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医疗信息化

区域医疗信息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3 15:50:59

区域医疗信息化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1篇

1981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工程专业二年制专修班

任协和医院计算机室主任

1991~1992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访问学者

任国家八五科技重点攻关课题“综合医院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2003年 主编出版了《医院管理学信息管理分册》

2006年 参加编写《医院信息系统新编》

2007年 参加编写《医学信息学概论》

2010年 担任副主编出版《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方案》

他一辈子只干过一项事业,就是医疗信息化。刚入行的时候,这个行业是个非常冷门的行业,到他退休的时候,这个行业终于开始火热起来。用稍微戏谑点的话来说,他就是一部活的医疗信息化史书――他就是协和医院原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包罗。在医疗信息化领域,提到“包罗大叔”的名号,很多人会肃然起敬。因为资深,他现在的角色被很多人认为是意见领袖。

“请问包罗大叔,我这样的情况应该转行吗?”、“包罗大叔在哪?我有一个问题”……在医疗信息化为主题的Miforum论坛上,包罗大叔被年轻人认为是医疗信息化的万事通。难得的是,包罗大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Miforum成立七八年的时间里,包罗大叔的ID一直很活跃。李包罗乐得听见这种称呼:“大叔是一种尊称,因为在业界摸爬滚打的时间久一点,熟人多。”

不能到别人的地里去祸害

李包罗见证了医疗信息化从“以前比较冷一点”,到现在热起来的过程。他认为由冷到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处理的信息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滞后性。“比银行要复杂得多,通存通兑困扰银行信息化建设十几年,后来发展出来银联卡,十多年时间解决的就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问题。现在谈电子病历或共享病人的临床信息与之类似,但医院的信息系统要处理的信息对象和银行账号、金额比起来,显然要复杂得多。银行系统要面对的不过就是几十家银行,处理的也是有限的数据类型,而对医疗信息系统来说,有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需要处理。”

谈到行业技术工作者的责任,李包罗认为医疗信息化从业人员不能老是拿政策不成熟做借口。“我们谈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涉及到技术和非技术因素。我们是做技术的,做IT的,我经常和别人争论,我说你们不要不种自己的地,老上别人地里去祸害。”

“假设非技术因素都解决的情况,那技术问题解决了吗?”李包罗颇有些激动,“你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不是解决好了呢?”他拿医保实时结算来举例,我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医保政策,哪些药物可以报销,可以报销多少,不同地区情况不一样。实现异地报销,信息要互相传递、互相理解,必须有互操作标准,“而现在我们标准的起草刚起步,更不要说拿出可测量的标准”。他认为标准的缺失是目前技术上最大的问题,“以前我们总说要等政策,实际上,技术上还有很大问题”。

除了标准,李包罗认为技术上的问题还包括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体系架构,他认为应该搭建一个凌驾于各个临床业务系统之上的电子病历存储层。

别对区域医疗信息化期望太高

对于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李包罗认为云计算是区域卫生网络可选择的一个架构,云计算与区域卫生的需求比较匹配,但到现在为止,中国区域卫生信息化,还没有基于云计算的实现。李包罗很认同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没人提它了,它才到了稳定应用期。对我们搞应用的人来讲,非常关注的是能得到稳定支持的技术。”

李包罗直截了当地指出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第一,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认为,卫生部的提法是对的,叫作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区域医疗首先是为病人服务,让医疗单位共享病人信息,这也是最迫切需要也最可能实现的需求。“但我们现在有很多机构有很多糊涂的认识,认为只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建立起来了,所有的事儿就都管起来了,慢性病、生孩子的事儿、儿童体检也都要一并管起来。这可能是未来的事。”他认为,应用要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建,而不是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子建立起这么多的应用。区域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任务是建一个档案,其上才有增值的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忘了我们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儿,因为我们手里钱不够、经验不够、资源不够。有些事情,手工该如何实现还没谱儿,就想借助区域卫生信息化一揽子实现,这是异想天开。”他不无担忧。

第二,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技术也没准备好。“即使把区域医疗信息化的目标设置成信息交换、共享临床信息,为病人看病服务这样一个有限的目标,很多东西我们也没准备好,方针政策我们不谈,技术上也没准备好。”他认为美国的标准、认证、激励机制值得考虑,“先制定标准,再认证产品是否符合标准,你符合了甚至用到一定程度政府才给你减税或补贴,这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政策机制。这样一个体系,既有政策也有技术因素。”

第三,钱不够。“曾经有人问我,实现全国性的区域医疗网络需要花多少钱。我说我给你一个数,中国13亿人,一个人最少100块钱,就要1300亿元,但这还是不够,你想想你一年在信息通信上花多少钱,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进程要和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匹配。”

李包罗认为,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目前处在重视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技术实现的方针政策研究和试点、摸索的阶段。他认为现在“谁都想上,遍地开花”的现状将来会改变,会有真正的试点。“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不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好的样本可以让中国照抄。技术基础上,美国是最领先的,过去若干年,美国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做研究。北欧国家区域医疗和电子病历做得好,但北欧有自己的国情,几百万的人口,全国的EHR很容易就实现了。”

办杂志建新阵地

2007年,李包罗从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2010年年底将正式退休。现在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学会工作和他亲手培育的杂志《中国数字医学》上。提到更喜欢哪个角色,他说:“我觉得角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是你喜欢哪个就干哪个。当我在协和做工程师的时候,想在业内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说一些有份量的话,我希望但做不到,现在当我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HIT,有了更广的视角,就只能放弃曾经很有兴趣的编程工作。”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15-0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to improve medical service efficiency at age and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LIAO Shenwu1 CHEN Kun2 CHEN Jie3 LIANG Youli4

1.Party General Branch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3.Huiqiao Medical Center,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4.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our country, comparing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 and out of China and analysising th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standardization, establishing the regional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 platform, and utiliz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analyze community health care date, combining with literature research, it can be explor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m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enhancing reginal 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 establishing the macroscopic planning by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medical service, improving the related medical data standards and reinforcing informat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Then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level can be accomplished.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s sharing;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zation

我国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方案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构建新型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国务院2015年5月17日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抓好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但目前我国城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还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互动协作,各自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没有整体的联系,甚至无序竞争,在这种状态下,各个区域医疗服务机构间不可能提供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因此,进行各级医疗机构间服务协作与整合的探索、研究,己成为新医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区域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现状

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即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改善全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是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仍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扰患者和医疗管理部门的问题,大医院患者蜂拥而至,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费用较高;社区医疗机构患者寥寥,医疗资源严重空置浪费,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效能也成为医疗行业关注的问题。社区医疗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为居民提供的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转诊、会诊、保健等医疗服务[1]。

1.1 国外区域医疗现状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随着远程医疗服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被应用于社区医疗领域,远程会诊、多媒体图像传输、远程健康监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医疗网络,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的区域医疗网络,较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欧洲国家远程医疗的开发与应用也较为发达。德国、英国、法国等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会议和远程军事医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跨国家之间的医疗技术共享成为欧洲社区与远程医疗服务的突出特点:例如瑞士和德国之间开展了传输静态图像的远程冷冻切片医疗服务;西班牙建成了连接欧洲大陆的静态图像传输系统等。为了提升欧洲整体远程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国家层面上远程医疗系统合作项目在欧洲建立,各国之间合作更加紧密[2]。

1.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状况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和大医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稀缺,导致了各地区之间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社区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首诊制”没能落实,而且存在医保费用支付覆盖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就诊率较低。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推进全国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4年也了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整体社区医疗信息建设规划和技术指导,在支持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所必需的信息标准方面几乎也是空白[4],因此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开展水平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1.3 区域医疗服务的优势

虽然因为医疗资源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使社区医疗机构难以为需要大型医疗仪器设备辅助诊断的患者提供服务,但社区医疗还是能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发展社区医疗服务能分流患者人群,减轻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也减少了社区的医疗资源空置和浪费。其次社区医疗的收费标准较低,患者能够以较为经济的费用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而且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方便快捷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间接为国家和个人节约了医疗费用。另外,社区医疗的开展还有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卫生防疫、疾病普查、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大医院难以替代的作用。

2 国内区域医疗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2.1 总体投入资源不足

由于区域医疗服务带有公益性质而非营利性机构,因此收费标准较低,并针对伤残等群体提供一些无偿服务。目前我国区域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入,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政府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医疗需求。另外,区域医疗的建设往往比较注重基础医疗设施、仪器设备等,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从而使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如何建立健全社区医疗的补偿机制,吸引并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

2.2 国家规范、标准的缺失

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存在协同与合作。因此,无论是在区域医疗机构主体本身,还是其开展的医疗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护理等服务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设定具体的国家规范和相关标准[6]。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医疗机构分工不明,信息系统独立,医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共享;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接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跨院诊疗费用的结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法律效力、远程会诊诊断的法律责任划分、电子医疗文档的法律效力、患者医疗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缺乏国家相应标准[7]。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卫生部门和立法部门完善有关法律规范,为区域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3 构建信息化的区域医疗服务平台

区域卫生医疗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基础,也是满足群众医疗需求的基本途径。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则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框架。一个高效、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服务|量的前提基础。一个好的社区医疗服务平台能够促使区域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进行更有效和互利的合作,努力打造双赢的局面[8]。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就诊导航、就诊预约、自助服务等功能,方便群众的就医需求,提升区域医疗的就诊率。在医疗管理模块中通过建立动态更新的居民健康档案,既可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社区群众健康状况提供管理渠道,又方便了全科医生提供连续、综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便于进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系统模块中除了区域自身的HIS系统外,还建立了专门的远程会诊、远程护理和转诊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区域医疗的医疗诊断水平。系统中所有的应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平台外产生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4 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效能

4.1 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的标准

统一的信息化标准是建立社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国外很早就设立了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广泛应用于荷兰的一种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就是基于荷兰全科医生协会建立的参考模型,包括了基本模块、计划模块、医疗模块、药物模块、财务模块、数据交换模块等功能[9]。区域医疗服务所涉及的规范化标准应该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功能规范;②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接口规范;③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行业字典编码规范;④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

建立社区医疗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可以考虑几种方法:①参考国内外医疗行业类似的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和已有标准规范兼容的标准规范;②缺少参考标准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流程,利用已成功应用的社区医疗信息化产品,兼顾系统的稳定性、接口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重用性,逐步推进成为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和依据。

4.2 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

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而建立统一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法和手段。

目前在建的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按交换模式分为以下几类。①平等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和大医院作为地位平等的数据中心节点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独立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②分级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本区域内的社区医疗机构连入大医院的数据中心,再由大医院数据中心接入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模式社区医疗机构能够直接共享所属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而无须通过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但同时无法直接发起数据交换的请求。③混合型的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各医疗机构与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不固定,信息交换管理系统中存储着静态的数据逻辑关系和动态的数据存储链路,可以根据数据交换请求的对象灵活地分配通过某个数据中心来获取数据。

地区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是HL7标准的应用。HL7标准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标准,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社区医疗机构与医疗事业管理部门、保险利用HL7标准进行医疗数据传递能降低医院信息系统互连的成本,提高数据信息共享的程度。

4.3 利用大数据对区域医疗服务提供指导

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大数据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患者来说,通过对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远程监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帮助社区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同时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哪些人是某种疾病的易感人群,配合社区医疗方便就医的特点,能够及时帮助群众制订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对社区医疗机构来说,通过对辖区内患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查找患者患病的共同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社区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和知识普及。国外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开展了基于疗效的比较效果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制订针对患者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治疗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同时大数据有助于建立医疗行业的专家系统,通过对大量类似病例的分析形成知识库,对今后类似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医疗诊断建议,这对社区医疗领域正努力尝试建立的全科医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医疗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病种的医疗服务成本有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医疗管理部门制订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的相关标准,同时可以对公众健康形成宏观监控,通过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中心,及时检测传染病的蔓延,进行疫情监控和响应。

4.4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服务水平

如何切实提高双向转诊水平关系着能否真正实现患者分流、提高社区医疗就医比例。目前我国的双向转诊制度能上不能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督机制。上级医疗机构即使转诊患者,大多数也是因为医院的医疗技术或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患者特殊的要求。对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通常仍保留在上级医院就诊,尤其是慢性病和康复类患者[10]。提升双向转诊水平除了传统的医疗管理手段外,信息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立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对转诊条件做出具体的量化,所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都可以在各自的HIS系统中被自动标记并上传、显示在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上。配合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手段,可以让同一个区域医疗体系内的待转诊患者按照国家双向转诊的要求进行治疗。

远程医疗对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9]。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医疗的技术标准,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网络安全性等问题,再配合相应的政策、法规,可以在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手术、远程监护等方面为社区的患者提供接近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患者的社区就医积极性。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提高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为社区医疗机构节约大量的服务成本,避免医疗信息系统的无标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

5 展望

^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并且存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规范、与大医院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但是政府部门正逐渐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宏观规划和协调作用。随着相关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规范、区域医疗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及相关医疗数据标准的国标化,区域医疗服务必将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必将成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倪赛男.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6):358-367.

[2] Chen KP,Dai YP. Reduction of atrial fibriation in remotely monitored pacemaker patients:results from a chinese multicentre registry [J]. Chin Med,2013,126(22):4216-4221.

[3] 李丽清,卢祖洵,甘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8):3292-3295.

[4]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埃森哲咨询公司.《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8-17.

[5] 赵志静,徐怀伏.社区医疗信息化建设初探[J].上海医药,2007,28(7):316-318.

[6] 梁永华,于家新,赖远全,等.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行现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4):3934-3936.

[7] f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8] 刘霞,刘萍,何梦乔.我国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5):13-16.

[9] Van Bemmel JH,Musen MA.包含飞,郑学侃,译.医学信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1,154-158.

[10] 杜一平,甘德春.我院实施双向转诊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5-66.

[11] 李艳,尹继业,李丹.面向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67.

[12] 田东超.远程医疗系统图像压缩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3] 廖生武,陈,梁有丽,等.信息视角下区域医疗远程诊治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119-122.

[14] 廖生武,刘天峰,赵云,等.欧美发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1(10):730-732.

[15] 李美瑜,甘清鑫,廖生武.心电管疾病远程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6):144-147.

[16] 伍星,廖生武,黄晓梅,等.大型综合医院利用远程模式对山区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63-165.

[17] 金桂秋,张可经,崔大祥.远程医疗的现状及未来应用方向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1,11(3):211-213.

[18] 万晓文,武媛,石应康.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2,33(7):31-33.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3篇

北京宇信网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发面向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各级公共卫生和医疗行业用户提供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在内的IT服务,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企业之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助推新医改,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促进区域医药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手段。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以卫生部“3521工程”为指导,依据《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等文件要求,为省市级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的全面的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信息管理,患者主索引管理,数据交换服务、医疗协同服务等基础支撑服务,医疗服务点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分析展现等功能。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完整覆盖了从卫生管理部门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各级部门的核心业务需求,涵盖健康档案管理、电子病历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基础平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区域转诊、检验、影像等医疗协同服务、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信息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以及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等各业务环节,在全面满足区域卫生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的各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间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地整合。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4篇

    完善区域信息平台的硬件设备,实现平台建设的物理保障在息县现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息县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网络体系结构(实时联网模式)”,县直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采用B/S方式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县级数据中心,进行业务数据交换。信息平台的硬件环境包括了应用业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备份服务器,磁盘阵列,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UPS等。息县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设备,建立起信息平台的物理网络。明确区域信息平台的具体目标,确定区域信息平台的构建思路从充分利用现有数据的考量下,息县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通过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标准,部署通用信息分析工具、信息安全与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建立起县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息县制定了县区内标准的数据集,通过抽取各个医院HIS系统、公共卫生、新农合、双向转诊等各业务系统数据,形成了县级区域内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依据居民健康卡号为主索引串联居民在各业务系统的档案数据,向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数据中心经过数据挖掘操作,形成多个数据集市,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统计分析报表,改善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监测医疗效果,为县区内的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息县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

    建立县域数据中心,实现了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息县医疗信息平台以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中心为平台的基础系统,实现了县域内不同业务领域数据的合并与对接,统一了息县各卫生数据的管理口径与存储形式,建立起了息县数据交换中心。具体数据合并内容包括:双向转诊(协同医疗)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各种公共卫生数据的存贮、交换与共享;各种医疗资源数据的存贮与共享;各种临床治疗与社区健康数据的存贮、交换与共享。数据采用属地化管理与中心集中存贮方式相结合,依据居民健康卡号为索引,串联各业务系统中居民完整的档案信息。一方面实现了各领域内的不同级别机构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县级医院可以查阅患者乡级医院的检查与用药,借助于与乡级医院的实时沟通,可提供更有针对性与更有效的治疗。另一方面实现了不同业务领域的数据衔接与共享,医院在做首诊诊断时可以调阅患者个人的健康信息,通过病人的健康体检与健康档案信息作进一步的确诊与治疗。不同管理权限下可查询与调阅不同范围的数据,县卫生局可以调阅全县的实时业务信息的同时,及时了解和发现卫生问题。通过控制指标的实时监控,实现了4类主要业务的监管业务监管指县区通过制定标准的数据集,抽取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卫生综合管理各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提高对各项改革任务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4]。业务监管是县级区域内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数据交换中心的基础上,息县医疗信息平台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处理,实现了对4类业务系统的监管指导。①新农合业务监管。主要包括参合筹资、基金使用、补偿受益、医疗费用、病原资金流向、基金预警、县外转诊率等指标的计算与预警功能。②医疗服务业务监管。主要是指医疗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块,其中医疗指标主要包括入院人次、门诊人次、门诊医生数、住院平均医生数、床位使用率等指标的计算;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门诊处方费用、门诊药品收入、住院医疗收入、住院患者费用、药品收入、医疗收入、总收入等指标计算。③公共卫生业务监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人管理、疾病控制等综合查询功能。④药品服务监管。包括诊疗费用、诊疗服务、基药拓展、合理用药4大块,其中诊疗费用主要有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等计算分析功能;诊疗服务主要有门诊住院人次数、门诊住院总收入、医疗收入占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检查费占比等计算功能;基药拓展主要有基药品种占比、基药收入占比、国家目录收入占、省补基药收入占比等计算功能;合理用药主要有激素处方占比、抗生素处方占比析、静脉注射处方占比、激素前十排名、抗生素前十排名等指标的计算。所有控制指标由有预设的指标阈值,数据系统实时计算,当某项指标的结果超过(或低于)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报警,进而管理部门课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开始决策,有助于卫生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实现了综合支付改革的监测与管理该平台通过配合息县协同医疗模式的改革,推动了息县新农合的综合支付改革。息县在县区内各个医疗机构实行区域临床路径管理,患者能够在各医疗机构间进行协同区域临床路径治疗。而县域的医疗信息平台能够在不同机构间协同治疗下实现对农合报销综合支付的控制监管[5]。包括:区域临床路径制定、下发;双向转诊(协同医疗)数据传输;区域临床路径、综合支付监管;综合支付报表包括综合支付月报表、县级运行分析数据、乡镇运行分析数据、县级医院综合支付月报表、乡镇级卫生院综合支付月报表、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病种入径率等相关报表。息县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功能构架图见图1。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使用、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逐步实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高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障机构和医药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具备专业能力的咨询公司、软件公司、网络提供商、设备供应商为建设主体。

(二)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结合实际制定总体规划,先行试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三)联合共建、优势互补。建立由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协调管理机构,实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

(四)统一标准、保障安全。采用国家和卫生部公布的最新信息技术标准,制定标准化技术政策,规范顶层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系统数据整合与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安全交换和控制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管理、访问控制和信息安全。

(五)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服务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各取所需,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总体目标

按照区域卫生管理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2-3年努力,建成系统安全、运行通畅、标准统一、应用全面、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市、县(市、区)、乡镇(街办)、村(社区居委)4级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医疗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卫生管理电子化、安全保障一体化战略目标,开创全程终身式健康服务和现代化医疗卫生协作管理新模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建立和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体系1.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等相关标准,为区域内每个居民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并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的,建立集基本医疗、基本保健和卫生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2.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数字化医院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信息交换平台结构、信息交换基本数据集和接口标准、医学术语集、医院信息编码标准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诊疗护理行为。建立门诊、住院、药品管理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影像、心电等临床信息系统,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探索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协同诊断等协作机制。完成医院行政、人事、财务、后勤以及绩效管理等事务数据集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医疗和推行“就医一卡通”奠定基础。3.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和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与现有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慢病监测及死因报告系统、卫生监督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出生证明系统)在市、县(市、区)级卫生信息平台的整合。4.加快卫生应急指挥与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音视频一体化信息平台,将疾病报告、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各类卫生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连接并展现;医疗救治信息系统重点建设120车载视频和救治现场移动视频语音传输,提高实时指挥能力。

(二)建立面向市民的卫生服务门户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卫生核心应用体系与对外服务贯穿,相关公告,采集公众意见及相关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交流能力,使门户网站和短信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专业部门与群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医药卫生服务信息(各类许可办理、预约服务、诊疗信息网上查询、接种短信提醒等),提供各类自助(门诊触摸屏、电子显示屏等),推行“就医一卡通”,实现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使医疗卫生服务更加方便群众。

(三)构建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业务和管理数据的采集、整合、利用,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立医院运行状况、医务人员诊疗行为、药品供应情况及不良反应实施监控,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度指挥和社会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定需要,实现群众就医预约制、“就医一卡通”、病历终身制,最终实现医改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引路阶段(2010年8月-2011年8月)。以市人民医院和1个区的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机构为试点,先行完成1家公立医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及5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市建立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同时,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整合平台,实施“就医一卡通”工程建设,实现试点医院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健康小屋”和公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卫生服务门户网和卫生服务短信平台试点(包括网上门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结合全市社区卫生和妇幼保健软件系统,开展短信接种提示等。为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对全市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卫生监管机构等)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服务管理初步信息化。在区域信息管理平台基础上,实施卫生业务管理和区域内医院运营监管,实现与医保平台对接和业务联动、“就医一卡通”。

(三)稳步提升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扩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范围,横向覆盖所有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单位,纵向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4级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本市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数据互联互通。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成立市卫生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管理、运行和维护。

(二)发改、财政、卫生、人社、药监、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协调配合,在基建计划中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将卫生信息化系统建设、采集更新、运行维护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使用和升级维护。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备、网络设施以及软件系统采取招标方式面向社会进行招标采购。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7篇

关键词:区域;医学影像;资源共享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即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自1985年首次由美国提出后,经历了从影像科室内部局域网、PACS与HIS集成、PACS功能化扩展、PACS 区域化与社会化建设等不断发展的过程。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系统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新医疗改革要求信息共享,对于避免重复检查来说,PACS向院外拓展,走向区域化,解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医院之间影像互认,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是发展趋势。

区域信息化是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发展实现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医疗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基础,是在医院内部实现患者影像信息共享后,在医疗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实现,同时也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需求分析

1.1构建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的需要

国内区域卫生信息一体化建设是政府既定的今后卫生信息化发展目标,2013年底,随着计生体系融入,过去的五项业务将增加计划生育这一新业务变成六项业务,两大基础数据库要增加全国人口数据资源库变成三大基础数据库等等,但首要解决的问题仍未发生变化,即解决信息共享问题,要求各医院之间的信息能够共享。因此,构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的目标是通过选取医院内各业务系统中,较为成熟且业务相对独立易实现的PACS系统进行PACS系统区域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1.2建立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需要

新医改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并且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这种模式,首先要建立覆盖区域内的统一的卫生信息共享网络和平台,在参与的医疗机构中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共通。PACS系统是医疗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负载影像信息的特殊性,因此在区域性卫生信息共享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位置。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建设跨医院的区域PACS则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

二、建设目标及内容

系统建设目标:立足全局规划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PACS系统,逐步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区域PACS的数据中心及区域PACS系统,区域PACS数据中心纵向延伸至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横向连接同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内影像检查信息的连续保存、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同时,还为卫生监管提供技术手段及有限工具。

2.1总体架构

系统的建设依据原卫生部出台的信息技术标准,采用基于SOA的WebService技术来进行数据交换, 使用XML来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以解决使用不同组件模型、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该系统建设并不要求医疗卫生机构更换现有的软件系统,而是在保持原有应用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整合。

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2.2PACS数据中心及应用系统

(1)PACS数据中心

PACS数据中心连接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居民健康卡或身份证号为身份索引,采集并保存居民在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像检查信息,并为区域影像信息的共享提供物理空间。

PACS数据中心的特点是I/O要求高,但是数据库压力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小型机平台搭建独立的数据库实例来完成数据库方面的应用。

PACS数据中心的应用系统需要的应用层服务器可以采用刀片服务器及负载均衡设备等,保证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

PACS数据中心的存储可分为两个部分,数据库方面可采用镜像模式实现双机双柜,剩余的空间全部用于区域PACS影像数据的存储。

(2)应用系统

1. 区域影像共享系统

(1)区域影像共享平台

区域影像共享平台主要用于管理、维护区域内联接的医疗机构、人员、相关权限、字典目录等。

(2)区域DICOM影像服务

区域DICOM影像服务是区域影像共享平台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影像归档服务与影像检索服务。

(3)区域影像数据管理

区域影像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影像数据的管理、数据迁移等功能,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智能化的影像管理。

(4)区域影像共享平台数据上传系统

区域影像共享平台数据上传系统主要安装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中,主要用于上传符合规范的医学影像数据和患者报告及基本信息。

(5)区域影像浏览系统

区域影像浏览系统主要用于查看区域内医院所上传的患者信息(包括患者报告和图像)。

2. 远程诊断系统

(1)区域远程诊断管理

区域远程诊断管理主要用于管理、维护远程诊断相关图像、诊断信息、人员、权限等。

(2)区域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

区域远程诊断数据库服务是系统的核心,它综合管理与PACS系统相关的各种文本信息,并集中存储。

(3)区域远程诊断数据上传子系统

区域远程诊断数据上传子系统主要安装在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中,主要用于上传符合规范的医学影像数据和患者报告及基本信息。

(4)区域远程诊断子系统

远程诊断系统是影像诊断医生进行软阅片、书写诊断报告、管理患者检查信息的工具,是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块,也是影像科室诊断医生的日常工作平台。

(5)预约登记子系统

预约登记子系统用于登记、确认患者的检查信息。

(6)技师子系统

技师子系统主要用于放射胶片的打印等及患者检查确认等功能。

(7)统计子系统

统计子系统提供了系统相关业务及数据的查询统计。

三、托管影像应用系统

托管影像应用系统是区域PACS系统的拓展,主要应用于有部分诊断能力,但没有足够计算机环境的小型医疗机构,如部分中心卫生院和小型县级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的PACS系统建设并同步实现PACS数据共享。

托管影像应用系统是通过统一部署PACS系统的服务端,为医疗机构提供PACS系统的应用服务。系统提供的功能与医院单独建设的PACS系统在软件功能上无太大差异。

系统实施

1. PACS数据中心实施

现有大中型医疗机构基本已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接。因此,可直接依托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PACS数据中心。

2. 接入已建PACS系统的医院

现有大中型医疗机构基本已构建了医院内的PACS系统,可依托原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的途径,实现PACS系统与PACS数据中心的对接和数据共享。利用居民健康卡或身份证号为索引,对医院影像检查信息进行归档和上传,并在PACS数据中心平台上实现共享。

3. 接入无PACS系统的中小医院

暂无PACS系统的中小医院可以将仪器输出的影像直接传送PACS数据中心的前置服务器作为托管影像,实现院内信息整合和影像数据上传。院内信息整合指在影像数据上传之前,需要和院内其他系统进行整合,获取所需信息。影像数据上传是指院内 PACS 的数据上传至PACS数据中心。

区域医疗信息化第8篇

中央政府投入力度空前

2012年9月7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卫生信息利用与决策支持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时任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做了《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她在报告中称,自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三年增加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已合计投入95亿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卫生信息化总体框架‘3521’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从侯岩的报告提供的数据测算,国家财政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分别为25.3525亿元、27.284亿元和32.18亿元,虽每年提升不多,但整体呈上升态势。

纵观三年的投入,“卫生信息化综合试点项目”是每年的都会投入的项目,投资额分别是2.24亿元、4.06亿元和1.68亿元。2010年的“综合试点项目内容”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在上海、浙江、安徽、新疆、重庆5个地区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试点工作。

另一个延续三年的投入领域是基层医疗。2010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42万个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共投入19.0532亿元;2011年,10省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共投入12.5亿元;201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30.5亿元。基层医疗也是所有领域里投入占比最大的一部分,比例超过70%。“强基”是新医改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对基层医疗的投入相信也会延续。

远程会诊系统在2010年和2011年均有投入,但数额不大,分别为0.84亿元和2.494亿元。此外,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的投入也在持续进行,分别为19.0532亿元和8.32亿元,占比颇高。

在过往对医疗卫生信息化投入持续增加的基础上,该领域在未来的投入仍会持续加大。

报告称,到2020年共4000亿的投资计划中,将包括611亿元预算进行“全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超过总投资规模的1/7。报告称,该工程的关键是推进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三项工作。

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除了中央加大在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预算外,地方政府和医疗机构也在信息化方面增加投入。以2012年为例,天津滨海新区投入2.9亿元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河北6.5亿财政拨款追加医改,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卫生和医保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