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9 08:54:47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第1篇

关键词: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元阳县地处我国云南南部,近年来,其由于所具有的大量原生态森林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元阳为核心的哈尼梯田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价值极高。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却发展迟缓。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对元阳地理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以良好措施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旅游业发展。

1.元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森林资源

1.1地理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东南与金平县接壤,西南与绿春县交界,西与红河县相邻。县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地起伏,无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峡谷区以及中山等。气候方面,元阳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使气温具有多样性,具有6种气候类型,有着干湿季分明、终年多雾的气候特点。同时,因为该地区地形形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地貌还是气候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1.2森林资源

元阳县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根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林业用地111203.8hm2,其中公益林45444.2hm2,占林业用地38.8%;商品林71759.6 hm2,占61.2%。在商品林面积中有林地82701.8hm2,占70.6%;疏林地316.5 hm2,占0.3%;灌木林地18015.0hm2,占15.4%;未成林地2141.3hm2,占1.8%;无林地13983.9hm2,占11.9%;苗圃地45.3hm2。在公益林中,有林地23507.1 hm2,占51.7%;灌木林地12471.0hm2,占27.4%;疏林地1433hm2,占3.2%;未成林造林地46.3hm2,占0.1%;宜林地7986.8hm2,占17.6%;全县活立木蓄积8441610m3,公益林为2984849m3,占全县总活立木蓄积的35.4%;商品林蓄积54567611m3,占64.6%;全县森林覆盖率41%,林业总产值4934万元。同时,境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种具有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濒危动、植物,在山体构造方面,具有奇、险的特征,旅游价值极高。

2.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元阳县的梯田文化、梯田景观小有名气,但是水生植物景观与森林景观资源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元阳县旅游产品单一,对于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缺乏与缓慢性,没有达到人们旅游的更高需求,在娱乐活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2缺乏整合与提升

景点在建设方面比较粗放,且景区在设计方面缺乏主题与特色,基础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往来游客的需求,应适当整合现有基础设施与功能资源。

2.3保护意识淡薄

在梯田与保护区附近,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无序建房的情况,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当地对外来文化涌入的现象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创新开发理念

根据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将完善、创新与开发作为元阳县森林资源的发展核心方针,并充分挖掘现有森林景观以及梯田资源,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相关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其次,需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线,在巩固开发现有梯田资源景观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县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产品,通过原始森林资源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并大力营造当地的旅游品牌以及旅游环境,以此在资源旅游的基础上能够为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与观光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3.2转变旅游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单一化、固定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的需要。对此,需要元阳县能够积极地开发完善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并从以往单纯对森林资源“观光性”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观光同休闲兼具”的发展方式,以此在创新旅游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够使元阳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合理管理机构的建立,才能够帮助元阳县旅游业在有序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在本地区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管理区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文卫、治安、项目建设、防灾以及旅游等系列工作。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做好森林资源的防灾救援以及生态保育等工作,以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队伍建设

人员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充分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应用,以积极吸引高素质外来人才、培养本地人才建立起旅游管理队伍,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进一步保障该队伍建设的高素质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元阳县森林旅游事业在高水平、高素质队伍的管理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生态旅游前景第2篇

关键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优势与前景

生态旅游的概念来源于绿色旅游或自然旅游,最初指的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术语是由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生态旅游就是去往相对来说没有干扰或没有污染的自然地区的旅行活动,为了研究、欣赏和品味这些地区的景色、野生动植物以及任何存在的文化表现组成的特殊目的。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必须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

1.塞罕坝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1地理条件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距北京460km,距承德避暑山庄近240km,位于北京——天津——承德黄金旅游城的延长线上,离北京、天津不到1天的车程,交通便利,客源充足。

1.2历史文化蕴涵

塞罕坝森林公园历史悠久,早在辽、金时期就是狩猎之所,直到清朝仍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闻名于世。在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保留着20余处历史古迹、遗址,流传着诸多的传说典故。在塞罕坝可以寻觅秋猕文化的根源,体验满蒙汉等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因此,到塞罕坝旅游、参观的人无一例外地要领略一下塞罕坝特有的历史遗迹、传说典故和乡土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开展各种示范教育活动,使塞罕坝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弘扬,这是塞罕坝重要的社会影响。

1.3自然气候独特

塞罕坝按地形分坝上、坝下2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m;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m。年均气温-1.5%,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3.4%和-43.2℃,年均无霜期60d,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此,虽地处华北,靠近京津,但其气候特点与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冬季寒冷,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如此独特的气候,再加上优美壮观的森林草原景观,在整个华北地区均属罕见,实为夏季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冬季滑雪狩猎的理想之地。

1.4自然景观优势

塞罕坝森林公园内可同时看到森林、草原、湿地和沙漠等多种景观,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如以白桦天然林与云杉、落叶松林为主体的森林景观,以五花草甸、金莲花草塘为特征的草甸景观、以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为代表的干旱草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原景观及以莎草科为主的沼泽景观,白桦天然林与落叶松林,连绵起伏,横无际涯,每到秋日,层林尽染,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平坦的草甸,如锦的五花草塘,适合观赏和摄影,北部与内蒙古草原毗邻,蔚然壮观;森林公园西部的沙地与沙丘姿态万千,荒漠沙地景观独特,魅力非凡;区内吐力根河和撅尾巴河两岸,草甸沼泽相连,逶迤的河道穿行其中,美不胜收。

1.5人文景观优势

保护区所在地是原清王朝“木兰围场”皇家猎苑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其历史与文化遗产也比较丰富,区内的12座联营遗址、扣垦坟、塞罕敖包、康熙亮兵台、塞北佛石庙等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1.6生物景观优势

景观斑块复杂,生物多样性与众不同,极具生态旅游价值。植物景观以五花草甸、百里香群落和二色补血草群落最为独特;花色缤纷,枝叶滴翠,连片分布且随处可见,面积上百公顷的天然二色补血草群落,花团锦簇,堪称塞罕坝一绝。引人注目的还有连片分布的天然百里香群落和面积相当可观的蓝刺头群落;随处可见的柳兰、黄花菜、金莲花群落;令人目不暇接的山韭、委陵菜、翠雀群落等。

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中常有马鹿、青羊、豹猫等出没,白头鹞、苍鹰、红隼等在蓝天白云中盘旋,俯首近视,蓝马鸡、黄羊、狍子等在灌木丛中游憩,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塞罕坝开展生态旅游前景预测

生态旅游前景第3篇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

生态旅游前景第4篇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前景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喇叭河;对策分析

一、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喇叭河概况

喇叭河景区地处天全县西部,由省级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二郎山部级森林公园两部分组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相对高差在5000m以上,立体气候明显,植物垂直分布带谱完整,保留了许多古老、珍稀的动、植物种类,是一座独特的宝贵基因库。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家园、动物乐园、生态基因库”之美誉,雅安境内的大熊猫占全国大熊猫活体总数一半以上,景区内有大熊猫保护区,因此有“熊猫故乡”的美誉。

雅安旅游业以“康藏前客厅,成都后花园”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发展迅猛:香格里拉旅游线、攀西阳光之旅两大旅游线路的门户,适宜大熊猫居住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复合性强、组合性好,也将成为震后四川新的旅游热点。喇叭河地处雅安市,因此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应该凭借雅安在国内较大的影响力和震后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大好机遇。把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旅游景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建议

对于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必须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开发规范,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展旅游活动应以开发促进保护为前提,实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应尽可能“生态技术”,以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为前提,为旅客提供优质、文明、高尚的绿色旅游服务。

(一)合理确定环境容量和制定科学的景区发展规划

开发生态旅游后,景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光顾,倘若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合理环境容量是在既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同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是旅游资源的合理承载力。因此要以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分析景区环境承载力,确定与生态相通应的旅游发展速度,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计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时必须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应建立生态环境响应定位监测系统,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适时监控和预报,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二)大力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

重点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加快旅游设施的改造,增加硬件设备。提高旅游宾馆饭店的软硬件标准和水平,改善接待条件,提升接待能力,建立不同层次需要的接待体系,使“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开发打造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寻找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争取有经济实力的实体或个人整体开发,实行一体化经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投入景区开发,实行边经营边建设发展方针,采取滚动开发策略;生态旅游设施应包括生态知识宣传中心、生态保护标识、警告和标语、宣传于册、环保交通工具、生态食品和住宿。景区建筑尽可能采用木制结构,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要精品打造、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喇叭河景区周边有海螺沟、贡嘎山、卧龙、乐山大佛、峨眉山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精品。必须找准且针对自身的特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生物、社会风情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近程生态旅游的潜力非常大,特别是发展休闲度假业,如消夏游、水上游、自驾车探险、藏乡风情游等,打造属于喇叭河景区的旅游品牌。

(三)强化管理者和游客的生态管理和生态教育

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采取鼓励措施,发展参与式生态旅游。严厉制止不文明行为、非生态的旅游行为,提高景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应控制游客量和车流量,加强景区内“三废”的治理,防止生态资源被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好景区的管理工作,针对景区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加强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培训,提高其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把景区打造成四川省一流的生态旅游公园。

(四)加强景区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开省内和国际市场

把景区融入雅安生态文化宣传范畴进行整体形象宣传。立足雅安、辐射成都地区、面向全国,通过网络,广播,平面广告等展开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促销。也可以举行具有主题性质的文化节,树立精品意识,以独具特色的高起点的旅游项目,与一流的精益求精的旅游设施,精心组织和开辟现有几个景观好、品位高的景点进行重点宣传,有计划的推向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旅游要求。尽管国外和省外游客数量有所增加,但国际和省外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可挖。可采取多渠道和灵活多变的方式,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大力促销,提高喇叭河景区的知名度,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加强区域合作型发展战略

喇叭河景区周边有雅安天河风景名胜区、蜂桶寨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龙苍沟森林公园、夹金山森林公园、国家大渡河峡谷地质公园、蒙山风景名胜区等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喇叭河景区应该加强与这些景区的交流和合作,联合打造,形成集团优势,提高喇叭河的知名度,树立优秀的旅游品牌,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地处雅安的喇叭河景区更是有着独天地厚的优势,必须在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打通绿色旅游公路,完善旅游信息资源网,扩大旅游资源配置空间,全面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入中国西部精品生态旅游大格局中。

生态旅游前景第6篇

一、生态旅游及其产生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部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9]王世国,王素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2):89-92.

生态旅游前景第7篇

一、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县林木蓄积量4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境内森林植被茂盛,生长着种子植物1300余种,有红豆杉、连香、水青、秦岭冷杉等国家保护树种30余种;有野生动物300余种,羚牛、金钱豹、黑熊、锦鸡、大鲵、林麝等27种部级和省级保护动物,也是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天麻、二花、五味子、当归等野生中药材达480余种。全县共有大小河流5800余条,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急流飞瀑随处可见;仅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就有3河9溪18瀑36潭72峰108个主要景点,周边又有塔云山、九龙鼎、月河风景区、乾佑河漂流、文家烈士陵园、云镇老街等景区景点,即将建设的旬河水力资源梯级开发项目将把我县主要的景区连为一体,届时将建成陕西最大最美的山水一体化风景区。一年四季,春来草长莺飞,夏来山花烂漫,秋来层林尽染,冬来松苍柏翠,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必然成为我县生态旅游开发不可复制、不可更替的承载航母。

2、独特的景观资源。*木王国家森林公园浓缩了秦岭景观精华,融林、花、峰、石、水、洞景为一体,处处呈现出了北亚热带优美的森林景象,园内有秦岭第一的千年冷杉带,分布着位居西北第一的千山杜鹃花带,还有华夏一绝的鹰嘴奇峰、世界罕见的千米石瀑地质奇观。国家生态旅游专家认为,木王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景观资源独特,且质量等级为国家一级,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和开发价值。这些极具特色的景观资源,使得我县在生态旅游开发上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3、明显的区位优势。我县位于陕南旅游大市场的中心,处在西(安)渝(重庆)高速、210国道、西康高速、西康铁路、西汉高速之间,其中有四条交通干线把我县木王国家森林公园包围在其中,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些旅游干线将我县与湖北省、四川省、重庆、西安、安康、商洛、咸阳、渭南、延安、榆林等省市紧紧相连,方便的交通直接连接着旅游客源市场。在我县周边还有柞水溶洞、金丝峡、南宫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目前已经形成了陕西南部以西安市为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大市场和环型线路,为我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打造旅游强县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以每年13-15%的增长幅度高速发展,我县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有着不可多得的良好发展机遇。据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县规划年旅游人数将突破50万人,门票收入将达到2500万元,按照旅游综合收入与门票收入5:1的比例测算,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1.25亿元,按照同样的增长幅度和比例计算,到“十二五”末我县的旅游综合收入将突破2.5亿元。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将会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也必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我县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有旅游无效益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县上的几个主要景点没有上等级的旅游道路,大型车辆无法进入和通达,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

2、景点开发缺乏投资主体。目前的景区景点及其设施大多数是由政府投资修建,由于资金有限,建设档次低、规模小,目前还没有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投资*生态旅游产业,投资主体严重缺乏。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缺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目前,我县的生态旅游基本上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形成集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事实证明,这种仅靠景点吸引游客的单一观光旅游模式不仅投入大、成本高,且回报期长、效益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4、旅游服务水平低。硬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旅游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全县只有一家星级酒店,且规模较小,主要景区景点尚没有上档次的酒店和宾馆,只有零散分布的农家乐;旅游餐饮设施档次较低,类型较少,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景点、景区厕所数量少、环境差。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服务内容简单化,缺乏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尤其是缺少旅游信息咨询等动态服务。

三、对策和建议

1、必须理顺旅游管理机制。县上要组建强有力的组织协调领导机构,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与县上的旅游主管部门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对重点景区实行管委会管理,走公司化经营路子。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把旅游工作纳入有关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奖罚分明的管理机制。加强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和考察,加强对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熟悉景区景点的知识,而且熟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民俗风情和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2、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制约我县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之关键。一要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建设。特别要抓住云东油路建设的机会,进一步规划好黄家湾至杨泗的道路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提高道路等级,加快完成道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进入木王国家森林的道路状况;同时要加强景点内部道路修复和维护,延长道路使用期限,降低旅游产业的投入成本。二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力度,突出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对于农家乐建设,要在规范提高上下功夫,逐步向绿色家园方向发展。三要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要按照山水园林式旅游山城的目标规划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改造步伐,使每项工程、每条街道、每个建筑都以其高品位为城市添彩,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必须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要求,着力提高我县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一要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把*大板栗、野生中药材、象圆茶叶、木王腊肉、豆腐乳、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副产品,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打造成*绿色品牌商品。二要加快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引进。要在家乡的大山深沟里寻找发展致富的宝藏,开发独一无二的奇石、根雕、花木等便于携带的原生态纪念品,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要通过自主研发与借助外地加工相结合,逐步开发推出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三要积极招商引资建设高档次的宾馆饭店、渡假山庄、康体养生休闲中心,逐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档次。四要注意发展文化产业。*地处秦头楚尾,秦楚文化交汇的底蕴丰厚,同时*还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要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提升和增强生态旅游品位,丰富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化水平。

4、必须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在于宣传促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的生态旅游资源,努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一是精心策划。*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每年要突出一个主题,以塑造*整体形象为重点,策划促销方案。二是创新宣传促销方式。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借助名人效益宣传促销,组织画家画*、作家写*、歌手唱*、摄影家摄*、名嘴说*的形式,宣传推介*旅游资源。三是加强西安及周边城市的宣传促销,逐步建立营销网络,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旅游信息电子商务平台。

5、必须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财政兴旅,旅游旺财,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规律。在目前我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在稳定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局面。一是要通过财政预算,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把旅游开发的资金纳入正常的信贷计划等多种途径,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来资金的投入,为大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发展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行股份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共同兴办生态旅游,走出一条旅游、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生态旅游前景第8篇

一、生态旅游及其产生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部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9]王世国,王素芬.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7.(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