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3 02:21:37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1篇

1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1.1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

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

1.2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1.3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

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

1.4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

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2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2.1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GreenLable)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绿色标志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十分迅速。各国只有提出申请,经批准得到“绿色环境标志”,其产品才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因而绿色标志又有“绿色通行证”之称。这便于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进行严格的控制。据统计,仅环境标志制度一项,每年就影响了我国约40多亿美元的产品出口。

2.2绿色技术标准

某些进口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对一些产品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就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依据。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2.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这些标准应该说对人体和环境是有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出口国的出口贸易。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重要工具。据中国国际绿化学高级研讨会的预计,我国出口产品受限制商品值今后2年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2.4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一般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德国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欧盟1991年制定的《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等,同时,还采取了税收优惠等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却为进口国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

2.5绿色补贴

依照污染者负担原则(又称PPP原则,Polluter-pays-principle)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应使环境不经济性内化,由污染者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将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费用计算在其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但是,由于受发展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的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出口。

目前,不少国家的环保措施已经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使农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削弱,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出口产品不断遭遇绿色壁垒而被发达国家阻止进口,并成为21世纪初我国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因此,积极应对绿色壁垒,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严峻考验。

3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3.1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并且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削弱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绿色壁垒,而且绿色技术壁垒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阻力也相应增大。例如:日本将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

3.2遭遇“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实施技术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现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不仅使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禽产品难以出口欧盟国家,而且使蜂蜜等与动物有关的产品也无法出口欧盟,中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3.3对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

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技术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技术壁垒。2001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

4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4.1搜集信息,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并构筑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由于我国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单个农户是无力去应对绿色壁垒的,这就需要采取“政府+企业”的措施,即政府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政府通过实行补贴政策,在信息收集、预警机制、检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农业外贸企业则积极收集国际市场的“绿色”信息,加强对国际市场以及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研究,并将最新的信息随时传达给农业生产者,以便其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利用世贸组织TBT协议中的通报咨询制度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保障自身的权益,并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壁垒措施。例如,2001年5月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实施强制性标示制度,2002年1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管理办法》。商检、海关也可以以此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既保障了国人的健康,加强了环境保护,又可以对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对抗,增加了中国在TBT谈判中的筹码。

4.2国家应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加入WTO以来,中国标准化建设进步巨大,1000多项旧标准被废止,900多项得到修改。目前,中国的各项标准已达到世界标准总数的43.7%,但就日本90%以上,美、英、德80%以上的国际标准化率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应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规格标准体系和新的安全标准,例如加大ISO9000和ISO14000认证制度及HACCP管理体系的引入力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申请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志,这样就可以使企业和农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参照系数,使他们能够按照国际标准办事,从传统的“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从而突破国外TBT的限制,打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4.3应加大力度鼓励和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我国应实行绿色农业倾斜政策,采取并加大属于“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投入。除了要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和优惠外,还要通过一部分财政直接拨款和优惠性贷款,调控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其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包装、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生产者也应积极转变观念,增强绿色意识,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环保和生态技术,开发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4.4从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适时采取“走出去”战略

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国外创建公司、建立生产基地;通过技术贸易、合资合作和跨国经营等多种方式,绕开绿色壁垒,扩大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应正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加工比重低、多数加工企业设备老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现实,尽快对现有的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运等先进配套设施。并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吸引国外公司到我国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减少遭受TBT的风险。例如,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克市(以下简称布市)与黑河市隔江相望,俄罗斯农产品供应短缺,需求量大,两市农产品差价平均在4~5倍。由于种种贸易壁垒的限制,使黑河的鸡蛋、蔬菜、肉类、水果不能出口布市,1997年,黑河边境贸易公司与布市的齐格里国营农场进行中俄农业合作,中方按当地市场需求和技术标准,派人到俄罗斯种植蔬菜,当地销售。通过中俄农业合作,成功绕过贸易壁垒,有效地打入了俄罗斯市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伴随着种种障碍。因此,应正视困难,大力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标准,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统一认识,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上新的台阶,真正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3篇

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因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而被视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为此两者的相关研究成为众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在研究中往往被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所掩盖,对此研究的文献很少。

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认为,一国的信贷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BaFIRhan和Kletzer(1987)运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2×2×2模型,分析了国际信贷市场不完善对国际贸易流向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Kiminori Matsuyama(2005)进一步细化了模型中的制度变量,研究内容扩展到国内信贷制度不完善对国内企业融资造成的影响等方面。Beck(2002)、Becker和Greenberg(2003、2005)、Hur,Raj和Riyanto(2004)、Abdul Qayyum(2007)、Quy-Toan Do(2006)、Manova(2008)分别从企业、国家和行业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结论。

在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上Yongfu Huang(2005)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两者关系,实证表明商品市场的高外贸开放度下有利于金融的稳步发展。Quy-Toan Do(2006)采用1970-1999年96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数据和贸易数据,并借鉴Frankel and Romer的方法,研究得出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的贸易格局有很大的依赖,与前人所认为的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一种比较优势这一理论相补充,完善了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Nils Herger和Roland Hodler(2008)在论文中综合考虑了文化、金融机构及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一国的贸易开放度对本国的金融发展有极大的刺激作用。

国内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学者不多,白当伟(2004)开启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的大门,验证两者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之后学者主要侧重于实证研究方面。孙兆斌(2004)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原因,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是金融发展的原因。沈能(2006)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徐建军(2008),其在总量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区域分析,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口、出口的长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西部。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围绕国家层面的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分析,缺乏更小范围的基于农村信贷规模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很大一部分也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所替代,未能很好的反应两者之间联系。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尤为重要,农村金融、农产品对外贸易长期以来是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分,理所当然地要为农村经济发挥作用,但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同样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用实证检验就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具体作用机制展开分析。

二、农村信贷发展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理论关系

农村金融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属于不同的部门,但其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融合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者是一种既可以相互促进又可以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以适应中小企业需求,拉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一)农村信贷发展对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

首先,农村金融发展作为一个推动因素通过提高储蓄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Norman(1980)、Bhagwati, Panagariya,and Srinvasan(1998)、Levine(1997)指出金融发展理论具有动员储蓄、配备资源、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等五个功能,这些功能进一步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便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乡镇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主体,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农村信贷,为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扩大农村资金供应规模,能够为农产品对外贸易企业提供充足的资源,影响企业的R&D,为企业增强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其次,Svaleryd and Vlachos(2005)、Manova(2008)等将农村信贷规模视为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禀赋因素。根据H-O-S理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贫乏要素的商品。由于农村信贷属于资本生产要素,有利于高层次结构的商品出口,提高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改善了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形势,有效的抵御贸易壁垒。

(二)农产品对外贸易对农村信贷的影响

同样贸易对信贷业发展亦存在积极推动作用。金融部门必须服务于实体部门,实体部门的发展状况自然影响金融自由化的成效。对外贸易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资金运用、业务品种、服务手段、工作效率、利率和汇率的风险管理及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村资金的使用率,控制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同时迫使农村金融改善金融工具,不单单只有存款和贷款来满足农产品对外贸易需求。总之,所有这些需求,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都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产品对外贸易增长,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剧明显,只有正确的处理和协调好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动力。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旨在反映中国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为此选用的指标包括农村信贷规模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对于农村信贷规模水平的衡量,从理论上来讲,应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但现实中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例如民间信贷、私人钱庄等无法有效的统计,故主要考虑农村正规金融中的农村信贷。借鉴温涛(2005)中的指标,利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作为衡量农村信贷水平的指标,用FIR表示,定义为(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村总产出。在国际贸易方面利用贸易依存度来反映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产销平衡的程度(李应中,2003)。具体计算公式为: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量或进出口额/农产品产量或产值,相应的农产品出口依存度用EXD来表示,进口依存度用IMD表示。

选取1978-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数据集,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是考虑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力量才逐步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了调节作用。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到2008年年历)、《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海关统计年鉴》(1985年到2008年)。由于统计原因,我们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分别记为LFIR、LEXD、LIMD。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清楚的观察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运用Eviews5.1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变量平稳性检验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产生,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根据基本时序图考虑变量是否包含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DF统计量判断是否平稳,若值小于临界值则该变量平稳。各变量的单位根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水平5%时,原序列LEXD、LIMD、LFIR都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滞后,所有差分序列的t统计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在95%的置信区间下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同阶时间序列向量是非平稳的,而他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这两个向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于上述变量都是同阶单整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检验之前首先依据AIC或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后滞后期,结果见表2。

注:(1)其中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2)表中5%临界值为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检验的滞后期LFIR、LEXD为2期,LFIR、LIMD为4期。

由表2所给出的统计量和相伴概率明确表明在样本期间内,LEXD、LFIR和LIMD、LFIR这两组变量都存在协整关系,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分别为(其中括号中数字为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

方程:LEXD=1.270831 LFIR+ 0.617190

(0.15770)

Adj. R-squared= 0.779938

LIMD=3.861109 LFIR+1.549714

(1.04575)(1.41812)

Adj. R-squared= 0.755499

从方程的系数中可以发现农产品进出口和农村信贷规模存在着正向作用关系,且农村信贷对农产品进口的作用大于出口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农村信贷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在此,为了证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提供了一种检验这种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的方法。Granger(1969)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平稳性检验的滞后期来选择本检验的滞后期,根据输出结果的F统计量或P值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概率。

注:p值表示检验概率值,若P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信贷发展不是农产品进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农产品进出口亦不是农村信贷发展的先导因素。这说明了农村信贷的发展不能有效的促进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农产品对外贸易亦不能有效的带动农村信贷发展。

四、结论

本文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产品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短期农村信贷与进出口贸易有偏离均衡的可能,但其均衡状态很快就可以恢复,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长期内农村信贷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无因果关系。与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相违背,但与T.Gries,M.Kraft,D.Meierrieks(2008)对16个阿拉伯国家的数据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开放度的研究结果类似,实证结果同为两者之间关系不明显,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只存在很小的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我国在我国农村信贷有关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业务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有限;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出口层次偏低,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而农村信贷过程中所募集的资金并没有有效的投放到农产品对外贸易中。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4篇

关键词:GL指数产业内贸易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二战以后,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发展十分迅速,在当代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然而目前详细探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数测算了我国1992年到2003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总体上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一、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农产品贸易问题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问题,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就能够得到解释和说明。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时,Grubel和Lloyd(1975)发现,农产品领域内也存在产业内贸易问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季节性因素、较高的运输成本有关。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数据,对美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数据检验了不同区域贸易集团加工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趋势的差异。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指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利于产业内贸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时间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场规模、汇率和运输成本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作用。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文献仍然少见。潘文卿(2000)对中国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祁春节(2001)在研究美国柑橘产业与贸易问题时发现,美国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着产业内贸易。孙东升(2001)在其著作《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分析了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并认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曾玉荣(2001)采用GL指数对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台湾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罗余才(2002)计算出了从1992年到1996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并指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同样存在产业内贸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几个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种类中,并进一步指出,产品差异和需求的多样性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充分条件。

本文将采用目前最常被应用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Grubel&Lloyd(G&L)指数法来测算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GL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GL=1-|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该指标表示当出口或进口为0时,则此指标值亦为0,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而当出口等于进口时候指标值等于1,即出口与进口是完全产业内贸易。通常情况下此指标的数值应介于0与1之间,越接近1则表示产业内贸易越明显,本文则以0.5为界限,把大于0.5的农产品视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而小于0.5的视为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农产品。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长期趋势

我们利用1992到2003年的海关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五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剔除了部分产业内贸易指数低于0.2的农产品种类,具体结果列在了表1中。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种类有不断提高的趋势,1992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有7章(表2),占所选的五大类20章农产品的35%,2003年则有10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了0.5,比例提高到了50%,这一趋势再次表明我国近半数农产品已经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具体来看1992年到2003年我国几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变化趋势为:

表1:1992-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表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第1类0.310.350.370.320.370.360.430.620.690.680.730.77

01章0.080.080.090.130.180.160.220.290.240.190.270.53

02章0.270.330.240.170.250.270.290.840.920.830.970.92

03章0.380.450.480.450.510.450.550.620.700.680.700.72

04章0.610.570.710.570.450.580.671.000.930.930.830.78

第2类0.630.450.451.000.910.640.670.740.910.980.820.97

08章0.250.230.280.300.600.670.720.760.940.920.810.80

10章0.950.810.900.040.140.860.630.610.520.740.450.29

12章0.240.230.190.280.560.940.720.660.440.430.510.33

第3类0.410.570.450.300.370.580.360.190.220.260.130.08

第4类0.500.380.430.590.640.710.630.460.520.490.460.43

17章0.580.340.900.400.830.870.980.870.990.590.900.95

19章0.220.330.320.200.140.120.110.280.330.370.490.44

22章0.190.270.180.170.190.260.290.430.490.410.400.46

24章0.630.480.090.530.640.560.310.410.810.820.720.77

第11类0.840.760.850.930.990.980.940.850.500.490.450.42

51章0.710.680.780.640.700.780.790.870.790.730.740.88

52章0.800.620.880.930.940.910.960.840.860.890.810.86

53章0.530.590.580.620.610.750.780.690.690.740.800.91

资料来源:根据我国海关统计资料测算得到

第一类活动物;动物产品

01章活动物02章肉及食用杂碎

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04章乳品,蛋品,天然蜂蜜等

第二类植物产品

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等

10章谷物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等

第三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

第四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等

17章糖及糖食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22章饮料、酒及醋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第十一类农产品纺织原料

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

(一)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由产业间贸易变为产业内贸易,且产业内贸易程度不断提高

活动物与动物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0.31提高到了2003年的0.77,从1999年开始提高到了0.5以上,说明整体上我国的该类产品在1999年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1999年开始转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同时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总体比较优势的下降。具体来看,该类产品中,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一直处于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2,且在1999年后一直都在0.78以上。01章(活动物)产品和03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产品的GL指数表现出持续平稳上升的趋势,而02章(肉及食用杂碎)产品在1999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33以下徘徊,但是1999迅速提高到了0.84,可见02章产品在我国第一大类农产品的由产业间贸易转变为产业内贸易起了主要的拉动作用。

(二)植物产品总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产业内贸易产品种类有所变化

植物产品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76,且除了个别年份外,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63以上,说明该产品整体上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中,07章(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基本完全以产业间贸易为主。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产品从1996年开始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在2000年后产业内贸易程度一直很高。同期内,10章(谷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在不断下降,12章(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产品的GL指数则先上升随后又不断下降,表明该产品经历了更加复杂的变化过程。

(三)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总体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GL指数平均为0.33,且除了1993年和1997年外,GL指数一直0.45以下,且从变化趋势看也呈现不断下降的过程,2003年GL指数仅为0.08,基本可以认为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表明我国该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在由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食品、饮料、酒及醋与烟草等产品总体上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相当,但内部产品差别较大

16章(肉、鱼、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制品)产品、20章(蔬菜、水果及植物其他制品)产品基本完全是产业间贸易,也说明我国在这两类产品方面依然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22章(饮料、酒及醋)产品和19章(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制品)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是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在不断提高。

17章(糖及糖食)和24章(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产品总体上则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五)农产品纺织原料总体上已经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变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类产品的总体GL指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三章产品的平均GL指数都在0.7以上。且51章和53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该类产品中的50章(蚕丝)产品则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表2:我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列表

199219972003平均

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产品种类GL指数

04章0.6104章0.5801章0.5302章0.53

10章0.9508章0.6702章0.9203章0.56

17章0.5810章0.8603章0.7204章0.72

24章0.6312章0.9404章0.7808章0.61

51章0.7117章0.8708章0.8010章0.58

52章0.8024章0.5617章0.9517章0.77

53章0.5351章0.7824章0.7724章0.56

52章0.9151章0.8851章0.76

53章0.7552章0.8652章0.86

53章0.9153章0.69

三、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征

2003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0.9的是17章(糖及糖食),其次是02章(肉及食用杂碎)和53章(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GL指数超过0.8的有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52章(棉花)和08章(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桔属水果)(表2)。平均来看GL指数较高的依次是52章(棉花)、17章(糖及糖食)、51章(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和04章(乳品、蛋品与天然蜂蜜等)。综合来看我国活动物产品、水果类产品、谷物、糖类、烟草制品和纺织原料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可见土地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部分“消费者导向产品”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出现应该与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在逐年提高,且产业内贸易品种日益增多。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正在失去外贸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农产品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一样也享受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外,中国在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中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

在前面的分析中没有涉及到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原因的讨论,通常认为规模经济、产品差异、需求多样化、季节差异等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但是农业与制造业显然有不同的产业特征,所以以制造业为分析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显然是不能完全地解释我国乃至世界上日益发达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的,所以关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及决定因素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BashirA.QasmiScottW.Fausti.NAFTAIntra-industryTradeinAgriculturalFoodProducts.Agribusiness,Vol.17(2)255–271(2001)

[2]DonP.ClarkandDeniseL.Stanley.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Between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UnitedStates.JournalofEconomicDevelopment.Volume24,Number2,December1999

[3]KishorSharma.Howimportantistheprocessedfoodinintra-industrytrade?TheAustralianExperience.JournalofEconomicStudies,Vol.29No.2,2002

[4]RoyJ.Ruffin.TheNatureandSignificanceofIntra-industryTrade.Economics&FinancialReview,FourthQuarter1999.

[5]潘文卿90年代中国农业竞争优势变化及21世纪的抉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动态总字45期

[6]保罗•克鲁格曼著,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罗余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农村经济,2002(9)

[8]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许统生.布兰德—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及扩展.世界经济,2000(7)

[10]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3(1)

[11]曾玉荣.台湾外销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台湾农业探索,2001(2)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5篇

关键词:引力模型 农产品出口 贸易成本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达558.3亿美元。和2004年相比,增长了8.57%,其中农产品出口达到2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7%。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然而,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东南亚、韩国以及香港和中东等地区,出口集中度较高。高度集中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不利于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制成品出口贸易相比,贸易成本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且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成本较高。在考察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时,引力模型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因此本文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分析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

引力模型的研究基础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Fij=G*(Mi *Mj)/Dij2,其中Mi ,Mj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Dij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是万有引力常数。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一些学者开始对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著名经济计量学家Tinbergen 和德国经济学家Poyhonen 分别于1962 年和1963 年开始用万有引力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流动现象。

Tinbergen 用两个国家的GDP代替两个物体的质量,用国家间的距离来代替两个物质间的距离,并采用了对数形式使模型线性化。Tinbergen利用15个发达国家和3个不发达国家1959年的贸易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 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且贸易和距离成反比的关系。几乎在同时,德国经济学家Poyhonen (1963) 也开始运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中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研究。他认为, 随着国家间海里数的增加, 其贸易成本将会趋于上升趋势, 因此国家间的贸易流量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相应减少。Linnemann ( 1966 )、Aitken 和Obutelewicz(1976) 以及Goodman (1973) 、Leamer和Stern(1970)分别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和概率模型对两国间的贸易流量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 贸易流量显著的与两国间距离成反比。Hummels(2000)、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1)对引力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扩展。McCallum (1995) 用引力模型研究边境作用对美加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988年,给定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加拿大的省际贸易是美加贸易的22倍。这就说明边境成本对美加贸易的影响巨大。

(二)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引力模型虽然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现象,却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为此, 经济学家们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坚持为引力模型寻找理论基础,把引力模型同主流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联系起来,丰富了对引力模型的思想。Anderson (1979)用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来解释引力模型。他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这些模型包括关于国家间差异产品的Armington模型、Bergstrand (1989)Deardorff(1998)的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模型、关于国家间技术差异的模型;同质商品的“相互倾销”模型等等。虽然至今尚未出现完美的理论解释,但这并不影响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检验上的应用。

(三)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目前学者对引力模型应用研究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引力模型的适用范围进行扩展。一些学者尝试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国际投资现象。Matyas(1997)以面板数据(Panel data) 的固定效应模型 (即一组包含多个国家多个时点, 同时考虑横截面与时间序列资料) , 提出出口国、进口国及时间三个横截面分析的“三层指标模型”,不仅分析了GDP 与投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且讨论了区域集团效应, 如自由贸易区对双边贸易产生的特殊效应。Fidrmuc 等(2003) 用两个国家的GDP 总量与国家首都之间的地理距离来测量双边投资流量, 重点研究了中东欧国家的双边投资流量, 得出的结论是双边投资流量与GDP 总量正相关,与距离负相关。其二是对引力模型具体研究方法的扩展。一些学者试图将引力模型中加入更多变量,来加强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这些变量主要有人均收入,殖民地因素,共同边境,是否拥有共同语言等。

(四)国内学者对引力模型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引力模型的研究主要是对引力模型的介绍和应用方面。谷克鉴(2001)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引力模型的进展状况,并提出了在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贸易问题时需要进行一定的扩充,主要是要增加外生变量。程慧芳,阮翔(2004)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盛斌、廖明中(2004)利用引力模型全面分析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他们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不足的影响因素。田东文,王方明(2005)运用19个国家2000、2001、2002的数据检验了引力模型,结果与预期一致。

从上述分析可知,引力模型在分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现象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形式上,基本采用万有引力的对数形式。对数形式不仅可以使得万有引力公式线性化,同时还可以减少数据中的异常点,又可以避免数据残差的非正态分布和异方差现象。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lnFij = b1lnMi + b2lnMj+ b3lnDij + εij ,其中Fij表示两国之间的贸易额,Mi和Mj表示两国的经济总体状况,可以用GDP或人均GDP来衡量,而Dij用来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主要衡量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的影响。εij为误差项。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本文将利用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二、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

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是经过转化的万有引力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lnFij = b1lnMj+ b2lnDij+εij

其中,Fij表示中国出口到某一特定国家的某一特定农产品的金额,具体数据来自《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和联合国COMTRADE统计数据。Mj 表示各进口国的人均GDP,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署。Dij表示中国和具体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利用省略网站上的distance calculator计算,在具体计算两国间的距离时,一般选取上海和出口市场的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来代替中国和进口国(地区)之间的距离。εij是误差项,主要用来测度其他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一般在研究双边贸易流量时,通常会考虑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但在本文的引力模型中没有考虑中国的经济总量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农产品的范围

目前,对农产品的具体定义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按照HS编码选取了8类中国出口量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进行比较研究,这8类农产品分别为肉及食用杂碎,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乳、蛋、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食用蔬菜、根及块茎,食用水果及坚果、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

(三)贸易伙伴的选取

在选取样本国家时,主要考虑到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和分析的需要,选取了五大洲的16个国家进行分析,具体样本国家见表2。

三、回归结果及建议

本文主要利用2002和1998年中国与上述16个国家的8类农产品的出口数据为分析样本,用引力模型检验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一)回归结果

本文利用E-view3.1对选取的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所选取的八类农产品出口1998和2002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同预期的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总体上,回归结果在符号上都表现出稳定性,说明出口市场的人均GDP的增加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推动作用,而中国和出口市场的距离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的障碍。对每一类农产品来说距离对农产品出口的障碍比出口市场人均GDP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大的多。这就表明,由于农产品出口的典型特点,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比工业制成品的运输成本要大的多。具体来说,选取的两个解释变量对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最大,对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蔬菜、水果等的影响较小。平均来看,选取的两个解释变量对乳、蛋、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农产品出口的解释程度最高,说明和其他农产品比较起来,乳、蛋、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农产品出口更容易受到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影响。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选取的两个解释变量可以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作出一定解释,然而解释程度总体上并不是很高,因此,对因变量的影响有限。如1998年的回归结果中,最大的R2值是第20章0.671,最小的是第4章,只有0.218。2002年的回归结果中,最大的R2值是第3章0.486,最小的是第2章,只有0.106。解释变量对农产品出口的解释程度总体上不高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出口和制成品的出口相比较,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更容易受到进口国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例如2002年,欧盟开始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致使中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锐减,受到损失高达90多亿美元。而日本2006年5月29日开始实施新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1~7月份,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45.4亿美元,同比减少0.04%(2005年同期增长13.5%)。日本已经检测出120批农产品不符合《肯定列表制度》。因此,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然而,目前国内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基本上定性分析。如果能把技术标准数量化,使用一个统一的模型,使技术贸易壁垒对农产品的影响内生化,模型的解释力会更强。

[参考文献]

[1]Antle J.M. (1999).“Benefits and Costs of Food Safety Regulation”, Food Policy, 24, 605-623.

[2]Bergstrand, Jeffery. H.(1989):“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43-153.

[3]Poyhonen,P. (1963): “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Weltw irtschaf tliches Archiv,Band 90. Heft (1963) ,pp93-99.

[4]Tinbergen J. (1962):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V I,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 s.”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 Fund.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6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006-02

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绿色贸易壁垒逐步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由于经济落后、环保水平低,我国大量的农产品在出口时遭拒,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1.1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比重下降

据统计,面对绿色贸易壁垒,2008年我国约有170多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2009年以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1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31.4亿美元,同比扩大76.5%。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其中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1296.7万吨,增长3.1倍。

1.2 削弱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成本低、价格便宜,占的比重较大。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必须加大对设备、人力的投入,还得支付昂贵的检测和认证费用,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成本倍增,竞争力被削弱。同样,企业也因检测的繁琐和认证困难而有可能错失市场良机。

1.3 加大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的难度

由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环保水平比较高,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非常容易,反之却非常困难。另外,经我国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也会因没有达到其他国家规定的标准,而屡屡出现被禁止出口、退货和索赔的情况,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

2 绿色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原因分析

2.1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根据俄林-赫克歇尔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本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而对于进口国来说,农产品大量进口势必使本国同类行业处于不利地位,贸易发展受到冲击。

2.2 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使国有外贸公司进出口专营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但却缺乏行之有效的体制。一般情况下,拥有进出口权的贸易公司从农村取得货源,再经过加工和包装,最后出口。其不利之处就是负责生产的与负责出口的相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主体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从而滋生机会主义行为。

2.3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

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除了我国本土企业由于经济上和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只重眼前,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还有就是发达国家的某些企业,公然把在本国内不准从事的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转移到我国来生产,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4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首先,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是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匮乏。而且国外标准的制订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而我国的标准制订却相对落后,周期也长。其次,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必然要获得国际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心存侥幸,认证不积极。

3 冲破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为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来积极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

壁垒。

3.1 转变观念,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转变观念,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积极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活动。首先,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借助媒体的舆论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建立绿色产业、绿色市场,培养绿色生产。其次,政府要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3.2 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

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主要表现在减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方面。减少关税壁垒不会直接影响国内农业政策或体制,而减少非关税壁垒却会直接影响当前的国内政策或体制。在新的关税配额制度下,贸易公司拥有配额份额的下降,政府控制进口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就要求政府要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支持农产品出口,调控进口。

3.3 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

政府要为企业申请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创造条件,大力推行ISO14000认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积极加强对企业的咨询服务,向企业认证信息,在程序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已经认证的企业,加强认证后的监督和跟踪。同时,加强认证机构建设,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加强与更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相互认可机制,实现国际互认,为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4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

在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贸易之争已演变到“标准”之争。修订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措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才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切入口。标准修订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安全环保卫生、生态农业标准上,将产品生产的诸多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中,建立生产、加工技术等操作规范以及安全生态环保等过程控制等标准,从而不断完善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标准体系。

3.5 完善农产品检测设备,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就目前的状况看,我国对农产品的检测技术能力较难适应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投入大量必要的资金,加快改革检测检验体系,完善相关装备,提高硬件水平。在完善硬件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引进高科技的专业检验人才。另外,还可以选派有从事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公认的权威认证机构接受培训,使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尽早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傅尔林.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J].南方经济,2002,(7).

[2] 张士军.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农产品 产业内贸易 边际产业内贸易 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和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在中美贸易关系中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据美方统计数据,2007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37.66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占美国年度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618.45亿美元的8.5%。中国是美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五大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欧盟、墨西哥和日本),同时是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由于农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产品贸易同时也常常成为中美贸易纠纷的焦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思路。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兴起,许多学者纷纷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而把农产品这种土地密集型产品定位在产业间分工领域。但近年来,由于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以及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产业内分工的视角放在了农产品上。他们的研究证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显然也是存在的,并且对国际分工、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并对改善双方农产品贸易状况给出建设性意见。

二、文献综述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差异品的交换及中间品的交换,也就是在某一时期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种同类产品。与强调比较优势等的产业间贸易不同,它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偏好相似性、需求多样化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人士也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日益关注。比如:宋玉华、刘春香(2004)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现实结构。徐林、李福军(2005)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来论述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能性。陆文聪、梅燕(2005)认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朱允卫(2005)对中泰两国1996―2003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现出很强的互补性,但贸易变动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刘鸿雁、刘小和(2006)根据对中日韩三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的深入分析得出:中国与日、韩间农产品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建议应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改善农产品贸易状况。褚鹏鹏(200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G-L指数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山东省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并得出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整体上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结论。王晶(2008)对中国农产品的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贸易增量主要来源等进行了分析。韩婉玲(2008)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1998―2005年中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各类和各章农产品的Grubel-Lloyd指数进行了分析。

目前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还较少,杨春艳、綦建红(2006)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出口产品分散度指数,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连春霞(2008)在《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中探讨两国历年来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特点。

鉴于农产品贸易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着眼于产业内分工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献又较少,本文将综合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AE法,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发展状况、贸易增量主要来源、农产品竞争力状况以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是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基础。1975年,Grubel和Lloyd提出了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GLi=1-|(xi-Mi)|/(Xi+Mi)

其中,GLi代表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具体到农产品中,Xi和Mi分别表示第i章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在0到1间变动,当GLi=0时,表明第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i=1时,则表明该国的i章农产品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就可以认为该产业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则该产业进行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

而某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GLi=∑wij*GLi

其中,wij=(Xi+Mi)/(X+M),为第i章农产品在j类农产品中的比重,X、M表示i类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总值。同理可由各大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求得整个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二)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仅适用于一个单一时期,不是反映一个动态过程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因此Bruelhart(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其计算公式如下:

BIi=1-|Xi-Mi|/|Xi|+|Mi|

Xi、Mi分别表示某个时期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进口贸易值的变化量,BIi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通常也以0.5为边界,越接近1表示该种农产品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越靠近0则表示其增量是由产业间贸易带来的。

(三)贸易竞争力指数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恒为正,无法反映出一国同类商品是处于逆差状态还是顺差状态,对于这一不足可以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弥补。

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一国在该商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情况,它的计算公式是:

TCij=(Xij-Mij)/(Xij+Mij)

其取值范围为-l≤TCij≤1,一般认为指数为正时,具有竞争力,指数为负时不具有竞争力;如果指数大于0.5,可认为极具竞争力,如果小于-0.5,则可认为竞争力极低。

(四)AE法

产业内贸易从专业化方向来看,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前者是指同一产品组征、品牌等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后者是指同一产品组中质量存在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以及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分配。

现有的实证文献已经提供了两个大致相同的区

分方法。第一个是由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简称GHM)提出的,是建立在Abd-el-Rahman(1991)基础上的一个方法;第二个是由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简称FF)延伸Abd-el-Rahman(1984,1986)而得出的方法。最近,Azhar和Elliott(2006)(以下简称AE)提出第三种方法,其与GHM和FF的衡量方法之间重要的区别是,前者用a作为分界率,代表是从“本国”(“外国”)的角度确定的产品质量较高(较低)的边界,而AE方法是建立在GL指数基础上的,是对称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分界率,其结果产生一个具有对称限制的指数,缩放相等的上下界,从本国或外国的角度,该方法能够区分产业内贸易中的差异化产品。所以它的主要优点在于,产生了一个具有对称性的指数,并得出上下界,因此,能够从本国和外国两个角度上区分出产业内贸易中产品质量的高低。

其测度公式为:

PQV=1+(UVX-UVM)/(UVX+UVM)

这里的UVx和UVm分别表示某类产品的出口单位价格(FOB价)和进口单位价格(CIF价)。所有产品的单位价格(UV)是贸易的货币价值除以贸易数量而得到的一个每公吨价格。PQV指数介于0和2之间,其具体细分标准见表1。

一般认为,与他国发展水平型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能使一个国家在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说明该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

(五)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该数据库包含了1962年以来160多个国家分产品和分国别贸易流向的数据,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比较完整和权威的数据库。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海关采用HS分类法,因此本文中对农产品的定义和分类也采用此分类标准,其中HS01-HS24为农产品,并采用HS2002的商品分类方法从UNCOMTRADE数据库中获取中美两国2002-2007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表2是中美按HS分类的24章农产品在2002―2007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这六年里,产业内贸易指数每年都在0.5以上的是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等)和HS13(虫胶、树胶、树脂等),说明这两章农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始终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都处于0.5以下的有HS02(肉及食用杂碎)、HS0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HS09(咖啡、茶叶和调味香料)、HS12(含油果实和种子、油质种子、稻草、秸秆及饲料)、HS16(鱼、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和HS20(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制品),这六章农产品在近几年的中美贸易中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从各章农产品在这六年的平均值来看,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以上的在24章中占了15章,说明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还是较为丰富的。

按HS分类,第一类农产品是指活动物和动物产品,其范围是1-5章的农产品;第二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其范围是6-14章;第三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只包括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研究发现,HS03(鱼、甲壳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动物)、HS05(可食用动物产品)、HSl9(谷物、糖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糕饼点心)和HS22(饮料、酒及醋)这四章农产品在所有的年份,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说明中国在这几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特别是HS05和HS19,其比较优势均在逐年扩大,截止到2007年都已超过0.5。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在水产品产业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家,在水海产品上具有传统的出口优势,而美国虽然横跨大西洋、太平洋,同样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加工贸易在中美水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言,其在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上的劳动力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处于相对劣势。

同时,至少有5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农产品有:HS04(乳品、蛋和天然蜂蜜)、HS08(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HS14(植物编织物)、HSl5(动植物油脂)、HS21(杂项食品)、HS23(配置的动物饲料),这些章的农产品属于入超式产业内贸易,在对美贸易中处于劣势,中国在在这些农产品上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从总体上而言,在这几章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中,中美在一些农产品的出口上各自展现出较强的优势,但对中国而言,属于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种类,致使中国在对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其竞争力有待不断增强。

(三)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要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出发,来改善中国对美农产品的贸易条件,需要进一步分析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用了表6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大于0的HS03、HS05、HSl9、HS22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历年基本为负的HS04、HS08、HS1l4、HS15、HS21、HS23章为研究对象,选用AE法对这十章下的产品(按HS四位数分类)进行测算,以2007年的PQV指数为代表,对其产业内贸易水平类型进行细分归类(表7)。

表7左边部分是4章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农产品下的四位数分类商品(有数据可查的25种产品),在2007年属于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即PQV>1.15的有7种,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即0.85≤PQV≤1.15的占10种,其余是属于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共8种。数据表明,HS03、HS05这两章产品不仅在对美贸易出口中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为合理,对美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相反HS19章(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几年已在0.5以上)和HS22章下,所占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仍较多,说明这两章农产品虽然在对美出口额中占有比较优势,但其下的许多商品在单位价格、质量水平上却处于劣势。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历年属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中,大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还有许多产品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中不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产业内贸易结构仍待不断改善。

表格右半部分则是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这几年基本处于比较劣势的6章农产品下的四位分类产品(共37种有数据可查),同样以2007年为例,其中水平型产业

内贸易只占8种,高质量垂直型为13种,余下的16种均为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HS23章下的产品都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这也符合该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历经2002-2006年5年的连续负数后在2007年转负为正的变化,说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是该章农产品扭转劣势的原因之一。但显然,较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的4章农产品而言,这6章农产品下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更多,说明这些产品在规格、款式等方面差异性不大,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其质量档次和出口竞争力水平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完善和中国农业的升级,使之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高质量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

五、主要结论及启示

1、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开展情况来看,以章为分析对象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较多,但是由各章加权到四大类农产品,再由各类加权得到总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中美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没有很好地形成规模经济和差异化生产。同样以章为分析对象,通过中美农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其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发现在不同时期内中美农产品贸易增量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这从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启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还拥有很大的潜力,要不断增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意识。透过产业内贸易,中国不但可以学习美国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农业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还可以通过降低农产品的长期生产成本来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内贸易可以帮助实现中国农产品品种、规格和款式的多样化,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宋玉华、刘春香,2004)。

2、中美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各章农产品中,人超式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多于出超式产业内贸易,通过研究这两种贸易中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表明部分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且产业内贸易结构较合理,但不仅前者贸易中存在许多低质量垂直型贸易,且后者贸易中也有许多商品不具备价格、质量等竞争力,为扭转中国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基于产业内分工的角度,中国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化中国出口农产品水平差异化(如包装、外形等),并发展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生产,在加强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提升国内农业的规模水平,形成产业持久的竞争力,不断优化中国农产品结构和提高中国对美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2)实施品牌战略,利用品牌效应带动中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质量和规模。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

(3)培育以美国市场为目标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和的有效渠道。加大对美国市场开发的投入,保证出口渠道的畅通,提高运输效率,推动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增长。

(4)积极应对美国技术壁垒。要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认证、检测体系,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努力寻求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相互认可,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农产品国际贸易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成长,国际贸易中心

荷兰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国家,构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金融体系,加快了其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本文以荷兰金融与产业成长历史为线索,分析荷兰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所在,从而揭示金融成长如何保证和加快产业成长,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

一、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与商人资本

(一)农业商品化与“商品农”

荷兰独立后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商品率相当高国际贸易论文,成为欧洲国家粮食的重要供给国。荷兰弗里斯兰的哈姆马农产品的商品率甚至达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兰经历战争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带渔业成为重要产业,与当时其他国家不同,荷兰的三大渔业(鲱鱼、鲸鱼和鳕鱼业)不仅仅限于捕捞,而且还进行加工、包装或提炼,渔业成了一种工业。荷兰省北部岛屿以及荷恩与阿姆斯特丹之间地带17世纪上半叶从事海上渔业加工的乡村男劳力占其总数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罗的海的鲱鱼中75%是荷兰运输,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兰一国要占欧洲全部鲱鱼年产量的1/2以上。

农产品、畜产品和渔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已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高产量、高商品率和众多的从业人员说明荷兰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已形成一种产业,支撑着荷兰经济强国的基础。德·弗雷斯(1971)[2]总结认为,荷兰乡村经济转变的主要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农”的形成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作为前向联系,农产品的商品化维系着为之服务的运输和市场网络。凭借繁密顺畅的流通渠道,乡村农产品贸易不仅遍及国内,而且扩大到国际,成为荷兰庞大商业帝国机器运转的“基本润滑剂”。作为后向联系国际贸易论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了人们对于土地开发的投资兴趣,推动了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肥料和饲料的贸易扩大,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兴起和教育的兴办。直至整个18世纪,荷兰农业始终在欧洲保持了最先进的生产水平。

(二)工业与金融业的形成

纺织业特别是呢绒工业是荷兰的第一支柱产业,已形成生产的大众化,而且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如新呢绒生产取代旧呢绒生产)使荷兰保持着持续的优势。至17世纪,来登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纺织中心。

国内工业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业。在17世纪初期造船业已成为荷兰居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政府兴建的国内四通八达的运河和造船业的大型化、机械化使荷兰水上运输趋向经济化——运输成本低廉化。造船业既为荷兰的海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又为荷兰国内经济飞跃提供了基础,促进了荷兰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推动了海上贸易在全球范围的兴起。

(三)商人资本与农业、工业成长

在农业、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成长过程中,商人资本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起始阶段,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商人资本和产业资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为一体。当荷兰农业商品化、工场手工业规模化迅速扩大时,产业成长的预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资本流向农业和工业,由于商人资本具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商业技能,从而逐渐控制了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同时,与商人资本早期实行合伙制的原有生产者逐渐丧失生产资料国际贸易论文,沦为工资劳动者。产业资本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的发展,即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专门从事农业、制造业的产业部门和专门为产业融资服务的金融部门。

二、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

(一)现代银行制度与对外贸易

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造船业的经济化促进了荷兰的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为之提供便利的国际贸易支付体系。在威尼斯银行业模式基础上建立的金融机构框架已不能使支付体系顺畅、有效。此时,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进行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银行券代替硬币,同时要求进出口商在该行开立账户,600弗罗林以上的支付必须使用汇票。“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是金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产生一个飞跃的转折点,最初发行是为了节约金属铸币和在支付体系内提高效率,但却为后来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尝试,开辟了通过创造廉价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业务创新对荷兰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实也达到了预期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结算,既带来了资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变为国际贸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产生大大满足了产业成长所需资金。农业商品化和工场手工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产业成长的需要国际贸易论文,传统的银行借贷既受资金来源约束,也有筹资成本过高的影响。信用工具的产生使得货币乘数作用出现,从而为产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外贸易迅速成长为荷兰的支柱产业。第三,降低了筹资成本。银行业务的创新大大便利了资金的借贷,也促进了银行业的竞争,大量银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银行的借贷利率比欧洲其他国家要低几倍,低利率贷款为产业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荷兰,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证券市场与贸易垄断

海外贸易的迅速成长激发荷兰人纷纷组织贸易公司,同时带动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扩大,产业成长(海外贸易)大于金融成长,资金需求成为瓶颈;同时荷兰在早期实行的合伙制贸易方式问题凸显:这种具有短期行为特征的贸易方式与荷兰迅速壮大的海外贸易不相匹配。为解决长期资金问题,1606年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之时即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股票,这张股票让荷兰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辉煌。该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有的股东只有几十个荷兰盾,表明股份制在荷兰已成为普及的筹资和投资方式。1608年国际贸易论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尽管只有联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还有政府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债券(更多股票和证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场交易),这个市场却拥有成熟的交易技术,包括期权和期货合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与此相匹配,该交易市场成为国际股票市场的中心。——17世纪荷兰资本积累比欧洲各国的资本总和还要多,对外投资比英国多15倍。投资于欧洲、东印度和美洲的外国债券的资金超过3.4亿荷兰盾。英国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荷兰人持有,每年有上千万荷兰盾的利息收入[3]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更为重要的是17世纪中叶的“金融革命”——各省从向商人—银行家借款转为直接向富人出售国库券。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长期信贷供应者,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市场。

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金,也解决了企业所需的长期资金问题;同时,证券市场的大众化使得金融成长快于产业成长,从而保证和加快了现代商业(海外贸易)的成长。.

股份制帮助荷属东印度公司打败英属东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贸易垄断地位;证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和便利的支付体系;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阿姆斯特丹成为资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现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国际资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体系又为荷兰和其他国家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资金来源。金融成长把广大居民购买力的利益和产业成长(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促进了荷兰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荷兰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同时国际贸易论文,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此,现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帮助荷兰确立了国际贸易中心,金融成长和产业成长进入成熟期。

三、资本自由流动与产业衰落

海外贸易汇集的大量财富和诸多物产,源源不断流入荷兰,进而转化为巨额商业利润和资本,至17世纪中期,荷兰已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资金自由流动,出现国内资本脱离产业转向借贷资本,贷款回收的困难和泡沫经济的破灭,动摇着其金融体系的稳定。

首先,转口贸易的兴盛改变了商人资本的性质。商人资本原为获取商业利润而参与并逐渐控制国内产业生产,当转口贸易变得更为有利时,商人资本便倾向于进口而非制造,资本则由产业资本转向商业资本,显然阻碍了国内产业进一步成长。由于转口贸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商业城市,期望靠转口贸易扩大财富国际贸易论文,无视国内工业成长的根本利益,激励政府实行低关税,对国内工业放弃保护,也就意味着对国内产业成长的阻碍:海外贸易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交换的基础;放弃国内工业保护,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和直接贸易的兴起,荷兰的转口贸易失去依托。商业资本在荷兰商品经济发展中不是逐步让位于工业资本,而是使工业资本越来越屈从于自己,这一演变趋势与西方近代资本结构演变的总趋势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长脱离国内产业成长,失去基础和载体。金融业在促进海外贸易迅速成长的同时,荷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纪后期,荷兰资本更多用于对外借贷而非国内产业投资。荷兰金融业的高度发达具体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国家的利息率则是荷兰的几倍。由此不仅导致商人资本从产业资本转向借贷资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国内低息借贷,国外高息放贷,进一步加剧国内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减少。

第三,银行坏账形成金融危机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到18世纪末期国际贸易论文,荷兰资本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业资本主义演变为借贷资本主义。对外大量放款为荷兰赢得了金融资本家的美誉,然而对外放款的对象:一是外国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强了外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战争使得大量贷款成为坏帐,严重影响着荷兰的金融业;二是对外金融投机,到17世纪下半叶,其影响超过对外贸易。1758年,荷兰商人购买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这些股票总额的1/3[5]。南海“泡沫事件”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坏账的形成和商人资本的损失大大降低了荷兰的金融竞争力。各种投机活动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倒闭,引发1763年的金融危机。

四、启示

1.产业成长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成长的基础

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的兴起增加了融资需求,银行券、汇票、期权、期货、国库券等金融工具创新蓬勃发展,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银行、非正式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产业成长引致金融成长;另一方面,金融成长又为农业、工场手工业、海外贸易等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产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业本身得以成长。

2.现代金融体系保证和加快了海外贸易的成长

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显示了现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荷属东印度公司发行的股票既保证了企业长期生存,又促使荷兰海外贸易迅速获得垄断地位;资金的自由流动促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因此,银行券、国库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制度和证券市场等金融制度创新既保证和加快了国际贸易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论文,又促进了金融业自身的成长,使荷兰保持了一个多世纪的世界霸权。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荷兰是“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兰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 [4]。

3.金融成长与产业成长必须保持合理关系

金融成长以产业成长为基础。“郁金香事件”显示了泡沫经济的危害,此后历史上多次的泡沫经济与此都有相似之处——金融成长脱离产业成长必然带来泡沫的破灭;“南海事件”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负面效应,美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外国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金融危机。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长超过产业成长所需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各国关注,尤其是拥有外国巨额证券资产时更应引起重视,国家金融安全成为政府的职能之一。

作者:史恩义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县人 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投资

学位: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德?沃德.乡村史系学报与荷兰乡村史的研究[J].欧洲经济史杂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黄金时代荷兰的乡村经济1500—1700[J].经济史杂志,1971,31(1):266-267.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