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杂志简介:《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自1994年创刊,国内刊号为51-1504/G0,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期刊。该刊是一份双月刊,致力于发表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原创研究成果、综述及快报。主要栏目:儒释道研究、文学研究、郭沫若研究、文旅融合研究、文化视野

主管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国际刊号:1008-0139
国内刊号:51-1504/G0
全年订价:¥ 220.00
创刊时间:1994
所属类别:文化类
发行周期:双月刊
发行地区:四川
出版语言:中文
预计审稿时间:1-3个月
综合影响因子:0.43
复合影响因子:0.26
总发文量:3313
总被引量:5792
H指数:22
引用半衰期:9.0104
立即指数:0.0116
期刊他引率:0.9691
平均引文率:10.4213
  • 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绍明 刊期:2005年第04期

    费孝通先生对藏彝走廊问题曾有五次阐述.经多年研究,学术界对藏彝走廊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民族走廊理论;藏彝走廊范围;考古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生态与民族的关系;民族经济的发展.

  •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作者:林向 刊期:2005年第04期

    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至今没有发现高级别的中心遗存和文化辐射中心.夏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及邻近地区是以'蜀'为核心的'古蜀文明'.东周时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四川盆地东部,与原是蜀地的一些土著民族结合形成'巴文化',于是与'蜀文化'一起,共同形成'巴蜀文化区'.因此,这是三峡考古至今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巴文化'或'巴墟'的原因.寻找东周以前的'巴文...

  • 从考古材料看四川盆地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作者:江章华 刊期:2005年第04期

    四川盆地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与黄河上游的文化有密切联系.在先秦时期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不断有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因素融入进来.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种因素汇聚与不断融合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川盆地每一次文化变迁的高潮都与外来人群的迁入有关,造成外来人群的迁入可能都与中原地区重大社会震荡密切相关.

  • 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问题

    作者:施劲松 刊期:2005年第04期

    考察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首先需要考虑"文明"的定义和定义的途径,根本的问题是,"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是特指一个与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这样一个较高的阶段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因而就"文明"设定出一套普遍的物化的标准显然并不合适.从横向上对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

  • 略论古蜀文明的形态特征

    作者:赵殿增 刊期:2005年第04期

    三星堆神权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可能是研究古蜀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稻作文明、适应自然的文化传统--神话古史是前提条件,而以原始宗教维系的古国--神权国家,则是问题的核心.由此派生出古蜀文明另两个显著特征,即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传统、多元文化的有机融汇的社会构成,进而在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和矛盾之中,...

  • 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

    作者:王仁湘 刊期:2005年第04期

    青铜高台立人像,是三星堆出土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它光华熠熠、体势巍峨,它蕴意奇诡、气韵磅礴,在考古家而言,它在中国古物中真是前所未见.它在意外中重新面世后,已经过去了近20年光景,却依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开解的谜.

  • 鸟图腾与巴蜀族徽

    作者:苏宁 刊期:2005年第04期

    三星堆以鸟形器为代表的动物符号与纹饰,构成了一个把自然界与人问召唤在一起的神秘系统,形成以鸟图腾为特征的巴蜀族徽.从空间上看,以鸟图腾为巴蜀族徽的器物分布得最为广泛;从时间上看,鸟图腾有自身的发展历史.三星堆文化在其晚期核心宗教观"祖先崇拜"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鸟兽自然图腾崇拜时期,它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的演变.鸟图腾...

  • 金沙良渚玉琮的年代和来源

    作者:朱乃诚 刊期:2005年第04期

    金沙出土的良渚玉琮最初是在距今4800年前在良渚文化分布区的环太湖地区由良渚人制造,在距今4600-4400年间又由良渚人加刻了符号,大约在距今4300年前随良渚人由太湖地区进入中原地区,后于殷墟二期至殷墟三期时,随在中原活动的一支人群由中原进入四川成都平原,最后于西周早中期埋藏在成都金沙遗址内.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高层次文化遗存所有者...

  • 成都城市聚合形成模式的中外比较

    作者:段渝; 邹一清 刊期:2005年第04期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

  • 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

    作者:叶茂林 刊期:2005年第04期

    青藏高原东麓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地.两大流域的文化,在上游地区形成了颇为明显的共性或交融性,是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真实反映.长江上游一系列的南北向支流水道,构成天然的联系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民族的走廊,而四川盆地处于这种交流的最有利的地理位置.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喇家遗址是探索文明起...

  • 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发现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作者:罗二虎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章对20世纪西南地区石棺葬的发现,以及文化性质、类型、源流、年代、分期、族属等方面的研究都进行了全面回顾,最后简略论述了作者自己的几点思考意见:应加强对生活居住聚落的关注,对石棺葬年代学的研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对同一地区内石棺葬文化性质的分析和不同文化识别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应充分重视.

  • 粟(小米农业)经长江上游南传的途径与方式

    作者:李星星 刊期:2005年第04期

    长江上游及"藏彝走廊"地区是史前中国古代族群频繁活动的区域,也是古代民族文化借此扩展和传递的区域.本文采用民族学并结合历史学的方法,利用古籍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学调查资料,试从中国粟及粟作农业及其传播这一侧面,来看长江上游及"藏彝走廊"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中的地位.

  • 大渡河中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及相关问题

    作者:陈剑 刊期:2005年第04期

    大渡河中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先秦时期的亚文化区,本地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类,先秦文化演变序列可初步划分为三期7段,第一、二期遗存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其间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第二、三期遗存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社会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并辅以捕捞业、狩猎业和采集业,流行采用燧石为主要原...

  • 文翁化蜀与儒学传播

    作者:房锐 刊期:2005年第04期

    文翁化蜀,具有特殊的政治意味.文翁通过选拔蜀郡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以及修建学官、招收学生就地学习两项措施,大力推广儒学,从而成功改造了与中原文化异质的巴蜀文化,使蜀人从思想文化上一统于儒家学说.此举对儒学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影响极为深远.

  • 试论两汉时期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及影响

    作者:李桂芳 刊期:2005年第04期

    "巴有将,蜀有相"是晋代史家常璩对巴蜀两地人才不同特征的扼要概括.巴蜀两地无论其自然地理条件,还是社会民族构成,均各具特色,因而造就了巴蜀人才的地域差异.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根据两地人才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为汉中央王朝开发和经营整个西南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