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ocial Science Front

杂志简介:《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78年创刊,国内刊号为22-1002/C,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社会期刊。该刊是一份月刊,致力于发表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儒学研究、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三农”问题研究、经济史、制度史、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新闻与传播研究、食品药品安全风险治理、公共管...

主管单位:吉林省社科院
主办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0257-0246
国内刊号:22-1002/C
全年订价:¥ 700.00
创刊时间:1978
所属类别:社会类
发行周期:月刊
发行地区:吉林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1.32
复合影响因子:0.9
总发文量:6348
总被引量:30313
H指数:47
引用半衰期:6.3297
立即指数:0.0323
期刊他引率:0.9659
平均引文率:11.8694
  • 任继愈的学术之路与学术贡献

    作者:李申 刊期:2010年第06期

    任继愈先生的学术道路,是一个信奉儒学的热血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成为中国学术泰斗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他学术成就的指导和灵魂;他的学术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实践成果。因此,探讨任继愈先生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对于中国的学术和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 论甲骨文“美”与中国人原初审美观念

    作者:倪祥保 刊期:2010年第06期

    关于中国人原初审美观念的探讨,一般都离不开对汉字“美”的构型及意义分析。文章从甲骨文“美”的构型及意义解析着手证实甲骨文“美”应该是个单体字,其最初意义是用一个服饰漂亮且富有生动美感的舞蹈者的构型来表示当时人们有所意识到的美丽之美和审美之美。

  • 宗教相遇:一种美学实践

    作者:高长江 刊期:2010年第06期

    近年来的宗教交往与对话理论尽管提出了诸多言路及模型,但总体而观仍体现出向度的单一,即伦理学的叙事。这使得宗教交往与对话构想不仅理论虚弱,在实践中也遭遇到了各种挫败。为此,文章提出一种美学的策略,倡导世界宗教相遇、对话和交往的审美介入,即通过审美意识对宗教相遇场景中的感性排斥与冲突的颠覆而形成彼此愉悦地面对、灵活地理解...

  • 论政府主导的中国制度变迁

    作者:胡书东 刊期:2010年第06期

    政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制度因素。拥有强大而稳定的发展型政府是促成中国奇迹的基本因素。新中国成立至今,推动工业化、现代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国社会经历多次剧烈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变迁,不是市场和人民群众自发推动的。...

  • 新中国60年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的演变

    作者:朱巧玲 刊期:2010年第06期

    60年来,中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有体系的缺陷逐渐被发现,符合现实需要的新结构逐渐建立。文章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和对现实要求的阐述,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的一些建议和一个新的框架。

  • 被动对外开放与徐继畲的学术转向

    作者:杨国桢 刊期:2010年第06期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的舆地考证从西北到东南、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向,是他尝试贯通中外历史地理、介绍海外新知识的联结点。利用中国海洋图书与雅裨理的口述相对接,以中国海洋经验验证西方知识,是《瀛环志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重新“发现”中国海洋史,是他研究世界史地的“副产品”,含有冀望中国在海洋突围再起的深意。

  • 在华西人报刊与鸦片战争

    作者:吴义雄 刊期:2010年第06期

    来华西人在广州创办的《广州纪事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在鸦片危机发生后迁往澳门继续发行。这些报刊的政治主张各有特点,但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舆论渐趋一致,都主张以林则徐禁烟作为发动战争的契机,要求英国政府为被销毁的鸦片取得赔偿,为对华战争进行舆论准备。在中英冲突期间,英国与美国商人群体间的矛盾,也在这些...

  • “宇垣军缩”探析

    作者:陈景彦 姚春海 刊期:2010年第06期

    “宇垣军缩”是一战后在日本国内外军缩舆论高涨的背景下由陆军主导实施的,是陆军为加强自身装备建设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军事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同时也是日本陆军为应对未来总体战而采取的一种举措。日本通过“宇垣军缩”强化了军事装备,加快了国家总动员准备的步伐。

  • 日军战俘政策历史述论

    作者:王铁军 刊期:2010年第06期

    二战时期的日军战俘政策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当时日军所奉行的战争政策背景直接相关。更为主要的是,二战时期日军的战俘政策本身也有其历史的渊源。文章以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时期的日军战俘政策的历史为研究线索,试图通过探讨日军战俘政策的产生及其在二战时期的演变,来透视二战时期日军对待英美盟军战俘和我军战俘政策所存在的差别待...

  • 西天山南北地区归属喀喇汗王朝的时间及相关历史——兼论龟兹石窟的始毁年代

    作者:李树辉 刊期:2010年第06期

    西天山南北的布古尔(bygyr,位于今轮台县境内)以西地区和伊犁河流域于11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喀喇汗王朝攻占。龟兹石窟便是于这期间开始损毁的,喀喇汗王朝的穆斯林士兵是最早对石窟进行破坏的人。这场战争曾导致龟兹及伊塞克湖东南地区的居民向东逃迁,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契约文书中使用在高昌西流通的“官布”进行交易的写卷都撰写于11...

  • 1936年斯诺和马海德在宁夏

    作者:吴忠礼 吴晓红 刊期:2010年第06期

    1936年,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工作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秘密抵达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陕北苏区进行采访,其间,他深入西征战役前线,在宁夏回族聚居地区的豫望县(今同心县)进行为时50多天的战地采访活动。斯诺根据这次采访所获得的大量珍贵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撰写成著名的英文本《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全世界...

  • 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文化根源探究——从清王朝对北方镇山的祭祀谈起

    作者:郭平 刊期:2010年第06期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镇山,医巫闾山自舜帝封为幽州之镇以来,数千年中,与其他三(四)大镇山一起享有历代王朝的祭礼和封号。镇山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正统,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体系,是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清代,先后有6位帝王亲自到北镇向医巫闾山神行礼,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形...

  • 香港文化中的本土意识透视

    作者:刘慧敏 白杨 刊期:2010年第06期

    1980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香港殖民地身份的消失,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日益强烈.终于出现了港人自己的历史叙事。香港本土作家们首次集中起来、自觉地从“本土意识”的角度对香港历史全面叙述,这对于香港本土文化意识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

    作者:叶舒宪 刊期:2010年第06期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发展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并在20世纪后期的跨学科潮流激荡之下拓展为文学人类学一派;分析其所由产生的思想渊源(知识全球化)和学科渊源(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学、心理分...

  • 如何整体观和世界性——近现代人文学术转型中的证据法嬗变

    作者:谭佳 刊期:2010年第06期

    基于把几次新史学革命理解为近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现代”转型所做的学术回应,笔者也将这些新史学革命中的方法论突破视为人文学术困境下的“证据法”嬗变。在此嬗变轨迹中,由于传统考据学缺乏社会意识形态的强制性约束,并且受自身矛盾与外来文化冲击影响,新的多重证据方法必将不断产生。在现代学者对治学的“世界性”和“整体性”诉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