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产品发展前景

农产品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16:10:56

农产品发展前景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1篇

关键词拓界合作;案例;发展前景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论文联盟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论文联盟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3] 吴春雅,郭锦墉.中小农业企业合作营销伙伴选择选票体系的建议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12):580-584.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2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3篇

[关键词] 农业 生态旅游 问题 建议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对农村从业者、旅游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合,现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获得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

二、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

平顶山市金牛山石榴园景区,总面积110.2公顷。为适应扩大开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当地政府组织开发了“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景区。经过十几年的投入与建设,景区已初见规模,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石榴2000多吨, 2004年亩产石榴超千斤,亩产值5000余元,2007年亩产值猛增到6000多元。金牛山石榴园景区于2001年率先开展了无公害果品生产试验示范工作。截至2006年,平顶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制定完成石榴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标准29项。同时以金牛山石榴协会为依托,组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标准进行宣传贯彻,对果农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来,中科院武汉分院生物导弹技术在景区大面积推广使用,利用培育、放置害虫天敌的虫卵方法杀死害虫,达到了《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规定的合格要求,符合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标准。2004年,金牛山石榴在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果品的基础上,又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5年,上徐村万亩石榴园申请注册了“中国上徐鑫牛山”商标。2007年,金牛山风景石榴园正式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中原地区面积较大的石榴种植基地。

三、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金牛山石榴园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框架已初具规模,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还存在一些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引起管理部门足够的重视。

1.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

目前金牛山景区主要的旅游产品就是石榴园及山顶游览区,产品品种单一,挂果时间短暂,九、十月份挂果期游人如织,收获季节一过就人烟稀少,过分依赖时令与自然景观,景点也过于分散,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浪费。当地的生态旅游还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只注重自然景观建设,忽视发掘人文景观的价值,缺乏文化、文物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2.产品缺乏知名度,品牌效应不明显

尽管金牛山在区域范围内已成为示范品牌,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欠缺,高层次、高科技的特色产品并不多,产品包装、储运,市场宣传、销售等服务也没有形成体系,与雁鸣湖大闸蟹、新郑红枣、开封西瓜等地方特色品牌的运作相比,效应不明显,企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过高,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3.生产标准模糊,产品缺乏深加工

尽管这几年金牛山景区果品、畜牧等产值不断增加,但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初级状态,缺乏专业机构的认证,生产标准不一,产品花色品种单一,没有形成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附加值低。

4.景区管理粗放,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健全,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目前景区交通等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但卫生设施缺乏,卫生观念落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景点的通达性较差,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亟待建设。景区管理粗放,景区内一些设施损坏严重,缺乏必要的维护与更新。

5.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经营形式,果农既是从业者,又是管理者。通过笔者对果农的访谈,发现许多果农只知道自己的产品是绿色产品,无污染,具体对于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就含糊不清,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更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不清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四、对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建议

金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平顶山地区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有示范及辐射的作用,尽管存在不足,但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思路符合休闲、消费潮流,发展潜力突出,应在反思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鉴经验,将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适当倾斜政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加强利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减免,使农民有能力加大对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走出一条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作为旅游村落的村庄,政府要对其道路、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进行投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2.发展与保护并重,人文与自然景观并重

针对景区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层次的问题,在加强景区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掘景区的人文景观,可以拓宽生态旅游的范围与深度。生态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吸引乡村旅游者的源泉,发展旅游经济首先要确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尽可能地保留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多元性。

3.突出鲜明乡村、地域特色

乡村旅游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特色,如果农村特色丧失了也就失去了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前景。要在追求特色的基础上,力争形成数量众多、类型互补的旅游产品系列,才能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规模效益。金牛山景区地域广阔,应充分利用山林、石榴景观资源、乡土风情、故事传说和临近城市、交通方便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经济林,体现出山林野趣,朴实自然、 雅俗致野的自然风貌,形成春可赏花、夏能纳凉、秋可尝果、冬能游乐的集旅游、品果、美食、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场所。

4.为景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走产业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金牛山景区的农业生态旅游规模化效益已初见端倪。政府对景区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搞好对外宣传,可以借鉴成功的农产品营销经验,尝试通过“石榴节”、“赏榴花”等活动搭建平台,借助媒体造势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招商引资,建立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链条,认真落实财政补贴、贷款担保等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农户,带动农业结构优化,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创造更大的规模效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5.规范企业标准、创品牌产品

创名牌是工业企业经营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对于农产品是否创出知名品牌,特别是国际名牌,同样是其能否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景区已有自己的品牌,但知名度远远不够。因此,景区的发展要从高、精、尖、优上下功夫,规范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靠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同时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资源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市场营销。

6.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景区管理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现状,要注重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定期组织农业科普知识推广,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使乡村生态旅游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服务,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金牛山正在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发展了区域经济,使农户由原来单一的农耕生产发展到今天的集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元化的经济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文化素养。相信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政策扶持,规范化管理,其成功经验必将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借鉴和辐射作用,成为当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 颖: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旅游研究.经济论坛,2007.10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4篇

摘要阐述了景宁县果树生产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以期指导该县果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江景宁

近年来,景宁县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果树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其品种增多,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为丰富畲乡的水果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畲乡景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1果树生产现状

“十一五”以来,景宁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果树生产发展,引入名特优果树品种10多个种类,32个品种(系),主要以早熟梨(翠冠)、板栗、甜橙、?崭獭⑽赂獭⒂吞摇⒍??蠲贰⒑诶睢⑵咸选⑿印⒃婧褪?竦任?鳌K??瞪??⒄挂岳?成功注册了“农发”牌果品商标,制定了“农发”牌梨、李产品地方标准8个,多个类型的水果产品分别通过农业部及省、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并多次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农产品金奖、优质奖。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县果树面积达3 753.33 hm2,果品总产量逾7 000t,总产值达1 900余万元。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结构不合理,大宗果品比例高

一是高质量精品水果少,能够成批供货的优质果品数量有限,与市场需求相比,柑桔、梨和板栗三大树种所占的比例较高,葡萄、桃、鲜枣、枇杷等淡季水果品种占比重偏小。二是各树种内部结构不合理,有的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品质不好,造成果品滞销、价格低廉,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2.2重开发轻管理,低产果园面积大

前些年,景宁县对乡镇有新开一片基地的考核任务,许多乡镇都利用广阔山地大力开展果树种植,但多数新开发基地立地条件差,建园标准低,特别是栽后的管理跟不上,出现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果园开发好后无人抚育管理,造成很多果树生长质量差,低产果园面积大,占总面积的30%以上。使整个果树的产量偏低,效益受损。

2.3科技含量低,优果率低下

农民科技意识低下,技术能力差,管理跟不上,培育、嫁接、修剪、病虫防治等措施未有效落实。造成果品大小不一、形状不整齐、果面着色差、病斑、挤压碰伤、肉质发面、味淡、偏酸、香气不足等问题,果品质量参差不齐,优果率低,景宁县优质果品不到总产量的20%,高档果产量不到总产量的30%。由于品质不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差。

2.4投入不足,建设资金短缺

农村农民资金有限,政府除了经立项的基地建设补助以外没有专项资金扶持,整个产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开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果园后期管理,缺乏必要的抚育管理经费,病虫为害严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培训和推广难以正常开展;果品的保鲜、贮藏能力弱,加工业滞后,商品档次低,生产、流通相互脱节。

2.5小农意识强,市场竞争能力弱

景宁县的果树生产多数由农户分散经营,只注重品种,忽略品质,各自为政,只顾当前,不考虑长远,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导致果品市场交易活动低效、市场竞争能力弱。

2.6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应用

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积极性相互脱节,使得许多果树栽培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到位。一些引种试种成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不能及时推广,往往造成品种结构调整滞后,产品销路不适,果品产量、质量无法有效保证,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

3发展对策

3.1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一稳定,二调整,三提高”的指导思想,结合景宁县的立体条件和生产现状,加快景宁县果树生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充分利用山区良好的山地自然生态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强化服务职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与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努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果树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发挥优势,树立发展信心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生态优越;加上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畲族”风味,畲乡生态旅游红红火火,对发展生态无公害果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同时,景宁县近邻丽水、温州,与杭州、宁波、上海等大中城市较近,交通方便,为发展果树生产提供了销售市场保障。景宁县果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3.3合理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制订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的长远规划,根据高山地区、中海拔和低山沿溪一带的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发展的品种、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要加强淮坑库区周边的调研,进行科学决策。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具有畲乡地方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和利用[2],选择的品种应注重名、特、优和反季节品种的发展,重点发展梨和板栗,加快发展葡萄、桃、鲜枣、枇杷等优良品种,不断提高优、新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比例,促进全县果树品种优化组合,提高种植效益。

3.4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果树生产是一项长期较高投入的专业性生产,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果树产业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认识,把果树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协调部门配合,尽快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增加对果树生产的投入;加大扶持果树重点大户、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把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促进果树生产的健康发展[3]。

3.5科技引领,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向科技要品质,向管理要效益。要加强做好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入户、示范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果品种植、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速果树新品种的引试推广、低产果园的改造、无公害基地建设,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大棚设施栽培、果园绿肥套种。严格按照各类产品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综合采用良种壮苗、高接换种、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园覆盖、节水灌溉、病虫综防、果实套袋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种植科技含量。

3.6创建品牌,走产业化道路

引导果农树立名牌意识,充分利用“农发”牌梨已获农业部无公害果品标志使用权和“农发”牌梨、李获得省、市绿色农产品认证这个契机,打响品牌战略[4]。以建立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基础,以景宁县城北山后水果高效示范园区为龙头重点带动,加强产、加、销一条龙及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建设,加快无公害果品及品牌创建进程,大力推进果树业生产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4参考文献

[1] 刘丽华,朱文佩,张丽芬.景宁县果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09(8):26-27.

[2] 王月华,赵言文,安建伟,等.江苏省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4):43-45.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6篇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太原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分析

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将区域的旅游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综合开发旅游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来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调式发展。

(一)以挖掘区域内各种旅游要素的价值为核心

充分发掘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农业、人文产业、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生态农业环境开发为基础,来满足人们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将旅游消费置于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使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感得到满足。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利用等来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利用全域旅游生态的发展来对区域的旅游产品、服务进行包装,以改变区域旅游的服务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二)实现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破旅游业与农业生产销售之间的壁垒,利用休闲农业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来实现区域内各产业的联动增值,这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农业、农业加工企业、第三产业有效融合的关键。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总体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向休闲化、体验化、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区域农业的发展为载体,将区域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区域全产业链的延伸,将区域旅游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旅游生态链,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

全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体验,以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置相应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分析消费者的情况,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定位,设置的旅游组合项目要符合消费者各年龄段的喜好,让消费者在旅游体验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魅力〔1〕。同时,还要对旅游产品的综合要素条件进行分析,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添加农业旅游休闲的“商、养、学、闲、情、奇”的体验,实现农业旅游体验的全覆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四)组合营销的特征

全域旅游的农业发展强调农产品的组合营销,强调季节性的时域开发,需要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进行深挖,提升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将所在区域内所有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组合式的旅游套餐模式,运用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使得整个区域形成一个根据消费者的偏好、选择等不同特征的多样化生态旅游环境,针对不同的市场与季节时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够有效地调动消费者参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旅游的营销与市场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2〕。

二、太原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以欣赏农业风景、体验农村生活与文化为主,结合区域特征走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一)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结合模式

太原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将太原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业发展+旅游休闲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太原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特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及旅游产品的销售等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同时还可将文化创意、生态疗养、亲子教育等融合到全域旅游活动中,实现多种农业产业的聚集,创新农业旅游项目,拓宽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渠道〔3〕。太原宇文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园区、观赏荷花池、农耕体验中心、水果玉米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葡萄采摘园、农家博物馆、青少年农业教育基地等农业旅游休闲活动,让消费者通过亲自采摘,参与到农事会的互动中,体验到休闲农业的魅力,重点打造太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品牌。

(二)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发展模式

当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绿色的空间、清新的空气、纯朴的乡土风情,结合区域周围的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太原独有的特色文化,建设一些旅游休闲设施,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度假、健身等活动,形成新的农业旅游发展业态。旅游休闲度假村、旅游休闲农庄,为消费者提供田园采摘、健身休闲、餐饮娱乐设施,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等内容〔4〕。太原市形成了以中隐山为中心的农业旅游度假服务场所,提升了乡村农业旅游的功能与品位,特别是在一些度假区域的采摘园、农家乐和新农牛肉等农业产品,促进了休闲农庄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前来度假、休闲、健身、体验农业旅游服务。

(三)传统古村落的旅游休闲发展模式

传统的古村镇宅院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新农村的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古村落为依托,新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太原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村落、古镇,目前,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观光旅游、传统民族村寨观光旅游、古镇建筑观光旅游与度假、新村风貌观光旅游等已经成了当前太原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能够对太原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形成农业发展与传统古村落发展相结合,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旅游品牌的形成。太原市清徐县充分利用传统古村落开展旅游休闲,依托古村落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古村落农业旅游景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5〕。

(四)民俗风情与回归自然的发展模式

太原不仅具有广泛的文化资源,还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晋源是“桐叶封弟”和“三家分晋”的肇始地,同时晋源的森林覆盖率达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5%,十分有利于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民俗风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作为农业旅游开发的起点,开展农耕文化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观看农村的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的目标是体验民俗风情、追求民间知识、欣赏田园风光,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节活动、品尝原生态的食品等来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因此,民俗风情、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一直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头戏。这对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利用民俗风情而开展节庆活动,认识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真正领略农村文化的魅力。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策略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太原农业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深挖内涵,结合太原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宣传太原农业旅游的优势与品牌,结合消费者的不同特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合理的旅游项目,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特色。

(一)加强宣传,提升旅游区域的品牌知名度

全域背景下对太原农业旅游进行开发,为消费者提供多元、优质、高效的旅游体验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同时还需要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对农业休闲旅游进行宣传,并通过农业旅游的品牌形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例如可以采用海报、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利用消费者追求健康、休闲、娱乐、健身的心理,扩大旅游区域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新媒体、网络对农业旅游的优势、特征、健身、休闲等进行宣传。游客在旅游时,利用新媒体拍摄自己在景区旅游体验的场景,发送到朋友圈中,对农业旅游景区也是一种宣传。景区利用新媒体将旅游的优惠组合、时令性的文化娱乐活动等通过新媒体进行推送,以便于消费者及时发现农业旅游的信息。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太原的水利、农业、林业十分发达,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个农业旅游区域之间的互动,形成服务联盟,积极鼓励一些企业投资区域的农业发展建设,并整合太原的传统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资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区域,将传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因素与田园娱乐、湿地公园、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在欣赏传统古村落文化的同时,还能参与到田园娱乐文化氛围中,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感受到旅游区域的优美风光与原生态农业的魅力。太原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农业旅游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培育太原农业旅游企业,扩大农业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建设原生态的旅游体验区域,全方位的发展生态农业。打造集农业景观、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农耕休闲、科普教育、农品展销、农业科技应用及互联网农业于一体休闲农业旅游。

(三)融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项目

在太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全区域农业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联合多个旅游景点,打造农业旅游的精品项目,使得整个区域的农业旅游发展能够联动起来,例如可以将小店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尖草坪区旅游度假区、万柏林区沉湖湿地旅游区的核心农业旅游区域与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联合在一起,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形成精品旅游项目,还可以将太原区域的古村落、古镇等文化旅游区域与农业生产、田园娱乐等联合在一起,形成农业旅游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域,来太原参加农业休闲的消费者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通过采摘新鲜农作物、水果来体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过程,来感受农家生产的乐趣。例如将晋祠园林、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文化与休闲相结合的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精品项目,提升太原区域内的农业旅游的品位与形象,进而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7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如农田水利的标准化,道路及坡面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日本的农业标准化中关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领(1980)、设计要领(1985)等,对坡面建设的坡度、形状、排水沟、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和生产工艺具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关于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试验方法,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藏方法等都有具体规定。如农民种西瓜,选用何种品种、何时播种、何时施肥、施多少肥料,以及何时采摘都有严格的规定。农业标准化在更多的情况下,包含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以鸡蛋的加工包装为例,须经过鲜蛋消毒光照甄别分级包装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类的加工过程也大体相似。

农产品的标准化在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该说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所有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在发达国家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如鱼虾等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等多以“只”为计量单位,特别是高等级的,如1只价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价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则是1把(束)价格多少,没有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的。在这种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等外品的农产品不进入市场销售,而只作为加工用原料。

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农业发达国家的每个农业生产环节,都实行了标准化,形成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协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我国先进地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表明,要加快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根本性变革,就必须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发展农业产业。原本只是出现在工业生产中的标准、质量、管理、组织、成本、品牌等概念,要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领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贯彻,是农业大生产方式形成的基石,而只有在这种大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科技水平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普及,进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以等级制度为重点,以国际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并按照标准把握生产管理、产品安徽农业科学加工、质量分析检验、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上联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下联农户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把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经验组装配套,变成浅显易懂的技术规范,准确地传授给农民。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贯穿于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选用,产中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产后的产品分等分级及贮藏、保鲜、包装等,可以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只有靠过得硬的质量,叫得响的品牌,别无他途。

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许多农产品已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严重超标,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随着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监测机构将通过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确保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2003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简称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规定生产企业是否对申报品种制定了保护野生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方案。这类标准规范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卫生,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GAP和《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就明确规定申报种植(养殖)品种的历史和规模、产地生态环境、品种来源及鉴定、种质来源、野生资源分布情况和中药材动植物生长习性资料、良种繁育情况、适宜采收时间及确定依据、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中药材质量控制及评价情况等,必须符合要求。这无疑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名、特、优产品生产,促进地方名、特、优产品品牌的创建。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现象,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现实中,市场的不断变化及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信息的滞后,使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容易到位,而唯有以农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使当地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农产品脱颖而出,创出农产品独特的品牌,才能给结构调整带来新的亮点,为高效利用地方资源和发挥区域优势带来新的机遇。进一步利用地域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创出在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品牌,才能使农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是农业应对加入WTO新情况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场的影响及其标准的制约。而标准化是紧紧围绕消除贸易技术壁垒、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产品竞争力而展开的。因此,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是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兼顾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标准化是重要的手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的市场上优质优价机制激励着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极力采用先进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按统一的技术标准把从事生产、加工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分户生产、集中加工、统一销售,这是适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经营走向的逐渐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创出一批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业产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业标准化促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标准化的保证。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在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和技术经济合作、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业化的形成、标准化的实施,使农、工、商及消费者利益得以协调和兼顾。

旅游景区地区实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旅游景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中同样存在。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农业尚处在转型时期的今天,人们对质量标准关注得还不够。比如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商业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水果的质量标准,遗憾的是,市场上知道的人很少,贯彻执行的人更少。按照《标准化法》及有关条例规定,至多每隔5年应对标准进行一次复审,酌情修订,但现在仍使用10年前制定的标准。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整体合格率只有65%,水果类仅有1/3。事实表明,淡薄的农业标准化意识,是导致全社会农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产、水利、农机、计委、科委、财政、技术监督、农业科研院校等诸多部门。虽然我国的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已有了一定基础,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设有专门分管农业质量标准化的机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但是尚缺乏协调和统一规划。标准是国家公开公证地管理监督生产者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政府服务于农业的部门是多头管理,标准虽然不多,但是国家的各个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制定相应的农业标准,没有能够把所有服务管理监督农业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围绕农业产业的全过程详细制定完整的农业标准,让生产和流通领域无所适从。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已制定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更缺乏企业产业化系统标准。标准水平特别是安全标准普遍低于国际标准,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认证不规范,部分农产品的分级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农业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缺乏权威性;缺乏对农业安全生产和产品品质的全程控制;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严重脱节,存在着重制定标准轻实施的现象,从而导致标准执行不严格,标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农业标准化计划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结合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同步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切实抓好当地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领导,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支持力度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造福于民的公益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很高,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各地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强化政府行为,认真部署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切实抓好协调和监督工作,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属于世贸组织规定的“绿箱”政策,各地应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经费列入景区的财政预算,确保景区及地区农业标准的制定、、宣传、组织、实施以及监督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抓好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要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首先,应切实抓好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四个环节的工作,实现由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程管理上转变。

其次,应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规程、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及管理标准协调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包括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

三是建立检验检测机构和市场、基地检测点、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农业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建立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基础,涵盖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五是建立包括农业标准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在内的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示范推广,努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新突破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首先,要突出特色,做好规划。要做到景区及同步规划,做好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工作。其次,要在景区主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和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扩展;第三,各地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建立多种多样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样板,让农民学有样板,做有示范。

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农业标准化首先是政府行为,农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强制推行。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杠杆作用。当前,最主要是解决农产品市场价格失真问题,在景区特别是要注意从严格市场准入,倡导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标准意识,打击假冒伪劣,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设立专营市场、专营柜台等入手,确保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优质优价,以提高农民、农业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景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角度看,旅游景区地区是景区的有机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景区生态环境的优劣。因此把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对促进景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认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绿化;把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排除和控制污染。实施生态良性化工程,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旅游景区和促进景区地区农业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农产品发展前景第8篇

第一,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开发力度不够。绝大多数人认为乡村旅游只不过就是农业游和生态游,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因而开发的力度不够。

第二,乡村旅游开发无章可循,没有政策法规,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是近年出现的新生事物,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系统的、完整的政策法规,所以老百姓凭着想象打造旅游景点,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所以导致乡村旅游短命,影响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乡村旅游缺乏管理人才,经营不力。乡村旅游开发目前没有专业人员,大多是靠当地的农民从业,而这些农民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在经营策略、手段、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服务质量差、品牌意识淡薄,所以经营不力。

第四,乡村旅游景点设备设施不够完善,接待水平低。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有的地方依然存在“脏、乱、差”现象,基础设备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又由于管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旅游服务意识低下、接待水平较低造成旅游者心情的不悦,而最终断送旅游发展前程。

第五,开发乡村旅游景区资金少、开发项目少、规模小。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开发者开发的项目少,没有新颖的项目,更没有特色,当地农民的观念也比较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强,阻碍了乡村旅游发展。

第六,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不高。乡村旅游大多以“农家乐”和“农业生态园”为主,没有太多的产品。在这些景观中,档次不高,没有打造出品牌,没有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单打一居多,所以旅游事业停滞不前。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相处,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煤矿资源以及野生动物等。因而开发乡村旅游的景点也必须要保持好本乡本土的原貌。

第二,资源的丰富性。若一个乡村没有多少资源,开发出的乡村旅游景点一定是短命的,没有生机和活力。

第三,旅游景点的分布要有独特的地域性。打造乡村旅游景点,要经过专家考察论证,设计规划,根据当地的地域地貌来确定可否开发。若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就乱开发,终将导致开发项目的失败而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第四,要有产品的文化性。乡村旅游不光是供人们游玩,还要满足广大观光者的消费。如果产品没有文化性可言,只图一时的消费,那直接损害景区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也就没有发展。所以,产品的文化性至关重要。

第五,要有时间的季节性。旅游不是一年四季都是一样的,它必须存在时间与季节的差异性。草莓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油菜花也不是时时都有……所以受到时间季节的限制。所以,经营者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善于把握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

第六,要有行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民俗、康疗、科考等在内的复合型及多功能的旅游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方式,使他们在娱乐之余购买到自己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第七,经营要有低风险性。因为乡村旅游经营的产品本身就是小本生意,价格卖出都是较低的。如果不把握好成本控制,风险性太大,就容易亏本,造成生意萧条,导致经营失败。

三、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第一,提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乡村旅游中的“文旅结合”“城乡结合”便是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开发风景养眼、文化养心、美食养生、生活养情、运动养身、健康养老的多样性、综合性旅游核心产品和服务设施,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的旅游新格局。

第二,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项目,依托文化旅游景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项目同各街镇的村镇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扶贫建设等项目一样,需要合理科学地布局和规划。乡村旅游是要依靠文化旅游景点支撑的。例如,长寿湖是在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境内,可打造乡村旅游、户外休闲为主的旅游观光。

第三,乡村旅游要注重特色,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农业、生态、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所以,必须要深挖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农产品、民俗等旅游产品特色,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

第四,整治村容村貌。整理景区农村周边环境是开发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整治景区周边环境特别重要,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怡人的优美环境,这是开发者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必须解决农村“脏、乱、差”,才能吸引外地游客,给本地经济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当地街镇要作主导,各个社区要积极参与。基层各街镇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通过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开发能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各社区也要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洪流中来,提高村民的认知能力和经济意识。这样,村民就有了收益,农民就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从而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六,乡村旅游管理必须规范化,服务必须制度化。各街镇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接待人员的素质。还要通过上岗培训,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这样,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乡村旅游必须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一是乡村旅游必须融入文化旅游当中。例如,长寿区长寿湖风景区要与长寿湖镇、邻封镇相结合,长寿古镇-菩提山风景区要与菩提街道、八颗街道相结合,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发展项目。二是乡村旅游必须突出重点、亮点和特色。例如,长寿区要打造大洪湖,主要以生态鱼为特色,可设各种鱼晏如麻辣鱼、酸菜鱼、豆瓣鱼、火锅鱼等,让游客吃得满意,吃得舒心。三是乡村旅游必须与“三农”相结合。“三农”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总称”。三农工作的目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所以乡村旅游必须要与“三农”相结合,来实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通过办好乡村旅游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四是必须保持原生态环境。如果开发乡村旅游景点不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乱开发,改变了原来环境模样,那就不能反映当地原貌,给游客以误导,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五是产品必须多样化。要发展好乡村旅游,就必须做好景点产品,而且产品不能单一化。这样游客才会将景点多种产品带回家乡与亲朋好友分享。六是必须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何使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景点还必须开发高质量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