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间艺术活动

民间艺术活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9 08:54:46

民间艺术活动

民间艺术活动第1篇

一、项目的定位

什么样的项目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能迅速推广开来,而且有一定的活动意义,这是我们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有些项目有很高的欣赏性,比如舞狮,问题是难度大,不容易操作。既简单又实用的项目才是适合学生开展的。最终我们确定了几个项目,踩高跷、抖空竹、竹竿舞、滚铁环等。但完全照搬过来使用,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改进才能推广。如踩高跷,民间使用的高跷比较高,保护也少,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降低高跷的高度,并用绳子拉住两边提在手里,减少了使用的危险才能在学生中安全推广。再比如竹竿舞,动作比较繁杂,节奏感很强,配合的需要也多。学生开始都觉得这个项目看起来是好看,但学不会。所以在教学时减少了动作的变化,放慢节奏,有步骤地拆分动作,去繁化简,逐步增加难度。实践证明,这些改进后的项目还是比较吸引学生的,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像给阳光活动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学生的锻炼热情空前高涨,也达到了阳光活动的目的。

二、项目的变换

如果因为你喜欢吃红烧肉而天天给你吃,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吃腻。活动也如此,再好的活动项目,每天都在重复,学生难免会觉得兴趣在减弱。因此适当地轮换项目也是调节学生口味的一种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项目与项目之间要轮换。同一个年级安排几个不同项目,每周轮换一次。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学到不同的项目内容,也避免了单一重复练习造成的枯燥感,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学习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组织形式的变换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单人练习、双人练习、多人练习、分组比赛等形式轮换进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获得进步。

三、项目的拓展

活动项目被发明出来,说明活动本身有着一定的存在意义,能被广泛的人群接受,更说明项目有它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正因为项目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同样的道理,民间艺术活动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自然有项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到了我们手中,不但要学会领悟,更要让这个项目有所发展。教师凭着自身的认识把项目的活动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如果学生只是跟教师学会如何操作,不能创新发展,那就没有进步,这个项目也迟早会被淘汰。教师只是一小部分,学生才是最大的学习人群,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个项目中去探索、去创新。比如说竹竿舞,当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脚步方法、节奏以后,可以尝试两人合作、多人合作、加上手部动作、创编口令、儿歌等来配合练习,这样就让竹竿舞跳起来更有欣赏性、艺术性、趣味性。

民间艺术活动第2篇

关键词: 趣味剪纸 兴趣 创新

正文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是精神创造活动,其中剪纸艺术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前苏联闻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聪明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剪纸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发展创造力,而且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幼儿很容易对剪纸活动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常带有情绪色彩。所以,激发兴趣要贯穿于民间趣味剪纸活动的始终,开始要唤起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再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最后把幼儿的兴趣引向自我欣赏和获得满足感上,延伸到对新的剪纸活动的需求和期待,利用游戏、家园合作等方式学习剪纸,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激励幼儿不断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

一、环境创趣,剪中求学

我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提供一切条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激发参与剪纸活动的兴趣。

首先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让幼儿自由地表现,自发地创造。在指导幼儿的剪纸活动中,我们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作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如:“你剪得这只动物太像了,能让大家欣赏一下吗?”“你剪的这朵春天的花太漂亮了,真了不起!”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慢慢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鱼,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孩子从老师的肯定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会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活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在注重精神环境的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开放、变化、有多种探索机会的剪纸环境。如在孩子们天天进出的一楼大厅,布置各种剪纸作品(安全标志、警示标志等等);针对幼儿对水果、小动物最感兴趣,教师就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各种动态的民间剪纸动物,如:小兔、小鱼等等,让孩子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多彩;在节日来临时,把幼儿剪的彩链、拉花布置在活动室的吊顶上,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在教室墙上创设一个“剪纸欣赏”的专栏,里面张贴了由老师、幼儿、家长共同动手剪的作品,如各种窗花、十二生肖等,它们五颜六色,非常精致和漂亮,提高了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当幼儿看到剪纸作品把教室打扮得如此漂亮,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浓厚兴趣,老师适宜的问孩子们:“这些作品你们知道是谁做的吗?”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中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小朋友们自己做的,在孩子们啧啧称奇时顺势引导,并当场剪给大家看,幼儿鼓掌欢呼“好漂亮!”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环境材料的刺激非常敏感,剪纸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孩子的剪纸兴趣。我们开展了“剪刀找好朋友”的活动,鼓励幼儿寻找生活中可以剪的各种材料,如吃完午点后的鲜奶袋、妈妈拣下的菜、收集来的各种树叶等等。将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放在剪纸区域,激发他们的剪纸兴趣,开阔幼儿的眼界、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动手,发挥其剪纸潜能。

二、游戏激趣,剪中求新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儿童离不开游戏,他们是在游戏中发展、学习的,把剪纸活动融入到丰富的游戏中去,会使幼儿更加乐于参与剪纸活动,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活动。

针对小班幼儿还不能熟练掌握剪刀的技能,我们尝试用游戏法引导幼儿拿剪刀的方法,学习剪弧形,体验到剪纸活动的快乐。开始游戏“剪刀娃娃变魔术”,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再对折成三角形的形状。“小手变把小手枪,剪刀洞里来睡觉,剪刀张开大嘴巴,一上一下工作忙(学习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小剪刀要爬山了,咔嚓――咔嚓,它从这个角爬呀爬,爬过弯弯的小山坡,爬到了那个角,这次方形花变成了什么花? (圆形的花),用游戏化的语言、儿歌,示范、提示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孩子们兴趣盎然,剪了还想剪,不肯罢休。老师就趁热打铁结合小班幼儿对春天花朵特别感兴趣的特点设计美工游戏《春天的花园》,先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剪纸作品―花朵,告诉幼儿这些花瓣,都是一刀剪下来,让我们小朋友也来尝试一下吧!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有些花朵很大,有的很小,有的花瓣很多,有的花瓣却很少,是什么原因呢?在孩子们一遍一遍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剪花瓣时,离尖角越远花瓣则越大,离尖角越近花瓣越小;折的三角形次数越多花瓣就越多。”在游戏中孩子们快乐地活动着、发展着,创新着。

又如剪纸游戏《小青鱼的生日宴会 》,引导幼儿学习在对称剪小鱼轮廓基础上,尝试用镂空剪法剪出小鱼身上美丽的花纹。一开始师戴上头饰扮演小鲤鱼,以故事《小青鱼的生日宴会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用童趣化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我的鱼儿朋友都躲在彩纸里,它还没来得及换件有花纹的衣服呢,你们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帮它换件漂亮的、有花纹的衣服呢?”(师示范用镂空剪的技能在小鱼身上剪出花纹),再通过PPT引导让幼儿欣赏鱼身上美丽的花纹,“你看到鱼身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在共同小结中帮助孩子巩固经验,小鱼身上的花纹各种各样,有横有竖也有斜,有点子有块面也有条纹的,每条鱼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幼儿动手剪小鱼、打扮小鱼,最后小鱼们互相欣赏,评评今天来参加舞会的哪条鱼儿打扮得最漂亮。随着音乐和小鱼一起跳舞。在游戏中孩子们跃跃欲试,积极动脑想办法尝试创新,剪出与众不同的花纹,努力让自己剪的鱼儿成为舞会中最美的一条。孩子们自始至终完全置身在一个诗意的童话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参与热情:参加生日宴会、帮小青鱼装饰衣服、比比谁最美……这样的游戏方式使孩子们的情感、技能得到共同发展、创新。

除了每周1-2次集体剪纸活动外,我们还利用每天的“剪纸区”引导幼儿游戏。在区域中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胶水、毛笔等,丰富主题情节,培养孩子的创新力。如我们利用娃娃家来创设情境:小娃娃肚子饿了,想吃好吃的东西,我们来帮助她,好吗?孩子们纷纷拿起剪刀,有的用直线法剪面条;有的用圆形法剪蛋糕、各种圆形的水果;有的用镂空法剪鱼;有的剪弧线变成馄饨;能力强的幼儿用漩涡形剪出一支支五颜六色的棒棒糖。做好后,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将自己剪好的“食物”送到娃娃家,关切地对小娃娃说:“快吃吧!好不好吃啊?”在自然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对剪纸的操作和创新完全源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迫于老师的要求。在剪纸区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体验到自由和愉悦,还能学习交往、巩固知识。

实践证明,游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只有充分运用游戏手段,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带来活力,幼儿也会在剪纸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创新。

三、合作引趣,剪中求乐

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人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非常重要的技能和素质。在幼儿的剪纸创作过程中,我们充分提供条件培养孩子与同伴、家长的合作能力,体验剪纸的快乐和神奇。

如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活动前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形状、结构、生活环境,再通过有趣的故事加深幼儿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区域活动时,鼓励参加剪纸区的幼儿按照故事内容《有趣的动物王国》进行讨论、分工,通过讨论找出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如恐龙、老虎、乌龟、小鸭等,用什么方法来剪这些小动物,动物做什么造型,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回忆学过的剪纸技能(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 、剪直线、曲线、折线、沿线剪、镂空剪等),鼓励幼儿用已掌握的技能去创造。剪纸实践的结果,孩子们作品奇出百样:冬眠的乌龟、游泳的小鸭、奔跑的小马等等,再商量故事的背景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装饰物?等全部商量妥当后分工合作,动手实践,动物组和故事背景组,进行装饰用的小草、大树建议幼儿可以从旧图书中剪贴,也可用学过的连续图案进行剪贴,美丽的花朵可用镂空技能剪,动物可以用沿线加镂空技能剪等等,最后大家一起有商有量地进行图片粘贴。经过幼儿的分工合作,一副栩栩如生的动物王国就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同伴式的合作方式幼儿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使完成的作品各具特色,同时在掌握一定的剪纸技能时学会了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

民间艺术活动第3篇

民间艺术是民间观念的物化显现,民间艺术观念的诉求亦是民间民众对生活的诉求。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民众生活的追求是十分朴素和功利的,那就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并且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以求生、趋利、避害来实现。民间艺术在民间民众的生活中诞生,与民间生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它一开始就成为民间民众生命诉求的载体,而由于早期巫术和迷信的遗留,它最终成为能满足和实现人们诉求的最为“可信”和“有力”的神奇工具。这一特征使得民间艺术在民间的生存具有极大的合法性,也是民间艺术存活的根本基础。 一、民间艺术“信仰”的解体 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在民众生活中长期扮演着“信仰”的载体和实现民众“信仰”的方式,是由于传统民间“信仰”包含有极多的巫术因素和封建思想成分。但是随着当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农村社会环境、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这一基础逐渐丧失,民众从民间艺术的“信仰”中解脱出来,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间“信仰”的解体,使民众与民间艺术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当代语境下,民众与民间艺术之间,民众作为主体逐渐摆脱客体的约束,处于上位,获得自由和主动权。在当代社会结构中,主体不断强化能动选择能力,他们脱离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了单纯追求民间艺术物质和精神功用的限定,也摆脱了旧有的审美价值的束缚。转而开始关注个体情感的宣泄和个体生命感悟的抒发,实现个体审美与自然环境的全方位对接,关心享受审美,追求多样审美,追求具有“科学”“文明”审美价值的新艺术。这种转变产生了审美价值的新走向,主体作为主导,力求客体向其靠拢,形成主客体新的统一格局。但是由于民间艺术自身构成的局限,客体无法跟进主体要求,最终迫使主体遗弃客体。民间“信仰”解体与农民主体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文化对客观现实具有依赖性,反映出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文化总是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化艺术的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将其归附于所处的时代,以历史的眼光看其成就。所以艺术审美总是偏向追求和反映时代,从而具有存在价值,获得生存空间。当下社会,审美偏重精神性与单纯性,实用艺术走向纯粹艺术,走向科学与文化,走向生产与生活,形成艺术审美的生态化。这实际上正是当下时代的特征,呈现出多样化、非标准、自由等态势。艺术审美价值要想在当下生存,必然要反映当下时代的价值趣味、价值态度、价值追求、价值标准、价值理想。这是时代对文化(包括艺术)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是生存艺术,艺术依赖现实,是与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宗教文化活动、精神思想活动结合为一的艺术。如此,艺术才能构成人们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空间。传统民间艺术有自己的结构和构成,有自己的观念和表达方式,这些元素大多是农耕时代物质和思想显示,无法迈进现代社会门槛,无法反映当下时代,无法满足当下时代需求,这样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态度自然会发生改变,传统的民间艺术自然也必将被社会淘汰。可见,传统民间民众“信仰”的解体,民间艺术审美的偏移,民间艺术的衰落,是一个民众抛弃落后文化的过程,也是民众思想解放的过程。 二、民间艺术物质功利功能的丧失 民间艺术的存在是有目的的,它一直呈现着特殊的形制和审美价值观念,它的创作和活动是人们实现某种意图的手段,对于主体而言,民间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它在民众生活中的功利——“有用”。这种功能使得民众不会把民间艺术当做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它能否符合“善”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民间艺术作品及其活动(剪纸、炕头狮子、面花、纸扎、招魂、治病、祈子等)能服务、满足、实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延续的追求的目的。所以在中国民间,长寿和子孙满堂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这种人生目标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对求生、趋利、避害的追求,并且以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担负人生目标的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一方面它肩负“为世用”的使命,有着强烈的“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体现着以儒家学派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目的和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它建立在包括巫术、灵异、神仙等要素的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上,造就了民间特殊的心理构筑、生存观念、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得构建在此基础上的民间艺术在民间生活中承载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和意义。民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的物化形式寄寓着某种合于农民目的性的超验力量,意念性地超越现实制约,能满足民间民众的追求意愿。也就是说,民间艺术是一种依靠视觉化的物象来替代地满足民间民众现实“精神”或“物质”方面需要的功利性物体,具有明显的手段性质。民间艺术历来就与民间群众的日常生活的艺术审美结合在一起,比如节日庆典、丧葬嫁娶、民俗活动等,形成了与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对应,成为人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民间艺术功利性作用和价值是其能渗透到民间生活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其在民间繁荣或衰落的关键因素。事实上,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民间的“思想田野”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根植在农耕文明之上的民间艺术一下子成了“无源之水”。许多传统观念遭到巨大的冲击,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便迅速地遭到消解。民间艺术功利的丧失,使得民间艺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衰落,无论在民间艺术的种类上,还是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同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民间艺术功利功能的丧失主要有几方面: (1)民间对“巫术”信仰的遗弃导致对诸如祈子、治病、佑护等巫术、迷信功能的放弃。早期民间艺术作品无论在婚俗、驱邪治病、祈福等活动中,还是在实现装饰、娱乐、使用的过程中,都透露着一个现实,那就是民间民众赋予了民间艺术让他们信任的“力量和能力”。这个现实基于民间特有的封建农耕文明之传统观念及其文化规制构成对相当——部分巫术、迷信和原始崇拜观念的依存,这种依存使得大多数民间艺术或多或少地与民间巫术观念发生关系而相互关联。农村进入现代文明后,科学和教育的教化作用,使得民众明白事理,讲科学,懂理性,逐渐从民间艺术的“神性”崇拜中解脱出来,也从对它的功利功能的依赖中解脱出来。例如人们不相信鬼神后,再也不会用剪纸娃娃来治病、驱鬼、招魂;不用炕头狮子栓娃娃来保佑娃娃健康成长,也不用长脖子面人人来保佑姻缘完美。#p#分页标题#e# (2)还有一类民间艺术的重要的功能——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各种祈盼的“恒常主题”,包括祈子延寿、纳福招财、加官进禄等。民间艺术的这类功能在农村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中,也全面地衰落下来。如农村曾经最为普遍的婚俗剪纸在农村婚嫁仪式“城市化”的现实下,失去了用武之地。剪纸的生殖、男女耦合等传统的祈愿、教育等功能已不合时宜,“多子多孙”“早生贵子”等思想观念有悖于中国现实,因此这类功能早被人们抛弃。另外即使民间还有着发财致富、生活美满的愿望,但是也不再以“招财进宝”“摇钱树”等直接、肤浅的剪纸形式来表达。 (3)民间艺术在与农业生活相关的民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微弱。当农业生产跨入现代文明社会,情况则大不一样。品种的改良,化肥的应用,科学的指导,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人们摆脱了对诸如祈雨、敬神、放生等民俗活动的依赖,开始淡漠民俗活动中道具(民间艺术)的作用。今天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越来越少,活动过程越来越简单,大多数民俗节日只是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娱乐”日子。对与娱乐无关的如敬神、祭奠、祈福活动所用的“面花”“纸扎”“剪纸”等物件完全忽略。 三、民间艺术审美氛围的稀化 民间“信仰”解体与农民主体的解放以及民间艺术功利功能的逐渐丧失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审美氛围稀化。一方面人们忽略了民间艺术存在的必须性,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再关注传统民间艺术审美的严肃性。审美氛围的强弱显示的是民间艺术价值向性的本质,审美氛围的价值趣味与审美活动价值目标的对应性,形成价值向性,形成社会审美心理趋势,形成强大的审美驱动力与向力,驱动和规范审美活动。建立在“信仰”和“功用”基础上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民间有着重要的生存价值,有着强盛的气场和浓厚的审美氛围,人们总是严肃和谨慎地对待民间艺术作品及其创作活动。人们严谨地把握着民间艺术的造型、形象、尺寸、工艺、过程等,以保证不亵渎民间艺术作品和活动的神性和灵验。这一切都是民众对民间艺术特定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忠诚所致的,其根本是保证不对民间艺术物质和精神“益”的功能和价值造成损害。但是在“信仰”和“功用”价值解体的情况下,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物质和精神“益”的功能和价值,在民众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经的地位。民间艺术的“益”是民间民众对其物质性“享用”的根本支撑。益的丧失,从根本上将民间艺术从民众生活中剥离出去,使民众丧失生活重要构成部分的身份与角色,使其不再是民间民众生活的“必需品”,被民间抛弃,因而,关于它的一切(包括审美价值、审美活动等)也一并淡出人们的视野。 审美活动源于审美价值追求、审美价值理想的驱动与牵引。正因如此,各种审美活动及其循环运转所生发的审美氛围,包含着与特定审美价值目标、审美价值理想紧密关联的审美情调和审美风向。审美风向则是进一步对审美价值目标和审美价值理想的情感亲近、情感趋向,对审美价值规律的情感亲和、情感追求,两者是审美氛围多质多层次的审美价值目标、审美价值理想和审美价值规律,不同程度的适构反映和同构对应。当下,民间艺术“信仰”基础的丧失,民众对民间艺术功利失去兴趣,对民间艺术审美风向的唯一性和审美情调的方向产生怀疑,最终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审美理想、审美标准解体,个体审美权力出现自由及多样性。这些变化从根本上冲击了民间艺术审美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民间艺术的存在价值。在民间艺术审美价值衰落的过程中,民间审美趣味和风向发生变化,偏向贴合其目的的艺术类型。这样,传统民间艺术在失去关注度后,它的审美氛围在民间迅速减弱。可见,偏离民众审美追求与审美价值的目标,必将导致审美氛围的稀化,这也合乎文化艺术生存发展规律。

民间艺术活动第4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民间艺术;人文素养

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引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在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性认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挖掘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1]。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丰富原有的美术活动氛围,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的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将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彰显。美术教学活动的构建,核心目的是将幼儿培养成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从而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儿童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

(二)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的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将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布局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S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作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的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内容及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而且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在活动同时充分彰显其个性化的特点,创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儿童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通过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而且通过民族元素的运用,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

作者:丁江华 单位:绍兴市城东香莲公寓西区内世纪贝贝幼儿园

参考文献:

民间艺术活动第5篇

关键词:艺术活动;民族舞蹈;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24-01

一、民族舞蹈在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地位

(一)舞蹈的地位

在我国戏曲表演中有亮相一说,亮相是指每一位登场的演员尤其是主角面对观众的第一个静止的造型,俗话说亮相三分戏,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一位好演员将要进行表演的开场白。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开幕式,舞蹈演员如同戏曲中的亮相,可以说关系到整个活动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大型艺术活动又都是以舞蹈为开场白的,由此可以看出民族舞蹈在这些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二)民族舞蹈的功能决定着在大型文化艺术中的地位

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长于抒情短于叙事,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幕式需要的主要是营造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必须幼师换了祥和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唯有舞蹈可以担此重任,如傣族象脚舞,动作幅度的大人数可有几百人到上千人同时舞动,动作整齐规模恢宏,一下子就会把观众的情绪退到高潮,因此民族舞蹈也便奠定的他在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的首当其冲的重要的地位。

(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给民族舞蹈带来的影响

首先给观众由于优美的舞姿带来情绪的欢快产生激动的心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其次,对每一个亲自参与的舞者也会在精神上带来美的洗礼,也加深了对民族舞蹈的体会和理解,从而推动民族舞蹈的发展。再次,对民族舞蹈本身也是有重要的影响,,每次举行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都会引起与会者及其他社会人士的关注,尤其是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更加深了民族舞蹈的影响力,

二、我国目前传统文艺情况存在着发展缓慢甚至衰退的原因

(一)众所周知,我国的大部分传统文化艺术都存在于民间,而且大部分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失传便无法恢复,近几十年来,除个别极少数有所发展外,许多传统民间艺术都衰退了有的甚至绝迹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许多传统的艺术难以形成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的产业。其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传统艺人不被重视很难在精神上得到鼓励,让传统艺人有一种不被重视的和尊重之感。三是许多传统民间艺术需要经常的培训,经费是自掏腰包,这就制约了其的发展。

(二)保护和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理由

第一,这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第二,每一个传统的民间文艺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渊源,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去保护他们。第三,许多民间文艺完全可以形成一个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业,发展的好的话,可以为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添砖加瓦。第四,传统的文艺项目的缺失会是我们大型文艺活动黯然失色,缺少活力和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

(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与民族舞蹈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是个契机,为民族舞蹈提供了一个展现的机会。

民族民间舞蹈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为自己的各种节日和宗教活动而编制的舞蹈。他们平时所举办的活动都是小范围的,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很难做到,所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少数民族也借此向外界展示了他们的文化艺术。通过一次次的大型文化艺术的活动的举办,与外界增加了交流,开放了眼界。

2、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必须以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

民族文化艺术涵盖了整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没有民族舞蹈,那是很难营造出大规模的气氛的,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民族舞蹈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是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与民族舞蹈相辅相成。

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但直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推动了经济飞发展,有必然反过来进一步的促进文化的大发展。通过民族舞蹈在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展演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通过这样大型艺术活动的举办使得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民族舞蹈,从而更好的发扬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这种心理的变化将大大的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大力的促进了民族舞蹈的普及。通过向世人的表演和展示,使得民族舞蹈变得众所周知,从而推动了其的大力发展和普及。普及还包括旅游方面,由于多次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中外来宾来到了该地,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民间艺术活动第6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 源头 融合

 

一、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的概念定位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自己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追求审美的艺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民间美术又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是广大劳动人民适应生活实际需要,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2.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对设计的影响 

民间美术区别于其他美术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民间美术具有生活的实用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贯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第二,民间美术具有精神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创作也是根据民间固有的审美尺度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民间美术作为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其创作心态是实用与审美相互存在的结果,且民间美术的审美性更为突出。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民俗性,民间美术通常与一定的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相应的民俗是民间美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民间美术的一些作品其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譬如一个民间青花瓷罐上面的麒麟送子图就传达了多福多子的含义和民俗心理。因此民俗活动为民间美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美术的创造,使民间美术呈现出浓厚的民俗性。第四,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本源性,民间美术的各种创造可以从原始艺术中找出客观存在的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无知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任何上层的、高雅的文化都是在最基础的、原始的文化艺术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的下层文化,民间美术具有了“母型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设计 

1.现代设计概述 

现代设计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关涉社会的诸多方面,现代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物态化,它可以不去追求某种物质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体现。而艺术设计则不同,艺术设计一方面具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具有实用性,并且实用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可以说,实用性是也艺术设计的本质。现代设计的本质特征与民间美术同样具有实用性,但是两者的适应性是不一样的,因为现代艺术不能不考虑物质功利性,也就是为人们生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所以现代设计的目的就落实到经济效益上,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设计的实用性较之民间美术具有着经济性。

2.现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设计的本质决定了现代设计的特征,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现代设计具有经济性,现代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机构和企业发展自己的有利手段,艺术设计也越来越多的被很多的国家政府所关注。第二,现代设计具有高科技型,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实现享受这一资源的载体就是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科学技术得到物化的载体,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第三,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文化性,“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艺术设计的文化性是指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它意味着两个方面,即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艺术设计对文化的影响,艺术设计是社会历史文化沉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的新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历史渊源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本质上具有一种天然的关系,民间美术实质上是原始美术的一种延续和扩展,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保持着艺术本质的质朴,但是随着人类的生存,民间美术的第一特征仍是实用性,它的发生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相互追随,当人们的审美意识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民间美术便与现代设计水乳交融了。 

民间艺术活动第7篇

关键词:会展模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波.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A].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101-108.

民间艺术活动第8篇

摘 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以城乡间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主体而自发的业余创造的,供自己欣赏和使用的造型、实用的民间艺术。自从它诞生以来就依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民众民俗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内在的含意还是外在的艺术造型都和民间社会的世界观、审美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着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为人本的传统精神。然而随着我们生活模式的改变,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日益的进入了尴尬的境地,面对这种发展困境我们急需思考一些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民俗生活;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1

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最早开始于原始人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从古至今,民间工艺美术都与民众的民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琳琅满目的山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这使得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相形见绌,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艺术,唤醒民众的传统的文化记忆, 它产生于我们对生活就要将其回归到生活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

一、 民间工艺美术与民俗生活溯源

民间工艺美术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最初产生于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它取材于自然界的竹木泥土麻丝等材料,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石器、陶器、项链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工艺美术的最初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工艺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早期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绣帐帘、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在过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量的用于人们民俗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肤浅,人们便把抵御灾害消灾纳福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神灵身上,因而他们从追求美好的愿望出发,把某些事物视为吉祥物而加以信仰崇拜。比如,新房中粘贴的喜花,被子上绣有“锦鸡戏莲花”“鸽鹅探莲花”“鱼戏莲花”等带有隐喻图案的喜被,代表了对新郎新娘的祝福,和希望传宗接代的愿望。在传统节日中,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必不可少,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如意、麟麒、百鸟、梅雀、梅兰竹菊、福禄寿、八仙等吉祥图案为对象的彩绣;平安吉祥为主题的贴纸对联等,既烘托的喜庆的节日气氛,更加表达了民众祈福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美好期望。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品不仅仅使我们传统生活的文化记忆,至今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

相对于正统文化中上层的、主流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以城乡间广大的劳动人民为主体而自发的业余创造的,供自己欣赏和使用的造型、实用的民间艺术。由于外部环境和民间工艺美术自身发展的局限,使其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商品经济市场化,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使得传统的随性的创作特色被改变,同时这也正在改变着其传承的单一的家族式的方式,受人们喜欢的作品被大量的复制,也使传统的民间工艺渐渐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第二、传承人的缺失。过去的民间工艺都是家族式的传承手段、穿内不传外,这使得许多宝贵的民间工艺面临着消亡失传得的困境。第三、民间工艺往往是创作者们处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供自己欣赏和娱乐,这种工艺没有被职业化而给工艺家们带来收入,因此很多民间工艺大师被生活所迫而放弃这种工艺的创作,很多优秀的工艺面临的失传的困境。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急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国的这项传统的文化瑰宝。首先,政府方面要注意重视和保护珍贵的民间美术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让其能够进入博物馆或者研究部门。在各地方投资建立地方性的博物馆,对本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梳理、挖掘,记载和整理,通过互联网建立民间工艺美术资料数据库等,唤醒人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记忆。其次,对民间艺术家也要采取鼓励的态度。首先政府要保证艺术家们的基本生活来源,发放特殊生活补贴,或者特殊奖励等方式让艺术家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同时要挖掘民间有创作潜力的传承人,使作品其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继续发展。第三、民间工艺美术家应该在实践中寻找其新的生命力。过去的传统工艺美术是在人们的劳动中创造的,作品中含有丰富的生活气息,这是传统工艺美术能攻生存发展的根基。现代的工艺美术必须牢牢立足这个根基的同时结合当今的现代性元素,使得作品能被更多的人接受。 最后,我们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要提高对这种民俗保护的自觉性,更多的关注我国传统的文化。可以在休闲地时间学习一下简单的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让这种传统的娱乐手段重新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

三、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下的发展的一些思考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们民俗生活的有力的载体,民俗信仰和寓意都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民间工艺来表现的,通过这种艺术品的流传,将许多古老到民间信仰、 民间理念、民间情感传承至今。因此说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依存关系,它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环境下更好的发展民警工艺美术事业要牢牢的抓住其文化根基,丰富工艺品的文化内涵。

以民间剪纸为例,每年春节“福”字都很热销,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种贴“福”字的习俗客观上大大带动了剪纸的发展,平日冷淡的剪纸工艺也红火了起来。各式各样“福”字的热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间剪纸大师的创作力,还有的家庭中老人有手艺的是自己剪“福”字、写对联,这样更加体现了为自己家庭祈福的意味。翻看我国的历史,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其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祝愿,后来更是将“福”字到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由此可见,我国的民间工艺本的发展首先要注重其民族性,这是发展文化的必须先决条件,充分挖掘民间工艺美术的民族品格。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使其具有民族色彩的实用价值。我们不能将其仅仅作为博物馆中的活化石来保护,更多地要注入他新的寄托人们思想感情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凝聚人们生活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 民间工艺的路该怎样走?[N]. 光明日报,2003,(2003-11-05)

[2] 晏国政,刘翔霄. 老手艺如何融入新市场[N]. 中国质量报,2009,(2009-12-04)

[3] 秦德胜,陈超超. 建设民间工艺一条街 成立民间工艺博物馆[N]. 绍兴日报,2010,(201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