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历史建筑的价值

历史建筑的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8 14:45:18

历史建筑的价值

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 buildings in Liaoning Provinc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m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preserving and developing those buildings.

关键词:辽宁历史建筑;文化特色;产业价值;保护;开发

Key words: historic building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industrial value;protec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01-02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的时期。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中经济现象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要更好地实现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目的、实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行为,就必须通过应用价值创新、产业协作、政府干预、产权管理与制度创新等现代经济手段,以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经济收益,实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投入与收益平衡。

1辽宁历史建筑类型与特色

1.1 以沈阳“一宫两陵”为代表的文物古建筑这种类型的文物古建筑在辽宁省内有11处,其中世界遗产4处(沈阳故宫与“盛京三陵”),是文物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沈阳故宫,她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朔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极富满族情调的“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更是独一无二。

1.2 以大连“西洋风格”为代表的城市近代建筑及其街区这类建筑在辽宁省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等大中城市。这类老建筑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式建筑,这些老建筑不光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而且不乏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都极具保留和研究价值的优秀建筑,在过去的岁月里,一些老建筑还留下了不少名人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对于城市而言,这些老建筑犹如“活化石”,留下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传承着城市文化的信息,是一笔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找回的宝贵财富。在大连,中山广场周围融合了欧洲多种流派风格的老建筑群、大连天百大楼等历史老建筑。为了保持城市的特色和传统文化风貌,保持城市历史的延续性,2002年,大连市政府曾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名单,将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建成的、代表了不同建筑风格的101处老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成立了市重点保护建筑维修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重点建筑保护工作计划,制定年度维修养护计划,督促、检查、验收维修工程等。在沈阳,以“奉天驿”(原沈阳南站)为代表的日俄近代建筑和以官邸、奉天纺织厂、东北大学等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由文物部门列出名单,沈阳首批选定了70处历史建筑。从2004年开始,沈阳市相关部门着手起草《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首次以立法形式开出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名录,提出了包括历史城区、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1.3 以沈阳“产业类历史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建筑这类建筑在辽宁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尤其是以沈阳和大连为多。在此仅以沈阳为例。这类历史建筑是最能发挥其产业价值优势的。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曾经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无数辉煌,诞生过数百个共和国第一,蕴藏着丰富的工业文物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是沈阳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据调查统计,1965年以前建厂的沈阳市工业文物遗存的家底――尚存36处工业文物遗存。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以前沈阳民族工业时期的一些遗存,有7处,主要集中在大东区;第二种是日伪时期,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沈阳时期的工业遗存,有18处;第三种是解放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遗存,有11处,后两种主要集中在铁西区。另外,铁西区还有26处厂房、建筑等列为暂不拆除的范围。在被调查的129户大、中型企业中,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没有工业文物的企业36户,工业文物底数不清的有57户。只有近1/4的企业中留有工业遗存。虽然只有近1/4的企业中留有工业遗存,但是价值比较高,保护得比较好的大体上有三种状况:一是历史比较久远的传统生产工艺流程,或是原厂房建筑、生产工具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19处。二是许多企业都建有保护工业文物遗存的展示馆、档案馆,有的还建起了博物馆。三是编辑、整理、印刷了一批工业文物保护资料。铁西区整理出了“铁西区创造的新中国500个第一”,大东区出版了“大东区文物古迹普查汇编――民族工业部分”、“大东工业的起源与发展”、“大东工业之最”等。这些为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业文物保护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为见证沈阳工业发展历史的工业文物,是沈阳文物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却有许多工业文物散落在沈城的各个角落,不为人所知。抢救工业遗产,已是刻不容缓。保护、利用好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新利用和发挥旧的产业遗存作用、处理好旧的工业遗存同地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2历史建筑保护的经济理念及策略

2.1 历史建筑保护的经济性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历史建筑,可以发现历史建筑具有商品与公共物品的双重经济属性。一方面,作为不动产,历史建筑具有商品的特征,拥有房地产的价值,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处于城市之中,无偿给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正是由于其双重属性,历史建筑保护的成本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商品。

2.2 提高内部收益的经济策略在市场经营中,历史建筑规模小、限制多、收入低,因而提高历史建筑保护的内部收益不能像一般商品可借助提高规模或降低成本来实现。但在信息时代,西方新经济理论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价值创新与产业联动等新的收益增长方式。

2.3 外部收益内部转化的经济策略

2.3.1 政府干预手段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干预措施主要有资助手段、规划手段、处罚政策等。

2.3.2 产权管理手段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历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体现为对周边产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周边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是外部经济性的受益者。根据科斯定理,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地产商和商业运营者与历史建筑所有者进行谈判、协商,促使这部分外部经济效益回归历史建筑;或者直接将历史建筑以及受其外部经济性密切影响的地产商、商业运营者进行合并,合并后历史建筑的外部利益自然内部化了。上海新天地项目是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地区的整体开发的典型实例,香港瑞安地产公司将上海传统里弄建筑保护和紧邻地块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运作,在开发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了历史建筑保护,提升了街区的区位价值,通过周边地产的升值实现了历史建筑外部经济性的内部化。

2.3.3 制度创新手段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关键,只存在没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只存在没有效率的制度,不存在没有效率的国民。要使历史建筑在市场经济中既得到充分保护又发挥其价值,需要对现有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尽快地让社会形成保护的公德,减少对历史遗产的破坏,充分利用市场形成依法管理历史建筑资源的局面。第一,明晰权利与责任。明晰所有者、开发者、使用者、监管者的不同权利与义务。区分参与历史建筑保护的个体,赋予其相应的使用权、所有权、开发权等各种权利,落实保护、维护等责任。通过法律的强制性,真正做到权责分明,维护保护者的利益。第二,建立市场体系。为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中发挥作用,需建立土地、二手房、知识产权、开发权、知识产权等相关市场体系,促使企业、个人成为保护的主体,实现“以政府、市民参与”向“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市民参与”转变,将历史建筑保护纳入市场化运作的良性轨道。第三,完善配套法律。加强必需的控制和引导,防止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带来的后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使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保护文件,为保护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避免开发时出现“拆”或“留”的两难的抉择。并细化建设性破坏刑事责任追究权,扩大文物保护部门的权力,包括执法权等,加强对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

3辽宁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其产业价值开发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的发展和培育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长效的动力。同时也应看到市场机制在历史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力的政府干预、健全的法律制度将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武器。历史建筑是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战略性资源,合理长效地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1 以沈阳“一宫两陵”为代表的文物古建筑以保护性利用为主

3.1.1 保护原则: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以保护为主此类文物古建筑必须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保护性开发。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效益无论如何不能仅用一时的经济投资衡量。

3.1.2 产业价值的实现:通过文化价值和区位优势实现产业运作这类文物古建筑严禁改建,只能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加之文物古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卓越区位来实现产业运作。保护能够赚钱不再是一句口号。

3.2 以大连“西洋风格”为代表的城市近代建筑及其街区以保护和利用并举为主

3.2.1 保护原则:保持个性使老建筑风采依“旧”为保持城市的特色和传统文化风貌,保持城市历史的延续性,2002年,大连市政府曾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名单,将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建成的、代表了不同建筑风格的101处老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并成立了市重点保护建筑维修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重点建筑保护工作计划,制定年度维修养护计划,督促、检查、验收维修工程等。大连市政府批准的重点保护建筑,全部佩戴统一颁发的保护标志牌,并设置了一系列“”: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在这些建筑的立面和主体以上空间设置固定广告牌,不能擅自改修、改建、增设、拆除有损于主体结构的设施、设备,不准在保护建筑内存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等危险和有害物品,不能擅自安装影响建筑寿命的动力设备。自大连市重点保护建筑维修管理办公室成立以来,大连市共对10处重点保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修,在外观上均保持了老建筑原有风格、风貌。

3.2.2 产业价值的实现:通过社会力量的合理使用和参与抢救使老建筑增值大连市的老建筑目前绝大部分都在使用,有的用作政府机关办公,有的是为医院、学校、餐饮、宗教活动等使用。对老建筑的维修,大连市规定,谁的产权、谁使用,就由谁出资维修,市政府也每年从城市维护费中拨出专项资金,对国有重点保护建筑有计划地进行修缮。但是,由于这些老建筑年代久远,修复原貌需要大量资金,单靠有限的政府拨款和产权单位筹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第一批重点保护建筑中,有20多处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破损更为严重,有的已濒临倒塌,急需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抢救性维修。据了解,目前大连市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采取产权转让、置换或房屋租赁的形式,承担重点保护建筑的维修养护义务。一些企业和市民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市重点保护建筑管理办公室提出保护老建筑的意见建议。

3.3 以沈阳“产业类历史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建筑以保留―再利用―再创为主

3.3.1 保护原则:保留―再利用―再创造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重要课题。事实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德国对这一工业区的保护,堪称保护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最成功范例。通过产业转型,五座大型的公园出现在鲁尔工业区,旧工厂改造成了展览馆,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成潜水训练基地。一座高100多米、宽60多米、曾是世界第二大的废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当年的工人当起了导游。这样,环境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工业文物得到了保护和再生,鲁尔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工业建筑有它自己的形象和空间组成特点,它往往以工业语言表述着它自身所具备的工业美。由于工艺过程的需要,工业厂房往往可以提供一些建筑体量相当大的空间,这些空间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不仅可以为改作他用而满足许多不同的需要,可以在其中进行有创意的分划,还可以带来其他建筑常常想要而不可得的空间条件。我们应该以“保留―再利用―再创造”的理念对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老工业区,使它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成为更具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厚度的新城区。

3.3.2 产业价值的实现:进行创造性再利用产业类历史建筑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有与文化创意结合的特色。如何合理对待产业类历史建筑,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尤其建成年代较晚和艺术性不强的特殊建筑类型,必须进行创造性再利用,这样可使许多产业类历史建筑重新发挥作用。以上海为例:200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政府到公众到专家,基本没人反对保护,没人说因为保护影响了城市发展,这反映了社会共识。上海产业建筑再利用和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民间阶段。以商业贸易为主体,如90年代中期区位较好的厂房的改造;艺术家与政府互动阶段。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活动引发政府对遗产保护的重视;工业厂房改造和再利用规模化阶段,如8号桥在较短时间内重新被改造和再利用;由政府主导推动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阶段。如上钢十厂改造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是极其鲜明的、产业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能够兼顾好保护与开发,其社会效益、经济收益都是可观的,上海、苏州、广州、福建等地已经在吸收世界先进经验基础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但辽宁省则还有很多问题,同时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辽宁省需要在保护与开发问题上,认真研究和吸收世界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经济策略;学习和借鉴上海、苏州、广州、福建等地的先进经验与具体做法,将辽宁省的历史建筑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将辽宁省历史建筑、特别是产业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为振兴老东北工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张艳华,应臻.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J].城市规划,2003-27[12]:48-51.

第2篇

关键词:建筑遗产;问题;措施

一、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一般认为,建筑遗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1.由于某种重要的历史原因而建造, 并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2.在其中发生过重要事件或有重要人物曾经在其中活动,并能真实地显示出这些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3.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4.可以证实、订正、补充文献记载的史实;5.在现有的历史遗存中,其年代和类型独特珍稀,或在同一类型中具有代表性。

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是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积淀的主要价值,它对应于某个历史时期,只可以保护,而无法修复和创造,且一旦消失就将永远失去。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传统和精神追求的国度,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而与此相关的建筑遗产在上述各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和人群。突出的例子如曲阜孔庙、 长城,以及众多的宗教建筑,它们今天依然是关于爱国、教育和宗教的文化,受到人们心理上或行为上的膜拜。而在一般性的建筑遗产中,居住、游憩、集会、祭祀、膜拜等社会活动仍在进行。

重视建筑遗产所蓄积的思想、意蕴和社会意义的保存和延续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应当重视研究和保护其社会或情感价值,通过宣传、展示,引导其健康的发展方向。同时注意在不损害建筑遗产其他价值的同时,保留或新增延续社会或情感价值所需的设施和场所,如塑像、壁画、乐器、座椅甚至建筑物,并鼓励与建筑遗产性质符合的相关的文化、宗教活动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如戏曲、庙会、祭祀等等。这些新增部分本身虽不具有历史价值,却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建筑遗产的社会和情感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代社会和情感成为历史,其价值也随之转变为历史价值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历史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机制。

二 、可识别性、逻辑、审美

在逻辑上,可识别性原则要求在材料或外观上能够区别于原作,即修复部分的形象并不能完全反映原作的所有特征。但无论保护的技术如何高超,建筑遗产的自然衰老和毁坏是不可避免的。试想在经过多次可识别的修复后,建筑遗产的原貌必将逐渐失去直到荡然无存,这显然是与我们要把建筑遗产传之久远的初衷相违背的。中国木构建筑由于自身材料特性,容易老化和毁坏,维修的周期相对较短(一般性建筑20年,重要的保存较好的建筑50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不得不引起重视。

其次在审美上,可识别原则要求的外观上的区分和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存在矛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审美中“ 善”是最主要的标准,其次才是“真 ”。即审美被置于道德的规范之下,强调等级、和谐和统一、整体性。而在现代中国建筑遗产的修复实践中,表现可识别性原则的主要手法是“留白”,即修复中新添加构件的色彩必须与其他原有构件的色彩作不同处理,或只饰以保护性的无色清漆,而对已损毁的雕刻、 壁画等装饰细节不予恢复,以便能使后加构件可以明显识别出来。这种方式的修复应用于装饰等级较高且损毁严重的建筑遗产时,往往难以达到《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提出的“ 既相协调,又可识别”的要求,而使新旧部分反差较大,超过了协调的审美阀值,带来的是对整体性和美感的损害。实际上,不分场合和对象滥用这种手法已经对中国部分建筑遗产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害。

中国木构建筑的色彩、装饰题材等反映了建筑物的等级和时代、地区差异,是完整体现建筑物价值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可识别性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可识别的程度。如果经过对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精心的不带丝毫臆测的研究后,能够确定残损部分的原貌,并掌握所需的传统材料和施工技术,就可以而且应该原样复原,不必刻意强调区别。

三、真实性、复原、重建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容易造成误解,有失真或做假的危险,可能造成文化上的欺骗。在火灾、地震或战争的灾害性破坏之后,有可能需要用新材料重建历史建筑和历史市中心。重建不可能有时间和长期使用所造成的印记。就像在修复中一样,重建必须以精确的文献资料和证据为基础,决不可以臆造。

所谓的重建,其实涵盖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中的“ 复原”和 “重建” 两种现象。复原和重建的区分主要在于能否准确可信地再现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复原是指根据确切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在原址以传统材料和手法准确再现历史建筑外观和技术手法。

它虽然失去反映历史建筑在过去的年代里积累的历史价值,但在外观和技术上可以相当程度(不是完全)地反映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而基于社会强烈需要的复原更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重建或者说历史风格的新建是指在缺少足够的原状资料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或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在原址或其他地点新建的历史风格的建筑物,它沿用已消失的历史建筑的名称,并根据少量的、不充分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参照该地区,该时代的法式或通用的形式推测其外观和所采用的技术,并不能反映历史原貌。这种历史风格的重建具备社会和情感价值以及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不具备真实性。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现在,复原和重建的主要推动力是其社会价值,或者说是为满足社会成员情感、及相关活动的需要,而并非刻意要再现历史甚至伪造历史。这些复原和重建的建筑物固然没有最基本的历史价值,不能被列入建筑遗产的范畴,甚至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建筑遗产保护的范畴,但其对现代社会的巨大作用构成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不损害其他建筑遗产价值、不故意混淆历史的前提下,根据其社会价值的重要程度,可以允许少量的复原和重建。

历史地看,现在许多建筑遗产就是对各自更早的历史建筑的复原和重建。而现代的高水平的复原和重建,由于其重大的社会价值在数百年以后,同样会成为建筑遗产的一部分。

四、整体性、历史街区、现代生活

近年来,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急速发展,保护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但由于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特殊性,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存在着比西方国家更多的困难。

首先,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政府在保护历史街区时不得不考虑保护所需的大量资金的来源。其次,由于起步较晚,现有历史街区中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建筑遗产比例较小,存在大量非历史风格的近现代建筑,造成建筑风貌事实上的不协调。再次,大多数历史街区主要由木构建筑构成,街巷狭窄,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缺乏,环境质量低下,难以满足现代交通、防火和生活需要。最后,居民在留恋祖居和传统社区生活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享受现代生活的要求。

为应对这些特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历史街区保护中应采取以下策略:1.尽最大可能地筹集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资金用于历史街区保护;2.以建筑保护和环境改善为主,避免大拆大建,节约有限资金和能源;3.评价历史街区的经济效益不能简单套用商业投入产出比的原则,而应注重历史街区的品牌、文化和社会意义所带来的间接利益;4.尊重现有非历史建筑的历史合理性,除个别严重影响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建筑物外,本着保持真实性的原则,一般应予以保留;5.为了提高整体性,通过宣传和资金、技术帮助,实例示范,鼓励居民按照保护规划,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当时候对住房进行功能、外观和环境上的改造;6.尊重原有居民按照保护规划的居住权,原则上不强迫居民搬迁;7.为疏散人口,提高居住质量,可在历史地段外提供条件较好的住房,采取货币补偿,自愿搬迁的人口疏散政策;8.尊重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的真实和完整,不强求历史遗产为适应现代生活作出牺牲;9.探索所有可能的工程和管理措施,采取适应性设计,在尽量不改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交通、消防、公共设施,提高环境和居住质量。

五、保护、传统工艺、传统材料

建筑遗产保护在保护其实体形态和相关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加以保护。研究和保存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不但是保护建筑遗产科学价值的需要,也是大量的科学修复和少数原状复原工程的技术支持。在现代中国,工艺和传统材料的丧失或水平低下是影响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国几千年来连续稳定的历史发展,使传统的工艺和材料得以延续。但到近代以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建造方式的突变,使得传统工艺和材料退出了主流的建筑舞台,只在部分偏远乡村得以少量保存。目前在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建筑匠师,他们出生于社会剧烈变革之前的20世纪早期,虽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建筑施工和材料生产的经验,但都已风烛残年,传统工艺和材料生产的技术正随着这些老匠师的相继去世而日渐衰亡。通过对这些老匠师的访问和调查及其实际操作过程的摄影录像,记录并整理他们的思想、技术、工具、建筑材料和工程实例,是保存传统建筑工艺和材料的当务之急。目前东南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已经在江浙闽地区展开了上述工作,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有组织的传统工艺和材料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环境恶化和需求量极少,传统材料的来源、产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应对这种情况,可能的措施包括:对木材来说,笔者认为在普通工程节约木材的同时,应该由政府扶持,在特定地区设立建筑遗产保护和维修专用木材养护林,栽种当地传统建筑所需树种及部分名贵树木,科学管理,合理砍伐。对于琉璃瓦、青砖等材料,应该研究和恢复传统生产工艺,鼓励按传统方法用河道淤泥烧制,既提高砖瓦质量,又利于节约农田、保护生态。此外,对建筑五金、木门窗、油漆、砌筑和粘结材料等其他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也要指定并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一批合格的生产供应厂商。最后,鼓励研究在外观和性能上可以代替传统材料的新型材料,但新材料的使用要十分慎重,必须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小面积试用合格后,方能进行大面积使用和推广。

第3篇

关键词:70-90年代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评判;保护;利用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els spinning, make the life of the 20 th century building continuous rolling shorten, especially for the 20 th century (70-90 s) building most serious damage, make a lot of potential heritage value in the hands of people building disappeared. In this paper, the 20 century 70-90 s of construction in shaanxi history museum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assess potential value, hope the building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the scop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70-90 s architectur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Judge; Protection; use

中图分类号: 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20世纪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召力。但20世纪中后期的建筑遗产由于认定标准的局限,法律保障的缺失,保护经验的匮乏,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遗产正在加速消亡,抢救保护工作日趋紧迫。特别是70-90年代具有潜在遗产价值的建筑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真实,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过或正扮演着重要角色,时间与空间上离我们这样的近,近的抬眼可见,触手可及,以致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或对其过去没有重视,人为破坏严重。面对数量庞大的这类建筑物或建筑群,如何加以选择、评估、保护是目前一个新课题。

本文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评定的标准、《关于保护20世纪遗产无锡建议》为依据,以20世纪 70-90年代建设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试图评定其建筑遗产价值所在,并提出进行保护。

1 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地域性建筑的代表、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周边城市空间及大雁塔有很好对话,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景观格局中及人们的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大的潜在建筑遗产价值。

表1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信息表

城市空 间 位于西安曲江新区,与大雁塔相邻、对话,处在大雁塔、慈恩寺的整体建设控制区

息 名称 陕西历史博物馆

所在地点 小寨东路108号

使用性质 公共建筑

使用功能 博物展览馆

使用状况 良好

建筑设计者 张锦秋

背景与时间 建造时间 1987年

历史人物关联性 按总理遗愿所建,建筑大师、院士张锦秋设计

间 建筑形式 结构对称、层次分明、主从有序

建筑体量 较大

建筑风格 新唐风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 钢筋混凝土

结构完整度 完整

建筑平立面 如下图所示

建筑色彩 灰色、白色

建筑装饰 琉璃瓦、传统窗格

总结评价

在空间构图上,讲究“主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章法。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翼角舒展,体现唐风特色。采用灰色、白色,庄重典雅,宁静深远。巧妙采用斗拱凸现了从现代主义柱子到传统屋顶的过度,将中国唐代风格的形式与现代主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建筑环 境 与周边环境比较融洽,整体空间环境协调,与大雁塔空间呼应

保护利用现 状

未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目前继续发挥原有的建筑使用功能

2 价值思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虽然建设年代不久,但认为其符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准所说的它在一定时期内或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其具有建筑遗产潜在价值。

2.1 价值评价体系

(1)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

典型性:陕西历史博物馆由张锦秋大师设计,完全展现陕西、西安的历史特色,是地域博物馆设计中最成功的一例,具有地域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其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与时代精髓于一体。

真实性:从物质层面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空间、结构、材料、建造技术、外观形式都保持原样,虽然城市环境和周边环境有所改变,但周边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控制要求,对建筑本体没有造成影响。在非物质层面上,其仍与当今人们的生活、社会联系密切。

完整性:由于年代不算久远,而且使用比较合理,陕西历史博物馆保持了建筑物的完整性。

(2)时间、空间、稀有性

时间:现代建筑形成时间较短,但对建筑现代化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年代久远”来判断。

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处的文化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不久,建筑界受建国初期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影响,同时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的吸收,中国现代建筑正在摸索中发展。其是在中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以中国文化根基为基础而设计建设的。

空间:陕西历史博物馆地处大雁塔西北侧,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空间结构,延续儒家的传统礼制思想。

稀有性:70-90年代的建筑存在量不少,但标志性建筑是较少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按照遗愿建设的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开放被视为中国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奠定和代表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2.2评估分类

20世纪遗产建筑主要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20世纪社会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建筑物(群);第二类是在20世纪中国城市建设史或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兼具较高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物(群)或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两类中都占很大成分。它是按总理的遗愿,由建筑大师、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是我国第一所现代化的博物馆建筑,在现代西安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标志性建筑;在空间、形式上具有一定传统与地域特色,对了解西安建筑的发展历程有重要作用。

2.3 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再现了大唐盛世建筑的特色,其风格庄重典雅,宁静深远。建筑平面紧凑、流线通畅、空间布局对称严整,一展古典气息。在功能上理性安排,追求古典造型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该建筑在当代社会展现历史的辉煌,在西安的发展中有很明确的历史价值。

(2)科学与艺术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当时、现在及将来展现历史文化的载体,属于地标性建筑,因此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具有很强的科学与艺术价值。它的设计建设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建筑与材料技术,使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它今天仍然能满足社会人们的使用与艺术需求,有很高的审美情趣、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是西安人民的集体记忆。通过二三十年时间的积淀,建筑显得更加有韵味,为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厚重感。

2.4 社会价值

由于建筑年代不是很久,该建筑使用状况良好,功能满足现代化需求、社会使用的需要。其是人们心理认知地图重要节点,同时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的魅力与景观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保护与利用思考

在社会飞速的变化中,人类失去了稳定时空感,失去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恒常关系。在以往的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经久不衰的工具和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通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建立20世纪70-90年代建筑遗产评价体系和价值判断,对这一时期具有潜在遗产价值建筑进行筛选,采取有效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3.1 加强保护的正确认识

20世纪70-90年代具有潜在价值的建筑与古代遗产相比,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样是人类文明代表性的产物,同样具有历史、科学、文化、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不同的是其往往未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更为当代人所熟悉和了解,因而缺少了一份沧桑和神秘。但不能因为其年代不够久远,而忽视其潜在的价值。应该加强保护意识,合理正确发掘,给后代留下更多的宝贵遗产,“让历史在当代生活环境中存活下来”。对陕西历史博物馆价值要有更深的认识,把其纳入建筑遗产保护范围。

3.2 实施保护的法律保障

相对于古老或传统的文化遗产而言,20世纪70-90年代建筑较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往往认为20世纪刚刚过去,而未将这一时期建筑列入保护的范畴。因此涉及这一时期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人力财力等投入相对较少,学术研究和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因而急迫建立保护的法律保障,避免越来越多具有潜在遗产价值的建筑在广场建设、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中被拆毁。

3.3 学习与总结成功的保护经验

相对古代遗产,20世纪中后期建筑保护不仅面对大量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对象,而且各种行业类别、专业类别和专题类文化遗产比较多。因而不仅要自己摸索与总结保护与实施方法,更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是新时期钢筋混凝土结合传统形式的建筑,与木结构建筑保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3.4 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

除了建筑材料老化所带来的隐患,该时期建筑还时刻面临着被改造的威胁。其往往是正在使用的“动态遗产”,产权人或使用者为满足当前需要而经常加以变动,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建筑的整体风格和质量,甚至伤害民众的集体记忆。因此对具有潜在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的建筑遗产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建筑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和保留最好保持其原有功能,当然在以后的利用过程中由于功能需求,对建筑内部进行一定的改造,这也是符合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馆藏与展览的需要对建筑内部进行一定功能改造是符合保护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20世纪70-90年代建筑遗产和古代建筑遗产很大的区别在于保护不应损害其现有社会利用价值。在探索保护方法上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经验与技术方法,又要从我国实际情况从学术研究、价值认定和保护技术等层面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尽快建立起保护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框架。

参考书目:

1、单霁翔. 《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 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单霁翔.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松.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j.建筑学报2008.12

4、陈梅玲. 《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8.7

5、刘江峰. 《新中国优秀建筑遗产保护纲要研究初步》j.建筑学报2008.8

6、王早生. 《当代建筑学的职责与文化遗产保护》j.

作者:卢凯 安徽合肥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第一作者)

第4篇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因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还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同时拥有物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资源、能源,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节约较高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若该地处于新一轮规划范围之内,则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获得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趋势发展[2]。

2 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和分类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旧工业建筑转型的基本方向,而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为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类型。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和历史性工业建筑是旧工业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3]。

2.1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只有现存历史,而无历史,但相对而言其历史沉淀不足,存在时间较短,因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较小,物质价值较高。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空间结构的独特性。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体量较大。工业建筑物通常为排架结构,厂房柱距在6至9m之间,能够进行空间的二次分隔,且结构较为坚固。工业建筑处于生产的需要,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外观大气简洁,并需要配置有多种结构较为特殊的机械设备等构件[4]。第二,主要特点为建筑属性。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属性为其特定的美学价值和物质特性。工业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产价值后会遭到废弃,且结构坚固,体积巨大,并为一批高质量、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源[5]。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对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来说,通常不应选择博物馆冻结式静止的保护方法,依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转型方法包括:第一,重新开发,局部拆除。对于超出特定范围的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可通过重新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开发出该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在工业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其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与周围建筑物的基本风格相互统一,强化工业建筑物的时代感[6]。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大尺度,因而能够为设计者和建筑者提供最大的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空间,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办公空间的商用开发方向,娱乐休闲空间方向,展示空间方向,旅游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方向。

2.2 历史性工业建筑

历史性工业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也就是工业地段和工业建筑物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能够直接反应历史实际,以及特定时间段内工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面貌。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历史意义优于其他建筑物。人类通常十分眷恋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历史性工业建筑具有自身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且这一历史价

明显高于其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第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其工业工艺发展的主要记载主体。同时,受到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影响,其所具有的认同、教益、纪念等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文物古迹式的保留和保护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原址重建,原貌恢复。因为历史性工业建筑的通常经过了数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必然会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通常可以选择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复的改造方法,从而尽可能恢复期历史文化内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历史性工业建筑在实现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保留与保持的基础上,可依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内部改造。

历史性是历史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转型方向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常见的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包括:第一,商务旅游与工业博览综合的开发方向。将其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或是工业博览馆,可举行旅游、商务贸易与交流活动、招商活动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可在历史性工业建筑原址向建设部分公共娱乐设施,将其作为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第三,主题博物馆方向。博物馆是该转型方向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艺生产过程。

3 总结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旧工业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分别对非历史性与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彰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旧工业建筑通常风格明显,且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为建筑物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恢复生机,不再沉默,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设计和规划人员是否具有巧妙的构思。工艺技术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安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应注意实现相关施工检测技术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淼.可持续发展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0--1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l):34--36

[3]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1--12

第5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修缮理念;工艺应用

古代建筑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鲜活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和影响地位,我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如何对古代建筑加以保护,使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修缮技术完美结合并和谐发展,是我们保护历史建筑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历史建筑的价值与地位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之一。体现在建筑上,具有我们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建筑形式,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通过这些建筑可以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建筑风格上的多样性体现出民族的融合和时代的变迁。即便到了今天,古代建筑依然魅力不减,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首先是旅游价值,古代建筑往往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研究价值,不同时期的建筑就是时代的缩影,对历史进行研究,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探析,古建筑就是很好的一个突破口,它默默的记下了历史沧桑,留给后人以启示。以此带来的学术研究收益是难以估量的;再次就是很多古代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建筑与人事活动是分不开的,对古建筑进行寻访,有时不妨说对文化的探索,并且其特有的环境特色与文化氛围,彰显出古代建筑的价值与地位。

2 历史建筑的修缮理念

由于古代建筑特有的价值与地位,对其加以保护不仅仅是对其生命的延续,更是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呼吁,普通民众也甚是关注,同是也使许多建筑企业看到了商机。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修缮,一定要遵循相应的修缮理念。

2.1 遵循法律法规

在对古代建筑明确其需要保护范围和保护方式时,专家学者的解读是很好的参考,但最终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限定,还是最规范合理的选择。把对古代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与现实中存在的古建筑结合起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被保护目录所收集,对于那些被列在保护对象之外的,也不容忽视,任其自生自灭。

如某建筑企业在承修上海提篮桥地区的老街道时,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史资料来了解到这一带的街区的历史。当年大批犹太人来到上海,主要就集中了这儿,这里是他们的避难地,也是那个特定时期中他们的“诺亚方舟”。了解到这个情况,该企业就及时与政府进行了沟通,在征得政府部门同意后,修改并完善了修缮意见,在保持街区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修缮,使之旧貌换新颜。就是到了今天,每年仍有大量的犹太人来这儿参观,缅怀往事。目前这儿设立了上海犹太人避难所遗址,成为中以友好的见证。许多犹太世界名人每年都来这儿,也就是因为保持原貌的修缮,有很多人甚至能找到自己当年的住所,他们还一度联名要求该地申请为世界保护遗产呢。在古建筑修缮中,注意保护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首要的,在具体操作中还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这应该成为古建筑修缮的自觉认识,也是政府与企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体现。

2.2 保证结构完整安全

历史建筑的修缮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开发利用,体现现代工艺与历史原貌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操作中,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一定要“大换血”,其内部构造一定会有彻底的更新。但即便在“伤筋动骨”后,也要确保修缮的结果仅仅是“脱胎换骨”,只是“革新”,不能“洗面”。历史的原样一定要保证。保证结构完整的同时要注意安全。修缮后的历史建筑要具备现代房屋建设的质量要求,达到抗震和消防等规定指标。我们是在保证历史文化的延续,而不是仓促的表里不一来缩短它的生命。由于时代的进步,在具体修缮中势必会采用大量的机械设备,体现现代要求,但总的原则还是要切记,保证历史建筑的结构完整和安全,体现与历史建筑风貌,环境,文化的和谐统一。

3 历史建筑修缮的工艺应用

3.1 制定合理的修缮方案

对不同历史,不同构造的历史建筑要制定出相应合理的修缮方案。对于需要大手笔修缮的,要预先制作出原貌,然后再在原址复制一个新的古香古色的成品;对于只是一般肌理修复的,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保证在修缮后不会抹杀历史的痕迹;对于只是局部修复的,要体现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尊重,采用相近或相同的材料进行修复,保证局部的修复与整体的结构保证和谐一致。

3.2 确定科学的修缮工艺

对历史建筑的修缮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技术与材料,就需要确定科学的修缮工艺。

修缮工艺首先确立肌理材质分布在建筑物表面的位置、造型、尺寸及加工工艺方法特征,整理成文、拍照留档。对原建筑肌体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具体分析其物理性能及形成原理。

具体修复工艺可以按照如下要求进行操作:

清理表层的污垢污渍,如果表面材质腐损不大,可以考虑采用清洗器喷水或干冰来进行操作,把表层石材及沉积物的污染清除掉;如果表层材质腐损交大,不易用清洗器进行清理时,可以用微酸碱液或溶剂进行清洗,其优点是对历史建筑的表面结构损害不大,还能清除局部的锈斑。

对于永久性及半永久性建筑物表面材料的修复,首先运用填补法,即出现表面破损及建筑物墙体裂缝时,采用灌注胶材料环氧树脂进行修复,注意要根据原建筑物的颜色进行添加相应的颜料,确保色质一致;其次运用替换法,即有局部材料不能达到自身要求时,可以进行相应的替换,以保证整体结构的安全;再次就是缺失修复法,对于大面积遭到破环的历史建筑,其缺失部分要进行复制性的修复,保证建筑风格的完整。

历史建筑的修复一定少不了现代元素的涉入,譬如灯光照明,通风空调,消防报警,网络通讯等系统,不可或缺的要加入进来,这些现代设施的安装,势必会破坏历史建筑的古典美,在具体修缮中,要充分考虑古代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协调统一,采用完美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推陈不出新的效果。如在内部消防栓的配置,外部空调机的挂装,采用隐蔽的手法,即尊重了原建筑风格,又体现出现代元素,体现历史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工艺应用。

4 结论

对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是个细致全面的工作,不仅仅需要完善的保护技术和修缮标准,也不仅仅需要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更需要的是我们自发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保护历史文化,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希望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08

[2]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

[3]张祖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2006.12

[4]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07

第6篇

关键词:历史;建筑;价值;演变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作品。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值,如同股本不断地提供利息。澳门大三巴遗址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反观国内的历史建筑,由于经济、技术、价值观念等问题,政府能将其划为文物,并给予有效、合理保护的历史建筑显得非常有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历史建筑被拆除;旅游行业的盲目招商引资,及片面强调短期见效等,最终引致原真性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行为屡见不鲜,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问题逐渐受到普遍关注。

一、大三巴遗址的背景回顾

从明朝1557年开始,澳门被葡萄牙人租借,是欧洲国家在东亚的第一块领地,于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结束对澳门的统治,澳门回归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澳门历史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相邻的8块“前地”并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所组成。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遗址)和其所处的“耶稣会纪念广场” 作为“澳门八景”之首,毫无疑问就是当中的代表。

随着社会和教会的演变,大三巴的功能也随之于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功能中改变。最初,大三巴是由天主教耶稣会修建的圣保禄教堂及学院,“三巴”就是葡文“圣保禄”(Sao Paulo)的译音,因其主立面极像中国传统的牌坊,因此华人俗称此处为“大三巴牌坊”。后来,因其西面山头的战略价值,则被改变为城堡及总督官邸。今天的大三巴,已博物馆化,体现出自己的历史与旅游功能,也体现着“大三巴”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

圣保禄会院及圣保禄学院正式启用于1594年,1595年及1601年教堂先后两次失火。1602年,开始重建(1602年-1640年),成坐北向南的教堂,现在牌坊西侧保存有当时的奠基石。

1617年,耶稣会士大兴土木,在教堂东面的山头,兴建的一座城堡,作为耶稣会士的居处,成为圣保禄教堂及学院的附属城堡,用以保卫他们的宗教及学院建筑群。澳门第一任总督方济各・马加尼雅士在1623年抵达本地时,立即认识到此城堡的战略价值。于是便占用了它,并把它改变为一个强大的城堡及总督官邸,有关的工程在1623年完成,即今天的“大炮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澳门卫城”(城市的边陲)。于是,在教堂周围及炮台南面山脚下便逐渐形成了当时葡萄牙人最重要的定居点。

1637-1640年间教堂完全竣工。圣保禄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目前所见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就是此时落成的。历史上认为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正面石壁)的设计应归功于(意大利)热那亚耶稣会修士卡洛斯.斯皮诺拉(Carlo Spinola),他后来于1622年在日本殉道。也有人认为是日本基督徒辅助设计并修建了这座教堂及其门前石壁,他们当时为躲避日本1614年的迫害而逃难到此地。这使得教堂在装饰方面表现出某种东方与西方相混合的特点。

1762年,耶稣会被葡国下令查封,圣保禄学院被迫关闭。1835年 1月26日黄昏,教堂第三次失火,一发不可收拾,焚烧了两个多小时,整幢教堂几乎付诸一炬,仅剩下教堂花岗前壁、正面68级宽阔的石阶及大部分地基,幸好教堂最珍贵的前壁仍能保存屹立。自此之后,这里便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三巴遗址(圣保禄教堂遗址)。

1990年至1995年间,澳门当局对大三巴遗址展开历史考古和重建工作。重建工作旨在复原大三巴遗址,并使其博物馆化。工程内容包括在牌坊背面建造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望台,并于遗址的北部地下,加设一博物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作展示之用。重建工程于1995年竣工,并于翌年开幕启用。

澳门大三巴正是以自身特有的形态与功能,见证着这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二、澳门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功能与价值的演变

一般认为历史建筑的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等,可笼统称之为文化价值。而外在价值,就是其经济价值。

历史价值见证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或发展阶段等,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上,有值得记忆的重要历史信息,如大三巴就是见证着这段几百年前的历史(纵向)与中西文化交流(横向)的载体。艺术价值是指建筑本身的设计、构造、风格、色彩、造型等方面展示的时代进步或水平层次,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或情绪上的感染。科学价值则是指建筑体等在设计、营造等方面提供的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原理、知识、信息等。

今天的大三巴牌坊虽然已失去教堂的实际功能,但它与澳门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像家中的长辈,见证和收纳着澳门的人情与历史。这里会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庆日子,还成为醒狮等中华传统文化表演的场所。牌坊前长长的梯级正好成为天然的座位,让牌坊刹那间变成巨大的布景。

随着岁月的侵蚀,经过保护与改造,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已渐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找到了恰当的用途。昔日的教堂,成了今天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昔日的大炮台,成了今天的澳门博物馆;昔日的学院成了今天的中学。昔日是宗教、战略功能,今日是旅游、教育功能。相信这很大程度归因于圣保禄教堂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前壁――大三巴牌坊,既有着坚固的材质,也有着强烈的基督教形态,而且座落在乌瞰全城的山顶。虽然除了前壁之外,教堂、学院、会院已完全消失了,但通过改造,建筑群的重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不但从实质上没有削弱其文化意义,反而通过博物馆,通过自身的形态,继续传达着历史、传达着基督教信息,继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价值。

圣保禄学院建筑场所今昔对照表

昔日场所 今日场所

圣保禄学院建筑群

1-2.城市城墙 1-2.大炮台遗迹、回廊

3.大炮台 3.澳门博物馆(图-2)

4-5.圣保禄学院围墙 4-5.已自然消失

6.圣保禄教堂 6.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

7.圣保禄学院庭院 7.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图-1)

8.圣保禄学院东翼

9.圣保禄学院北翼

10.圣保禄学院南翼 8-10.博物馆前地

11.圣保禄学院大门和钟楼 11.大三巴斜巷(图-1)

12.圣保禄学院医护及膳食处 12.博物馆前地

13.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 13.利玛窦中学

14.圣保禄学院附属设施,日本省代表/库房 14.耶稣会纪念广场、牌坊广场购物旅游中心、三巴角落(集合画廊、画家工作室、展示厅、演讲厅、餐厅、天台吧等设施)

图-1 大三巴斜巷图-2 澳门博物馆(大炮台底部入口)

在一定条件下,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作为“澳门八景”之首,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旅游业乃至整座城市的标志。在5澳门元的硬币上,或者澳门邮票、书籍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上,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在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作为一种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日益凸显。旅游、参观等的“文化消费”,体现了历史建筑的直接使用价值。除了大三巴之外,近年水乡古镇中的乌镇、西塘等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突出的。

除了旅游业,还能激发地产价值和税收等。同时,可以促进历史建筑乃至历史街区的生活品质提高。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带动周边地价的上涨就是典型的例子。

可见圣保禄学院建筑群对澳门旅游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地对其进行保护与改造更是不可或缺。

美国的城市保护经验证明,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往往是拥有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反之,那些遗产数量很少的城市,往往吸引和保持投资的影响就小得多。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的流动,各城市在有限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中展开竞争。其中,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我国一些城市提出“城市建设是发展,遗产保护也是发展”的思想,可见保护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策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天国内城市的“千城一面”建设趋势所应该借鉴的。

历史建筑所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改造与再利用,更是实现其内外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大三巴牌坊(澳门圣保禄教堂遗址)的艺术元素

圣保禄教堂,也称“天主之母教堂”,是圣保禄学院建筑群的中心建筑。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禄教堂的前壁。圣保禄教堂曾是东方最美丽的教堂。据亚历山大.罗德斯神父说:“它是仅次于罗马圣彼得主教堂的最大教堂”。今天,由于时光的侵蚀,圣保禄教堂仅剩下残墙断壁,却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及该地区最著名的考古研究地。

目前所见的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前壁遗址),建于1602年,历史上认为,工程由耶稣会意大利神父卡尔诺.斯皮诺拉(1564~1622)负责设计,集多种风格于一身。17世纪初,巴洛克建筑开始于意大利出现,如建于1585-1603年的圣苏珊娜教堂。此时的葡萄牙由西班牙与统治,而巴洛克艺术仍然未影响到西班牙,于西班牙的建筑式样仍处于晚期文艺复兴阶段,如建于1563-1584年的文艺复兴建筑代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也因圣保禄教堂座落于中国澳门,所以,教堂装饰包涵有西班牙文艺复兴式样、意大利巴洛克式样与东方色彩的形象技巧相结合的种种成份(图-1),从而使葡萄牙、意大利及中国的各种风格,以具有国际性的各种主题相交融。

图-3 昔日的唱诗台,今天的望台 图-4 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

大三巴牌坊高27米,宽23.5米,厚2.7米。据记载,原教堂约62米长,44米宽,正面三个清新典雅的大门朝南洞开。佩德罗.蒙迪(Peter Mundy)于1637年参观该教堂后做了如下描述:“教堂屋顶是我见到过最漂亮的拱形建筑。中国人巧夺天工。木制雕刻以新奇古怪的红、蓝等色彩构划得美伦美焕。整个穹窿为若干四边形,而每个四边形之间以巨大玫瑰花或绿叶重叠相连……”。

教堂门外是一意大利石砌台阶,宽8.1米共六十八级,以精心雕琢的石条整齐有致地铺设于教堂前地。这所教堂酷似该教会在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物。

圣保禄教堂正面的雕塑很有特色,宗教意味非常浓厚。圣保禄教堂正面墙壁全部以花岗岩建造,仿佛是一种石砌教科书,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教宗对天主的伟大虔诚和奉献精神,以及反映了澳门城市在历史上的伟大作用。

教堂正面石壁无塔楼,由四组立柱将整个墙壁以纵列分为三份。石壁上的装饰由浮雕、壁龛和M・塔瓦列斯・布嘉乐设计的铜像组成。中间部份最高,且分为五层。另外两部份分列两旁。五层石柱成叠垒式排列。底层为爱奥尼亚式结构,其他为混合式。

进入大三巴牌坊后,已属于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范围,入口处有此告示“在大三巴牌坊范围内是属于宗教用途之地方,参观者请保持尊重的态度。”牌坊背面建造了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望台(图-3),原有样式可参照香港圣母无原罪座堂的唱诗台(图-4), 铁梯步上,可直达牌坊的望台(第2层)。站在这里望出去,彷佛当年站在圣保禄教堂内俯览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

内侧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澳门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等,当中最珍贵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油画,这是远东的第一批画作,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油画。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展示澳门的宗教历史。

圣保禄教堂的设计,体现了部份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元素,如:“西式建筑”与“中式朝向”之间的交汇,西式教堂朝向为“坐东向西”,而圣保禄教堂则是“坐北向南”;另外就是牌坊第二、三层左右两端设有中式的开口石狮造型,作排水之用。

昔日通过教堂、学院,进行宗教聚会、学习,今日通过博物馆,进行宗教与历史宣传,通过另一种方式方法履行着同样的使命。昔日的教堂圣所(主祭坛),成了今天的“地下圣堂‘纳骨堂’墓室”,昔日的圣器室也成了今天的“宝物室”。 进入地下博物馆后,更是不止一次的出现告示“阁下正进入神圣的地方,请保持肃静!”。“地下圣堂”的位置,昔日是圣保禄教堂的主祭坛。根据墓室中央的花岗石墓穴遗迹,墓主可能是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嵌于北面墙壁的小箱子里安放了许多教徒和平民的遗骸,葬在这里已经超过三百年了。墙壁两侧的玻璃圣匣里安放的是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骸骨。仍然保留了天主教于祭坛底部安放圣人或殉道者的遗物(如圣骨)的传统,而且地下圣堂里正不停地播放天主教圣乐,给人威严肃穆的气氛,令人心生敬畏。“宝物室”的位置可能是昔日的地下“圣器室”,展出的是十六到二十世纪期间制作的天主教艺术精品,是从澳门各间教堂和修院里精选出来的,其中一些更与大三巴历史有关。

圣保禄教堂遗址今昔对照表

昔日元素 今日元素

圣保禄教堂遗址

1 中殿 1.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平台

2.侧廊 2.遗骸存放处

3.教堂圣所(主祭坛) 3.地下墓室,内有圣保禄学院的创办人范礼安神父之坟墓,以及日本和越南殉道者的遗骸

4.耶稣堂 4-5.教堂地基、地面遗迹展示

5.圣灵祭坛

6.圣米格尔祭坛 6.地下圣堂入口

7.一万一千贞女堂 7.大三巴斜巷(图-1)

8.圣方济各堂 8.大三巴牌坊变迁图片廊

9.圣保禄学院正门 9-10.大三巴斜巷(图-1)

10.钟楼

11.圣保禄学院原址 11.大三巴斜巷、博物馆前地

12.阁楼唱诗台 12.望台(图-7)

如今,这一巨大而复杂的“纪念碑”已作为全人类的财富而载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纪念碑”需要大家的保护,以至能更好地延续这一地区的生动文化结构,继续见证历史,继续传达基督教的信息。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毋庸置疑的是,圣保禄教堂遗址在此充当这极其重要的角色。

四、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有着不可再生与不可替代的特点,载有巨大的文化机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地、相辅相成地实现二者价值呢?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开发,如旅游、参观等领域,持续使用历史建筑,就会导致环境方面渐有消耗而减低其文化价值,甚至出现超负荷的旅游容量导致的破坏。

历史建筑寿命期内,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继续保持现有的土地使用性质或与其有关的性质。

改变旧建筑的主要功能,但是保持其历史风貌特征,即适应性再利用。

地产价值作为追求目标,拆除大部分建筑物,重新定义土地的用途。这显然是与保护的原则相违背。

澳门大三巴的保护与改造就是属于第二种方法,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要可持续地实现,无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1979年,澳大利亚根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情况,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简称《巴拉》,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为历史建筑找到恰当的用途,使该场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再现,对重要结构的改变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使这种改变可以得到复原。这种做法没有从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实际上,这与澳门大三巴遗址的改造思路可谓同出一辙。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和整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的,全面的遗产保护体系必然涉及到保护的制度、法规、技术、经济因素及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内容。而经济因素,往往能在保护的实际操作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护其文化价值;有效地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又是可持续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前提。对于我国那些未能得到合理保护,但又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的建筑,若要通过其经济价值以致更为有效地保护它们的文化价值,就不能离开“改造性再利用”这一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董黎,《岭南近代教会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李浈,雷冬霞,《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发展及其保护的经济学因素》,《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5期,2009年10月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建筑学报》,2000年1月

孙浩,徐超,《“八景”之首大三巴见证澳门旅游十年大发展》,新华网,2009年12月15日

第7篇

关键词:工业遗产;价值特征;评价方法

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must reflect the value to the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ake the cultural value as the basis,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value of the advan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the item 3 twen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value to do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value characteristic;evalu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5-66-(5)

1 工业遗产价值特征

1.1 价值综合评判

《下塔吉尔》中定义工业遗产为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无锡建议》中对工业遗产的定义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但是,从历史、社会、技术、审美以及经济方面只评价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显然是不足的,根据国际有关对城市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样是关系遗产价值大小的关键指标,因此,本文认为工业遗产的综合评价应该从遗产价值的代表性(含历史、技术、社会、审美、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三方面进行。历史价值见证工业革命的历程,技术价值见证科学的进步,社会价值见证文明的进步,美学价值体现现代的审美观,经济价值不可低估。真实性用来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显然,假古董是不能当作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遗产的完整度意味着遗产价值的大小,但是,对完整性还得辩证地看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由于客观原因或是人为因素遭到破坏,这种不完整性、濒危性使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现存的遗产。

工业遗产凝聚的是工业时代经济、社会、技术诸多方面的信息,构成完整的工业遗产价值,不仅强调其在历史、技术、社会或审美方面的代表性价值,而且,还要注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濒危性。因此,工业遗产的价值要从这些方面综合全面地评价。

1.2 认定工业遗产本质特征

1.2.1 技术价值是本质特征

技术价值是工业化的核心,这也是工业遗产有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的关键。因为工业时代的生产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进步,技术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就应该是工业技术价值的真实体现,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评判、保护标准和保护方式等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例如:钢铁厂的工业遗产应该包含炼铁炼钢轧钢等技术特点,生产枪炮的工厂应将制造枪炮的技术流程保留作为工业遗产,与生产技术越密切,价值就越高,诸如此类,这是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技术价值主要是工艺生产技术,当然还包括为生产工艺提供空间的建筑技术,高跨度、大空间的建筑结构形式首先被工业生产应用,所以工业建筑技术的保护也是技术价值保护的重要内容。

1.2.2 工业文化价值是综合特征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承载体,工业文化价值内涵包含历史、审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含义,我们常常区分工业遗产历史、审美、社会各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都与文化相关,因此,综合表现为文化价值。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与实物见证,工业文化价值主要反映工业时代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工业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我们保护的基础。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工业遗产价值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在工业遗产的代表性中,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相对更重要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但这三者的比例相差并不大。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要的比例最低,且与前三项差距加大(图1),说明工业遗产价值主要为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在历史价值中,工业遗产见证近现代社会重大发展历程的历史价值更为重要。在技术价值中,以标志某项行业的开创为更为重要,在社会价值中,对地区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些特点与民用建筑偏重遗产历史远悠和建筑艺术具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其价值特征是以技术价值为本质,以文化价值为基础,兼顾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

2 价值评价方法

2.1 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

从整体到局部的递进调查评价,从“工业城市―典型企业―建筑遗产”三个层次进行评选工业遗产。首先整体评价城市的工业发展价值及特征,从城市工业发展史中,对城市的工业历史地位和工业发展特征进行评价,而不是从某个具体工业遗存的评价入手。工业城市的行业门类众多,每个城市工业化的特点不同,工业遗产必须是能代表城市工业的历史地位和特色。整体价值评价法从宏观到微观评价,将工业遗产确定在具体的建筑实体上。遴选出的工业遗产要能较好地代表城市工业发展的地位和特点。

其次调查和评选能代表城市工业水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资源型工业城市,采矿业、矿产加工业是城市工业的特点,应该着重在这类行业中调查评选工业遗产;依托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工业城市的码头区、港区、船厂是城市工业的代表,是有遗产分布的重点区域;冶金型工业城市的冶炼行业相关的工厂是调查和评选的重点对象。典型行业有众多工厂,要评选有代表性的工厂,对申报工厂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价值进行评估比较,选择典型的工厂。

第三是建筑遗产评价。在典型的工厂中,占地数平方公里,不会将整个厂区都划为保护对象,而是对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遗存进行历史的、技术的、审美价值等指标进行评价,尤其是从工业技术和建筑技术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或建筑群作为工业建筑遗产。例如,在钢铁生产企业中,炼焦、炼铁、炼钢、轧钢主要工艺环节的主要设施设备是钢铁工业的典型特征物,因此,主要工艺的关键设施、设备和建筑物作为工业遗产保护对象。

在这三个步骤里,前两个步骤主要是从文献资料中发现线索,为评价工业遗产作铺垫,工业遗产是具体的实体,而不是某个厂名。所以,遗产评价主要还在第三步骤,对具体发现的工业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判。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工业遗产价值体系从代表性、真实性、完整性三个方面评价,再细化三个层次。代表性细化为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五个分项,真实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历史的真实度两个分项,完整性细化为生产技术和建筑格局、结构完整度两个分项。代表性的五个价值分项对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不尽相同。对于生产设施设备的技术价值评价侧重于生产技术价值,对于建筑技术价值评价主要是建筑工程的技术,而非工业生产的技术。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性方面。

历史价值主要从年代是否悠久和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历史人物相关度两个子项去评判。时间久远的工业遗产具有稀缺性,赋予工业遗产珍贵的历史价值,是认识地方早期工业文明的历史纪念物,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实物载体,时间越久远历史价值相对较高;重大历史事件是指近现代史中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伟大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著名建筑师、工程师、劳模、科学家等。

技术价值从行业的开创性、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名优产品两个方面评价。在世界、全国或地区(城市)范围内标志某一工业门类中开创,或者某项技术、设施设备的应用在同行业中具有开创性,在历史上的名优产品是技术先进性的表现。特殊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如其濒临消亡,就具有稀缺性价值。

建筑的技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建筑和构造物设计、施工建设、机械设备的安装工程方面,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使工业遗产在工程方面具有科学技术价值。如钢结构、薄壳结构、无粱楼盖等新型结构形式在工业建筑的应用,洁净车间、抗震技术、特殊材料和做法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

社会价值主要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以及企业文化、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工业化是乡村发展成城镇的直接动力,越大的工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越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越大,其社会价值相应也越大。企业文化是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劳动保护等方面,也包含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承产业工人的优秀品德,蕴含着务实创新、包容并蓄、励精图治、注重诚信等工业生产精神。

审美价值主要是对建筑遗产从建筑空间、造型、风格、装饰的艺术性和工业设施景观特征两个子项评价。工业建筑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建筑艺术发展的风格、特征,其形式、体量、色彩、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具有工程美学和工艺景观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感染力越突出的其价值越高。

经济价值主要从工业建设投资大小和所在区位发展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潜在价值以及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潜力等方面评判。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工厂的区位价值高,再利用为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潜在经济价值最大。

真实性主要从工厂的历史格局、环境、遗存真实可靠度以及建筑、设施结构、构件的真实程度来判断,历史和技术信息越真实的价值越高;完整性从生产流程、格局、建筑保存完整程度和从建筑、设备的完整程度评价,兼顾规模大小,越完整和规模越大的价值越高。

遗产的珍稀性是特别的评价指标,因为不具有普遍性,不作为评价体系的固定指标。如果是早期工业发展的遗存,具有唯一代表性,即使其他指标方面比较逊色,也必须作为遗产进行保护。

2.3 建立遗产价值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工业遗产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评价内容,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建立评价指标层次框图。根据层次框图设计出个层级的问卷表格,对比较对象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归纳成工业遗产评价体系(图2)。这个体系作为工业遗产评价的参考依据,建议评审组从这些方面综合定性评判工业遗存的价值大小。

在实践中,如需要进一步用数值来确定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以便能给每项参评的工业遗存打个参考分值,定量反映遗产价值的大小,使价值评价更加直观明了。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后,得出了每个层次各指标的权重值(表1)。为了方便理解和操作,统一按百分制,将权重值换算为百分值,得出个层次指标的分值。例如:代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统计计算出权重值分别为7.75、8.25、6.25,反映出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的重要度大于完整性,换算为百分值为35%、37%、28%。其余的指标分值依此计算得出,从而建立了具有参考分值的评价指标参考表,如(表2)。从表中可以分析出工业遗产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权重高,反映人们对工业生产流程完整性的重视,对工业格局以及整体生产环境保护的重视。因此,整体保护工业建筑及环境非常重要。

二是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的经济价值权重高,反映工业遗产不是静止的保护,而是应该“输血式”地再利用,利用其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的特点,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

三是工业个性景观突出相对权重高,反映工业设施和建筑的工业景观独特价值,工业标志性景观对工业城市的景观特色塑造十分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评审组参考上表,对每个遗存进行评分,取专家评分的平均分作为最后得分。在评出各个遗存的参考分值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所有得分排序,再综合考虑遗存的珍稀性,确定工业遗产登录名单。

评价体系参考表的指标分值具有主观行和不确定性,这是为定量评价工业遗存价值提供参考,避免每个专家评分相差过大。评价毕竟是主观认识行为,在实践操作中,每个评委会根据自己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给出得分,不一定完全按照给出的分值评判。评价表提示评委在评判中要注意综合评价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从而得出评价的核心内容,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全面和客观

3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实践

3.1 重庆工业遗产价值综述

重庆工业遗产见证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它是城市的记忆。重庆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早,是中国西部地区近代最早兴起的工业城市。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国统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建国后,经过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两次调整、“三线建设”和6个五年计划实施,成为轻重工业并举、产业门类齐全的中国战略大后方的综合工业基地。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重庆工业的历程最为完整,经历了洋务运动、抗战时期、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等连续的历史阶段,而沿海一些发达的工业城市欠缺了抗战时期和三线建设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从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史看,重庆工业的发展史是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完整写照,代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3.2 评价方法与实践

根据整体三层次评价方法,按照评价体系指标参考表,首先评价重庆工业发展史的特点。重庆历史上两次出于国防战略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造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抗战工业和三线建设工业,具体表现为以军事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和以冶金、加工、化工、造船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是重庆工业的代表。重庆也是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是重庆的特点,所以,行业的选择面应尽量广泛,既要有能源、船泊、仪表、金属加工、核工业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又要有纺织和食品业等轻工业,在这些主要行业中评价代表性企业。对企业申报和调查出的工业历史遗存,参照评价体系指标表,经重庆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进行了试评,探索了初步的做法和经验。根据专家打分的平均分,为该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根据所有工业遗存的最后得分排序,专家组合议确定重庆工业遗产建议名单。

经统计分析,重庆提出的工业遗产名录共涉及11个工业门类,60处工业遗产,重工业的有47处,轻工业的有13处,机械制造业的工业遗产有19处;主城区有36项,区县有24项;解放前创办的工业遗产有40处,三线建设时期创办的工业遗产有13处,解放前创办的工厂在三线建设时期基本上得到加强。从工业遗产分布特点分析,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工业遗产保存较完整,数量众多,不少企业仍在生产。轻工业以及早期民营企业的遗产大多数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所评选出的工业遗产基本反映了重庆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中国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6,(8).

[2] 左瑛.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工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J].建筑学报,2006,(4).

第8篇

 对于天津的“近代历http://史建筑”的“近代”所限定时间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建筑,不仅包括天津市依法确认的670幢历史风貌建筑,还包括天津市辖区内的一切“具有建筑、美学、记录、考古学、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价值”的近代建筑,涵盖一切具有“历史情感”的近代建筑。

保护近代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转型、社会全方位变革的城市发展时期。在新建筑新景观层出不穷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有价值的古代文化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筑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历史文化建筑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同时,历史街区和建筑也是城市中具有活力的动态有机体,需要更新和发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采取最有效的手段对既有古代文化建筑进行保留改造,不但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进行改造更新,还要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维护城市文化形象。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现状分析

意式风情区内沿街建筑的外观大体保存较完整,一般为二、三层(多带有半地下室),独院式、联排式相间,建筑风貌基本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风格,造型舒展优美,比例匀称,尺度适宜,细部构件精致。尤其以环绕原马可.波罗广场四周的六栋独院式花园别墅最为典型,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大同小异:首层为起居室、客厅,二层是卧室,通过楼梯可达屋顶平台。立面形式相似但不相同,就连塔亭也极尽变化。住宅立面采用浅色饰面,入口为爱奥尼克柱式的廊柱,檐口局部挂瓦,自然过渡至女儿墙,临广场处皆高起塔亭。檐下及窗洞上部点缀雕饰。由于意租界工部局对租界内的建筑要求很严格,沿街建筑物立面不许雷同,故而各住宅虽风格一致、造型优美,但各具特色而又不失协调。广场与周围的住宅建筑群和谐统一。但由于年久失修和长期过度使用,许多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个别已是危房。建筑使用严重失控,私搭乱盖现象突出,住户居住条件很差,且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人居环境整体品质简陋。

修复改造

修复、改造建筑力求将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到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上,既能保护历史原貌,又能整体提高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安全性能,即“修旧如故,安全适用”。 在整修中本着这样的原则,将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老建筑保留下来,并尊重原意式风情区街道布局和建筑体量风格,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意式风情区,共有137幢风貌建筑,我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的意大利风貌建筑资源,以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西洋古典式建筑为主,对其进行了保护性整修。

北安道57号与自由道43号不但外檐忠实于原貌,在内部整修上尽量不破坏原有的建筑材料,保持其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笔者参与负责光复道39-45号(安吉里)修缮、改造设计工作,为建筑风格与原建筑保持一致,设计前进行多次现场勘察、测量,拍照,有的地方已经破损,细部尺寸需进行测绘记录,并在不同的角度多次拍照,收集整理实体资料作为设计复原的依据。在设计中,保持建筑细部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如入口处的雨罩、外墙的线脚等,修缮改造在风格上和残留的那部分保持一致。(图1)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最重要的是恢复历史风貌尽现原有特色。

开发、利用

从未来天津市城市开发建设的角度来看,意大利风貌建筑保护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东邻火车站,是进入天津市的门户,南端是中心广场,海河在此处折头向东,形成优美的河岸景观带,投资环境、开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海河为轴、多元特色街区并存的旧城格局和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是名城特色的主要体现。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为保护天津历史城区独特的整体历史风貌,海河意式风情区是天津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战略的重要工程,被列为海河开发“十大节点”之一,未来将开发建筑集成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天津的传统建筑应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以其固有的内涵和魅力,与现代化一道融汇于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珍惜有限的建筑文化遗产,使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并在实施城市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传统街区与风貌建筑的保护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满足城市有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同时满足历史文化延革的要求,满足人们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视觉和精神要求,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其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其灵魂的所在。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具有科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同时由这些价值又衍生出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人们已日益认识到这些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后记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问题、文化重要性问题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保留下城市真正的值得纪录的东西。否则,若干年后,剩下的仅仅是记忆而言,我们的后代将对这段历史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