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

上海教育杂志 省级期刊

Shanghai Education

杂志简介:《上海教育》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7年创刊,国内刊号为31-1676/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旬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双周、红色校园足迹、关注_浦东新区“祥云工程”:科学推进新时代家庭教育、头条_新时代,如何评价一位教师?、报道、“十四五”规划大家谈...

主管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主办单位: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国际刊号:1006-2068
国内刊号:31-1676/G4
全年订价:¥ 552.00
创刊时间:1957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旬刊
发行地区:上海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个月内
综合影响因子:0.05
总发文量:12699
总被引量:4353
H指数:26
立即指数:0.0021
期刊他引率:1
  • “慕课之争”现透视——未来看现在,并不奇怪

    作者:杨晓哲 刊期:2013年第31期

    2013年10月1日,本刊特别策划了“慕课之争”的专题报道,刊发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第一教育”的官方微信平台上,仅一个晚上,对于“慕课之争”的讨论回复就超过了两百多条。

  • 推进慕课生态养成,加快慕课本土化进程

    作者:李志民 刊期:2013年第31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为慕课本土化提供了个巨人的舞台。但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环境对新生事物的成长至关重要,

  • 慕课本土化需要创新

    作者:徐光涛 刊期:2013年第31期

    慕课很火,其中显然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慕课使每一个瓦联网用户可以跨越世界名校高不可攀的门槛,人量优顾的名师课程触手可得,仅凭这一点,

  • 慕课不是革命,而是变革

    作者:卢凯 刊期:2013年第31期

    慕课带来的变化是有的,但革命并未发生,新旧两者是可以共存的。如何有效地实施慕课,而不仅仅是将一些片段放到网络上,只有实现了慕课所有的理念和特点,才叫慕课。为此需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 传统教育如何面对慕课挑战

    作者:吴文峻 刊期:2013年第31期

    要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慕课教学,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必须采用群体化、社群型的学习和创新方式,才能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师资助教等人力资源的限制。

  • 传统教育如何面对慕课挑战

    作者:张春铭 汪瑞林 刊期:2013年第31期

    开学时,北京大学某一门课,10万人选修。课程结束时,通过考试的有1万人。其中北大在校生100人,他们得到了学分。其他9900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得到了课程合格证书。为了在这个规模上把这门课上好,符合北大标准,需要的投入是1位主讲教师,3位辅导教师,5位助教。

  • 均衡二次方——把优质教育办到“家门口”的徐汇经验

    作者:徐晶晶 徐倩 张慧觉 薛婷彦(图) 刊期:2013年第31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对区域面积扩容四倍所带来的南北教育巨大落差,徐汇区以“长桥教育工程”为标志,成功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瓶颈,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初步均衡。上世纪末至“十一五”期末,在先后推出以缩小硬件差距为重点的“教育达标工程”、以缩小软件差距为重点的“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程”之后,徐汇区...

  • 追求更高阶段的教育均衡对话徐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

    作者:徐晶晶 刊期:2013年第31期

    随着教育事务日益复杂化、社会公众教育需求不断多样化,如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成为政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所在。

  • 克劳德·麦伯瑞:科普教育之树常青

    作者:徐晶晶 计琳 李立基(图) 刊期:2013年第31期

    《上海教育》:1984年。您在美国成立了CAM出版社,专门研发、生产、推广青少年科普期刊《科学周刊》。请问当时您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本青少年科普杂志?您认为科普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在哪里?

  • 与电子书包相遇一年间曹杨实验小学信息化教学试水记

    作者:潘晨聪 刊期:2013年第31期

    曹杨实验小学火了,因为电子书包。全上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子书包项目全覆盖,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学校。对一年前由原曹杨小学和新武宁小学合并重组而来的新校来说,这样的头衔引人注目。有人说。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一次试水,将检验现代化课件能否大规模深层次进驻教室,带动课堂模式的变革;有人说,这是吸引眼球的一个跳板,

  • 复旦中学:人文高中的求索之路

    作者:姜新杰 李立基(图) 刊期:2013年第31期

    俞越,复旦中学的物理尖子,去年作为复旦大学的理科直推生,主动选择了就读历史系。在旁人惊讶之余,俞越却对自己的选择毫不犹豫。

  • 给艺术教育插上翅膀上海戏剧学院打造开门办学新模式

    作者:陈韬 刊期:2013年第31期

    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对于上海戏剧学院而言注定是难忘的。作为艺术节“开门办节”和上戏“开门办学”的全新结合,短短数天的“青年艺术创想周”所呈现的不仅是艺术的嘉年华,热闹、时尚、充满创意,它

  • 面向未来培养艺术人才当代艺术教育大家谈

    作者:赵俊琦 陈韬 刊期:2013年第31期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一个全新的名词,一片全新的舞台,这里除了有放飞青春的展演,灵动缤纷的创意,更多被倾注的恐怕是众多艺术教育的“老兵”对青年一代的关注,对未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拳拳赤诚。在活动现场,他们有话要说。

  • 上理工:教授超级团队“炼”成记

    作者:宋欣阳 计琳 刊期:2013年第31期

    这是一个用科技与智慧对接社会发展、服务百姓生活的高校创新团队。他们赋予古老而平凡的“光”以新的力量:只需0.1秒,他们就能用“光”完成对食用油、奶粉和各类药品的检测,所含成分一览无余,让地沟油、毒奶粉、伪劣药品无所遁形;他们用“光”实现胶囊检测胃镜,准确率高,又免除插管痛苦;他们用“光”进行零辐射快速安检,火柴盒大小的...

  • “教授团队”成就卓著科研以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得主的研究团队为例——京都大学山中伸弥实验室:政府与高校合力推进

    作者:张慧觉 徐晶晶 刊期:2013年第31期

    在国外的很多大学,著名的理工科教授往往都有自己的专属实验室,或者与其他教授共享国家级的实验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项背后,也都凝结着强大的团队科研力量。在教授的引领下,一群人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中,不同的科研人员分工明确、集体攻关;同时,团队还有专人负责学术研究项目和商业研究项目的接洽,专人负责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