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杂志 北大期刊

History Teaching

杂志简介:《历史教学》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51年创刊,国内刊号为12-1010/G4,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教育期刊。该刊是一份半月刊,致力于发表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教学研究、专题研究、七十唤新、青年说、教学设计、专稿、笔谈、进修资料、何以史证、教材研究、专题研究——大概念教学、高考研究、补白...

主管单位: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
国际刊号:0457-6241
国内刊号:12-1010/G4
全年订价:¥ 340.00
创刊时间:1951
所属类别:教育类
发行周期:半月刊
发行地区:天津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095
复合影响因子:0.75
总被引量:3250
H指数:22
  • 人生经验与历史学者的悟性——史学方法谈

    作者:萧功秦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一个学者的人生经验对于他所从事的学术是否有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的相关度,把所有的学科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对于他所从事的学科来说完全不重要,第二类是比较重要,或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类是非常重要.

  • 开会通知

    刊期:2006年第06期

  • 一个中日关系史专家所走过的研究历程——武寅研究员访谈录

    作者:武寅; 夏鹏翔 刊期:2006年第06期

    采访时间:2006年1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室采访记录及整理:夏鹏翔,历史学博士、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客座研究员 编者手记:去年,《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结集出版时,编辑部请齐世荣先生作序.齐先生写道:

  • “知母不知父”与商周始祖的感生神话

    作者:王小健 刊期:2006年第06期

    感生神话的主题是“知母不知父”,围绕这一文化现象形成了相互关联的三种观点:一、母系制群婚在亲属认同上的反映;二、原始人智力低下,不知“男女构精”而孕;三、原始宗教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持上述三说者虽然可以得到一些人类学调查材料与本国历史相比附,但即使在部落社会里,绝大部分地方感生神话的真正意蕴也是对祖先的神话化,并无...

  • 《通鉴》“臣光曰”的内涵和忧思

    作者:吴漫 刊期:2006年第06期

    《资治通鉴》之所以博得古今称赞,关键在于其能于浩如烟海的史事中择取有关国家兴衰、生吵民休戚之事,以古鉴今,垂训将来.其中一百一十九篇“臣光曰”,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全书的历史叙事提升到理性认识.它的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忧思,成为后世理解全书、认识历史的关键.

  • 明万历《问刑条例》修订考辨

    作者:王伟凯 刊期:2006年第06期

    “例”是中国古代法律文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历《问刑条例》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修订的“例”,但这次修订却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疑团,如修订过程、参修人员,完成时间。特别是完成时间,一般人认为本“例”完成于万历十三年,但实际上却是万历三十五年甚至更晚。本次修“例”看似平常,实际上却是在两种社会意识思想即“心学”和“实学”的冲...

  • 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运动研究

    作者:杨奎松 刊期:2006年第06期

    1927年春,为了对抗武汉政府采取了种种削弱其权力的措施,开始利用帮会势力曲折夺取所占领地区的党政权力。在与老资格国民党人反复磋商之后,出于另立中央、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目的,发动了所谓“”运动。全面夺权目标实现之后,另立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又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动了影响面更大的第二期“”运动。 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初衷...

  • 试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作者:王增科 刊期:2006年第06期

    在古代中国,怎样进行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历史的不同时期和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思考和措施.从隋唐至明清延续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其不问出身只问成绩的相对公平的规则吸引着无数士子投身其中,满足了社会选官的需用,也对我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前城邦时代希腊世界的海盗活动述论

    作者:刘婧 刊期:2006年第06期

    前城邦时代,希腊世界的海盗活动较为常见.海盗的劫掠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谋生的方式,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这种行为也为海盗带来巨大的财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

  • 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作者:邓野 刊期:2006年第06期

    傅作义是怀抱着相当的个人意图而加入到改朝换代的行列中,其反正过程具有强烈的双重性。北平移交之后,傅对中共措施不满,曾设法逃离北平,尔后在举行绥远起义的同时,又上书,为蒋献计献策。之所以如此,他一方面认识到国民党已经失败,故而拒绝与国民党捆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对共产党政权能否稳固存有疑虑。故而对中共亦保持距离。

  • 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日外交立场之演变——以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为例

    作者:欧阳军喜 刊期:2006年第06期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学会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 美国高中AP课程历史试题评述

    作者:黄牧航 刊期:2006年第06期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闭卷考试的命题走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笔的考试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高考如何正确地引导课程改革?这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命题理论和方法. 首先,从历史上看,现在我们通用的标准化考试题型——选择题。就是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可见国外好的经验的确可以为我所用...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教学案例

    作者:那晓筠(执教); 许伟(点评) 刊期:2006年第06期

    本节内容属于历史必修1的最后一课,继续前两课的话题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尤其反映了世界历史的一种根本性变化,即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转变.

  • 怀念狄更逊先生兼谈历史教育的研究

    作者:张元 刊期:2006年第06期

    这篇追思英国历史教学专家的文章,谈及的很多教育理念,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历史是一门思考的学问,不是一门记忆的学问”,这个观点我们并不陌生,但推广起来何其难也!本期首篇萧切秦先生所谈历史的“怪性”,实际也不只是讲研究者的素质,历史教育的目标不也该是这个吗?

  • 民主人士与运动

    作者:袁小伦 刊期:2006年第06期

    简称,当年的翻身农民称之为“分田分地”,中共称之为一场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群众运动,时民主人士来说,真是“革命到自己的头上了”。1950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会,刘少奇作《关于问题的报告》,系统说明了的“必要性”、“正义性”和各项方针政策。在讨论中,不少民主人士表露出“和平”的幻想,主张“只要政府颁布法令,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