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504/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儒释道研究、文学研究、郭沫若研究、文旅融合研究、文化视野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8-0139
国内刊号:51-1504/G0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3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3313
总被引量:5792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9.0104
立即指数:0.0116
期刊他引率:0.9691
平均引文率:10.4213
  • 石峁:文化坐标与文明维度

    作者:韩建业 刊期:2019年第06期

    石峁遗存主体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其文化植根于中原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又深受中原乃至于东方地区的影响,并与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联系。石峁类型应当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邦国文明阶段,属于中华文明主根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明特征和东方沿海、长江流域有一定区别,属于“北方模式”范畴。包括石峁类型在内的老虎山文化人群在龙山后...

  • 石峁遗址与华夏民族的发祥

    作者:沈长云 刊期:2019年第06期

    近年在陕西神木发现的石峁古城是华夏族祖先黄帝的居邑。这从其所在地理位置与传说中黄帝活动的地域相一致、与黄帝所属姬姓白狄族活动的地域亦相一致,可以得到证明。此外,石峁古城的建城年代与黄帝活动的年代相当,亦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说明。石峁古城同时也是黄帝族后裔周族的发祥地,这从文献记载周人出自白狄、周人早期处在戎狄活动的地域,可以...

  • 石峁石雕:艺术传统与历史因缘

    作者:王仁湘 刊期:2019年第06期

    陕西神木石峁史前古城近年新出土一批石雕,引起学界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梳理了石雕内容,提出石雕与城址主体遗存之间存在年代差,这个年代差对于判断文化更替及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石雕推测为石峁最初的神庙建筑构件,主要刻画的是神面与神像,记录了当时的信仰内容与崇拜方式。石峁石雕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双神柱的发现,揭示...

  • 石峁遗址文化环境初步分析——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

    作者:马明志 刊期:2019年第06期

    本文将石峁遗址早年工作和近年发掘的陶器划分为A、B、C三组。A组陶器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早期,文化内涵为永兴店文化,以宽弧裆的正装双鋬鬲、圜底瓮等为典型器类。B组的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是A组陶器的后继者大口文化,以尖角裆的正装双鋬鬲和三足瓮、敛口甗等为典型器类。A、B组陶器是河套地区土著文化系统,是河套地区最稳定的文...

  • 《五公经》:存世谶书的早期样本

    作者:聂鸿音 刊期:2019年第06期

    《大圣五公经》是残唐五代时期编写的谶书,但现存最早的印本只出自19世纪末期。最近发现了一部13世纪中叶的西夏文译本,反映了该书的早期面貌。通过对比可知,500余年后的通行汉文本经过了后人的大幅增补和改动,其中的佛教因素并非原作固有,而是民间宗教流传过程中不断适应世俗观念的产物。

  • 元代《河西藏》编刊资料补正

    作者:孙伯君 刊期:2019年第06期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尾发愿文,写于元皇庆元年(1312),记载了西夏翻译和校译佛经,元代校理、纂集、印施《河西藏》的过程,对研究西夏到元代西夏文佛经的传译,考察现存西夏文佛经的刊行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条件所限,此前发表的译文有很多不甚通顺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份材料,本文对照元代史料,对发愿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并...

  • 瑞典藏元刊西夏文大藏经再探讨

    作者:段玉泉 刊期:2019年第06期

    瑞典斯德哥尔摩民族博物馆藏有一组元代刊刻的西夏文大藏经,经前版画中有一组牌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探讨,推论牌记中的"当今皇帝"为元武宗海山或者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为元武宗及仁宗之母弘吉刺·答吉,"正宫皇后"即元武宗海山皇后弘吉刺·真哥。其印制时间应在"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皇太后"这一尊号使用期内...

  • 黑水城出土纳甲筮法文书初探

    作者:王巍 刊期:2019年第06期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甲筮法类文书,其中《卜筮要诀》为现存最早将摇钱取卦之法运用在纳甲筮法占卜实践活动中的实例,其方法也传至后世,并成为纳甲筮法起卦的标准法则。本文通过对黑水城所出纳甲筮法类文书的分析,结合纳甲筮法这一占卜体系的内容及其发展,认为黑水城所出这类文书上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下启明、清两代的纳甲筮法文...

  • 杜甫五律失对现象调查:话题句

    作者:谢思炜 刊期:2019年第06期

    话题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在五言诗中也很活跃。由于话题与主语位于句首同一位置,同为陈述对象,包含各种复杂语义关系,它与其他一些主谓结构句型相混为对,与对偶严格要求不尽相合,出现所谓"似对非对"的失对现象,杜甫五律中采用话题结构与一般主谓句为对,出现不少不合对偶严格要求的句例。这些失对现象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变通之举,尚难遽下判断...

  • 元白的郎官知制诰经历与制诰文创作

    作者:王永波 刊期:2019年第06期

    中唐元和末年元稹、白居易先后由外州入京为员外郎、郎中,并知制诰,创作了大量的制诰文。他们对由骈体写作的制诰文进行了革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提出了改进,尤其是在文风的转变上直接促进了中唐制诰文的发展。虽然他们的制诰文还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也有一定的限度,但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对全面了解元稹、白居易的散文创作,以及当时的文坛风貌,...

  • 古代巴蜀界山:青石山、龙多山异同考

    作者:蓝勇; 陈俊梁 刊期:2019年第06期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

  • 成都房契与成都城市文化的近代化

    作者:张彦 刊期:2019年第06期

    成都市房产信息档案馆馆藏的几十万份房地契档案和附件,为揭示清代以来成都城市文化面貌提供了基础材料。房契反映出成都城市传统社会关系、人文风貌等。及至民国时期,房契为近代以来成都房地产管理的制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及其城市生活形态的近代化,以及近代成都城市多元文化特征的生发提供了诸多可资研究的信息,进一步证明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近...

  • 维摩诘造像与川渝地区维摩诘变相小议

    作者:侯波 刊期:2019年第06期

    依据《维摩诘经》创制出的维摩诘形象,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从顾恺之创制"清羸示病"的维摩诘像,到多达十余品的经变画,这一母题不断丰富。川渝两地的维摩诘变相虽然存量不多,但在统一的格式之下,呈现出了地域特色。本文在对川渝地区维摩变辑录的基础上,就部分相关问题作出讨论。

  • 浅谈大禹治水及其对巴蜀地区的影响

    作者:李桂芳; 马芸芸 刊期:2019年第06期

    大禹治水的史事虽见于诸多传世文献,但由于年代久远,考古资料欠缺,曾为不少学者所质疑。近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出土文献不断增多,研究显示,大禹治水不仅仅是历史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在巴蜀地区,与大禹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颇为丰富,构成了多彩鲜明的大禹文化景观。大禹治水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国家的形成,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前奏,而且推进了古...

  • 新中国70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的历程与走向研究

    作者:陈叙 刊期:2019年第06期

    新中国70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并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问题日益彰显。乡村不再被视为国家意识形态改造的对象,乡村的文化价值日益显现。文化建设的边界不断融合: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呈现出互嵌融合趋势。文化建设的模式不断拓展:从单一的宣教模式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并行。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也出现了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