、广度、速度都是空前的。科学技术术语如雨后春笋,并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科技术语的构成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术语素材的研究仍然是术语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大量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的一般性原则才具有科学性、指导性,促进术语的标准化进程。但术语的统一化、标准化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很多国际性的术语组织和学术团体主张制订具有国际性的统一原则和方法来规范术语的研究和应用,排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的个性特征影响,如德国-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冯志伟 2001)

术语就其本质而言应具有统一的、国际化的标准,因为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学习、传播科学知识重要手段的术语也应该具有统一的、国际化的标准和原则。然而,在强调统一原则的前提下,民族语言的特征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不同民族的语言尽管有很多共同特征,但每一种自然语言仍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任何一个科学术语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自然语言,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组合规则必然会受到这一自然语言的影响。术语只是滋生于这一自然语言中专门的词汇系统,是表示专门的概念系统。与人工语言不同的是术语只有自己的概念系统,没有独立的语法系统,人工语言具有独立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它不依赖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但人工语言词汇与术语词汇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通过人工赋值才获得意义,指称某个概念。选择什么样的自然语言符号串表示科学技术概念也是一个创作过程,必须遵守自然语言的法则,也必然带有自然语言的某种特征。术语最大的特点是准确、简洁,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历创作、提炼、标准化的多次创作过程。同时,术语还兼有普及科学知识、使人类共同享用科学技术财富的功能。术语的二次创作是在不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即术语的语际之间翻译(转换)。二次创作不仅要遵循目标语言的各种法则,更重要的是要将源术语表示的概念完整地用目标语中的符号串表达出来,建立目标语中的符号串与源术语所表示的概念之间新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术语翻译如同文学翻译,往往不能局限于词对词、字对字的转换,而要保障概念的转换。但是,文学翻译与术语翻译又有本质的不同,文学翻译可以不受“简洁”的限制,可以有很多情感修饰,以保持源概念的风格。而术语翻译既要保持源概念的完全转换,又要保持简洁、明了。在遵循目标语各项法则的前提下完成这一切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学术活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须要研究这些问题。同时,术译翻译也是术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术语与民族语言

术语学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滋生于语言学这块大的土壤,很多研究方法都是源于语言学,如词汇学、词典学、构词学等研究方法对术语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术语学的发展与深入,术语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已超出了语言学范畴,吸收了符号学、逻辑学、系统论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术语学独特的综合研究方法。这也是该学科的多重研究任务、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例如,语言学中的构词学大部分都是利用语言中已有的前缀、后缀、词根等语素的不同组合构成新词,绝大部分新词的词义与这些语素都有直接的联系。而术语的构成则更为复杂,构成的语素更为广泛,常常根据科学概念、现象、事物的功能作用、学科领域、材料类别、外部形状、语音特点、发明人的姓氏等信息,选择相应的符号单位命名。这些名称在源产语言中可能有某种理据,但转换成不同语言时,有的理据性很难保留,有的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采用不同的语素表示;有时,为了保持术语的简洁性,而舍去“明了”,直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语音,即所谓的音译法,如:gene(基因),hertz(赫兹),quark(夸克);有的采用音义结合的方法:Morse code(摩尔斯电码),Doppler effect(多普勒效应),Xray(X射线),Airon(A铁);有的将“形”转为“义”再加上某种语素表示类别意义:Ibar(工字型钢),Tsquare(丁字尺),Uiron(槽铁)等。有趣的是,有些科技名称一般只能按音译的方式翻译,但在汉语中可以找到音义结合的符号单位。例如,lumen俄语音译为“люмен”,通过诠释,说明概念意义,而汉语巧妙地将“光的流量单位”压缩为“流明”,达到简洁、明了的目的。更有趣的是,有时可以利用汉语特有的构字部件,进行巧妙的组合,构成特有的汉字(词),将源专有名称语音形式转换(翻译)成形+音+义的汉语专有名称。如radon俄语音译为радон,汉语利用形-义结合部件“气”表概念的类别意义“一种气体”,再将源文的部分语音形式转换为汉语的“冬”作为一个部件与“气”融为一体,并作为汉语的语音形式“氡”(dong);化学元素protiu, deuterium, tritium俄语分别音译为протий, дейтерий, тритий,而汉语则借助现有的部件“气”表示“一种气体”的类别意义,再借助“丿”、“リ”、“川”分别表示这一元素质子的数量(1、2、3),并形象地将“丿”、“リ”、“川”作为汉语的语音形式“pie,dao,chuan”,从而构成汉语形、音、义一体的“氕、氘、氚”表达形式。

5 术语的形式结构与信息结构

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新的技术的出现必须有相应的词汇单位来称谓,以确保新概念、新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术语的来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来自本族语言的词汇,利用本族语言中现有的词汇单位,或利用本族语中词汇、语法规则构成新的组合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称谓新的概念;二是引自其他语言的词汇单位,这种现象常常是在引进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一同引进一些科技术语。这些引进的科技术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逐步进化、融入到新的语言并再次派生新的本土术语。从盘尼西林(penicillin)到青霉素,再由“霉素”派生出红霉素、氯霉素,正说明了这一点。

术语所表示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是相同的,但是其构成方式可能不同,构成要素也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从理论上讲,最理想 的术语应该是单成分结构,但事实上单成分术语一般只占术语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术语要通过词汇构词方式或词汇句法组合方式构成。据俄罗斯С. В. Гринёв 的统计,欧洲语言中借助词汇句法方式构成的组合性术语占术语总数的60%一95%。(В.М. Лейчик 2000:57)我们对М.Ю.Тихомиров编的俄语《法律百科全书》2005年版7000词条目作了个案统计。

从以上统计表中可以发现,双成分术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单成分术语,三成分以上的术语所占比例最低。这也说明了术语形式结构的简约原则、经济原则。但术语结构的经济性原则要服从术语所表示的概念的准确性、单一性原则。双成分术语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语言中的现有素材,通过不同的构词方式派生新的术语;二是通过句法组合构成新的术语。例如,最初来自希腊语(bursa)的биржа(交易所)本土化后又构成新的组合:товарная биржа(商品交易所),фондовая биржа(证券交易所), хлебная биржа(粮食交易所), биржа труда(职业介绍所);派生出形容词构成新的组合:биржневая пошлина(交易税),биржневая котировка(交易所牌价)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术语的传播领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大众化。术语的本土化、派生新的术语是未来产生术语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也是术语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术语最大的特点是其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术语的信息结构不仅具有整体性,还具有特指性,一旦有确定的形式结构其概念意义就具有特指性。例如,соучастник是一条法学术语,《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33条的解释为“共同犯罪的人”。(Уголовый кодекс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2003:13)从соучастник的形式结构来看,是由前缀со与名词участник组合而成,按一般的常规构词规律,应该表示“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的人”,相同于“совместный участник”;соучастие相同于“совместное участие”. 但是,作为特定的法律专业术语,它已被赋予特定的法律含义,表示“共同犯罪的人”和“共同犯罪”,与一般的常规词语组合含义不同。再如,смерть гражданина作为一条法律术语与一般的名词和名词二格组合的意义完全不同,作为法律条文表示医学单位开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明”。术语смерть гражданина与“документ установленной формыо смерти,выда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ей”的概念意义相同,但作为法律术语只能用前者,不能用后者。这就是术语信息结构的凝合性与整体性特征。

6 结束语

术语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其研究方法和途径还需在研究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科技名词的层出不穷要求术语理论研究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中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频繁,了解和研究俄罗斯不同领域的术语现状,探索俄语术语的特征、构成、分类、来源、术语的各种语义现象以及术语翻译与俄汉术语对比研究等问题,对术语学乃至语言学的发展,包括对促进中俄两国不同领域的交流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冯志伟. 术语学与语言学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术语, 2001(3).

郑述谱. 试论术语在不同词典中释义的差异与共性[J]. 外语学刊, 2006(6).

郑述谱. 俄罗斯当代术语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吴丽坤. 俄罗斯术语学探索[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Лейчик В.М.,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M]. М., Изд. ЛКИ, 2000.

Гринёв С.В., Введение в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M]. М., Московский Лицей, 1993.

Тихомиров М.Ю., Юрид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Z]. М., Юринформцентр, 2005.

Уголовый кодекс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24,07, 2007г)[M]. Москва, Изд. ГроссМедиа,2007.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6篇

关键词:术语翻译,文化视角,对比认知

中图分类号:N04;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2-0057-04

科技术语属于专业词语,多与文化因素无关。但有些术语在概念形成和语言表达上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确与文化因素有关。因此,术语翻译在沟通专业信息时如何传递文化元素值得研究。此类术语翻译的研究应基于术语本身的文化性,探讨概念意义整合、思维模式转换和语言符号组合调适。本文拟从文化视角透析术语翻译的文化认知特点,探觅术语翻译、借用、仿造方法。

一科技术语的文化性术语的文化性体现在术语概念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术语是传递知识、技术和不同语种之间概念的工具”[1],而“概念是不受语种限制的,但会受到不同分类的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影响”[2]。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思维活动和语言应用的大环境。“思维和语言表达,二者都体现着文化的作用”[3]。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4]。术语意义的形成是通过“感知”获得有关事物、行为或过程的“知识”,在“相似性”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范畴化”处理,从而形成“概念意义”,经过对指称意义的限定而产生“术语”。因此,术语翻译既要基于文化认知原理对原语概念释解,又要对译语做出对应文字表达。

概念义的译语表达,要体现目的语思维模式,并反映文化内涵,才能达到等值翻译效果。“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分开来处理”[5]。如crane “起重机,吊车”, catwalk “施工步道?”,英语以日常事物的形态为相似性感知基础,通过概念隐喻形成指称义。而汉语认知则直接跨越相似性,凸显专业属性形成对应的概念义。同理,love seat译为“鸳鸯座”,汉语用概念隐喻使“鸳鸯”的喻义对应 “love”,实现概念义的一致和语言表达的文化对应。

二英汉术语的文化对应性科技活动是一定文化中人类创造文明的基本社会实践。随着科技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专业术语逐渐演化为日常普通用语,融入社会文化中,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丛。从认知视角看,科技术语既有概念形成过程中思维模式的差异,又有概念表达时语言形式的对应,表现出文化共通性、差异性和专有性特点。

1.文化共通性

文化共通性指原语概念与名称在目的语中可共同感知、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包括人类直接认知的事物、现象,以及加工自然所创造的各种器物,属于“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6]。如water“水”,oxygen“氧”,machine“机器”,也称科技通用术语。具有文化共通性的术语概念, 是基于人类相同社会实践和文化基础而形成的,语言对译就能表达术语指称意义。

2.文化差异性

文化差异性指概念义形成的理据差异,包括在感知取向、属性凸显、相似性基础、语言规则等方面的“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不对称性。理据差异体现着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涉及习惯性定势所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文化差异性在科技术语翻译中具有普遍性,是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如railway station“火车站”,screw driver“螺丝刀”这些人类共识的器物,因感知取向上的差异使命名上不对称:railway对应“火车”,driver 对应“刀”,反映文化差异的不对称语言符号组合,却实现了概念的准确对应。同理,fire wall“防火墙”, 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译名添加“防”“女神”等语言标记,弥补了概念属性凸显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元素缺失,达到等值翻译效果。

3.文化专有性

文化专有性指一定文化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不同心理联想,包括感知取向、概念化特点、思维模式等,表现为文化蕴含性,即术语的“词外之意”,涉及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相关的心态文化层[6]。翻译时应透过字面、从文化深层对概念义加以理解,有较大难度和不可译性。如American beauty 不是字面上的“美国美人”,而是“(四季常开的)蔷薇”,go (to) Dutch不是“去荷兰”, 而是“实行AA 制”。同理, tornado“龙卷”,Chinese pagoda tree“龙爪槐”,scaffold“脚手架”等,都是透过字面而体现了蕴含的文化专有性。

三文化认知对比与翻译将专业意义和文化含义向目的语传递的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定文化条件下的概念意义定位整合、思维模式转换和语言符号重组过程。剖析文化特点进行对比认知,是从更深层次探讨科技术语翻译理念和方法的重要前提。

1. 感知途径与语言符号的组合

感知指“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7]。不同语言者感知世界的途径和经验不同,对术语含义的文化释解、语言符号组合的搭配形式也不同。术语翻译为确保概念义对等,需对语言表达式做出调适与整合。如student driver 译为“教练车”,英语感知driver (驾驶员),汉语感知“车”。语言符号组合经过调适与整合,既体现感知途径差异,又准确表达概念意义,取得“殊途同归”的翻译效果。

许多英汉术语在颜色、时空的感知途径上都有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翻译时应避开字面对应对语言符号组合加以调适、整合。如 black tea “红茶”,ferrous metal“黑色金属”, nonferrous metal“有色金属”, 虽然字面上不对称,但保证了概念意义的等值。postdoctoral译为“博士后”,postgraduate 译为“研究生”,同样体现了感知途径差异的文化特点。

在空间概念上,top corner on the left 译为“左上角”,英文先top 后left,汉语则先“左”后“上”。combination calipers 译为“内外卡钳”,combination的所指是“(内、外径)量度功能的结合”,汉语直接从“两种功能”的感知途径出发,译为“内外”卡钳。heavy or light sweater厚、薄毛线衫,inpatient department “住院部”等也是调适语言组合的结果。

2. 相似性基础与形、义调适

概念意义形成过程中,相似性是认知的基础。不同文化在认知事物及现象而取得比喻义的过程中,因相似性基础的差异,事物的命名乃至术语的形成则凸显不同文化特点。如Ishape beam“工字梁”,Lbar “三角铁”,英语从字母 I、L感知相似性,而汉语则按 “工” 字形和“三角”形态来感知。译语经过“形、义调适”,既体现不同文化色彩,又确保了指称义的对应。station wagon 因形似“面包”,且旅行车和面包又都是“舶来品”,故汉译俗称“面包车”,既反映了汉文化相似性感知基础,又取得概念对等、表达得体的翻译效果。

3. 概念隐喻与喻体选择

通过概念隐喻形成新概念是由喻体到喻义的心理联想过程。因不同语言选择不同喻体来展现文化内涵,则出现文字表达的不对应。如clover leaf “公路立体交叉点”,rabbit ears“V字形电视天线”。英语以“苜蓿叶的形状”和“兔子耳朵”为喻体形成概念喻义,汉语无对应的喻体联想,直接依原语概念所指来翻译。hair crack “细裂”, heart cut “中心馏份”, rail foot“轨底”,boiler face“锅炉壁”,tongue file “小圆锉”,stop dog “止动器”等,英语以隐喻日常事物而形成新概念,汉语避开原语联想定式和习惯,依形状、位置、功能来翻译指称义。

4.理据移植与仿译

词语的理据是指事物与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8]。原语理据可作为新引入概念的理据被译语接受,实现理据移植,使原语文化特征在译语字面显现。这种凸显术语符号识别特征的仿译,便于读者从译文追溯或回译到原文去认知译语概念,如peak load “尖峰负荷”,address stream “地址流”。通过理据移植而进行的透明性“字面对等”的仿译,可避免复杂的概念释义,如翻译拼缀术语smog、intelex时,先分解理据:smog = smoke + fog, intelex = international + teleprinter + exchange, 再将原词理据移植,仿译为“烟雾”“国际电传”。

有些词属于上义词,既需理据移植,又要按目的语认知规律对理据整合,才能实现指称义对等。如,combination calipers “内外卡钳”,combination vessel “客货船”,combination boiler “分节锅炉”等术语中,combination 指“一物两用或多用的”,具有上义性,仿译时先移植理据,又依汉语认知定式整合理据,调整语言组合,实现概念对应。

带有专有文化色彩的术语,其语素意义的累加并非其指称义,表现出“词不达意”的“纯文化理据性”,目的语文化缺少字面对应的术语,只能按自身语言规则寻求指称义相同的术语对应翻译。如,English mustard 不译“英国芥茉”,而译“芥末酱”,morning glory不译“早晨的荣耀”,而译“牵牛花”。

5. 概念属性凸显与外来语归化吸收

概念属性凸显指范畴化过程中对术语概念义的整合。因属性凸显上的差异,译语需依自身的思维定式凸显某种属性,使指称义对应。如首字母拼音词laser凸显 “放大”属性, 指“由受激发射的光放大产生的辐射”,汉译“激光”将 “光”的属性凸显,“激”为前缀体现“放大”,使指称义对应,实现新术语归化吸收。同样,beer“啤酒”中“酒”,memory “内存”中“内”,truck “卡车”,pickup “皮卡车”中“车”,也是凸显概念属性,归化吸收外来语。

专业通用术语为标示概念范畴化差异,实现专业义扩展,常在名词前加专业性修饰语凸显特定属性实现概念等值。如通用名词bridge “桥”,通信领域则为“网桥”,电学为“电桥”, 反射炉中为“火桥”,以凸显特定专业属性。power 通指“力”,在不同专业则译为“功率”(物理学)“幂”(数学)“权利”(地理学)等术语。

6.表征凸显与音、形、义整合

术语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语音和形态表征,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则能实现术语的概念义。原语与目的语不对应时,应发挥目的语形态规则、语言系统关系和表达潜力等优势,利用音、形、义整合实现表音与表义巧妙结合。

6.1 音、义整合

通过音、义整合进行新术语翻译,常用“既照顾到原词的发音,又传递原词的语义”[9]的整合方法仿造新词。如hacker 译为“黑客”, “黑客”仿译原词的音,“客”字本身又体现了原词的义,在凸显语音表征的前提下,通过音、义整合,实现了术语概念对应。对于以音表义的原语术语,而目的语又无可传递等值新概念的对应词,翻译只能凸显术语的语音表征,再选择适当的词素表义,使原词语音和语义都得到准确传递。如,Hismanal“息斯敏”中的“敏”,Milton “眠尔通”中的“眠”,Ligalon“利肝灵”中的“肝”等。同理,原语以专有名词命名的定律、计量单位或材料名称,常以专名加普通名词的复合形态出现,译语则将专名音译,再增加表意词素使概念对等。如Brinel hardness“布氏硬度”,“布”凸显原词语音表征,“氏” 表示人名,“硬度”是普通名词的对译。

6.2 形、义整合

从语言类型看,方块的汉字和拼音语种无法做到形态相似,术语翻译利用形、义调适,整合而构成的形态仿造词相对很少。当然,如integrated circuit card “IC卡”,Karaoke “卡拉OK” 等译法,同Tsquare “丁字尺”,Ushaped bolt “马蹄形螺栓”,horn antenna “喇叭天线”一样,也是形、义调适的术语对应翻译。

四结束语科技术语承载着专业信息,也体现着深层文化积淀。术语翻译既是文化信息的发掘、整理过程,又是认知模式调整、再现过程。所以分析文化因素对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并加以必要的调适与整合,则能有效地探求概念意义等值、语言表达确切的术语翻译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的主要流派[J].科技术语研究,2001(1): 33-35.

[2]ISOIEC SC36WG7.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Question: What is a concept?

[3]萨姆瓦 A 拉里,等. 跨文化传通[M]. 陈南,龚光明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束定芳.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 1994.

[6]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Singer M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Perceptual Approach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7.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7篇

信息技术实验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基础薄弱地区开课不够、缺乏足够的师资和设备,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开课不足,由于缺乏令人信服的教学内容,课时被挤占和压缩。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严峻,因为如果发达地区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相对薄弱的地区的课程目标又在哪里?因此,许多研究者一方面在不断地研发信息技术课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互动媒体、新兴程序设计软件、智能机器人普及教学、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等多个和而不同的方向。这些方向的提出,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信息技术实验也将会是一个新的方向。信息技术实验研究的目的,第一是为了寻找适合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核心概念的可以定量研究的内容,第二是提出一些信息技术作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问题研究的案例。前一个领域为的是提升信息技术核心概念的理解水平、落实一些信息技术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后一个领域是通过跨学科的研习,通过综合情境下的应用落实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地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前者注重基础性和稳定性,后者注重丰富性和变化性。

信息技术实验的定义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很难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定义提出的一般方法是归纳,因此从我和我身边的其他研究者的实践出发,我将目前的相关案例做一个共性的描述。建立概念的目的是对已有工作的总结,更主要的是期待能够利用概念,演绎新的案例,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信息技术实验的概念本身。信息技术实验是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核心概念或重要过程,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研究其他领域中的问题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集合。这一领域,尤其是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大学生计算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很多大学的程序课都有“上机实验”的专门的课时,可见很早人们就潜意识地将计算机上的一些规律的发现、一些代码的研习称之为“实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再是奢侈品和少数人的专利,在各大院校供学生们上机的“计算机实验室”渐渐没落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实验这种方法不重要,而是“实验”的内容和实验伴随的隐性知识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在中小学,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拆装和动手的重要性,传统的机器人项目姑且不论,在近期全国的公开课展评活动中就曾经出现“组装电脑”、“Scratch传感器板”等涉及硬件的教学设计,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怀有使命感和自觉性的老师开始意识到在教学中加入硬件的成分,特别是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开发的“互动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是代表着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提出了数据素养的概念,认为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通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成为信息素养的有效抓手。因此,适时将实验的方法引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是一件可以讨论和研究的事情。

信息技术实验的核心概念:数据、稳定的对应关系

信息技术实验中有两个核心概念,沿着这些概念有利于我们确定哪些内容是信息技术实验的核心内容。

数据:数据分成定性和定量两种,一般情况下,能够定量的数据就不要定性,即使定性的数据也需要尽量的定量化。数据按照定量的程度可以分为:①分类量:作为分类的标签,如苹果、梨这些名称。②二值量:只有是和否两种可能性,如开关的状态。③层级量:用于比较优劣,如客户评价中的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④可分量:存在着连续的可以逐级分解的单位,如长度,米之上有千米,之下有厘米。⑤可加量:数值a和b,存在c,代表a和b的和,如体积,可加量常常都是可减量。⑥密度量:表示可加量增长速度的快慢,如质量随体积增加,增加的速度就称为密度。上面的六种数据类型,是向下兼容的,高层级可以向低层级的降格。它们一般用于描述确定的事件,对于不确定事件还需要统计和概率的方式来定量描述。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第8篇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 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 ,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 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 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 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 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 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 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 。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 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 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 ”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 “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 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或相关叙词标引。

3.3 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 。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 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