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4 16:20:53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1篇

【2017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树立我校教师队伍良好风貌,展现教育新形象,促进教育和谐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根据阳教字〔2017〕62号《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特制定芹池中心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核心,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激励教职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全校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四)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

教师的高尚言行、完美品德,是学生直接模仿和接受感化的重要来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精心育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三观”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影响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师德建设目标,把师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队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职业素养。

(三)营造良好氛围,健全工作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以德育人、甘于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精业勤业,团结协作、携手共进,尊重家长、共同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

(四)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建设具体措施

实施“共产党员承诺亮牌”工程,积极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师爱进万家”的专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五)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调节能力

树立“尊师重教、科教兴校”良好气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理解教师苦衷、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负荷,创设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目前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小心理症状出现率。

(六)完善考核办法,实现师德“一票否决制”

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与教师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芹池中心小学教职工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和教师十不准”:

1.不准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观点和思想。

2.不准参与、酗酒等违反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不健康不文明活动。

3.不准从事有偿家教,违规从事校外教学、培训辅导。

4.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出现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5.不准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辅助材料、书籍和各类商品。

6.不准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托办私事。

7.不准擅自停课、缺课、上无准备之课和不布置、不批改学生作业。

8.不准上课时间接听私人电话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9.不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玩忽职守。

10.不准参加封建迷信和邪教组织活动。

对有违反以上教师职业道德不良行为之一的,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年终考核为不合格等次。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2017年9月——10月上旬)

1、成立领导组,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9月 日召开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法步骤。

2、强化学习,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意义的认识,增强以德治教,依法治教的意识。

①组织教职工学习《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阳城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及阳城县教育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县教育局长范学斌同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规范言行,树立良好师表形象的自觉性。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学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②开展拒绝有偿家教、拒绝滥定教辅资料、拒绝违规收费的倡议活动。学校有倡议,教师有表态,学生家长有评价。

③开展“说我身边的师德风范”征文和演讲活动,大力宣传身边的优秀教师事迹。(每个年级组至少两篇)

活动要求

各小组至少安排4次以上集中学习,每次有记录,有体会。每个教职工读书笔记不少于4篇,学习心得不少于2篇(此项工作10月10日前完成)。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校干部和教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依法执教和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结合实际,通过橱窗、宣传栏、广播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结合实际,拟定和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

4、党员教师亮牌上岗。

(二)自查自纠、民主评议阶段(2017年10月中下旬)

1、活动内容

组织教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对照以下标准进行深刻剖析,写出书面材料。(不少于2000字)

①思想方面有没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散步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言论;有没有只顾个人得失,不顾全大局,或只教书不育人的思想。

②工作方面有没有敷衍塞责、马虎从教,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等行为;有没有拒不接受学校正常工作安排,消极怠工,甚至擅自脱岗;有没有不爱学习,不钻研业务,将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用于晋职晋级的行为;有没有讽刺、挖苦学生,歧视后进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③行为方面是否存在有偿家教,向学生、家长推销教辅资料,接受或索要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

④学校认真查找是否有违反规定乱收费、强行推销教辅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2.阶段要求

①以年级组、后勤组为单位,开展小组活动和集中活动相结合的办法。学校领导实行包组负责,深入下去和教职工一起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②在个人剖析的基础上,召开民主评议会,邀请镇分管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

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发放征求意见书,征询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及教职工工作状况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对学校和教职工工作的评议及批评。

④评议结束后,各小组将民主评议过程中教职工存在的各种个性、共性问题及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形成自查报告。(10月底前上交办公室)

(三)建章立制落实整改阶段(2017年11月)

1、制定整改方案。学校针对各小组的自查报告,综合梳理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逐步逐项予以落实解决,直到社会和群众满意为止。

2、建立健全制定。在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考核制定,改革和创新师德师风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制度经常性的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制度,褒奖先进典型,惩处失德行为;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民主监督制度,及时发现、解决师德师风问题;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并实行一票否决。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和评优奖励、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对严重失德行为者,五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评先进;影响恶劣者,调离教师岗位,直至解聘,并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3、建立长效机制。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校要以此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不断改进实施办法,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教育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相结合,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总结剖析,综合评价阶段(2017年12月20日前)

活动内容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三评”活动。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家长评学校。让干部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质量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自觉接受社会和学生家长的监督,评议结果公开,切实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作风。各小组及时开展自评总结和分析,认真总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就,用典型的力量带动人,用先进的力量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师德水平有大幅提升。

阶段要求

学校将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择优上岗、晋级、评聘职称、评先推优、绩效考核相挂钩。对违反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的,将进行严肃处理。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2篇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一】 为切实推进我校行风建设,规范师德师风,提高教学水平,我校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展行风建设,逐步提高全校教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促进依法治教,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校从提高教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出发,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师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严格管理,从严治校,并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树立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现将我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我校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成立了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魏树华校长任组长,主任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具体抓行风建设与民主评议工作,并制定了《后石河小学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先后组织领导班子、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要二十不准》等有关资料,保证学习时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习使全校教师提高了对政风行风工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重视学习宣传,认识到位

我校认真组织本校教师学习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文件及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全体教师会等途径,做到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形成人人关心、个个关注的良好评议氛围。学校领导小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行风建设、校务公开等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全体教师都明确了当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做到政治坚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学校政风行风建设与廉政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三、自查自评情况汇报

(一)、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贯彻执行各级政府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全心全意致力于办学质量的提高,在近几年内达到以下各项要求和目标。

1、无胁迫学生转学、休学和退学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留级生,辍学率为零;

2、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3、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减负规定,学生课业负担合理;

4、尊重爱护学生,无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5、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无不团结现象;

6、教职工和学生犯罪率为零;7、严格遵守省、市有关部门有关收费管理的规定;

8、民主理财,合理开支,财务公开,定期公布收支情况;

9、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

10、抓好安全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11、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设施设备使用率、完好率高;

12、建立良好的校风,坚持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依法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构建以我要学、我会学、我能行的学生自我发展教育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会认知、会做事、会合作、会发展。学校与每一位教职工签订了师德建设承诺书和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一位教职工不乱收学生一分钱,让每一位教职工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

(二)、依法办学,依规治校

1、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学校的教育管理。我校严格执行《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学校充分保证招生范围内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学校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歧视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帮助。

2、严格执行教育计划,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育计划、要求和课时安排,保证按规定的科目和课时开足开好每门课,实施刚性课程,任何教师不得随意调换课程,不得随意变换课程。

3、规范学校各项代收费,严禁教师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三)、实行校务公开,廉洁从政我们利用公示栏、橱窗等墙上公开的形式,利用意见箱、监督电话等书信公开的形式,积极地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改革的进程、学校开展的活动、学校的有关收费、学校取得的突出成绩等等,让家长、社会时时了解学校的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四)、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1、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建设动员会。

2、建立师德考核和评价制度,如评选师德标兵,撰写师德论文。

3、学校对各种投诉实行三必原则:有投诉必接,有投诉必查,有投诉必复,对误会及时澄清,对问题及时查处。

4、以家长会为契机,集思广益,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作风。

5、严查有偿家教。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发现问题,把握重点,及时整改学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经过深入自查和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还不是很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有不妥当的地方,有些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方法比较简单,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个别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不够,未按学校要求家访(含电访、信访)。

2、个别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还未彻底转变,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要求。

3、个别科任教师还未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对学生德育工作不够重视。

四、整改措施

(一)、实行整改责任制。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召开专门的行政会,将问题落实到人,整改落实,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二)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把握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三)修订学校的有关制度。围绕行风评议、师德师风建设、治理教育乱收费为主要内容,修订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教师尤其是科任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五)成立行风监督机构。为了保证我校行风评议的有效性,防止行风评议走过场,成立后石河小学行风评议监督机构,聘请校内、校外行风评议监督员,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他们对我校行风评议的意见与建议,以便进一步整改我校行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行风评议的自查自评,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但我们清醒认识到行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我校全体教职工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正视自查自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总结,全面实施整改,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革,以评促发展。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的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就要结束了。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方面、教学业务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切实体会到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对所有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我就在培训班学习以来的心得体会小结如次。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 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的作用是: 其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骨干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昌盛,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取决于大学教师的工作。 其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声望作为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把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一面文明建设的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是光荣的。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纯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品质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它对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明确了高等教育法与教师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在政治思想上有明显进步的同时,我在教学业务技能亦有大幅的提高。

第一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3篇

论文摘要:从分析学校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相比,阐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公民教育作为培养法治国家的主人的基础性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所发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提出学校公民教育应以公民为培养目标,让国家的主人在学校中树立公民意识,系统学习做主人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公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行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迫切要求。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反映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映公民之间在法律上的平等关系。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每一个公民正确认识公民、国家的法律地位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培养具有现代法治国家公民意识的共和国公民,让其掌握公民的知识,具备相关的技能、态度和能力,是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基础。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是一切法治国家实施公民教育最基础、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作为国家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公民教育为依法治国奠定思想意识基础,在依法治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公民教育有两种理解。其一,公民教育是指“对公民进行的教育”。这里的“公民”是教育对象,将公民教育定位为德育或政治教育,强调它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二,公民教育是指“以公民知识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和增强公民意识而进行的教育”。其中的“公民”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本文所探讨的学校公民教育,是指后一种理解,即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公民知识为主要内容,为培养和增强学生公民意识而进行的教育。

一、学校公民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称为德育。具体来说学校德育究竟指什么?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都是教育活动,都是由学校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旨在使所施加的影响现实化。它们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相同,教育方法也能相通。两者在内容上会有交叉。

学校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首先,根本任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遵纪守法的学生;而学校公民教育是要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在学生中生成法律文化,使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其次,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政治观、社会公德等;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公民知识和能力。第三,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而学校公民教育侧重于公民知识的传播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公民教育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是“公民教育”而不是别的教育?这就必须先探讨“公民”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将公民定义为“凡是能参与本城邦的司法事务和管理机构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①。因此,奴隶就不是公民,只有现实上参与城邦议事的人才是公民。“城邦是由身份相同的公民组成,都可以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可以轮流执政,为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良好的生活”②。可见,亚里士多德定义的“公民”一方面是城邦的主人(相对城邦内不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来说),另一方面是城邦的代表(相对于别的城邦来说)。公民概念是在民主政制下提出的。公民一律平等,共同参与议事,轮流执政的社会秩序由政制来保证,而政制的延续靠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是同一的、公共的。城邦应制定统一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课程”③。为什么是“同一的、公共的”?因为公民身份是同一的、公共的。公民可能因轮流执政时而成为统治者,时而成为被统治者,但是他们最基本的共同点却从不曾消失过,那就是“公民”即“主人”这一基本身份。现代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人,据此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确认的权利并承担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④公民不仅仅作为国家的成员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家的主人而存在。学校教育由国家来推行,本质上是培养国家主人,把做主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的过程。因此,从学校教育的目的来看,应当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只能是公民教育,而不能是政党教育、宗教教育或是别的什么。

为什么西方法治国家会实施学校公民教育,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却没有走上这样的道路?

如前所述,公民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城邦,与公民的产生相伴随,公民权概念形成了。此后,西方社会按照“主权在民”的逻辑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在发达的历史时代才开始自己发展的国家”⑤,从未经历过封建主义,一开始就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1607年,最早一批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在北美登陆。仅仅过了12年,由该地17岁以上的全体男性公民选举产生了22名代表,通过了几项法律,这是新大陆最早的代议制机构,开北美议会政治之先河。1621年,来自英国的“五月花”号帆船在马萨诸塞海湾靠岸,船上的移民在登陆前订立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规定殖民地将按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管理,这实际上包含了萌芽形式的人民主权思想。《五月花号公约》与弗吉尼亚议会一起,成为后来美国政治制度的两块奠基石,对后来美国政治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宪法对美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独立战争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是这个国家生存发展所依据的准则和基础。北美殖民地内没有等级制,正相反,迁徙自由,经商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自由,移民们崇尚自由精神,这是美国日后走上法治发展道路的观念前提。由崇尚自由产生对民主的呼唤,由有序的发展产生对法治的需要,从而决定了美国的法律必然是发展市场经济,保障财产权利,张扬个性,体现自由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合美国国情的学校公民教育。美国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建立和维持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西方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是在现代民主国家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内容上突出公民权利,为国家走上法治道路,从下一代的思想意识培养着手,强调学生应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从而为本国的民主进程打下思想基础。

而在中国,根据顾准的考证,“公民、公民权等等,不见于我国古代”⑥,因为中国领土广阔,总是有神授的最高王权。现代意义的“法治”概念在中国法文化中是没有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年)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可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此后,以孔子、孟子、荀况为主要代表的儒家主张“礼治”、“德治”和“人治”,认为德礼教化比政刑压制效果更大更好。儒家思想的基础不是公民而是家族(家庭)。在这种家本位文化的影响下,无法生成公民意识,只会有臣民(子民)意识。于是讲“臣民”,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顺民。

十九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思想开始影响我国。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黄宗羲(1610—1695)认为学校应成为大家议政的场所,使普遍议政的社会风气逐渐养成,不再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学校必须将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康有为(1858—1927)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保障。梁启超(1873—1929)初步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李大钊(1889—1927)批评教育与政治互不干涉的观点,指出教育与革命应该双管齐下;提倡通过社会主义发展教育,争取工农群众的教育权利,真正的平民主义应是破除一切特权阶级,国家机器不是统治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并由人民执行的工具。⑦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国民教育思想是学校公民教育产生的理论前提。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如严复(1854—1921)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中国欲改变“积弱积贫”的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二十世纪初明确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是晏阳初(1890—1990)。作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我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各种问题,欲根本上求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⑧。他提出农村有“愚”、“穷”、“弱”、“私”四大问题。必须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其中,在“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希望造成热诚奉公的公民”⑨。他提出在农村以“三大方式”推行“四大教育”。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课本为《公民千字课》;二是社会式教育,以学校毕业生同学会为中心组织;三是家庭式教育,每个家庭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可惜晏阳初1950年定居美国,他在中国的乡村教育试验终止。他提出的学校式公民教育在今天仍有价值。比如面向最薄弱的地方(农村)和对公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公民教育定位为解决人与人的问题,是根本的根本。晏阳初还提出“政治是政治,教育是教育。吾辈不应借教育来宣传政党的政见,犹之乎宗教家不应借教育来宣传教派的信仰”⑩。这种认识未必正确,但无疑是冷静的,是站在国家教育的终极目的的角度来认识的。

新文化运动作为伟大契机,加上杜威思想的传入,催生并促进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1919年教育部施行的教育宗旨鲜明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烙印,如平民主义、民主精神、公民的养成等。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施行,小学增加公民课,初中设社会科,含公民、历史、地理。可惜后来分别被“党化教育”和政治教育所取代。国民政府时期,1924年,孙中山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亦不例外。192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党化教育”的含义:在国民党指导下,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重新改组学校课程,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以后都能做党的工作。1932年10月,国民党教育部正式颁发《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将“党义”课教材融化于国语、自然等科目中,另设有“公民训练”课;11月颁发《中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高中都设有独立的公民课程。在这些课程标准中,强调统一性,学校没有自主权,公民科为必修科目。

1933年2月,教育部为落实和加强小学公民训练课程专门公布《小学公民训练标准》,规定了公民的体格、德性、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训练要求。结果学校公民教育沦为国民党党治的工具,丧失了本身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用政治教育代替公民教育。1931年11月,苏维埃教育方针提出:“工农劳苦群众在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政策强调教育与民族解放战争的结合,实行“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小学特别注重战时政治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教育方针把“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对学员进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8年下半年开始,解放区开始教育的“新型正规化”尝试,将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学校公民教育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学校公民教育是培养法治国家的主人的基础性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既没有自己的公民教育理论,又没有系统的实践探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相比,它几十年来隐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近两年才浮出水面。学校公民教育应以公民为培养目标,让国家的主人在学校中树立公民意识,系统学习做主人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公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国家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公民教育培养和增强公民意识的作用无可替代,不可估量。学校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特别说明:本文是作者的硕士论文《论学校公民教育》中的一部分。写作过程中得到导师中山大学周全华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①陈村富、庞学铨、王晓朝等编写:《古希腊名著精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0页

②陈村富、庞学铨、王晓朝等编写:《古希腊名著精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2页

③陈村富、庞学铨、王晓朝等编写:《古希腊名著精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6页

④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⑥顾准:《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74页

⑦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332、333、335、336、400、408、409页

⑧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4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掌握,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总体效果,仍然是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本身滞后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未能较好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学生思想实际针对性要求等问题,构成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的意义

回顾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重视知识的获得,教师通常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通过记忆背诵而得到知识,这种方式虽受到诸多质疑与反对,然而却是目前最为通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科基础模式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记忆大量的知识,却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大学生们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在心头盘旋,课本里却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思政课教学是照本宣科不予正面回应,还是积极应对主动解答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融入思政课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次实践。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们不是从已有书本出发,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让思政课入脑入心。问题导向的思维逻辑与传统思政课教材的体系逻辑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不是讲“是什么”,而是讲“为什么”。理论只有扎根于实际,回应大学生的关切,才会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实践中,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收集提炼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进而确立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而这些问题将分别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问题、“六个为什么”与原有的教学体系相互融为一体。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isssues-centered approach)的课程以具争议性的公共议题作为课堂教学和讨论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提供正确答案,但强调学生能思考问题、深度学习、反省批判,其教学模式是指以争论性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多样的教学法,将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比较

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对知识的观点基本上是不同的,学科基础模式视知识为事实与概念的累积,知识是静态的、客观的、具普遍性的,学校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记忆专家所认定学生应学习的知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视知识为动态的、有价值意涵的,学校的目的在教导学生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知识背后的假设与目的。

本文将比较问题导向模式与学科基础模式的教学观,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质、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方式与教师角色的对照。

三、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本文以研究者本身任教的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运动训练1班为研究对象,课程内容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版)课本为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体制内问题导向教学实验,经书写教学日志反省来调整与修正。研究过程重视课堂活动的分组、上课规则的拟订等等。希望通过较为严谨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室气氛、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等,展现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促进教学实践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成为本文研究重要资料的来源。

(一)讨论议题的选择

问题导向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议题?一个良好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确认并分析问题及其价值,更能使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好的议题进行讨论,大致而言,每次议题的选择,我所把握原则如下:

1.能配合原有课程:

凭空产生的议题容易与课程脱节,实施问题导向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关连。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选择了四次的议题教学内容,都是原课程的延伸探究。

第一次议题选择“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乃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讨论学生来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次议题选择“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讨论当前社会的道德和正义问题。第三次选择“校园文明重在师生个人修养还是是重在校园规范?”作为讨论的议题,此议题是配合课本第五章第四课“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大学里的文明话题也是能引发大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学生共同搜罗校园生活中的不文明写照,寻找治理途径。第四次的议题讨论,配合第五章第三节“家庭美德 ”,讨论“婚前同居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和学生一同讨论婚姻家庭和性的诸多问题,试图找到一条适当的人生之路。

以上四次的议题讨论环绕课程主题不但不会与生活脱节,更可以激发学生结合、体悟课本所学,在讨论结束之际,老师更可以将主题拉回课本,扣紧整个课程的内涵,使学习效果相辅相成。此外,穿插在平时课堂中的讨论主题还有以下――

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表现反映的是文明素质还是民族性格?

没有爱情的大学依旧精彩/不再精彩?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方舟子打假,能否提升社会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学宅文化让生活更积极还是更颓废?

这些议题主题虽不会作为整堂课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但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与理论接轨的社会现实案例,让学生进行一定反思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

2.能引发学生兴趣

议题若不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探讨乐趣,学生们在讨论时将显得意兴阑珊,也会使讨论效果、讨论气氛打折扣!而四次的议题,不论是“读大学的意义”、“国人道德现况”、“校园公德现象”或“大学生婚前同居”都由师生共同决定,与学生生活更是密切相关,如此不但能吸引学生更热衷参与讨论也不至于脱离课程内涵。

3.能引起学生争辩

议题本身具多元或相抗衡之观点、才能挑战学生原有立场、使学生经历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对话(Reflectivedialogue)、理性辩证。“读大学到底值得不值得?”本是近年来社会热衷争辩的话题,从那种角度来衡量读大学的价值众说纷纭;“老人倒地扶与不扶”更是道德争议的焦点话题;“婚前同居”话题挑战相对禁忌的议题,支持与否定均有各自论说。因此,这些话题本身就是大学生热衷思考和争辩的热点话题。

4.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议题讨论之前,我认为教师要事先去挖掘此议题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可使用?从学生立场考虑议题的难易度、是否与课程或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关?议题的讨论是否能引发学生运用知识、持续探究?在四次的议题讨论之前,为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搜寻相关知识,我并没有替学生们事先搜集所有相关内容,只提供相关网站及学习单,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探讨方向,更鼓励大学生们上图书关搜集资料,希望大学生们能透过资料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建构自己的立场与想法,使学生有意义的了解与分析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样知识,持续去探究、评估、反思问题,再将结果带到班上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进行争辩。

5.能在生活中化为行动

议题的探讨若不能化为行动,将只是纸上谈兵,非常可惜;若学生能透过理性辩证、并落实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并省思行动本身的利弊得失,将使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而所谓的化为行动不一定单指向学校对社会提出建言,更包括对自身行动的反思,对他人立场的包容与体谅,对自我行动的三思而后行,在价值纷呈的现代社会,透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提升大学生行动前、中、后的自我省思能力,确实有其必要。

(二)开放的教室气氛

Hann(1996)指出:成功的问题导向教学包括三方面:多元观点呈现的内容、交互式的教学与开放教室气氛。学生若能感受到支持鼓励的教室气氛,在表达意见及思考他人意见时会觉得舒服、自然乐于参与,反之,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会被嘲笑、歧视而不愿置身其中(Passe&Evans,1996)。根据研究发现:问题导向教学强调开放的教室气氛,开放、支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自信与信任。问题导向强调的是开放且具支持性的教室环境,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发表己见,并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学生也必须有容忍异己的雅量,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合作、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层级性威权的关系。总而言之,多元开放的教室气氛,能使学生自由的陈述自己的想法、有机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创造一个无压迫感的舞台,使争论性议题的讨论顺利进行。

因此,教师应时时自我检查在问题导向教学时所扮演的角色,随时提醒自己营造开放的教室气氛,让学生感受支持的教室气氛,乐于参与分享其多元的议题观点。

(三)实施流程的确立

为使课程的实施不影响原本就紧凑的课程,此次行动研究希望在第一次实施时,大胆的打破原课程的流程步骤,使议题讨论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小组讨论阶段,第二堂课进行小组发表共识,兹说明如下:

“引导教学”:以原课程内容做为学生探讨议题的初步资料,再补充教学流程,并告知学生评分项目、评分标准,带领学生阅读“学习单、作业单”,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构思自己对议题的立场,观点。

引导教学阶段步骤如下:

1.教师与学生选择一个重要且具有意义的公民议题。

2.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 6-8 人,指定其中 3-4 人准备赞成的观点,3-4 人准备反对 的观点。

3.老师提供学生参考书目、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且准备具说服力的观点,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强有力的观点。

四、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

为了解学生对问题导向教学的评价,本研究于课程结束后,请学生填写《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意见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整体看法:学生觉得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有 86.1%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了解争议问题的本质,有 97.2%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理解别人不同的意见,有 91.7%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94.4%的学生认为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增进搜集资料的能力。

此外对于问题导向的上课方式,学生多数表示喜欢,比例达86.1%,喜欢的原因以可以训练思考和组织的能力排名第一,其次是上课方式生动活泼、可以培养关心社会问题的习惯、可以获得深入学习的机会、对所探讨的议题有兴趣、提供同学互动与合作的机会、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有较多了解不同意见的机会等。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针对与现实联系紧密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才会自觉地用这些正确的理论观点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施行“问题导向”教学法,将社会上所发生的议题经过适当的处理做为教材的补充,既能弥补学校教育内容的陈旧,使学习经验不致脱节,又能实践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培养了搜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和思辨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议题的探讨学习和争辩中,学生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将“问题导向”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法与课程实施上的更新突破,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李晓潇,刘海燕.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

[3] 苏梅芳.从合格评估标准谈新建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5).

[4] 苗贵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软实力”[J].河南教育(中旬),2011(4).

[5] 姚建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增强教学实效性[J].丽水学院学报,2007(4).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5篇

——对以德治镇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以来,在市委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我镇积极贯彻落实全市以德治市工作动员会议精神,以提高全镇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创新发展环境为目标,以德法相济、加强道德实践活动为手段,扎实深入地开展了以德治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三德施治,不断丰富以德治理的内容

以德治市、治镇,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德”施治?道德本身的内容十分广泛,只有把以德治理的内容与本地区、本单位现实情况和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丰富德治内容,进而取得实效。

1、社会公德建设要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基础。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公民的个人修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而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并形成的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尊老爱幼”等等,就是长期以来社会公共道德的核心,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实行以德治国,就要首先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不断充实内容,进行发展和提高,赋以时代特色。与此同时,道德建设要注意把握主体的层次性和统一性。我们坚持从最基本的规范入手,从小处、细处、近处入手,分别制定了“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机关干部道德行为规范”、“村干部道德规范”、“村民道德规范”等,区分了层次差别和要求上的差别,让群众易于贴近、学习和掌握,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加强了自我教育和约束,增强了守德意识。

2、职业道德建设要与党纪政纪想结合。这也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当前有一种观点说,道德就是最低限度的法律,二者在目标上、内容上基本上是相通的。因此在制定和实行职业道德规范时,绝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如我们倡导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秉公办事等机关干部职德观念与党纪政纪的要求则完全是一致的。在实践中,要积极把党纪政纪和机关规章制度的要求纳入职德建设的范畴,使机关工作者从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上去守法守纪,努力增强干部职工遵守党纪政纪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以德促纪。同时,利用党纪政纪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促进职业道德建设,实现以法扶德。

3、家庭美德建设要以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新型家庭关系为方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承载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保持安定和不断进行物质文化生产和创造的重要任务。因此,抓好家庭美德建设,对促进社会思想道德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要坚持与时俱进,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家庭美德以新的时代内容,立足于社会现实,致力于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建立新关系,努力反映时代特征。在提倡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基础上,提出勤劳致富、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等更高的要求,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新型家庭关系,积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使社会细胞对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活用载体,进一步强化道德建设的实践

道德建设重在实践。其要害在于用什么形式、什么手段去教育、约束、激励公民行为。为此我镇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城建为载体,建设长期有效的道德教育环境。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道德建设一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使人们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今年,我镇投资15万元建设了宣传“以德治市”为主题的公益灯箱一条街,全长3000米,共有灯箱160多个,安排了“三德教育”、“党的建设”、“依法治村”、“名人名言”四个方面的宣传内容,既美化了城镇环境,又进行了道德建设教育。

2、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扩大道德建设参与度,使人人参与、都受教育。我们强调以德治理重在实践,其关键还在于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让他们接受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教育。一是举办各种会议培训,利用镇委党校、中小学、农民业校等,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上半年各种会议培训达到了2600多人次。二是举办集中活动。“七一”前后,我镇举办了公民道德知识竞赛,“以德治镇”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步还要利用各重大节日组织群众开展大型的集体活动。三是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发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宣传道德建设内容的节目,以此打动群众、教育群众。我镇×××村就常年活跃着一支农民吕剧队,今年他们的宣传道德建设内容的几出戏在周围村庄巡回演出,获得了群众好评。

3、以规范规章为载体,强力灌输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增强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关键要完善规范和规章,以强有力的手段教育、约束和激励干部群众。为此,我镇统一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教材,制定了×××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并要求各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本村的道德规范、公约等。目前各村的文明公约基本成型。我们编的教材从群众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讲起,分社会公德篇、职业道德篇、家庭美德篇和公民道德建设五字歌四部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向群众进行宣讲、引导和灌输,使群众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公共道德,日常应该尊守的规范有哪些,哪些与自己的关系最密切,从而使群众在知识上明白,感情上接受,心理上支持。

三、典型示范,努力加大德治的广度和深度

典型示范是一种工作方法,是我镇深化以德治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抓典型,使工作按计划、分步骤逐步扎实推进,才能在广度和深度是不断扩展。

(今年我镇安排的示范办事处、村单位是:其工作要求是“先行一步)目前示范村的道德规范已经制定完成,有关制度开始上墙。并且在典型示范中也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村全村开展“好婆婆、好儿媳”、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评选活动,不但村里每年拿出5万元用于奖励,而且村干部敲锣打鼓为群众送版挂匾,在全村树起了道德新风,打击了歪风邪气。×××村制定了村干部道德规范,村里一班人对照规范自觉行动,主动为群众跑贷款、销粉皮,忙前忙后,还说“咱不为群众办事良心上过不去”。×××村不但村里代全村群众缴纳三提五统、 农业税,每逢节假日还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买慰问品、发抚恤金,村内老有所养、关心他人蔚然成风。×××村坚持德法相济,在制定并实施了依法治村章程的基础上,又制定印发了以德治村章程,目前村里村风正、民心齐,人心思上,今年村里又投资200多万元扩大了钢铁市场,发展的后劲更足了。工商所自觉服从于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进行了大集的迁移,并主动为群众搞好交通、摊位、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使大集迁移这样一个牵涉到上万群众利益调整的重大行动平稳地完成了。派出所实施以德治警进一步转变作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明了以德治镇已经深入人心,并在机关、农村和群众中间深深烙下了德的印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风尚正逐步形成。

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以德治理的保障机制

道德规范是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的。道德的评价、教育和约束,需要有一种力量和机制来保障。我镇在实施以德治村的过程中,要求各村建立了道德评议会,并设立道德公示榜(警示榜),做到“事事有评议、评议有公开”,强化了道德的评价和约束力量。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新的保障手段和形式。

1、开展村两委干部四联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在广大农村干部中开展了以联户、联富、联文明、联服务为内容的“四联”活动,要求村两委干部与农户结对子,在济困、帮富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讲究道德、走向文明。全镇近300名村干部共与600多户群众结了对子,形成了干部群众双向约束和相互拉动和道德建设促进机制。

2、实行了谈话提醒制度。对各级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那种精神不振、工作拖拉、时有小错,虽不违法违纪,但又影响工作的现象,采取谈话提醒的办法,进行道德上的批语和警示,给以必要的戒免,成为一种道德约束机制。今年3月份,通过与2名村支部书记进行了谈话,使他们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纠正了错误,使工作重新走上正轨。

3、建立道德法庭。为强化道德惩戒机制,以法护德,我镇与法庭、派出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道德法庭”,专门受理那些没有违反法纪但又必须作出调解处理的矛盾纠纷。“道德法庭”在工作中按照规定程序审理案件,不象原先调解民事纠纷那样简单了事,而是通过对双方当事人进行道德的评价和审判,扬善惩恶,特别是对其中不道德的人和事,进行道德上的批评和惩罚,并发榜公布于众。“道德法庭”经常进村审理案件,通过以案说法、讲德,有效地提高了道德教育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为标准,以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责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加大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力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心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

巩固发展以往师德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使全体教师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增强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进一步树立先进典型,提高活动中心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组织机构

为推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活动中心成立“爱岗敬业、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领导组。

组 长:__

组 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督查中心全体教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

四、活动安排

(一)学习讨论阶段(2013年3月—8月)

1.宣传动员。中心召开专题动员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以宣传《规范》为主要内容,辟橱窗、出专栏,营造人人学《规范》的浓厚学习宣传氛围。

2.学习讨论。主题教育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师范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和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等。学习将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抓实三个环节,一是集中解读,辅导重点难点;二是个人自学,规范学习笔记;三是讨论交流,举办论坛演讲。

3.考核验收。强化考核,以考促学,实行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主要检查参加学习讨论情况和撰写的学习心得体会;结果性考核采取全员测试形式。学习心得体会和测评试卷存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

(二)反思评议阶段(2013年9月—10月)

1.问卷调查。中心组织发放问卷,向广大学生、家长征求对教师师德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足和突出问题。

2.反思自查。在认真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表现,对照《规范》和《意见》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反思自查,查找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方向。主要成绩要写实,存在问题要找准,原因分析要深刻,整改措施要切实可行。

3.民主评议。以“五学五比”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主评议。即,比爱岗敬业,看工作责任感和管理、教学的实绩;比关爱学生,看理解学生的态度和关心学生的行动;比教书育人,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实际水平和业绩成果;比为人师表,看文明守纪,无私奉献;比终身学习,看自学和教学研究的行为和实效。要把“五学五比”落实到民主评议的全过程。

4.师德承诺。在反思评议基础上,实行师德承诺制度,教师与单位签订承诺书。

(三)

总结提高阶段(2013年11月—12月)

1.制定整改方案。中心召开整改提高专题会议,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配套落实方案的工作计划。

2.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在整改的基础上,将结合中心实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奖惩制度等,推进师德建设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进行总结表彰。中心将对各小组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在总结和评估的基础上,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单位;组织宣传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弘扬师德精神,发挥示范作用。

五、相关要求

(一)密切围绕中心活动工作,把各种活动工作与师德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小组要认真制订本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工作计划。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7篇

关键词:民主;法制;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党和国家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2年建成有中国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其核心、实质和第一要义,是发展问题,即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发展经济的首要保障,便是民主法制建设,即创造一个稳定、健康、有序、向上的社会环境。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一、 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文革”后,逐渐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文革”后濒于崩溃的经济和混乱不堪的社会状况,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了毛泽东的经验,并深刻总结了毛泽东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重于其它建设,注重制度建设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基本治国方略。在实践中,邓小平渐认识到,法制是加强和巩固制度建设的可靠保障,从而把民主与法制结合到一起,开创了邓小平理论的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邓小平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研究邓小平的法制思想时,我们不能抛开他早期的民主政治思想。1941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党的生活》杂志上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一文中,开宗明义称“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这种民主的含义是“必然在政权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党派立场,不同党派阶级的民主政治斗争。”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治优势,“更基本的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显然这种民主是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有秩序的政治竞争(邓小平这时称为“政治斗争”)的民主,是以权利平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式民主。正是在这种具有现代文明特性的民主框架是,邓小平极力反对“以党治国”。他分析说:假如说中国是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则反映到党内的是: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假如西欧共产党带有若干社会民主党的不良传统,则中国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国民党的不良传统。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体现。”可见邓小平很早便认识到了“以党治国”观念的错误与危害性。这也促使了邓小平对民主问题的深入思考。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认识后,邓小平终于在“文革”后确立了其民主思想的中心地位。

邓小平先是提出了重视民主建设的问题。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现在敢出来讲话的,还是少数先进分子。我们这次会议先进分子多了一些,但就全党、全国来看,许多人还是不那么敢讲话。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在邓小平的主张下,三中全会明确了一个根本认识,即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强调民主”1980年1 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干部会议上指出:“我们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从而明确指出了发展民主与法制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同年8 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 了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昵?”“斯大林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情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 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同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报告中指出:“要继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许有任何动摇。”这些表明,邓小平已深刻地认识到法制的重要性,并坚定了实行法制的决心。

邓小平还重视法制的效果,关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1980年,他指出:“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与人们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年青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素质太差。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这本身对人民是教育,同时能挽救很多人,挽救很多青年。”他的这一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理论指导了全国普法运动的开展,并日渐显出成效。同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成立了政法委员会,普法领导小组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形成了“打”,“防”结合的整治社会治安格局,保证了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邓小平还意识到了在法制进程中人才过设的重性。1985年6月,他在同彭真谈话时指出:“法律院校要扩大,要发展。``````我们从建国以来就对办法律学院注意。在一些国家,大学毕业以后还要学习法律专科。经济发达国家领导人当中,很多人是学过法律的。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大批法律院校怎么行呢?所以要大力扩大,发展法律院校。”邓小平还指出:“搞经济建设、搞教育、搞科学、搞政法等等,应该说,我们的专业人才太缺乏了。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具有志业知识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现在我们能担任司法工作的干部,包括法官、律师、审判官、检察官、专业警察,起码一百万。可以当律师的,当法官的,学过法律的 ,懂得法律的,而且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专业干部很少。”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思想,是新时期,新世纪适应改革形势对整个干部队伍的根本要求。遵循这个要求政法队伍出现 了一大批严格执法、公正廉洁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人民律师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这些为我们完善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的决议》中,邓小平指出:“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法制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障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制裁犯罪行为,打击阶级敌人破坏的强大武器。”在他亲自指导、主持起草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强调:“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 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他更是突出地把“高度民主、法制完备”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加以阐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邓小平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他的法制思想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国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焉,有了很大发展。此后,在对“依法治国”内涵的不断深化理解中,又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变为一项全新的基本国策。1998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这项内容载入宪法,这标志着全新的依法治国思想的确立,我国完成了治国方略的根本性转变。

“依法治国”思想的战略指导地位确立后,我国进入了落实和完善这一基本国策的新阶段。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越来越重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如既往的更加重视立法工作,各级具有立法权限的地方人大及政府也积极参与法制建设工作,并加强了对立法工作的管理监督,保证了立法质量,制定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法律法规。2001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主张,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对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坚持依法治国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特别是重视对弱势群体权利的立法保障工作。把建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决心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为惠及全民的法治,更加明确了我国法治工作的发展方向。为科学法治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人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完善和全新发展。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 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文化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段论述,指明了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上宪法和法律,客体是国家事务,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并使其具有极大的权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使用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概念,而不再使用此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概念。“法治”与“法制”一字之差,但其本质涵义差别极大。“法治”即法学界所说的“水治”,须以人民民主和人民主权为基础,与“人治”相对立,是一种独立的治国目标和价值目标,体现着法律至上的精神观念;而“法制”则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即法学界所说的“刀制”,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既一国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而“法治”则为动态概念,即立法、守法、执法、司法的诸过程。因此,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现代法治的内涵和价值标准,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均正式使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准确表述。一字之改,反映了对邓小平法制理论的发展和观念的提升。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就将“依法治国”从治国方略的手段层次,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目标的目的层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内。为了牢牢把握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心是依法治官、治权、治理国家机器的本质,《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对“依法治国”概念加 以具体化的阐释。“依法治国”思想最终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针对十五大以来德治弱化的情况,以及法治建设中存在的“执行难”和“钻法律的空子”等问题,江泽民在2001年提出了“德治”的主张。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法、治建设,属于政法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和补充。首先,立法需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道德的主要来源之一是认可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主要价值目标之一也应是先进的道 德规范。只有这样,法律才能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信仰,从而获得顺利实施的可能。其次,执法也需要以道德为基础,公正、准确地把握立法的宗旨,合理、恰当、及时地裁决办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素质。执法者的道德素质低下,就可能滥用权力,出现合法不合理的现象,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因此,提高执法者的道德素质是保证法律的效力、公正的重要途径。第三,守法更需要以道德为基础。一个法治社会,守法应当是法律实施的基本的、大量的形式,外在的法律规范只有在转化为大多数人内在自觉时,才能达到法的自觉遵守。道德素质高可以自觉履行法律义务,维护法律尊严。道德素质低就可能不自觉守法,逃避法律监督.在社会调节手段、社会关系调整方式上,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结合的好,则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结合的不好,法律就失去了道德基础,道德失去了法律的支持,就会事倍功半,不以达到预期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第8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建设年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建设年活动,每项活动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的暂行规定》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吉林市教师师德五条禁令》、《昌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十条工作纪律》,学校并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三个责任状。

(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

(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

(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

3、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了《我的师德观》录像,学习了马宪华、林占春同志的先进事迹,并组织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去昌邑区一实验小学听全国十杰教师林占春的事迹报告,林占春朴实、生动的报告深深地感染了每位教师。回校之后,学校组织了讨论,谈感想,谈体会,特别是教师听了贾局长的讲话,决心以林占春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内,成为一名林占春式的名教师。

4、学校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学习材料汇编》为蓝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提高认识、规范行为,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校师德建设年领导组组长高校长从北京学习回来,进行了《顺应时代改变思维模式,更新观念达到教育创新的》师德讲座,学校还聘请了吉林市小学校长主编李博生同志进行了《学习型组织》的辅导讲座,会后教师进行了师德论坛,通过论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自学,并写出千字文师德体会。同时,学校认真向教师传达吉林市教育局20xx年16号文件,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并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暂行处理办法》复印,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抄录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做到入脑入心入耳,并落实在行动上。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市教师师德禁令及其他师德规范均公示上墙,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真正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处。

通过学习,对教师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使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年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引起了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20xx年10月15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教师公开承诺大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传达了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活动方案及学校的活动方案,举行了教师公开承诺签字仪式,教师代表、区师德标兵王洪迎宣读了教师公开承诺书,全体教师把庄严的承诺留给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准备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教师的师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