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产品品牌战略

农产品品牌战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19

农产品品牌战略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1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整合;战略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农业部在前几年实施名果、名茶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品牌农业建设,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创立品牌、争创名牌,走上“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之路”,着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名、优品牌的农产品逐年增多。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品牌众多,但名牌不多,大多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面对着当前农产品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突出重点,推进名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品牌整合的含义和意义

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所谓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是指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改造、改组、跨地区、跨行业开展经济联合和兼并,实现品牌扩张目的的一种行为,是快速扩大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品牌的最佳实现形式。它包含三层含义:①对现有小品牌进行提炼,逐渐形成一批强势品牌;②对现有强势品牌进行锤炼,逐渐形成一批农产品名牌;③对现有农产品方面的质量安全认证进行规范,特别是应对目前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套认证体系进行“整合”,以改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所适从”的局面。

市场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已过渡到品牌竞争阶段,品牌竞争的核心体现在是否塑造了强势品牌,是否培育出了名牌。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记得的往往是一个地域的一个特色优势产品的总体名称,如西湖龙井、金华火腿、黄岩蜜桔等,因此以往天女散花式的品牌结构已经显现出了种种弊端,若要使我们现有的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进行品牌资源的整合,通过小品牌之间、小品牌与大品牌之间的重组兼并和引导,提高农产品的集中度和知名度,进而培育特色名牌、拉动地域经济增长。实践证明,一个农产品品牌成长的过程,就是品牌整合的过程,谁率先推进品牌整合,谁就获得竞争的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品牌建设主体分散,开发规模不经济。从世界农产品品牌的成功经验看,多为先有规模,后有品牌,规模支撑品牌。但我国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农业企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特点,使农产品品牌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目前虽然我国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已经建立了自有品牌,但多品牌、少名牌,品牌的覆盖面相对较小的现实格局,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与国际化的知名品牌相竞争。

2.名牌战略认识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对品牌战略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名牌评选,缺乏统一规范,也没有体现市场选择,大多是重申报、重评选,但缺乏品牌后续跟踪管理;政府品牌扶持政策连续性不够,扶持效应不明显。

3.缺乏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地域农产品品牌由于其共享性,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近年来,不少知名地域农产品品牌如“重庆火锅底料”、“龙口粉丝”、“金华火腿”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曝光后,其直接后果是地域产品遭到“封杀、撤柜、禁止出口”,导致空前信任危机,销量一落千丈,许多知名企业蒙受不白之冤,也给产地形象抹黑。因此,即使是具有良好形象的地域农产品品牌也应加强危机管理。

4.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从“三鹿”有毒奶粉事件引起的全国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告诉我们: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创品牌的根本。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品牌。商品质量是品牌资产的物质基础,标准化生产是创品牌前提,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季节性,决定了其“保鲜”是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难以建立符合名牌产品的运作程序,这种生产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是很难保证名牌产品的质量。

5.农产品深加工不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科技含量的问题。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

三、影响品牌整合战略的主要成因分析

1.政府因素。一个农产品优秀品牌的创立,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政府资源的投入。虽然品牌整合归根结底是市场运作的过程,但是让众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有可能会错失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佳机遇期,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牵头起草品牌整合的原则、目标以及方法、步骤,提出具体配套措施。并引导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让其通过市场竞争,用高品质的产品、科学的市场运作,尽快整合同类的小品牌,使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2.农户和企业因素。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农户和企业主体建设是关键,因为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其基础和重点在于农产品的产出过程,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和农业企业共同成为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主体。如果农户和农业企业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市场主体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散的小农户由于其生产规模极小,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对市场反映较慢,往往生产极具盲目性,产出的农产品市场认同度低,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生产企业,往往只注重提高其附加值,忽视农产品自身的品质。

3.农产品自身的差异性。品质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品质差异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同的农产品品种,其在色泽、风味、香气、外观和口感等品质上会有很大差异。这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的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形成,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区域生产,其品质也存在差异。其次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

4.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品牌的创立需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使生产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某一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很小,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技术含量低,难以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影响品牌形成的又一障碍。因此,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必须设法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促进中国农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四、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的对策

1.政府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引导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品牌资源共享机制。针对目前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政府有必要从全局出发,协调配合、集中政策及财政支持体系的力量,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作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启动资金。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整合品牌资源,并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加以必要的引导、激励和扶持,逐步淘汰、合并一些规模小、素质低、效益差的杂乱品牌,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创立行业集体商标,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生产操作规程、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经营行为规范等行业规则,实行行业自律,建立地域性农产品品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2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品牌 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通俗地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如农户的主体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行为不规范、缺乏信息和管理水平低下、专门人才不足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普及面不尽如人意,其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未能彰显出来。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能力,特别是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创立和发展的依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品牌创立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满足品牌产品覆盖市场的需要,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品牌的内涵及品牌战略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时期,可以说它是关于一切产品经营销售规律的总结。对农产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们将围绕品牌战略谈它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品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企业或企业集团产品的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作为抽象的企业文化和标识,已经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创建农产品名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名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具有相对市场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品牌能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产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产品稳定的销量和畅通的渠道。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促使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德国麦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既减少农户盲目决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其均衡经营,持续发展。

2.农产品品牌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明显,其采收以后必须经过包装、保鲜、储运等工序才到达零售终端,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消费者在宣过农产品时,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如营养价值、农药残留含量、添加剂含量等指标情况。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在划分等级方面存在严重局限,导致农产品“同质化”问题出现,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农产品品牌集中体现了农产品在质量、价格、特色乃至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市场信号”,较为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3.农产品品牌拉动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由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不易储存性明显,当农产品供给增加时,“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恩格尔定理可知,当社会购买力水平提高时,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反而下降。相对无品牌农产品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通过农产品品牌定位,实现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通过农产品品牌延伸,实现农产品产品组合优化,更好的满足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可见,品牌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和高级形式。

三、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优良、稳定的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由农户分散进行,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企业并不多。对这一状况,必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实行专地生产、专仓收贮、专机加工,才能确保质量。只有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并培育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为创立和发展品牌奠定基础。同时,必须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力度,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品牌的结合,共同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起步较迟。1997年,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实施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提上了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着重抓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划和建设了产业和13个农产品商品基地,短短几年时间,产业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5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0个,其中龙头企业60个,”专合”组织50个,年末拥有固定资产2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4.1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25亿元,已建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178万亩,带动农户150万户/次。实践表明,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主导产业过多,重点不突出。全市确立的粮油、畜牧、丝棉、林果、水产等主导产业共4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绵阳市农业产出的所有方面,多而杂,小而全。布局分散、零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化的一条重要思路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创始地山东潍坊市已完全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如寿光的80万亩蔬菜,临朐、安丘70万亩优质果园,安丘20万亩姜蒜,昌乐20万亩西瓜,高密5万亩酿酒葡萄等等。而绵阳市规划的13个商品基地,除奶牛、蔬菜相对集中于城郊外,其余的都几乎分散在所有乡镇、村社,多的上千亩,少的几十上百亩,很难形成优势产业带、产业片,规模效应难以产生。

2.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肥水不流外人田,什么都想自给自足,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比较优势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未打下深深的烙印。现有规划的制定没有充分把握准绵阳市的资源优势和潜在优势,缺乏对国内外市场前景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论证,往往被动地适应现实,过分依赖现实,缺乏前瞻性和战略高度。使目前产业化经营活动多以县域、乡镇范围为主,难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跨区域的规模经济,难有1-2个优势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1.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名牌产品迅速发展。农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名牌的创造速度及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龙头企业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能引导和带动一批农户,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搞好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产学研联合,运用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培育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2.注重品牌整合传播。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销售观念已经落伍,优质的产品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才能扩大知名度,树立名牌地位。一个农产品品牌的创建,首先要考虑产品有一个新颖独特的名称,容易记忆的标识;然后采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进行整合宣传。企业要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宣传名牌产品。农产品的宣传应当采用多种方式,除传统的媒体外,也应利用网络做宣传。

3.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依托网络营销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可以使农业生产者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营销信息,以便制定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计划。

4.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包括资金、技术、信息、贮藏、保鲜、加工、运销等系列化服务,特别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5.要更新观念,增强品牌意识。这是农业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名牌就无从谈起。消费者的行为正在由过去的无品牌偏好向名牌消费转移。农产品的生产者应认清形势,加强品牌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赵建朱弋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品牌战略.商业研究[J].2001(5)

[2]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讨. 品牌与营销[J].2005(6)

[3]蒋筱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 2006(3)

[4]查金祥黎东升: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系统架构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J].2006(3)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3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 品牌战略

一、农业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战略的互动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域内,基于该地的地区特色(包括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聚集于某一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活动,由龙头企业和大量联系密切的乡镇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组成的系统群体。农业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如法国的香槟葡萄酒农业集群、荷兰郁金香农业集群、我国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

提出产业集群“钻石理论”的迈克尔・波特认为区域品牌对与提升区域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认为其与基础设施、专业化市场、信息等一样,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共有的一种准公共物品。国内学者指出区域品牌实际上是一种产业集群的形象品牌,是集群企业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可以看出,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内,某一传统行业或优势产业凭借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为该行业或产业企业所共同拥有和使用的统一品牌,此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良好的市场形象。不同于企业品牌的发展路径,区域品牌通常的构成要素表现为“区域名称+特定产业名称”,以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为典型方式。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往往依托一定农业区域内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在该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内,由大量农业生产企业共同使用,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一,资源共享性。农业产业集群内的农业生产企业共同拥有和使用该品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该区域品牌为区域企业所共同创制及维护;其二,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特色农产品是该区域的优势产业,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其三,创建主体多样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创建者可能是个别农业龙头企业,也可能是农业企业联盟或者农业行业协会,甚至有可能是农业区域的地方政府。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引入区域品牌战略具有现实意义,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载体,区域品牌反过来促进产业汲取和区域经济发展。无数国外和国内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农业产业集群下区域品牌保护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博弈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单位是农业生产个体企业和农户,区域品牌中的保护战略也应该建立在这些农业生产个体的行为基础之上。但目前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农业企业个体对待区域品牌的心态存在着复杂的多重性:我国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和进行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的个体商户,农业企业较少,尤其是大型的农业企业。但近年来也不乏像“中粮、鲁花、龙大”等等这样的大中型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其品牌拥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忠实的客户群,品牌信誉度高且影响力不断扩大。这类大型企业面对区域品牌的心态较为谨慎而复杂:一方面,对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乐见其成并享受利益,希冀自我产品在区域品牌的辐射范围内享受其所带来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品牌的品牌战略的实施及市场份额的延伸考虑,又深恐区域品牌的发展及壮大会削弱自有品牌。因此对于所处农业区域内的区域品牌战略的态度总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模糊状态。相比较而言,中小农户、个体商户对于区域品牌的态度就明朗而积极:他们非常乐于在商业行为中使用区域品牌以达到最佳的商业效果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但这类农业商业个体的行为较为分散和自发,在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维护宣传方面缺乏热情与动力,更希望坐享其成;在区域品牌的使用方式上较为随意,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不规范甚至有损区域品牌的行为屡屡发生,无法长期有效的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因此,在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制订和形成一个着眼于长期发展、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集群内部成员的积极性、最适合本集群的区域品牌战略就尤为关键。此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区域品牌的贬值甚至衰落。

三、产业集群下区域品牌战略的发展和保护现有模式

分析国内外农业产业区域品牌的成长机理及发展轨迹,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模式。第一,政府主导型。以日本为典型,后后为欧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大力推广和重点实验。日本在二战后为提升农业水平和规模化生产,颁布和实施了《农业基本法》,于1979年在大分县首次倡导发起“一村一品”运动,即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以地方区域和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每一个行政区域(县、乡、村)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较具特色的能够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独占鳌头的王牌农产品。政府则为“一村一品”的实施提供服务,包括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制订区域品牌发展规划战略、完善政府相关服务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政府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监控体系等。通过持续而有效的长期努力,日本目前已形成了众多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如兵库县的神户牛排(Kobe Beef)、松阪县的松阪牛肉(Matsuzaka Beef)、鹿儿岛县的鹿儿岛黑猪(Kagoshima Black Pork)、京都南部地区的宇治茶(Uji Tea)等等。我国有些地方政府也借鉴了这种模式如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推广和维护的新疆库尔勒香梨。采用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可最大程度的发挥政府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设及公关宣传的优势。对一些尚未形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集群而言较为理想。但此种模式需要政府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配套法规、信息传递、评估监控体系等一系列服务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完善,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第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在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在生产、营销、研发、推广、宣传方面起着“带头大哥”的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其开展横向合作,共同构成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通常会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一个核心企业,与集群外经济主体发生经济关系。在信息不对称时,购买者对于产品的选择总是倾向于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和较大生产规模的大企业,因此龙头企业对于区域品牌的受益程度也会大大高于其他中小型企业,对于区域品牌的使用与宣传维护也具有更大的积极性。这样会逐渐改变产业集群内部市场结构的变化,由近似完全竞争市场转向一个或几个寡头垄断的市场,区域品牌成为寡头专用和垄断的企业品牌。此类模式下集群通常缺乏对中小企业的耐心,在配套设施及服务方面较为侧重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未必会对区域品牌的经营和宣传投入过多的热情和精力,而只搭便车或享受集聚经济效益,“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里普遍存在。此种模式在工业产业集群中表现非常突出,如我国青岛地区的家电产业集群。在农业产业集群中也有体现。该模式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龙头企业自有品牌“一枝独大“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众多中小企业品牌协同发展问题,使得龙头企业自我品牌与产业集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三,行业协会推动型。农业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作为培育区域品牌的自发主体,在制定产品的行业技术标准、品牌发展的总体规划方面发挥积极带头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各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纽带和协商机制。该模式较为适用于产业集群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或高级阶段,集群内部成员发展稳定且行为成熟,集群内部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品牌的情况。集群成员经过前期生产和经营,已经切身享受到了区域品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产品溢价及市场扩大等,对于区域品牌的重视及维护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愿意主动宣传或配合相关部门的有关区域品牌的保护措施及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这种模式下的角色应较为低调,集群发展前期对区域品牌的宣传和推动达到效果后,较为现实和长远的问题是如何制定实施与集群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品牌战略,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对于整个产业集群甚至整个农业行业产生长期而有益的正面效应。由行业协会作为主体,结合本行业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集群区域品牌的发展保护计划,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降低品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为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综合考量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集群成立发展之初,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调较为初级;企业品牌较为分散,此时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品牌战略最为有效。而在产业集群逐步成长为成熟经济体,集群成员也已完成各自的品牌树立和推广之后,区域品牌与企业个体品牌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分工与合作,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互带动、整体发展就成为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选择中最关键的问题。

四、农产品区域品牌战略保护体系的完善对策

区域品牌的培养模式和发展路径有不同模式,各自优劣和适用类型也各自有别。但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都可以从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1、品区域品牌保护体系的内部环境治理

(1)集群企业为主逐步建立起区域品牌体系。首先,企业应集聚资源,意识到品牌化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将自身品牌发展与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发展合为一体,以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切入点,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和品牌知名度,构建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平台。在企业自我发展中,要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围绕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坚持专业化生产,扩大产品影响力,提高产品品牌信誉度。其次,企业品牌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逐步建立和稳定后,可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区域品牌。一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不断加深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他中小生产经营主体会围绕龙头企业、龙头产品聚合生产资源,区域整体知名度会因其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产品质量、优质服务而获得提升,使得该区域成为一种品牌化的象征,完成企业品牌向区域品牌的进化。另一方面,由于龙头企业的企业品牌效益格外突出,也会激励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争相效仿,采取各种企业品牌创建和保护措施,使得在整个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一种“人人争创自主品牌,人人维护区域品牌”的良好风气,形成龙头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2)规划和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有纵向和横向发展两种方式:纵向是对初级农产品的再加工及衍生产品,如原生大枣为初级农产品,将其加工为枣片、枣糕、枣汁、枣茶、枣酒等诸如此类的衍生加工品,不仅其生物价值附着于原始农产品,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同样可以由原始农产品折射和放大。横向发展则是将农产品与当地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与区域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一个生产经营主体完全覆盖所有的产业链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农业集群中的企业分工协作,对产业链进行切分,将种植、加工、渠道等环节分割开来,集群内的各个企业细分生产细分市场,选择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强项产品进行分工生产,并将区域品牌覆盖于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各个系统环节,进一步增强区域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加强内部协调组织。行业协会对于集群区域品牌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建立行业协会是集群区域品牌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作为非营利性社团法人,其以会员制方式将分散生产的企业、农户集合起来,形成区域品牌创建合力。其可作为区域品牌的申请者和拥有者,也同时作为区域品牌的维护者,组织集群企业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开展行业自律,规范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区域品牌的发展也必须规范和完善农业行业协会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能及权限分工,在行业协会内部建立监督机制,由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在集群区域品牌的运转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行业协会真正作为企业的代表,服务于集群企业和区域品牌。

2、农业品区域品牌保护体系的外部环境治理

(1)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品牌战略建设前期的引导和扶持功能。政府应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大力支持甚至主导本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首先应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区域品牌战略目标(包括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操作性目标)。其次,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从交通、通信、法律法规、产权保护、财政金融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支持和促进本区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力争将科研成果最大程度和最短速度内转化为产品和市场效益;针对本农业集群的特点,提倡和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品牌带动区域品牌,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影响和声誉;建立区域农业技术开发平台,对创新性农业技术给予推广,保证区域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敦促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科技创新。同时要重视营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人文环境。政府应全面考虑农产品和当地的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长远规划,结合所有有利因素,开展区域内企业文化建设、环境改造,为区域品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4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5篇

[关键词]农业品牌战略;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83-02

1 福建省农业品牌建设与发展现状

1.1 知名农业品牌不断增加

截至2011年,福建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产品有10个,“地理标志”26个;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有9个。2012年,福建省国内注册商标总量达20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总数达5万件以上。2013年,在农业部评选的百个“中国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活动中,福建省共获得9个农产品优质公用品牌,是全国获此殊荣产品数量最多的省份。这些品牌分布广泛,涵盖了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

1.2 农业品牌创建意识日益增强

目前,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福建省将农业品牌当作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努力实现农业品牌的经营,从多层次提高农业价值。福建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等注册商标也大幅度的增加,品牌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福建省加大了对品牌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给予连续三年共评选认定的品牌农业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全省农业企业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1.3 品牌农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近年来,福建省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产品。这不但增加了农产品品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有了品牌的附加值,农产品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品牌农业直接带动了全省40%左右的农民发展生产,吸纳了152万名农村劳动就业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2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程度低

福建省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加之受全省地理环境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具有盲目性。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制定农产品标准和品牌化还处于自发阶段和分散状态,针对性较薄弱。加之,制定的标准中对于农业生产后的标准和系列标准的规范较少,标准与市场、物流流通结合不紧密。此外,大多数农产品难以保证生产的标准化,实施品牌战略较为困难,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关键技术环节,如检测、生产、包装、冷藏等方面标准化建设也较为落后。产品有名无牌,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

2.2 农业品牌杂、小、弱,规模效益不明显

福建省是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各地县都有一些特色和优势。对于这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各企业多自立门户打出品牌。因此,目前农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但大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出现了品牌多、杂、小、弱的商品。知名品牌不多,有的产品在省内外虽然享有一定的声誉,但规模不够,市场优势不足,不少只是“珍品”、“贡品”、“礼品”,并未形成拳头产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不明显。

不仅如此,全省很多农产品只有商品名称,没有品牌商标,农产品品牌发展滞后,只要存在品牌数量少、影响范围有限、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并且,在农产品品牌战略中会出现信息部对称问题,其根源是有农产品品牌固有的特性形成的。

2.3 创建农业品牌资金短缺

尽管,福建省十分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然而,与发达的农业大省相比,政府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总量仍显不足。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科研投入的资金平均占销售收入5%以上,而福建省多数生产企业投入不足千分之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成本高,收益低;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小,资金积累慢,难以进行生产创新和新技术开发,不利于实现品牌战略管理;三是生产商的规模小,很难独立建立各自的市场营销渠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不足。品牌宣传、品牌包装、品牌推介等方面在省级以上媒体很少露脸,知名度和美誉度欠佳。

3 福建省农业品牌战略实施的路径选择

3.1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现代农业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营,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要克服小农意识,增强农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可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好品牌。

3.2 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现代农业品牌

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较注重农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农产品的销售,较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不是质量,现代农业品牌营销的意识较淡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渐渐开始改变一些旧的观念,慢慢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品牌和市场的需求。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没有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农产品要想取得满意的经营效果,就应该树立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品牌营销观念。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取得较高的市场附加值,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名牌效应。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

品牌化和标准化经营是将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就应当围绕市场的走势和需要来确定农产品的发展。强化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的建设,而且要在生产、收购、加工环节上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依靠着农产品质量和特点开发特色产品,将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量,从而达到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与利益相结合。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全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创建农产品品牌形象无疑是全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当务之急。

3.4 完善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扶持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品牌发展

由于农产品属于典型传统产业,政府要采取扶持性政策,支持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可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一是成立专业农业生产协会,农户自愿参加。农业生产协会作为市场法人主体,制定市场竞争战略。农户必须履行农协的职责,同时享有农协提供的服务,如农产品的品牌支持、营销网络的支持、产品商品化加工的服务等。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的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政府应为农业的贸易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控制税费征收率。三是扶持名牌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加强农产品的精加工,强化产品质量,改进农产品包装,树立企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品牌农业的发展是形成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推进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转变的有力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福建省应该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品牌农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着力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区域品牌、省级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的品牌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少平,赖正锋,吴水金,等.海西现代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346-347.

[2]罗维禄,刘宁青.海西实施农产品品牌现状与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291-292.

[3]朱鑫榕.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发展对策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5):31-33.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6篇

关键词:红旗坡;品牌战略;优劣势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红旗坡具有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红旗坡农场是一个大中型国有农业企业,主要从事林果业,下辖18个单位,规划面积1.67万公顷,其中,2010年果园面积达1.24万公顷,年产优质水果30余万吨。从20世纪80年代,红旗坡农场开始大面积发展林果业,目前已形成了香梨、葡萄等品种齐全、以红富士苹果为重点,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良好格局,并建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林果基地。在新疆,红旗坡处于林果产品品牌建设的前列,培育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和“红旗坡”这个区域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红旗坡农场在实施品牌战略时,使用区域品牌的某些经济主体出现了不良的经济行为,损害了区域品牌的形象,使红旗坡农场实施品牌战略受阻。分析红旗坡农场林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优劣势,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对红旗坡农场未来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给其他地区、产品带来借鉴价值。

一、红旗坡农场林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具有实施品牌战略优越的自然资源

一是红旗坡农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农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多年平均气温为10.7℃,全年≥10℃的积温为3572.9℃,年日照时数为2855h,日照百分率65%,全年平均无霜期为207d,多年平均降水量70mm,非常适宜果树生长,是栽培果树发展林果业的理想之地。

二是水资源相对丰富。柯克亚河水是红旗坡农场唯一的地表水源,属山溪性河流,河道径流主要由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及降雨构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030万m,此外红旗坡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具有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三是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并且基地周围的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无工业污染,满足绿色有机食品的种植要求。1993年红旗坡农场被列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1年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资格证书”。这些条件是建设红旗坡林果产品品牌的基础。

(二)强化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环节——林果基地建设

林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基地建设,并且基地建设也是连接市场与生产的纽带。目前,红旗坡农场按照“依托主导产业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区域特色建基地”的思路,发展林果基地、专业村和典型大户。红旗坡农场是阿克苏地区规模较大的果品生产及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1993年被列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7年5月成为北京08奥运会推荐果品生产基地。2007年春,农场在原种植粮食的大田地,引进优良品种,高标准建园1400公顷,截至2010年底,果园种植总面积已达1.24万公顷。

(三)拥有实施品牌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

品牌创建的主体和林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都是龙头企业。红旗坡农场是大中型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了“红旗坡”牌“冰糖心”苹果,积极吸纳国内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民营经济参与“红旗坡”品牌的经营,成功带动果农4142户,2010年给果农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6900万元。

近几年农场采用多种方式率先在阿克苏地区建立了多个气调、保鲜贮藏库,截至2011年8月,在全场范围内已建立30多个气调、保鲜库,总库容已达20万多吨,其中,一分场的气调库是阿克苏地区第一家最先启用气调保鲜的冷库,而三分场冷库是到目前为止农场范围内库容最大的冷库,库容量已超过5000吨。同时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职工在各分场自筹自建小型冷库11000吨,将长期水果储存(主要指苹果与香梨)与短期水果储存(香梨、葡萄、樱桃、哈密瓜)、临时性水果存放(果品预冷)相结合,成功提高了冷库三倍的利用率。在自治区钱智主席的大力支持下,农场启用了从意大利进口的苹果分选线系统,对苹果进行了电脑机械化分级,实现苹果加工出口的一条龙作业。

通过对保鲜储藏技术及引进自动化流水线技术,完成果品分选和处理,延长了林果产品的保鲜期和保质期,提升了林果产品的品质。经过分级分选加工后的苹果每公斤比原有的苹果平均每公斤增值0.5元,为农场果农增加收入达4250万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具有科技支撑

品牌之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红旗坡农场通过培训的方式大力普及林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并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提升林果产业生产水平,提高林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一是抓良种培育,成立了科技研发中心。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这是创建品牌的根本。农场根据自治区制定的标准,对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监督。例如,阿克苏“冰糖心”苹果每年采摘期严格控制在10月25日之后,出口的苹果进行了电脑机械化分级。三是创建科技示范园。对果品从育苗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控,给经营者和果农的生产销售活动提供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林果科技推广发展后劲。四是抓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活动。全场有从事林果生产人员3200人,其中,林果专业技术人员120人,林果经营管理人员120人,通过对基层干部、林果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做到每户果农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能掌握较新的林果种植实用技术。

(五)具有施品牌战略的自主品牌

红旗坡农场1999年注册的“红洁蜜”牌红富士苹果、香梨等系列果品,2001年注册的“红旗坡”牌苹果是新疆驰名商标和消费者最受欢迎的产品。

(六)具有实施品牌战略的畅通的分销渠道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7篇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玉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特征和作用[J].企业导报,2010(2):107-108.

[3]朱玉林,康文星.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需求与供给分析[J].求索,2006(7):35-37.

[4]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144.

[5]胡正明,蒋婷.区域品牌的本质属性探析[J].农村经济,2010(5):89-92.

[6]吴传清,周勇,刘宏伟.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封校规避方略[J].商业时代,2010(4):105-107.

[7]张晓凤,金起文,杜杨,等.绿色农产品的“柠檬效应”及其营销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15918-15919.

[8]别莲蒂.企业品牌伞策略:影响企业名称背书效果之因素探讨[R].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2000-2001.

[9]朱辉煌,卢泰宏,吴水龙.企业品牌策略新命题:企业-区域-产业品牌伞[J].现代管理科学,2009(3):56-58.

[10]别莲蒂,郑秀伦.影响企业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因素[J].中山管理评论,2004,12(2):269-305.

[11]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11(6):168-173.

[12]曹艳爱.论农产品区域品牌伞策略背书效果的影响因素[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46-50.

[13]李洋,肖旭.子品牌策略浅探[J].商业研究,2011(3):72-73.

[14]曹艳爱.农产品区域产业品牌伞策略中“伞品牌”的作用机制——一个概念模型[J].焦作力学学报,2010(4):39-43.

[15]刘丽,周静.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52-53.

[16]周云锦.品牌伞的形成路径及研究主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1(5):73-77.

[17]熊爱平.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中的磁场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8(8):176-177.

[18]林东升,黄合水.区域产业品牌化战略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134-140.

[19]张挺,苏勇,张焕勇,等.论区域品牌的营销[J].管理现代化,2005(6):35-37.

[20]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海龙,唐小飞,邓琪.特色农产品企业品牌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3):205-210.

[2]喻文,武宜启.让品牌继续壮大:符离集着力打造烧鸡产业侧记[J].中国食品,2012,10(5):57.

[3]余明阳.“整合营销传播”挑战中国广告业[J].中国广告,2003(7):16-17.

[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6]让·诺尔·卡菲勒.战略性品牌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杰弗里·兰德尔.品牌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品牌论文参考文献:

[1]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3):34-36.

[2]蒋廉雄,朱辉煌,卢泰宏.区域竞争的新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5(11):107-116.

[3]张静.贵州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1):53-54.

[4]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EB/OL].[2016-05-09].http://sipo.gov.cn/zcfg/gjty/201509/t20150902_1169651.html.

[5]罗希特·巴尔加瓦.匿名的香蕉为什么不热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陆娟.品牌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启示[J].财贸研究,2003(5):114-116.

[7]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推广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28):213-214.

[8]尹盛焕.中国消费者对韩国产品选择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9]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4-9.

农产品品牌战略第8篇

[关键词]政府:政府推动:农村区域名牌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14-05

美国人为“可口可乐”而骄傲,日本人曾为“丰田”而自豪,德国人曾以“奔驰”而称雄。企业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创出名牌、保住名牌,就等于拥有了市场。由此不难看出,品牌尤其是名牌对企业何等重要。从更高层次上看,一个国家名牌的有无和多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世界性名牌。同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必须要强化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然而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程,需要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而政府推动在农村区域名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灵活高效的政府相关机制非常必要,它是农村区域名牌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的涵义

名牌,狭义而言,即市场上知名度高、信誉好的著名或驰名商标;广义上说,是名牌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统一体。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就是指在农村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范围内,以创名牌为价值目标,企业创新为动力源泉,地方政府作宏观指导,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通过市场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进行战略谋划的一项动态系统工程。其内容是利用地方政府能够动用的各种手段。支持和鼓励当地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并通过和利用名牌来整合区域经济,以提高农村区域经济的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在这里只充当“裁判员”而不能是“运动员”;只应该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应该进,行过多的行政干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对拉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名牌在所有产品的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销售额占一半左右。名牌在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企业实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其他品牌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竞争力。因此,由于名牌的存在,在规范的市场区域其所获得的收益率要远远大于其他品牌。

从经济竞争力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而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崛起过程,就是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是否有名牌及名牌的多少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区域名牌对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会产生一系列的“名牌效应”:(1)辐射效应。可通过输出管理、输出技术等方式,或以资本为纽带,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共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2)“马太效应”。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的进入,形成强强联合。(3)集合效应。即通过形成名牌的地区的集合和行业的集合,造就和培育更多的强势企业和优质产品。(4)带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载体效应。提高本区域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改善内引外联的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总体发展。

实施农村区域名牌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名牌带动农村区域内数个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真正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农村区域名牌发展中政府推动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在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弹性地带”,就使得中观层次――地方政府的“中介”作用,显得相当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它已经成了名牌战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关键部位。实施农村区域名牌战略,地方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萨缪尔森曾说:市场是没有心脏和头脑的,它固有的缺陷需要政府这双“手”去弥补。企业虽然是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但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只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一)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政府作用来有效地促进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

地方的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价格信号还不能灵敏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经济秩序仍然比较混乱无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难以对农村区域名牌战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竞争中虽已注意改变生产导向或产品导向观念,转而以市场为导向研制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但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企业往往更多地注意研究市场出现的新需求和自己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侧重选择当前利润丰厚的市场,而对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及其开发产品的进展程度,对市场前景和发展变化了解不多,研究不深,出现了多个企业上同一项目、生产同种产品的重复建设情况。同时,由于一个产品常常刚投放市场不久便面临激烈竞争,企业无暇顾及其性能的深度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造成资源浪费,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培育名牌企业和产品就更无从谈起。地方政府拥有行政权力和税收权力,而且在信息获取方面要优于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逐步完善市场体系,构建信息平台,为农村区域名牌创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企业自身基础薄弱,政府有必要给予支持

名牌企业和产品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知识积累、培育与更新,并借助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能力。而地方绝大多数企业基本处于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状态,缺乏创造名牌企业的物质基础。而且名牌的产生与发展也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其间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波折,不是经过一朝一夕的拼搏就能创出,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不懈努力才能收到成效。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税收支持等手段来帮助企业不断壮大,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三)国际竞争激烈,政府应对地方名牌予以扶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许多国外企业和产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市场格局被重新分割,社会供求特征由产品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产品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面对这种情况,

一些原先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招架”,一些市场占有份额在同行业中一直位居前列、受到消费者青睐的传统名优产品销售艰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则呈萎缩之势。地方名牌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更是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而单靠市场机制的力量将难以摆脱国际品牌竞争中的不利局面,名牌战略的实施将受到严重制约,从而影响中国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法制不健全,需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地方名牌

名牌一经确立,其品牌即成为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因此,名牌产品往往容易被仿制甚至假冒。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就民族经济、名牌产品的保护性政策而言,存在着欠配套、欠完善、欠到位的问题,结果使真正名牌企业和产品受到严重损害,假冒名牌坐收渔利,一些名牌产品市场萎缩、经济效益下降,甚至生存受到影响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名牌声誉、打击假冒的责任,从而为名牌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政府在推动农村区域名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举措

(一)树立名牌意识

1.政府自身要树立起名牌意识。(1)政府要认识到名牌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实施区域名牌战略的含义,认识其在名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地位和作用。(2)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整体的经济环境及发展需求,将名牌建设及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并建立起地方名牌战略实施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起名牌创立和发展的推动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引导企业树立名牌意识。政府不仅要从自身树立起名牌意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企业也树立起名牌意识。企业既是名牌战略实施的载体也是名牌战略实施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推动企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地方政府要组织企业进行学习,增强创造名牌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将名牌意识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宗旨和发展战略之中,把名牌视为企业、产业、行业的生命。同时,要引导企业改变重产值、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外观、轻内涵的思维模式,树立起市场竞争新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从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转变,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和开拓市场的战略机制,从而促使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名牌发展战略。

3.树立社会名牌意识。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创造名牌企业区域性的文化,使创建名牌的地方“小气候”扩展为全国性的“大气候”。名牌企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这种氛围的形成凝聚着企业领导人多年的心血,它以其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技术领先、员工的良好精神风貌,可以在一个地区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积极培育地方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交易活动,或者举办影响大的展销会,变“单个企业游击作战”为“政府组织集团军作战”,壮大声势,形成“气候”,进一步扩大农村区域名牌的知名度,树立地方产品的整体形象和群体优势,增强名牌意识。

(二)为企业建立名牌经营机制提供帮助

结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样,结构问题也制约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造成许多“小而全”、“大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造成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开工不足,许多产品技术水平低、规模小、物耗大,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功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区域名牌战略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其可通过名牌企业的扩散、兼并,使低效的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方便。(1)应积极排除行业、部门、所有制和地区之间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围墙”,完善要素市场,鼓励市场化的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和产品聚集,迅速形成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集科、工、贸、金(融)于一体的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地方政府在调整过程中还应规范自身行为,不搞“拉郎配”,强行联合,要遵循经济规律,避免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2)注重发展名牌无形资产的辐射效应,通过名牌盘活呆滞存量资产,激活潜在的经济活力,将无形资产的运作与有形资产的运作相结合,将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尽最大力量发挥名牌的带动作用,使农村区域经济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规划

地方政府应将区域名牌战略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强化对实施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名牌的发育和成长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在制定名牌发展规划时,首先,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布局,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地发展。其次,要从区域资源优势、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动态的市场竞争中,确定发展的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突出重点,发展名牌。确定的重点行业,要与其他部门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重点产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收、高效益、低物耗。最后,规划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具有连续性、协调性和超前性。地方政府要制定分年度实施的创名牌实施计划,努力实现宏观指导性与实际操作功效的有效统一。

(四)建立健全名牌发展的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维护和完善名牌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是农村区域名牌在市场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基础条件。

1.健全市场体系,提供名牌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走向市场,需要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在实施农村区域名牌战略过程中,政府应着力于市场体系的建设。在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要重点发展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地方政府要善于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供求状况、生产成本、价格和工资水平以及各种税赋额度等化为相关的经济参数,提供的市场信号,用以引导企业行为。同时,还要根据国家法律和市场规律,制定出各类市场运行的规范,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地方政府在保护名牌、打击假冒伪劣的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要对各种名牌的认定严格把关,坚决制止向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等现象,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建立法制文化,加强公民、企业的法律意识。(2)要彻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充分运用现有的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净化市场环境。(3)要与工商、行政、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公安和监察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坚决打击假冒名牌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制止和查处虚假广告、

虚假宣传。

2.构筑信息平台,增强名牌竞争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谁就能在商战中克敌制胜。因此,建设以高速信息通讯网络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发挥地方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是实施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的关键环节。国际经验表明,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形成的经济信息传递和市场反应的时滞性与不确定性,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改善市场的信息结构、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校正市场协调失灵的政府管理,可以削弱市场经济的波动频幅。同时,政府给企业提供与其生产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可以使单个企业的生产更接近社会需求,从而使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运行趋于高效、和谐,进而与政府引导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向相吻合。

(五)制定并实施发展名牌战略的优惠政策

农村政府要针对企业现状,制定各种鼓励创造名牌和发展名牌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对企业予以长期支持。

1.制定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实施区域名牌战略。一方面,农村区域名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不能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悖,必须选择适合当地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产品和产业。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结合本地实际,为本地实施区域名牌战略提供帮助。

2.利用外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应在保护农村区域名牌的前提下利用外资。政府利用外资应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应注重投资行业、投资产业、投资效益、投资回报率等指标,避免短期行为。要积极鼓励名牌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生产,利用外商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嫁接、改造和提高其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与附加值。在与外商合资的同时,要保护区域名牌,实行价值评估并作为股本人股。在利用外资中,为避免地方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要统一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

3.实施稀缺资源倾斜的政策。一定的时期总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是稀缺的,最常见的是电力、水资源、土地、人才、资金等。地方政府要制定并实施稀缺资源倾斜政策,向农村区域名牌及时、大量地“输血”。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来讲,资源会自动流向回报率高的企业中,名牌企业一般来讲总会争取到更多的稀缺资源,但名牌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长远效益和眼前效益的问题,在名牌成长的初期阶段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稀缺资源是不会自动流去的,地方政府应采用各种办法扶持名牌企业,优先供应水电,优先贷款,降低土地等多种税费,制定各种人才管理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流向名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