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地理知识点

区域地理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13

区域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复习;案例教学

1.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思路的构建

2.高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整合

学生怕区域地理根本原因是无法判断一幅区域地图,也就是说对“背景”不能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造成做答试题失分严重。为此,对地图的学习和训练主要采取画图法和空间训练法强化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1读图判图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会对世界或中国的概况在行政、地形、气候、水文、资源讲解之后,马上进入分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这样的做法,极易使学生在学了两三个分区内容后,知识产生堆砌,引起混淆。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区域地理的知识点多,记忆量大,但都是以图为载体,它以形象的面貌代表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读图和判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已成为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在分区地理教学之前开始对学生进行地图空间知识的系统训练。

2.2知识体系建构再现考点知识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区域地理的复习不是对初中地理的机械重复,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提升,必须用高中的必修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自然地理我们用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把一些主要分区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学习分区时,我们就可以提纲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及教材进行整理,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之前的知识进行再现,起到复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以后的学习也有章可循,思路清晰,提高学习效率。

图2 区域知识体系建构图

2.3区域对比分析提升地理学习的综合能力

对不同国家或区域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以及区域差异;通过时间过程的比较,又可以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比较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区域比较,可以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例如当我们学洲的区域知识时,只要知道其中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其他大洲的地形知识就可以通过比较而获得。假如我们已经掌握亚洲地形特征,运用地形知识与欧洲地形比较,学生就会获得欧洲地形特征知识。同理,亚洲与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比较,同样会得到各洲地形特征知识。

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3.1关注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涉及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空间特征与空间过程、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地理意义或影响等)的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中东问题、国际区域合作与国际区域冲突、地理科学或其它学科在科研上与地理科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地理科学要研究的新事件、能够用地理原理解答的现实问题等等要多加关注。

所谓热点地区,就是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世界通要道:中东(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五海三洲之地”)、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等;油气资源蕴藏区:中东、中亚(石油与天然气)、中国油气资源分布及调配等;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急剧消失)、主要海上航线(油轮石油泄漏)、极地(臭氧空洞产生与 DDT等残毒污染)、温带草原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自然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等;但是要强调的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复习中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

3.2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归宿,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者追逐的热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考对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的是,能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该某个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如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总之,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头绪较多、内容复杂、空间概念较强,因此,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平.复习区域地理的技巧[J].山西教育.高中版.文科,2005年第6期

[2]谭智勇.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07年第5期

[3]朱慧.高考地理复习中初中地理教材处理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3第6期

[4]张静波.略谈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11月

[5]卞文洲.定位、描述、探讨――区域地理复习的三个能力目标[J].考试,2006年12月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 空间定位意识 区域知识综合运用

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复习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一、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

首先,让学生用笔描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如中国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20°N、23°26′N、30°N、35°N、40°N)、经线(90°E、100°E、110°E、120°E);世界地图上的主要经纬线:纬线(30°N、60°N、30°S、60°S)、经线(0°、120°E、150°E、70°W、90°W、120°W),然后,利用上述经纬线来编织中国和世界的区域板块地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的定位复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选取上述重要经纬线,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

第二,在区域地理复习时,这些重要的经纬线穿过各地区、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与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起来,就形成了平面的地球仪。

第三,在复习系统地理时,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如果这样循序渐进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那么区域识别就比较容易了。让学生把经纬线内区域转绘到白纸上,再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边画边记忆其突出的轮廓特征。

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出一个区域,学生来想象其位置及其轮廓,这样的训练要多次的反复,让学生在大脑中存几幅区域图,以便构建区域位置的框架,从而能准确快速的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为解答地理问题做好准备。

二、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我们应该在掌握区域地理的一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同时,利用我们学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释和分析这些地理事实和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并且能从中抓住每个区域的最突出特征。

例如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着,在因果关系上也会有密切的联系。就非洲大陆而言,这里的因果关系表现为,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气候与非洲自然带分布的关系、洋流与非洲气候的关系、非洲东部地形与尼罗河的流向的关系等。让学生描述非洲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实际上也是树立学生空间因果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的能力。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一定要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位置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时,避免出现下述问题:

一是把问题设计很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例如,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哪些因素影响到亚洲和欧洲人口的分布。二是忽略学生相关背景知识。例如,要求学生思考“综合所学知识,说说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高产粮食作物水稻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所提供的背景,除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外,只有“亚洲人口最多”的信息。而学生要探究这样的问题,还需要知道水稻种植的基本知识,才能把水稻生产和当地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三、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的发生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从地理学科角度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除了确定该热点地区的位置外,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有关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热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那里曾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地处美索不达尼亚平原,灌溉农业为主,椰枣特产,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的海区的密度流,石油资源丰富、石油的成因,出口路线,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之,我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在确立其所在的具体的区域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被学生掌握、运用,所以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采取:(1)编织经纬网,定区域位置。(2)运用地理原理,抓区域特征。(3)联系社会热点,重综合运用等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正在进行复习的同学们不妨一试,希望能收获意外的惊喜,以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第3篇

1.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应选择10条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在脑中形成以经纬网编织的脑图。然后在学习时要养成左书右图的习惯,对书本上提及的大洲、大洋、地形区、气候类型、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自然资源、自然带、板块、重要的国家、人口分布、农业区、工业区、交通线、城市与旅游点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可以按位置、范围、相互关系的形式,逐一落实或定位到区域图上去掌握,尽量把众多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归纳到同一幅图上,以便更好地把握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规律或相互联系,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最后要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大陆轮廓定位法、地理景观定位法、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法等。

2.突出地理区域特征,掌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区域地理的主旋律。分析比较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等。在区域分析比较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对区域问题的分析,需要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力点,重视分析方法的培养。

2.1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需要从自然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自然地理方面应思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和资源等的分布特征,人文要素方面则要关注人口、农业、工业、城市、重要交通线等的分布特征。

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要坚持以区域为背景,以区域的具体事例为案例,自然和人文地理并重,区域与系统地理结合,将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要理解自然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相关典型案例,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

2.2研究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重点思考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并以此推断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人口、交通、地质作用等。例如对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而言,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太平洋的西侧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季风气候森林、森林草原植被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的土壤(肥力较高)。临海的位置参与海陆水循环为外流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自西向东河流在山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在平原以沉积作用河流的泥沙含量。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利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2.3综合区域特征对比区域差异。

复习区域地理,不仅要掌握区域特征,而且要通过区域特征的比较了解区域差异。例如中国区域的差异不仅要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还要掌握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山区与平原的差异;农区与非农区的差异,等等。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异同,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4把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区域复习之中。

从落实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命题趋势来看,区域地理的考查已从传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为主,转变为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为主。因此高三阶段区域地理复习与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差异在于: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作为区域地理复习的指导思想,带动相关地理学习和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夯实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南方低山丘陵专题复习时,应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通过对初中地理基础、必修地理原理和选修案例内容的整合,突出农业资源优势、问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立体农业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生态建设,能源基地与有色金属冶炼,环境污染的防治,实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关注热点区域,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第4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力培养

区域性是区域地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离开了空间都无从谈起。有了空间概念,才会有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才会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发生、发展、演变。而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不仅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一、中学区域地理概况

根据区域尺度不同,区域地理包含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三个层次。

中学区域地理概况如下(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改编):

①世界地理。A.知识:知道世界的地理概貌,认识大洲、地区、国家,了解地区发展差异。B.技能: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②中国地理。A.知识:知道中国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了解地理差异。B.技能: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同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③乡土地理。A.知识:是开展地理实习实践的具体实践场所,为中国地理提供教学案例。B.技能:学会独立或合作完成地理任务,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C.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表达交流和反思。D.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心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了解全球的环境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E.特点:区域性、综合性。

中学地理尤其是中学区域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综合影响。因此,选择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是很重要的。

二、时空分析方法解析

区域地理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知识的锁链,这些知识是靠一定的结构联系起来的,时间和空间就是分析和表述区域地理的两个基本标尺,其中时间包括季节、月份、节气、时刻、昼夜等概念;空间则包括从一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包括经度、维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东西南北等方位、南北半球等半球位置、上中下游等流域位置、区域位置等概念。几乎所有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都需要考虑这两个基本内容。因此,进行时空分析是区域地理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1)空间分析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进而具备不同的空间特点,产生不同的空间联系、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空间分析法主要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不同空间尺度或分辨率下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通常情况下,把空间尺度分为:世界尺度、中国尺度、区划尺度、省级尺度、流域尺度、县域尺幅和更小尺度这七个尺度。下面以江苏省地理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①世界尺度。描述内容:江苏省在世界上的区位以及与其他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半球概念、海陆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等。

②中国尺度。描述内容:江苏省在中国的地位,与其他各省市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半球概念、海陆位置等。

③区划尺度(华东地区)。描述内容:江苏省在华东地区的地位,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侧重点: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经纬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④省级尺度(江苏尺度)。描述内容:自然人文状况,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以及这些自然人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侧重点:空间分布、空间结构。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⑤流域尺度(长江下游尺度)。描述内容:长江下游状况以及城市的发展。侧重点:空间联系、空间结构。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流域位置等。

⑥省会市区域尺度(南京市)。描述内容:南京的发展状况、在江苏省的地位。侧重点:空间结构、空间联系。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⑦更小尺度(吴江市尺度)。描述内容:土地利用状况、居民等。侧重点:空间分布。运用的空间维度概念:方位位置、区域位置等。

空间分析法便于认清地理事物的分布和联系,便于比较区域差异,做到因地制宜。空间分析法也同样适用于世界农业、城市、河流等各种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及其分布特征等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空间这个主线引导建立空间概念,而建立空间概念则主要依靠地图。因此,读图能力的提高、系统的地图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时间分析法。主要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分析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时间尺度通常包括三个尺度:过去尺度、现在尺度、未来尺度。时间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预测未来。

如“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篇幅所限,表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读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增长速度的快慢。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间这根主线,注重区域的时序性和动态性。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通过规律预测发展演变趋势,并教会学生利用这些规律。时间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地关系的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

(3)时空分析法。主要分析时空分布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可以通过同地异时、同时异地、异时异地等转换方法进行分析。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为例,通过读图,可以分析出各大洲不同时间的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可以分析出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多的区域。这主要体现了异地异时的分析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空间性,也要注重区域的时序性和动态性。通过时空综合分析法,教会学生正确把握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时空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某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商品粮基地的变化等教学内容。

三、时空分析方法的表述

地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特殊的表述方法,即时空表述方法,而非简单的文字描述。尤其是对于区域地理来说,离开了时空表述,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时空分析方法的具体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字表述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上。

(2)图表表述法。通过图表、柱状图等与区域相结合,展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发展过程。

(3)地图表述法。在地图上展示地理事物的时空演变过程。

(4)图文并茂法。通过地图展示和文字对照的方法阐述时空演变发展过程。

四、时空分析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不同的区域尺度,分析所采用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表述方法也不同。

①世界地理。A.主要内容:地理概貌、地区差异。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以海陆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为例。D.实施建议:教学时,主要通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进行空间分析,掌握区域地理的大尺度的空间定位分析。

②中国地理。A.主要内容:地理概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D.实施建议:教学时,以中国地图和中国区域地图为基础,辅以文字、图表,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四大区域的差异。

③乡土地理。A.主要内容:实践场所。B.可采用的表述方法:文字表述法、图表表述法、地图表述法、图文并茂法。C.举例: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D.实施建议:在反映家乡的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用空间分析法最为合适;反映家乡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工业发展变化时,运用时间分析法,而反映家乡农业的变迁的时候,则需要用时空分析法。

总之,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时空分析法是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必须运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特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而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是学好其他地理知识的重要的基础。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区域地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分析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加强使用地图的能力,建立空间意识。地图是地理学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地图的阅读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时空分析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构建区域地理的心理地图。②在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时要注意突出区域差异,概括区域特征。③在运用时间分析方法时要注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总结规律。④避免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的重要性。⑤注意适时总结,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⑥教师在进行资料尤其是地区的搜集和选择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总之,区域性是区域地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任何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离开了空间都无从谈起。有了空间概念,才会有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才会有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发生、发展、演变。而时空分析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不仅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梳理地理知识的系统结构与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7.

[2]王刚.地理时空图的两种转换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7).

[3]蒋文庆.从时空角度诠释地理事物和现象[J].地理教育,2009

第5篇

关键词:高考复习 区域地理 渗透 化整为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7-02

区域性是地理的显著特点之一。即使是高考,地理的区域性特征仍然突出。全国各地地理高考题多依托具体的区域,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内容有机镶嵌起来,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试题的区域性学科特色明显”这是近3年广东省地理高考年报对试题的评价。因此,学生对区域中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区域问题越熟悉对高考越有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新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一学生甚至不会看地图、无法定位,对相关区域的自然特征更是一片空白。区域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生在新一阶段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习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阻。

1 困惑

区域知识的重要性早为每位高中地理老师所共识,因而,他们在兼顾高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尽最大的努力弥补量大面广的区域地理知识。长期之下,很多学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的复习思路和方法。综合同行的经验和做法,我校近年来的做法是:区域地理放在系统地理复习之前,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这样安排复习顺序是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时,能落实到具体的地区。至于具体的区域分析则沿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先确定区域位置、事物分布、区域特征,再理清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与差异,进而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按以上的复习思路,学生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分析方法,心中对解题的套路了然清楚。然而,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知识储备中应有的“在哪里”和“有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学生不易弄清楚题目所示区域是在哪里、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特征又是如何的。因此,在运用高中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为什么”和应对区域具体问题“怎么办”的解决方法时,便无从下手。最后,这种基础知识的缺失导致作答得分率大打折扣。

2 思索

为什么学生完成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后,仍然很难准确定位、很难清晰记住区域的相关知识呢?如此低效的复习原因何在?笔者尝试从各方面找原因。

与学生了解情况。有些学生反映:区域内容很多,复习时间不长,一下子全部记住很困难;有的学生虽然当时是记住了,印象却不深刻,极易忘却……细心反思情况的确如此,高考一轮复习中区域大概耗时2-3个月,历时短,但复习量大,学生每天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还有的是高三期间,学生不单单复习地理这科,还有其它科目其它知识需要背诵记忆,全都堆在一起记确实有难度且也不符合科学和记忆规律。

再与同行前辈交流后发现,这种情况不单本校存在,其它学校也有类似情况,也就是问题具有广泛性。

我开始深思:区域是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下子全部都记住有难度,倘若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开记忆、分开攻克,由少到多,逐步积累,多次完成。这样不单解决集中记忆容量过大的问题,也能巧妙地把记忆时间拆开,解决了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学习较多的内容,造成脑神经能量消耗大,容易疲劳,记忆的效率低的问题,可谓一举二得。点滴积累,点滴渗透,化整为零!这种复习方式速度也许慢些,但量的积累,必然能实现质的飞跃。

另外,通过研究近3年广东省和全国各地的地理高考题,笔者得出一些重要的信息(见表一)。

①近3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世界区域地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多达35处,但常考的不外乎那几个国家―― 美国、澳大利亚、南欧、俄罗斯、格陵兰、加拿大,这几个国家考核率竟占60%,其中以美国为背景的竟考了9次,澳大利亚为背景则考了3次,两个国家约占了30%!

②近期年的考题中,世界区域多数选取发达国家,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或是热点地区!

③中国区域的考查则几乎遍及各地区。

④以区域为背景的题型以综合题为主,综合题分值大,区分度大。

由①和②可以得出,世界地理若能抓住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有的放矢地复习,效果一定比眉毛胡子一齐抓的全面复习、均匀用力强。从③则可得出,中国区域考查面较广,最好踏踏实实的逐一复习。

3 突破

基于以上想法,笔者由从自己任教的班级着手,调整复习策略

(1)拆分区域,勾划重点

为了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记忆,教师心中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区域是常考的、重要的。总结近3年高考和练习题中的常考查的区域,大致可分两种情况来记忆。第一种是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基本特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世界部分的内容初步记忆宜粗不宜细,中国部分则要具体些。第二种情况是需要重点把握的区域。世界区域重点记忆区大致如图1。

中国区域则在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细分为:南方地区(再分为西南、东南)、北方地区(再分东北、华北---华北内部再分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以上内容不要求一次全部记完,而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这样的拆分只是为后期的点滴渗透作准备。

(2)见缝插针,点滴渗透

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哪些是重点内容教师心中已清晰,但什么时候复习哪一块,那块内容讲多少,讲哪些,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地把知识点渗透到每节课中去,也可以作为知识的扩展给学生补充。例如在讲洋流时,考纲要求学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那么,此时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名称位置渗透其中。复习时求学生先画出世界简易版图(“4经5纬”),在其上标上7大洲4大洋,最后在各大洋上标注洋流运动性质、流向及名称。边画边讲的过程中既实现复习洋流知识的目的,也渗透了世界主要大洲大洋位置名称。

区域知识,也可在习题评讲过程中渗透。例如: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5-6题。如图2

5.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6.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该题目考查了中国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解答本题可直接通过读图提取图中有用信息解题,难度并不大,但是教师也可以借这道练习题结合中国三大自然区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地形图、复习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中国人口分布状况、水资源分布规律、中国平原的分布等区域知识。

(3)稳打稳扎,逐一过关

每次渗透的内容虽然少,但务求稳打稳扎,点滴须过关,最好能在堂上落实完成。因学生记忆需要时间,所以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教师不必过于计较,要知道这时间花得值。例如:地中海气候区是很多练习都常出现的常考区域,一般的学生多数只记住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的西岸,而笔者则会具体到世界每一个地中海气候区及附近的著名城市都让学生在地图上慢慢地找一找,看一看,圈起来: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埃及开罗;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洛杉矶;智利圣地亚哥;澳大利亚珀斯;南非好望角、开普敦。然后结合练习巩固。

稳打稳扎,逐一过关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复习过的区域,一定牢牢记住!考试就怕不考,只要考到,一定信心十足!

(4)记无定法,贵在得法

区域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要记好不容易,为了让学生能记得牢固些,轻松些,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记忆,以下是笔者常用的方法。

①徒手画简图。为了记住世界和中国位置,笔者教导学生分别用“4经5纬”、“5横6纵”来画世界和中国简易轮廓。画世界简图时,教师一笔一画地带着学生画,边画边归纳每个区域所在的大致位置和经过的关键点,画完后,要求学生马上用1-2分钟时间回忆一次画法,再用5分钟时间重新再画一幅,前后花了约15分钟,但这样以后,在每用到世界地图时,学生均能很快地大致把图板出来。学生动手画过的图,印象特别深刻。如图3、图4

②联系实际。地理是一门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科,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把身边的实际结合起来,不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笔者结合该气候区多产水果,而刚好本校附近的市场有几档卖进口水果的铺子,学生上学放学都会经过,于是要求学生观察进口葡萄、新奇士橙等水果的产地,学生会发现,上述水果夏半年多数是produce in America,冬半年则有produce in Chile(智利),有produce in South Africa(南非),也有produce in Australian(澳大利亚),而这些地区都有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区。身边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

③多看地图。无论是在练习题中还是在课本教学内容上,凡是遇到陌生的区域,笔者均要求学生马上查找地图,核实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在堂上竟无形中形成了查地图比赛,只要老师说“我们在地图上找找这个地方”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出来,并大声向全班宣布页码,这种良好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区域。

④结合图片、视频、趣闻。图片、视频、趣闻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冲击强烈,从而给学生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记住区域知识的目的。如果这些图片、视频、趣闻是授课老师的亲身经历,学生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如在讲青藏地区的时候,笔者给出一张与藏族姑娘的合照,让学生观察姑娘衣着样貌,猜她的年龄和当时气温,并尝试解释这种现象。当学生得知貌似中年妇女的藏族姑娘还是个中学生时,对青藏地区强光照及高寒特征产生强烈的反响,于是深刻地记住了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

⑤形象记忆。联系学生日常熟悉的物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快捷的识记的方法,简单而高效。如长江的形状由“V+W”构成,黄河则由两个“几”构成。

(5)积小成多,量变到质变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区域知识的点滴积累也定能实现可达到了高考要求,最终实现质的的飞跃。

4 初见成效

(1)经过一年训练,笔者任教的班级,区域知识比以前扎实很多,在历次考试中发现学生因区域定位及区域相关知识有缺失而至失分的现象有明显的好转大大减少。以下表二是本校文科班9-17班一年以来的成绩追踪比较表,笔者任教的班级是11班,其它班沿用原来的复习方法。本校高二开始正式文理分科,高二第一学期文科班学习必修三,故区域地理的复习在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如表2)

(说明:①13、14班是艺术班,统计期间艺术生到校外培训故没回校上课;②17班是提前班,入学成绩比其它班高一个层次。)

由表格数据可知,11班的成绩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有明显的上升,由原来居级中下水平,到后来跃居全级的第二名,且与17班的差距有越来越小。

(2)因经常教学生画图,所以学生地理绘图能力也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下面几幅是学生画的简图。(如图5图6)

(3)通过交谈,学生也反映,地理不再如以往那样难学,那么令人害怕,相反,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0-2011年广东高考年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区域地理 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挖掘区域的地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区域地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创设情境这一招是最吸引他们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对该区域产生强烈兴趣,进一步主动学习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

例1:学习青藏地区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修青藏铁路的工人有“三宝”――“墨镜、唇膏、防晒霜”;工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大地大不如反应大,爹亲娘亲不如氧气亲。”你能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例2:在学习亚洲的季风气候时,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为什么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国的民居为什么一般都坐北朝南?

还有日本传统的食品寿司为什么中间是米饭、鱼片,外面包着海苔,这和日本的农业有什么关系?印度的妇女天天都穿着传统服饰――纱丽,除了纱丽被誉为“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外,与南亚的气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杨贵妃不叫人在长安种上荔枝,而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绝唱,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己“走”进课堂,全身心融入课堂,这样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乐学区域地理。当然,我们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该区域最核心的地理特征,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不能光为好玩而创设情境。

二、读图分析,看图说话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学生就无法记住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无法分析、理解地理特征、原理和成因。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文字,将毫无用处,所以学地理一定要让学生图不离手,宁可无书,不可无图。那么,如何让学生会“看图说话”?

1.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1)纬度位置: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几条重要纬线是否穿过该区域,每次我都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这几条重要的纬线,这样可以确定该区域所处地球五带中的位置,这是分析区域气候类型的基础。(2)海陆位置:找出该区域位于什么大陆的什么部位,周围濒临什么海洋和陆地,也就是该区域的邻居,要求学生在图上圈出来,海陆位置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多少。

2.归纳区域的地形特征:(1)读该区域的分层颜色地形图,从颜色判断该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2)结合注记,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圈画;(3)看颜色和图例分析地形分布格局,即地势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3.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1)阅读“区域气候类型图”,找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分布;(2)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区域气候特征;(3)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结合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形成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原因。

4.探讨区域的河流特征:(1)在图上找出该区域主要的大江大河,并用笔自河流的上游描至下游;(2)判断河流的类型: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3)结合地形特征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流域范围等水系特征;结合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的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有无结冰期等水文特征。

5.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特点,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如水热充足的平原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地区多发展林业)。这样步步深入,有条件的话要多图并用,将该区域不同要素的专题地图叠加,找出图中蕴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综合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

三、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所以要找出影响区域综合地理特征的主导因素,就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突出区域特征。

如学习青藏地区时,要牢牢抓住“海拔高”这一主导因素,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自然特征。

而学习西北地区,要紧紧抓住它“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导致气候“干旱”这一核心区域特征,影响西北地区河流、自然景观、农业等其他方面的地理特征。

四、注重区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趋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把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找出区域间的“异”和“同”,把握该区域独有的特征。

以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为例,为什么会有“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船北马”、“南腔北调”、“南拳北腿”,南方人矮小灵活,北方人高大粗犷,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和南方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明显的差异有关,采用表格的方式对比可以一目了然。

比如学习美国的农业带时,可与我国四大区域进行比较,二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热带面积广大的埃及与巴西,区域地理特征却天差地别;同样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俄罗斯与日本,两国的海运发达程度亦不可相提并论,等等。只要我们留心、用心观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就能更突出地认识区域特征。

五、运用“知识树”学习区域地理

“知识树”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可以表示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做“知识树”的前提是梳理知识要点,然后画一个树状的结构图。因为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画“知识树”时,不仅要整理好各地理要素的特征,还要教会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下学生所画欧洲的“知识树”:

第7篇

一、建立空间概念,确认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

(一)绝对定位。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让学生掌握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经纬线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是搞好区域定位的关键。(1)主要经线:0°经线,180°经线,东西经30°、60°、90°、120°、150°。(2)主要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以上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格,也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地理区域的定位。

(二)相对定位。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

(三)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

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各不相同。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

二、建立单元与整体联系,明确专题认知定位,实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整合。

(一)了解区域构成,掌握系统结构。

研究区域地理是有章可循的,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人地关系特点包括该区域的资源状况,区域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等。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所以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再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二)重视区域条件,综合区域特征。

综合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中亚最突出的区域特征。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在世界地理分区内容复习的过程中,求同存异,既有清晰的思路,又突出重点,从而保证复习的高效性。

(三)发现区域问题,规划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区域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高级阶段。首先要善于发现区域问题。其次要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指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问题(如图)。

(四)注重区际联系,对比区域差异。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

1.相同事物的对比,突出内在差异。如:日本、朝鲜、中国华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对比。

2.相似事物的对比,找出异同点。如: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对比。

3.不同事物的对比,找出内在的联系。如: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对比。

拓展区域范围,进行跨国联系,沿河流的流向、山脉的走向、交通线的延伸方向、气候区的延展方向等,把区域范围向国外扩展,以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全球观。

(五)关注热点问题,重在应用。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而这些热点问题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联系实际,适当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贴近生活实际。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自然及社会问题,并把这些内容渗透到各个专题复习之中。比如复习“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楼房采光的事例;在复习“板块构造学说”这部分内容时,可联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的原因。

总之,在地理复习中,要千方百计调动思维,尽可能地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进行整合,结合相关专题图、区域图给考生提供学会联系、学会综合、学会学以致用的必要体验,是有效复习的途径与方法。

第8篇

当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目前的区域地理教学只局限于某一区域的相关知识“点”,而没有顾及到知识“线”或知识“面”,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局限于本区域零散的信息,无法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区域的本质。其次,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充分实现区域地理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致使学生尚未具备运用区域地理图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当学习所有区域地理部分之后,没有及时从整体上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结构,致使学生对区域之间差异性把握不清,同时对每个区域的理解又没有深度。最后,尽管新课程已明确强调区域地理教学应从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三个角度着手,但当前“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基于上述背景分析,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真正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二、理论依据

笔者基于脑中地图理论,构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脑中地图”理论,即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以有效贮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可培养学生习惯于运用地图等工具,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国外对“脑中地图”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更深入和系统。JosephD.Novak认为,“脑中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构成。节点表示概念,连线位于节点间,表示某两个概念间存在某种关系,连接词是连线上的文字,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脑中地图”中知识以层级方式呈现,最基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依次是具体化的知识。国内从脑中地图的认知原理、地理教学中构建脑中地图的意义及其作用、构建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对中学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把脑中地图理论与地理认知结构构建和区域地理信息素养养成两个方面紧密结合乃是当务之急。

三、教学模式提出

基于上述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特性和教学实际,提出了主题概念图式区域地理教学模式。主题,就区域地理教学而言,指最能体现区域特征的地理要素。概念地图(conceptmap)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又称“心智/思维地图(mindmap)”。换言之,概念图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征,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里学习是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并且揭示了知识结构的细节变化。将主题和概念地图联系起来应用于区域地理教学,意在让学生先抓住每个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其它地理要素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四、教学模式构建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本教学模式仍以地图为依托,并划分为四个步骤,读—研—绘—用(通读地图—研究地图—绘制概念图—活用概念图)。

1.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课前组织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整体浏览、分段细读、精读地图等方式使自己对这节课有大致了解。阅读文字同时,重点读图,特别是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矿产图、人口图,从地图上获取相关地理信息。课堂伊始,检查课前预习的形式不再是教师提问,而是学生自主提问,其它小组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既可锻炼学生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升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阅读地图为基础,逐步熟悉该区域的相关自然、人文地理信息,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把握该区域的主要特质。如日本是一个岛国,巴西大部分地处热带,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是干旱等,为下一步打基础。

2.研究地图分析重点地理问题

研究地图是研究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即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如西北地区为什么干旱,青藏地区为什么高寒,由哪些因素导致?日本的工业类型为什么是加工出口型,工业分布为什么都沿海?欧洲的气候为什么海洋性特别显著,对欧洲的畜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他们对本区域的地理表征进行联系,把握其间的本质规律。例如,学生了解了非洲贫困,那么仅仅知道这个表象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以表象(人口多、食物短缺、种族冲突等)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究非洲贫困背后的原因(历史发展缓慢、殖民主义侵略、不利于发展的气候条件、现代不平等的贸易格局等),如何摆脱落后的局面(发展现代工业、发挥资源优势等)。这样,以一个问题为抓手,把其它问题串联起来,从更深层面上理解一个区域。

3.总结地理信息以绘制主题概念图

绘图是教学的核心,即在前两个步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得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绘制“主题”概念图。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是通过概念图的完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抓住重点,提升整体思维。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地理位置是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钥匙”,同时地理位置也影响其它地理要素,并有助于学生构建空间观念。因此一般把地理位置放在概念图的首位。(2)从某种程度讲,任何地理要素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但从中学地理学习角度而言,要求抓住地理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特别是能体现一个区域本质特征,能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色,针对这些进行重点分析,着重绘图。(3)每个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认知结构有所差异,因此,对同一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概念图,即概念图的呈现并不惟一。(4)绘图是结果,同时也是过程,应重视结果(概念图的呈现),更应注重过程,即学生在绘图中的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认识结构构建的一个有效途径。

4.活用概念图将知识归类组块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一个步骤学生构建的“主题”概念图,锻炼学生自主总结本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如欧洲最突出的特征是海洋性,由此带来河流、农业的特征;巴西突出特征是湿热,这对城市人口分布、工农业有一定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决定了它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由此影响了农业、河流、人口等地理要素。其次是要学会迁移学习,如亚洲和北美洲的比较迁移学习,纬度位置相当,跨寒温热三带。非洲和南美洲的比较迁移,大部分位于热带。通过比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抓住区域最本质的地理特征,另一方面学会区域间的比较,从而加深对区域差异的理解。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