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0:44:08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经济管理第1篇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红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7]彭正波.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泛珠三角”政府合作探析[J].特区经济,2008(02).

区域经济管理第2篇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经济区域的发展概况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90年批准设立第一个海关特殊经济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又相继在大连、天津、深圳等沿海地区设立了14个保税区。2000年,为了便利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工业,实现工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紧密结合,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出口加工区,目前共设立了39个出口加工区。2003年底,国家又陆续批准上海、天津等8个地区设立保税物流园区以实现“区港联动”,2004年国家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区内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产业。

特殊经济区域十几年的发展为各地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制约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外汇政策不统一,各特殊经济区域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存在交叉,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三是目前特殊经济区域以海关作为监管主体,但由于海关不是国家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主要是监管和征收关税,海关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因职能原因受到限制。

未来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我国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模式,集航运、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并陆续批准建立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三个保税港区以及苏州内陆型保税港区。从国家对保税港区的定位看,它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区域。由于是集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于一身,并充分吸收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因此保税港区将成为我国特殊经济区域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全国性的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保税港区的建设规划主要集中于物流服务规划,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与监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策略。

特殊经济区域间及与区域外外汇政策的异同分析

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制定的,由《出口加工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保税物流园区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构成法规框架。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收支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大,区外外汇管理重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交叉、趋同,而不同区域间外汇政策存在差别,与区外也有很多不同,特殊经济区域跨境收支监测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特殊经济区域的更快发展,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与区外存在差异目前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经常项目账户不设账户限额,但外汇账户开立需外汇局审批;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实行统一账户管理,不区分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项目账户。而区外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不需外汇局审批,企业可直接到银行办理,但有限额管理要求。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在经常项目账户开立的管理上较区外更为严格,但在限额管理上则较区外宽松。

出口加工区经常项目下结汇受限,保税物流园区外汇收支具有优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经常项目账户收入结汇直接在银行办理。出口加工区内机构非贸易项下仅发放职工工资、员工生活消费、水电费等费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要求物流与资金流一一对应,而保税物流园区内,则允许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的收付汇。区外经常项目账户收入实行限额管理,贸易项下收结汇按照分类管理、主体监管的原则,对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对“关注企业”则严格审核其办理收汇和结汇等业务。

特殊经济区域内经常项下购汇较区外限制多特殊经济区域内企业的经常项下对外支付必须首先使用自有外汇,中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中方自有外汇不足时允许以人民币注册资本金购汇支付,货物分拨企业允许用境内销售所得的人民币货款购汇。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允许外方投资企业在自有外汇不足时以人民币利润、股息、红利购汇出境,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从其他特殊经济区域货物项下取得的人民币收入可以购汇。保税物流园区取得外贸经营权企业以报关单为核心实行“二线凭证购汇”,而在区外各类企业只需凭有效凭证和商业单据即可到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支付。

区内进出口基本不需核销,区外实行多种形式逐笔核销区内向境外出口货物或者从境外进口,区内机构不需办理核销手续,但特殊经济区域内非保税业务仍需办理进出口核销手续。区外则实行网上、自动、批次等多种形式的逐笔核销。

区内资本项目管理与区外基本相同,但部分区域购汇还债和对外投资受限区内企业的外债管理基本上与区外一致,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不允许购汇偿还外债。出口加工区内机构不得向境外或区外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其他特殊经济区域则需由外汇局或经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审批。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资本项目收入结汇同区外政策一致。

各外汇系统缺少对特殊经济区域的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反洗钱系统等能一定程度地提供特殊经济区域企业外汇收支信息,但存在局限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反洗钱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等,虽有企业的逐步信息,但却未对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进行分类标识,不能分类汇总和分类监测;二是外汇账户信息系统虽对不同区域的企业进行了分类,但无分类查询功能,且系统数据简单,只有账户存量数据,账户资金的流量及交易性质难区分、难监测。

此外,在外汇登记、外币计价结算、服务贸易等方面,特殊经济区域之间、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域外之间也存在差异。随着区外政策限制的大幅放宽,特殊经济区域内原有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在经常账户的开立、经常账户收付汇、对外投资、外债管理等政策上还劣于区外。因此,为充分利用特殊经济区域的政策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思路及主要内容

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的路径选择目前,我国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以海关对物流的监管为基础。但是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物流与资金流不再严格对应,而且外汇管理不但涉及货物贸易资金,还有投资、外债等资本项目资金,因此,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应摆脱以海关物流监管为主的制约,根据特殊经济区域发展要求和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需要,统一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我们认为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线部分放开,二线部分管住”(一线,指国境线;二线,指特殊经济区域与区外界限):在现有“货物贸易监管二线,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监管一线”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简化操作、拉平放宽(指将现有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同区外政策拉平,以及拉平区间政策差异,并适当放宽区内政策以体现特殊经济区域内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强化监测,整合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这种整合实际上是在不改变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的原则下,通过对现有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法规的梳理,并借鉴区外近年来外汇管理政策的改革经验和成果,形成统一的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在此种模式下,政策调整不需其他部门的政策配合,涉汇主体同监管部门间在新政策实施后的磨合可以平稳、快速地完成,其最大优点是综合改革的成本较小,但特殊经济区域内外汇管理监管难点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区内拥有外贸权企业的保税和非保税业务难以区分,部分核销模式贸易真实性难以核查,存在监管盲区,操作问题难以解决。二是区域间、区内与区外、区内与境外等贸易方向、贸易方式层次多,操作复杂,资金流动难以监管。三是贸易结算中货物价格的运保费部分,作为服务贸易一线难以管住。四是特殊经济区域先行先试作用难以发挥。

“一线管住,二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前移至国境线,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一线管理”。在此原则下拉平区内劣于区外的外汇管理政策,并通过“一线”货物贸易审核“真实性”,“二线”交易必须以人民币计价,并全面放开区内企业同区外企业交易,解决由于物流同资金流不匹配造成的监管困境;同时渐次推进放宽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探索和试验,使资本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特殊经济区域优势。

上述整合思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与区外总体管理架构一致,区外经验可以充分利用,基本解决了贸易经营权企业外汇管理问题、区内企业购汇和区间贸易管理问题,可以充分发挥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作用。此种思路需要与海关、国税等部门协调,原因在于一是海关进口备案清单数据尚未实现与外汇管理部门共享,贸易真实性核查缺少相关数据。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区外出口区内的出口退税问题需要协调。此外,跨境交易的适当放宽因监管边界位于“一线”而增加了有效监管的难度。

“二线管住,一线放开”:将监管边界后移至特殊经济区域边界,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全部实现“二线管理”,将特殊经济区域视同自由贸易港,区间和区内与境外的外汇资金流动不再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而是通过反洗钱等手段进行监控,区内所有金融业务按离岸金融开展和管理。对区内与区外的外汇资金往来进行外汇监管。此种整合思路是对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原则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中资银行通过离岸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银行,有利于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积累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有利于促进保税港区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该整合思路的不足之处是,政策变动较大使过渡阶段的风险较难把握;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和完备的制度框架;涉及到海关等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管理模式,外汇管理部门协调其他管理部门的难度较大。

从上述方案的实施条件和优缺点综合分析,第一种操作性强但遗留问题较多,对政策探索试验的作用有限,第二种较具操作性,且对政策探索有借鉴作用,第三种实施条件不充分,但对未来管理有借鉴。结合各特殊经济区域功能定位要求,建议对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从第一方案入手,向第二方案过渡;对于保税港区直接向第三方案过渡,形成层次推进的格局。特殊经济区域外汇管理政策整合原则区内整合一致、补齐短板原则。目前,我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逐步趋同,三者的界限渐趋模糊。特殊经济区域间业务上的趋同必然要求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梳理和整合,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管理政策。

区内优于区外原则。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领域,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外外汇管理政策尤其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逐步放开,而区内政策多年没作调整,形成目前部分区外政策优于区内的局面。因此,整合现有政策,有利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与转型,有利于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对外开放示范与带动作用。

在部分地区适当先行先试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可在外汇管理政策上进行先行先试。

间接管理、强化预警原则。为适应外汇管理体制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需要,将多数由外汇局直接审核的业务直接下放到外汇指定银行,可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外汇监管成本。同时,通过强化预警,能实现有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具体政策实施一个统一、三个拉平。一是统一区内中外资企业外汇登记制度,规范企业信息登记。二是与区外账户管理政策拉平。即区分账户性质,取消账户限额和个数限制,经常账户由银行直接开户。三是与区外结售汇管理政策拉平。通过简化手续和凭证要求,逐步放开经常项目结售汇限制。允许有真实支付需要的外汇资金结汇;自有外汇不足时,经真实性审核可购汇支付;由银行对核心凭证进行真实性审核,并留存备查。四是与区外资本项目管理政策拉平。即允许购汇归还外债、允许对外投资等。

突出区内政策优于区外的三个优势。一是资金管理优势,对经常项目账户实行无限额管理;二是结算币种优势,跨境交易以外币计价结算,区内企业间及区外企业间贸易项下交易本外币计价结算可自由选择;三是外汇收支优势,统一放开和规范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外汇收付汇行为。

管理方式创新,先行先试。一是计价结算币种管理中,根据滨海新区离岸市场建设情况与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试点任意币种计价结算。二是对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收付汇行为进行统一放开和规范。三是进行数据整合试点,在服务贸易非现场监测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特殊经济区域非现场监测系统,突出主体监测,实现异动预警。四是试行等级管理和强化外部审计,根据涉汇主体依法经营情况划分管理等级,外汇管理重点由限额管理、全面审核向总量与限额管理相结合、违规监管与异常核查相结合转变。

区域经济管理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1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物流的相关概述

1.1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实际上也就是“地区经济”,是指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域部分的国民经济。它的形成原因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这样的劳动地域分工随着时间的延长,受到历史、宗教、地理、政治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伴随着经济上有一定往来的不同,地方之间逐渐形成了有着各自特色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域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经济全球化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经济区域也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国家内部的不同地方之间的经济往来;第二种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1.2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概念

所谓物流便是将运输的产品从其生产地移动至计划消费地的一个过程,对这一移动活动实行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包括的业务类型较多,主要运输产品类型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产品信息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需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最小化。物流对于全球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活动,其能够较大程度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健康性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并且,物流属于服务型工作,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因此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世界性经济活动关联紧密。当前,国内致力于商品与信息等方面的全社会性发展,其中物流行业具有极大发展空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而伴随着国与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增多,跨国物流也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深入,未来我国可能会成为物流发展的一大中心点,以及跨国物流的重要始发区域和送达区域。因此,我国将来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之间的关系

交通是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条件,有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就足以看出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交通运输才能建立起不同地方的连接,才能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的根本要求就是促进物品之间的转换或流转,这样才能形成经济上的交往。三者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发展好了,区域经济就会稳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好了,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表示,在特定的区域空间以内经营的基础性经济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同时会使得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业务量发生急剧增长和扩增,而交通运输物流行业的顺利进行,往往会影响特定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督导优势。就这一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处理好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型业务发展任务,这对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着不可轻视的支持作用。

2当前交通运输物流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2.1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

现在大部分人已经能够意识到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不够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这种重视程度不是在对交通运输物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到交通运输和物流管理其本身的优势和价值上。在当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这方面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就导致交通运输以及物流方面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大众化的购物交易服务。并且由于现在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的物流业务水平也还是处于较为基础的水平,这也是物流运输分散的主要原因。在遇到一些特殊的物流业务时,相关企业就需要立即做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因为其时间的紧急性,方案的不足也会增加,这样一来,企业的不足也会暴露出来。这是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让交通运输物流行业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进步。

2.3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因为物流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数据化时代产生的,近些年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其专业人才储备供不应求。再加之随着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对于物流行业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急需培养相关的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物流行业更好的发展。但目前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企业招聘的人员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也缺乏物流管理人才,这样一来,导致物流行业不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价值,内部的专业标准化也很难建立。

2.4缺乏物流机械化技术

随着信息数据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行业都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作业,逐渐与数据时代接轨,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以及机械方面,他们的使用开始更加集中化和高端化。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周期较短,它的技术水平并不成熟,很多都还无法达到机械化水平,这样一来,降低了其工作开展的便利性,不能很好的做到省时省力,从而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特别是在部分地方物流行业还没有渗透,地区之间的连接不够,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大部分地方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人工完成,这样不便于物流行业间建立信息连接和信息交流。

3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

3.1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

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必须要加强区域间的物流管理,防止在交通物流运输中出现不规范、不集中的现象,以此来促进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规范性。除此以外,在区域经济中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的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对自身内部进行改革创新,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士应该积极的对该类企业进行引导,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发展方向,这样更有利于与现代社会的信息数据化时代接轨。同时,各个地区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应该重视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努力使其走上现代化和信息数据化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地区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3.2加强小地方交通建设和物流建设

受交通建设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交通质量和物流运输也会有较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该地的区域经济。我国幅员辽阔且受到地势地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偏远的地区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不发达地区的物流行业就极易受到限制。比如,在完成物流运输时,需要物流工作人员自己规划路线,费时费力,并且无法保证物流运输的路况情况,对物流运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不够完全,而人工物流的费用也就相对增加,直至到基本无物流运输,这样一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完全受到限制,也就导致越偏远的地方区域经济水平越低。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单位应该重视这类问题,首先是应该大力建设该地的交通运输,其次应该组建一支专业的物流人员,加强交通运输的水平以及物流运输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从而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与外地的经济来往,让本地的特色真正的“走出去”。

3.3培养物流专业的优秀人才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渐提高,但是物流行业还是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现在很多的物流工作者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于物流行业发挥其最大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即使这种情况下,依旧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很多的物流岗位也无法招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员。如此一来,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影响物流行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到该问题,加强培养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只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物流行业的真正质变。促使物流行业能够真正的进步发展,有强大的专业人员作为后盾,形成规范、合理的物流管理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物流行业是能够促进两个不同地区之间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并能够互相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物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使物流行业更加的规范完善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地之间的连接。另外,物流行业的规范发展能够提升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但是当下的物流行业并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于交通运输的建设,完善物流管理的模式和内部优化,大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从而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豪.浅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2).

[2]吕雪.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16).

[3]张金鹏.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物流管理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8,24(8).

区域经济管理第4篇

(一)毫州市的基本情况

亳州市是安徽省现存16个地级市中最年轻的一个,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是皖北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亳州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果蔬、烤娴、畜禽、蚕桑等,同时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是全国重要的药材、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亳州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涡、蒙、利三县境内已探明煤炭储量57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20%,仅次于淮南、淮北两市,位列全省第三;煤种也非常优越,其中,焦煤、肥煤、瘦煤这三种稀缺煤种的储量占总储量的80%以上。亳州盛产中药材,道地中药材有“亳芍、毫菊、毫花粉、亳桑皮”等20多个品种。酿酒在亳州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二)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立足于亳州的基础和优势,亳州市委、市政府肩负起带动和辐射皖西北地区特别是市域“三县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目前,毫州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具体表现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300、400、5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2.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7:37.4:35.9,财政收入42.4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5倍。粮食总产突破92.1亿斤,连续7年增产。T业化进程显著加快。2010年,二产比重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约9.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30.2%,_T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7%。优势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企业达到552家,比“十五”末增加401家。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城市化水平逐年提升。亳州南部新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涡阳南部新城和涡北新区、蒙城城南新区、利辛滨河新区建设稳步实施,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五个省级开发区扩区工作有序推进,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5%提高到2010年的35%,提升幅度高于全省。2009年,毫州市荣获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蒙城县、涡阳县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三)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安徽省辖市的后起之秀,毫州的县域经济发展与2000年建市之前相比,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综合经济指标还是偏低,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于安徽其他地区。虽然建市以来经济建设成绩斐然,然而,“现在的发展,还是低基础的快发展、低基数的高增长、低水平的惠民生,跨越崛起任重道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仍然薄弱;对外开放不够,大项目引进不多,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仍然不足”。

其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差异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建市之前,现在所属三县一区都是地级阜阳市的组成部分,因为阜阳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这些县区受到区别对待,造成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此外,地理因素也是形成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涡阳县和蒙城县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好,所以这两个县发展就快于利辛县;体制因素也是造成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涡阳县作为安徽省最早的省直管县的十二个试点城市之一,在财政、政策等诸多方面拥有比其他县区更大的、更自主的优势,这也促使涡阳县的经济发展成为毫州市的佼佼者。

第三,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优。长期以来毫州市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其次,第三产业最差。直到2010年,“全市经济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为主体向工业为主导的历史性转变”,’但转变之迟、转变速度之慢,使得这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比例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毫州市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毫州的县域经济还是滞后于全省其他地区的,主要因为建市仅10多年,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落后于县域经济先发城市,与本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层面的“瓶颈”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级政府部门如何正确的发挥职能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毫州市及其所属县级政府部门的自身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乏力、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亳州市县域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第一,政府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直接参与经济过深,工作着力点还没有切实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环境上来。中央、安徽省都下发了很多文件,要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当前毫州市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职能划分不清,交叉执法现象比较严重,过多插手经济工作各个具体环节,见利越位、遇难缺位现象严重,致使有些项目推进受阻。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应该怎么做,值得深思。作为县域经济省辖试点县的涡阳县,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得不错。小政府、大服务是该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县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行领导班子带头包项目、包企业制度,推出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模式等。谈起政府职能的转变,涡阳县华都精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感触颇深:“从投资建厂到正式投产,我们企业还没有和涡阳县任何一个单位正面接触过,所有事项都是由项目牵头单位外贸局负责办理的。”而笔者在利辛县调研期间,利辛县发改委的一位同志说:利辛县在实际中仍然是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政府承担了大量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职责,而行政职能和管理手段却很少。这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做法,加上本地区特殊的区情,改变起来非常困难。政府部门经常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干预,使得县域经济成了“县政府经济”,导致县域内企业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转变县级政府的职能仍然是毫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二,政府在发展方面的机遇意识不强、策略不当,吸收外部资源的政策力度不够。毫州市具有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但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发展机遇。例如,如何开发好矿产资源、如何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打好旅游牌、如何打造真正的“中华药都”、如何吸收社会资本打造好古井贡酒、高炉家酒等使之成为民族白酒品牌等等,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政府去做。因为不能利用本地优势的项目吸引投资者,使得本地的优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实际中并没有全部得到体现,既浪费了自己的资源优势,又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不能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以发达地区为核心的经济产业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错失发展良机。亳州属于淮海经济圈的成员之一,但是在利用经济罔的优势方面主动性不强,缺乏成熟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的二次转移方面积极性也不够,不能形成产业链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县级政府部门在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方面存在欠缺,投资环境差。在投资软环境方面,政府自身需要进行彻底改变。在实际中,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官本位”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是谁在阻碍我们招商?”一个名为“善思”的网友对毫州招商的思考,在亳州政府网的市民论坛上发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他认为目前影响、干扰毫州市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根本原因是少数部门过于追求小团体利益和个别人习惯把部门利益个人化。他还在帖子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服务业项目在我市某县投资,刚进入前期装修阶段,就先后有房产、卫生、建委、消防、税务、工商等数十家单位上门收费、罚款。结果,一个只完成30万元的还没有开工的投资项目,硬是被我们的执法部门吓跑了。此外,发展硬环境也欠优。首先是城市建设和卫生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笔者接触过政府部门的一位领导,他说最头疼的事情就是陪上级领导和投资商考察,沿街的卫生环境实在太差。这与市民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更与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治理力度密不可分。其次,这些年过于强调招商引资丁作,对来投资的企业把关力度不够,为了发展经济将一些发达城市拒绝的环境污染性、资源浪费型企业也招进来了,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如何做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这就需要政府有立足长远的思考。第四,亳州地区长期落后形成的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等陋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阻力。毫州市所属三县一区历来就是安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建国60多年来许多地区多数年份一直是全国贫困县,比如利辛县等,这些地区历来享受国家和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援助。因此,这些经历造成这些县政府的一些领导者思想意识存在着惯性,习惯于国家援助,比较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求发展意识不强,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要改变这种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需要领导者的观念更新。

三、推动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当前,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为毫州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遇与压力面前,毫州市的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积极应对,“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信用亳州’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整顿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政府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营造公平公正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法律咨询、项目管理、产权交易等投资服务体系,优化投资软环境”,以积极探索和加速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本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以强化服务为重点,更新观念、精简机构、转变作风,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观念、精简机构、转变作风是必然的选择。在更新观念方面,各级政府应扭转以全部精力抓经济的局面,使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等工作都能得到同等重视,政府行使调节、监管、服务、管理职能,并使政府作用得到充挥发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而对于企业的发展,要主动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精简机构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办事效率,就必须建设精干的政府机关,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大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能备案的实行备案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在转变作风方面,县域各级政府要确立服务意识,摒弃官管意识、官僚作风,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目前亳州市及三县一区政府都已经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在服务质量上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优化服务窗El,推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积极转变县域政府部门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少管理、多服务。

区域经济管理第5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形象;区域经济;规范执法

新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创新工作思路,转变陈旧观念,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推动城市的全面建设。城市管理工作对于创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科学体制。

1.加强城市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加强城市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是农村及小城镇发展的必然方向。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聚集地,也是社会进步的展现舞台,而维护城市形象的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着重要的意思。

其次,加强城市管理是推动城市发展壮大的需要。居住环境密集,人口众多,企业集中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生活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又是紧张有序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工作、学习、娱乐、休息等等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秩序的规范和引导,那么城市生活就会变得杂乱不堪。我们经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这说明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维护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城市管理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准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往往代表着这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是城市品牌和生产力的象征,因此说,不断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的功能,对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城市环境意味着会将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吸引过来,而这些恰恰是促进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城市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城市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生产力,会直接促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城管部门是城市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通过通过行政执法来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可以说城管部门作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在文明城市创建、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清理障碍物、维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城市管理对于存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栽下梧桐引来金凤凰,如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城市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3.1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城市管理的概念非常宽泛,其范畴也涉及到许多方面。众所周知,新加坡是文明城市的一个典型,城市居民的文明是靠严格法律法规来促进的。总理认为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的管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最集中的体现。作为城市管理者应将城市管理工作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建设、带动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城市建设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做保障,这些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城市城市税收,税收直接来自于城市居民,因此城市管理者应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角度,将维护好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历史使命,以管理好城市为己任,充分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2严格按照法律法律规范城市管理的执法行为

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水平。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树立起正确的执法理念,才能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现在许多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不了解、对城市管理人员不尊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管理在行政执法上的失误造成的,因为我们必须要牢牢确立“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当地、服务群众”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要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沟通和讲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人们对城市管理“抢称、掀摊、追贩子、没收罚款”的既定形象。让城市居民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问题,只有严格执法行为,才能为城市管理赢得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市容秩序,打造出一流投资环境。

3.3坚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城市

首先,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城市管理是一项比较综合和系统的工作,有着较强的政策性、行政性。在城市管理行政部门、各分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利益不同,作为行政领导必须要学会科学决策,否则不断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而且也会使正常的城市管理工作无从开展。形势的发展要求城市的决策者善于掌握城市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对城市管理问题增强科学的理性思考, 进行科学决策。在决策之前要走好群众路线,征询各方面的意见, 集思广益,要等到有关部门充分的调查论证后, 再作决策。

其次,要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同样也是因为城市管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所以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部门职权交叉, 各自为政, 相互扯皮的现象。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具有也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我们不可能寻到到一各放之四海而皆准管理模式。虽然建设系统, 体制非常复杂, 可以说各地五花八门,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有理由让其凌乱,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要机构调整中加强城市管理的地位。二是要因地制宜, 不同等级的城市进行不同等级的管理。三是要“管大放小”,要将重点放在宏观调控上,不纠缠于处理过多的具体事务, 要着眼于加强基层管理, 把区、街道、居委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4注重城市管理的人性化

近年来,城市管理工作中的频频出现暴力伤人事件,这不但影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城市管理人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管理本身的难度有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城市管理执法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人性化的执法手段。我们只能说,作为一名城市管理工作者,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严肃法律法规制度外,还要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注重对被管理的理解、关心和尊重,要通过软性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果和管理质量。城市化是一个趋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我国的中小型城市还是比较多,这些城市大多数还处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起始阶段,这些城市的容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城市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比较低,这些都给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在这些城市中,我们更需要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和完善人性化执法,通过规范的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执法,推动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黎浩元.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探求,1998,(S1).

区域经济管理第6篇

医疗卫生需求评价指标与方法医院覆盖范围内人群的实际医疗需求和基本医疗保障需求与人口情况、年龄分布、疾病谱等流行病学指标、个人或家庭收入、医疗价格等多种因素相关,研究建立医疗需求评价的数学模型,将上述指标与实际医疗业务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能真实反应群众医疗需求的指标和方法。总体医疗成本评价指标与方法医疗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医疗成本。直接医疗成本指患者就诊-治愈全过程产生的医疗费用,间接医疗成本则包括患者就诊所发生的机会成本(选择不同医疗机构对就诊结果可能造成的差异性),时间成本(除就诊本身花费的时间之外,还包括交通、排队、预约等时间,以及多次治疗导致疾病进展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变化的成本),家属及亲友围绕患者就诊所发生的交通、误工、看护、营养、误餐等间接成本等。可选择23种不同类型的疾病作为代表,研究疾病总体医疗成本评价方法,筛选适宜的评价指标,探索建立疾病诊治总体医疗成本的评价体系。医疗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居民健康的价值通常难以使用量化货币的方式来进行评估,使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研究达到预期个体健康目标所需成本,探索不同医疗机构相适应的健康保健目标,建立一套针对不同等级、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与方法。新型医疗措施评价指标与方法使用成本-效用分析方法,研究单一医疗项目或特定的综合医疗措施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探索评价新型医疗项目实际效用的指标与方法,进一步探索建立新型医疗项目经济效益预测分析指标与方法体系。区域卫生经济宏观经济监控方法在重庆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选择各级医疗机构同类诊疗业务的经济指标进行横向对比,重点监控同类指标中超过上四分位数的项目、病人、处方、药品等诊疗活动的经济指标。

以单处方费用监控为例,可以统计一个医疗机构(针对医生)、一个区域(针对医生或医疗机构)、全市(针对医生、医疗机构或区县卫生局)中单处方上四分位数的金额,超过上四分位数金额的处方即列入监控范围;又如筛选重点监控的检查项目,既可以选择单价超过所有检查项目中上四分位数的项目,也可以选择开单频率(次数)超过上四分位数的项目进行监管;再如药品,可以选择在处方中出现频率超过上四分位数的药品,也可以选择用量,还可以选择单价,更可以选择费用等指标,监控同类数据超过上四分位数的处方、医生等。通过此类专门针对高成本的医疗行为的监控,可持续降低医疗成本,尽可能保证有限的医疗卫生经费能够被正确地使用,从而筛选出区域卫生经济宏观管理的有效指标,建立起一套宏观经济管理方法。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评价采用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分析等多种方法评估同类医疗机构的卫生经济效果。横向对比分析方法主要评估单个医生开单与本医疗机构、本区县、全市平均水平的比较(考察医生的医疗效率),单个医疗机构与本区县、全市范围的平均水平比较(考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效率),某区县与全市范围的平均水平比较(考察区县卫生局的监管水平)。纵向对比分析主要是本医疗机构当期数据与历史同期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分析医疗机构卫生经济管理水平的历史变化。纵向对比横向分析则将纵向对比分析与横向对比分析结合起来,对比单个病人、单种疾病、单个医生、单个医疗机构、单一区县与历史同期数据中的平均水平相比较,并与纵向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可以考察医生、医疗机构卫生经济效率的改进程度。

确定一批能有效评价医院卫生资源使用效果的医院微观经济学评价工具,筛选出一套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医疗卫生供给-需求分析、医疗行为边际成本等多方面评价卫生资源使用效果的经济学指标,为重庆市卫生行业主管部门高效配置我市范围的卫生资源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在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针对选定的主题建立多个主题数据库,按不同的统计维度和粒度生成各级统计分析报表,研究各指标间的内在关系,以更方便、有效的服务于卫生经济管理工作。

作者:程平

区域经济管理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宏观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10-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进步,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有了整体上的提升。然而,由于经济政策、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水平大大提高,而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比较缓慢,整体经济状况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有了更大的飞跃,在这样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质量,也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1.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一个合适的度上,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区域间进行合作和竞争的基础。差异的存在,表示一方优势的存在,因此有利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能促进优势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具有激励作用。如果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其他地域发展相比存在着落后性,那么将会对这个落后区域产生激励作用,能促进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并借鉴先进区域的经验,锐意发展,从而政治、经济、思想都有了进步和发展。因此,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会促进区域竞争的局面的出现,并共同提高,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过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易造成失稳,将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差异性比较大,那么区域间将会出现产业结构断层、贸易受阻、收入分配不公、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并存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某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例如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增长经济等。如果一些区域的经济差异性特别大,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关键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中国区域经济被区分为两部分:发达区域经济和欠发达区域经济。这种区别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与改革的矛盾、协调区域发展与赶超发达国家的矛盾、主导产业尽早换与传统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双二元结构”的矛盾。就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而言,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很正常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并将步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能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实际矛盾,将能指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一条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如果不能对以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将会极大地影响乃至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国的实际,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

1.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在经济管理问题上,如果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那么说明经济效率最高。而公平则是指个体或集体能平等地获得政治权力,享受和占有平等的社会财富。公平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如果以最公平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即是实现了工作者与获利者的双赢。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就是实现了利益创造者与国家的双赢。

2.实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做到灵活性与统一性的结合。统一性是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通过统一的政策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为微观活动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必然要求。但统一性只是其中之一,还需要结合灵活性,因为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地域辽阔,各区域人口密度也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各不相同,每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但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权利,必须由中央政府进行掌控,所以只有结合灵活性与统一性,才能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统一政策进行灵活的实施,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和法令效果的最大化。

3.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除了以上两点要求,还必须实现均衡发展与倾斜发展的结合。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追赶并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要接受倾斜发展的局面,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就均衡发展而言,并不是要求国内的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速度、水平都是均衡的,而是要确保每个区域都能把自身的相对优势以及绝对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区域分工中占有属于自己的地位,从而确保本区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强有力竞争态势。任由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或者完全否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都不是一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状态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保全国区域的经济都处在一个不停发展的进步状态中;另一方面,还要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以接受、容忍的范围内,不应过大。为了完成这样的追求目标,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区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创造本区域的价值,发展本区域的经济。然而,就国家政策公平问题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难以避免。如果国家没有对全国各区域一视同仁,而是区别对待,例如,给予某些区域特殊政策,而却又不给予其他区域,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就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中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如果只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市场运作也只由市场机制进行的作用,那么不仅不能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甚至还会进一步扩大差异性,增加其不平衡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必须坚持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计划的作用,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政策框架的完整性、科学性。

3.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后,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倾斜政策。倾斜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倾斜。区域倾斜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中国的沿海地区得到了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区域倾斜政策也不例外,它的实施,一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改革开放往深度、纵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其他区域得不到一样的政策照顾,由于所处的政策环境不一,因此不利于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原有的区域经济差异性进一步扩大化。因此,为了避免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化,我们应该坚持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相结合的原则,例如,以产业倾斜(严格定义是:“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国家规定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实施倾斜,而不论这些产业是分布在哪一个区域。”)代替地区倾斜,不仅能改变区域政策不公平的情况,而且还能协调全国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全国产业分工局面的形成,同时有利于产业政策在各个地区的推行和实施。

4.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确保中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经济主体地位,确保地方政府在区域内的管理权力,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到有秩序、有指导、有规划,那么就应该坚持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因此,在全国各区域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推行法律手段,将能极大促进经济规划与经济运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建立区域经济新秩序。首先,要从制定法律的高度,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权利责任关系,最重要的是事权以及财权。从事权来看,它以法律的形式,使两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固定下来,使中央与地方在以后的事物处理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财权上看,有利于中央与地方在明确各自事权的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某些财权的归属问题,双方获得相应的财权,在进行财权划分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与事权相统一,这是不能违反的原则,否则将会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其次,中国的“分税制”、“补助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强、发展和规范,并实现分税制以及补助制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正确处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各自财政收入问题以及收入划分问题,最终对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划分工作进行明晰和稳定。

在十上,同志对国内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准确、科学的论述。其中,针对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中国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会一直存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宏观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愈发影响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系到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使命以及实现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国家应该在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切实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金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基于十内容[J].中国集体经济,2012,(33).

[2] 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2012,(9).

[3] 谢永琴,钟少颖.产业聚集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0,(5).

区域经济管理第8篇

    1.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主导作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规划的全过程现代区域人力资源研究更着重对其市场化和开放性的分析。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替代自然资源,缓解资源短缺,而且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另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利润增加是前者的5倍世界银行在1995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指出:东亚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经济增长速度及经济结构转变速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这些东亚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在开发整个人口的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历程所验证,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资源结构上看,人力资源是区域在自然资源、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经济实现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2.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问题

人力资源只有与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相互协调、相互结合,才能促使人力资源发挥其巨大效能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人力资源要素存量与区域各部门、各行业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双向对接的问题任何一个对接的中断或受阻,都要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市场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从总体而言,我国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据有关资料:在1982-1990年两次普查期间,15-59岁人口文盲率已由2&6(%降至15.77%,仍然偏高,其绝对量仍高达1亿多人;小学和初中程度的人口比重仍占多数,由1982年的59.21%升至69.9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在这个期间上升得也很快,由0.98%升至2.11%,但所占比重仍很小。从区域对比来看,各区域人力资源存量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根据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显示,东部科技人员人数占全国科技人员总人数的45.23%,中部为33.32%,西部为21.45%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东部地区以高待遇、高福利强烈地吸引中西部人才,人才东流现象愈演愈烈。人才外流使流出区域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下降,形成人力资源空洞,从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要求。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结构性对接受阻,即人力资源结构与区域部门、行业结构结合失效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指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投资主体和经济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的扩大,使地方政府对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并采取各种手段干预地区资源配置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果使各地区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不同步,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产生了结构性对接失效。

人力资源存量、结构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而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又呼唤人力资源发挥其主导作甩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除一方面发挥教育挖掘“源头活水”的功能外,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要素在地区和部门间的转移式排列组合,即鼓励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借他山之玉,攻己方之石”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3. 区域经济发展中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

在非均衡增长条件下,一些主导产业或部门集中于某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形成增长极,并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发展极和其他地区之间在投资收益上存在差异,导致高素质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后进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地区越来越落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趋于扩大,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普通劳工,其共同点都是由后进地区承担人力资本的投资,而由发达地区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这种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结果无疑会加剧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影响后进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如何使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平、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推进器的作用呢?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即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条必由之路所谓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以人力资本转化为商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其社会效益的体现只能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为前提,而不能本末倒置。其二是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一致性的问题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为标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论是国家、部门、企业或是个人)。

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使用制度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本投入是与人力资源所形成的价值继而与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必须要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看作组织的财富,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增加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经济活动因此,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艺术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评价的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的建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无外是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即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在此目标与任务的前提下,在中观经济范畴,即区域经济范围内,构建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透明度不够、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规划和调控主体,而企业或具体工作部门成为运行和操作的主体。规划是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最初的正式投入政府部门规划的工作是将常规规划、战略规划和市场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企事业单位一定的需要;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提出具体的人力资源需求,其中一部分纳入当地政府规划当中,另有相当部分,可采用相当灵活自主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方式。考虑到双方利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评价人力资源的效率。这就涉及到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时间、数量度量以及效率和满意度度量等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度量

(1) 成本度量

人力资源的获得不论是来自内部(通过教育系统培养人才),还是从外部引进(人力资源的再配置),都需要计算成本。它包括:教育投资、候选人员成本和招聘者费甩教育投资既包括政府行为,又包括个人行为;候选人员成本包括用于吸引侯选人员的广告费和费,以及引荐人才的中介机构奖金;招聘者费用包括工作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花费的费甩对区域内部人才使用与区域外部人才引进两方面而言,都要比较准确地衡量人力资本成本,为评价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提供有利证据。

(2) 时间度量

人力资源从生成受吸引、作出反应,到填补空缺,最终产生价值,中间存在着时间段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分为生成时间、反应时间、定位时间和到岗(结合)时间当然对于外部引入的人力资源而言,生成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3) 数量度量

对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双方面而言,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面考虑的。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显性化,并且结合有关产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从战略上把握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和调配工作。

2.人才管理程度度量

(1)效益度量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问题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经验水平、个人能力与其所在的职位是否相匹配,与职称是否相适应,与级别是否相一致,有无相应的薪资福利待遇,都体现了人力资源效率问题相应的指标有劳动生产率与人力资源成本的静态和动态比较;当地人力资源职位、职称级别、薪资的变动分析。

(2) 满意度度量

区域人力资源的状况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人才对发展环境满意与否、发展机会的多少、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对人才的激励措施和重视程度如果人们充分意识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人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相应地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