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与法制教学

道德与法制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0 11:04:24

道德与法制教学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制;法制意识;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施行,初中生法制意识建设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论老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在知识学科方面投入较大精力,但是针对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学仍旧停滞不前。根据新课标的道德与法制教材的编写内容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实现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初中属于人生观与价值选择、道德意识等个人品质正在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加以很好的引导,则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私、意志力薄弱,不能以法律来要求自己等问题,轻则影响初中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加以控制可能会触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法律意识的有为青年。

一、初中道德和法制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温州市某初中的学生与家长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制课中法制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86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不满意,112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制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70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只有89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课之后有不同以前表现,而另外的家长则认为自己的孩子进步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进步。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制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制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尤其在法制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制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制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制意识教学素材缺乏没有很好切合实际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制》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制》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制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制意识的步骤和对策,让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制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制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加强法制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制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深化培育法制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教材中法制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制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制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制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制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制意识

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制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制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制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能否培养一个正确、健全的道德r值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改革对《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初中生喜欢的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并最终教育学生将法律意识践行到社会中。

作者简介:曾晓(1985.5-),女,籍贯(精确到市):浙江省温州市,职称:中学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新初.浅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情感教育[J].2016,12.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为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1]。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这一决策,高校就必须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独立学院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我国独立学院数量已达到292所,在校生人数高达275.8万人,占我国民办院校本科生在校生人数的76.4%。这些独立学院与公办高等院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独立学院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成为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虽然在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独立学院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独立学院改变现实状况的迫切需要。

(一)“四个全面”的提出,为两者的结合提出了必然要求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借助法律与道德这两个重要的抓手,其中法律是实现“四个全面”的一项重要举措,道德则可以引导人们将法律的强制要求内化为自身信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两个重要抓手,我们就必须在全社会进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独立学院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为了实现“四个全面”,独立学院就必须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二)独立学院的现实状况,为两者的结合提出了迫切需要

独立学院与公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独立学院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是直接从事于一线生产工作,对法律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要求更加迫切。然而,由于办校时间短等原因,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缺乏经验,难以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这就造成学生的迫切需求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之间形成了矛盾。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独立学院迫切需要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当前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1987年将法律基础课正式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之后不断强调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如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指导思想,2005年实施“05方案”,将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直接整合为一门课程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仍旧存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是沿袭母体高校的做法,而且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一些特点,造成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脱离的现象更为严重。

(一)学校管理层理念存在偏差,重经验管理,轻法治与德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2],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又需要法律的强力保障。法律所规范不了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进行惩戒。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为了进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须同时借助于法治与德治这两种有效手段。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在高校治理等方面也同样适用,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除了运用道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外,也需要运用相关的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进行有力的约束。然而,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独立学院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管理,而忽视法治与德治的运用。在这种管理理念的作用下,造成部分独立学院师生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不强,难以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

(二)教师自身相关意识尚未成熟,认识缺位,经验不足

法制意识与道德意识的成熟,往往是需要经过很长的积累之后才能够完成,然而在独立学院的自有专职教师中,却多以青年教师为主,湖北一学者在对武汉某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进行调查后发现,“该学院专职教师35岁以下者占80%以上”[3],这些青年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还未完全成熟,难以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如此,在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头脑中,还存在“重德轻法”或“贵法贱德”等错误的教育思想,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学生,甚至当学生出现违法违纪等行为时,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另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则为了省事,一味的用法律和校纪去要求学生,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引导,这两种错误思想的存在,都对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产生干扰。此外,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而独立学院“基础”课的教学多由只具有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负责,这些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基础”课教师所需要的“去专业化”和“再专业化”的要求[4]。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强,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独立学院的入学门槛较低,以福建省为例,近年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都比一本院校的录取线低80分左右,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低等特征,但是他们在活动组织、人际交往等方面却要强于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在开展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时,往往照搬母体院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造成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对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此外,独立学院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还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学费较为昂贵,不少专业的收费甚至是公办高校的两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及家长出现“花钱买文凭”的心态,即只注重最终文凭的获得,而对学校的相关教育,如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促进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

促进独立学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仅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从管理理念、校园环境、教师素质及学生主体性等方面共同着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转变管理理念是促进两者结合的基本前提

学校管理层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独立学院设立理事会或者董事会,作为独立学院的决策机构”[5],作为学校的决策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在修改或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当注重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合法、合理;在制定涉及学生管理方面的政策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举办师生听证会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规范的讨论中来,通过这种形式,来增强学生民主法制观念;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尽可能制定相应的校规校纪,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将德育工作融入到法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道德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促进两者结合的有力保障

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等原因,造成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底蕴较为薄弱。为了优化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在物质文化层面,当前独立学院大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母体”高校的老校区进行办学,文化气息较为浓厚,但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将重点放在改善学校的各项教学和生活设施方面,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提供便利;另一种是新建校区进行办学,各种教学和生活设施都较为先进,但是缺乏文化积淀,这时学校就应当侧重于校园景观的建设中,通过塑造道德模范人物及守法典范的雕像等方法,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在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它会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与公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思想更为活跃,教育难度更大,迫切需要良好的制度文化来保障。为了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独立学院在制定和实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一方面,要体现规范性、民主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以德治校的理念,以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最后,在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内核,为了培育有利于学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精神文化,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和道德模范来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们对法律和道德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栏等途径,向同学们普及法律和道德知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促进两者结合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独立学院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首先,独立学院要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自有青年教师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锻炼其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校教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以教师自身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独立学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对于担任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学校应当通过组织相关的教学比赛、教学研讨会等途径,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其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的能力。此外,对于独立学院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如党政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则应当重点提高其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以及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充分运用党团组织、新媒体等有效路径,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两者结合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独立学院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一点就在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在笔者看来,学校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合理需求。独立学院学生与公办本科院校学生在成长规律和自身需求方面不尽相同,且独立学院学生内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日常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努力地将教育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合理需求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接受机制。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学校应当明白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法律和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此外,在制定教育目标时,独立学院不能照搬公办本科院校的经验,而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学习能力确定合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三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建立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个人自评在内的复合型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4-10-28.

[2]中共中央理论宣传部理论局.法治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7-127.

[3]高振峰.用系统的观点建设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4):67-70.

[4]邢国忠.全国高校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124-125.

[5]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发[2008]26号)[Z].2008-03-07.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3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引导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4-02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比小学更加活跃,身心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教师要想教育和引导好学生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青春期的初中生受到正确的思想引领,道德品质得到陶冶,结合实际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充分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引领作用。

一、准确定位角色,顺利迈入初中生活

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对于他们而言,初中学习内容变深奥了,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更长了,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明白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经过角色的转变迅速适应初中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行充分引导,例如,笔者在《我是中学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从作息时间看,初中生比小学生起得更早、睡得更迟;从学习科目看,增加了许多内容;从学习压力看,初中生活的压力明显变大。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有什么样的区别,同时引导他们探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在生活上应当提高自理能力、耐挫能力,在学习上要更加珍惜大好光阴,勤奋刻苦学习,在待人接物上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能蚪虾玫厝谌氚嗉体,这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珍惜青春光阴,勤奋刻苦埋头学习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稍纵即逝。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大好青春时光,将时间与精力运用于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在《品味青春》教学中,应重点向学生灌输青春珍贵如黄金的理念,让学生领悟到人生中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很短,而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至关重要。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回顾自己在学习中有没有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现象,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让学生对青春美好光阴更加珍惜。在《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明白学习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需求,也是建设祖国、强大民族的要求,让学生将学习活动与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民族强大、祖国富强等方面结合起来,变压力为动力,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对青少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让学生懂得青春易逝,懂得光阴如金,懂得初中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才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他们更加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三、辩证看待长短,树立学习生活自信

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是较为敏感,有些学生因为文化课学习成绩不够好,处于中下水平,内心不知不觉地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人。这样的思想非常不可取,教师一定要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逐步消除这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树立生活自信、学习自信、成长自信。在《我的自画像》教学中,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分钟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特别是能力特长方面,鼓励学困生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方面,例如有的学生吹得一手好笛子、有的会剪纸等手工活,当他们的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的时候,大家会对他们刮目相看,让他们树立自信。以此为契机,鼓励每一位学生对自己进行画像,在画像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优点长处是什么,同时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特别要肯定学困生的长处,激发他们内心强大的动力,使他们正确看待自我、评价自我,明白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也有短处,进而消除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观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更好地成长。

四、钻研技巧方法,提高效率质量意识

授人以渔,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功倍。而现实中不少学生对学习方法技巧研究不够深入,还是沿用老方法进行学习记忆,结果效率不佳,无法达到预期。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钻研各方面的学习技巧和经验,以提高效率为抓手促进学习成绩提升。例如在《好方法事半功倍》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从总体上分析技巧方法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技巧经验,可以是理解记忆方面的技巧,可以是作文创作方面的技巧,还可以是逻辑解题方面的技巧,这些内容汇聚到一起,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学习技巧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这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将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无论哪一科目的学习,学生首先都会想到如何选用一些好的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好的经验和方法就加以运用,没有的要进行创造,还要吸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实现学习的快速和优质。学生在每一学科的学习以及其他活动中,有了强烈的技巧意识和效率意识,并具体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将会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强化心理疏导,缓解过度学习压力

中考的压力一直笼罩在初中生的头上,分数在部分学生的眼中就是命根,没有了分数一切都为零。强大的甚至过度的心理压力,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有时对学习活动还会产生反作用。此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让学生学会逐步释放压力,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避免因过度压力而导致的学习障碍。在《直面学习压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白压力是正常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任何时候、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压力,因此首先不要惧怕压力。其次,要学会舒缓和分解压力,在学习活动中找准窍门,尽量做到事半功倍,学习压力就会大大降低。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以达到舒缓压力的效果。当学习压力过大时,可以暂时将这项学习活动放下,尝试自己去开展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远眺、散步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都可以将注意力暂时从紧张的学习活动中转移到其他地方,逐步缓解学习压力。学生只有将学习压力释放出来,才能轻装上阵,按照学习目标扎实提升学习成效。

六、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建设祖国豪情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4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正确看待性别差异,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发挥性别角色优势。积极交往,共同进步。

2、通过探究性别角色,提高对性别特征的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异性、理解性别差异,在交往中做到优势互补。

3、通过阅读校长的感动并探讨男女可以为对方做什么,了解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和性别优势,克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到了青春期,男生女生在(

)会更加明显。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

)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

)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

2、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

)印象的影响。

3、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

),如何与(

)。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

不要过于受(

)印象的影响。

4、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

)。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

)。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而且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相互(

),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5、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优势而(

),也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

)。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

【互动探究】

任务1、通过对比男女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性别差异。

探究活动一

运用你的经验

根据以下提示,发挥你的想象力,畅想青春。

1、孩童时代你喜欢的玩具、图书有哪些?你和同伴经常玩什么游戏?比较一下男女生在喜欢的玩具、图书和游戏方面有哪些不同。

2、现在你有什么爱好?与你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有哪些?这些同学的性别和你一样吗?这说明什么?

是他还是她?

1.甲形象思维能力强,善于分析。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综合。问:甲和乙谁更像女生?

思维方式

2.甲豁达大度,讲义气,阳刚坚强,乙性格温顺文雅,多愁善感。问:甲和乙谁更像女生?

性格特征

3.甲喜欢芭比娃娃等时尚物品,喜欢逛街。乙喜欢武器类玩具,爱玩网络游戏,喜欢打球类活动,如足球、篮球等。问:甲和乙谁更像女生?

兴趣爱好

他和她

1

进入青春期,男生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更加明显

到了青春期,男生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同时,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关链接

性别,在人类生活中指男女两性的区别。男女性别特征既表现在生理上,也表现在心理和社会行为上。

生理性别特征主要表现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最显著的生理差异来自青春期男女第二性征的相继出现。

心理性别特征表现为性别角色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中被认为典型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表现出最基本的男性和女性的差异。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表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

他和她

2

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

男生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

3

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有时我们也会这样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同学、朋友。

任务2、通过探究性别角色,能够克服自身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而理解性别角色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探究活动二

1、对于上述现象,有以下说法。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这是特殊场合或者特殊活动的需要。

2、你认为下面的描述哪些属于男性特征,哪些属于女性特征,或者兼而有之?

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什么作用?

积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消极: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任务3、通过阅读校长的感动并探讨男女可以为对方做什么,了解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和性别优势,理解男生女生互补的意义。

阅读感悟

某中学每年都举行登山活动。第一年,校长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感慨:“这次活动,我被同学们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是男同学。因为我发现,到半山腰后,大多数女同学的书包都背在了男同学的肩上……我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爱而感动!

第二年的登山活动结束后,校长又发表感慨:“这次活动,我又被同学们深深地感动了。因为我发现,到半山腰后,大多数女同学仍然坚持自己背书包……我为同学之间的

相互体谅而感动!”

优势互补

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而且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探究活动三

有人认为,男女两性在语言表达、空间知觉、数学推理等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优势。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男生女生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性别差别?

①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②不应因自己某一

方面的优势而自傲,也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

③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拓展空间:

男生女生分组,以“我是阳光少年”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要求演讲主题突出、明确,内容丰富、生动。

【互动训练】

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表现有(

①性格特征

②兴趣爱好

③智力水平

④思维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助于我们(

①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

②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完善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③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扩大交往范围

④学习异性的长处,优势互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男生女生各自拥有自身的性别优势。我们应该(

①发现对方的优势,欣赏对方的优势

②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③发现自身的优势,鄙视对方

④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面对男生女生性别优势认识错误的是(

①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自傲

②欣赏对方优势,完善自己

③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

④欣赏对方的优势,完全模仿对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卷

1.男性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A.生理心理的差异

B.成长环境不同

C.角色定位不同

D.兴趣爱好不同

2.学校的大扫除开始了,老师将男生女生搭配在一起分配任务,不一会儿,大家就愉快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由此可见(

①男生女生之间天然存在性别差异,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②男生女生生一起劳动,可以较好地弥补男生女生之间存在的性别差异

③在劳动中,男生女生之间生理、心理、能力方面的优势得到了交流和展示

④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纯属胡说八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男孩是土地/坚定中充满锐利/女孩是春雨/善感而美丽/男孩爱在绿茵场上驰骋/女孩喜欢在阳光下嬉戏/男孩会自我激励地说/我要坚强/女孩常对溪流讲/我

会欣赏/我能把握/如今的男孩女孩呀/共撑一片蓝天……这首小诗告诉我们,男女同学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男女同学(

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异性同学的交往上

②各有优势,在一起学习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④差别太大,很难找到共同语言,交流非常困难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4.男生女生天然存在的性别差异,使我们体会和认识到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需要。男生女生之间自然、快乐地交往,有助于消除两性间的神秘感,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性心理。这说明(

A.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B.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有益于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C.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快乐

D.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要自爱自重,珍借自己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生理、思维方式、与生俱来

2.性别刻板

3.自我形象、异性相处、性别刻板

4.性别优势、完善自己、取长补短

5.自傲、自卑、共同进步

探究活动

探究一

说一下自己的与同学分享。

探究二

1、这些人非常有个性。

这些人性别取向有问题,需要帮助。

这是私人的事情,应该尊重。

2、男性特征:有攻击性、雄心勃勃、主动、富有竞争性、决策果断、富有支配性、富有冒险精神。

女性特征:情绪化、温文尔雅、更看重家庭、心思细密、易哭、敏感、不善于决断。

兼而有之:喜欢数学和科学、善于理解和体谅他人、喜欢文艺、自信。

探究三

互动训练:

A卷

1.C

本题考查青春期男生女生的特点。①②④属于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展现出的自己的特点,故选C。

2.A

本题考查对性别角色认识的积极作用。①②③④都是对性别角色认识的积极作用,故选A。

3.C

本题考查学生对男生女生性别优势的正确认识。③是错误的认识和态度;①②④的认识正确。故选C。

4.D

①③④是对男生女生性别优势的错误认识,故选D。

B卷

1.A

男性女性社会分工、社会角色不同,是由于男性女性生理心理的差异,故选A。

2.A

本题考查男女同学交往的作用。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3.D

正确把握这首小诗的主旨是解题的关键。这首小诗的主旨是男生女生都有各自的优势,男生女生正常交往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②③是男生女生正常交往的作用,正确。①④错误。故选D。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道德与法制 双管齐下 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31-03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2009年6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要“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还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广西最大的国办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文试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对中职“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进行探索。具体说来,中职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主,党支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专业系部等部门参加的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南宁市江南区检察院副院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根据《意见》精神和学校实际,制定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主要任务、内容和要求。重新修订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企业模式班级管理办法》、《校园职业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校园职业文化基地建设管理规定》、《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和《安全预案》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确保学生法制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要求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同时,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师德规范条例》、《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和《教师专业素养考评制度》等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法律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

学校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效开展。

二、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改革,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实效性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帮助中职生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有效地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实效性。

在内容改革上,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劳动法》、《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少年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法制教育;根据专业特点,把相关行业规范、企业文化充实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过去老师单一讲授、全程灌输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课堂演讲、辩论或讲故事,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图像、声音、文字,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把文明礼貌、团结协作、法纪观念等方面作为考核内容,把养成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识、法纪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知行统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把“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专业课教学。根据社会、职业及岗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建立和完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内容,编制了会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等七大专业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手册。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依据教育手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法律素质。

四、突出职教特点,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

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实训实习是中职教育重要特点,是中职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应将“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实训中,利用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的时机,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职业意识。

在学生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教育学生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自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在学生实习中,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要求企业师傅作为学生实习的主要指导和管理人员,在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际操作时,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法律规范等教育。同时,学校指派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到实习企业,协助企业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通过教育和管理,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学生实习结束时,通过考核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的养成教育。可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安全纪律的内容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让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对学生的服务态度、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使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说教化为具体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与体验中,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切实提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五、拓展教育的有效途径,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融入校园职业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将“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校内建立8个了职业道德教育阵地,组织开展“万人千岗”、“模拟法庭”、“理工讲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职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在8个职业道德教育阵地中,以“门亭楼桥”阵地最为典型。该阵地是依托校友捐赠在校内建设的恒心门、明阳亭和今朝亭、健身楼、文金桥等来开展系列道德教育活动,有新生入学观摩教育活动,新团员入团培训、业余党校培训的观摩学习活动,学生干部培训活动等。“门、亭、楼、桥”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物,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刻录着成功校友在学校刻苦学习、苦练本领的过往岁月,记载着成功校友在社会打拼创业、艰辛又辉煌的奋斗历程,蕴涵有成功校友知恩图报、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学生通过参观学习,既可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也提升了自己“爱岗敬业、团结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万人千岗”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职业礼仪养成与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教师率先垂范,在工作岗位——教学岗、办公岗、服务岗,全校500余名教职员工统一着装,统一使用文明语言,树立“统一、整洁、职业、规范”的理工人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万人千岗”活动,由学生处组织指导,学生会干部及全校100多个班级共同参与。如礼仪训练岗位设立有校门礼仪岗、电梯引导岗、检查治理岗、纠偏监督岗、来访接待岗等,学生通过问候行礼、指示引导、保洁纠偏等训练,规范文明行为,培养职业礼仪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职业岗位道德素养,在校园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氛围。

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模拟法庭审判。学生通过模拟表演,了解法庭中的各项程序和各种角色的特点,在情境中实践、体验和探究相关的法律知识,感受、体会法律的公正与威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做合格的好公民。

“理工讲坛”,定期聘请知名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职业教育讲座,开阔师生的视野;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深化身边榜样力量;请公安、司法人员作法制讲座、法制辅导报告,切实增强学生学法、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校园职业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也培养了学生文明守法自觉性及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精神。

六、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

学校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把“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寓于学生日常管理中,制定了《学校全员参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规定》,明确教师和管理人员依法依纪行使教育管理职责,强化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校园活动、班级管理和学生生活、实训中,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施“九全九美”管理模式和“6S”管理模式,实现校园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九全九美”管理模式,是通过全动员、全参与、全过程、全监控、全跟踪、全天候、全方位、全落实“九全”管理工作,使学生以爱党爱国为美、爱岗敬业为美、品德高尚为美、遵纪守法为美、团结互助为美、立志成才为美、勤奋学习为美、技能精湛为美、强健身体为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如在“全方位”管理中,无论在教室、运动场,还是食堂、宿舍等,都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场所。要求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进行相关活动时,都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监控”管理,学校在教室、实训室及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安装有监控摄像,监控系统覆盖整个校园。学校成立校园安全文明综合监控中心,建立安全文明监控管理体系。在日常监控管理中,发现学生出现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遵守纪律的不良言行,教师要及时给予教育和纠正。通过“全监控”管理,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觉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意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6S”(安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文明)管理,是学校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一切场所(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办公大楼及食堂、宿舍等)保持清洁、整齐、有序,讲文明、讲礼貌、确保安全。学校按照“6S”标准,修订并完善了教室、宿舍、实训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开展各项活动均按照“6S”标准去做,落实在行为上。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时刻给学生灌输现代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工作规程要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企业文化校园化。如对于学生在实训室进行的专业实训,教师要求学生操作前了解工作规程要求及实习纪律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操作过程中,要按工作规程进行工作,工具、材料等摆放规范有序,操作规范安全;操作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整理工具、材料,清洁设备、场地,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6S”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全校师生形成较强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教室、宿舍和实训室干净整洁,设备摆放井然有序;公共活动和生活区域管理好、卫生好、秩序好,创造了优美、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对学生“6S”管理,培养了学生安全生产意识、环境意识和效率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职业品质。

总之,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工作机制、德育课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法制教育”双管齐下的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刍议[J].价值工程,2011(18)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

什么是制度?从字面上看,“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有学者对制度作了这样的界定: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问接地规范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住规则…。制度主要通过2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一种是直接的方式——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影响人的观念,即把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强制性的条例、规定、规则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来规范和指引人的行为;另一种是间接的方式——通过制度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影响人的观念,引导人将这些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内化,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律。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共同引导着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制约并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最终达到提高其网络道德的目的的一种模式。

一构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意义

网络带来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网民主导性的价值体系若没有强有力的外力支持,难以形成一致的道德信念,而且“道德往往只表现为一种软约束,缺乏社会强制力,这是当前道德失范和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自由的社会,但无序的自由是混乱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网上信息传播的自由权利,就对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采取回避态度”。

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维护网络世界的秩序,确立起这个全新领域的道德标准,必须通过各种与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制度,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律法规或制度条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一方面它使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来保证网络道德的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确保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中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引入“硬”约束机制,即建立构建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遵守网络道德到主动遵守网络道德,促进中学生网民道德自觉的产生,进而促进道德自律的形成,以保证网络社会合理有序地运行。它是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模式的构建

(一)学习制度

制定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学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保障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有序进行。学习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设立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应将网络道德教育写进教材、引进课堂,按时递交网络道德教育学期学习与活动计划,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是指网络道德教育主体要确立坚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的理念。树立了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理念,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内容。面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应运而生,逐渐推广。在宣传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同时,应加强学习最新相关的文件、纲要、制度、法规,学习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中提到的系列内容:(1)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网络特殊道德规范教育;(2)网络道德教育的其他内容:普遍适用的基础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网络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青春期教育。

第三,规定网络道德教育学习的时间。应制定网络道德教育的考勤制度、课堂常规、考试制度、活动规则,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时间,使中学生定时学习,有效学习。

(二)监管制度

在网络信息和资源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大量庸俗文化以及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为保证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制度建设,构筑网络管理的“防火墙”,防堵有害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侵袭,为中学生获取积极有益信息提供制度保障。监管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制定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安全、网站新闻信息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如校园网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筛选制度、岗位负责制度等。

第二,制定严格的校园网络公约、上网申请登记等校园网络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同时要采用信息网络的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起可靠的“信息海关”。

第三,制定监控内容的标准,明确哪些内容属监控的对象或范围,如要将欺诈的、虚假的、色情的内容作为监控的重点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预防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信息实施有效监控和防范,加强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

第四,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马克思说过,为了追求100%的利润,资本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们希望商人能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不能寄太大的希望于他们”。应依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校园网外的其他网吧行为,从而达到规范中学生网民的网络行为的目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不得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机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制作、查阅、复制或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和色情等信息。1997年10月1日颁布的新《刑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者处五年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制作传播病毒,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它犯罪的各种行为,做出了相应定罪处罚的规定。应整合全社会各部门工作力量,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齐抓共管,扶持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公布一批监督电话,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的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

(三)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作为对个体行为善恶责任或其道德品质高低回报的一种特殊的评价和调控方式。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奖惩制度依据中学网络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动机和效果,对其进行人道主义的报偿或制裁,通过赏善罚恶以净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只要主体动机是善的,在其实施自身道德行为中由于自身或外在的客观原因而未能达到最终目的的也应给予赞扬、奖励;而行为主体动机不良,但却达到了一定效果的也应给予贬斥、惩罚”。具体来说,奖惩制度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2方面的内容。

第一,物质方面的内容。对于在网络道德教育课堂与课外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学生与学生班级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自觉践行网络道德准则并身体力行宣传网络道德、举报身边发生的不道德行为者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有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个人或集体,尤其是网络经营者,应从重予以物质惩罚;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的同时,对造成严重损失者,应对监护人予以物质惩罚。

第二,精神方面的内容。对于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与集体,组织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并且效果显著的学校与教师,应给予精神方面的奖励,如评为“网络道德标兵”、“网络小卫士”、“网络工程师”或是诸如此类的先进学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等,它能为中学生树立优秀网络学习典型,适时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使之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主动进行道德修养,主动净化自己灵魂,进一步促进中学生形成优秀的网络道德;对违反网络道德的集体或个人,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失控的学校,应给予通报批评或其他更严厉的处罚,使其他的学生或学校引以为戒;我们的媒体也应对在践行网络道德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及时地进行宣传报道,同时还要对具体的网德失范行为及时地进行剖析与评价,对网上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性的宣传与曝光,通过媒体与舆论将奖惩制度落到实处。

(四)考核制度

在我国的学校德育制度中普遍缺失考核与评价制度,一般的学校多用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注意这些是否出自学生真正的道德认识。有学者就指出:“德育首位之所以一直游离于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思想工作之外,活像一架穿梭于学校上空的轰炸机,却命不中师生心中的工作目标,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学生品德这一目标缺乏科学测评这一导航机制。”对德育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是德育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者输出的教育信息进行全面反馈,在此基础上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将来的行为。

因此,科学构建全面、民主、公开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有利于加快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科学化的进程,有利于加深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并对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考核制度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考核制度应包括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考核的细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考核细则是整个考核制度中的重点,是对认知目标与行为目标考核的统一。因此,对网络道德教育绩效的考核,应以中学生网民的网上表现为主,将网络道德教育课堂成绩与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表现相结合,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情况相结合进行考核。

第二,考核制度应包括对中学校园网、德育网中有关网络道德的网站或网页进行考核的细则。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宣传,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校园网、德育网来开展,利用考核制度对校园网、德育网进行考核,也就是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的宣传程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等进行考核。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7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养成 法规育德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的道德生活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大学生的价值养成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途径上看,包括教书育德、管理育德、服务育德、文化育德,除此之外,本人认为,法规育德也是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1法规育德的依据

1.1道德与法存在共性.这是法规育德的基本依据

众所周知,德与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两类重要社会规范。

1.1.1道德与法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

他们都有特定的观念、准则和活动方式,都具有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基础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调解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

1.1.2道德和法一样,都是社会控制力量

任何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都势必在其运转过程中形成某种相应的秩序,并只有在合宜的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但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每个人,都是具有个人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因此,他们的个别行动的秩序不尽一致,甚至是互相冲突,互相矛盾的。为了将社会成员的行为尽可能地引入现实直接需要的秩序范围,以保持社会及其各个生活领域正常运转,任何社会都必然会形成某中相应的社会控制系统。道德和法就是这个社会控制系统的两种力量。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疏导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

1.1.3道德和法都具有他律性和外在的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人们的道德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因此,所谓的道德的他律性,无非是客观的社会道德关系和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对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人们的一种基本节制或限制。这种节制或限制对道德主体来说,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因而在相当的程度上,一个试图过社会生活的人,是无法抗拒这种约束力的制约的。

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是指道德规范对人的道德活动起到引导作用。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扩不仅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而且同时也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但是约束某一种行为,同时也是在激励某一种行为。从根本上说,道德规范的这种导向功能,是与约束力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的。

法规也同时具有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法规在禁止社会成员的某种行为的同时,也在引导社会成员另一种行为。如,法律规范禁止社会成员杀人,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杀人;禁止偷窃,就同时引导社会成员不偷窃。交通规则也具有这种功能,“红灯停,绿灯行’、“行人靠边走,车马靠右行”等等,都既是约束,又是导向。

当然,道德规范的约束与导向同一的功能,比起法律规范,有着更深刻的内在根据和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1.1.4道德和法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都以义务为基点

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问题,既包含道德观念、道德美德修养,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谁则等,而道德规范准则作为人类社会的墓本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义务性。而道德美德、道德修养等的体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方能实现,或者说凡具有道德美德、修养高的人其实首先就是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同样在法中,义务也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法的权利本位不仅不排斥义务,反而是以义务的履行作为其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构成了法的墓本范畴,区别只是在于从宽泛的意义上讲,道德所要求的义务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高于法律的义务。并且当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法律上的义务与道德一样,也存在增强趋势。

总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标准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法从本质上说与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致的。

1.2法规育德符合个体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德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是个体思想品德诸要素一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转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

从个体道德产生的规律来看,任何道德的产生都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自律是对他律的一种认可。在整个社会尚未达到人人都能自觉遵守和维护道德规范的情况下,就必须借助外部力来强制性地调控人们的行为。而所有的外力作用中,法规是最强硬的手段,它通过爪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强制力来迫使人门自觉接受并遵守现存的规范和秩序,从而达到社上会道德个体化。而道德主要依靠个人的良心、社会舆论以及传统风习惯等采维持,与法律相比,道德更明显表现出自律的性质。虽然社会舆论对于个体的外在压力和“成慑”力也是足够强人的,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道德的背后缺乏法所拥有的那种“最后解决手段”即强制力,从而决定了道德的制约力量无法与法律相比拟,无论道德舆论的力有多人,个体行为者在极端条件下有可能对道德规范视而不见。而在德育过程中,通过把道德规范的软约束硬化,以国家强制力量来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意识的觉醒,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最终达到行为者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愿自觉的行为。

同时,保持法规的稳定性,也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养成。法规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因为在任何社会任何人,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像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干心而长久于世。这就要求无论是法规还是道德规范都要相对的稳定,社会成员才能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加以认识、理解和遵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通过借助法规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以上是把法规育德作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的依据。

2落实法规育德,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法规,是指广义的法规,它包括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以及各高校自己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落实法规育德,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完善各项法规

这项工作应该从两方面人手:

2.1.1国家的法律的制定,即立法

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将一定的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禁止性、义务性的法律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立法也可以规定法律主体必须遵守一般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公德)的原则,使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立法还可以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如我国民事司法实施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但这方面工作不是高校本身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这方面的工作已取的巨大成就。

2.1.2各高等学校自身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

各高校在制定纪律和规章制度时,首要的要求就是不能违背国家制定的法律如婚姻法》已规定了中国公民的结婚年龄,高校就不能规定已符合结婚年龄的大学生不能结婚。但是,现在还有些高校的内部规定是与法律相冲突的,因而依据这些规定对部分违纪的学生的处理也是不恰当的,导致大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经常见之报端。这些违背法律的高校规章制度并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的养成,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正确的与错误的,进步的与落后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信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在这样复杂、多变的世界大环境中,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促使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式等方面日趋多样化。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就是在这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大背景中,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因而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必须研究新情况,适应新要求,规章制度不能几十年不变,更不能与社会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如有个别高校规定大学一年级新生不能购买和携带电脑到校,也许这个规定是从本校学生住宿条件、财物安全以及便干管理考虑,但这一规定已与时展和社会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就算遵守也是极不情愿的,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学校的不认同,这些规章制度根本就不利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

再次,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这是道德养成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学生在遵守和执行时明确地知道界限。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识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有些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的要求是不明确的。如有个别高校曾规定大学生男女生交往“在公共场所不得有不文明行为”,违者经教育不改的给予处分。“不文明行为”是指什么样的行为,规定中并没有说明,学生也不明确。就算男女生有接吻、拥抱的行为,学校也不能据此对学生进行处分,而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爱情展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等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真正使得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2.2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规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的法规教育同样也包括两方面:

2.2.l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具有自己的独特作用。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义务的规定性,是社会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社会主义法从根本上讲权利和义务是平衡的,从价值选择看保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牺牲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利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从而懂得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只有尊重他人的权利,自己的权利才会同样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纪守法、关心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奉献社会的行为习惯。这部分的教育要通过正式设立的课程和讲座来完成。

2.2.2对大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的教育

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守则、文明公约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千所言,纪律“从本质上说,它是无与伦比的道德教育手段”,“纪律的本身乃是教育的内在的元素亦道德最重要品质的独有的元素。”

校纪校规的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优良校风是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条例、学生奖惩条例等若干规章制度和一整套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得以保障和落实的。学校的规章制度要靠经常性宣传教育才能保证落实。新生入学,规章制度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期中,结合教学和工作检查,利用学生违纪实例进行规章制度教育;期末,结合工作总结,也要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教育。

2.2.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规,从严治校

法制具有权威性、强制性,我国的公民(当然包括大学生)、组织和一切国家机关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事。高校对于有违法行为的学生必须依法处理。

高校对于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执行,绝不能出现规定与实际操作不符甚至因人而异的现象。因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准则,是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学校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实际上就是进行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训练,执行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越严,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动力定型。

2.2.4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提高。道德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道德行为实践性的训练,而这种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道德行为训练纳入各种活动之中,让大学生的德育行为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活动中得到反复表现和发挥,并形成行为惯性,从而使不自觉的道德行为逐步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制教学第8篇

〔论文摘要〕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女性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实行以德治校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运作、整体建设。

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女性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于女子高校来说,还应该进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教育。从我国统计人口情况来看,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一半为女性,而一个民族,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本是要做到女性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妇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以德治校,培养更多的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女性人才,是新世纪女校面临的首要任务。

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特殊作用。

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内在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青年学生中不少人缺乏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缺少艰苦环境和艰苦生活的磨练,在社会处于重大的变革时,面对各式各样的思潮的影响,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拜金主义、享受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也有一定的市场,如果不注意防止和纠正这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就会影响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符合教学本质和规律,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学,培养德才兼备优秀女性人才的重要思想和措施。

以德治校涉及到思想观念的转变,组织领导、德治内容、活动载体、检查评估和保障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建设与管理,是学校建设的综合系统工程。应做到精心组织、科学运作、整体建设。

1.树立以德治校的思想观念。这是实行以德治校的思想保证。要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以德治校的重大意义,形成事事处处都关乎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共识。我院自1987年建院以来,逐步建立起包括院领导、系主任、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后勤职工在内的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劳动育人等全方位育人工作模式,常年坚持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经验,p昌响“三育人”的主旋律,从而形成了一个涵盖全校各部门各层面的宏大的德育工作网络。

2.确立以德治校的领导体制。这是实行以德治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的统一调动和管理,必须列人学校党委的议事日程,实行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等有关部门配合抓,院、系、班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发展规划及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转贴于

3.建立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以德治校,应先行治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同时结合女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增加女性“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个字变为全院师生行动准则。三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

4.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学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我院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理论课及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事件等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人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亮化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繁荣了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体现了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

5.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建设德育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自我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建立导向机制,重点要抓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既传业又授道。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学生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要激励先进,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信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的形式,让每一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蒙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言而有信。

自我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在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在情惊。

6.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目标评价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从而推进道德素质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7.建设以德治校的教学队伍体系。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品格高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这是育人的根本,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发挥好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做到德治与法治并举。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综合改革。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育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以转变道德观念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综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结合。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在整个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法制化,再完善、完备的法律也是由人去制定、去执行、去遵守的,如果守法、执法的人不具备相当的道德水准、道德觉悟和道德自觉性,那么,执法、守法、用法就会大打折扣,况且道德所调整的行为规范远远超出法律所调整的行为规范。所以,学校在重视以德治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增加凝聚力和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