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地理知识点

区域地理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14:5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域地理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域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乡土化

随着广东省新课程和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重于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又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下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区域发地理乡土化背景

1、学生的基本情况

虽然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区域地理,但是很多学生不把它当一回事。一方面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慢慢的觉得难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并非专业出生,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个别教师教得特别好。整体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大多没有学到什么地理知识。学生一进入高中,把以前学地理的观念也带了进来。加上现在高中扩招,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给我们中学教学带了很大难度。不过现在广东高考的改革,学生只分文理科,不再分X科了。文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也有很大的提高。理科生因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对地理的重视也有所提高。

2、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

在区域地理教学的乡土化时,教师要注重所选的乡土地理知识必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且所选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区域地理乡土化的教学实践

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体现区域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在课堂上的运用时关键,教学实践的主要步骤如下:

1、课程资源收集。围绕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比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红色荒漠(俗称“红砂岭”)的防治相关资料;“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可以收集韶关市关于北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关资料等等。在资料的收集,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也可以教师为主。

2、课程资源筛选。收集到的资料要具备“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特征,进而达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同时筛选出的资料要贴切生活而且要具有代表性。

3、课程资源开发。对筛选出的资料,教师要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如:关于“韶关市红色沙漠的防治”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完善,要准备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沙漠的成因;二是防治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现状;三是红色沙漠的危害;四是红色沙漠的治理;五是目前红色沙漠的分布状况。完整的乡土地理资源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了解区域的整体和局部。

4、课程资源的利用。对完善后的资料,可以作为文本式的课程资源并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课堂教学。虽然学生对于家乡所在地区比较熟悉,但是学生的了解大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把这些资源具体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这些资料具有生命力,便于学生理解,体现其学习的价值。如前面提到的“韶关红色荒漠的防治”,红色荒漠虽然分布的面积比沙漠少,但是在我国分布地区也较多,并验证了荒漠并非都是沙漠的观点。同时,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加上广东省高考自主出题,考试内容越来越趋向于乡土化。因此,区域地理教学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以上环节,要注意各教学环节的配合,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但要时时提醒学生课本知识与乡土地理的衔接和延伸。

三、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对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等方面都是有益的。但是在韶关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资源对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十分明显的作用。但乡土地理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都要与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资源应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区域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资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资源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进而避免喧宾夺主。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课堂不宜多讲。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就需要利用典型的例子。

因此,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第2篇

一、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非常地直观,读图能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区域中的许多要素在地图中都有明确的反映,因此,必须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读图能力:读出所学区域的经纬度坐标或找出经过这里的特殊纬线;找出一些重要的区域界线;找出区域周围邻近的一些地理事物;辨别区域内事物的特征和相关事物等。读图一定要按照方位或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制简图,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比较法是一种用来确定地理对象异同点及其内在联系的科学认识方法。由于地理对象的区域性以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性,运用比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引导学生将气温、降水、河流、植被等自然条件与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饮食习惯、传统民居特点、传统运输方式等人文条件列表逐项比较。通过比较这些地理条件的差异以及分析其形成原因,学生非常清楚南北方人们主食的差异(南米北面)是因为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主要农作物的差异,又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会形成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用比较的方法,既反映了南北方的地区差异,又突出了各自的区域特征,并且使学生明白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各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学会归纳总结,把区域地理知识组织起来

新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建立起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通过归纳总结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于记忆和提取。即建立知识结构图。通过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把一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知识结构图由节点、连线(箭头)组成。其中节点是各个知识点,连线(箭头)表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先让学生了解新疆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如下图:

图中的核心是新疆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为什么干旱,以及在干旱的影响之下其他自然条件有什么样的特点都反映了出来。将零散的知识纳入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归纳总结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第3篇

一、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

彰现能力考查今后的高考地理命题主导趋向, 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主。 试卷对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更加创新, 更加注重思维的质量、思维分析的过程。试题具有立意独特 、 情境设置新颖 、 设问灵活 、多以教材上未见、 老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 , 具有不可预测性。新情境的创设, 层出不穷, 素材简约 且内涵丰富,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 设问呈渐进性, 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 、 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地理试题 , 多注重对考生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的考查 。能力考在过程——分析综合 、 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既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 , 也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核 心能力, 同时要符合相关 的教学测量指标 , 准确反映测试要求 ,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突出主题,问题情境创新,体现探究意识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学科基础, 不追求细枝末节、 生僻与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考查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凸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就实施新课标省区的近年高考地理卷而言,主要体现两个字—— “ 稳 、 新” 。 稳, 即考纲“ 稳定” , 其连续性 、 稳定性、 目标要求 、 分值比例 、 题型结构、 难度、 赋分等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新, 即有原创性 、又有灵活新颖性、 选材及设问角度新。相信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仍会延续这一基本特点。

三 、切近生活

回归学科本色, 向更加现实与生活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命题设计力图实现“ 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 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

分析清楚新形势下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理、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在今后的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向,在地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 地壳的运动与地表形态、 资源、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城市化、交通、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 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自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有的同学认为某些主干知识去年已经考过,今年不会再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年年考,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切入点不同而已。

二、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应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各有侧重。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的难点,高考比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内容。自然地理的重点是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主要是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不仅要知道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原理, 并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从图中读出地理知识,并分析相关的问题。

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学习, 重在运用。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说明观念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而材料是可随意选取的。因此, 人文地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 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等。

区域地理既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地理复习,应突出综合性,从“ 区域特征——目前状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这样一个思路入手,全面地认识某一个区域,使其立体化、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之上, 学会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原因。区域地理内容较多,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 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学科特色,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 、 地理原理都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各种图表都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 、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表) 规律。最终达到通过图表能明确知道该图表所表达的知识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来看,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要有机地渗透社会热点,强调知识点与热点的有机结合。有时还要以热点为中心,带动相关的知识点,把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填充到热点的各个方面, 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 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容易称为高考题。

五、 深入研究《 考试说明》,做到最后复习有的放矢

有的同学认为,现在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无暇顾及《考试说明》。其实,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考生应该在繁忙的复习中挤出一些时间研究《 考试说明》,了解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 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掌握 , 哪些不需要掌握, 高考对考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认真揣摩试卷结构、 题例、 命题的指导思想等,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地理知识 、 地理能力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就多一些针对性和计划性, 减少了盲目性。

第4篇

关键词:选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74;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23-01

自2015年10月浙江开始高考改革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地理选考。其中2015年10月的选考卷中,选择题以区域为背景试题4组9题,其中有1组2题涉及浙江地理的;2016年4月选考中选择题5组9题,涉及浙江地理的为1组2题;2016年10月选考中选择题7组13题,涉及浙江地理为1组1题,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综合题中全部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对系统地理知识的考查,区域地理复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选考成绩的优劣。

一、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现有基础较差

由于浙江初中没有系统开设地理课程,地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分布在“科学”和“社会”的相关章节中,主要涉及地理的最基本的原理和常识,而区域地理知识并没有涉及,导致学生对区域概念也不清楚。高中主要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没有系统开展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也没有区域地理教师,导致学生缺乏区域地理知识的教育。一些学生对必修教材涉及区域以外的知识毫无印象,更何况区域特征和地理空间位置等重要的知识。

2. 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紧张

按照目前的教学安排,每个学生有两次参加选考的机会,因此最晚参加考试为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选考。高一要完成3本必修的教学进度,高二要进行必修部分的选考知识的讲解及2册选修教材,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选考复习,剩余用在区域地理复习讲解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解复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是“蜻蜓点水”,其复习效果可想而知了。

3. 地理教师紧缺

受浙江高考制度改革的影响,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如学校原来10个教学班中只有2个~3个文科班级涉及地理教学,而现在2017届涉及地理的教学班有5个、2018届选考地理的班级达到了8个,再加上浙江本地培养地理师资的高等院校少,导致地理师资严重不足。学校为了减轻地理教师的负担,只能通过减少地理课时来协调地理教学任务与地理教师身心健康之间的平衡,导致区域地理复习讲解时间不足。

二、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好的区域地理复习的策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怎样能做到既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区域地理知识,补上初中地理未开设的区域地理的“空白”,又能实现教师轻松教学、愉快教学,实现地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地理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系统地理教学与区域地理知识的融合

根据三次的浙江地理选考考查分析,区域地理的考查中,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来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考查多一些,对区域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及区域地理特征简单记忆考查则很少。因此,在系统地理教学中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将系统地理教学与区域地理知识相融合,运用教学目标中规定的知识点来进行分析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逐步渗透相关区域地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区域地理学习要在短时间有较好的效果,关键是方法。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因此应运用整体性来学习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如我国的西北内陆,纬度为40°N~50°N(纬度位置),远离海洋(海陆位置),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难以到达,降水少,即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根据气候可判断出温带荒漠带,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少,土壤贫瘠。根据降水、气温和地形可分析出河流的水文特征。自然条件恶劣,高温和严寒地区、多暴雨和少水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差,人口稀疏,开发历史较晚,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聚落规模小和少。类似区域如中亚地区等,教师可以把区域相似地区进行归纳比较,实现,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握各区域。

3. 重视区域比较和区域联系

目前区域地理考查多采用区域间或区域内不同地理要素的比较分析,因此学生在平时应多注重区域比较,并且这些往往以两个区域或过渡性所处区域出现。如2016年10月选考卷第16、17、20、21题都是区域间某地理事物分布的差异比较分析。因此,学生平时多对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就能防止对区域相关知识的混淆。重大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往往会涉及不同的区域,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因此学生要加强对区域联系方面的分析整理和归纳。

三、结束语

总之,在浙江实施新的高考模式下,区域地理作为系统地理考查的主要载体,如何更好地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是学考选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根据区域地理复习的模式,按照岬闱域、重点区域进行分类,在区域特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地理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沿一段经线、纬线、假想海陆位置图,并以图、表、数据、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科内及跨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往往因区域地理知识零乱、缺陷,而不能准确判断区域位置。即使能判断出区域位置,也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因而得分率低。

1.准确定位,把握区域空间位置。

准确进行区域空间位置的判定,是搞好区域地理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掌握两幅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将考纲规定的世界地理中的13个区域、8个国家和中国地理各分区的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如在中国空白轮廓图上:首先,落实中国领土四至点、四大海域、各省区位置、轮廓;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包括一、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温度带、降水时空分布、四类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地形(三级阶梯及界线、主要山脉、地形区);板块位置及界线;河流、湖泊的分布、水系;植被、土壤、自然带;资源(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淡水);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四大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交通(主要铁路线、河港、海港、航线);商业中心;旅游景观等的位置。其次,形成大脑中的两种地图: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图,世界、中国各地理要素的专项图。复习中引导学生识图、填图,使地图活化,做到心中有地图。这是落实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理原理分析的重要基础。

依据经纬线判定区域位置,在分析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某一经纬线或沿一段经线、纬线为载体,同时结合海陆轮廓、位置、行政区轮廓、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或几个区域或局部区域的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经常出现的。

2.注意运用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同时,还能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强化概念,区别易混知识点;(2)相同事物突出内在差异比较;(3)相似事物找出异同点比较;(4)比较不同事物,找出内在联系;(5)综合比较,形成网络。

3.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寻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联系的规律,是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首要问题。区域地图常成为高考试题的知识载体,选择某一区域地图,配上各种地理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已经成为一种命题模式,并且区域图的比例尺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纯粹的经纬网定位试题逐渐减少。这种命题模式表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不仅越来越重要,难度也越来越大,单纯“记忆性”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进行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前提是找好参照物,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突破、构建心图。参照物可以是“点”,如具有突出特点的城市、矿产地等,也可以是“面”,如工业区、气候区、区域形状等;构建心图可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山川河湖三个角度构建空间结构,形成空间联系。

4.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所谓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即区域地理知识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建立知识模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每一个区域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知识模型,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再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记忆才行,不能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型本身,那样是没有用的。知识模型可以用下述表格方式建立。

第6篇

一、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地理比较法包括同类比较法、自我比较法、图标比较法、概念比较法等,每种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具体情况,巧妙引入比较法,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多维度的比较,为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异同点,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从整体到局部比较

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然后深入了解细节部分,通过整体和局部的比较,深化学生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区域地理比较分析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异同点时,可先从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等进行比较,再细致比较它们的自然环境特征、人文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通过整体和局部比较,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上对这些内容有细致的了解,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从已知到未知比较

高中地理教学时,对已知和未知内容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该教学方式能复习已学知识,同时还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快速吸纳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例如,俄罗斯地形地貌学习中,可以利用已学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地形地貌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还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因果关系比较

应用比较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抓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例如,学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首先比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然后比较二者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文地理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深化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工农业生产、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特征的认识,进而可以得知,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区域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采用这种层层递进,逐层推理的教学方式,对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不同知识内容比较

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综合分析法等,比较不同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区分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尤其是在图册和图标教学中,更应该对不同知识点和学习内容进行比较。例如,要想让学生记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在位置,大致掌握其经纬度,对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有基本了解,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地图和地球仪。这样既能让比较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还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让地理比较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比较研究方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让比较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一)重视对知识点的概括与综合

使用比较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之外,还要概括并综合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锋面气旋学习中,除了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的相关知识外,还要引入气流运动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所学的大气水平运动,利用近地面等压线图,绘制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南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然后对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气流和天气状况进行仔细分析,深化对气旋与反气旋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概括、综合、比较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牢固掌握所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

(二)确保比较内容的直观有效

地理知识比较时,要善于利用表格、图标和图像,让比较变得直观形象,方便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在五种基本地形的概念、特征、分布区域等学习中,可以综合应用地形图和表格,对丘陵、山地、盆地、高原、平原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各种地形特征的认识,还能更好地区分它们的不同点,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三)保证比较的适宜与恰当

第7篇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第8篇

一、强化课本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教学

在教材中,每一章或每一节的知识具有整体性,由不同知识点组合而成,章节中的各知识点有着显性或隐性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各知识点是如何组织的,我们都应该整体把握,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以让其构建知识网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其学会对比学习、学会联系学习、学会整体学习。

1 层次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的层次,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关系主要包括递进关系、从属关系等。例如,日本的气候属于海洋性很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如下递进层次关系:日本气候属于季风气候类型,与其他气候类型有区别(层次1);日本季风气候有着海洋性特点,与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区别(层次2)。再如,学习海洋这一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网络,梳理各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然后让其对照知识网络进行有效复习。

2 因果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全局分析,揭示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发掘其因果关系,理清地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分析:东非高原处于赤道附近,依照一般规律,此地的气候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实际上,东非高原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根据逻辑关系,我们可探究出其因果联系: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当受热时,上升气流会比较弱,这就导致降水不多,因而难以产生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最终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样就将地形、气候、大气运动等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二、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1 把握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地理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数学等有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若教师能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1)地理与历史、政治的联系。在地理教材中,地理与历史、政治的联系随处可见,尤其是在高中经济地理教学中,政治、历史、地理的联系是十分普遍的。例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口重心南移、人口分布等与历史有着极大的联系。又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与取得的成效与政治关系密切。(2)地理与数学的联系。例如,推算区时与地方时等要用到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