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杂志 部级期刊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杂志简介:《科学大观园》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8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1-1607/N,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前沿、专栏、聚焦、地球故事、科学探奇、影像、科技人_自立自强、文化硬核扶贫、封面故事_你读研了吗、量子科技、强国之路_科学技术是第...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1003-1871
国内刊号:11-1607/N
全年订价:¥ 720.00
创刊时间:1981
所属类别:科学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北京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3
总发文量:10873
总被引量:484
H指数:6
期刊他引率:1
  • 砥砺奋进70年

    刊期:2019年第19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弹指一挥间。对于新中国的70年,如此总结:“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这部奋斗史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最振奋人心的诗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极其薄弱。科学家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惊世成就: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作者:聂新鑫 刊期:2019年第19期

    经历“倒下去”的怆痛,才能理解“站起来”的艰辛。1840年,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无数志士仁人在黑暗中求索,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孙中山先生曾感叹,“中国纵有4万万人,一盘散沙而已。”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

  • 数说70年追梦新时代

    刊期:2019年第19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追梦人的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4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以WTO改革为代表...

  • 时光机

    刊期:2019年第19期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70年,人们的衣着从中山装、列宁装到喇叭裤、军大衣,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人们考虑的不再是御寒保暖,而是品牌、款式、颜色……

  • 中国科技史上第一个规划

    作者:孙英兰 刊期:2019年第19期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向科学进军!成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圭臬,两弹一星成功了,牛胰岛素合成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造成了,核潜艇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行列……中国科技以崭新的形象,站上了世界舞台。

  • 两弹一星与大国地位

    作者:邓媛 刊期:2019年第19期

    从2016年起,中国有了自己的“航天日”:每年4月24日。选择这一天有特殊的指向意义——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新加坡《民报》当年报道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乐曲《东方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 钱学森让中国“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刊期:2019年第19期

    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促成了新中国最关键的科学家归国,“让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学霸”世家,在中国教育体制大变革的年代里,钱学森过完了童年。性格安静、规矩的“学霸”钱学森,没有头脑一热投笔从戎,选择了投身于脚踏实地的国家基础工业。

  • 孙家栋航天是我的爱好

    作者:陆正明 刊期:2019年第19期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23位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孙家栋这年70岁,是其中最年轻的。今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60多年的航天生涯中,由他负责主体设计的卫星多达45颗,一度同时负责3个型号卫星的总体设计,被称为“总总师”。与航天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的孙家栋却说:“航天已经成了我的爱好。”

  • 于敏国产士专家一号创造氢弹神话

    刊期:2019年第19期

    在2018年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于敏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的名字曾是绝密。隐姓埋名几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一生,只有两次公开亮相:一次是1999年,国家授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他成为当年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最近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一段被铭记的历史

    作者:宁远 刊期:2019年第19期

    20世纪50年代,蛋白质是世界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955年英国科学家F·桑格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结构的道路,因此获得了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要想人工合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 王应睐把奖励和荣誉看得很淡

    刊期:2019年第19期

    作为生物化学家,王应睐在完成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重大研究成果中,担任首席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生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应睐1907年底出生在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他2岁丧父,6岁丧母,由兄嫂抚养成人,童年的辛酸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养成坚强、发奋的秉性。由于他的聪颖与努力,6年半就读...

  • 发现青蒿素为越战研发抗疟药

    刊期:2019年第19期

    21世纪以来,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2000年至2015年,全球可能患疟疾的人群发病率下降37%、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共挽救了620万人生命。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成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全民服药方案纳入疟疾防治指南。

  • 屠哟哟半世纪执着追寻青蒿素

    作者:刘晨茵 刊期:2019年第19期

    对大多数人来说,屠呦呦这个名字不陌生。出生于宁波的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日,又获得“共和国勋章”。1969年1月21日,39岁的研究员屠呦呦接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一项秘密任务:担任“523”项目组组长,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 从103机发轫的中国电子计算机

    作者:李国杰 刊期:2019年第19期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 夏培肃与中国计算机发展水乳交融

    刊期:2019年第19期

    2015年3月31日,首颗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央处理器“龙芯”的北斗卫星发射成功。“龙芯一号”结束了中国只能靠外国人的CPU生产计算机的历史。为了纪念夏培肃从事计算机事业50周年,“龙芯一号”被命名为“夏50”,人们习惯称其为“夏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