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43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德育课;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86-02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人才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行有行规,业有业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虐童、渎职、假新闻、假账、造假、卖假等种种事件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个中等职业学校所直接面临和必然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1.学情特点决定。在我国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中职生生源的整体质量上看,双差生的数量占中职生总数的比例较大。从群体特征上看,一方面,这个群体具有活跃、个性、热情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心理自卑、偏执,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差,更从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中看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中职生的这些群体特征,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在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所担负重任的艰巨性,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学习教材内容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客观现实。针对这一学情,课堂教学只有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堂引入主体参与性更强的实践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关注课堂、参与课堂,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优势。

2.学科特点决定。中职德育课是面向各专业中职生的一门公共课。从课程性质上看,德育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学校德育中,德育课课堂教学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课程地位上看,没有专业课的重要地位和升学压力,而且每周还有相对稳定的课时数,这些特点都为教师一定程度上实施自主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设计德育课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符合课程性质特点,也符合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教师通过自主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德育课实践活动,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要求蕴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探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二、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1.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按照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概念:“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其中敬业、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就是希望通过德育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作为一名中职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充分理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并逐渐培养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2.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学情出发。从时间上看,中职德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是几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一学期、一本书的教学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内容上看,德育课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每学期要根据教材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围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可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中,要多角度渗透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职业的意义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价值观;学会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阶梯、制定发展措施;努力做好就业准备,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凸显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题。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中,可以重点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理解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理解道德素养对促进人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作用。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行有行规、业有业德;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敬业、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学会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理解职业道德重在养成,了解慎独、内省的道德养成方法;学会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理解在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中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在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的学习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通过对人生观、人生态度、人生能力、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知识的理解,去思考自己的职业人生。

三、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活动教学实践思路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以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凸现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就是在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实现体验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实践活动更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教育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助于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修养,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除了传统教学以外,还可以从设计德育课实践活动入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更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1.课内活动的教学设计。中职德育课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可以通过教师主导演绎之外,也可以灵活地组织一些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来实现,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演讲,等等。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如面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围绕各地频频事发的虐童事件,设计一系列问题:如看了这些新闻或视频后,你有何感受?你认为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等等,以小组间的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辩论赛可以“职业道德重要还是职业技能重要”为辩题;还可开展以“如果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演讲等。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课外活动的教学延伸。中职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前准备或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例如,出一期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黑板报;收集各行各业中,先进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案例、图片、报纸等相关材料,布置一面班级主题墙;设计一张弘扬职业道德的宣传海报等。这些活动既可是小组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的班内活动,也可是平行班之间的评比、竞赛等班级间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明确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发挥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职业道德教育创设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3.学校活动的教学共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实践单位进行实习或见习。德育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活动,灵活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师可在活动前设计关于职业道德的见习任务,观察、了解指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情况;也可在见习或实习活动后,组织学生围绕“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为主题的思想交流;或撰写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的活动感悟,等等。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能克服德育课教师自行组织实践活动的众多局限性,又能实现德育课教学为学校教学起到辅助、强化的作用,有效增强教育效果。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活动教学实践探索,既可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德育课在培养合格劳动者中的作用和功能,又能培养和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体现了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关注、思考、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关尚敏.体验教育:基于个体心灵维度的德育实践[J].中小学管理,3013,(2).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2篇

一、现状与不足

职业道德教育一贯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教育中,要传授道德规范、培养职业态度,及塑造职业行为。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更多大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企业勤工助学活动,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更为具体。企业希望高校在德育教育中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尽可能在低年级就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观念,掌握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高校中占有很大比例,专业面向应用,其职业道德教育中既具有通用性的一般的职业道德内容,又有行业特殊性要求。

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高校普遍重视德育教育,但对于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比较宽泛,以一般德育代替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和具体企事业单位对接不够,对企业需求了解不够,对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学生对工程类专业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掌握不充分,对企事业单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并不了解,尤其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不能充分领会和内化,在爱岗敬业方面欠缺较大。

二、理论依据

目前,已有很多职业道德领域的专家,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这些理论为我们进一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美国德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人的道德水平分为三种,依序分别为前常规水平、常规水平和有原则水平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道德水平会不断提升。从儿童时代为了避免惩罚追求奖赏的第一种水平,慢慢成长到追求“好人定向”和“内心规则”的第二种水平,其内在线索是依赖外界的赞同到追求内心原则。而到了第三种水平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个体更注重秩序和公平,是更加稳定与成熟的表现。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发掘学生内在的道德成长需求,顺应道德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也解释了在干预较少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还是保持了良好的道德水准,得到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同时也说明了在没有良好干预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没有能够按照更好的成长规律发展起来。这也说明了大学阶段及时有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

道德发展阶段论也启发了我们对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构建,应当立足于公民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即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基础内容,包括行业道德规范特点,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职业道德教育应到覆盖大学整个阶段,结合四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教育,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化。

美国心理学家瑞斯特(JAMES REST)提出了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即个人的道德心理包括道德敏感性、道德推理和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执行力等四个成分,分别对应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实施行为等四个道德心理过程。个体在这四个道德心理成分方面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这一理论在我们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上给我们启发。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大学生对于灌输式的道德理论教育并不喜欢,相反的,实践活动却非常受欢迎。根据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理论,人的道德能力,从道德心理到道德行为,是依据一定的道德情境的反应。因此在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掌握这一特性,结合职业道德实例,通过情境式的教育,通过体验和互动的方式,渗透到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教育、生涯教育等环节中去,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执行力。

同时,道德心理四成分模型也解释了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道德情境,是具有行业特点的,因此在大学阶段提前开展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习得。

三、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根据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征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我们探索全程化、渗透性和体验式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全程化,指在大学四年期间,在每个年度均安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在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均安排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性,指的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应当与大学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本文化和大学精神、及生涯发展教育相互融合,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等中去,使学生能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于心,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体验式,指在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实践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有关规范,更好地通过互动与实践,将职业道德概念外化于行。

1、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大学四年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德育工作贯穿其中,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浸润在大学教育全过程。要达到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成效,必须通过持续性、连贯性地学习刺激,通过外在的和潜在的学习,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外显记忆,从而逐步建立围绕职业道德核心概念的内隐记忆。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本科四年的时间,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全过程。高校应当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工程类工作的性质、工作要求、行业特点、相关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概念、职业是非观和职业价值观。并在各个学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教育实际情况,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到学生德育教育和第二课堂中,如校内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要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和教育出发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

2、渗透性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实践证明,除了课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要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根据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安排,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展结合校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二年级安排结合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校友经历分享的职业道德教育;三年级实施结合职业生涯教育、简历撰写与模拟求职等实践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四年级结合企业实习实践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体验式地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一年级时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期,以学校校本文化和校训精神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各高校的校训不尽相同,但其中却包含同样的特质,即鼓励学生家国情怀,诚信为人,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坚持创新等,这些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如出一辙,甚至可认为也是职业道德教义的核心要义。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刻苦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年级期间,高校一般均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和生涯启蒙教育,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其相结合。在生涯启蒙教育中包含介绍各类生涯理论和发展实例。在实例运用过程中,应当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在三年级时,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当与个人就业准备相结合,与学生生涯规划、简历撰写和求职能力训练提高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落实、调整个人生涯规划,反思个人的能力欠缺,并抓紧时间进行个人知识能力拾遗补缺。提升学生真实撰写个人简历,在面试中准确表达等客观展示个人知识能力的水平。在四年级期间,学生陆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阶段。通过组织企业专家、校友等开设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和底线教育,使学生自觉结合个人在企业的实践体验,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要求,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升华,帮助学生增强个人职业道德素质。

3、体验式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3篇

论文摘要:由于司法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就更显得重要。因此在司法会计专业建设当中,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4]黄通菊.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3(3).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总体上与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相同,即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应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职业道德品行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钻研业务、乐于奉献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内开展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除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和锻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不断将知识目标内化为行为习惯。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所发挥的教育功能各不相同。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具体作如下探讨:

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基地,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丰富资源

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

湖南人杰地灵,深得湖湘文化精髓,在近代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刘少奇、、任弼时、雷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由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第一师范纪念馆,刘少奇、、任弼时的故居,雷锋纪念馆,能够使学生在探寻领袖和榜样事迹的同时,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感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决心和勇气,领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做革命的螺丝钉”的奉献精神和职业品质。每位伟人的英雄事迹、动人故事不仅昭示着令世人景仰的人格力量,折射出思想光芒,而且传递着价值追求和职业理想。从他们身上,学生能感受到强烈的进取意识、奉献精神,从而激发追求新知、奋发迸取的学习热情,坚定立志成才、乐业奉献的职业品质。

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种灵活、感性的基地参观性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课程内容,把课堂搬到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得益彰,更加生动和直观,具有启发性。另外,基地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现场引导和观后指导总结,以便巩固学习内容和感受。

二、结合高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职业道德教育良好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府,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实践内容。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这构成了高职院校承担重要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建设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与校园文化的现实性结合主要在培养目标的文化定位和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为精神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高职院校的各种学生组织和自治团体可以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可通过树典型,创示范,评选“文明班集体”、“文明之星”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也可依托学院开设的专业开展各类专业知识、技能大赛,创办学生服务公司等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水平、服务大众的同时,历练职业品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不同的职业教育特点,因此,学校还可通过凸显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从精神和行动上让学生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他人、与人合作共事等职业品质,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促使职业道德教育水到渠成

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化与运用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学生自觉能动参与为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必要补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如果说参观教育基地是“知”的需要、校园文化熏陶是“意”的过程,那么开展社会实践体现的就是“行”的目的。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体现其科学价值。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课堂上照本宣科地念教材、空洞地说教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乃至反感,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将弥补课堂讲授的平面化和局限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去磨练,去汲取营养。学院可结合不同的专业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与“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堂搬到相应的“基地”上。因为职业道德与职业和分工相联系,不同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针对性地施教。如民政专业学生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民政机构,社工专业学生到福利院、孤儿院、社区等社会服务机构,康复专业学生到戒毒所、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电子系、计算机系学生到专门的工厂、企业等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一方面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把这种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修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树立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钻研业务、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并能在基层、服务第一线及艰苦条件下忠实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此外,在社会实践中融人研究实践也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必要的教育环节。研究实践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通过指导学生亲身开展社会实践,将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完成学生对职业道德原则和内容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认知内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三下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社会调研,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事前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团结互助、服务群众、办事公道等与职业道德内容相关的课题项目供学生选择研究。也可分年级、分专业指导选题,如服务行业可围绕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制造行业可针对质量安全、品质意识等问题进行调研。调查方式可以“单兵作战”独立完成,也可“联合作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教师充当指导和辅助的角色,让学生充分深入到实践中寻找素材,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最终以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的作业形式呈现出来,作为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和总结,使得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涵,对自身将面对的行业规则有更进一步的理性思考和现实收获。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自身学院的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在全面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现实性渗透和培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层面丰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这一重要的德育内容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柳礼泉.“两课”教学法研究与述评[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柳礼泉.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07,(3).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5篇

 

关键词:教育伦理学;伦理学;发展趋向 

    作为一种分析教育与道德关系的“知识体”,教育伦理学是在伦理学与教育学的相互激荡中逐渐形成的:伦理学在探讨道德问题时,往往诉诸教育的力量,促进道德的进步;教育学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常常追究道德的前提,巩固教育的基础。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沿着杜威、纳托普等人开创的路线,教育伦理学不断丰富论域、拓宽视角、更新范式,逐渐成为教育学(或伦理学)家族中的重要分支,甚至在大学里形成了初步的学术建制。本文试图立足当代的语境,勾勒教育伦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总体趋向,以为反思和参酌。.

    一、研究问题:从“教以道德”走向“道德地教”

    单从渊源上说,教育伦理学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派,他们宣称可以教人以道德;在中国也可以返回到先秦诸家,他们主张以道德人格为教育的目的。首先从理性的层面对道德的“可教性”(或者说教育完成道德目的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的,当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但是,其后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从昆体良到夸美纽斯,从洛克、卢梭到康德,往往将这一前提问题“悬置”起来,直接将道德作为教育的目的或内容提出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初成,以往有关道德作为教育目的或内容的强调,逐渐使人们意识到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例如,赫尔巴特从“目的一手段”结构出发,依据康德的先验伦理学,不仅确立了道德之于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且奠定了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新康德学派的纳托普也按照康德的批判哲学,以教育为达成真、善、美目的的手段,建立了教育逻辑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美学的架构;此外,还有贝内克、施莱尔马赫、罗森克兰茨、拉伊等,都将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知识来源。由此,教育与道德的关系,逐渐摆脱了纯粹经验的直觉或感悟,进而获得了伦理理论的理性辩护。总体来说,这些思想家或哲学家集中关注的仍然是“教以道德”的问题,具体涉及“道德是否可以教”、“教育应该达到何种道德目的或传递何种道德内容”两类问题。

    然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教育伦理学在论域上逐渐有了新的拓展,即从“教以道德”到“道德地教”。这种拓展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不仅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了“教育伦理学”课程,形成了“教育伦理学”著作(educational ethics: syl-labus of course of six lecture-studies ),更为重要的是将伦理的视角从教育的目的(或内容)层面转向教育的程序或制度层面。他认为,学校的道德目的不能仅仅通过直接的道德教学来实现,而必须依托一种更加广泛、间接、生动的方式,即将学校自身、教学方法、课程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在半个世纪以后,彼得斯(peters  r.s.)在《伦理学与教育》(eti11cs and education )中通过“教育”概念的语言分析,提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道德”,旨在“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某种有价值的内容”。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杜威的余绪,直接将“道德”纳人教育的“标准”,即一种能称得上“教育”的活动至少应该满足两个道德上的标准:一是传递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二是传递的方式应该是“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索尔蒂斯(solos j.f. )、斯特赖克(strike k.a. )、古德莱德(goodlad j.)等一批学者的推动下,有关“道德地教”的分析在主题上更加丰富,有的探讨教育(或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或实践的道德性质,有的分析教育(或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伦理要求(主要是“教师专业伦理,’),还有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承担的道德角色、遭遇的伦理困境、采取的伦理反思等。显然,这些分析直接指向的不是学生的道德发展,而是教师及其实践的道德维度,乃至作为教育(或教学)外部条件的政策或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如果说“教以道德”重在“道德的教育”,那么“道德地教”则偏向“教育的道德”,关涉的是教育的“正当性”问题。就此而言,当代教育伦理学不仅与道德教育理论殊异,而且不限于教师伦理问题的分析。

    二、研究动力:从“专业主义”走向“实践主义”

  

  早期有关教育伦理的研究,主要是由教育的道德目的或性质所激发的,常常诉诸教师道德人格的养成和教师行为的道德规约。这些研究一般将教师作为“道德主体”或“道德教育主体”,但是未能明确从教育专业的特性出发,阐明教育伦理与其他社会伦理的区别及其在实践层面的意义。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教育作为专业实践、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仅在制度层面得到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确认,而且在理论上引起了广泛而深人的讨论。在这种“专业化”的诉求下,“教育专业伦理”或“教师专业伦理”概念逐渐成为教育伦理学关注的“中心”。这些研究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的:一条路径是“社会学式的”,即从专业社会学的立场出发,以社会中相对成熟的专业(如医生或律师的工作)为参照,认为教育(或教学)要想成为一门专业,不仅要以坚实的知识或技能作为基础,而且还要履行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提供独特的社会服务。在这种服务中,专业人员(主要是教师)与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之间并非自愿或对等的关系:前者通常居于支配地位,后者往往处在受动的位置;这意味着专业人员必须承担起对服务对象的道德责任,以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和维护专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另一条路径是“教育学式的”,即以教育(或教学)专业中专业人员(教师)与服务对象(学生)之间的具体关系为基点,分析教师伦理的专业特性: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如医生、律师)不同,教师并不是去维持与学生之间的知识鸿沟和社会距离,而是与学生之间呈现出一种互惠式的关系。不管采取哪条路径,这些研究的动力或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专业化”及其“专业主义”的诉求,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地位。

    然而,这种“专业主义”的诉求,不仅在理论上容易遭到洁难(特别是“教育或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预设),而且在实践上容易滑向“技术主义”,因为它强调的仍然是教育(或教学)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专化。在这种“主义”看来,教育(或教学)是一个工具化、操作化或技术化的过程,因此教育(或教学)的问题不过是技术的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的提供、技术的改进予以解决。然而,“实践的”问题毕竟不是“技术的”问题:“技术问题着眼于在既定的目的(价值和准则)的情况下手段目的的理性的组织,以及在不同的手段之间的理性选择。相反,实践问题着眼于规范,特别是行为规范的接受或拒绝(我们可以据理支持或反对行为规范的公认的要求)。”这意味着,需要将教育(或教学)从“技术”的梗桔中解放出来,重新淦释为“实践”,进而凸显其“规范”或“道德”的维度。这里也有两条路线:一是直接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运用“实践智慧"(phrone-sis )概念,否认有关教育(或教学)的工具化、操作化或技术化理解,强调教育(或教学)在道德上的复杂性;二是从麦金泰尔的“实践”( practice)概念出发,认为教育(或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协作活动,是一种具有自身“内在利益”或“卓越标准”的实践,而这种“内在利益”或“卓越标准”就是满足或促进他人的学习,要实现这种“内在利益”,就需要教师拥有某种德性。总体说来,这些研究试图超越“技术主义”的限制,恢复教育(或教学)作为实践的内在品性,重建教师作为实践者的主体价值。

 三、研究重心:从“道德规约”走向“实践反思”

    不管人们如何定位,教育伦理学都是以“伦理学”为理论渊源的。伦理学的传统乃至分歧,也常常会在教育伦理学的架构中进一步具体化。长期以来,“规范伦理”在伦理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关注的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教育伦理学最初也将研究的重心放在教育(或教学)的“道德规约”上,或针对教育(或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现实的道德问题或困境,或从教育(或教学)所内含的道德品性、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出发,着力探讨特定社会一历史语境中教育(或教学)应该遵循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或道德规则,以及将这些理想、原则或规则内化为教师个人修养、制度内在品性的可能条件。因此,制定规约教育的优良道德规范,就构成了教育伦理学的首要任务。

    然而,这种“规范”的立场常常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批评。除了一些激进的怀疑甚至否认道德规范普遍性的观点之外,更多的批评聚焦在道德规范的实践层面:即便是最优良、最完备的道德规范也不足以提高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道德判断,不足以应对教育情境中的道德困境或冲突,不足以保证个体在教育情境中的合理选择;相反,教条化地悟守某些道德规范,可能会阻碍个体在实践中的道德成熟,甚至可能造成某种“反道德的”结果,如以忠诚的名义滥用职权。索尔蒂斯也警告说,教育伦理准则( code of ethics

)并不能为其蕴含的基本伦理原则提供辩护;如果这些规范在实践中相互冲突,或者需要为一个人行动的理由进行辩护,那么教育者只是了解准则,就可能对情境做出不当的处理。因此,在很多研究者看来,伦理的实践最终还有赖于实践者个人的“德性”或“实践智慧”,而要获得这种“德性”或“实践智慧”,又有赖于实践者的“实践反思”。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道德规范在教育实践中就没有意义了呢?显然不是。仅有“规范”不足以产生“道德的实践”,但是失去“规范”,就无从确认“实践的道德”。因此,关键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规范”,而是“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规范”。一般而言,“应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意义上的应用,将道德规范看作是普遍的、自足的、超越情境的,关注个体对这些规范的严格遵循;一种是“实践”意义上的应用,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自足的,它的合理性取决于实践的情境,有赖于个体的实践智慧,即将一般性的规范与具体化的情境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规范不是用来“照搬”或“套用”的,而是为个体实践提供分析的工具,为个体判断提供参照的基点。当代教育伦理学尽管也在不断提出或完善教育的伦理原则,但是也充分意识到这些原则的实践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从业者的实践反思或实践智慧。

    四、研究路径:从“伦理应用”走向“教育返观”

    这里的“研究路径”,主要涉及“立场”( stand-point)和“方式,"(approach)两个维度。就研究立场而言,教育伦理学也从“伦理学的教育应用”走向“教育的伦理返观”。教育伦理学显然离不开伦理学,需要伦理学提供的概念和命题、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需要”并不意味着教育伦理学只是伦理学的简单应用或逻辑推演,或者说教育伦理学只存在与伦理学的单向关系。事实上,从杜威、彼得斯以至当今的诸多教育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教育作为一个实践领域的独特性,以及由这种独特性所引发的教育伦理学之于伦理学的“反哺”关系。这种“反哺”可以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为伦理学的已有理论提供新的证据;二是补充或修正伦理学的原有概念、命题或理论;三是提出新的伦理概念、命题或理论;四是形成新的伦理探究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伦理学的建构不能只是从伦理学到教育的“演绎”,还应包括从教育到伦理学的“返观”。

    “研究立场”的转换往往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调整。当代教育伦理学也不满足于“规范的”研究传统,不限于价值的辩护和规范的引领。随着分析哲学的兴起,语言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开辟了教育伦理学的新方向。特别是在谢夫勒、彼得斯等人的探索下,直接从“教育”、“教”、“训练”、“灌输”等概念的“日常用法”中,离析出“教育”或“教”所内含的道德维度,从而使伦理的要求成为“教育”或“教”所不可或缺的。然而,在教育的语境中,“分析的”方法可以澄清概念使用的某些混乱,但仍然难以回避价值或规范的问题。这意味着,“规范的”方法和“分析的”方法存在互补的可能。因此,索尔蒂斯、斯特赖克等人又将教育伦理学引向了“实践的”道路:以道德两难教例为分析对象,结合伦理学的经典辩护理论(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探寻教育伦理准则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这种困境的可能选择。这应该是一条更加综合的道路。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6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道德;教学策略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取得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仍未有较大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仍以课堂教育为主,从而造成教学效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经验,认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学效果。

一、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强学生参与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加入WTO等的影响下,学生视野不断扩大,平等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传统的命令式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已极不适用,不仅令学生反感和厌烦,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为这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主观作用,严重忽视压抑了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要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交流转变,要改变以往的单一说教模式,引入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共鸣。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学生自讲法、社会活动法、专题讲座等,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讲授“集体主义”时,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辩论和做游戏,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在讲授“职业分工”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在学习“成才与就业”时,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

二、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社团活动大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或所学专业有关。他们拥有很强的个性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在配合学校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明白了以后职场中所需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能力、自己在文化学习和专业素质上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与专业紧密联系来确定社团活动的内容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社团活动的形式。其常见形式主要包括演讲、征文、社会实践、实习和职业指导与咨询。如征文活动既可以锻炼高职学生在今后从业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使高职学生对自己暂时的或课外的兼职经历作一番梳理,把自己的感悟经验作一番总结。社会实践是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调查、岗位见习、科学文化服务、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学生实习前为实习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密切与实习单位合作,充分借助实习单位中有经验的的工作人员的力量,让学生多向前辈们学习,汲取经验,切实地体验、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

三、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典型示范就是利用榜样激励、利用典型引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去学习、对照和仿效。利用典型示范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运用先进典型高尚的精神激发学生敬业爱岗、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典型,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理性的认识。典型示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宣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例如“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管道修理工徐虎”、“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等都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二是邀请“社会各行业,特别是学生将来从事的相关行业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毕业生、优秀教师到学校给大学生作报告或讲座,讲述他们是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做出不凡业绩的,用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感染和激励学生。”尤其要树立高职毕业生的典型,他们比英雄模范人物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也更容易使在校生产生共鸣和受到震撼。三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典型示范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并可以监督和激励自己朝着典型榜样的方向努力,最终将职业道德牢固地变成自己从业的素养和行为。

四、实施实践性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德育方法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来考察。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更好的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尝试进行道德选择,在实践中学习、思考、领悟,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当然,从实践意义角度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堂教学的地位,而是将知识传授与实践引导充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实施开放式职业道德教育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道德与各行各业的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目前很少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造成了职业道德与专业教学相分离,影响了专业课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二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将行业要求、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讲,可以将许多问题可供课堂上讨论,如公司的行贿问题、欺骗性广告问题、出售有潜在危险的商品问题等。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应与行业要求和企业紧密结合,强化实习、实训。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中去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提倡校企联合,引入企业文化,可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当然,这些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并不是孤立、死板地向学生呈现,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需要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某一个主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教育情境,综合选择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弥补过去过分依赖课堂讲授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代成.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7,5.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7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我国几十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状况做出的科学决定。道德教育的实践特征以及道德发展的意义,是道德教育通过实践而实现的一种教育。当代教育学理论已经提出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的基本观点是――德育实践活动;德育的根本任务是―― “以德育人”。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德育应该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所应具备的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是培养学生具有既符合社会要求、又适应时展的综合素质。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这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问题。同时,作为学校德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校培养学生德育与实践能力方面简述如下:

一、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重要的实践能力就是为人处事、与人共事、和睦相处的人际交往能力。做人的学问有千千万,人际交往的原则也有很多,但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谦逊的品格。一个品质低劣的人,其方法、技能再熟练、再高明,也是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的。中国有句俗话“要做事,先做人”,可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实践能力。学校德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而且要通过各种德育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处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是兰州市教育局直属的职业学校,是甘肃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兰州市政府旅游培训基地、省级重点学校,在风景秀丽的五泉山脚下;学校处处体现“外型设计旅游化,内部装修宾馆化,设施设备现代化”的特点。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人人学有收获,天天都有进步”的原则;以“厚基础,宽专业,高技能,人为本”的办学方向,以“面向社会,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服务经济,保证质量,谋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文化过关、专业过硬”的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发展有基础”的现代实用人才;以创新办学模式,加大专业课实训力度,突出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学生实际灵活教学,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培养目标。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学校以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较高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二、德育目标本质上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品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从自身的言论、行为上真正达到了道德要求,我们才能说德育目标实现了。兰州旅游职业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认识和行为的统一”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德才兼备。“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先成人后成才”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德育原则;学校从新生入校开始,以军训为契机,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再以企业需求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理想追求。职业教育首先要注重育人,育德才兼备的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学校成立模拟法庭,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法律意识,懂法、守法;强化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求学生统一着装、挂牌,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和信箱,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求师生见面互致敬语,使校园内呈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校团委、学生会还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校领导定期与学生对话,增长校园的民主气氛,培养了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校外实习基地还建立了临时团支部,使身在实习岗位上的学生接受团组织的教育,感受团组织的温暖。不但增强了团员的自我约束力,还督导学生独立工作、和谐创业,早日成才。

三、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施教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这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统一。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社会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我校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杯”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才艺展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特长有了展示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特色班级,突出专业特色,营造专业氛围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及早进入职业角色,从而熟悉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强文化内涵,从思想上做好准备;邀请优秀毕业生作报告会,用成功毕业生的事迹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结合时事政治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的好习惯。学校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扎实而实效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创建和谐校园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从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步入企业后,以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在校学就的精良技能,加上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如今,毕业生中大部分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现任甘肃阳光大厦总裁办公室主任的李渊,1998年毕业于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导游专业毕业生王垒,2005年被评为兰州十佳导游员;97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樊海燕,在2000年国务院服务局举办的服务技能大赛上脱颖而出,获得银奖;烹饪专业89届毕业生任副联被宁卧庄宾馆任命为面点部厨师长,现又被派往中国驻外使馆工作;06届学生尹润铃已在毕业前被选入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实际上,走遍兰州市各大酒店、美容美发厅、旅行社,任总经理、行政总厨的该校毕业生比比皆是。兰州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生正在为甘肃省、兰州市旅游业的振兴和发展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昔日,他们为母校而骄傲。今日,母校因他们更自豪。

四、德育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品德基础。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第8篇

切合实际,适时而为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高尚的德行是教师为人师之核心,一些道德失范的教师实际上是失去了教师本质的人。虽然中西方的师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对教师职业道德都很重视。在我国,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强调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西方则一贯强调通过教师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要求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要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传授知识去实现学生“人格的建设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更全面的责任。因此,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还要提高教师内在的专业品质,即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技能与专业精神在知行范畴和道德范畴的高度统一。可见,做教师难,做一个符合标准师德的教师更难。官方给予教师的称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已经到了神的境界,其实我们压根儿就是人。

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道德的系统工程,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从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来看,实现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是必要的。现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技术至上的倾向仍占优势,加以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现实如此残酷,如何使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教师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也各不相同。所以,我觉得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所制约。比如,新入职的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很可能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不足引起的。因此,师德建设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确定师德建设的目标,在内容、方法上也要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