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案

道德与法治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4:52

道德与法治教案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1篇

------单元内容分析表

年级:七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 审批员(备课组长):沐荣

单 元解析

第一单元单元主题:青春时光 主备教师:沐荣

本单元以拥抱青春为主题,学生成长为主线,设置了共三课。

本单元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着道德教育的三个渗透点,他们都是青春成长绕不开的话题,或者说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上认同和接纳成长的这些引。

单元

目标

1.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2.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学会正确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

3.认识青春期我们心理的矛盾和困惑,学会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青春期心理矛盾。

4.培养学生积极接纳自我,调适自我的情感,做阳光快乐的中学生。

5.初步了解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6.学会正确认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也要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单元

重点

1、归纳生理变化

2、发展独立思维和培养批判精神

单元

难点

1、学会正确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

2、开发创造潜力,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教学措施

归纳法、交流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分配

6个课时

墨江县新安镇初级中学电子教案(导学案)

个人主备和集体备课

辅备(个人

二次备课)

课题: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备课时间:2021年2 月20日教学时间: 年月日

主备教师: 沐荣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第一 课 时悄悄变化的我

教学时间: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年 月日 授课班级: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标: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了。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玩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自己错了,还是要撑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已经了解。

10.喜欢在家里或班级、需要表现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教师总结: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悦纳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活动一:各组同学欣赏自己组员从小到现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关注他(她)变化。

比一比:

(1)不同时期的我们有不同吗?这说明什么?

提示: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显变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

(2)除了照片体现了身体外形的变化,阅读教材,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3内容

身体迅速长高、长壮;运动能力、消化系统等器官不断成熟;性器官发育和成熟。

(3)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呢?在这一阶段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青春期一般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具体表现在:

a、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体重等;b、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心脏,肺脏,脑;c性机能的成熟。

(二)青春带来旺盛的精力

活动二:分享青春期

(多媒体显示图片)

说一说:

学生说出体验每种场景的感受。

提示:结合实际场景回答

教师讲述: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的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三)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多媒体显示问题)在青春期部分同学生理变化带来的一些烦恼:如:

①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别人高。

②我不想出门了,脸上长了痘痘,难看死了。

③体重又涨了,我不能再吃饭了,我要减肥。

④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了,我的声音可难听了。

想一想:

(1)这些学生为什么有这些烦恼?

提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2)你怎样帮助这些同学解决烦恼?说出你的理解。

提示:受遗传、营养、锻炼、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因素,我们要正确对待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生理变化。追求外在美,还有追求内在美。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等。

归纳: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我们要正是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班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得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目标导学二:直面心理矛盾

活动四: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教材p5探究与分享)

思考:

(1)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回答。

(2)这些情况具体表现是什么?

提示:反抗与依赖强烈的成人感,对他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但内心并没有摆脱对他人的依赖;

闭锁与开放内心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少,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关心和理解;

勇敢与怯懦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比较害羞。

教师讲述:伴随生理发育,我们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

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新奇,也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困惑,具体表现在: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

活动五:对症下药

情景一:我每天把自己一天的快乐和烦恼,记录到自己的日记本里。

情景二:今天和小明闹得不愉快,心里很烦。下学后,我去操场和别人打球,让我忘记了烦恼。

情景三:我个子矮,大家都嘲笑我,所以整天闷闷不乐失去进取心,耽误了学习。有一天,我看潘长江专访,听他讲自己经历,他也有被别人嘲笑个子低,但是他却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从此以后,当别人再嘲笑,我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反驳他们。我再也不为个子低而烦恼了。

情景四:同桌把我心爱的铅笔盒碰掉,摔坏了。我暗示自己不要着急,同桌也不是故意的,避免了与同桌发生矛盾。

思考讨论:

(1)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对待心里矛盾的?

提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心里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2)在你出现心理矛盾的时候,你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提示:集体活动,寻求他人帮助;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心理医生。

(3)根据情景显示我是怎么调节我的烦恼的?

提示:

情景一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情景二是参加体育活动,转移注意力;

情景三是自我解嘲

情景四是自我暗示。

教师讲述:面对心理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做:

①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

②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

③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④学习自我调节,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布置作业】

进入青春期,我遇到了那些烦恼,当时我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还面临着那些烦恼?

【板书设计】

身体外形变化内部器官完善

性机能的成熟悄悄变化的我

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2篇

题:

我爱家乡山和水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爱家乡山和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第13课,课本第50—53页。课题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简单介绍自己家乡所在位置以及一些简单特征;

2、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寻找,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地方,并运用自己的方式(比如: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

3、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家乡的美景、讲家乡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在7岁左右,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也比较热爱画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一课题设计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欣赏图画、热情并敢于表现自己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利用课文中插图制作到课件中,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既保持了持久的兴致,又能运用思维去想怎样表达图中内容。教学难点问题时,发动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2、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

3、讲一讲自己家乡的故事。

难点:

1、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

2、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微课视频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师:我们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便是我们的家乡,家乡是我们一生难忘的地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板书课题)

学生注意倾听

逐渐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新课引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学习新知

1、我的家乡在哪里

大屏幕展示课件图片

师:同学们请看这副图片,谁来说一说蒙古小女孩的家乡?(图1)

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中三位小朋友的家乡?(图2)

师:那谁来介绍一下这幅图中小朋友的家乡呢?(图3)

师:请看这幅图,谁愿意说说图中小朋友的家乡?(图4)

师:刚才我们看图一起说了家在草原、高原、山区、城市的几位小朋友的家乡,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吧!

生:小女孩的家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这里蓝天、绿草真漂亮啊!

生:他们的家在青山脚下,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流过,小朋友们常常在这里玩耍。

生:这位小朋友家住黄土高坡,他们住的是窑洞,冬暖夏凉,很舒适。

生:这位小朋友家住城市里,那里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两旁绿树成荫。周末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去锻炼,生活很愉快。

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学生活动)

图1

图2

图3

图4

2、发现家乡的美

师:在我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才是最美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寻找家乡的美?

师:请看这幅图,她是怎样来表现自己家乡的美的呢?(图5)

师:那这幅图呢?他们发现了家乡的美在什么地方呢?(图6)

师:同学们请看,在海边的沙滩上,孩子们在嬉戏,你是否想起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图7)

生:这位小女孩用照相机拍摄了家乡的标志性建筑,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很壮观。她用这张照片来展现家乡的美。

生:听男孩的爸爸说,他们村后的山上的阁楼已经有500岁了!这是他们家乡的自豪,也是家乡美。

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唱:“松软软的海滩哟,金黄黄的沙……”

图5

图6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不错,接下来的这幅图(图8),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大声地朗读一下这首诗:我家门前的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晚上摇着银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

师:同学们,上面我们用照片、、歌曲、读诗的方法来表现了自己的家乡美,接下来我们就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家乡的美景吧。

3、家乡的故事

师:刚才大家用图画描绘了自己美丽的家乡,家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家乡的田野里有着很多开心的故事,同学们请看这幅图:(图9)

(同时播放配乐录音)

师: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很美。葱绿的田野里有妈妈的身影,田间的小路印下我的脚印,我画下她可爱的样子,讲一讲她动人的故事。

欣赏好这首描写家乡的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一讲这幅图中的故事吗?

师: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真好,那你们家乡这么美丽,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生:我家门前的小池塘,白天抱着金太阳,小鸟和彩云,都爱来照相;晚上摇着银月亮,小鱼和星星,悄悄捉迷藏。……(有感情而大声地朗读)

学生在下面来画自己美丽的家乡,教师巡视指导。(只要学生能画出家乡的景物即可,随意涂鸦也可,只要学生在画家乡的过程中能产生出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感觉即可。)

图9

生: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水田里插秧。爸爸妈妈在田里干活,我便在地头摘蒲公英的花,光着脚丫坐在地头,我快乐地吹着蒲公英的种子,它们四散飞去。还有我家的两只大白鹅像两位保镖一样在旁边叫着,我心里很是高兴。

生:爱!(齐)

图7

图8

设计意图:

1、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教学中运用ppt课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特点,采用直观图形展示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叙述。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看图说话的能力。让学生说一说家乡的位置和一些具体特征,运用拍摄照片、讲家乡的故事、唱家乡的歌曲、朗读描绘家乡的小诗、画家乡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家乡之美,从而生发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都很认真,能够仔细观察,踊跃发言,下面请欣赏两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傣家竹楼的传说》和》《马头琴的传说》播放微课视频

师:欣赏了这两个美丽动人的描写家乡的传说,你一定也想知道自己家乡的故事,比如:这条路为什么叫赵登禹路?她有什么故事呢?(出示图10)又比如:这棵古树有什么来历吗?(出示图11)同学们,你也想知道一些自己家乡的美丽的故事吧?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好吗?回到家里让爷爷、奶奶给自己讲讲有关家乡的故事。

(三)作业布置

1、讲一个家乡的故事;

2、唱一首家乡的歌曲;

3、画一幅家乡的图画。

图11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一边观看,一边学讲故事。

生:想知道。(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附:《傣家竹楼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叫帕雅的青年想为傣家人建造一座房子。他见雨水顺着狗毛向下流淌,受到启发,便建出了坡形窝棚。有一天,他看见一只凤凰在他面前单脚独立并扇动着翅膀。帕雅从凤凰单脚独立的姿势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美丽的主楼。《马头琴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蒙古族青年苏和救了一匹受伤的小白马。从此,他和小白马相依为命。一天,小白马踢伤了王爷。王爷一怒之下射死了白马。苏和很伤心,便照着白马的样子做了一把琴。马头琴的琴声让苏和觉得小白马仍在他身边。)

2、在教学中运用ppt课件,微课视频进行教学。

适时展示图片,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图中表现的大概内容。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在看、听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课下去收集家乡的故事埋下伏笔。

图10

作业设计意图: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课外和家人交流获取家乡的故事,同时也拉近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学唱家乡的歌曲,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兴趣。画家乡培养学生的绘画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慢慢体会家乡美,从而自然生发出爱家乡、爱生活、爱祖国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13.我爱家乡的山和水

1、介绍自己的家乡位置以及简单情况

2、发现家乡的美

3、说说家乡的故事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3篇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

3、知识目标: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重点

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难点

解我国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懂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2、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饮食

3、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居

猜一猜小活动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

思考:

(1)你从上述猜一猜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不同民族之间还有什么不同吗?

2、小提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紫苏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

3、活动园:五(2)班开展了一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会上,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所了解的节日。

4、小小分享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可围绕下面问题进行介绍。

(1)节日的名称是什么?

(2)这个节日给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3)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一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

5、介绍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酥油花灯节等。

6、开动脑筋:想一想,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容易导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7、社会观察:由于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我们经常能发现一些游客因不了解或不自觉,而做了许多不尊重当地人的行为,例如:在摩梭人家里随意谈论走婚习俗,并将走婚过度解读。或是在古城里随意爬上民居的屋顶拍照,亦或随意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评论为落后、愚昧等。

直观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从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感受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尊重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8、民族相处小贴士: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忌讳。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应尊重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任何人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9、我是民族风俗小达人: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吗?假如去到当地,你会怎么做?

10、入乡随俗我能行:

(1)蒙古族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我可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跨越或踢火,不能往火上摔东西、扔赃物。

(2)回民禁止以食物开玩笑,特别是不能用进食的东西做比喻,如形容辣椒、西红柿像血一样红等。

(3)彝族男性最忌他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认为这是不可宽恕的行为。

11、小数据: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对此,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

12、小提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国家要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13、国家的措施:

(1)实施精准扶贫政策。

(2)援助少数民族大行动

(3)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14、播放视频《天路》

15、思考与感悟:你知道这条“神奇的天路”指的是什么吗?它“神奇”在哪里?

16、阅读角:“天路”颂歌。

17、解释: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把意识付诸行动,做到入乡随俗。

从数据中认识到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懂得国家应该扶助少数民族,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了解国家为实现共同繁荣所实施的举措。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团结互助,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总结提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第二课时

1、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4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育方法

2016年8月至10月,为了维持家里生计,天津赵春华在街头摆起了气球射击摊,游客可以通过击中气球来获得奖品,这个射击摊位每月可以给赵大妈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但同样也是这个小小的摊位给她带来了牢狱之灾。2016年10月27日,赵春华被逮捕。判决书显示,涉案的9只枪支,经天津市公安局鉴定,其中有6只为正常发射、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同年12月27日,天津市河北区法院一审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赵春华3年半有期徒刑。判决结果公示后网上一片哗然,大部分网友认为射气球这种游戏经常出现在游乐场、集市、公园等地,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玩过,判处3年半的有期徒刑实在是量刑过重。表面上看,这些人的理由很合理、恰当,而且这位赵大妈是一个底层百姓,以摆摊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如此判定实在过于违背情理。但这些喊冤的声音,实质上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较低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当笔者将案件呈现给学生进行讨论并询问其对判决结果的看法时,令人震惊的是,85%的学生认为判决结果太重,“赵大妈实在是太可怜了”,只有几位学生的想法较为理性。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素养较低的问题。

一、中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1.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

法律观念是人们法律知识(法律认知)是否内化的直接体现,而用法能力指的是教育个体对现行法律法规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即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是违背法律不能做的。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我们拥有哪些合法权利?相应的又需要承担哪些义务?较高的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受教育者要在学习中不断累积、提升,以适应各种法律问题。学生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交通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较为熟悉,对违反法律的严重性也很清楚,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判决结果的评价,体现了当下学生法律观念薄弱,缺乏规则意识。很多学生觉得大妈有点冤枉,因为她没有犯罪主观意识,也没有造成客观伤害,这种摆摊在生活中太常见了。但是,法律就是法律,规则就是规则,它是冰冷的,是众生平等、一视同仁的,只要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惩罚。无论你是声名显赫的高官显贵,还是为生活奔波的底层百姓,都要对法律和规则怀有敬畏之心。法律观念的薄弱和规则意识的匮乏使大部分学生对“摆摊射气球案”认识不到位。

2.尊法意识不坚定,法律信仰缺失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高限度的法律。相较于法律观念,法律敬畏是更高的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体在精神层面对法律的尊重与认同,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尊法守法,依法办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遵从。在“摆摊射气球案”引起轩然大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被社会舆论所干扰,认为对赵大妈的量刑过重,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的不公正。事实上,“摆摊射气球案”的判决本身是一起完全遵守相关枪支法律规定,符合事实根据的法律裁决,这样一起完全正常的司法判定,却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案件。由此可见,当下部分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缺少基本的法治思维,容易被社会舆论所绑架,法律理想不够坚定。

3.法律评价能力薄弱,法治意识低下

法律评价是法律观念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建立在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的基础上,是法律意识中更稳定、更多表达理性认识的部分,也是法律观念的最高层别。法律评价是教育对象基于法律遵从和法律认知在社会活动中不断累积、提升的结果,只有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对各类社会现象和法律事件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弥合“道德”与“法律”的张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培育目标。“摆摊射气球案”本身是一个较好的法治教育案例,但由于学生的法律评价能力较为薄弱,法治意识较差,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声音时,学生不能从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法律问题、了解此案的详细过程以及涉及的法律章程,容易轻信网络上煽动性的报道,进而随波逐流,产生情绪性的宣泄和指责。借助学生对此案的价值判断,教师或许可以进一步了解当下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的缺失问题。

二、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之思

“摆摊射气球案”引起社会民众的讨论,众多网友认为这是一件“冤假错案”,如此反应应该引起教师的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实现法律知识传授的最大化,真正地把每一位教育对象培养成尊法、守法,具有较高法律认知、法律评价和用法能力的青少年,使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这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大的心愿。

1.深挖案例,提高法律认知

法律认知是法律观念是否内化的直接表征,法治素养的塑造应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法律意识为基石。学生只有拥有较高的法治素质,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的法律事件和问题。深挖案例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对案件的解读,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理论性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治精神,外化于行,内化为心,达到知行合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案例选择,需紧扣教学目标。法治案例作为培育法治素养的载体,必须与实际学情相契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结合本班级甚至是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全面分析案例与教学内容是否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这一内容时,笔者选择了“摆摊射气球案”这一经典案例,师生共同探讨“判决结果是否正当合理”,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法律判断能力。事实上,只有挖掘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且具有较高代表性的案件,才更具有说服力。二是案例体悟,需紧扣身边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现实生活在自主探究、自我体悟的过程中,感知法律知识、感悟法律内涵。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各类矛盾、冲突,不仅涉及友情、爱情等道德知识,还包含法律的协调。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紧扣身边生活,把法治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法律思维和用法能力的培养。

2.整合教材,涵养法律价值

以教材为根本,以精神为导向,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教学情境:如“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等。教师要整合教材,深入挖掘与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内容,发挥课本对学生法治观念培养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成为维护法律、尊重法律的守卫者。首先,教师要基于教材,抓住法治教育的培育点。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内容,为学生进行教材解读、知识解读。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厘清“法律的特征”这一重点,笔者将课本89~92页上的“运用你的经验”及“探究与分享”进行了整合。第一:“说一说”,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说一说你对法律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二:“比一比”,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境,从产生方式、调整对象、实施手段三个方面,比较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的不同,进而得出法律的特征之一,它是由国家制订和认可的。第三:“看一看”,观看视频“摆摊射气球案”和“天网行动”,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以上三点充分对教材已有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整合,实践证明,学生能通过这三个板块内容较好地掌握法律的特征,提升法治思维及素养。然后,教师要拓展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文本理论内化为意识形态,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宽延伸。以“摆摊射气球案”为例,“中国公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相关规定,不得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大部分学生对枪支的认定及入刑标准尚不清楚,而这也正是他们认为判定结果不公正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分析“摆摊射气球案”时,必须将相关的法律规章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避免学生对案件结果模棱两可,进而影响学生的司法认同度。

3.丰富形式,深化法治理解

在教育学中,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好的内容结合好的形式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早已过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采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课本内容讲得引人入胜。例如,教师可以创设多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采用视频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讨论、思考。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小剧场、模拟法庭等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课堂的体验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期待。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拓宽教学场域,增强法治课堂的体验性和开放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律课堂不应仅局限于一个教室,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中。例如,与当地法院进行合作,让学生现场观摩案件的审判;组织学生到法治公园、廉政基地学习,让学生切实体悟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组织学生聆听法治报告、法治讲座等。学生通过参与、比较、观摩、分析这些活动,不仅能学到法律知识,拓宽眼界,更能学会联系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学会如何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法律问题,真正成为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新时代法治少年。

参考文献:

[1]朱悦.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12).

[2]许晓芳.不忘初心,返璞归真[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7).

[3]王丽.何以培育初中学生法治意识[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9).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5篇

沈文虎,陕西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理论研究、德育思想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实施方案颁布后,在我国高校掀起了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热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长效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途径;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实施方案于2005年经过中央审定颁布以来(简称“05新方案”),这既是我国实施高校思想品德课以来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新成果,将是我国高校现在和将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实施方案长效机制。

(一)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领导重视是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05新方案”首先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无疑对其他三门课程的下一步开设具有探索、引导、示范作用,必须要高度重视,打好主动仗。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工作现状来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在许多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工作布置多,具体检查落实少,领导讲话总结多,具体人、财、物投入少,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空对空现象,表面上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少,遇到实际问题如人员培训,教学计划,资料建设、课时落实等则采取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甚至一些学校借这次新课程方案调整之际,“名正言顺”地削减课堂教学课时,正如一些人戏称的那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了”。当前,一是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保证教学计划、教学课时、经费投入、人员到位;二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要结合新课程方案实施,对形势与政策、大学生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等工作制定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三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严把思政理论课教师准入关,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条件及专业理论背景和知识结构,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兼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四是要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营造关心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规范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一课之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推出的第一本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教材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及其实施方案》的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提纲,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新编教材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较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为此,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未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再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认真吸取“98方案”实施过程中,各种类型教材“泛滥成灾”的经验教训,全国统编教材、各省统编教材、各高校自编教材,三足鼎立,各自为政, 虽然体现了各方面不同特色,不乏优秀上乘之作,但也不乏互相抄袭、粗制滥造的教材充斥校园,或者因为公共课销量大,成为少数高校教材发行部门与教材出版商赚钱赢利的工具。一方面,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声誉。

(三)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

“基础”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理论课的独特地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课堂内外都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基础”课教师必须要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党和人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师寄予厚望,思政理论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从目前的现实教学实际来看,离实施“基础”课新方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还有不同看法,肤浅地认为“基础”课就是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简单相加,只要以前讲过“思想道德修养”或者“法律基础”课,自己轻车熟路,无需下功夫再认真备课,二是“基础”课本身是过去“98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融合,新课程方案颁布以前,各高校大多是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兼职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则由系统学习过法律专业的兼职教师或专职教师讲授,但目前两门课融为一体,对于没有讲授给“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来说,知识结构不足。三是“05方案”课程设置改革的幅度较大,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又是最先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我们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内容又缺乏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普遍开设也缺少试点经验可借鉴。因而解决广大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教学经验与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

切实做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在2006年新学年开学之前,按照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门(单位)所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和各省(区、市)相关课程教学协作组成员的培训;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本省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的三级培训要求,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培训和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基本都已顺利完成,但各高校内部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少数高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任课教师只好仓促上阵,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给学生讲授。还有少数教师仍在沿用以前的内容授课,因此,必须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吃透吃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尽快熟悉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逻辑结构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切实保证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授课教师充分认识实施“05新方案”的必要性和重点性,实现思想、认识的“四个统一”即“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教材编写的决策和审定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把新教材的内容传输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喜欢,并终身受益,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是积极借鉴实施“98方案”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演讲法、问题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一要根据新教材教学内容的需要;二要从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出发;三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需求。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及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可以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专题式教学法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但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仍可以大致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大专题部分,具体到教材的内容体系,新教材的绪论和第一章至第四章可以归结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部分,包括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一板块属第一大专题,可仍由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讲授;第五章至第八章共四章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第七章、第八章则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第五章至第八章可以归结为“法制观”教育第二大专题,这四章内容可以由原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承担,这样安排教学既照顾原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的前后衔接,也使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同时也可以作为目前教师边教学、边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的过渡形式,又为广大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熟悉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但这种专题教学也有其不足,一是教师之间相互衔接容易造成个别混乱,二是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相互之间的逻辑结构,容易产生脱节,这是需要两个专题教学教师之间相互注意沟通、协调的。这样安排教学工作,一方面,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目前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现状也能满足教学要求。

2.实例教学法

“基础”课教学必须要结合一年级新生入校,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转变的这一实际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发生在大学校园内外的典型事例,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生动事例,进行实例教学,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的比较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在典型事例比较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为自己将来的大学四年生活乃至一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刻板教条,从案例书中选材料,照本宣科,可直接选取发生在本校、本系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甚至高一年级同学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在校大学生的事例,如理工科学生选取一些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国家专利,文科大学生则选取毕业的或在校大学生中一些诗人、作家的事例,也包括考研、个人成功创业、在国内外文体活动、英语竞赛中获奖等典型事例,还可选取发生在校园内外的一些学生沉溺网吧、荒废学业、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犯国家法律走上犯罪道路的在校大学生反面事例组织教学。讲述这些杰出校友、系友在校学习成长经历,取得的成绩,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激励、鞭策、鼓舞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抱负,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使大学生感到自豪,增强自信心,使广大同学感到真实可信,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又使“基础”课洋溢着与时俱进的青春时代气息。选取大学生中违法犯罪的反面典型事例,分析这些大学生如何一步步沦为罪犯的经过,则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启迪警醒作用,帮助大学一年级同学选择自己正确的成才之路,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对大学生无疑具有较强的启发教育作用,使“基础”课真正成为每位大学生人生成长的“良师益友”。讲述过程,力求语言准确、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但不可过度渲染,讲成奇闻异事的“故事会”,实例教学所选取的事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教育性、启发性,尽量精选发生在本校、本系的活生生的正、反事例,让大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对大学生的思想触动较大。讲述时要“少而精,管用”,点到为止,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实践证明,实例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3.课堂演讲法

课堂演讲法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所组织开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分课前十分钟演讲和课后演讲两种形式。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学校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演讲赛,只选取学生中具有演讲才能的优秀学生代表参加,课堂演讲则不然,要求授课班级人人参与,共同得到提高,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受学生欢迎。根据学生进校后,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分别以“我理想中的大学”,“进入大学后的感受”、“我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生活”为主题组织授课班级学生演讲,每人限时3分钟。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有话可讲,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提高,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临场发挥综合素质是一个提高,特别是平时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在公众场合讲话锻炼的机会。通过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相互心理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升教学效果。

当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并不只有以上三种,如研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都可以积极引入教学,力争使“基础”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不断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6篇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权利教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依法治国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法治推崇法律至上而非个人权威,法治崇尚规则约束而非道德教化,法治强调法的统治而非法律制度本身。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律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从法律的规范作用来看,法律对人的行为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必须为,哪些行为可以为,哪些行为禁止为,通过了解法律知识,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其行为后果,预测行为效力,合理防范风险。传播法律知识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宣传《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以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家庭暴力、交通事故损害、消费纠纷、劳动争议、社会保障与救济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学习宣传《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标投标法》、《税法》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开展以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偷税骗税、虚假招标等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学习宣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条例》等规范权利行使的程序性法律法规,可以引导人们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尊重司法裁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培育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法制教育倡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维护法律权威。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重视法律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民尤其是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要学习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和解决问题,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培养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促进了以良法善治意识、权力制约意识、规则意识、契约意识、权利意识等法律观念,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和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为目标的法治文化的形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条件。

新形势下法制教育的新模式

法制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我国自1986年开始在一些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中,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法律常识普法教育。30年来,法制教育已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社会发展进入攻坚期的新形势下,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对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法律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在于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有效保障;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传播的推动力量;区别在于法律是依据国家强制力约束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是依据社会舆论和内心良知约束人的内心。法律与道德在调整手段、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并未否定二者在本质和内容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未否定道德的作用。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对千姿百态、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①不是任何问题都能用法律解决,如男女恋爱、婚前同居、孝敬父母等关系,不能或不宜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内而使之法律化。法律也不是在处理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如邻里之间、亲属之间的纠纷,强行用法律解决,不仅法律实施成本高,还会破坏中国人内心坚守的人情社会关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属于德育教育,二者在核心价值观上是一致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对立,要打破学科界限,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标准约束人的社会活动,引导人们守法向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既要坚持“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又要警惕“法律万能”、“道德至上”的偏见,要充分发挥法制与道德这两种社会调整方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

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教育,即大众化而非专业化的法律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律素质,重在培养人们自觉学习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法学教育从广义上说属于法制教育的范畴,但它是专业化的高等教育,目的除了传授完整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外,重在训练法律思维、提升法律职业技能,加强职业伦理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品质的法学人才和法律职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等,为依法治国提供法治人才保证。从法制教育的发展规律来看,初期法制教育重法律知识教育,以常识性法律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法条解释、教条式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随着法制教育水平的提高,法制教育向法学教育靠近,在满足基本法律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价值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主要教育内容,以证成性、启发性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从法律常识教育上升到法治理念教育。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针对社会不同人群的法律素养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满足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目的,二者相结合意在发挥法学教育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法制教育,充实法制教育队伍,扩大法制教育影响力,提高法制教育能力。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同时兼顾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

权利教育与义务教育并重。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是高度统一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②我国早期法制教育重义务教育、轻权利教育,法制教育重点在于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这与当时中国百废待兴、法律观念薄弱的历史背景有关。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法制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法制教育目标从法律知识的启蒙教育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转变,从单一普法向依法参与社会管理转变,从普及法律常识向增强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转变。法律上的权利就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和自由,关于人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基础。现阶段以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教育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应强化权利教育,培养公民的法律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在权利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从司法实践来看,随着法制教育的深入,人民群众的诉讼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希望通过诉讼解决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因对程序正义和证据缺乏必要了解,奉行“有理走遍天下”,在诉求未能得偿所愿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意图用“闹”来实现诉求。法制教育要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将纠纷的解决、诉求的伸张都纳入法律轨道,司法机关也应依法处理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不能怕群众闹事而打破法律常规,放大诉求,为个别人寻求法外利益。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国家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通过教育将已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以一定的方式内化为公民素质。法制教育具有全程性,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全面性,在空间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员性,在人员范围上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机构的事情,而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法制教育应坚持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应当在法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法制教育也不能中断,应保证法制教育的持续性。学校是向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前沿阵地,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发展水平。由于受教育者成长阶段、心智成熟程度不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异:小学阶段可以道德性、浅显易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为主,中学阶段以规则约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权利为主要教育内容,大学阶段以系统法律知识、权利行使、理性思维为主要教育内容。学校法制教育应规范管理,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为提高升学率而轻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人员配备不足或法律素质参差不齐、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等,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改进。社会法制教育是学校法制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续,其教育主体多元化,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全民推动,教育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教育方法上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一切有效手段和方式,教育内容上结合教育对象的需求系统化、针对性地普及法律。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促进我国法制教育的多层次全面发展。

加强法制教育管理,全面提升法制教育水平

法制教育管理制度化。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从1986年的“一五”普法到现今的“六五”普法,近30年的全民普法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六个“五年普法”活动,我国法制教育宣传取得突出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如制订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规范性文件、形成法制教育考试考评制度、建立法律志愿者队伍等,这些经过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成功做法应以常态的形式制度化。对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长期困扰法制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的问题,如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法制宣传工作监督不力、缺乏必要经费保障等,应及时研究制订监督检查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为规范法制教育管理,保障法制教育顺利进行,可以考虑制订专门的法制教育法。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曾明确提出:“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立法。”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司法厅副厅长傅莉娟就在3月6日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将〈法制(治)宣传教育法〉尽快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的议案,建议尽快制订《法制(治)宣传教育法》。美国1978年颁布的《法制教育法案》可以为我国立法提供有益借鉴。

法制教育对象重点化。法制教育虽是全民普法教育,但时代不同,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也会有很大差异,法制教育重点对象应有所不同。回顾“一五”到“六五”的普法历程发现,除“一五”普法因其全民扫盲式普法需求而对普法对象没有特别限定外,从“二五”到“六五”的普法重点对象有以下变化: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一直都是普法重点对象,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范围在逐年放大,领导干部由“二五”普法的“县、团级以上”放大到“三五”普法的“县、处级以上”再放大到“四五”普法之后的无级别限制,公务员由“二五”至“四五”普法期间的“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放大到“五五”至“六五”普法期间的“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自“三五”普法期间作为普法教育重点之后,一直都是普法重点对象;农民作为普法重点是在“五五”及“六五”普法期间。区别法制教育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实现不同的法制教育目标,推动全民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普法教育重在法治思维培养,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公务员普法教育重在法治观念教育,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青少年普法教育重在法治意识培养,养成依法办事、自觉守法的行为习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教育重在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诚信守法经营,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农民普法教育重在法律知识宣传和法律意识培养,引导农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法制教育现实化。法制教育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我国法治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法律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法制教育的适应性。在司法公正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的情况下,如何在法制教育中解释冤假错案等不和谐现象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冤假错案的出现,如呼格案、赵作海案、于英生案、张氏叔侄案、佘祥林案,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司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对法治的期待。法制宣传教育乃至司法机关应正视冤假错案问题,这是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的极少数现象,暴露了我国司法体制的漏洞,这些重大冤案最终又体现了公平正义。未来司法改革应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司法独立,坚持司法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司法权威。

创新法制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传统法制教育以印发法律宣传资料、普法讲座为主要形式,实效性极为有限。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大众媒体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覆盖面和渗透力,积极宣传报道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关注涉及民生的法律立法,追踪重大典型案例的司法审判,制作以普法宣传为主的法治栏目或文艺作品,将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使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目前比较成功的大众媒体法制教育载体,如CCTV-1的《今日说法》、CCTV-12的《普法栏目剧》和《中国法制报道》、BTV的《法治进行时》、CTV的《拍案说法》,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制教育文艺作品,如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电视剧《离婚律师》等。

(作者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法学院)

【注释】

①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3页。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7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初中政治 课堂教学 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自主探究政治问题,充分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潜力,使中学生在课堂上活泼、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势在必行,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古板,以学生能够有效、自主学习为主,充分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本文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可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情绪与思维,使他们对政治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知欲。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生活情境不仅要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丰富性,还要体现思想道德与法律,能够让中学生分辨是非,对政治有深刻认识与理解,能够懂得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学生成为懂道德、讲礼貌,具有高尚品德与素养的人。初中政治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政治学习基础,在课堂上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政治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融入政治学习与探讨中,感悟到政治所包含的快乐与真谛。通过生活情境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中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启发学生自觉探究政治中的奥妙,使中学生有个性、有效率、有兴趣地学习政治。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尊重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质疑,认真听取学生质疑,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更深刻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反而是学生认真思考、获取知识的反应,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政治。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讲课前,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曾经被某种生命打动过吗?”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有多精彩,让学生对生命有所启发。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回答:“之前,我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可是它不会捉老鼠,我很惊讶,可是不知道这算不算生命的精彩?”教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应该认真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精彩、深刻的答案,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同时,学生的回答也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创设更适合学生思考、探究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案例情境,开阔中学生的政治眼界

初中政治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品德、法律为主,其目的是启发中学生做正直、勇敢、懂法律、讲文明、有素养的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案例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政治问题,深刻感受政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最近发生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当做教训案例,如,新闻报道的人物、事件。不过,教师选取的这些案例应足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愿意发言,愿意探究。教师也可以将学校、学生身边的事情当做教学案例,如,公共设施问题、文明事件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示范作用,更有效地展开教学。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中学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同时,教师适当将事件延伸,还能够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效果,帮助学生用政治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提高政治教学效能。例如,在学习《追寻高雅生活》时,教师在讲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优雅的音乐,然后将教学主题巧妙地导入:生活处处有情趣,最近广场舞十分盛行,你们的妈妈有没有喜欢广场舞的?这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吗?应如何追寻高雅的生活?然后,组织中学生根据爱好组成幽默组、小制作组、书法画展示组、歌唱组和体育组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亲自体验对美的追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并把这种情趣提升为高尚的情操。

总之,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法的落后与死板,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提高中学生的热情与活力,使中学生有效、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朱h.论情境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1).

[2]徐微微.巧用情境教学活跃中职课堂[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道德与法治教案第8篇

本文作者:刘琳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一)“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特点1.教学设计以情感目标设计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基础”课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等有关学习者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基础”课教学要实现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传授,对于大学生是否领会、如何应用、怎样分析、综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等,缺乏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具体展现和反馈,而贯穿于以上认知领域分目标实现的恰恰需要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情感目标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应当是实施的重点。情感学习包括学习者的接受或注意、参与反应、价值评价态度以及价值观组织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品质性格等等内容,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2.教学策略要遵循“引导—发现”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也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基础”课要实现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案例,让学习者了解典型人物或典型案件的存在,并且在案例中体现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典型人物的命运或典型案件的后果,因而案例教学比直接的劝服更具有效果。“引导—发现”程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这个程序要求教师按问题创设出认识上解决难题的情境,以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进行假设和验证正误,作出认识上的结论。3.教学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并且以讨论法为核心遵循“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媒介。过去把教学方法的使用局限在教师运用的层面,仅仅作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应当是学习主题、目标和情境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去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和选择知识。“基础”课教学应围绕形成学生价值观点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案例主题的群体讨论,启发学生群体思考,让学生在参与、倾听、表达、协作、论辩等过程中形成对价值观判断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讨论法在“基础”课中的使用,并不排除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的辅助应用。(二)“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关键1.“道德两难”案例与大学生道德经验紧密相关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但欠缺的是成熟的道德知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展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某些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败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比如“拼爹”现象和药家鑫案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中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灰色地带”。道德两难案例的应用要凸显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经验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大学生面对实际道德困境中的知行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道德两难案例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可能被大学生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两难案例中设置的道德冲突规范必须是真正的两难道德选择而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善恶抉择,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在道德两难实际案例中的道德推理选择能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问题容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三)“道德两难”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避免的误区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法混同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材料结合教学主题,使学生把握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级能力。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案例编写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虽然冠名为案例教学,但实际上是举例教学。这种举例教学通常把现实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加入课堂讲授中,作为对某一原理的现实注脚,或为增加说服力,或为增加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以围绕案例的问题教学为向导进行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出案例使用的“引导—发现”程序以及价值评估判断功能。2.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不合理道德两难案例材料的益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两难情境中具体行为选择的分析讨论,判断评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意识是何种情况,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学。但由于对“基础”课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偏差,易产生案例教学设计环节的某些缺失。首先,对案例的编写并非按照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来编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案例教学进程并非以问题讨论为主体,在教学策略上对于教学的顺序和节奏、教与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整体功能。最后,案例教学中的测试性案例使用设计方面缺乏,导致对教学效果有效评估的困难。在通常理解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是真实和典型的案例材料,这种案例带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论性倾向,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测试性案例材料的运用。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建议和原则

1.教学案例筛选需要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具有法律意识等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案例教学最早应用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选择来看,倾向于真实的案例应用,这是由法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法律问题探讨的是规则应用的事实。在“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必须应用真实的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在案例筛选方面需要把握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的结合。这两种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可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道德两难”特征的虚拟案例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判断。真实案例的选择需要贯彻的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提供的比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3•15”晚会等,都是真实案例的渠道来源。虚拟案例的编写可以参照真实案例的情境,设计两难的困境或问题,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在分析或选择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2.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主导原则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重要起始,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且设计围绕案例开展的教学环节,对案例材料和演示进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和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应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优势,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阐述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要具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于道德两难案例的编选需要教师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新观念道德两难案例。“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教学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3.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原则道德两难案例教学要处理好案例选择与教材导向的关系。案例教学的方法除非是在法学和商科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全部内容的案例教学覆盖,在“基础”课中,适当选择适合于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难点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形成“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课型之一。道德两难案例是具有开放讨论空间的案例,在组织讨论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道德经验各异,提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十分普遍。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效果。案例教学实践已经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后积极探索新课型教学,通过道德两难案例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融入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当中,不但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