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6 15:50:23

区域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规划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培育带动主体。积极探索“基地+业主+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产业龙头连市场网络、连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新型农业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项产业、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立足嘉陵实际,培育一批有市场、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经营链条,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蔬菜加工企业。加大对天冠冬菜的技改力度和加工规模扩张,搞好市场营销,冲进“快餐市场”,力保冬菜作为四川“四大名菜”之一的地位,带动全区冬菜种植的发展。二是扶持壮大粮油加工企业。在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国基公司上做文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做大做强国基实业公司,带动全区25万亩红薯种植的发展,创新无公害粮油系列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扶持壮大畜禽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天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畜禽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加工率,带动全区肉猪、肉羊和小家禽的养殖。四是引进并培育1—2家绿色果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区经果业的发展。五是扶持壮大丝纺企业。借助美亚集团、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带动蚕桑产业的超常规发展,加大对蚕桑产业科技更新的力度。

(四)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抓住项目开发机遇,加强提灌、喷灌、滴溉工程的改造与建设力度,狠抓升钟水库配套工程、小微水利工程和旱山村集雨灌溉工程,新建和整治一批山坪塘、石河堰和蓄水池。到2010年,全区实现保灌面达60%以上。二是大力实施文明新村建设和户办工程,不断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中低产田土的改造,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和复种指数。四是抓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工程。五是加快耕作、栽播、植保、施肥、收割、脱粒、烘干、加工机械化进程。六是加速乡村公路油化及标准化建设,保证畅通率达95%以上。

(五)完善配套政策。一是资金投入政策。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双向目标、竞争入围、以奖代补的办法,坚持“择优扶持、重点投入、确保效益”的原则,将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投入的资金比例稳步上升;密切银企关系,鼓励金融部门加强对农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信贷力度,推行农业动产抵押;大力实施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从事二、三产业开发的业主投身农业开发;聚集农民闲散资金,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力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入股,使农民成为土地开发的投资主体。二是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深化和推广凤垭山经验,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在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应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在不改变农林生产性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到农村采取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形式,经营“四荒”资源以及集体厂、场、园、院等。对需要征用土地的业主,原则上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固定设施建设用地,一律按农业用地对待,不办转用手续;在保证集体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生活安置和业主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分等定级,合理作价;对参与土地流转、农业开发的业主和企业,按照有关政策,在税费征缴等方面给予扶持。

(六)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区内外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业开发、流通或兴办农业加工企业,在申办各种证照和有关手续时,各级各部门按“优先、优惠”的原则及时办理。二是对城乡专业流通组织和个体运销大户,全面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减轻规费负担。三是对联接农户多、产品销量大的流通组织和个人,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鼓励他们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更大贡献。四是积极兑现农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降低税率等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种、养植积极性,坚决制止各种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附:行业及项目规划

中国共产党南充市嘉陵区委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7日

行业及项目规划

(一)畜禽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生猪出栏万头,其中三杂率达%,加工率达%;肉羊出栏万只;肉牛出栏千头,牛奶总产量吨;家禽出栏万羽。

2、区域规划

沿国道318线乡镇建设优质肉羊和小家禽产示范业带;在曲水、羊口、临江、吉安、龙岭、金凤、和平、白家、大同、七宝寺发展优质肉猪生产;在城郊及西河、吉安河等溪河流域发展小家禽养殖;在大树桂花园村建设畜牧科技园区,带动城郊乡镇火花、文峰、木老畜牧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重庆天生集团落户;加快河西等地中农合创项目的实施。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中农合创良繁母猪场的建设和LY优质母猪的推广,进一步加快畜禽改良站、良种场建设,引进各种优良品种,做到及时优胜劣汰。二是加快畜牧科技推广。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技术,发展DLY优质肉猪,推广山羊“四改一防”技术,配套家禽笼(圈)养、科学育雏、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肉兔“一选二推三改四防”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家庭牧场建设,促进草饲牲畜发展;大力开展对养殖户的科技培训活动,建立科技示范园。三是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加强对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严防急性、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加强牧政执法,确保畜牧产品安全。五是引进、培育天生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二)蔬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蔬菜基地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区精细菜比重达%,外销菜达%。

2、区域规划

将文峰、曲水、李渡、河西、吉安、一立、安福列为区级蔬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发展1--2个名优品种。在河西建成胡萝卜生产基地6000亩;文峰建成侧耳根、大蒜、恋秋椒生产基地3000亩;曲水建成藕、芋子、豌豆尖生产基地3500亩;李渡建成茄果、莲白菜类基地4000亩;吉安建成特色蔬菜基地4000亩;一立建成南瓜、西瓜、冬瓜生产基地5000亩。在李渡、吉安、临江、河西、羊口等15个乡镇建成冬菜基地6万亩。

3、技术措施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保证良种率、杂交品种率达到92%以上。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工厂化育苗为主的种苗供应。普及双膜加拱棚、大棚、遮阳网等新技术的推广,提高综合利用率。推广蔬菜间套技术、光能利用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狠抓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水果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经果林达6万亩、1080万株,总产3.8万吨,实施果树劣改良150万株。

2、区域布局

一是建设凤垭山、大树、木老、西兴为中心的伏季水果基地片,发展伏季水果10000亩;二是改良212线曲水、河西、羊口、大树、木老等地的中华寿桃树苗,发展寿桃1.3万亩;三是建设以李渡工委和大通工委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片,发展优质脐橙2万亩。

3、技术措施

建立良种引种观察圃、母本园、育苗圃。加强果树苗木的引进和管理,严把果苗质量关。进一步改革果树的常规栽植为加密定植。禁止果树行间套种小麦、玉米、油菜等高杆作物,可套种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确保稳产高产。

(四)红薯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引进红薯加工龙头企业2户以上,建成薯类产品专业市场2个以上,薯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税金达到1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2、区域规划

按照“规模发展、集中成片”的要求,将龙蟠、集凤、金凤、白家等乡镇作为优质红薯基地建设中心乡镇。在龙蟠、集凤、里坝、金凤、白家、和平、安福、华兴等26镇,建成优质、高产红薯基地20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同全国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南薯99、BB30—244、豫薯王等优良品种,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各乡镇农技站(机改后的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基地乡镇农户红薯种植的培训、指导,每个基地乡镇要抓好一个优质红薯高产示范片区建设。

(五)粮油产业

1、奋斗目标

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010年粮油播面控制在万亩左右,粮油作物的优质率达85%,油料达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

2、区域布局

以318线的龙蟠、集凤、里坝一带,212线的河西、李渡、吉安一带,高速公路沿线的大通、一立、大兴一带为重点,逐步推广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

3、技术措施

一是推广优质粮油作物品种,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积极发展各种优质杂粮。2010年优质稻达到万亩,占

%,产量达到

万吨。旱地粮食作物仍以玉米为主,选育高蛋白、高淀粉含量的良种,各类优质专用玉米2010年达到万亩,油料作物以优质花生和油菜为主,同时扩大高梁、大豆等杂粮播面。二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规范栽培、统防病虫、旱地改制、旱育秧等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区农业部门重点抓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乡镇、村要建设有队伍、有基地、有配套设备、有培训手段、有经济实力的“五有”农技服务组织。三是逐步改造劳动工具,积极与家庭经营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努力提高劳动机具的技术装备程度。

(六)蚕桑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达6.2万亩,良桑率达93%,产茧520万公斤,基地乡镇蚕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4%,专业村占48%。

2、区域规划

文峰、世阳、双店、吉安、太和五个市级基地乡镇2007年桑园面积达1.8万亩,发种量6万张左右;土门、临江、龙岭、一立、大通五个区级基地乡镇桑园面积达2万亩,发种量4万张左右;李渡、金凤、白家、巨石、金宝、积善、三会、七宝寺、里坝9个区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达1.1万亩,发种量达2.6万张。这19个乡镇共产茧440万公斤,占全区的84%。基地乡镇养蚕1000张以上的专业村达到50个。

3、技术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面实施桑树品种优良化、小蚕共育、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簇、统防统消等配套技术。同时,走集中育苗、一步成园、规模发展的路子,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成片桑园。大力修建共育室、标准蚕室、贮桑室、蚕沙坑、消毒池等养蚕配套设施,实现专业化生产。

(七)林业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在15个乡镇新建核桃等干果林1.4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2、区域布局

在李渡、龙岭、金凤、巨石、盐溪、桥龙、安平、天星、大通、龙池、蟠龙、金宝等乡镇建设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0.6万亩;在火花、文峰、西兴、木老、大树、曲水、积善、大兴、八角、大观、里坝、集凤、三会、礼乐、世阳、移山、一立建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0.8万亩。

3、技术措施

一是健全林业资源保护体系。建成完善的护林指挥、林政执法、资源管理、病虫害防治检疫、森林防火体系,在火花、曲水、和平、巨石、西兴、临江、安福、八角以外的40个乡镇建立森林防火隔离带36公里。设立虫情预测预报站6座,五年内全区柏毛虫防治面积达12万亩。二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林业新品种的选育,建成林木苗圃基地0.1万亩,加强对林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全面形成区、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八)水产业

1、奋斗目标

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72243亩,产量10178吨,产值9256万元。

2、区域布局

一是工程养殖。充分利用全区现有的水库、石河堰的有效水面,发展集约化特种养殖。二是江河养殖。利用嘉陵江水面,大力发展集约化网箱养鱼,实现精养夺高产。三是稻田、山湾塘养殖。要在土法养殖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产高效。

区域发展规划第2篇

1.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交通迅速发展。很多的研究成果证明,西方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都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中国也不例外,例如,在近10多年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础设施加速改善,例如铁路里程从1998年的6.64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0.87万公里增加到7.41万公里,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一方面源于交通运输体系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也由于交通运输是一种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地区经济增长,政府财力充足时,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良性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加。而随着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对良性经济的要求必然会要求更高。而科学、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则是良性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区域交通规划建议

基于上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关系分析,笔者认为区域交通的运输规划必须和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相当的协调和统一性,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的交通运输规划仍然局限于自身的行业范围内,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协调。就上述情况,笔者对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规划,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地方政府要在充分分析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不断提升交通的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是根据区域经济活动特点调整运输结构,同时要合理配置区域空间的交通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制定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宏观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结合各区域交通发展的实际,对交通设施、交通道路进行科学设定,在科学论证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制定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能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最优和交通设施布局最优的效果。

区域发展规划第3篇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部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一直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风险政策体系等多种途径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努力。商业银行应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整体的组织推进和制度安排,强化信贷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提升风险精细化管理能力,确保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规划第4篇

中原证券:高世梁

申银万国:袁宜陈杰冯宇

东方证券:陈刚王天一郑青张小嘎周军

东莞证券:梁锦雄

光大证券:郭国栋寇文红

2009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从高层诉求和出发点来看,规划可分为两类,一种偏重经济发展的考量,如海南、成渝、皖江,另一种则更关注政治诉求,包括海西、新疆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出台。内容涉及旅游、相关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体系、热带现代农业、能源、新型工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意见指导。此外,《意见》中国家给予海南旅游岛多项政策扶持,涵盖投融资、财税、土地等各个领域。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意见》要求到2015年,海南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未来一个升级版的国际知名海岛度假胜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海内外游客将在海南岛享受到一流的住宿、餐饮、景点、娱乐、购物、交通服务。

“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部分实现。此次增加了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使得入境免签国家达到26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要求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鉴于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的相对复杂性,要求积极研究其可行性,并上报国务院;未提及航权放开内容。

发展物流业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海口至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东环铁路,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及洋浦支线铁路项目、适时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交运体系将形成海南省各行业的纽带,促进省内经济发展。

未来设想:“六大自由”。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设想是实现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以及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

成渝: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月21日,国家部委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入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区域振兴”转变为“全国振兴”的背景下,哪些区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哪些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资机会,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内生增长源动力强劲(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充足)、并且能持续性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更具发展优势,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上市公司也更具投资价值。

内生增长动力强劲:从资本角度看,成渝经济区正成为内外资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从劳动力角度看,作为过往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成渝经济区,拥有大量的熟练技能劳动力是一个明显优势;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川渝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传统工业生产以中上游产品为主,有利于下游转入产业的原材料就地采购以实现成本优势。

政策扶持密集推出:川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具有成为新经济增长极的极大潜质;此外,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也亟需四川地区能培养出内生经济增长点以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因此,近年来中央对川渝地区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将成渝打造成中国西部经济核心的政策意图已愈加明显。

投资成渝契机―主题切换格局已确立,时间空间仍有余地,全年有反复表现机会:成渝经济区板块已从1月底接过区域板块轮动接力棒,从过往区域轮动情况来看,该热点可能持续1-2个月时间(目前已持续了1个月);并且从空间上来看,区域内涨幅最大几家公司目前上涨30-60%,而市场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的海南、边疆板块大部分公司涨幅均在100%以上。成渝经济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仍有余地,并且在全年可能有反复表现的机会。

我们提出三大投资主题:1)从成渝经济区产业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出发,直接受益的基建地产行业个股;2)一批受益于川渝地区国资、民企资产重组的公司组合;3)川渝地区的区域性蓝筹股将享受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还将受益于地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消费升级,也彰显极大的投资价值。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7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省略

券商研究机构调研动态

长江证券

调研时间:3月18日

调研公司:厦工股份

第一创业

调研时间:3月4日-5日

调研公司:深圳房地产

东方证券

调研时间:3月8日

调研公司:上海乘用车行业

东兴证券

调研时间:3月4日

调研公司:盘江股份

湘财证券

调研时间:3月5日-22日

调研公司:长航油运、佛山照明

中信证券

调研时间:3月10日

调研公司:长三角出口企业

东北证券

调研时间:3月23日

调研公司:丽珠集团

金元证券

调研时间:3月16日

调研公司:现资

广发证券

区域发展规划第5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规划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交通规划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虽然我国现在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较为完善,但是和发达家相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越来越强,对区域化地区进行交通规划成为政府比较关系的问题。只有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的好,才能促进区域化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一、区域交通规划的原则

在对区域交通进行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该确定规划的原则,交通规划原则是区域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只有确定好规划原则,区域交通规划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对交通运输进行规划时,要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因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对交通运输进行规划时还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做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继续发展。因为在对道路进行规划时会对环境造成损伤,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构造环保型经济发展。与现有道路相结合原则。对区域道路交通进行规划时,还要考虑到原有的道路交通,只有将两者进行完美衔接,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原则。因为城市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对区域交通运输进行规划时还应该考虑城市整体的进步发展,这样区域化的城市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

二、区域交通规划的现状及需求预测

(一)区域交通规划的现状

针对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和结构,在对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应该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保证两者的比例合理。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发展已经较为完善,铁路、公路以及水路已经交叉成网,在运营过程中相互关联。

(二)区域交通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因为主要的交通网络已经相互交叉,但是对交通网络的线路分布不平均,每种交通网络的发展程度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交通网络运输过程中运输比例不协调,导致出现各种交通发展问题。

对区域内交通网进行规划还应该考虑枢纽存在的问题。在对区域内交通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站场问题。比如人员的换乘问题、现代化的运货场以及物流中心等,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交通运输规划中,机场所占的比例较小,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相关需求,而且飞机运输在实际应用当中成本较高,机场位置比较偏远等,这些问题都限制着飞机运输的发展。针对水路运输,港口普及率较低,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布局不合理,这也影响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造成港口发展缓慢。

(三)区域交通的需求预测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在交通运输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的眼光进行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将影响的因素考虑清楚,然后再以区域经济的交通运输量当做基础,进行合理的推算,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未来区域交通进行合理预测。在预测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影响问题,这样才能获取全面的预测结果。

三、区域交通规划建议

(一)对区域内交通进行规划时,当地政府应该首先对经济发展与交通规划之间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适应性进行分析时,应当根据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交通问题进行规划,然后对区域内的空间资源进行配置,进而不断加深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不断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进行全面的协调发展。

(二)对区域通进行规划时还要注意制定区域化交通发展差别战略。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时,区域政府应该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长期规划,然后再对区域内的交通发展现状进行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制定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系相互促进,这样就能使经济与交通进行合理发展。

(三)在对区域内交通进行规划时,当地政府一定要有长远眼光,这样对区域经济进行交通运输规划时才能使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使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对区域内交通进行规划时要适当的加快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进程,使经济与交通运输同时发展,在交通规划过程中要实现区域经济互补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经济当中的大市场。在交通规划过程中,还要对交通运输制度不断进行规范,对运输制度规范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区域内经济利益,然后对道路规划制定相关的规范措施。区域内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加强沟通,这样才能使交通运输制度更加完善,从而更好的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还要对区域内交通运输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这样才能将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共享,进而降低了信息沟通的成本。

区域发展规划第6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区域发展;城市规划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到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信息的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的处理速度不断在增强,信息时代的信息和通讯的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有着深刻地影响。并且对全球城市区域规划有着推动作用,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而且影响着昵称是和区域的各个领域。下文就信息通讯技术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入手,通过分析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和机制,结合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探究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策略及规划。

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时代的全球转型

在信息时代,全球对电子通讯越来越依赖,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通讯部门增长速度日益提高,移动电话、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许多国家信息服务部门已经高居其他部门经济产出的50%以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更多,这表明了社会已经从工业向信息时代的转型。虽然目前人类对社会形态的认识方面还得不到统一的共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旧不是很清晰,但是,信息时代将经济和科学技术带到微观工业时代。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经济与基础建设都有很高的提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社会处于多重转型时代,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还尚未完全,有一场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已经步入新的社会舞台。

二、面向信息时代的区域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下,城市与区域发展都在快速的变革之中,因此,怎样去面对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难题,并提出合理的战略新目标对于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化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因为区域不是一个字面意思上的辖区,而是组成经济竞争的单元或者区域合作战略。因此,区域必须开发有用的人力资源,减低服务成本,更有效地开发使用稀有的资源,让其更具有竞争力。外国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变得复杂,促进了合作战略的进一步达成。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已经覆盖国内吧、各个区域,大规模的信息基础建设也在重点区域快速地进行,一大批信息交通枢纽和节点在各大城市逐渐出现,城域网、光纤纤维、广域网等在一些城市都已完全覆盖,信息网络的覆盖已经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活娱乐、社会管理以及人才聚集。信息化时代为全球竞争创造了良好的竞争平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信息时代区域城市规划探讨

随着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在区域层面上的城市规划更具有实施价值,传统的城市规划处于快速变化的环境之中,很难从战略上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出现的各项问题显得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要将城市规划高度的重视,以空间结构调控为主要手段,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为核心,加强战略资源的应用,如信息、技术、知识、资本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种区域城市规划中,实现三个思维转变,首先是工业化的线性思维向信息化的网络思维转变,其次由静态的局部思维向动态的全局思维发生转变,最后由被动的控制思维向主动的创新思维发生转变,这样就能达到创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实现由实体空间向最富创造力的空间形态发展,营造一个充满良好环境的新型空间结构。

四、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的信息化

信息化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进步,城市化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城市化和区域化是我国现今区域发展的两个重要主题,主要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城市的区域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推动了我国城市设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空前发展,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我们必须加强对城市区域建设采用新技术,如新型遥感技术、城市空间结构信息基础建设共享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技术与运营技术、城市管理数字化监控技术等规划信息的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从而提升城市规划和区域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区域建设的信息化是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建设、服务的信息化采用的最佳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规划行业最好体现。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展了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的信息化工作,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信息化水平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中,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建设提供了快捷有效的信息获取手段与信息分析方法,同时提供了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从而不断地提升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全面实施信息化的难题,对此规划管理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如广州、武汉、深圳等用“一张图”管理来进行城市规划信息化,这虽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技术含量比较高,更需要政府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推进才能完成。

五、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关系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就是区域,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根源,与城市保持着相辅相成关系,它们的关系表现在点与面、局部与整体上,一方面,城市规划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区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区域内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都影响着城市在未来发展方向和规模。因此城市的发展与所在区域的总体状况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此区域内城市而进行的。区域发展在初级阶段是一种城乡之间的物质与信息的低级交流,其分布比较散,在信息化网络区域中,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在上不断弱化,利用网络为主要节点,促进城乡区域内城市的和谐发展。

六、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区域中,城市规划的规模越来越大。信息时代区域的变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也越来越剧烈,者就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中,国家政府也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城市规划科研人员,使他们深入城市规划研究工作中,结合信息时代的背景,去关注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站在信息化区域发展的高度去思索城市发展问题,并且深入到城市的规划当中,加强网络区域分析、拓展网络区域内容、将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融为一起,结合不同层面的战略思想进行区域竞争,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城市区域发展体系,利用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的分析应用,制定出符合当前城市区域发展的方案,增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可操作性,从而促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区域发展中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中的最佳城市”。

参考文献:

[1]钟士恩,甄峰,张捷,周其楼.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J].地理科学. 2012(10).

区域发展规划第7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现状 协调发展

Summary:"CPC Central Committee ondeepening reformof theoverallnumber of major issues,"Third Plenary Session ofthe Party'seighteenthrequiredto makein order to promotethe integration of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as the main line,clearly stated that "five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task.Lu'anareaasalargepopulation, arelatively poorfoundationofthe city,urban and rural areasneed tobe gradual and capabilities.To pointto drivefast developmentCity insociety and economy,is an effective wayworth exploring.

Keywords:status ofthe coordinated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1、城乡统筹是发达国家崛起进程中的必经之路

回顾历史,当今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它们日益认识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采取了大量措施来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成绩显著。如美国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直接给予经济补贴”,日本的“制定国土开发计划,产学结合,一村一品”,韩国的“新村运动,政府扶持”等。

2、城乡统筹是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就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

二、六安市规划区现状特征

(一)、规划区范围界定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根据省政府批复的《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六安市规划区位于六安市域中部,总面积为1096.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1%。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中心城区八个街道(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七里桥街道、鼓楼街道、西市街道、小华山街道、望城街道、清水河街道)、一个乡(平桥乡)和六安经济开发区;二是中心城区周边十一个乡镇(三十铺镇、城南镇、苏埠镇、新安镇、徐集镇、分路口镇、韩摆渡镇、椿树镇、城北乡、中店乡、先生店乡);三是一个风景区(横排头风景区)。

(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1、人口方面

规划区内人口约全市人口的13%左右,劳动力资源较为富裕。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占一半以上,其他乡镇人口规模较小,基本在2-8万人之间,集聚带动效应较弱。

2、产业经济方面

规划区内GDP约占全市的15%以上,人均比全市人均高5000元以上。从产业经济强度空间分布上看,312国道沿线经济实力较强,其他乡镇差明显,也说明了交通区位对城镇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城乡建设方面

规划区内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各乡镇散布周边的“一个中心、多点散布”整体空间结构。整体用地较为平坦,岗、畈、湾等地形特征较为明显。城镇规模相关较大,乡镇职能单一。

4、交通方面

规划区内有商景高速、沪陕高速、宁西铁路、合武铁路、312国道、105国道穿越其中,对外交通联系较为方便。各乡镇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比较紧密,但乡村公路呈枝状分布,未成网络化,乡镇之间、村村之间联系较弱。

三、六安市规划区统筹发展存在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发展动力匮乏,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平衡,城市反哺农村动力机制尚末建立,城乡互动还末形成;中心城区职能突出,乡镇职能单一,末能形成合理的城镇职能、规模结构,城镇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村民的生活生产需要,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没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严重制约着区内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规划区内三产比例呈现农业性特征,一产比重过大,影响实现城乡统筹、城镇化及工业化反哺农村的力度;产业类型与同边城市同比具有趋同性,区域竟争力较弱,主导产业优势带动不明显;产业经济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产业类型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较小,做大做强动力不足;产业未实现片区联动,资源对接不足。

(三)空间布局较为混乱

中心城区的建设基本能够按照法定规划有序推进,但中心城区周边及部分镇、乡,由于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诸多原因,存在很多无序建设现象,造成了规划区内的整体空间布局较为混乱。

四、六安市规划区城乡统筹策略与建议

(一)“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内城乡空间布局、城乡产业发展、城乡交通体系、城乡生态环境、城乡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的统筹考虑,实现区域内的城乡共同发展。建议市政府组织城乡规划、发展与改革、国土等相关部门编制六安规划区的城乡统筹规划,对规划区内的国土利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等进行统筹安排。

区域发展规划第8篇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门源县;旅游业

我国西部的半农半牧地区处于我国西北偏远地区,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小,经济总量亟待增加,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要发展农业本身,还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之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政策支持进行了阐述,显示出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学者等的广泛关注。海北市政府和门源县政府都将旅游业确定为门源的主导产业,发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2000年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行给西部多省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青海省属于其中之一。两会期间,“一带一路”成为热词。青海省门源县历称是青海省的北大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和“互联互通、旅游先通”的总体思路,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515”战略。随着全国旅游发展形势的变化发展,门源的旅游必将迎来打造地区特色旅游的关键时期、地区产业机构升级的黄金时期。

半农半牧区又称农牧交错区。指农区和牧区的交错或过渡地区。世界各地均有。如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的干草原地带。我国东北和华北的西部地区以及西北的东部地区,属半农半牧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东麓、辽河中上游、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祁连山、青藏高原东缘两侧。该地区西北部从农牧交错区逐渐向纯牧区过渡,东南部向农业区过渡。半农半牧区由于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业在土地利用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垦荒过度而导致沙化,天然草地面积缩小,阻碍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正确地选定该地区生产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用地,科学发展当地旅游业,能够使居民增收,避免过度发展第一产业而造成的人地矛盾激化。

1文献回顾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吴敬琏(2004)认为,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关键;贺耀敏(2004)提出走集群式经济的发展思路;陈文科(2006)提出县域经济居于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郑新立(2014)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通过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个层面发展,吸引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的生活,有助于解决各种城市病。

所谓的农牧业旅游,将农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这是对农牧业的深度开发,对旅游业的细化,是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的产物。这种类型的旅游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挖掘农牧业的经济效益(熊金银,2014)。

少数民族旅游业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通过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游览、餐饮、住宿等服务的旅游行业(穆艳,2015)。

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诸多探讨,但还缺少对特定区域――西部半农半牧区县域旅游业的专门研究。本文试图以“十三五”规划为视角,针对我国西部半农半牧区特征,结合门源县的实际情况,论述门源旅游产业的发展道路。

2门源旅游资源丰富

门源县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东北部。境内有AAAA级景区百里油菜花海,每年七、八月满川油菜花耀眼如金,铺满在平坦的百里长川,涌向天际,十分美丽。东部绵延百里的仙米省级森林公园,崇山峻岭,起伏跌宕。更有令人神往的高山神湖――寺沟东海和头道峡天然大溶洞。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境内还有多处古遗址和七十余座清真寺,多种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非富多彩。其主要吸引力总结如下:

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饮食、习俗等有民族风情。这对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比较新鲜。

海北大门上的门源回族自治县是古老的黄河文明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门源为古羌地,秦汉以来,月氏、匈奴、吐谷浑、吐蕃、党项等众多民族先后游牧生息。至2008年年底,共有回、汉、藏、蒙古、土、撒拉等22个民族的153179人,少数民族93256人,占总人口的60.9%,其中回族67810人,占总人口的44.27%。

二是气候独特,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放牧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以农耕为主或者放牧为主,二者同时存在的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

三是视野宽阔,远离喧嚣,贴近大自然。据2008年统计,门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9 %,现代化程度低。前来门源的游客中,有一部分来自东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这类游客长期处于拥挤、快节奏的生活中,来此旅游的目的就是放松身心,观赏西部无污染的宽广天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3发展半农半牧地区旅游业,符合“十三五”规划的要求

一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属于服务业。体验自然风光和农牧业旅游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发展半农半牧地区旅游业能够利用第一产业的资源,直接拉动服务业发展。

二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县域经济作为一级行政性区域经济体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是农业,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中也居基础性地位(陈文科,1987)。农业本身增收空间小,发展县域农牧业旅游,农业―非农产业两手抓,能够直接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以文化旅游和农牧业旅游为主,发展这种类型的旅游业既巩固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又避免了发展工业的污染问题,如果开发得当,并形成不可取代的、独有的景观和体验,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西部的半农半牧地区的县域主要产业是第一产业,且基本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所以发展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业,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半农半牧地区的旅游资源属于西部资源的一部分,将这些特有的资源整合开发,既能为当地人带来经济效益,又能为外地前来游玩的旅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正是“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的目标。

五是“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半农半牧地区特有的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到半农半牧地区旅游,能够增进国人对不同地区的了解,能够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增进民族团结;能够让当地居民增收,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宣传特有的文化。

4门源旅游业发展建议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此相应,旅游消费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因此,旅游业发展不能只盯住“游”一个要素的发展,必须在提供旅游核心产品即景区和线路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确保旅游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市旅游业各要素的发展现状,近期要充分调动旗县区各部门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发展。具体到门源县,发展情况如下图。

截至2012年年末,县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国内旅行社1家,星级饭店3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1家),床位474张,其他宾馆、招待所35家,床位1381张。农家乐、牧家乐30余家。

4.1增加有吸引力的项目,并联合周边乡县,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只“油菜花”这一个景点的吸引力是不够的。油菜花季节性强,当处于旅游淡季时,收入大幅度减少,但各种设施维护费用高;观赏油菜花的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周边城市或者省份,往往采取自驾游的形式前往,停留时间短。游客量和游客停留时间在拉动餐饮、住宿方面的力度还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再推出几个品位高的观赏点或者度假地,借助“油菜花”的影响力,拉动其他景点发展,多个景点共同推动门源县旅游业发展。

4.2继续发挥事件营销的宣传效果

门源县的旅游宣传多次运用了“事件营销”。曾成功举办数十届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举办“金门源”风光摄影大赛,举办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海“爱之旅”婚纱摄影活动等多个优质活动,很好地宣传了门源风光。

近些年房车出游、户外越野等类似贴近自然的旅游方式大受欢迎,尤其受城市白领的追捧,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门源的自然条件适合此类旅游。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和一些公司、学校等单位洽谈,比如一些高校的MBA班级、自主招生考试的夏令营活动,都可以将门源作为户外拓展、年度旅游、夏令营的基地,推广出去,并努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办得像油菜花节那样,一年一度,持续营销。

4.3更新宣传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

利用现有的旅游方面的网络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旅游网站、新浪微博等,推送门源旅游资讯,并与其保持长久合作。景区内可设立微信在线服务,实时与游客保持互动,游客有什么问询、求助、投诉都可以直接在线反馈。比如游客对农家乐的服务有意见、对景区设施有建议,都可通过网络平台直接提交。

4.4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吸引境外游客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国家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门源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辅道的必经之处,“一带一路”是门源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门源县不仅要与周边乡县联合,更要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景区联合,打造国际化精品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穆艳.民族旅游业发展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36-137.

[3]陈文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实地位变迁: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3):5-7

[4]中国统计局.2003―2013,青海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