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504/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儒释道研究、文学研究、郭沫若研究、文旅融合研究、文化视野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8-0139
国内刊号:51-1504/G0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3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3313
总被引量:5792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9.0104
立即指数:0.0116
期刊他引率:0.9691
平均引文率:10.4213
  • 考古学视野下的四川汉代移民研究——以新都东汉崖墓出土“石门关”题刻为视角

    作者:霍巍 刊期:2019年第03期

    新都东汉崖墓中出土的“石门关”题刻是近年来考古出土的有关四川汉代移民的重要文字材料,它与四川省博物馆内收藏的另一件汉代墓葬石刻可以相互对照,和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M3墓主人题记内容也有共同之处,反映出汉代中原北方地区向蜀地移民的一些具体情况,并且也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未能体现的某些细节,是有关汉代交通史、移民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出土...

  • 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建筑的初步研究

    作者:冉宏林 刊期:2019年第03期

    根据以往研究,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一直较为连贯,不存在明显的间断,且各个区域的文化面貌较为一致,不存在分区现象。然而,很少有学者通过建筑遗存去验证这一结论。本文尝试将成都平原现有将近150座先秦时期建筑按照建造技术的不同分为沟槽式、干栏式、柱洞式和烧土类四大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所在层位关系将其分为五期11段,...

  • 20世纪初四川国学院的国学教育路径新论

    作者:魏红翎 刊期:2019年第03期

    四川国学院成立于1912年,是20世纪初由政府兴办的中国第一所大型国学教学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对于它的研究都相当匮乏,在仅有的研究中,也往往将其视作保守落后的对象。不过,这种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实际上,国学院成立之际,正值教育部推出壬子癸丑学制之时,作为传统学术机构,国学院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它积极调整办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

  • 金牛道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作者:彭邦本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古代蜀道网络中,金牛道长期是主线之一。《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其开通于战国后期秦举巴蜀之际,但根据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可知,金牛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战国晚期秦举巴蜀后开展大规模栈道建设,正式建成连接蜀中、汉中以至关中的中国古代西部交通大动脉,金牛道则是其中从汉中至成都的著名交通线。

  • 先秦两汉时期的双首龙玉器源流及其文化含义

    作者:李竞恒 刊期:2019年第03期

    双龙首璜主要以玉为主,最早见于史前红山晚期,至西周开始逐渐流行,在东周时期颇为兴盛,北及晋、中山,南至楚、吴越,乃至西汉南越国墓都有分布。随着双首龙玉器的流行,战国时期也出现了青铜的仿品,多分布于周和三晋地区。本文通过对史前到秦汉时期大量玉、铜类双首龙璜的研究,结合文献整理,认为这种双首龙造型表现的是古人心目中的虹霓之形,至迟...

  • 从《史记·五帝本纪》看司马迁的神话观和历史观

    作者:张筠 刊期:2019年第03期

    《史记·五帝本纪》以《大戴礼·五帝德》为基础,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记录黄帝与舜的事迹。黄帝本传将黄帝放置于战胜炎帝、中华文明初启的坐标轴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祖,阐释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渐进过程;舜本传中特别安排的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阐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司马迁将关于黄帝的“其文不雅驯”的的神怪材料摒除于本传,而...

  • 晚清民国东疆城市行政体系与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作者:何永之 刊期:2019年第03期

    光绪初年,新疆建省,东疆相继设有镇西直隶厅、哈密直隶厅和吐鲁番直隶厅,其后又在吐鲁番直隶厅下设鄯善县。民国时期,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东疆分别形成了以吐鲁番和哈密为中心的多层级城市行政体系。东疆城市行政体系的构建促进了东疆城市经济文化的交流;逐渐清除了城市发展中的旧制度残余,有利于早期现代化的推进;对城市空间分布也产生了一定的...

  • 新题乐府的兴盛与消歇——对由唐而清千年新乐府的观照

    作者:王辉斌 刊期:2019年第03期

    肇始并兴盛于唐代的新题乐府(新乐府),在经历了“元白”时代之后,便演变为四种类型,即“即事类乐府”“歌行类乐府”“宫词类乐府”“竹枝类乐府”。在由唐而清的历史长河中,“即事类乐府”的某些功能、特点等,不仅渐为“歌行类乐府”所替代,而且于明末清初之际消歇殆尽。“歌行类乐府”在宋、元、明三朝,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宫词类乐府”与“...

  • 论钟嵘《诗品》的批评理论形态

    作者:方志红 刊期:2019年第03期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具有极为完备的理论形态的诗歌批评专著,其理论形态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的形态:在体制结构上,以定品第为经,品诗味为维,兼及立标准、溯源流、叙逸事。在批评方式上,采用具有个人性、体验性、直觉性、审美性、概括性、抽象性等复杂特征的“品味”批评;话语言说上以印象式概括和“比兴”言说为特点。《诗品》之“...

  • 支遁五言诗赞之维摩诘形象论析

    作者:张富春 刊期:2019年第03期

    《维摩诘经》《般若经》从宗教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将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藉助玄学、玄谈,二经在中土相辅而行,为两晋僧侣所弘传,为两晋士人所接受。支遁不仅大力宣讲《维摩诘经》,而且革新传统赞体,首次以五言诗赞维摩诘及诸菩萨,用诗歌展现维摩诘辩才无碍、亦玄亦佛的人格,为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内圣外王的人生范式。在支遁笔下,维摩诘以智巧...

  • 秦代诗歌叙事考察

    作者:王世冲 刊期:2019年第03期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秦代已设置乐府官署,且具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但传世的秦代诗歌却屈指可数,可信的仅有秦始皇刻石颂诗七篇和民间歌谣数首。通过考察,秦代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无论是刻石颂诗的溢美之词,还是民间歌谣的批判之音,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使得刻石颂诗的官方叙事和歌谣的民间叙事,带有浓重的政治叙事色彩。同时,由于叙...

  • 《大乘起信论》在净影慧远思想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作者:袁大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净影慧远实际上是依《大乘起信论》为基础成立整个理论体系的。《起信论》对慧远思想体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心二门的理论框架,以及建立在真(真如)妄(无明)熏习理论基础上的缘起论以及修行理论。《起信论》对慧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慧远的心识体系实质上基于《起信论》的思想而成立;他把《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学说成功转换为体用论...

  • 早期儒家《诗》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作者:王国雨; Li; Zhiwei 刊期:2019年第03期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

  • 儒学思潮与《宋高僧传》的编修

    作者:李熙; 何胜莉 刊期:2019年第03期

    《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郃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

  • 慈禧肖像及其文化意涵的解读

    作者:黄勇 刊期:2019年第03期

    帝后像是中国传统宫廷绘画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以来,帝后像的制作渐成规模,其后帝后肖像的制作衍生出一套完整的规范。清代帝后肖像以其庞大的数量与多元化的形制,代表着此一绘画类别的鼎盛时期。本文试图就“慈禧肖像”作一个案研究,视角聚焦于与慈禧有关的图像和政治之间的关联,通过对不同风格图像的梳理分析,探讨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